NT Live: Vanya 2024.2.23 Vue Cinema, Glasgow St Enoch Andrew Scott太牛了!一个人演剧里面所有的角色,而且不只是两三个,整个一套有七八个。每个人物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识别道具,比如手绢、网球、项链、瘸脚、音效机等等。Andrew Scott的表演可以让我觉得很accessible,对于我来说,甚至可以说是第一次可以让我看得下去Uncle Vanya这个剧情,可以去理解这个故事。 剧情是过气艺术家娶了年轻美貌的妻子,医生爱妻子,过气艺术家的女儿Sonya爱医生,Vanya叔叔用尽一生的苦力保住Sonya的房子被艺术家卖掉,因为妻子要搬到城市去住。 我觉得这讲的是关于小人物/每个人对生活的选择,剧里面的每个人都没有快乐,但究竟是什么给了这些人继续生活的信念? 这次赶着这部NT Live在英国院线上映的第一周在格拉斯哥电影院里看的。NT Live的好处是可以特写看演员的表演,每个表情小动作都一清二楚,再次让人赞叹Andrew Scott的厉害。一个人演对手戏挺有难度的,但是全程都特别好,唯一是演到两个人物的亲密戏有点尴尬好笑。 Tag: National Theatre Live, 契诃夫, Sam Yates, Andrew Scott,
Monday, November 20, 2023
Under Milk Wood2023.10.24 好多华丽的词藻,演员记忆力真厉害。 Tag: National Theatre Live, Michael Sheen, Karl Johnson, Siân Phillips, Dylan Thomas, Lyndsey Turner, Hamlet2023.10.25 主演是Rory Kinnear大头娃娃,那时候还蛮年轻的。现代版的改编,有台式电脑。抽烟说to be。 Tag: National Theatre Live, William Shakespeare, Rory Kinnear, Prima Facie2023.10.26 一开始的法律的操作和解释,都非常合理,有说服力。接着到了女主自己亲身经历了,好像一切都变得不合理了。所以结论是:这是一个概率问题?还是这是一个系统问题。 最后一段法庭独白很厉害,比《芭比》那段让女性觉醒的话厉害多了。 Your honour, I am here in a unique position. Usually I stand at the bar, but now I am in this […]
太懒了,直接只贴看的时候超级简短的记录了。 Buried Child2022.2.11年十一 我以为我没看懂,看完剧再去看wiki发现其实我看懂了。没看懂的地方是我在纠结情节没有漏洞,认不认得出来、应对的反应,最后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幻想,虽然不能分清到底是谁的幻想,或许也没必要。和《True West》挺像的,家庭成员间的冲突和纠结。 Tag: Sam Shepard, Master Harold and the Boys2022.2.12年十二 如同标题,首先有阶级的差异。boy善良无知,master善良previliged,但是是由父辈的残忍侵略掠夺带来的。master对父亲的认识和态度很清晰,但又不敢对父亲直说。boys最后还是只能跳舞,很难却要表现装的很轻松。 Tag: Athol Fugard, 酗酒者莫非2022.2.13年十三上海大剧院 太像狂人日记了,红色框框的影像,节奏超级慢,时长特别长,看了两个小时中场走了。在广场和oland外国人尬聊,三女神,好西化啊,高级知识分子的酒鬼啊。地坛是不是小时候课本里面的文章呀,我竟然还记得的,而且记得我的印象是很矫情,儿子很任性。现在再看,说明小时候被母亲治愈之后,长大了还是有问题,但是没人可以救了。为什么男人有病,或者很敏感,觉得整个世界辜负的时候,总是期待着有一个女人的伟大包容理解呢,因为母亲的身份吗? Tag: Krystian Lupa, 史铁生, She Stoops to Conquer2022.2.14年十四 表演非常夸张,为了配合古代的喜剧?女主在TGF里离开是为了去英国工作,现在果然在英国工作了。 Tag: Oliver Goldsmith, Jamie Lloyd, NT Live, Cush Jumbo, Medicine2022.2.15年十五 男主好像在一个病房里,来了两个女的和她对话,有点像在采访他,又有点像在用各种方法启发他,让男主描述自己和自己过往经历。太奇怪了,看不懂。 Tag: Enda Walsh, Domhnall Gleeson, Blindness2022.2.16年十六 改编自同名小说。画面全黑、滚动字幕,一个女生在读有声书一样。看评论好像有很多声影的技术,看b站我戴上降噪耳机也体会不到。看之前做心理建设做了一会,好像没有读书的时候那么令人极度不适了,可能是因为缩减版。 Tag: José Saramago, Simon Stephens, Juliet Stevenson, Wait for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Athol Fugard, 史铁生, Cush Jumbo, Domhnall Gleeson, Enda Walsh, Ethan Hawke, Jack O’Connell, Jamie Lloyd, John Leguizamo, José Saramago, Juliet Stevenson, Krystian Lupa, Oliver Goldsmith, Sam Shepard, Samuel Beckett, Scott Elliott, Sienna Miller, Simon Stephens, TC2022, Tennessee Williams, Thomas Bernhard
|
Saturday, September 4, 2021
挑战月的最后十天,连看了好几部不同版本的莎士比亚剧。记下来的不多,内容比较雷同。 Romeo & Juliet National Theatre2021.8.22 这个版本是今年最新的也是最火的一个版本,其实更像是一部电视电影,因为有同一演员穿插的场景切换,还有同一场场景里不连贯的镜头剪辑。好多明星。 Tag: National Theatre Live, Simon Godwin, Josh O’Connor, Jessie Buckley, RSC2021.8.23 弄得好像是Benvolio喜欢Romeo。 Tag: RSC, Erica Whyman, Bridget Caldwell, Nima Taleghani, Tom Padley, Matthew Bourne’s Romeo and Juliet2021.8.24 开场的时候,以为设定是在精神病院,后来才明白原来是学校。情节几乎全面了,世仇变成情杀了呢,Tybalt保安一直侵犯学生Juliet,然后Romeo和Juliet联合杀人。两人要亲密的时候Juliet出现了幻觉,看到性侵她的Tybalt保安的样子结果杀死了Romeo。Mercutio太抢戏了,奶妈是温柔的学校老师。 Tag: Matthew Bourne, Cordelia Braithwaite, Paris Fitzpatrick, Dan Wright, Stratford Festival2021.8.25 感觉是最还原古代的,包括服装和道具,台词讲的最具节奏感。 Some grief shows much of love, but much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Adetomiwa Edun, Adrian Edmondson, Antoine Yared, 台南人劇團, Barry Avrich, Brian Dennehy, Bridget Caldwell, Christopher Luscombe, COMÉDIE-FRANÇAISE, Cordelia Braithwaite, Dan Wright, Des McAnuff, Dominic Dromgoole, Ellie Kendrick, Erica Whyman, Jessie Buckley, Josh O’Connor, Kara Tointon, Liam Brennan, Mark Rylance, Matthew Bourne, Nima Taleghani, Paris Fitzpatrick, RSC, Samuel Barnett, Sara Farb, Shakespeare's Globe, Simon Godwin, Stephen Fry, Stratford Festival, TC2021s, Thomas Ostermeier, Tim Carroll, Tom Padley, William Shakespeare
|
最近清库存看了一下Nationa Theatre Live的几部,但是有的看的时候记了一些东西,现在已经有点想不起来具体想表达什么了,所以只能随便写一写记一记了。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之前朋友推荐说这是最好看的一版《仲夏夜之梦》,还是权游里面的女战士主演的。这部是两个月前看的了,真的有点都不记得了。只能罗列一下当时写下来的几个关键词:精灵和观众的互动,口音可爱,londoner,irish,high five;unlock calendar;舞台在观众人群中移动;吊秋千;配乐好;nick bottom。 Tag: William Shakespeare, Nicholas Hytner, Gwendoline Christie, Oliver Chris, David Moorst, Hammed Animashaun, Hansard so easy to mistake an expensive education for an actual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the ability to disguise craven electoral self-interest as the taking of a moral stand 这部我觉得蛮好看的。开始的时候有一点点像《谁害怕》,是一对老夫妻之间的斗嘴甚至有点升级到吵架,但是这两位的吵架不是撕心裂肺不low,感觉他们是好人。 点题的hansard是记录一切的,政治的、私人的,当两者交融矛盾的时候。最后的反转,爸爸现在还在支持反同的议案,以及妈妈讲出他们儿子自杀当天的真相。妈妈看到女装的儿子不自觉地恶心,她觉得是她害死了她儿子。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Alex Jennings, Andrea Levy, Damien Molony, David Moorst, Gwendoline Christie, Hammed Animashaun, Helen Edmundson, Lindsay Duncan, Nicholas Hytner, Nicholas Wright, Oliver Chris, Rufus Norris, Simon Godwin, Simon Woods, William Shakespeare
|
One Man, Two Guvnors 2020.4.8 National Theatre Live在疫情期间也推出了每周一部免费的线上资源,做的非常到位的地方是在中国的引进代理方还非常贴心地把中文字幕的版本放到了中国的各大平台上,也就是说可以免费正版地在b站上观看正版资源。点一个赞。 第一个礼拜上演的是很火的《一仆二主》。之前我看过不少NT Live的片子,唯独对这一部敬而退之,因为我对James Corden非常讨厌。既然NT Live那么用心了,那就给它一次机会。 看下来,发现笑点又老套又下三滥,一点也不好笑,从楼梯摔下去的老侍应生还被特别拿来剪作预告片段。最夸张的地方是和观众的互动,又是请观众上台搬箱子然后自己站在箱子上面,又是向观众讨三明治,最让人不可置信的是朝上台的观众又是泼水又是拿着灭火器直接往她身上喷。真的是不能忍,看完上半场我就愤然关掉了。坚决抵制一切形式的消费观众! Tag: National Theatre Live, Richard Bean, Carlo Goldoni, Grant Olding, James Corden, Jane Eyre 2020.4.10 先说好的地方,舞台设计真的蛮用心的。坐车的群舞,开窗,演员扮演的狗啊,都蛮好的。还有现场演奏的乐队在舞台正中间。 但是再好的舞台表现也救不了老掉牙的情节。在我脑海中,老是觉得《简爱》的情节,和《蝴蝶梦》和《音乐之声》有很多雷同的地方。女主人公有同情心、追求自由、有行动力,突破了原有的生活走进cliché。男主很渣啊。最后女主做不到和新认识的牧师结婚,竟然不是因为自己不想成为那个牧师的附属,而是因为还想着渣男?! Tag: National Theatre Live, Charlotte Brontë, Sally Cookson, Treasure Island 2020.4.18 这次预告特别限免放出来一共有四部,除了最后一部《第十二夜》,这前三周的三部我之前都没有看过,没想到竟然都那么难看。改编自Robert Louis Stevenson原著的《金银岛》,讲的是一个小孩上了一艘海盗船去寻找宝藏,几经反转,最后打败了邪恶的海盗的故事。主演是一个古灵精怪的女生演的小孩,不查我真的以为这是一个眉清目秀的十几岁的小男孩呢,另外就是Arthur Darvill演的独脚海盗。故事拿到现在来看其实有点无聊,唯一的优点是布景的星空有一点点好看,真的是给小孩看的。 Tag: National Theatre Live, Robert Louis Stevenson, Bryony Lavery, Patsy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Arthur Darvill, Bryony Lavery, Carlo Goldoni, Charlotte Brontë, Grant Olding, James Corden, Patsy Ferran, Richard Bean, Robert Louis Stevenson, Sally Cookson, TC2020s
|
Tuesday, February 4, 2020
The Lehman Trilogy 2020.2.4 年十一 五颗星好看! 故事讲的是雷曼家族从到美国一步步发展一直到倒闭的全过程。用我自己的话来总结雷曼大企业的发展史,可以从他们的公司名称的演变来一窥究竟,从卖服装布料到棉花到银行到金融,这一路的升级搭配雷曼家族一个个天才成员让人不禁感叹他们的成功理所应当,很难去批评他们对财富和金钱的追求和贪婪。那问题出在哪里?就隐藏在这一系列的升级上面,当他们贸易的对象从物资和原材料演变成资本本身的时候,当他们成功之道的制胜点对供需平衡的掌握到左右人们对商品和需求的感官判断(to buy out of instincts, not out of needs)的时候,我觉得崩塌是因为自指。 厉害的地方是,这部剧把这么复杂的故事讲得简单明了,关键是在内容本身的意义之外,讲故事讲得太好(a simple story very well told)。虽然分为三幕长达三个小时,但是感觉一点也不枯燥难熬。全场只有三个演员,包办了所有的家族角色和外界的角色。在扮演角色之余,更多是他们以自己当时所扮演的角色的身份角度在叙述这个故事。Simon Russell Beale,Adam Godley和Ben Miles三位演员太厉害了,点名大好评!全程三位演员没有换衣服,全部靠表演来凸显不同角色。舞台设计简单精致,不断旋转的舞台也不会让人觉得晕眩或者不知所以然而是恰好代表了场景的转换和故事的转折。背景的大屏幕(好像是一块电脑桌面),还有现场的背景音乐,对故事场景的交待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真的是恰到好处。 tag: National Theatre Live, Stefano Massini, Ben Power, Sam Mendes, Simon Russell Beale, Adam Godley, Ben Miles,
Antony and Cleopatra 2020.1.31 年初七 这一部的时间线其实是在《Julius Caesar》之后,讲的是Mark Antony沉溺缠绵于Cleopatra,但是被Octavius叫回去打仗并且迎娶了Octavius的姐姐;后来Antony倒戈要和Octavius打仗,Cleopatra本来是来帮忙的,但是却导致Antony弃军而逃;最后Antony大输又听闻Cleopatra伪造的自己的死讯,于是自杀了,Cleopatra也不愿意向Octavius低头也自杀了。 看历史剧其实感觉和看宫廷剧挺像的,为什么宫廷剧比较烂一直处在鄙视链的底端呢?人家英国的各种历史小说还屡屡拿下国际书籍最高奖项,在中国的这些历史改编却只能作为受众很广但又摆不上台面的消遣作品呢?如果从以史为鉴的角度来看的话,我觉得古代的中国人要比中世纪的尚待未开化的欧洲人智慧多了吧,能过从历史中学到的经验教训也精彩多了吧。问题就是我们的宫廷剧的重点没办法放在史实的还原上,只能讲讲宫斗情爱,不是说宫斗情爱没有价值,只是少了最重要的那一份历史真相的背景祭奠。 这部莎士比亚的话剧正如其标题,几乎完全也只是关于两位男女主人公的故事,故事发展到后面感觉好像就变成纯爱故事了。Antony一开始自己自杀不成,要他的下手来杀他,结果他下手伊自杀了。正如Antony自己承认的,真的是他下手要比Antony高贵很多。后面Antony吊着一口气和Cleopatra见最后一面,Cleopatra迎着吻上去,我是在看罗密欧与朱丽叶吗? 我看的是RSC的2017年版本的官摄,感觉我还是不够突破观剧的标准。埃及女王是一位黑人女演员演的,衣着其实没有非常华丽,我觉得很合适也觉得她演的蛮到位的;Antony是一个中年肚腩大叔演的,我却实在无法被说服他是英勇善战的男主角。 tag: RSC, William Shakespeare, Iqbal Khan, Josette Simon, Antony Byrne, Ben Allen, Coriolanus 2020.2.1 年初八 故事讲的是大将军Marcius立功获胜,被赐名Coriolanus。回到罗马后,他妈劝他从政,但是别的元老院的人不愿意,他便被驱逐了。然后他又去投奔了Aufidius打仗,甚至打到罗马来了,但是被他妈说服没有摧毁罗马。最后他回到部署他的地方,被他Aufidius派人刺杀了。 情节略显无聊,我看的是RSC的2017年版本的官摄,在片头采访导演介绍的时候,导演把Coriolanus完全当作一个很厉害很正面的人物各种天花乱坠的吹的,而主持人则是把侧重点放在他和母亲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军人领袖上台和民主的冲突上面。但是在看戏的时候,我并没有看出来这方面可以值得深究的地方。说是已经现代化了,不是打仗的时候人物穿的都是西装,但是打仗的时候用的开始刀不是枪,有一幕偶尔瞥到打仗的一个人穿的是nike的训练衣,logo有一点出戏。 tag: RSC, William Shakespeare, Angus Jackson, Sope Dirisu, Julius Caesar 2020.2.2 年初九 讲的是元老院Brutus他们刺杀Caesar的故事。我之前看过一次蜷川幸雄版的影像,印象还蛮好的。这次看的是NT Live的版本,是Ben Whishaw主演Brutus,而且是沉浸式的。 Cowards die many times before their death. The valiant never taste of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Angus Jackson, Antony Byrne, Ben Allen, Ben Whishaw, David Calder, David Morrissey, Iqbal Khan, Josette Simon, Michelle Fairley, Nicholas Hytner, RSC, Sope Dirisu, TC2020, William Shakespeare
|
Fleabag 2020.1.25 年初一 今年的春节比较特别,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取消了出行计划,接下来甚至还有可能会延迟节后上班。所以想着利用这一可以长期在家躺着的契机,再次重启一下戏剧挑战。从年初一开始,挑战自己每天看一部,直到正常出门上班。出门看戏肯定是不可能的了,全部靠网上资源看一些高清录像。 从电视剧到录像版的戏剧,这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如果内容是一样的话,那么是不是只要看一个就可以了?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看这部《Fleabag》来解答,电视剧两季已经是拿奖拿到手软,编剧兼主演Phoebe Waller-Bridge还演了NT Live的同名单人剧。单人剧的故事只涉及到了第一季的故事,是女主一个人坐在银行贷款的地方,絮絮叨叨地讲自己(和咖啡馆、男友、姐姐、爸爸等等)的故事。我看到的最大的区别是,多了一个主角的视角。虽然电视剧本身就是女主在讲故事,然后女主还会不时对着镜头和观众对话,但是因为情节是比较奇葩的,所以有时候会看的不知所云,比如某一个人的某个奇怪的动作或者表情啥的,我只觉得新奇,却不知道究竟想表达什么的。而在单人剧里,因为是女主一个人在那边描述所有的场景,她会不时地对这件事情做点评,表明她对这件事情的判断,于是我才理解到原来这个情节是为了表达这一层意思。另外就是单人剧的开黄段子开的比电视剧更凶。 明明是屌丝的故事,却是脱口秀的形式,可能是大家笑得越多结果就会感触越深然后就会越喜欢这部作品吧。我记得最好笑的是好像电视剧里没有的一段,说女主的男友有一次在餐厅突然觉得要吐,于是他去厕所却发现小便池和洗手池都被人占了,实在忍不住了踢开一个坐便的门就冲了进去;但是里面有一个人正坐着拉屎,但是男友憋不住了就吐了那个拉屎的人一身;这时男友就想这个无辜的男人在拉屎的时候被人冲进来还吐了一身肯定很生气要揍人了,于是男友先发制人一个拳头上去了。 对于这部剧的主题,那么多人喜欢,是大家在女主身上多少看到了现代社畜的自己的影子。女主除了讲了那么多很失败的人生故事之外,她的态度真的很独特,她对生活看得很开,同时又很有底线。对她来说,性已经完全物化了,没什么好风花雪月的,但是与此同时她又无法找到可以带来人生意义的美好的东西(或者说被她玩坏了),她又无法说服自己可以超脱地这样生活尽管她嘴上一直这么硬撑。现代社会很容易给人这样的感觉,只是大家或多或少没有女主那么看得开、或者嘴巴上说看得开、或者没有女主那么聪明看清这一切。
Monday, December 23, 2019
Present Laughter 2019.12.22 Curzon Aldgate 上海全面下架看不到了,来发源地伦敦赶紧看一下这部The Old Vic新版的《Present Laughter》。 几年前我在上海看过BroadwayHD版本的Kevin Kline主演的版本。这次安利朋友和我一起去看NT Live的版本,我事先打了预防针说这是很老很老的剧本,所以不能深究主人公的男女关系作风,主要看点还是耍嘴皮子。 故事本身讲的是主人公是一个很有名的演员,但是将要步入中年,他身边有很多年轻女演员总是围绕在他身边想要走进他的生活,他也乐而为之,用夸张的个人行为和轻浮的感情生活来隐藏自己的孤独和悲伤。这一次几乎变成了一场闹剧,因为他和他的亲密的生意合作伙伴的另一半搞上了。 现场看了感觉改编的地方太惊喜了。光看故事的话,简直就是一个#metoo的温床,有钱有势的中年男子玩弄多名年轻刚步入社会的女性。戴着政治正确的眼镜来看这部剧,我觉得有点可惜了。所以这次的改编太聪明了,把这一错误的焦点完全避开了,方法就是做了性别的转换,把合作伙伴的性别变成女的,把想要上位的合作伙伴另一半的性别变成了男的。 特别妙的是,虽然做了这个性别转变,但是台词什么的都没有变。第二幕大家看到上位男留宿的反应,讲的话还是原本的话,却没有一点违和感,反而多了一层合理的惊讶/指责。整个故事这么处理也很合理。上位男和男主对手戏的时候,原本是看上去是女的想上位然后男主顺势占便宜,现在这一企图由男的演好像更明显了;所谓的捕食者的身份好像也随即反转了,变成了是上位男在控制局面。 不去管这样的改编对模糊错误的时代焦点的成功,如果要反思一下这样的安排的话,好像是进步了,又好像是退步了。老的剧本能把捕食者安排成女性,到底是在为主角开脱,还是在做平权?新的改编只要把性别简单对换一下,就有那么大的影响,那是因为#metoo的作用太大了,还是我们对#metoo的理解太单一了? 回到原本的情节核心,剧本原名是《Sweet Sorrow》,好像想要表达的更多是主人公中年危机的孤独,和一直在表演以至于自己都分不清表演和真实了。演的多厉害其实就说明自己就多越孤独,这是一种逻辑,但是我并不觉得反过来讲也成立,孤独的人有很多表现形式。但是我蛮喜欢男主这种爱演体质的性格的,蛮好玩的。这次继续让我对Andrew Scott路转粉,我本来一直嫌弃他讲话怪腔怪调的、演戏也全都是那种内心敏感的神经质的样子,但是这次他的喜剧才华爆棚。特别是在东窗事发后,他去一个一个反驳/攻击他的合作伙伴最后说自己其实只要一颗苹果一本书就好了,这口气太长了。 全局最后以MIKA的《Happy Ending》谢幕,完美。 Tag: National Theatre Live, Noël Coward, Matthew Warchus, Andrew Scott, Indira Varma,
Tuesday, November 5, 2019
Allelujah! 哈利路亚! 2019.11.4 猫悦上城OmS剧场 这部是剧作家本奈特(Alan Bennett)的最新作品,讲的是发生在一所社区医院里的一群老年病人合唱团的故事。国家NHS打算关闭这所小型的社区综合医院,医院组织了各种活动想要保住这所医院,包括请来当地电视台来记录这个老年病人合唱团。电视台无意之间也揭开了隐藏在这所医院里的床位流动的秘密。 作为高龄作家,我以为这部剧是关于老年人的,因为作家总是倾向于以自己或者和自己息息相关的族群作为主角,但是这部剧又让我惊喜到了。 上半部大概介绍了一下医院和老年病人们的概况。这些老人能唱歌不会讲话,能跳舞不会走路,他们的状态是生理上几乎已经衰弱到如果放在古代本该归天了但是归功于现代医学而存活长久,但是精神上依然神采奕奕。而医院的精髓是床位,这成为了最典型也是最普遍的医患矛盾点。另一方面,医院能否存活,并不在于可以帮助多少病人战胜病魔延缓死亡,而是看它是否符合官员对医院的定位。由此体现出来了政治斗争,政府在用管理咨询的思路来看公共服务,以前管理咨询的思路是看数字、而现在是抛弃普通的医院而要专业化的医院。 上半场的结尾是护士杀病人,太精彩了,我就知道有一些更大胆黑暗的东西在等着观众。下半场围绕着这个冲突点,老年病人们退居二线,把这部戏真正的主人公凸显了出来:这所医院里的杀人护士和无身份医生。 护士杀人的合理性:作为护士,她知道的是康复和出院,当这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她在facilitate。这些并非死者的选择,护士的辩护是死者无从选择。再退一步讲,如果死者是有所选择的话,那么第二个死的老爷爷不是自己选择了喝下牛奶吗?不管是不是死者自己的选择,选择的结果说明了残酷的现状,用科技延缓死亡的寿命不值得,要么是赖在医院里给别人的求生道路制造了阻碍,要么是成为了亲人子女主观或者客观上的负担。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说这样的现象用护士这样的手段来解决是合理的,我只是觉得这部戏更多的是在提醒我们去思考产生这一结果背后的原因。 全场唯一的好人,也就是印度医生却是最惨的一个,按照他自己的话说他是misplaced的人。为了得到身份留在英国,他在学习大多数英国人不在乎的知识,而这些知识里还参杂着对他的不包容和歧视。他代表的是正义关爱美好,却无从立足要被驱逐出境。 能把这么多重矛盾和尖锐的问题在这么一部看似轻松又题材独特的戏里表现出来,不亏是本奈特宝刀不老啊。另外,老年合唱团的歌曲简单却意外地好听。NHS官员和无身份医生的扮演者都是《历史系男孩》的小伙伴,仔细回想起来时隔多年《历史系男孩》的演员们现在发展的都挺不错啊。
Julie 朱莉小姐 2019.8.18 猫悦上城OmS剧场 2018年的National Theatre Live版本把这部19世纪末的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话剧改编得相当与时俱进,丝毫没有感觉故事会和现在有任何脱节的地方,而故事还依旧成立且有意义。情节简单来说,就是有钱人家的小姐Julie,整日糜烂生活,在生日晚宴上与父亲的司机好上了,并且试图瞒着家人和司机的未婚妻(也是家里的女佣)规划私奔,讨论之中却也连番有矛盾冲突,最后女佣发现,Julie服药自杀。 看到Julie这样一个角色的时候,我第一想到的是和她一样是有产阶级甚至是贵族却落魄的那些虚构人物,包括《欲望号街车》里的Bianca(女主演员Vanessa Kirby恰巧还演了NT Live版的Bianca的妹妹),感觉她们就是很作的有钱人嘛。当然有钱人可以有闲去追求一些比较高级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也追求不到、或者追求到了也无法满足他们空虚的精神需求也很自然,然后他们就会为这种失落而痛苦、甚至自暴自弃。这样的人物当然会让人觉得很可怜,说到可怜必须跟一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是在看到这个Julie的时候,我心里想的更多的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果然到后半段,作者在不断地通过揭露Julie的妈妈的身世和经历来给Julie洗白。知道她妈妈的悲惨对她影响那么大,这就可以合理化一切了吗?这时候还经常会有无关的第三方站在很高的地方,以可怜为由来谴责不原谅这些可恨的人的的人。可恨和可怜不会相互抵消,也并不是mutually exclusive的,我要秉持恨可恨的、怜可怜的。 突然想到这样的身世设定,现在还经常在用。最近比较火的两部英剧《Fleabag》和《Flack》的两位女主角的身世惊人的相似,力量超大的妈妈死了对女主影响超级大,女主和自己唯一的姐姐/妹妹相爱相杀,自己一个人闯荡社会。 Julie最后的自杀,我看来也并不是忏悔,还是在麻烦别人,更不是升华。她的悲剧是啥呢,也不是对下等人好不好吧,而是根本没有这个意识?剧前谈的时候,主创提到改变到现代,没有了像很久以前那样的阶级接触的明确的界限和规矩,比如女主会很亲密地肢体接触女佣、好像她们是姐妹一样。但是虽然肢体动作语言是这样,但是却看得出来这并不是真正平等地互动,只是换了一个伪装来显露贵族的虚伪开明罢了。 那就再说说另外两位低阶的角色。我非常惊讶,一点也没有想到司机的想法那么成熟和丰富。而女佣的话更是一针见血,她说她所在的阶层的人对事物只是在need的阶段,而女主是在want,女主却在任性地夺走女佣需要的却只是女主想要的东西。这么说来,这部剧好像是关于阶级之间相处的事情?还是在说男女之间对立的事情呢? 最后说两点我觉得剧情不是太完美的地方:为什么女主喝醉了还嗑药了意识那么清晰?女主和司机好了以后,对话其实有很多情绪的反转,一会很要好爱欲交加,一会很对立仇恨,但是却能一直接着演下去,感觉话题的转折稍微不够自然有点干。
The Habit of Art National Theatre Live 2019.7.29 五颗星! 故事讲的是一个正在排演一出关于作曲家Benjamin Britten和诗人W. H. Auden重聚讨论将要创作的新的歌剧《Death in Venice》的场景。这是一个戏中戏(排练)的设计,所以不仅有戏中戏的人物(Britten和Auden)的剧情故事,还有排练这出戏的各个演员、剧作家、工作人员们的戏码。 I want to hear about the shortcomings of great men, their fears and their failings. I’ve had enough of their vision, how they altered the landscape. We stand on their shoulders to survey our lives. Let’s talk about the vanity.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Adam Penford, Adrian Scarborough, Alan Bennett, Alex Jennings, Frances de la Tour, Linda Bassett, Mark Gatiss, Nicholas Hytner, Richard Griffiths, Stephen Wight, TC2019
|
Othello 奥赛罗 English Touring Theatre 2019.7.21 中国大戏院 本来我就觉得奥赛罗是莎士比亚悲剧里最难看的,所以期待很低。然后看了英国巡回剧团在上海的这次演出,果然还是蛮难看的。 舞台布景很简单普通,也没什么优点好说的。观众都还蛮投入的,但是明明是悲剧有点地方就是感觉搞笑。Othello和Desdemona都特别讨厌,感觉他们很vulgar,双腿缠身上太多次,太low了。 Aileen说《Othello》的演出好不好看要说清楚两个点,为什么Iago要害Othello、为什么大家都那么相信Iago。正好前一天看的《伪君子》,太好看印象太深,觉得这里也有一点像,也是伪君子+专政的组合,只不过这里大家每个人都被伪君子忽悠着。 Tag: William Shakespeare, English Touring Theatre, 中国大戏院国际戏剧邀请展 Othello National Theatre Live 2019.7.22 感觉这个版本的Othello和Desdemona正常多了,不是垃圾还被嫉妒所迷惑才算悲剧嘛。Rory Kinnear太适合演Iago这种高智商思考很全面但是心机很重的角色了。 Othello被Iago花言巧语诱骗,这怪诈骗犯还是怪没有判断力的被骗的人,还是怪被骗的人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武力?Othello自己本来就很渣,杀人还想掩藏,临死前还要说一段给自己钉棺盖论的墓志铭。改编成为现代战地军队的设定,是不是暗指士兵的蠢low? 仔细想一下,Iago到底说了哪些谎言呢,他每次开始发功的时候还都会很理性地加一句“这些只是站不住脚的推断”,他更像是洗脑植入暗示催眠。他给Cassio灌酒,Cassio酒后失礼的锅全给Iago背也说不过去啊;Iago建议Cassio 去找Desdemona说情也于情于理都和合理啊;Iago骗Othello说Desdemona和Cassio有外遇的时候,他说他自己听到Cassio说的是梦话啊,也是坦言自己从没给过十足的证据啊。Iago在过去,真相大白可能就直接要死了;但是如果是现代的话,按照法律他可能还没啥事呢,他的目的都达成了,自己却没什么事,是最大的赢家。为什么Iago这样的人在现代反而是赢家呢? Tag: William Shakespeare, National Theatre Live, Rory Kinnear, Adrian Lester, Jonathan Bailey Hamlet RSC 2019.7.23 《Hamlet》的现场演出版本实在很多,其实蛮想看Rory Kinnear的版本的,但是一直找不到资源,所以先从10的开始看。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话剧,更像一部电视电影。一直有一个监控镜头的视角,Hamlet会对着镜头或者监控镜头讲独白。 虽然10那么厉害,我个人不是很喜欢这个版本。我觉得《Hamlet》好看在于他自身的质问和矛盾,这版Hamlet装疯的时候很像调皮的真我正常人,对外界的反应、对别人的质问太多、对Ophelia的爸爸太无情、对妈妈和Guildenstern/ Rosencrantz太凶。10在演内心戏、对叔叔的戏、装疯卖傻的戏的时候差别超大,很厉害,但是反而感觉缺乏连贯性。 Tag: William Shakespeare, RSC, Gregory Doran, David Tennant, Patrick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Adrian Lester, Alex Kingston, Alexander Vlahos, Andrew Scott, Anne-Marie Duff, 中国大戏院国际戏剧邀请展, Benedict Cumberbatch, Bob Dylan, David Tennant, Edward Bennett, English Touring Theatre, 蜷川幸雄, 藤原竜也, Gregory Doran, Jessica Brown Findlay, Jonathan Bailey, Kenneth Branagh, Kobna Holdbrook-Smith, Luke Thompson, Mariah Gale, Patrick Stewart, Rob Ashford, Robert Icke, Robin Lough, Rory Kinnear, RSC, Rufus Norris, Sian Brooke, TC2019, The Almeida Theatre, William Shakespeare, 満島ひかり, 満島真之介
|
Angels in America Part One: Millennium Approaches 2019.7.6 Part Two: Perestroika 2019.7.7 十几年看过电视剧的版本,但是现在几乎一点也不记得了。话剧版延续了电视剧版本的一人多角的传统,在电视剧中似乎是为了传达人人皆天使的暗喻,但是这个在话剧中似乎不是重点了。现在看话剧觉得自己比以前能看懂很多。这个故事讲的是那个年代被艾滋病重创的同性恋群体的生存状态,每一个主角都很特别,从不同的身世信仰、到对政治态度以及歧视的讨论,现在看来还是让我大开眼界(脑界)。 简单罗列一下我的一些想法。 这是另一种的魔幻现实,但又是很扎实的现实。特别是第二部分开始有很多很魔幻的东西,与天使的对话。天使是一些没有创造力的dull的生物;天使责怪人类变化、moving,把上帝给气跑了;天使对人类的要求是“don’t migrate. don’t mingle.”;天使觉得人类的变化和进步是有限的,甚至是愚蠢可笑的。但是既然这剧中已经表达出来,这里的天使也并不是完美的、是有缺陷的,那么人类也可以是和天使平起平坐的了,是可以讨价还价甚至争辩反抗的。 关于天使对人类的要求,我的想法是矛盾的:从大环境(以前是美国,现在更是中国)来说,人类的确是变化发展的太快,快过于自己的能力,或者说自己的能力觉悟发展没跟得上人类的发展。但是从小环境来说,gay的存在是一种migrate/mingle/moving,它的存在就算太年轻还没准备好,也不能以这个理由来否定它的合理性。 和幻想中的人物对话,但是又好像是高一层次的神安排的(这个神可以说是编剧本人),所以又可以当真。Roy死前对峙叫妈,我还在想这是一个bug,为什么自己所幻想出来的人还会认错,后来果然是他在最后耍一次自己幻想中的人。 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那么多苦难,怎么会有那么多爱呢?和爱比起来,正义和政治简单多了。再回到不同的角色身上,我觉得这部剧超厉害的地方就是这些角色的多样性。每个人的种族、宗教信仰、历史、政治观、价值观都很不一样。但是谁也并不占谁的道德高地之上。这些人都太年轻来面对这一切,每个人都很可怜,包括深柜政客Roy Cohn。 渣男Louis Ironson是最理性最理想主义的;Joe Pitt作为摩门教这样的过来人劝Louis要和平直面世界的不完美。洗白渣男有点狡猾,而且洗白也只是Joe的一己私欲,但是我愿意buy it。最后男主Prior Walter想要活下去,天使说死亡是这个糟糕的世界最好的protector,男主回答对生的执念,生是希望的必要条件。 I live in America, Louis. That’s hard enough. I don’t have to love it. You do that. Everybody’s got to love something. 最有说一下演出本身。讲到幻觉的场景设计,虽然是话剧舞台,但是一点不比电视剧版本的效果差。演员列表更是阵容超级强大,小狼的美音听的有一点出戏,演技的话我觉得Prior (Andrew Garfield)优于Louis (James McArdle)优于Joe (Russell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Adam Gillen, Andrew Garfield, Arthur Miller, Ben Foster, Benedict Andrews, Bernard Shaw, Bill Pullman, Christopher Ecclestone, Colin Morgan, Conleth Hill, Damien Molony, Denise Gough, Edward Albee, Gillian Anderson, Harold Pinter, Helen Mirren, Ian McKellen, Imelda Staunton, Imogen Poots, Indira Varma, James Macdonald, James McArdle, Jenna Coleman, Jeremy Herrin, Jodie Whittaker, Lucian Msamati, Luke Newberry, Luke Treadaway, Marianne Elliott, Mozart, Nathan Lane, Nathan Stewart-Jarrett, Nicholas Hytner, Olivia Vinall, Patrick Stewart, Peter Morgan, Peter Shaffer, Ralph Fiennes, Russell Tovey, Sally Field, Sean Mathias, Simon Godwin, Sophocles, Stephen Daldry, TC2019, Tennessee Williams, Tom Stoppard, Tony Kushner, Vanessa Kirby
|
The Threepenny Opera National Theatre Live 2019.7.4 National Theatre Live的版本,Simon Stephens的改编,YaY里的大哥Rory Kinnear主演Macheath。原作是1928年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基于John Gay的《Beggar’s Opera》创作的带音乐的话剧,讲的是那个年代的低端人口的故事,故事的设定在伦敦Soho。看到NT Live的故事背景是英国的时候,我还挺惊讶的,为什么一个德国剧作家写的要讽刺当时的前纳粹时期的东西要放在英国,是之后发觉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区别。 说实话,里面的歌都不是那么的动听,反倒是演员们要把这些歌唱出力量来还不会让观众觉得无法感同身受,蛮不容易的。正宫和小三之间撕得那首歌还真的蛮精彩得。不知道是不是布莱希特的“间离”的一部分,演员会像是突然跳出剧中人物来主动大声叫出scene change或者interval的指令。中场回来,Macheath说观众们要是是为了躲避生活中的繁杂与痛苦而来看戏的话,那来错地方了,(怎么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紧接着他又说但是只要观众们自己有钱,谁有所谓呢。这又对观众的存在提出了挑战,看戏的人是这部戏的受众群吗?只有有钱有闲的人,才会有机会去看戏,但是这些看戏的有钱人还会在意那些戏里面提到的低端人口的命运吗? How does a man survive in this damnation? 这些剧里面的低端人口是谁呢?丐帮,有各种预设角色的乞丐们,或者他们是爱国者,或者他们是可以有任务的芸芸众生。男主Macheath算是有历史的人渣吧,被寻花问柳的那些妓女们等等。他们的生存状态很艰苦,他们的眼光也很短暂,他们的生活选择很有限。他们想要的是什么呢?什么都不要,要25个冰冻面包,吃一个,把剩下的都塞进仇人的屁眼。 男主在被判刑后,大呼“Please pardon me”,他的呼唤让我不禁去想一想为啥。最近在读《忧郁的热带》,作者讲到一旦人口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总会有那些最底层的混杂的人,我们时常会 dehumanize他们,这样就不会为了这些在我们眼里已经不是普通的人类的痛苦而烦恼了。但是所有人做所有事不是无缘无故的总是有理由的,最底层人做的坏事和高级有钱的人做的坏事相比,可能更是被迫的,更值得人们去了解去理解去原谅。 严格来说,这是一部戏中戏,是一部opera讲了一个关于Macheath和他身边的人的故事。一头一尾都说这不是一个追究道德规范的故事,这只是一部不值钱的opera,opera里面的主角是不值钱的。然后最后的结局是Macheath被大赦和封爵,布莱希特真的是太神了,这样突如其来的转折和矛盾又说明了什么?我觉得这是一种官方的解决方法,把低端人口的烦恼用一种随意的方法去除。首先这是编的,其次如果是真的,这也只是表面的和谐,即便如此,那些活着的低端人口和有权有势的人呢?他们的痛苦烦恼就此消失了吗? 伽利略 Leben des Galilei 2019.7.5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先说这次上话的演出,我觉得很好看啊。有蛮多出人意料又大胆的改编的地方,比如说萨尔提夫人和伽利略的学生们的转性演员表演、超人/美国队长/蜘蛛侠的出现、现场嗑瓜子聊哲学等等,效果都蛮不错的。舞台设计也可以,一个巨大的绿色圆筒,又当望远镜、又当作来呈现比较立体的布景。我感觉唯一的不足是讲话的时候台词太正规,太响,有时候反而有点听不清楚。 再回到情节本身,讲的是伽利略传,讲他有自己各种性格要求,同时又花大量时间投入研究,来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结果被当局逮捕威胁等等。这里讲的是,当真理(科学)被权威控制,被政治(宗教)、被经济(商业)控制的时候的样子。说到底,真理是为了人,但是问题的关键是人的定义是什么呢?如果人的定义是那些已经被蒙蔽被腐浊的人们,那真理是为了这些人吗? 有一段讲的是懂科学的牧师来劝伽利略不要再宣扬日心说了,牧师担心的是那些最最普通的农民平民老百姓。因为说到底,到底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还是地球绕着太阳转,这个真理的本身对这些农民们根本不重要,他们几乎无所谓。但是他们每日辛苦人生赖以生存的信念是有这么一个宗教信仰宣扬的宗教上的回报,如果他们的宗教受到了质疑和挑战,会使得他们苦痛生存的价值意义荡然无存,这才是他们不能接受的。这里我又联想到了Claude Lévi-Strauss的《忧郁的热带》,他讲到印度的种姓制度,当他到访当地,没有遵守当地人以为的外国人的行径(比如拒绝吃凤梨),就会使得终身投身伺候别人的当地人的世界观崩塌。于是,我突然明白了小粉红的存在的原理,他们无法思考/理解/接受他们所赖以生存的既定世界之外的真理,唯有维护他们仅仅已知的制度才能保存自己活着的信念不崩塌。 这里,伽利略说他相信人类的理性。我要想一想。 中间突然查了一段关于哲学的讨论,好像和整部剧的科学的真理主题有一点差别,而且和情节又挺跳脱的。但是里面对话的每一句话都超级有道理,引人思考。但是我再去布莱希特的原作里面去找,却找不到了。 不知道真相的人是笨蛋,而知道真相却把真相说成是谎言的人就是罪人。 这句话是伽利略在被捕之前立的一个flag。前半段的剧情铺垫也全部是把伽利略塑造成为一个非常正面的科学的圣人。但是布莱希特太天才了,后面的伽利略为了自保而收回日心说的那段把整个故事升华了。要是真的不妥协,这就变成红色样板戏了。面对暴力选择妥协,才更真实。那句豪言壮志听着简单,但是我想到的更多的是那些被迫撤销微博、还要道歉的人,布莱希特竟然预测到了现在的网络世界。 需要英雄的国家是不幸的。 伽利略的学徒一直相信自己的老师对科学对真理的追求,当当局以死威胁伽利略收回日心说的时候,他坚信伽利略会选择壮烈的死亡而非违心的苟且。所以当他得知伽利略收回日心说的时候,气炸了,他眼中的科学英雄形象陨落了,他说:“没有英雄的国家是不幸的。”伽利略反驳是:“需要英雄的国家是不幸的。”哇!太醍醐灌顶了。做不到的那句豪言壮语,我们又似乎习惯性地会去责怪“不坚持真理”的人的背叛,但是与其把悲愤投射到弱者的妥协上,为何不去谴责权威的暴力威胁呢?! 自从去年在现代戏剧谷看了《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我对布莱希特印象大好。之前听了一个关于布莱希特的讲座,讲到布莱希特的“间离”和他试图挑起观众的思考,我才突然觉悟为啥《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每一幕之前都有一个总结。我又想到YaY的最后一集的开头,奶奶的那段话是不是也在玩间离。奶奶讲的道理是,世界变成现在的样子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是每一个人的错,因为我们在出现10磅T恤的时候没有抵制,因为我们在出现超市无人结账机的时候也没有抵制等等。这个结论我认,但是这两个论证的例子我觉得自己认不下来(那我又是怎么认下来结论的呢?)。就像这部话剧说的,科学/科技的作用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用是为了使人类减轻痛苦,那这些科学/科技的进步为什么要抵制呢?但是什么叫减轻痛苦呢,是指是否正确使用了科技,一旦正确使用了科技,那就不会不减轻痛苦。这又是一个用定义来定义的怪圈。 布莱希特是我的剧作界的新晋男神!
Wednesday, March 13, 2019
Hangmen 刽子手 2019.3.12 猫悦上城OmS剧场 Martin McDonagh的大作,拜NT Live所赐看了David Morrissey主演的西区的录像。故事讲的是男主是一个刽子手,专门吊死死刑犯;在废除屌丝死刑之际,他接受当地报纸记者采访大发言论;随后有一位貌似和过往潜在冤案有关的南方人来访,他的女儿随即失踪;南方人再度到访,男主用自己最擅长的手法拷问了他。 一句话总结:特别好看,主题有趣、人物有趣、情节一如既往地曲折有惊喜很多反转,而且充满了黑色幽默。 把从事刽子手这一职业的人物放到故事的中心,并且是在刽子手“失业”的这个契机,太聪明了,有很多可以讨论的点。第一幕面对一个反抗很厉害的好像是无辜的死刑犯的时候,我觉得刽子手的潜台词是他只是一个执行者,是法官或者法庭活着陪审团判的有罪,他也无权改变是不是定罪。这种判定和执行的分割,在我看来还蛮危险的,因为这可能使一件不合理的事情变成两件合理的事情。我以前只从这个角度想过这个问题。然后在看剧的过程中,讲到南方人的行径渐渐被暴露出来的时候,我突然想到硬币的另一面。如果刽子手可以以“不是由他来决定是有罪死刑”为理由来对一个无辜的人执行死刑的话,他也必须遵循同样的理由,不能去对一个他觉得是有罪的人做任何事情。显然在剧中,男主没有做到,他对自我的人设(有生以来对这个职业自我的认定)也就逐步全部崩塌了。 因为我对编剧的喜爱,以前看的他的别的作品,所以从一开始我就在找一个潜在腹黑的人可以在反转之后让我觉得毛骨悚然。我当然第一个想到的是男主,但是我开始的时候觉得这个男主自我意识已经很强了,而且一副正义凌然的样子,我很难想象他可以怎样黑化。直到后面事情的发展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一环套着另一环,男主自然而然地做出了他唯一知道的解决方案。 如何可以让一个自我意识很强的、又自信的人,引发人设从头到尾全部崩塌,这部剧要归功于南方人这个人物。我觉得这个人物简直就是一个奇点。好像是被雇佣来吓唬刽子手的,又好像是为了替无辜受刑者复仇而来的,好像是一个恶贯满盈的高智商的罪犯,又好像一个主动自投罗网的疯子,好像一个冷血无情的凶手,又好像一个欺骗花季少女的采花大盗。那么多奇怪的可疑的身份,最终却也永远不可能被揭露真相。 标题的复数也很耐人寻味。男主自然是一个刽子手,他在吊死死刑废除之前是,之后也是,职业在生命中的延续,这是复数的基础理解。男主还有他的死敌,另一个比他更出名的刽子手之间的较量,这是复数的另一个理解。最后舞台上吊死人的刽子手包含了酒吧里的所有人,有一点《目击者》的感觉,这是复数的理解之三。对于刽子手这个一职业的理解,一旦赞同即是同党,包括观看这部话剧来思考的观众,我觉得这是又一个复数的广义的理解。 我太佩服Martin McDonagh啦。
现在不管是话剧还是音乐剧的现场录像的资源蛮多的,所以这个月我原本的打算是来一个戏剧挑战月,每天看一部。但是因为工作的原因,才看了四部就中断了,挑战宣告失败。以后我还要再自我挑战,希望有机会成功。虽然失败,还是简单记录一下看的几部的观后感。 The Band’s Visit 是一个很好的主题,关于阿拉伯人造访以色列,错到了一个以色列了无生气的小镇,小镇上的人们点点滴滴各种各样的生活状态几乎是没有什么可期待的也没什么可以追求的,可能就是因为乐队的那么一点关于音乐的独一无二的可以跨越民族的感情的载体,让他们多少融入到当地的人们的生活,做了一次过客,可能发生了什么,可能影响了什么,也可能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 音乐民族特色很明显,可以并没有非常打动到我的又朗朗上口的歌。我看的是盗摄的版本,所以画质音质也不是最佳,可能和这个也有关系。这是今年托尼奖的最佳音乐剧,我只能说今年的音乐剧普遍都不强,它赶上了一个好年,要是放到去年或者前年那可能就被淹没了。唱一首歌得托尼奖的男主,以前在美剧里出现过好多次,也是那几部经常会有音乐剧演员客串的电视剧。女主原来就是《有伤风化》里的那个女主,真的还是挺有异域风情的味道的。 Hedda Gabler 我看的是NT Live的版本,这是我今年第二次看这部剧了,5月份的时候城市戏剧节日本的一个剧团来演了《海达高布乐》。 简单粗暴的把两者做比较的话 NT Live的版本感觉主人公的性格和日版的有点不一样,更放一点,但是骄纵任性的感觉是一样的。 一样有歌但是不是主人公唱的,貌似更make sense。 好像之前看日版的时候好多地方我理解错了(因为时空的错乱) 自杀的男的不是为了失去对生活的信心,而是纯粹喝醉失手; 女主manipulate了一切,她是真的在为丈夫的事业做小动作,而不是在默默感怀往日旧情; 女主自杀是因为知道一切的法官对他有威胁,而不是因为觉得自己有亏于自杀的男人。 这么一来,怎么好像变low了?就是一个爱minipulate的女人自食其果,而不是高傲的女主为自己的高傲的梦想中的生活无法达成而自尽。按照我对日版的解读,我很想却无法同情高傲的女主,现在连想都增加难度了。 Twelfth Night Some are born great, some achieve greatness, and some have greatness thrust upon ’em.” (Act II, Scene v; although Malvolio says this, he does so while reading from the letter that Maria wro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