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Tag Archives: Sophocles

2024阿那亚戏剧节

第三次来阿那亚,第二次来阿那亚戏剧节,真的感觉每一次的体验都在变好。这次戏剧节主视觉蛮好看的,开发的比以前好了,服务也很好(服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很高,真的有一股清流的感觉),很好的整体体验。关键是剧目的质量整体都很高,看的4部特邀剧目3部都超级好看,关于演员的故事>台词和台词之间的台词>命令哈姆雷特,戏剧朗读的也都很好。明年再来! 特邀剧目 Hamlet à l’impératif ! 命令哈姆雷特 2024.6.27 海边剧场 感觉这像是一篇关于《哈姆雷特》的论文,而且讨论的都是非常meta的东西,一句话总结就是什么都和戏剧相关。真的再次见识到了法式话痨,有一种法国谈话性节目的既视感,随便一个小小的话题可以说很多很多,很厉害的感觉但是却也不知道真的说了些什么。演员们都很厉害,一共就五个人(其中一个绝大多数的时间在负责配乐)要表演《哈姆雷特》里面的所有的角色,还要中间穿插着把对相关段落的分析演出来。 一开始的时候我还在脑中想要一个一个都记住讲的每一个点,都来过了半小时就放弃了,因为想着后面还有两个小时的内容我肯定记不全记不住的。下面我把我还能回忆起来的稍微整理一下。 这次的观剧体验也是独一无二的。所谓的海边剧场是在阿那亚的海边沙滩上搭建了一座剧场,观众面对着舞台,舞台的背后就是大片的大海,还是很美的。演出票上是没有座位号的,我大概提前半小时到的排队进场,进场的时候看到在我前面的人还在沙滩上跑着到剧场想要抢到更好的位子。演出从天亮演到天黑,7点开始的时候天气特别舒适凉快,9点以后就是冷冽的海风一直往舞台和观众席上吹,这个时候事前发的毯子帮了大忙。座位因为是临时搭建的,不是很舒适,后排的人说看不到我还特意往低了坐屁股和腰都经历了巨大的痛苦。抵不过我坐的位子很中间,舞台效果真的很美。 要说缺点的话,我个人觉得有两个。一个是表演得动作有点过于夸张,甚至有一点像是在给小孩子表演,但是从现场观众得反应来看似乎也是为了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和耐力(观众真的是在很幼稚的夸张表演桥段才有反应)。说到耐力,则是我觉得的另一个缺点,真的有点太长了。我知道要把原来就两三个小时的《哈姆雷特》演出来+解说很难比原来的剧的时长还短。但当我看到Avignon戏剧节的官网上这部戏在2021年首演的时候只有一个小时,叫做Épisode 1 – Un point c’est tout,我希望把现在算是全部完整完成的二个半小时了的版本按照episode分开来看。 Tag: Olivier Py, William Shakespeare, Entrelinhas 台词和台词之间的台词 2024.6.28 孤独图书馆 一开始主角上台拿着一本本子一通狂读,读的内容是两段穿插的内容,一个是《俄狄浦斯王》,一个是一封信。慢慢可以从信里的描述得知,写信的人也是一个弑父的人。 然后主角放下本子,解释自己为什么会来。主角的名字叫托南,他和编剧蒂亚戈一起在准备一出话剧的上演。但蒂亚戈经常请假,说是去看眼睛不舒服,但也可能是在逃避写本子。托南在父母家无意中看到一本内封敲着“里斯本监狱图书馆”的《俄狄浦斯王》,打开一看,里面竟然在字里行间有一封信(开场读的那些内容就是这本书里台词和信的截取)。托南非常兴奋地去找蒂亚戈,觉得可以以这个为主题为内容来创作一部话剧。厉害的地方是信写到的内容总会有那么不自觉地和书的内容有相契合的地方,不知道是不是写信的人不知不觉读到了书里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信的行文。 接着托南想去解开这本书和信的来源,于是他去到了里斯本监狱图书馆,图书馆管理员把托南带到了一间小间,里面坐着两个老人,一个已经眼瞎了,另一个在为他读《堂吉诃德》。一小段读完以后,从两个老人的对话中发现,瞎眼老人名叫蒂亚戈,读书老人叫托南。蒂亚戈对托南说,读的这段有一些什么什么元素,可以衍生出来什么什么情节,说他来口述让托南写在《堂吉诃德》行文之间。托南有点不同意蒂亚戈的一些设计,名叫托南的老人转头问刚到门口的托南是谁,托南觉得不知所措,就离开了。 回来之后托南去找蒂亚戈,却被告知蒂亚戈已经失明,却给他留下了“里斯本监狱图书馆”的《俄狄浦斯王》。托南再打开一看,里面又多了一些信息,是蒂亚戈留下的对应的舞台灯光设计、角色动作语气情绪的安排。 最后托南就在现场按照蒂亚戈留下的这些指导又读了一些书与信,又说这部话剧最后没有成行,又把整部话剧的剧本(他一开始就拿着读的本子)发给了现场的每一位观众。 我的情节复述到此结束。太好看了!这是一个非常博尔赫斯的故事,看到托南找到里斯本监狱两面的蒂亚戈和托南的时候,我的汗毛都竖起来了。这里用了一个很小很小的点,《俄狄浦斯王》的台词和一封信(结果也是成为了这部话剧的台词)之间的神奇的关联,衍生到俄狄浦斯王和信的主人、书里面和书外面、剧里面和剧外面、多重的循环镜像迷宫。我一开始还在想这么简单的东西,还能怎么反转和扩展,然后就是一层一层地让我惊喜。 演出的场地也很特别,在孤独图书馆,晚上10点多才开演,大家就在大晚上先是在孤独图书馆的门口踩在沙子上看着海浪不断打上来排队入场;入场后,都是坐在地上的垫子上,朝着孤独图书馆面向大海落地玻璃看戏。最后竟然真的发剧本了,太赞了。因为有剧本,我也可以摘抄一些。 “那你为什么觉得感性有问题,托南?你对感情有什么看法?” “感情的问题在于它们本质上是感性的,我觉得我们不能再准确地描绘感情了,那是假的。我们所做的是产生想法,然后由别人来判断这些想法是否表达了感情。“ “但这只是想法,只是文字,不是感情。“ “但这些是感性的想法。它们要求我们与文字背后的情感产生共鸣。” “我不确定情感是否在背后。它也可能在前面。” “我的意思是我不关心与某个角色及其情感的共鸣,比如那个在监狱里给女朋友写信的人,我就不想有人与他共鸣。” “喔,托南,让我们澄清一下。这里没有角色。我们就是角色。不管是感性还是不感性,我们就是我们。” “不,蒂亚戈。我们的想法是我们的。人们总是会看到角色,即使是在我们身上。我们就是角色。“ “你,就是一个角色。“ 里斯本监狱里面蒂亚戈和托南的对话 我们如何解释灾难后的这种平静感?这种被确认的失败带来的安慰是什么?未发生的事情和发生的事情一样属于过去吗?还是永远停留在未来,注定永远不属于过去?这些疑点。太多疑点了。托南•基多和蒂亚戈•罗德里格斯之间艺术合作的坎坷故事留下了什么遗产?那就是这些疑点和更多其他的疑点,有些奇怪、有些荒谬、有些迷人,但不计其数,我们担心会让你们感到厌烦,尤其是因为现在已经很晚了。所以,让我们用这几行台词来道别吧,它们是囚信的结尾,是悲剧的结尾,也是这个故事的结尾。 Tag: Tiago Rodrigues, Tónan Quito, Sophocles, Kitchen Chicken 鸡鸡复鸡鸡 […]

牛春戏剧挑战月 Lessingtage 2021 Digital

延续去年的挑战,今年元月也要每天看一部戏。从Thalia Theater的Lessingtage 2021 Digital开始,今年一月下旬的时候推出了一系列的线上戏剧的播出,也是每天一部,不管是编剧还是导演,阵容相当强大,而且全部有英文字幕。要是在那个时候每天熬夜看播出太辛苦了,而且网络也不一定通畅,在这里特别感谢b站上的好心人patiny的资源分享。一共11部作品,柏林布莱希剧团版本的《高加索灰阑记》2019年我在乌镇戏剧节看过现场,还有一部很短的《Una》我没看,其他九部我都看了。最喜欢皮兰德娄的《Right You Are》和开幕大戏Christopher Rüping的《Paradise》,最难看的是《The Sky is not a Backdrop》和俄罗斯版本的《The Idiot》强烈建议避雷。 Paradise2021.2.12年初一 好像只有这一部是现场直播的,其他都是以前的演出影像播出。直播开头的时候,有导演导言,Christopher Rüping说疫情期间只能通过这样的形式直播,但是这种直播取决于他现场实时的镜头切换,只是“one version of the show”,肯定和观众现场自主选择看戏的方式和角度不同,而且这部戏好像在坐一辆慢轨火车,请观众给予它一定的时间慢慢观看。 车站工作人员好像主持人一样,欢迎看戏的人。有两个演员站在车厢的外面,自言自语不敢进去,然后开始慢慢读火车车厢上的字来讲故事。现场比较特殊的一个表现方式是读文字,把文字打在火车车厢上,或是打到身体上。 第一站河南郑州,讲的是郑州的小村庄已经被外来的资本家剥削到污染很严重了,机缘巧合这对夫妻可以移民到意大利,却发现在意大利他们所面临的是一样的生活。 我的第一想法是,能移民已经是蛋糕上的奶油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有点老式。好看的地方是,主人公夫妻两个人,两个人的态度还不一样,一个时觉得有希望一步一步来但同时又困惑迟疑似乎自己也不能说服自己,另一个一直抱怨否定。还有一个我觉得有意思的地方是从哪个角度反思,这部欧洲人制作欧洲人演出的戏肯定是从资本家投资人的角度来看,而我们发展中国家的人来看就很容易代入被剥削者,是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值得我们的获得。 第二站被困巴格达酒店的战地记者,发飙到底是因为不能报道,还是对想看战地报道猎奇的读者生气?还是导致战争的就是这些猎奇的人? 第三站巴西,对着空白的ppt讲土著、自然在被开发时候的样子,最后停在了一张真正有画面的一页,是土著被当奴隶的照片,讲述者仓皇而逃,另外有一个好像堂吉诃德的宇航员来。 第四站是一个普通家庭的矛盾,普通家庭也是资本主义的受害者?绝望自焚。最后的故事首尾呼应,不敢进去。 Tag: Thomas Köck, Christopher Rüping, Antigone in Molenbeek / Tiresias2021.2.13年初二 买一送一,一台戏两个故事,都是改编自传说故事。一部蛮好看的,一部非常难看。 第一个是安提戈涅,故事的设定变成了生活在比利时Molenbeek小镇的女主Nouria是一个法律专业的学生,她的一个哥哥参加了ISIS死在了恐怖袭击的行动,然后国家不让她去认领尸体,Nouria不得不非法闯入停尸房偷尸体。 我觉得这一部的改编超好的。我记得我第一次看到安提戈涅的故事的时候,第一个想法是这样的情节只存在古代,现在不会发生。看古典的作品就好像是在看外星科幻,是和我们现代完全不同的设定而已。而这个Nouria的故事竟然可以如此和安提戈涅的相似,改编到现在还合理,意义是我们人类有一些恒定的价值吧。舅舅Creon的角色变成了代表国家意志处处拒绝安提戈涅的警察,再加入了脸书上的骚扰辱骂的信息,女主带进停尸房的自拍杆的现代的元素。女主在讲故事的时候,手势很多,像在跳孔雀舞一样。 第二个Tiresias改编自神话故事,少年上学路上看到两条蛇搞,就变成女人了。又做男人又做女人,后面的这些故事和现代改编有什么关系? Tag: Sophocles, Stefan Hertmans, Kate Tempest, Guy Cassiers, The IdiotIdioten2021.2.14年初三 这次有两个改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的演出,这个是瑞典斯德哥尔摩剧院的,另一个是俄罗斯本土的。 这个瑞典版本的比后面俄罗斯的好看太多了,最主要的就是胜在把故事讲的比较清楚。多年前我曾经尝试读过《白痴》的小说,读了大概三分之一就放弃了,现在什么情节也想不起来了。现在再看,至少多少看明白一些情节,白痴掺乎到了一个有比较复杂的关系的家庭中,和一个关键女性结婚了。白痴的各种老实付出,结果却被人欺负。 记下一些比较印象深刻的地方:拿着塑料袋走来走去的白痴;轮流说自己做的最糟糕的事情,白痴来说了一个感人的事情;女主循环好几遍说了自己被家暴的事情,我以为视频卡带了;白痴送钱给一个人,旁边所有人来问他讨钱,他把衣服都脱光了,最后癫痫了;最后突然由移民的口吻讲了很多关于现代的政治化的问题,原卡家族人员除了白痴全都隐去了,这样的现代化改编的意义凸显有点突然和粗糙。 Tag: 陀思妥耶夫斯基, […]

鼠春戏剧挑战月海外波 波兰四部

Anti-Gone TRIPTYCH” Part II 2020.4.19 山羊之歌在舞台上唱歌加上前面的舞者跳舞,剧的标题是把安提戈涅拆开来成了“I was Anty, so I am gone”。故事理论上讲的就是安提戈涅的故事,但是反正歌词我也听不懂舞蹈我也看不懂,只能默认了。歌和舞不完全是同步的,有的时候歌唱完了舞还没有跳完,然后就是没有任何背景音乐的干跳,也不知道怎么掌握节奏,所以群舞的话不那么齐。总之,可以说我没看懂吧,所以也不多评论了。 Tag: Grzegorz Bral, Teatr Pieśń Kozła, 山羊之歌剧团, Sophocles, (A)pollonia 2020.4.20 这部剧貌似很厉害的样子,有接近四个小时的长度,其内容也是非常的多,把三个故事融合在了一起。第一个故事是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的Oresteia Trilogy,Agamemnon为了战争胜利杀死自己的女儿,他老婆Clytemnestra因此杀死了自己的丈夫,他儿子Orestes为此杀死了自己的母亲。第二个是欧里庇得斯(Euripides)的《阿尔刻提斯》(Alcestis),Admetus要死了但是可以如果可以找到一个替死鬼的话就可以继续活下去,他的老婆Alcestis变成了那个替死鬼。第三个故事是波兰作家Hanna Krall的,讲的是在二战迫害犹太人的那个时期,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放弃一个小孩。 把这三个故事连接在一起,主题就很明显了,那就是“牺牲”。我们可以分开的来解读三个故事里的“牺牲”或者是“自我牺牲”,再来比较其中的不同。前两个是古希腊的神话故事,好像离我们很遥远,最后那个关于集中营的故事,离我们时间上并不遥远但是人们却似乎已经渐渐遗忘了其中的教训。在集中营的股市里面,有一段类似于演讲式的控诉,意思大概是听话作恶的大多数并没有什么事,女主谴责他们关上了心房,不舍身处理地考虑被害者。我觉得不一定是这样,是他们不觉得自己会成为被害者,或者是他们觉得自己不作恶也会成为被害者,这才是恐怖的地方。 回到关于牺牲的主题,我觉得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要牺牲,这和“为什么需要英雄”的逻辑是一样的。三个故事,一个是为了祭天战争胜利,一个是为了和神的交易让自己活下去,一个是小牺牲为了让自己活下去只能闷死什么吵闹的小孩、大牺牲是弄死所有犹太人,这些牺牲的目的都不成立啊,这才是问题吧。 舞台的表现方面,很颇具实验性质。在一个很大的舞台上,场景不断地转换,还有在舞台上地摄影师在拍摄一些镜头投影在背景上。因为有种种牺牲的场景,所以会出现很多血的地方,一律是用口红来代替。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这个影像记录在拍摄舞台上的表演之外,还会偶尔拍摄观众席上观众的表情动作反应。这些观众简直就像托一样,表情都非常认真严肃,还有一个简直像是已经睡着的样子也可以被解读为在默默深深思索。 Tag: Krzysztof Warlikowski, Euripides, Aeschylus, Oresteia, Hanna Krall, MIĘDZY NAMI DOBRZE JEST We’re All Good 无论我们如何努力 2020.4.21 是一部改编自话剧的影像记录,把话剧舞台上天马行空的场景变换搬到电影的镜头之下。故事讲的是住在一起的三代人和邻居聊天看电视,电视里的明星啊、制作人接下来又出来和她们互动啥的。画出来的房间和器具,无厘头的话题和逻辑。非常日常生活,甚至是贫穷的生活,微小而无意义的追求。时间和空间上的循环与嵌套,被丢弃的杂志,电视节目和三代家族和导演。 最后是对波兰的质疑和否定,波兰如何得以保持自我和外界的流失和被侵蚀,这也是点题的地方。英文的翻译是“We’re All Good”,其实反而是这个中文翻译可能更贴近原意。我对这样的卑微的自我审视看得蛮高的,反而想到很多波兰厉害的地方。比如戏剧的实验性前瞻性,可惜这些立意很好执行并非我的菜。 Tag: Grzegorz Jarzyna, Dorota Masłowska, 2007: […]

鼠春戏剧挑战月 Pale Sister

Pale Sister Colm Tóibín 978-1-91133-778-2 2020.2.9 年十六 安提戈涅的故事有很多的版本,继《House of Names》对Oresteia故事的改编之后,这一次托宾一如既往地展现了他的改写经典的天才。这一部算得上是一部一个人的独白,从Antigone的妹妹Ismene的口吻来讲这一个故事。故事的框架情节还是一样的,Antigone的兄弟互打都死了;新任国王也就是Antigone的舅舅Creon下令埋葬其中一个而让另一个的尸体烂在荒郊野外并禁止任何人去埋葬他,因为他是作为侵略方来打仗的;Antigone不顾禁令去埋葬了自己的兄弟,被抓住;最后Antigone死了、Antigone的未婚夫暨Creon的独子也死了、Creon的老婆也死了,Creon后悔死了。 框架情节虽然和原著索福克勒斯的一样,但是从Ismene的角度讲出来的这个故事的重点全都不一样了。 首先说说我对两个原本的关键人物的印象全都变了。 对于Antigone,虽然她是一个很勇敢的烈女,但是我原来觉得她是一个得理不饶人又有点过于清高的人,不那么讨人喜欢。我现在静下来一想,我对Antigone的负面的印象其实全部来自于原著里Antigone对她妹妹Ismene的所做所言,因为在原著里她一直在攻击自己的妹妹不够像她那样不顾一切地行动,当妹妹后来提出来要一起帮忙的时候,她又说瞧不起她妹妹迟到的觉悟、要自己一个人独占所有。但是在托宾的这个剧本里,Antigone和Ismene的对话极少,丝毫没有涉及攻击妹妹的对话,这让我对Antigone的判断恢复到了对于她自己心中的真理的纯粹的追求这一闪光点上。而且读剧本的时候,Antigone出现的时候,我脑海里自动脑补13的样子,真的讨厌不起来了。 我原来一直觉得这个故事之所以为悲剧,是因为两个主人公分别坚信了自己认为的真理,Creon觉得禁止埋葬是为了保卫国民对于正义(反侵略)的信念,Antigone觉得她坚信更高的真理的召唤。我觉得这两个真理没有高下之分、两个人物对真理的信仰也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因为这个矛盾冲突存在不可解决,所以注定悲剧。 而托宾笔下的Ismene讲出来她观察到的Creon的小细节。先是用了一个例子,说以前Creon为了惩罚一个惹他不开心的小孩子,放恶狗去吓小孩咬小孩,大家敢怒不敢言只能默默期待Creon改变主意。然后Ismene又说当Creon得知两兄弟已经死掉,并下达命令的时候,其实并不是什么通过智慧地思考和判断得出正确的决定,而就是这么决定了,大家也只能默默期待他改变主意。这样的写法,直接把Creon的行为定义成了独裁暴政。 这么一来,悲剧并不是因为双方都合理的但不可化解的矛盾,而是单方面的弱势群体无法反抗独裁暴政、独裁暴政最终也自食其果的悲剧了。这也呼应了前面Antigone对于所谓的真相的态度(laught at the thought of truth)。临近结尾的时候,Ismene的感受是她的世界崩塌了,但是周围的自然环境似乎一如既往地继续着。也就是说,世界本没有变,悲剧是人造的孽。 Walk towards the palace and stand in the sunlight.Accuse them with your silence.Stand and accuse.Stare at them!Standing will be enough. Do not move!Just stand. Stand!They will be alone with their fear. How afraid they […]

戏剧挑战月 National Theatre Live若干

Angels in America Part One: Millennium Approaches 2019.7.6 Part Two: Perestroika 2019.7.7 十几年看过电视剧的版本,但是现在几乎一点也不记得了。话剧版延续了电视剧版本的一人多角的传统,在电视剧中似乎是为了传达人人皆天使的暗喻,但是这个在话剧中似乎不是重点了。现在看话剧觉得自己比以前能看懂很多。这个故事讲的是那个年代被艾滋病重创的同性恋群体的生存状态,每一个主角都很特别,从不同的身世信仰、到对政治态度以及歧视的讨论,现在看来还是让我大开眼界(脑界)。 简单罗列一下我的一些想法。 这是另一种的魔幻现实,但又是很扎实的现实。特别是第二部分开始有很多很魔幻的东西,与天使的对话。天使是一些没有创造力的dull的生物;天使责怪人类变化、moving,把上帝给气跑了;天使对人类的要求是“don’t migrate. don’t mingle.”;天使觉得人类的变化和进步是有限的,甚至是愚蠢可笑的。但是既然这剧中已经表达出来,这里的天使也并不是完美的、是有缺陷的,那么人类也可以是和天使平起平坐的了,是可以讨价还价甚至争辩反抗的。 关于天使对人类的要求,我的想法是矛盾的:从大环境(以前是美国,现在更是中国)来说,人类的确是变化发展的太快,快过于自己的能力,或者说自己的能力觉悟发展没跟得上人类的发展。但是从小环境来说,gay的存在是一种migrate/mingle/moving,它的存在就算太年轻还没准备好,也不能以这个理由来否定它的合理性。 和幻想中的人物对话,但是又好像是高一层次的神安排的(这个神可以说是编剧本人),所以又可以当真。Roy死前对峙叫妈,我还在想这是一个bug,为什么自己所幻想出来的人还会认错,后来果然是他在最后耍一次自己幻想中的人。 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那么多苦难,怎么会有那么多爱呢?和爱比起来,正义和政治简单多了。再回到不同的角色身上,我觉得这部剧超厉害的地方就是这些角色的多样性。每个人的种族、宗教信仰、历史、政治观、价值观都很不一样。但是谁也并不占谁的道德高地之上。这些人都太年轻来面对这一切,每个人都很可怜,包括深柜政客Roy Cohn。 渣男Louis Ironson是最理性最理想主义的;Joe Pitt作为摩门教这样的过来人劝Louis要和平直面世界的不完美。洗白渣男有点狡猾,而且洗白也只是Joe的一己私欲,但是我愿意buy it。最后男主Prior Walter想要活下去,天使说死亡是这个糟糕的世界最好的protector,男主回答对生的执念,生是希望的必要条件。 I live in America, Louis. That’s hard enough. I don’t have to love it. You do that. Everybody’s got to love something. 最有说一下演出本身。讲到幻觉的场景设计,虽然是话剧舞台,但是一点不比电视剧版本的效果差。演员列表更是阵容超级强大,小狼的美音听的有一点出戏,演技的话我觉得Prior (Andrew Garfield)优于Louis (James McArdle)优于Joe (Russell […]

2019现代戏剧谷

今年的静安现代戏剧谷还是很精彩的,我一连看了8部,数量和质量上都和去年持平(但是今年看剧的心情和去年比不可同日而语)。以前有什么戏剧节看个三四部里总有一部甚至更多是莎士比亚或者改编莎士比亚的,今年看的现代戏剧谷八部没有一个是和莎士比亚相关的。反而八部里面有一半以上是战斗民族的作品,其中有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里、契诃夫*3;如果再算上同一时间段在上海文化广场的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话,真的是俄罗斯大年了。今年我最喜欢的三部是:安提戈涅>安魂曲>零祈祷。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2019.4.27 上戏实验剧院 这部戏的票子是最早买的,过年的时候就买了。我对这部戏的期待特别高,因为它是去年我最喜欢的那部《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的导演提奥多罗斯·特佐普罗斯带来的古希腊三大悲剧大师埃斯库罗斯的作品。去年第四季度我集中读了古希腊三大悲剧大师的作品,所以很有兴趣再看现场的演绎,这次来的又是原汁原味的希腊的剧团。之前我还去听了一个现代戏剧谷办的关于古希腊戏剧的讲座,讲座的老师讲到特佐普罗斯去年的《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正中我的点,说它描述的是一种厌恶却依赖因而循环的恶,和我想的一模一样;老师还举例房价上涨,如此现代和现实我倒是没想到过。 期待之高,失望之深啊。散场的时候,每个人互相问的第一句话都是“你睡了吗”,因为听不懂外语,字幕又很偏很暗看不清,画面动作又不知所云,讲话的语气又相对比较平实,所以太好睡了。 之前讲座盛赞的特佐普罗斯的身体戏剧的演员表演方法,也是扑街啊。整个舞台是一个园圃的圆形,演员们在里面翻滚,身体几乎无法离开地面,真心没看懂想表达什么。间歇播放的防空警报和枪弹雨林的声音什么意思,最后撒纸什么意思,看得太累了也没看出一个所以然来。 Tag: 提奥多罗斯·特佐普罗斯, Aeschylus 零祈祷 2019.4.27 大宁剧院 去年现代戏剧谷,俄罗斯亚历山德琳娜大剧院演了两部作品,一部是特佐普罗斯的《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另一部是福金的《哈姆雷特》。两部都好看,其中《哈姆雷特》改编得非常特殊有意思。今年福金带着俄罗斯亚历山德琳娜大剧院带来的是改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赌徒》的作品。 我以前在乌镇看过一个德国柏林人民剧院改编的《赌徒》,超长的四个半小时。这次看觉得好像终于看明白了,比德国柏林人民剧院的版本明白多了,好看多了。这次的男主的存在感好像很低,奶奶和女主比较抢戏。奶奶一开始几乎可以被认为是通过赌博来玩弄想要她遗产的人(输光一切),结果情绪也是不受控制地全部由赌博控制。女主太作了,好像很骄傲有尊严其实是作,又要男主去赌拿钱,又觉得拿来男主的钱是在出卖自己。故事好像可以离开赌博讲,但是赌博却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人类那么强大,万物之灵,可以掌握那么多知识创造懂得那么多道理生活在那么文明的现代,却发明出来自己无法驾驭的东西:赌博、毒品等等。可以归结为人类太弱,赌博/毒瘾是病,何时可以进化出来免疫抗体呢? 除了故事情节本身之外,舞台效果也超赞的。轮盘状的舞台很厉害,人物在转盘上分不用的轨道来回,创意度和去年《哈姆雷特》背面的舞台有的一拼。中间有一段光影印在周边的舞台墙上,特别好看。还有现场的乐队,总之完成度很高。 Tag: 福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 俄罗斯亚历山德琳娜大剧院 “龙”的忧郁 La Mélancolie des Dragons 2019.5.4 大宁剧院 抛锚在路边的一组年轻人,搭起了一个演出游乐园。演员们现场讲话的方式真的像是在法语教学,动作也很慢,反应也很慢,语言都是很教科书式的正面。没见过正常的法国人这么讲话的,我几乎以为女主是直接从观众席现场抓来的了,也可以解读为开公园的一帮年轻人和女主都是有智力缺陷的。 最后讲的到底是什么?忧郁没看出来,反倒是有一点像是女主的老年人生的尽头,大家像是要哄着他,最后的parade是到了终点的感觉。 那么难看,结果散场的时候还有豆瓣上的评论,还有人在硬掰各种给它脑补出来的好。果然艺术评论与艺术本身无关啊,戏剧能不能不要皇帝的新衣啊。 安魂曲 2019.5.4 美琪大戏院 以色列戏剧大师Hanoch Levin的遗作,用了三个契诃夫的短篇故事串起来一部戏。分别是一个死了老婆的老翁、一个死了婴儿孩子的少女和一个死了儿子的车夫。 三个故事有三重意义,等于是有九个地方引人思考。三重意义正好对应三个人物各有侧重,一是反思自己的过去(老翁),一是十字路口的选择(少女)(她为什么不哭是因为不要别人觉得有出口有解脱),一是倾诉的对象(车夫)。要是光是讲他们的亲人死去,病死穷死等等都还好并没有那么苦,但是讲到死去以后他们三个人的行径反而觉得更苦了。而且前者的苦是可以通过社会的发展物资的完善来解决的,现在就好像很少有这样饿死穷死累死的案例了,但是后者死者的亲人的痛苦是就算温饱问题解决也是无法解决的。痛苦的不仅仅是死去的人,而是周边的人,不一样的痛苦。所以安魂曲这个标题用的特别好,是对三个死去的人,也是对三个在世的人的安魂。可以把三个零散的故事,用“安魂曲”这样的主题一下子有机地串在了一起,很厉害。 这部戏用的是战斗民族的故事,但是现场看来其也很有以色列的特色。比如老翁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一直是以金钱为出发点的,这就很犹太人的感觉。还有音乐也特别动人好,从最开始的那一幕拉开幕布的音乐,就直接牵引心弦。后来我在b站上看到开头的片段,光是那简单的旋律,就把我带回了现场的感觉。 最后那样东西是什么?奶油蘑菇意面?什么意思? Tag: 契诃夫, Hanoch Levin 安提戈涅 2019.5.7 上戏端钧剧场 拉脱维亚国家剧院首次来华演出,据说这是在拉脱维亚拿过奖的《安提戈涅》。真的太惊喜了,这是我看过最好的《安提戈涅》!如此成功,源于它对原作的改编,讲出了一个忠于原著但是又有新的解读侧重的内容。 舞台是极简的,连桌子椅子也没有,只有两面墙和灯光的明暗变化。一开始就很醒目的最大的特色是一人饰保姆/歌队/旁白三角的一个老阿姨,她一直在用非常非常冷淡甚至有点点厌世嘲讽的口气读剧本/台词/解说。她讲话没有一点情绪,但是效果却意外地非常不错,因为她的口气如此若即若离可近可远,瞬间让人对那么古代的剧本的包袱荡然无存。她还穿插各种效果,比如用普通话说的“中场休息”,还有第二场开幕的时候对悲剧和情景剧的解读(悲剧是注定的,所以里面的凶手和被害者只是扮演不同的角色而已)。不知道这算不算是间离,反正我很喜欢。 故事内容上,改编的地方有好几处,也是每一处都讲出了新的导演想要传达的内容。首先就是把故事人物搬到了现代,大家穿的都是现代的服饰衣着。还把安提戈涅和伊斯墨涅的姐妹年长身份倒换了,还特意说伊斯墨涅长的很好看,安提戈涅并没有。把现代对于外貌的评判和现代社交的活力注入了这么古老的一部剧中。所以,这是我看到最不“怨”的安提戈涅,也是我最有好感的安提戈涅。 其次,克瑞翁的戏特别多,第二幕几乎都是他和安提戈涅的对峙。克瑞翁和安提戈涅的对话虽然有点长,但也算是你来我往层层叠进蛮精彩的,有点累人还能接受。有很多是克瑞翁在寻求安提戈涅对他的决定的理解和肯定,这是剧本里没那么突出的部分。这样的处理我觉得很好,因为如果单纯的把克瑞翁作为安提戈涅的对立面直接打倒就没意思了。就好像保姆在第二幕开头说的那样,如果悲剧之伟大大家都只是演员而已,那唯有对立的双方都相当程度的有理有据才合理。 第三,添加了克瑞翁对安提戈涅哥哥的爆料。照理说爆不爆料本该没有任何影响,因为安提戈涅去安葬哥哥并不是因为她的亲人有多好,但是这里的安提戈涅却受到了很大很大的影响,整个人崩溃了。这样的反应更像是应证了她的另一种特性:原本看上去明明可以被作为强韧的女人强人的典范供世人瞻仰的,其实她可能只是一个被男性主导社会洗脑的受害者。 第四,安提戈涅听到爆料三观崩塌以后,才顿悟出如果对世界妥协才是她最不能接受的。这样一来,好像把她的决心做实延后了,而不是我一直以为的她一直是很清醒地站在道德高地的。她的决心有了更合理的心路历程。 最后安提戈涅和守卫的戏,好像也是加出来的?记不太清了,但我倒觉得这段可以减掉。前面的节奏已经控制得不错了,第一幕也很紧凑中间穿插业余的乐器演奏调节也不错,第二幕有很多东西要讲对话特别多特别长也能接受,但是最后的守卫戏真的可以删掉。 另,字幕延迟太严重。 Tag: 拉脱维亚国家剧院, […]

厄勒克特拉(上话版)

厄勒克特拉 Electra 2018.11.14 美琪大戏院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的编排,真的有点难看。原著明明是节奏很明快的,这个话剧怎么还分上下场演了那么久。我比较讨厌的是自以为是耍小聪明故弄玄虚的地方,原著已经是那么经典那么圆满的故事了,为什么就不能老老实实好好演? 剧中人物70%是在用whisper的方法讲台词,本来倒也不是不可以,至少台词还算讲得清楚,但是这个再配上走路的方式,有点像抽筋舞蹈又有点像马儿原地跑步,真的太诡异了。 歌队原来在我心目中应该是有carry作用并且蛮可爱的样子,但是这部里面的歌队太creepy了,全场只有一些murmur很背景的重复的回声,走路也是原地羊癫疯。 下半场感觉画风几乎转变成搞笑片了,而且还不是故意的。比如Orestes跟Electra的对手戏,一惊一乍的叫唤“啊”,再配上手势,真的很像周星驰电影里的夸张表演。还有Aegisthus唱着向日葵的歌,还有最后一幕的电风扇,是不是弱智疯了? 我一直觉得Sophocles超厉害的,所以我完全不怪文本本身。我心目中的古希腊悲剧的好看,在于不可调和的两个高贵而均衡的势力作用下不可避免的结果。现在的这场演呈现出来的是一面倒说Clytemnestra是纯粹的坏人来歌颂Electra,但是下半场的Electra又变得失神近乎可笑。这样一来,对抗的人物倒是有平衡了,但是是通过把两方都拉low。这样就不好看了,就不是悲剧了。 另,看话剧台上的人发声音,我才意识到Agamemnon原来是“阿ga门农”,又是一个类似堂吉he德的名字翻译的误区。

索福克勒斯悲剧五种

索福克勒斯悲剧五种 索福克勒斯 Sophocles 罗念生(译) B01I57SZ6U 俄狄浦斯王 Oedipus Rex 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 Oedipus at Colonus 安提戈涅 Antigone 厄勒克特拉 Electra 特勒喀斯少女 Women of Trachis 这本包含了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的五部作品。 关于俄狄浦斯的三部曲(Theban plays),包括《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和《安提戈涅》。大众印象中的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仅仅停留在他杀父娶母戳瞎双眼的第一部,我在学生时代读《俄狄浦斯王》的时候也真的以为就这么结束了,我觉得这个悲剧如此巨大,多思考一秒俄狄浦斯失明后的日子就是煎熬,怎么可能还有延续下去的故事呢。没想到就是还有第二部和第三部,而且是环环相扣。 第二部《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讲的是俄狄浦斯被驱逐出境,好在还有他的女儿安提戈涅的陪伴和照顾。在他原来的国家里,他的两个儿子开始对打互相争夺权位。(这里又串到了埃斯库罗斯的《七将攻忒拜》的故事)他的儿子波吕涅克斯因为某个获胜的预言想把父亲接回去,遭到了拒绝。也就是在这里立下了下一部的flag,即安提戈涅答应给波吕涅克斯下葬。 这一个故事里的俄狄浦斯简直颠覆了我对他的印象,至少在第一部结束的时候我对他抱有满分的同情,也觉得他很英雄气概。但是这一部里面他的抱怨也太多了吧。不是他自己想要流放的嘛,为什么又说是被驱逐的。特别不喜欢俄狄浦斯为自己辩护,说自己是不知道而犯下的罪,就算不知情的情况下犯下的弑父娶母的罪不算,杀死一个国王的罪也要承担呀,不是他自己立下的flag要严惩杀死国王的罪人的嘛? 第三部《安提戈涅》讲的是俄狄浦斯死后,安提戈涅回到忒拜。她的两兄弟自相残杀都战死了,而他们的舅舅克瑞翁觉得其中一个是来攻打忒拜的不正义的,不允许任何人埋葬他。安提戈涅不听他的话,坚持埋葬了她的哥哥,于是被抓到牢里。然后所有人来劝克瑞翁,还说他这样做是违背神的预言,等到他回过神来,一切都晚了,所有悲剧报应发生在了他和他的亲人身上。 我之前看过一次全女版的话剧,感觉怎么好像和原著重点不一样。话剧里安提戈涅倒就是她爸亲生的,叽叽喳喳垂死挣扎废话超多。确定原著的名字叫做安提戈涅吗?我怎么感觉说的明明是是讲克瑞翁的悲剧嘛。克瑞翁是我看到的第一个不与命运预言抗争的人,别人都还不相信(至少是一开始),克一下子就接受了,却来不及改。这到底是在说明什么呢,要早点知道预言?顺从改过也没用啊?克怎么可以事先知道他的决定是不是谨慎不冒犯神的呢? 索福克勒斯写的《厄勒克特拉》,取材和埃斯库罗斯Oresteia Trilogy里的《奠酒人》是一样的,讲的是Agamemnon被杀好多年后,Electra苦等Orestes回来报仇的故事。同样的情节,不同的作家来写,感觉还是很不一样的,我个人还是偏好索福克勒斯更多。 故事里的Electra感觉和Antigone是双胞胎嘛,都是非常坚持、刚烈、苦大仇深的女子,还都特别能说。我觉得相当精彩的一段是Electra和她妈Clytemnestra的对话,等于是把矛盾摆在台面上来说了,就和普通家庭成员之间的争吵一样,其实逻辑并不一定顺,是拼能从多少个角度来把自己的观点说得通。我来试图总结归纳一下她们之间的对峙,焦点是Agamemnon之死。 C:(我杀人是有理由的)杀Agamemnon是因为他杀死了我们的女儿来献祭。 A:(你的理由不成立角度1)Agamemnon杀女儿是因为神的诅咒,他无能为力。 A:(你的理由不成立角度2)你凭什么杀人偿命?如果你认定杀人偿命的话,你也得偿命。 A:(你的理由不成立角度3)你的借口是虚伪了,你真正是为了你的姘头。 C:(你的反驳不成立)女儿不能辱骂母亲。 A:(你的道德教条不成立)我就是你教出来的。 《特勒喀斯少女》基本上讲的就是嫉妒的老婆迷信害死了自己的老公,这种故事能够追溯的源头倒也挺久远的。

OIDIP

俄狄浦斯 OIDIP 2018.10.25 上戏实验剧院 一周之内看了两场罗马尼亚锡比乌国家剧院的作品,上周六还在乌镇演《等待戈多》,这周就来上海参加国际艺术节演《俄狄浦斯》了。这场《俄狄浦斯》改编自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加《科洛斯的俄狄浦斯》,最开始的场景是俄狄浦斯已经失明和他的女儿在外流浪,然后倒叙失明之前的故事,下半场讲他失明之后的经历。 第一个场景里的俄狄浦斯,一下子让我联想到了《不可自理的生活》里面大小便失禁的老人,无助可怜的感觉一下子就来了。但是显然俄狄浦斯还有更多的骄傲和尊严,这和他本身的身份有关,在下半场表现得很明显。 俄狄浦斯的故事我很久以前读过剧本,那时候就觉得设计得太好了。悲剧的揭露,好几层嵌套得非常完美,也让人很受震动。这种悲剧,几乎就是人类被(神的)预言死命地玩弄,根本没有任何还手之力。悲剧的感觉更是那种怎么也无法挽回、也无法忘却的全身心的不舒适,死也没办法抹去,以后时间过去也没办法弥补,唯有时光倒流才能改变。 舞台虽然看似简单,但是有很多很有心思的机关,木质结构的组合好像是七巧板一样有各种变化,甚至还可以瞬间把整扇门拆下拿走。再配上灯光和背景屏幕的效果,真的感觉做的很好。关于故事的演绎,因为我没看过第二个故事,所以很多地方没有get到。比如说背景宴席上开抢杀死所有人的是谁?戴纸袋头套的是谁?全身包裹着会骑到俄狄浦斯身体上的是谁? 关键本场演出最大的bug还让观众更难理解这部剧,那就是字幕的字体实在是太小了。两个小小的在边上的屏幕上打字幕,还是中英文双语的。一旦那段话稍微长一点,也不分成两次显示,而是直接在屏幕上有五六行的字,根本看不清!我看到不止一个人在用手机对着字幕拍摄放大,好像感觉眼神不好的同学在拍板书放大一样。

安提戈涅

ANTIGONE 白光剧社 2016.10.22 上海大剧院 安提戈涅是一则古希腊悲剧的主人公,她是俄狄浦斯和自己的母亲的孩子,她不顾国王的禁令,安葬了城邦的反叛军首领同时也是自己兄长的尸体,最终所有人都死了。 我想先谈谈这个故事本身。去年看Athol Fugard的话剧《孤岛》的时候我第一次知道这个关于安提戈涅的故事,在《孤岛》里两个狱中的政治犯试图排练《安提戈涅》这部话剧,两条情节线并联起来很容易看出来作者想传达的反专政的政治意识。于是在我的脑海中,安提戈涅也变成了一个很简单的符号,即坚定自己的信念信仰与强权斗争的形象。 这次看到了比较完整全面的安提戈涅的故事,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安提戈涅这个人物,可以非常简单粗暴地被归为勇敢的斗士的样子。人们往往很容易被这样的人打动、激励、影响,却忽略或者容忍了其它不好的地方。反正在我看来,其实她并不是一个正面人物,至少在《安提戈涅》这部剧里面她并不是一个正面人物。我看到有两个很大的负面因素。 首先,安提戈涅坚定自己的信仰,让我们先假设这一行为毫无疑问是正确的。然而有正确的目标,还有达成这一正确目标的正确方式,拥有前者并不代表就拥有了后者,拥有前者更不代表就有权利有资格去评判别人用不同的方式去达到这一目标。 我看到安提戈涅是拥有了正确的目标,却也做了所有仅仅拥有正确的目标的人做的事情,最明显的就是她对妹妹的各种讽刺和非难。安提戈涅和她妹妹的关系,让我想到了《Wicked》里面的两位女主,她们是最好的解答。而且我还受不了的是,在事发前安提戈涅觉得自己有了正确的目标就天下无敌了,各种装逼,说什么不怕死最好把我抓进去处死了,然后事发后在狱里面却废话连篇说什么把我抓进来真不公平一直赖着不死。 其次,再来看看安提戈涅的正确的目标,她最常用的自我拯救的催眠就是尘世间的罪不算罪,重要的是阴间/老天的赞许。安提戈涅并不是质疑她追求的正确的目标的合理性/正确性,她这样还比不上国王为了坚定国家道德观念而颁布法令的行为呢。国王的立场,其实和安提戈涅一样坚定,而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其实那具尸体还是他的侄子呢,能够对侄子颁布如此冷酷的法令,那国王是不是比安提戈涅更坚定地追求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关于这次话剧的诠释,颇有几个比较特别的地方。全女性演员出演,不知道该如何评价。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原著里面有不少贬低女性侮辱女性的台词,由女性演员表演出来可能会避免重点模糊,而且类似的地方有的时候演员会跳脱出角色用另外的声音来评论一两句,有点奇怪。我最最无法欣赏的是,每到悲剧情节接近高潮的地方,这些演员会从喉咙的深处发出很长很长的啊的嘶喊,从喉咙的噪音一直到最大声再嘎然而止,近乎宗教仪式的呼喊既不好听又很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