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静安现代戏剧谷,今年一共看了8部戏,最喜欢的是《887》,第二喜欢的竟然是音乐剧《爱情神话》,和我的预期很不一样。每次看完的当下我会简单记一些东西,这次记下的也意外地比之前的多,所以下面也只是纯罗列当时的感想,不过多详细展开了。 朱莉小姐2024.4.25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改编的部分,中国元素除夕唱中文歌。 舞台设计和我看的NT Live版本的舞台设计很像的,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个版本导演(后来查了一下好像不是),楼上变成了一个电子屏幕直播摄影的内容,有点意义不明。 好像整部剧都在讲阶级这件事,但是男女主角的矛盾点明明不在这里,而在于这两个人都太烂了太垃圾了。他俩之外的人的矛盾都在阶级,甚至在有信仰的人眼中天堂没有阶级但是人间阶级必须被遵从否则世界就坍塌了。 剧情简介就是小姐和仆人一夜情之后,相互瞧不起又想要互相依靠逃脱窘境,男主的梦想是开一间酒店要女主天使投资,女主一开始瞧不上但后来还邀请男主的未婚妻三人一起出逃圆开酒店的梦,最后老爷回家了女主自杀了。 关于阶级的剧是很老的剧,现在拿来演本来是有意义的,因为现在的世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人们两极分化也越来越严重。但是男女主角的种种对话反而变得可笑,特别是那些和现在很接近的话题和观念(比如天使投资、创业圆梦之类的),好像是在说以前人们可以想到逃脱困境的招之前没被经历过(所以感觉有一丝希望)、现在已经被证伪则变得可笑。 女主演员演的有点差,一秒老烟枪一秒少女银铃笑声,一秒S一秒M一秒无助天真,不是说这种情绪起伏不合理,而是这种情绪的转换没演出来它的合理。这不仅是女主一个人的问题,女仆人在听女主开酒店萌的时候也是满脸憧憬一起做梦,转身就说自己怎么可能换个地方做厨娘就要把男女主角的后路全断掉,太不合理了。吕游的戏份很少,贺坪可以去演更好的戏。 Tag: August Strindberg, Hilda Hellwig, 贺坪, 麦朵, 暴风雨计划2024.4.26上戏实验剧院 原本是冲着Peter Brook去的,没想到现场演出原来是法语的。这次演出的优点是法语讲得很清楚、慢慢吞吞的。其实没看出来具体Peter Brook改的是什么,我可以感觉到的特点是 级简化、去冲突化。舞台特别简单,服装道具也几乎没有,但是所有人的叙事非常清晰,让人更容易懂的剧情。同时也没有非常大非常drama的展现,就算是那些坏人要使坏好人大获全胜,也没有那种大戏上演。我觉得蛮好的,这样结束的也早。 对人物的解读,王子和坏仆人两个人是同一个演的,两个角色转换的时候就换一件外套,还是在舞台上在观众面前完成的(可能是故意的)。这两个男人是女主唯一见过的除了她爸的男人,同一个演员,两种完全不同的关系。甚至可以理解为,是他爸在施魔法,其实拨乱反正也全是假象,他只是给女儿用现有的材料编了一个梦。 父亲这个角色蛮妙的,一开始他pua精灵,后来他承认自己在用魔法来复仇,最后他放下魔法立地成人。 Tag: William Shakespeare, Peter Brook, Marie-Hélène Estienne, Théâtre des Bouffes du Nord, 浮士德Faust2024.4.27云峰剧院 中国人演的,图米纳斯导的,在剧院门口还有一个给图姆纳斯鲜花的地方。 这部剧的舞台呈现和《奥涅金》的好像啊,配乐、把床拖来拖去,每一个场景都是很唯美的表现。 剧情和我记忆中的浮士德的故事有点不一样(回家一看原来我读的是托马斯曼的小说,不是歌德的),特别是第二幕收的很仓促,有点不明白为什么浮士德出卖灵魂以后就变成一个去骗/玩弄小姑娘的娘炮了。 舞台上还有一个很高的男人,一直没看明白他的角色是谁,是作者吗? Tag: 里玛斯·图米纳斯, 歌德, 王砚辉, 尹昉, Femme Capital安·兰德2024.4.29兰心大戏院 这部戏有点难评,因为我自己不确定看懂了,不确定是不是明白这部戏的本意,所以我只能描述我的心路历程。 开始前,我对这个人物一无所知,只知道《耸耸肩》的书名,和这是一部以安·兰德为主人公的戏。我以为这么出名的作者,只要截取她作品中的一小部分,就足以让一部话剧足够出彩和有意义(结果和我想象的相去甚远,原因却不是我意料到的)。 话剧的原名叫做资本主义女性,原来这个人物真真正正是这样的,她的言论主义就是右翼自由主义、精英主义,她的作用就是普世化了资本主义的价值。 话剧从她的死开始,她一直在她的坟墓里用很得意很自豪的语气讲述自己的丰功伟绩,坟墓上头是她特别要求的美金的标志。 第二部分讲的是她的接班人,在资本主义崛起以后资本家受到压制、打击,决心罢工。让人想到的(《人民公敌》/马斯克)很典型。 第三部分讲的是她的影响、她的传承,美国很多政客,讲到川普(说《源泉》是他最喜欢的,也是唯一读过的书。 这部戏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女主在坟墓箱子里面一个人独白,有时候唱唱歌,有现场伴奏的乐团偶尔穿插扮演一两个角色。还有一个最好的地方是全剧一个小时也不到。 看完以后的想法是:很难去反驳这种思想本身,自私自利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本来也没错。但问题就在于这种思想一旦独裁,就像今天唯一的衡量标准变成金钱上的成功,在中国更是畸形。这反而失去了所谓的真正的自由。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August Strindberg, Ayn Rand, 尹昉, 何念, 刘令飞, 现代戏剧谷, 王砚辉, Ex Machina, 贺坪, 麦朵, 里玛斯·图米纳斯, Hilda Hellwig, Marie-Hélène Estienne, Mathieu Bauer, Peter Brook, Robert Lepage, Sylvain Cartigny, Tendres Bourreaux, Théâtre des Bouffes du Nord, Valentina Cortese, William Shakespeare, 提奥多罗斯·特佐普罗斯, 歌德
|
Monday, December 18, 2023
周末的时候连续看了两部法国诺诺剧团(Théâtre Nono)在上海的演出。不知道是因为这个剧团实在没什么名气,还是大宁剧院离市中心有点远,还是因为天气太冷了(剧场里面暖气开的太足了,几乎热得要缺氧了),剧场的上座率蛮低的(虽然我买的也是两位数的最便宜的票价)。倒也不是真的这个剧团的演出有多好,它的优点应该就是比较忠于原著,以及是没有中场的两个小时的时长吧。 Tartuffe 伪君子 2023.12.16 大宁剧院 先说周六的《伪君子》,我记忆中看过最好看的《伪君子》就是立陶宛国家话剧院的版本,当时也是在大宁剧院演的。这次演出的布景非常简单,几乎没有换景,表演也非常中规中矩。我也不重复剧情了,简单记录几点这次看的时候想到的。 主角到底是剧作同名Tartuffe还是男主人Orgon?很难说这部剧的标题都是Tartuffe了,他还不是真正的男一号,但其实他几乎是整部戏演了1/3以上才出场的。而且男主人Orgon的戏份太足了,给人很直观的感觉是他的糊涂无知的罪过大于Tartuffe的虚伪诈骗。 Tartuffe的行径在现在看来,其实就是宗教绿茶,就是有人吃这一套,就算身边的所有人都看得很清楚。剧里面最有智慧的,是女仆和女主人,而且她们都有勇气去戳穿/挑战Tartuffe,甚至给Tartuffe下套。 东窗事发Orgon都已经看透,Orgon的妈妈还是坚持不相信,这说明了什么? 最后男主人Orgon的结局怎么那么好,虽然是团圆结局吧,但这不是反而削弱了这部剧的批判意义吗? Tag: Molière, Théâtre Nono, En attendant Godot 等待戈多 2023.12.17 大宁剧院 周日的《等待戈多》,依旧是很差的上座率,很闷热的剧场,很简单的布景,很准时的无中场休息的两小时。演员也是同一批,但是能认出来的只有那个高高瘦瘦的昨天演Orgon的人今天演Didi。看到wiki,我才知道原来这部剧最开始是贝克特用法语创作并演出的,后来才有他自己翻译成英语的。 Again,虽然平淡没什么改编的地方,但是蛮好的,忠于原著的让人可以从最原始的文本来体验和思考。让人思考的几个点: 为什么里面的人物都好像失忆一样,我觉得Gogo和Didi失忆的原因和Pozzo的原因不一样。 第一幕里Pozzo骄纵霸道,Lucky逆来顺受,第二幕里Pozzo瞎了,讲话的样子很不一样了,但是使唤逆来顺受的Lucky的样子一点也没区别,同时Lucky哑了。我觉得他们不是用一批人了。他们代表的是各式各样的压迫别人的人和受压迫却(无力)反抗的人。 最后的中文字幕和现场法语对话有出入,对话是Didi让Gogo把裤子拉起来走路了,Gogo说裤子是没拉,但就这么走了,字幕是在讨论要不要两个人分开了。 Tag: Samuel Beckett, Théâtre Nono,
太懒了,直接只贴看的时候超级简短的记录了。 Buried Child2022.2.11年十一 我以为我没看懂,看完剧再去看wiki发现其实我看懂了。没看懂的地方是我在纠结情节没有漏洞,认不认得出来、应对的反应,最后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幻想,虽然不能分清到底是谁的幻想,或许也没必要。和《True West》挺像的,家庭成员间的冲突和纠结。 Tag: Sam Shepard, Master Harold and the Boys2022.2.12年十二 如同标题,首先有阶级的差异。boy善良无知,master善良previliged,但是是由父辈的残忍侵略掠夺带来的。master对父亲的认识和态度很清晰,但又不敢对父亲直说。boys最后还是只能跳舞,很难却要表现装的很轻松。 Tag: Athol Fugard, 酗酒者莫非2022.2.13年十三上海大剧院 太像狂人日记了,红色框框的影像,节奏超级慢,时长特别长,看了两个小时中场走了。在广场和oland外国人尬聊,三女神,好西化啊,高级知识分子的酒鬼啊。地坛是不是小时候课本里面的文章呀,我竟然还记得的,而且记得我的印象是很矫情,儿子很任性。现在再看,说明小时候被母亲治愈之后,长大了还是有问题,但是没人可以救了。为什么男人有病,或者很敏感,觉得整个世界辜负的时候,总是期待着有一个女人的伟大包容理解呢,因为母亲的身份吗? Tag: Krystian Lupa, 史铁生, She Stoops to Conquer2022.2.14年十四 表演非常夸张,为了配合古代的喜剧?女主在TGF里离开是为了去英国工作,现在果然在英国工作了。 Tag: Oliver Goldsmith, Jamie Lloyd, NT Live, Cush Jumbo, Medicine2022.2.15年十五 男主好像在一个病房里,来了两个女的和她对话,有点像在采访他,又有点像在用各种方法启发他,让男主描述自己和自己过往经历。太奇怪了,看不懂。 Tag: Enda Walsh, Domhnall Gleeson, Blindness2022.2.16年十六 改编自同名小说。画面全黑、滚动字幕,一个女生在读有声书一样。看评论好像有很多声影的技术,看b站我戴上降噪耳机也体会不到。看之前做心理建设做了一会,好像没有读书的时候那么令人极度不适了,可能是因为缩减版。 Tag: José Saramago, Simon Stephens, Juliet Stevenson, Wait for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Athol Fugard, 史铁生, Cush Jumbo, Domhnall Gleeson, Enda Walsh, Ethan Hawke, Jack O’Connell, Jamie Lloyd, John Leguizamo, José Saramago, Juliet Stevenson, Krystian Lupa, National Theatre Live, Oliver Goldsmith, Sam Shepard, Scott Elliott, Sienna Miller, Simon Stephens, TC2022, Tennessee Williams, Thomas Bernhard
|
去年因为疫情关系没有举办,今年的静安现代戏剧谷虽然办起来了,但是还是因为疫情关系几乎没有任何海外来的剧团演出,可看剧目没多少。勉强凑数看了三部,都是北方的剧团演出的国外经典剧作。两部好看,一部难看,中雷率还算可以。 哥本哈根2021.4.27FANCL艺术中心 这部经典中的经典,可以在静安现代戏剧谷看到蛮开心的。演出的还是一直以来的中国国家话剧院的版本。话剧腔译文腔诗朗诵的腔调还是超级明显,但是在这里似乎也成立,没有那么突兀,因为说的也都是一些很严肃蛮宏大的话题。但是一到小地方就有点可笑,现场观众好几个地方都笑了,应该不是编剧或者演出者的本意。 回到巨作内容本身,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看了,但是还是觉得很震撼。而且让我特别惊喜的是,这部剧的生命力之强感觉里面的内容都是与时俱进的。现在看起来,这部剧其实是可以用两个近几年比较热门的两个概念来讲它。 用量子物理的手法来一遍遍的追溯重塑事件,就像是在狼人杀里正面反面逻辑各种角度来盘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每个人的行为的原因。 最终的控诉是人性和权力/科学的矛盾,说到底其实就是内卷,这个内卷我以前还没有意识到和当下如此的贴切。以前是为了二战的两大势力内卷造出了原子弹,大家会为此感到后悔羞耻自责;现在打着中美关系的幌子,政府也好企业也好在用最剥削的方式制造更可怕的恶,大家似乎只看到必须性和合理性。 Tag: Michael Frayn, 罗慕路斯大帝2021.5.4美琪大戏院 迪伦马特太厉害了。 讲得是罗马迟暮,日耳曼入侵马上要打到家门口了,罗慕路斯大帝却一直无所事事不作为终日以养鸡为好。身边的家人大臣皇亲国戚都看不下去了,罗慕路斯大帝却说自己身为国王就是为了罗马这个国家的终结。 我试图总结一下主人公一步一步的逻辑。先是和妻子的对话,讲清楚国家和政权的区别。从统治者的角度看,爱国和爱权力是两件事;从老百姓的角度看,爱国和爱政府也是两件事。这么来看,罗慕路斯大帝在批判自己妻子爱的是权力的潜台词是自己是真爱国?然后马上进一步甩干净,罗慕路斯大帝和女儿的对话,爱国家不如爱一个人,讲到了国家的伟大和善良的矛盾。最后和日耳曼人的对话,原来日耳曼人的战争目的也只不过是想要抑制疯狂的英雄主义的输出,两个大帝相互要求了结自己。 前半段的时候我还在想身为德国人的作者还挺便利的,这么一来是在给自己国家的对外战争侵犯多少建立起合理性了。最后看到其实是真的反战,罗马帝国本来也是消灭了更理性美好的希腊,就像纳粹的对外武力霸权,就像现在的对外霸权。 有几个小地方我觉得稍微有点矛盾,值得再思考一下。罗慕路斯大帝自己当国王不是也是在满足自己的理想吗,凭什么嘲笑老婆、女儿、女婿的理想?还有最狗血的情节是女儿的未婚夫,为了国家,要抛弃她把她献给有钱人(有钱人可以捐钱让敌军撤离的条件是要娶罗慕路斯大帝的女儿),女儿答应,罗慕路斯大帝死也不答应。女儿爱上渣男,为什么罗慕路斯大帝还要把女儿送给渣男? Tag: Friedrich Dürrenmatt, 等待戈多2021.5.8大宁剧院 难看!明明和《罗慕路斯大帝》是同一个导演,怎么这部那么烂?虽然和《大帝》一样演员讲话听不清楚,其实是北方腔调的缘故,这里直接变成捧哏逗哏的双人相声了。为什么有那么多和观众的对话,搞笑刻意,弄得像低俗小品一样,硬生生地加入各种现代笑料。看到中场休息才走已经是给这部戏最大的宽容和支持了。 场景特别简单,一开始出现两个身材笔挺西装革履的人,我心里想怎么可能主角长这样。然后又马上苛责自己是自己限制了生活窘迫的人的形象,谁说人模狗样的人就不能生活窘迫了。但是后来发觉他俩就是感觉自己是世界的主人,这种气氛太不对劲了。 荒诞的意义在于是有逻辑的,要自己懂了其中的逻辑然后用可以让观众理解明白的手法表现处理很难,特别是换作中国的场景更难。现在的荒诞感很突兀,还感觉就是神经病突然换话题情绪突变。 Tag: Samuel Beckett,
Beckett by Brook 2020.3.27 由Peter Brook在巴黎北方滑稽剧院时期导演的几部贝克特的短剧。 Rough for Theatre I 讲的是一个拉小提琴的盲人遇到了一个缺一条腿的残疾人,两人之间的相知与互动。总的来说,有点《等待戈多》的感觉。一方面是在讲人世的苍凉,盲人被问到为什么不去死的时候回答说是因为“not unhappy enough”;另一方面,是在说人与人之间需要company才能维持一些对世界的希望。 Rockaby 一个女人的独白,情节是什么我都没搞懂。这部更多的是关于独白讲台词的韵律与节奏。 Act without Words II 搞笑的哑剧。两个沙包好像两个鸡蛋,被戳一下就出来一个好像是刚接触外部世界的人(线索之一是出来的时候都没穿裤子)。虽然两个都无能,但是第二个的比较搞笑因为傻白甜自信。 Neither 超级短的一个独白,又是和韵律节奏相关。那么有节奏反而让人不理解文本最基本的原意,对于像我这样的母语不是英语的人还是有不适应感,没办法那么get到。 Come and Go 三个女人相遇坐在一起,期间总有一人离开,然后另外两个人就狂说第三个人的八卦。第三个人离开的时候还犹豫了一下,走的不远还回望了一下,因为她同时拥有被说和说人的经历;明知道要被说,还要特意制造自己不在场的机会。三个人同时在的时候索性还是不说话好了。 好像papi有一集也是讲在同事背后说坏话的情节,和这个太像了,贝克特走在好前面。 Tag: Samuel Beckett, Peter Brook, Marie-Hélène Estienne, Théâtre des Bouffes du Nord,
Saturday, August 10, 2019
今年的中国大戏院还有国际戏剧邀请展,水平和数量也和去年的差不多持平,蛮好的。可惜今年看的没有去年多,两场买了票没看成,《手提箱里的死狗》因为旅游计划冲突了,《伊利亚特》因为台风。以后中国大戏院的票一定不能早买,临近演出总会有打折票卖的。 秃头歌女 La Cantatrice Chauve 2019.6.14 中国大戏院 这是一部比较著名的尤涅斯库的荒诞派的作品,我本来以为自己看不懂,但是后来发现其实荒诞不等于装逼的没道理,好看的地方就是可以在这里看似荒诞简单的故事中看出来一些有道理的逻辑。 故事讲的是一对夫妇在家里接待另一对夫妇。我来总结一下我认下来的荒诞的点: 同名的一家人 夫妇相认。观众一开始就默认他俩是夫妇了;但是夫妇他们自己的基础是同一个地方同一班火车同一个车厢来的伦敦、住在同一个地址同一套公寓同一张床、同样拥有一个一只眼白一只眼红女儿,非常curious/coincident/bizarre。但是结果是女儿左右眼不一样做了反证。 三次门铃没人。“铃响就是有人”和“铃响就是没人”都是经验主义。 其他各种奇怪的意象很好玩却没怎么懂但也没关系,比如电子屏变换的时钟、水杯、美声音乐、火、各种小故事和短句。不自觉会拿来和最近看的《龙的犹豫》做比较,都是运用很简单的词汇,但是一个是荒诞剧不那么荒诞,让人看得到自含逻辑的荒诞,另一个人贫乏却想要试图涵盖很多而失败的荒诞可笑。 Tag: Eugène Ionesco 奥德赛 Die Odyssee 德国塔利亚剧院 2019.6.23 中国大戏院 故事是奥德修斯的两个儿子在他的葬礼上相遇,一起幻想式的讲了一遍奥德修斯的故事(对战独眼怪兽、Circe、冥界等等)。很像青春期时的白日梦幻想,也很像兄弟之间的打闹。是幻想出来的故事,和真实故事、和讲故事的人在葬礼上发生的故事的混合。 比预料的不无聊很多。很拼命的两个演员的表演,哑剧、口技、魔术、甚至到最后的类似行为艺术的现场锯棺材、往脸上堆泥画颜料。变成海底鲸鱼游过的场景赞。表演的时候,两位主角用的号称是自己创造的语言,但又似乎是基于原本的德语进行的一些变化。同时也没有任何字幕,对于中国人来说反正不管是德语还是创造的语言都听不懂,有没有字幕也没差了。 Tag: Homer, 德国塔利亚剧院 奥赛罗 Othello English Touring Theatre 2019.7.21 中国大戏院 见戏剧挑战月:莎士比亚悲剧多版本对看 Tag: William Shakespeare, English Touring Theatre 等待果陀 Waiting For Godot 当代传奇剧场 2019.8.4 中国大戏院 用接近京剧的方法(唱段、口气、妆容、动作)演绎《等待戈多》的故事。 在看剧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改编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如果仅仅是用京剧来讲同一个故事,讲不出新的意思还是没意义的;但是如果是用中文外语腔来讲一个外国故事也很违和。两者结合的度是什么呢?我觉得是要是可以做到完全的本土化故事,还能讲出一个新的意义,那就最厉害了。我第一个想到的标杆是拉脱维亚国家剧院的《安提戈涅》和立陶宛国家话剧院的《伪君子》。这部《等待果陀》做到哪一步了呢?另外,到底是比较有故事性的还是没有故事性的比较适合本土化改编呢? 关于本土化改编的地方。两个主角的名字,一个叫哭哭,一个叫啼啼。唱段的中文词有的写得蛮好的,也都是放开写,没有顾及原文,但是有的太白话文,口语化,失去了京剧歌词/文言文的浓缩精准。现场观众的反应不大,倒总是有小孩在笑,说明笑点是低龄化的,这是主创想要的吗?观众中还有托在cue台上唱歌。Lucky(垃圾)的武功用了京剧的基础,蛮厉害的。 看了这版感觉很突出明显两位主角是最底层的穷苦人,回想一下其实之前在乌镇看的锡比乌国家剧院演出的版本设定也是这样,但是没有给人感觉有强调这是最底层人的苦恼和困境。其实我觉得原作想要表达的这个困境肯定也不是限指的吧。而且这样把苦难表面化了,真的只是没钱吃不饱啥的,其实应该是更精神层面的困苦。 第二幕啼啼摒不住了,爆发了,他也有诉求,诉求就是怎么没人记得过去发生了什么事,让他们每天等一直等可以,但是没人记得他们在等(小孩不记得,破梭也叫他们不要在意时间)。对于我第一次有意识地注意到哭哭啼啼的反抗和诉求。 Tag: Samuel […]
Wednesday, October 31, 2018
第三年来乌镇戏剧节。人更多了,多到道路阻塞了,戏剧节带来那么多客流,是不是可以考虑稍微限流一下游客,否则人太多真的要出踩踏事件了。今年没有抢票神保佑,来两个周末,也只看了四场演出。 现场排队参加了一个小镇对话,讲的是从电影改编到话剧的主题,现场请的是去年的《黑夜黑帮黑车》的导演、今年的《黑暗中的舞者》的助理导演和《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的导演。对话的几位非常齐心但是可怜地捍卫了非商业化的戏剧的优秀。一看到是电影改编称为话剧,我就不想看了,这是我的偏见。这次听了讲座,感觉这些剧都蛮特别的,可以用舞台剧的特有的手法来讲一个电影镜头来讲的故事,让人非常好奇。但是冷静下来,我发觉其实听听就知道这些剧特点在哪里好在哪里,很可能比真看好很多。 等待戈多 Waiting for Godot 2018.10.20 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4号厅 超级有名的作品,大学的时候我读过一次剧本,根本get不到。这次看的是来自罗马尼亚的锡比乌国家剧院演出的版本,竟然觉得还蛮好看的,也不知道理解的对不对,至少觉得好像得到了一些启示。 剧中两个主人公每天的生活乏善可陈,偶尔遇到一些路过的人物启示也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于是他们在等待戈多。关于人生的出路,好像全部要靠戈多了。 这部剧一共就两幕,其实两幕发生的事情差不多一模一样,两个人先是自己对话一下,然后碰到两个很奇怪的人,然后一个小孩子来跟他们说戈多不来了。一样的戏为什么要演两遍?因为在第一幕结尾的地方,第一次看到小孩子过来,终于有人提到这个戈多的影踪了,所以结果是充满了希望。第二幕开始的时候,感觉主人公的心情都好多了,因为昨天没有来,而且小孩证实了的确有戈多这个人,他们并没有在纯粹地自我欺骗等戈多。但是当第二幕在重复第一幕的情节的时候,这个不仅是在说第二天的事情,等于是在说明一个每天都重复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戈多昨天不来今天不来,其实是前天也没来大前天也没来明天不会来后天也不会来。两天的重复暗示了永恒的每一天,这招蛮绝的。 每天重置重复的设定几乎就是科幻的路线了,但是科幻作品往往有一个符合科幻的合理的解释(往往让人恍然大悟因此觉得很好看),然而这部剧并没有,有的也仅仅是荒诞本身了。这里的荒诞又和不确定性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我记得一开始两个主人公在讨论和戈多的约定时间的时候太有意思了,每一个元素都可以是不确定的点。约的是周四,“记得”是周四吗,约的是“周四”吗,“今天”是周四吗,周“四”是指一周的第四天吗,以此类推,可以永远不确定下去。 戈多是等不来了,那么还有别的出路吗?他们也有认真地考虑过,别的出路要么是死(在树上吊死),要么是分开。先说死,是死不了了,因为他们找不到绳子,预示着死不可能是出路(?)。再说分开,我觉得这个地方也很有意思,因为我一直在想这个等待戈多的动作,为什么有两个主人公一起在等,明明可以一个人等啊,有什么差别呢?但是剧里面不止一次地提及两个人的关系,也不止一次地讲到如果分开,可能可以走出一片新天地。如果从正面理解,那就是人生没有出路和希望,至少可以彼此依靠取暖共同经历。我的理解更偏向它的反面,我觉得作者暗示的三条出路(戈多、死、分开),除了戈多不值得指望,另外两条路都走得通。但是人们就是逃避自由,而且这都不是人们的偏好,而是人们自然的设定造成。人们太弱了,就是宁愿去等一个不靠谱的“救世主”的来临,也不可能去死或者独立(因为做不到)。 本次演出特别改编的地方,我不是很理解。一个是在舞台的一边(但是很显然是舞台的一部分)有一个女人坐在沙发上,她一边看着舞台上的主人公的表演,一边对着一本类似剧本的东西,时不时地敲一下铜锣。一开始我没理解铜锣的意思,后来听到前排的观众在休息的时候讨论,才理解原来铜锣每敲一次代表时间的流逝。但是为什么这样的行为要摆在舞台上特别演给观众看呢?还有在第一幕落幕的时候,有三个穿着兔子服装的人弹奏乐器,这又是为什么呢? 魔力魔音魔法 Breaking the Silence 2018.10.21 水剧场 导演在开演前,先做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介绍。这部剧讲的是一对音乐家夫妇,由于政治理念的冲突矛盾层出,有一天丈夫失踪了,妻子则在脑海中回想并试图寻找她的丈夫。 故事好像很简单,但是真的很好看。 先说情节的部分。我在听到导演说到政治理念conflict的时候,我还觉得她说得很婉转,因为我一直觉得其实不存在什么政治冲突,存在的只是真相和欺骗。对于这对夫妻,在看到一半的时候,我依然坚持觉得他们之间的政见不同仅仅是因为一个知道真相另一个不知道不相信真相而已。但是慢慢地,我意识到我太偏执了,现实生活中就是可能存在知道真相但是对此有不同追求和判断的人。普通人(大多数的人)完全可以主动地选择一个安稳的生活方式、选择逃避自由,就好像剧中的哪个妻子一样。这样的话,会不会大多数人选择逃避自由就变成民主的专政了?但是前提也是先民主自己选择的专政,还是不一样的。 虽然可以感觉到有明显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向,其实也是基于真实人物以肖斯塔科维奇为原型的。其实讲到这对情人、又是东欧独裁背景、又是音乐家,让我不禁想到了波兰电影《冷战》。《冷战》的主题好像更多的是爱情,而不是音乐或者政治,但是尘埃落定想一想的话,不是为了爱,艺术或者政治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魔魔魔》这部剧最终还是回归了爱的主题。如果是爱的主题,政见不一样的人别在一起不就行了,政见不一样的人相爱就受苦感觉很公平啊。 再说说表达形式。很特别的地方是,这是一部用现场演奏的音乐撑起来的一部(音乐)剧,而且是在室外演出,在江南水乡古风建筑的背景之下,再配合林中的此起彼伏的鸟鸣,真的太赞了。而且表演的途中,还下起了绵绵小雨,观众全部坐在剧场的台阶上,披着雨衣,台上则是照常演奏乐器表演,感觉真的蛮有意境的。 剧中有一段,也被用来做海报的场景,就是社会和谐的音乐想起来,女主头上扣着一个垃圾桶军事化地踏步前行。其实戴着垃圾桶根本看不见道路,但是还是这边走着,一开始是很有朝气很有信心的,后来越走越乱。这段的讽刺太真实了。话说回来,这样一部抨击审查的剧可以在中国通过审查来演出,真的太幸运了。 神奇理论 Théorie des Prodiges 2018.10.27 乌镇大剧院 从生命的起源、到语言到各种发展(数学、逻辑)到宇宙到万物神奇,分成好多章节,先是由一个虚拟影像的好像天文台讲解员的人大概说几句,然后再配合各种以肢体舞蹈为主体的表演,融合服装、歌曲、灯光、舞台效果来表达这个章节的主题。 这个点子不错,我一直以来也喜欢这样的东西,但是感觉编剧野心太大,实际表现出来的东西不够精准到位也不够让我觉得惊艳。从舞蹈动作看到数学、逻辑、智慧之美,我感觉我在看芭蕾的时候就很震撼,而且芭蕾完全做到了,还是在不经意之间本来只是为了表达一些别的情感的时候就可以顺带做到的。现在更多的是奇形怪状的服装的现代舞,理论上束缚更少、可变化的空间更大,却还做不到。 中间有唯一一段使用英语来描述的主题,讲的是社会发展起来了,但是却出现了问题。背景音乐不断地用英语重复“What’s wrong with the world”,台上的舞蹈演员很机械地摆姿势,感觉太中二了。然后我突然体会到一个问题,相对于法语,英语对于观众来说更为熟悉。一旦一个主题是用英语来讲的时候,就会觉得很low,这种感觉就好像是央视在采访你幸福吗,弄得好像只有用比较高冷的语言来比较严肃地讨论一个非生活化的问题才比较合理。但是其实这种结论站不住脚,现在看着法语讨论比较哲学的问题很合体,其实是不管用什么语言来表述都蛮中二的。 说话的手 2018.10.28 乌镇大剧院 全场是四位演员用手语表演,然后加配音和翻译字幕。算是一个手语大杂烩。先是用不同地区的手语规范来表达同一个词,让大家知道手语的种类很多并不是全球统一的。然后每一个演员讲了一下关于自己的故事,自己是为什么使用手语,又是如何长大的,为此有什么想法等等,最后一个演员还炫技表演了一番(好像是自己发明的)配音打碟手语。最后又说这个群体其实不团结,缺失属于这个群体共同的文本,于是要求全体起立,合唱聋人的赞美诗。 这是什么表演?感觉更像是一个没有设计好的科教片吧。虽然我通过这出戏了解到表演者以及那个群体的不易,但是不能因为是弱势群体出演或者是弱势群体的主题就直接高分啊。刚开始的第一个女孩讲自己的故事的时候,我觉得很好的,她还特别强调了她所说的仅代表她自己,她不能也不可能代表某一个群体。但是最后突然转到所有演员齐唱赞美诗,寻求团结和强大。这个矛盾太明显太可笑了吧,这还是同一部剧吗?
第一次去乌镇戏剧节,给我的感觉很不错。有戏剧节的氛围,还有很多路边的各式各样的现场小型表演,乌镇的景色也比我料想的要美很多。要是游客稍微再少一点就完美了。另外,看戏真的是体力活。 戈多医生或者六个人寻找第十八只骆驼 2016.10.15 乌镇大剧院 这是一部改编自德国作家德万尼茨(Dietrich Schwanitz)的作品,讲的是在某精神病院里由戈多医生带领五个自以为是著名剧作家的人的对话,他们分别是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皮兰德娄(Luigi Pirandello)、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尤涅斯库(Eugène Ionesco)和贝克特(Samuel Beckett)。这部剧厉害的地方是它到处都是梗,到处都是相互引用,到处都是上一层的meta。 整场剧是以排练对词的形式表现的 每一个自以为是剧作家的人都在以那个剧作家的口吻讲话 最后每个人都自白知道自己是在假装剧作家,其实是在假装那个假装剧作家的精神病人的研究人员 戏剧知识匮乏的我,对于剧情的掌握由于全部停留在最表面的程度,所以反而比较顺畅。但是如果真的要看懂这部戏,需要累积很多很多的知识,然后再看明白它对这些知识的运用和评价,肯定会更过瘾。而且因为一共有六个角色,每个角色都可以用自己所扮演的剧作家的角度和技法来评判别人的角度和技法,也可以用别人的角度和技法来评判自己的或者别人自己的角度和技法。这也是点题的地方,那第十八只骆驼的故事是说三个儿子分别得到了父亲17只骆驼的1/2、1/3、1/9,只有找到第18只骆驼并最终把这第18只骆驼还回去他们的分配才能圆满。在那么多看待世界的眼光和角度之中,我们可以选择一则属于我们自己的,而当我们找到那第十八只骆驼的时候会有新的境界。 赌徒 2016.10.15 乌镇大剧院 这是德国柏林人民剧院改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赌徒》。舞台设计得很赞,四个不同的场景来回切换,其中一个是剧院模式的,会实时播放在第五个场景或者在其他地方现场拍摄的镜头。全程都是德语对白,节奏却又是非常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带人生道理分析的话痨式的。演员们都超级厉害,那么长的演出,却非常流畅。 活久见,第一次看了一场长达四个半小时的话剧。 我其实并没有理解为什么需要演那么长,的确是有一些大戏冲突性很强需要花一点时间,但是很多东西我觉得都可以很简略地带过的。 我应该只睡了上半场大概半小时的时间,中场休息喝了一罐可乐后下半场还都挺过来了。 堂吉诃德 2016.10.16 沈家戏园 很小的一个场地,超级简单的布景,是由两个来自西班牙的老外演出的木偶剧。全程没有语言对话,只有一些咿咿呀呀的用语气表达意思的对话。非常老实地讲《堂吉诃德》的故事。 这是这次乌镇戏剧节我看的最失望的一部戏。首先,它的场地太昏暗,剧情又演得太中规中矩很无聊,我这次真的是昏睡到靠平衡不稳的时候惊醒。然后,我心中的神作《堂吉诃德》被演绎成这样毫无新意的故事,感觉简直是在嘲讽堂吉诃德了。 说个和这场演出无关的话题,我最近想到一个支持我喜欢堂吉诃德的脑洞理论,叫做没有来龙去脉的厉害。每一本小说、每一个故事或者每一段历史,当我们得知背景介绍和历史介绍以后(有时我们会主动地去了解这些),主人公的行为会显得更合情合理(因为这样这样的背景于是ta作出了那样那样的行为),但是从反面却凸显了主人公作为一个人的自由意志的弱化。有因有果的水到渠成的成功,值得称赞的点在哪呢?但是做事没有逻辑的人,也不厉害。只有真正看清机械结果的道路而主动选择了另一条的才厉害,所以堂吉柯德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