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懒了,直接只贴看的时候超级简短的记录了。 Buried Child2022.2.11年十一 我以为我没看懂,看完剧再去看wiki发现其实我看懂了。没看懂的地方是我在纠结情节没有漏洞,认不认得出来、应对的反应,最后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幻想,虽然不能分清到底是谁的幻想,或许也没必要。和《True West》挺像的,家庭成员间的冲突和纠结。 Tag: Sam Shepard, Master Harold and the Boys2022.2.12年十二 如同标题,首先有阶级的差异。boy善良无知,master善良previliged,但是是由父辈的残忍侵略掠夺带来的。master对父亲的认识和态度很清晰,但又不敢对父亲直说。boys最后还是只能跳舞,很难却要表现装的很轻松。 Tag: Athol Fugard, 酗酒者莫非2022.2.13年十三上海大剧院 太像狂人日记了,红色框框的影像,节奏超级慢,时长特别长,看了两个小时中场走了。在广场和oland外国人尬聊,三女神,好西化啊,高级知识分子的酒鬼啊。地坛是不是小时候课本里面的文章呀,我竟然还记得的,而且记得我的印象是很矫情,儿子很任性。现在再看,说明小时候被母亲治愈之后,长大了还是有问题,但是没人可以救了。为什么男人有病,或者很敏感,觉得整个世界辜负的时候,总是期待着有一个女人的伟大包容理解呢,因为母亲的身份吗? Tag: Krystian Lupa, 史铁生, She Stoops to Conquer2022.2.14年十四 表演非常夸张,为了配合古代的喜剧?女主在TGF里离开是为了去英国工作,现在果然在英国工作了。 Tag: Oliver Goldsmith, Jamie Lloyd, NT Live, Cush Jumbo, Medicine2022.2.15年十五 男主好像在一个病房里,来了两个女的和她对话,有点像在采访他,又有点像在用各种方法启发他,让男主描述自己和自己过往经历。太奇怪了,看不懂。 Tag: Enda Walsh, Domhnall Gleeson, Blindness2022.2.16年十六 改编自同名小说。画面全黑、滚动字幕,一个女生在读有声书一样。看评论好像有很多声影的技术,看b站我戴上降噪耳机也体会不到。看之前做心理建设做了一会,好像没有读书的时候那么令人极度不适了,可能是因为缩减版。 Tag: José Saramago, Simon Stephens, Juliet Stevenson, Wait for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Athol Fugard, 史铁生, Cush Jumbo, Domhnall Gleeson, Enda Walsh, Jack O’Connell, Jamie Lloyd, John Leguizamo, José Saramago, Juliet Stevenson, Krystian Lupa, National Theatre Live, Oliver Goldsmith, Sam Shepard, Samuel Beckett, Scott Elliott, Sienna Miller, Simon Stephens, TC2022, Tennessee Williams, Thomas Bernhard
|
Monday, December 14, 2020
我本来最想看的是Kad Merad的《Un Triomphe》,但是北京有上海竟然没有,搞不明白审片排片的逻辑。最后根据排片表,昨天一天之内在长宁来福士的百丽宫连看了四部。一部比一部难看,电影院里又闷热还是要全程戴口罩,看得我头都痛了。 我失去了身体J’ai perdu mon corps 看了电影才明白原来是手的视角,所谓失去了身体的主语是那只手。但是手有独立人格倒也算了,手是如何有听觉视觉记忆的? 电影一开始的时候关于捉苍蝇的哲理故事贯穿了全电影,对于人生的不可预见,男主人公似乎从来不得起要领。所以最后男主自杀式地跳楼我倒是有一点点理解,主创还是想传达正面积极的一种感觉。 Tag: Jérémy Clapin, 真相La vérité 这部电影上海电影节的时候我就想看来着没买到票。似曾相识的剧情,日本人拍的怎么都变得美好起来。 Tag: Ken Liu, Catherine Deneuve, Juliette Binoche, Ethan Hawke, 是枝裕和, 西比勒Sibyl 镜头剪切得特别混乱,分不清现实还是过去还是小说,而且感觉是有点故意的。再加上有的地方明显是引进的时候剪辑过了,更是让人看得一头雾水。一起看电影的朋友提起我才意识到,那个扮演导演的女演员是今年柏林戏剧节上演《哈姆雷特》的那位,哈姆雷特演得那么好,干嘛要来演这么个乱七八糟的电影。 Tag: Justine Triet, Virginie Efira, Adèle Exarchopoulos, Gaspard Ulliel, Sandra Hüller, 祝你生日快乐Fête de famille 同样的情节,Catherine Deneuve到底想演几遍啊。去年上海电影节看过一个《克莱尔的最后疯狂》,下午看的《真相》,晚上看的《祝你生日快乐》都是一模一样的,全部是以Catherine Deneuve为中心讲这位老妇如何在生命接近终点的时候和家人朋友一起面对。我都怀疑这三部电影的取景的地方都一样,都是一栋又老又有价值又有点好看的宅子。这部又想走心又想冲突,情绪转换太快,最后情节几乎是撑不住了。 Tag: Cédric Kahn, Catherine Deneuve,
Filed in 电影我也看
|
Also tagged Adèle Exarchopoulos, Catherine Deneuve, Cédric Kahn, Gaspard Ulliel, Jérémy Clapin, Juliette Binoche, Justine Triet, Ken Liu, Sandra Hüller, UNIFRANCE, Virginie Efira, 是枝裕和
|
Friday, February 15, 2019
True West 2019.2.13 American Airlines Theatre (过气)明星版的话剧,由Ethan Hawke和Paul Dano饰演双男主。买票的时候我一激动买错了日期,差了整整一个月,而且是当天在现场拿票的时候才被告知发现的。还好票房小哥超好地把票子换到了当天,同价位的竟然还有位子,进去一看发现其实空位还有一些,而且貌似是有一些高中生组队来看。这是这次百老汇看剧唯一一次不是座无虚席的场次,我觉得也挺惊讶的,那些戏是如何做到常常爆满的呢。 言归正传,这部话剧是一部蛮经典的美国剧作家Sam Shepard的作品。故事讲的是两兄弟,哥哥是痞子无业游民,弟弟是剧作家。一开始的时候弟弟在全心写一个剧本,弟弟来跟他捣乱。然后出于偶然/打赌,好莱坞经纪人决定要重金买下哥哥的一个故事,然后放弃弟弟原来的剧本,让弟弟来写哥哥的故事。弟弟拒绝,不写剧本了,并放飞自我做了很多疯狂的事情(偷了街区里别人家所有的烤吐司机),还回忆起来丢弃家庭出走到沙漠的爸爸。最后,兄弟俩达成协议,弟弟帮哥哥写剧本,哥哥带弟弟去沙漠。 故事本身我还觉得蛮好的,是两个兄弟角色互换的故事。一开始的时候好像是两个几乎是对立面的很不一样的人,性格涵养追求都天差地别,到后面竟然两个人交换了工作立场和梦想,其实骨子里大家都是一样的。哥哥在卖故事这件事情上找到了一丝人生的光明的希望,弟弟在幻灭自己多年经营的故事那么轻易地被代替之后决心放弃一切去追寻未知孤寂的生活,这两者其实也是一样的,都是对梦想的珍重和梦想的破灭,梦想多大就摔得多重。 绝大多数的戏码全靠这两个兄弟支撑起来,没有任何炫目多变的布景。我在第一幕的时候睡着了几次,情节推动有点无聊,我又正好比较困。第二幕的时候,故事张力起了作用,情节不无聊了但是变得非常comic。很多很多烤吐司机,烤了很多很多吐司,两个兄弟殴打得死去活来,妈妈说要打架也不要在房间里打等等。一方面,我的感想是熊孩子长大了更可怕,因为至少孩子的时候力气经历也就那么多,大了以后就算只是刷刷脾气但是破坏力加倍上升。另一方面,观众对于这样的表演是频频发出笑声。我觉得蛮困惑的,因为在我看来他们的行为越幼稚可笑,其实越是说明他们多可怜多痛苦,没办法通过平和的渠道来找到自己生命中哪里出了错。我觉得观众的笑声把这部作品想要讨论的内容的严肃性给减弱了。话剧题目中的真实的西部沙漠是怎样的存在,是个避难所还是一个新大陆,它得多荒芜,使得它成为了爸爸、哥哥、弟弟都去过/想去的地方呢? Ethan Hawke挺着个大肚腩,还把衣服都扯烂了袒胸面对观众。不知道是他为了贴近角色特意增肥的,还是日子过得比较舒服正好可以来演这样的角色。特别巧的是,现在伦敦西区也在演这部话剧,是Kit Harrington和Johnny Flynn演双男主,我看到剧中也没看到任何一个又发福了的迹象啊。
Thursday, January 15, 2015
可能是因为我太喜欢原著Robert A. Heinlein的《“All You Zombies–”》了,我觉得这部电影很好看啊。在读小说的时候,硬是要说有漏洞的话,那就是怎么可能自己认不出来自己。电影里的处理方法是索性请了两个演员来演,殊不知其实最大的难点应该在于女主角如何认不出来男主角或者是男主角如何认不出来自己是女主角。其实请两个演员的目的应该是骗观众的,否则要是年轻男女主角也都让Ethan Hawke来演的话,就太容易猜到了。 这部电影对原著的最大改编就是加入了炸弹客的情节,我觉得这也是电影版最大的败笔。话说回来,我能理解为什么要加这么一个情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对原本主题的一个升华。中文译名“Predestination”有一点望文生义,“前目的地”有一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本来“Predestination”直接就是“预先注定”的意思。不断的轮回和事先已经注定好的人生,这原作的主题,也是相当一部分人相信的人生观。这种预先注定的人生是否有跳出的机会,电影改编的情节特别以试图跳出作为结局,显出了一丝别样的希望。接下来的故事,我们想象一下,还勉强可以说圆,比如主人公愤慨射杀老年的自己以后,正如老年的自己预言的一样经历某种精神上的质变后决定放炸弹。但是说圆的故事就又一次泯灭了希望,跳出的希望和逻辑竟然就如此变成了一对水火不容的元素。 但是我怎么也接受不了的败笔情节设定,就是主人公的工作是去“改变”历史,而不是“筑就”历史。里面说,老年主人公是看到了将来的报纸,来决定哪些将会造成未来更大的灾难的人要死。结果他炸弹炸死这些人,未来怎么还会有灾难的报纸呢?无论如何我也接受不了这样的设定。就算是平行世界也无法来解释电影中的设定偏差,而明显Robert A. Heinlein笔下的世界是完美的圆的世界,电影版和原著文本已经是两个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