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30, 2025
又是一个有生之年系列,可以看到《百年孤独》的影视化。我是差不多十年前读的《百年孤独》,情节已经几乎记不清了,只记得是一个很长的带点魔幻的大家族的故事。电视剧的版本给我的整体印象也是如此,浓墨艳彩、魔幻现实、宏大叙事。 稍微分开讲一些感想。电视剧里的魔幻有一个小缺点,就是有点分不清楚哪些是魔幻的地方,哪些是电影镜头的运用。魔幻这个点在这里起到的作用不大,更多的感觉只是各种drama的堆叠,没有读原著的时候感觉那么好看了,更多的原因可能是十年来我经历过的这些,魔幻现实主义的虚构再怎么比不上真实世界。 叙述很宏大,也有小处,有一点像原始人初入社会版的《茶馆》。人的能动性是很强的,真的可以做出很多新的事情、发展。同样因为能动性太强,(一些)人类往往被赋予了超过自己可以控制的能力。权力真的是很上头很恐怖的一个东西,保守派中饱私囊,自由派看似推翻暴政只是自己变成更暴力的新政。错的不是建立秩序规则,而且规则不能被错误不公地使用。但是为什么多一点文明和进步就多一份苦难痛苦呢?最后的结局是主人公为了所谓的自由再掀战火,我都不记得这个结局了,再仔细一看,竟然还有第二季。 人类真的很折腾,那为什么现在人又想躺平了呢?因为太累了过了。这种自动修正真的很可贵。
第四季讲的是第四本的故事,制作还是很精良,但是这一季的情节本身恶心的地方太多了。下面简单记录一下看剧过程中的一些想法。 看到大为震惊的一幕,突然给Elena加了很多分。Elena发现Nino不仅没和老婆离婚老婆还怀孕了,Nino去都令找她,她请Franco把Nino赶走。Franco一边安慰和Elena一起说Nino有多垃圾,又说这或许是Nino唯一会的爱的方式。我以为这里剧要帮Nino洗白,接着Elena说你也滚。这个滚看的我不禁给Elena点赞。但是紧接着Franco就自杀了,Elena又回到了Nino身边。 很鄙视地看这些人,同时也知道他们已经是很厉害了,但是还是有点看不起Elena。看Elena的感情线真的想吐,还去勾引Antonio,大吐。一开始觉得Nino太渣,后来觉得他俩真的是绝配。Lila不跟Elena提前说Nino出轨的事情、也不多谈,在这个事件上也是瞧不起她,我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其他方面Lila讲话老是卖关子、故意不讲清楚、还提要求,就算是在情节之外的我也觉得让人不舒服。 有几个感觉情节设计怪怪的地方。比如Elena临产自己一个人,明明邻居主动说要帮忙开车送她到医院,为什么她还要自己开车(为了证明什么),为什么Lila也一样要重蹈覆撤?还有Alfonso和Enzo都在很奇怪的点像Elena吐露心声,一个是在Elena着急去医院看自己垂危的母亲,另一个是在Elena着急去找自己私奔的女儿,而且都是在驾驶座上。 Elena是置身事外地描述/抄袭老城区,Lila是在城区内做出改变。两个人都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到很好了,是天赋限制,但是Lila显然更厉害,所以说到底天赋是天花板?中文的“天才”这个词让人想到的是talented,英文翻译用的是brilliant(词根是发光,是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天赋),原文似乎是geniale(回过来又和中文的“天才”更接近了)。 之前我在想去意大利去那不勒斯,看看老城区。还有第四季里面Nino在那不勒斯租的可以在窗口眺望海边的房子的景色太美了。看完第四季,我的想法是何必呢。很早以前读第一本书的时候我就觉得那不勒斯的老城区和我自己小时候的弄堂邻里很像的。我自己的老城区不更值得我再次回忆、回防、离开或者做些什么吗?
Tuesday, November 22, 2022
我最近的状态经常让我回想到前几季的时候,面对特朗普的执政年代,Diane的遭遇,就是感觉整个世界不对劲了,她只能在自己的工作中找一份恒定的是非感和安宁,但是却发现自己的工作也似乎无法提供。我现在的感觉也是如此而且更甚,大环境感觉看不到希望,工作的环境更是没有出头之日,连隧道尽头的光都看不到。随之带来的是对即将到来的公司内部离职大潮的恐慌、找不到下家工作的无力感、健康和人生状态的无望等等。这些低潮的心情,让我很想看看Diane是如何面对的。 在第六季里,Diane所面临的世界更疯狂了,真的是没有最差只有更差。(美国很混乱的是各派和抗议,我们没有,看上去好像是抗议太积极,更错的是没有还是没有释放出来?)用Diane的话说她想要off the wheel。我简单记录了几个Diane应对的心态的转变点。我感觉对我来说都蛮有用的。一个是世界已经这样了,不要再让自己沉浸在这些不好的东西里面。还有就是最后Diane想要抛下一切二次退休,被Liz劝回来,是因为身边实实在在接触到的人因为自己能做到的事情生活有所转机。 I’ve decided to focus on the good things in life and ignore the thing I can’t control. I think this is the first step. No doom-scrolling. D: I am done with the hate. L: But isn’t the law the only thing that can stop the hate? D: No. It’s like shouting […]
Tuesday, September 27, 2022
今年看过的最好看的美剧,超五星! 又到了好看到我推荐不来的时间了。我都不知道应该用什么形容词,蛮奇怪的也蛮尴尬的也蛮搞笑的也有点感人。语无伦次地列举一些我记下的。 我到现在还不能确认,这部到底是不是纪录片,还是里面是演员按照剧本演的。 剧情简单来说是彩排来帮助主人公为现实的行为作准备。我在读Ted Chiang的作品的时候,最喜欢那种每次一点点微小的改变来呈现整件事情的内核。这在现实生活不大可能发生,因为成本太高了,但是HBO有钱有时间竟然可以拍出这样的作品来,这种难度比如彩排雇用的演员,童工有时间限制中间要时常调换演员,龙套演员来扮演参加派对的家人但因为是龙套演员不能讲话全程无声派对。 厉害的地方,让我汗毛竖起的地方是,男主为彩排而彩排。 他雇用演员来彩排自己和委托当事人之间的互动。 他用小朋友、大朋友、玩偶来彩排同一个小朋友做同一件事情。 他彩排扮演自己的学生上自己的彩排理论表演课彩排模仿别人。 他彩排扮演在彩排演出过程中和自己产生亲情且走不出来的小朋友的妈妈,和雇佣另一个小朋友扮演的这个小朋友互动劝导小朋友走出来,结果自己走进去/也走出来了(?)
光是作为一部悬疑剧的话,就已经很好看了。更厉害的点在于这个故事发生在职场,这里职场里的隐喻是那么的贴近我每天在感知的职场一样。先说说从剧里面看到的职场的几个特点和现实职场的共通之处。 工作与生活的割裂,工作内容与工作意义的割裂(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做的这些到底有什么真正的意义),员工与管理层沟通的割裂 公司一直在强调为大众的贡献,value很人性很高大上,宣讲起来像邪教,执行起来又是和公司的目标都违背的 break room是用来pua的 需要生活中的能量来滋养工作 再说说割裂这件事情本身,在剧中的设定是工作时间内的人和工作时间外的人的记忆完全是割裂的,两者分别不记得对方的任何行为内容和感受。说实话,这种设定对我来说好像还挺有吸引力的。我可以理解男主是为了逃避生活中的不美好回忆,通过工作忘记生活。我甚至也可以理解工作之外的女主死活不愿意辞职,隔断的时候就是想在私下不管工作,最好忘了关于工作的一切,一旦如此,工作状态的死活也与工作之外的我无关了,只要有人在工作可以有收入就好了。而也正是想通了女主的选择,我才意识到这种想法的可怕之处。 但是再仔细想一下的话,其实可怕的并不是割裂本身,而是我们身处这么一个会让我们想要割裂的环境。割裂是一个虽然是不那么健康,但是是很无奈很自我挽救的一种诉求。如果迷失了其背后的起因,而把重点放在了割裂本身,去探讨割裂这个选择的正当性与否,就会得到相差十万八千里的解答了。 这些隐喻,也可以是超越职场的,职场是一种既定的制度,我们生活所在的社会也是一样。
第三季和第二季中间隔了两年才播,可能是因为疫情吧。好看还是好看的,特别是电视剧节奏的拿捏,一点也不着急,知道在每一个适当的地方留一些空白。Elena一转头摆出痴呆表情,就知道她是在提示观众这是给观众的思考时间了。这个第三季大部分还是蛮忠于原著的,讲的是Elena出书成功、结婚生子事业停滞不前;Lila学习计算机、重新融入了老城区的生活;大环境则是各种阶级帮派的斗争已经女性主义思潮的崛起。最后是Nino再次出现,让Elena沉沦。 简单记录几个槽点。 最大的改编是把Elena出轨的情节给删掉了,而且还是出轨的时候悬崖勒马自己主动喊停,这个洗白也太严重了吧。包括后面沦陷Nino的时候,Elena的冷静思考也好多啊,根本不像她本有的放纵的感觉。 这一季Lila的情节好少啊,有好几集她好像根本就没出现,变成了好像这一季的主角完全是Elena了。我一直觉得Lila是最有力量的人,也是最清醒的人,很想努力向她学习(那岂不是变成Elena了,我也不想要)。但是她的生活都如此的艰难,变得像她那样有力量又怎么样了呢。 突然之间明白为什么里面的老城区的男性角色都那么丑了(连Lila的儿子都能找到长的那么像他爸的),当我看到Elena婚礼的场景,Elena公公婆婆组织的聚会邀请他们的朋友都是人模狗样的。
没有第一季那么好看,但还算是比较好看的,毕竟源自小说的情节有够solid不会垮到哪里去,而且制作也是很不错的,画面和配乐也水平在线。 这一季主要讲的是两位女主角青少年时期的故事,其中当然不乏Lila对自己的丈夫的失望、尼诺在海边把两位少女迷得一塌糊涂、Lila和尼诺之间的恋情、Elena的男友和升学经历的交替,最后暂停在Elena毕业回家看到Lila在香肠厂打工、自己把海滩的经历写成小说出版的地方。我感觉这一季其实是两位主角对人生对世界的理解最为摇摆和变化的时候,几乎每一集都是可以否定之前所有认知的关于如何活下去的新的想法的出现,不仅是Lila,也包括Elena。 这些进阶在现在看来,我们或许也仅仅存留在其中的一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过程中,Lila可以把男人看透、把生意看透、把金钱看透、把学术界看透、把婚姻看透,真的是天才少女。我印象最深的是Lila当了新的杂货铺的女主人的时候,她的观点是:与其纠结来的钱干净不干净,因为都不干净,不如把重点放在如何花钱上。这一点,在现在的我看来不仅不过时还做不到呢。还有Lila对于那些世俗既定的女人结婚生娃带娃的要求的挑战,在整个故事里面太超前了没人任何人意识到并站在她一边。 这里就暴露了一个问题,Elena太喜欢面瘫了,在小说里而且因为是第一人称的描述所以不觉得,但是在电视剧里经常是很激烈对质的场景和对话,Elena就是面无表情什么都不说,在现实生活中怎么可能有这样的反应呢。可能电视剧的导演也很难编出来一些什么small talk或者表情,既要使得现实场景不尴尬比较真实,又不会把这个人物的设定给弄坏。 另外,到底是要给尼诺这个角色多少男一号光环啊?找到的男性角色每一个都是歪瓜裂枣,就是为了能让尼诺从外形上脱颖而出吗?因为我给自己做了足够的心理预设,所以有一次海滩的场景尼诺从远处过来,我不自觉发出了恶心抱怨的声音,我又一次把他的身影误认为是他爸了。但是季终的最后一个场景,在书店里尼诺又一次出现,几年过后换了一个造型,帅度又上升了呢。然后我又想到,能够看穿外表去追求内心的力量的,也只有厉害的Lila可以做到,但是她却是满身伤痕最可怜的。
第4季是最后一季了,反正前面已经和小说原著完全脱离了,最有一季的故事也都是新编的。最终季加入了黑人的戏份,讲原来被日本占领的美西被黑人独立军一一击破,最后日本全面撤离。第2集黑人觉醒反抗,一个个被革命使命召唤,都被自己感动了。这样的场景让人看的不是很舒服,这不是又倒退了吗?前面几季好不容易是把几方势力下的人们比较有血有肉地交待清楚,可能某一种观念是纯粹的邪恶或者善良,但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都是多面的矛盾的,不可能逝这些观念本身的载体。然后这一季又讲黑人革命,其实已经进化落后了一步,这么dedicate for one cause,纳粹不就是最好的反例吗?纳粹给我们的警示是不要为了某种cause dehumanize,而不是要统一起来dehumanize来反抗/树立政治意图。 我之前一直不理解那些平行世界的录像的作用。我觉得录像再怎样也是别的世界的,也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内容或者更惨的世界不代表自己的世界会变,还是要靠自己去改变自己的世界啊。但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可能就是需要看到别的世界是一种可能性,那是一种希望。当然很可能也能看到比自己更惨的世界的录像,这也是一种绝望的可能性,那可能就自动过滤了吧。 我对季终结局不是很满意。前面还在给美东的元首洗白,有很多战后创伤和自我审视,我还在想还好这还是一个有良心的元首,要是他真的是从里到外纯粹的真纳粹怎么办。然而结局直接很生硬地把他一个人作为大boss,没有他集中营也不建了、美西的黑人也不被打了,这种因果关系是怎么形成的?真的无法理解圣母女主是怎样得出这样的因果关系结论的。难道真相不会是如果他死了,真正的没有任何悔改和罪恶感的纳粹领导(就像他的小女儿那样从小被洗脑的纳粹)上台导致真正的人间地狱吗?而且好不容易女主拥有用意念穿越两个平行世界的能力,她也不去找在原世界为她死掉的真爱恋人?还有最后portal发生了什么,什么都没讲清楚,不带这么剧终的。
Saturday, October 5, 2019
最开始让我觉得惊到的是:第一个场景,男主问真哭和觉得大家都哭自己也哭,区别重要吗?紧接着第二个场景,竞选学生会主席的竞争对手说自己是假装喜欢,要是对方觉得不满意,那下次假装得真一点就好了。两个主人公竟然如此的相像!感觉他们真的是天生来做政客的,但又说不清楚他们的想法到底错在哪里。 片头的动画其实把故事的核心讲的很清楚,男主身体是用木架子搭起来的,里面放进各种做一个总统需要的原料,然后在木架子上打磨上料。男主是一心想要成为总统的人,也是如此培养自己、安排自己的发展的。男主的对立面是他一开始的那个竞选对手,那个因为自己的情感触角过于丰富而自杀的。而男主则是一旦进入选举政客模式,就等于把自己的所有情感开关都关了,但是进入政客模式是自己唯一真我的生存方式。 做好事就好了,为什么要纠结做不做好人呢? 如果政客的定义就是不管各种手段达成政治目的,而冠冕堂皇的政治目的不就是帮助他人为世界贡献一点什么嘛。政客的另一个说法不就是“公仆”嘛。 如果做政客需要某些基本素质,而这些基本素质是天生在DNA里的,你不能因为觉得这些素质不好就要求拥有它的人去变成不是自己,那唯一可以奢求的是借由这些素质上位的政客做的是好事。 电视剧本身剧情的设计就好像是一场政治选举一样,各种元素都用上了,为的是能够和各种背景需求的观众说上话。你以为是讲有钱人家小孩的浮夸追求,然后在讲同性、抑郁、自杀,然后在讲非常早熟的政治选举系统,然后在讲豪门遗产争夺,然后在讲家族下毒用癌症骗优待,然后在讲平民小孩面对世界,然后在讲学校的合唱队排音乐剧,然后在讲在纽约酒吧驻唱酗酒的半地下艺人,然后讲和脑海中的人长期相伴探索自我,然后讲和三人婚姻的政客对打等等。这么多的线索和情节发展,与其说是太过于散漫都没办法和主线故事有机且合理地联系在一起,倒不如说是为了满足各种观众的点的脑洞式地情节发展。 关于卡司的几句吐槽。Ben Platt首次挑战电视剧,还是Ryan Murphy的戏,是打算把拿满贯奖嘛。DEH原卡司的恋人Laura Dreyfuss也出演了男主智囊团的一员,蛮惊喜的,怎么不开口唱歌呢?另一个女主Lucy Boynton是《Sing Street》里的女主,我看了半天才认出来。最后问一句,演James的Theo Germaine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啊?
这一季根本不配做《Black Mirror》啊! 一定要排序的话,第一集还算是有珍珍一点点内容。讲的是现实和虚拟之间,爱和性和家庭的分割。好像是一个老套的同志出轨的故事,最终的结局却皆大欢喜(夫妻彼此同意每年某一天对方可以出轨,一个是传统出轨,另一个是通过虚拟游戏),让人跌破眼镜。冲突怎么可能就那么简单容易解决了呢?太不真实了。 第二集最多能拍个惊悚电影,也根本没到黑镜级别!Andrew Scott怎么演的都是这种神经质高智商内心受尽伤害的角色呢,这个故事和《Seawall》的设定几乎一模一样啊。感觉和科技的关系硬扯上的:为什么一定要和创始人通话呢?软件错在哪里呢? 第三集更烂,简直就是很cliche的弱智喜剧片了。黑化(去限制器后)的Ashley就像ted小熊一样,让人觉得作呕。漏洞更是超级多:铁粉怎么可能不知道发布会?都那么高级的可以提取意识回忆音乐的科技了,虚拟影像跳舞还要后面有真人?我还以为老鼠有更深度的含义呢(用脑控制啥的、正面负面能量的影响啥的),结果就是用来办家家搞笑的?! 太美国了太烂了! 啊!我为什么要把时间精力花在吐槽这么烂的一部美剧上面。比小说原著好看那么多的《Good Omens》,我却除了享受而没有记录任何推荐的点。有的时候,纯粹的享受就够了,无话可说。
这一季的《The Good Fight》在我的心目中直接封神了,没想到一集比一集好看。不仅是从形式上(动画配歌曲短片、审查黑屏),还是内容上(反川普到川普式反川普),充满了各种思维的激辩和反思。播放到第8集的时候,由于一个作为背景故事的关于中国的提及,国内全网封杀,豆瓣条目下架,把这部原本是中国吃瓜观众隔岸观火的美剧拉得离中国更近了。第三季最揪心的,是Diane为了反川普,接触读书会、加入读书会、成就读书会、为读书会出主意、惊讶读书会、反对读书会、退出读书会、被读书会恐吓、被读书会报复等等一系列的历程。其中Diane的心路历程更是值得让人思索,面对突如其来变化的世界,我们如何面对。每一集的每一条支线都值得好好观赏和讨论,我仅仅记下来几点我印象比较深刻的问题(只是问题,不是答案)。 S03E04 歧视的存在形式,是资本主义。付更高工资是为了留住人才,白人/男人人才更容易流失。这个道理和性别的区别一样?原本没有区别,但是因为被区别对待抚养长大而产生了区别,正对这样产生的区别的区别对待是歧视吗? 为了打击右派,做右派做的事情。这可以用《Doctor Who》最新一季的不给Rosa Parks让座的那集的道理来解释吗? Diane对于读书会的决定,依旧留下,因为这样做有效(新时代的马基雅维利)。但是没办法通过自由派的游戏规则和准则打倒右派怎么办?生存还是灭亡,这是一个问题?是清高的灭亡还是同流合污的抗争? S03E08 在中国的企业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审查制度与经济发展与法律和谐统一。 我个人觉得,阉割版的搜索引擎的存在或许有另一层价值,至少是多了一份关于技术的自由竞争。守法且主动作恶的企业,至少(或许)会受到守法且非主动作恶的企业些许压力和抑制? 让人想到前不久有这么一个现象:出现揭露百度的负面信息,接着就出现对bing网站的攻击导致用户无法访问,结果攻击百度等于攻击bing,这样来抑制负面信息。 这样合理化阉割版搜索引擎,和关闭童工工厂反而使得当地儿童贫穷饥饿的逻辑有什么区别? S03E09 如果说因为无法共情别的种族的人所以做的类似种族隔离的不公,是一种evil的话,那么pro choice的人是不是也是因为无法共情胎儿呢?那这一样是evil么?区别在哪里? 在办公室文化中,自然形成的segregation(种族也好,性别也好),主动去干预去排除,为什么结果反而会更糟?那怎么办? S03E10 至少记录了一个深深受到川普上任后伤害的普通人的例子。 经历了那么多,原本以为法律、良心会救赎这个世界,现在都已幻灭,Diane最后(现在)给出的答案是爱与希望。说到爱与希望,我是一百个不服气的。我在想中美的差别,美国即使有如此鲜明的作品但是或是淹没在信息中或者观众根本不在乎,中国却是连最不着边际的信息舆论都要审查控制的。那说明中国反而是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希望的,还是说只是双重保护机制?
网飞新出的一系列短动画故事,每一集一个故事,主题嘛正如标题所示其实是各种各样的科幻故事,特色是全部是动画(各种动画形式风格)大多数比较暴力血腥。我看的版本是自动打码的,很多暴力血腥裸露的镜头全部简单粗暴地打码了。虽然我比较感激这些码的,有的画面的确看不下去,有的画面也没有什么必要,但是要是能有一个选择就更好了。然后就是这个动画效果,我真的被折服了。有好几集,我都差点看不出来是动画而不是真人演出的了,太厉害了。 我特别喜欢这部作品,因为惊喜特别多,不仅是多多少少每一个科幻故事最后有那么一个意想不到的反转,还是因为每一集都是不同的风格,源源不断地呈现科幻可以有的样子。这就好像在读那种科幻大师作品集(《大师的盛宴》、《未来的序曲》之类的)的感觉,事实上不少故事的原创者就是在那些书里面也有一席之地的。一个集子里必然有好有坏,但是我看中的是它包含的广度,有很多种风格,观众不必喜欢每一种风格,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所以也不用按照这个来评判整部作品的优劣。但是可以这样超级厉害的,希望可以有更多这样的作品。 光从个人喜好的角度出发,我喜欢的首当其冲是John Scalzi的三集《Three Robots》、《When the Yogurt Took Over》和《Alternate Histories》。John Scalzi的作品特征很明显,放到这个系列面更好认,因为他的就是几乎不需要打码就可以做到嘲讽人类的科幻。再次表白John Scalzi,这和我读《未来的序曲》的喜好感觉又一致了,众多很严肃沉重的科幻作品里面脱颖而出的是幽默的小品却充满了智慧。 作为第一集打头阵播出的Peter F. Hamilton的《Sonnie’s Edge》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最后的几次反转,感觉这真的是厉害的科幻短篇该做到的。 Alberto Mielgo的《The Witness》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科幻主题,放到一半的时候我大概猜到了这是一个循环的故事,但是看到最后才发现原来这个循环还是双轨循环的,大爱。 网上讨论比较多的是Alastair Reynolds的《Beyond the Aquila Rift》和刘宇昆的《Good Hunting》。前者讲的是一个飞船到了未知的荒野尽头濒死,那边的智慧生物用幻觉想要缓解船长的痛苦,也是层层地拨开真相最后揭露真相后人类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蛮精彩的。同一季里还有Alastair Reynolds的另一集《Zima Blue》也相当不错,讲的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原来出生是一个游泳池清洗机器人。后者是刘宇昆典型的把中国古代文化包装一下然后正好迎合西方伪反沙文主义胃口的作品,但是话说回来我越来越觉得《聊斋志异》的厉害,真正的聊斋故事本身就是超级厉害的幻想小说。 还有一位Joe Lansdale也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的《The Dump》的内容有一点像某一集Doctor Who,吃了各种东西生物的怪物集合反而成了一种不能被物化的有血有肉的存在。还有那集《Fish Night》,沙漠晚上成了几千万年前的海洋海底生物鬼魂的聚集地,人类竟然还可以与之互动,有一种美感在里面。 其他几集更多的是打打杀杀,个人觉得没什么意思,但是能让我喜欢的已经超过半数了,我觉得已经很开心了。
Saturday, January 5, 2019
2018年终于读掉了那不勒斯四部曲,然后年末的时候正好赶上开播HBO改编的电视剧。 这一部仅仅包含了小说第一本的内容,但是改编相当忠于原著。我本来在读书的时候在读每一本的时候都有一点对两个主人公不一样的喜好判断,但是现在我读完了整个四部曲来看电视剧,我承认我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的。也就是说我带着看过两个女主一生的故事的观感,回过头再来看她俩小时候的故事,我无法做到把自己清零,我只能带着对Elena相当程度的厌恶来看小时候的她,更觉得她讨厌了。这可能不是很公平,但是我也没办法。电视剧里的Elena超级面瘫,反应也感觉很迟钝,我一开始觉得不合理,后来我发现这就是Elena心机婊的地方,因为她明明是充满了各种羡慕嫉妒甚至愤怒等等很炙热(丑陋)的情感,但是她在外表上用迟钝来制造纯真无害的假象。 明明是美国主导的改编,但是很庆幸并没有把故事搬到美国,还是保留了那不勒斯的设定。毕竟这个故事必然是属于且仅仅属于那不勒斯的,离开了那不勒斯整个故事就不能成立了,这么说好像有点“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感觉,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这句话在这里的确成立。社区的搭建,比我想象中要高级,其实在读书的时候我脑海里一直浮现的是我自己小时候上海石库门里面挤挤小小的邻里和小朋友们在弄堂里面的样子(特别是Lila被爸爸扔出窗外的场景),结果电视剧里的这些人家好像没有我以为的那么穷苦嘛。 这部用了两批主角,很小的时候玩娃娃的和长大后上学的,两个女主的选角都蛮成功蛮到位的。已经可以在年轻的Elena身上看到她将来长成屁股硕大的中年妇女的影子,Lila平时看着阴气很重、打扮起来真的有点像罗马假日公主的样子。除此之外,男性角色的演员都太丑了无法直视啊。索拉拉兄弟不是号称所有少女为之迷倒的吗?斯特凡诺不是应该作为白马王子的模样出来拯救Lila的吗?尼诺的爸爸不是魅力无穷把情人都能撩到发神经病的吗?(话说回来,在岛上晚上来给Elena盖被子的尼诺和来猥亵Elena的尼诺的爸爸的身影竟然几乎一模一样,太惊人了,我服了。)阿方索不是又都cos第一美女Lila的潜质的吗?唯一帅一点的只有第一部里面戏份超少的恩佐。 在读小说的时候,光看第一本最多只是比较好看,没有宏大的感觉,所以没有五星。但是第一本的电视改编胜在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可以把很多读小说的时候容易忽略或者忘记的细节都拍得有重量,很厉害。下一部电视改编我继续追。HBO又犯了和《权力的游戏》一样的毛病,把一系列小说的第一本的标题当作了电视剧的名字,第二季第三季怎么办?
Wednesday, January 2, 2019
这次是netflix出的互动式的电影,听说是观众可以通过选择来看主人公不同的故事发展,主要的情节线索是少年制造一款游戏。我只能看到字幕组贡献的1.5个小时的那个主流情节版本,所以也只能在这个版本的基础上来写观后感。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微小变形讨论东西的方法,其实这个小径分叉的平行世界类似但是重点不一样,微小变形的重点在于探究边界,通过边界所在去得知真理所在。这一集《Black Mirror》可以采用这样的微小变形的形式真的很赞,很有潜力,但是这集真的是形式大于内容,因为通过这个形式到底在想讨论什么呢?讲到一点虚拟与现实、一点嵌套、一点平行世界的无限即自由意志的缺失,但是讲的都不够到位。 我非常好奇真正在netflix看会是怎样,我所看的是字幕组的剪辑还是本来就有的一种观影结果?设定是不断的在某个点可以重新开始,这和玩游戏很像,但是又不一样。我很在意的一点是剧里主人公的记忆是连续的(累积的),而不像游戏里主人公的记忆是刷新重来的,反倒是玩游戏的人的记忆是连续的(累积的)。因为观众记忆是连续的,所以观影体验应该是独一的,就算玩出来的好多结局和另一个人是一样的,但是顺序也会不一样。
故事已经完全脱离了PKD的原著,这一季的剧情衔接了之前的关于战争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发展之外,还新引进了一个科幻的概念,即有人是可以在不同的平行世界之间穿行的,而且这个穿越的动作也可以通过某种科技的手段实现。由此还附带了一个科幻点,即主人公虽然没有穿越,但是可以闪回平行世界的回忆。虽然不知道接下来的坑会怎么填,但是还是觉得蛮好看的。 因为各方面的势力有很多,我感觉这一季还是延续了上一季的着重点,即对当局的纳粹和日本宪兵的挖掘。每一个当局的大boss编剧都洗白,把他们身上的痛苦显露出来,同时也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找到合理的解释。不是说为了给他们开脱,而是真的体现出来了他们也是人类也有人性的一面。 再反观抵抗势力,这些平行世界来的视频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以至于给出了两条可能的出路。一是看到这样的视频,意味着正义胜利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激励大家去抵抗;二是平行世界的存在是美好的,不能让现有世界的邪恶去玷污那美好的平行世界。第一条出路多少有一点自欺欺人,就算有这样的平行世界的存在,我们所生活的已经是最好的一个了(因为我们只可能生活在一个世界里),那凭什么说还有改进的空间呢?最多只有意志上的乐观,没有任何可以由视频的存在推出的证明啊。第二条出路,反而给了观众一些启迪,我们现在现实生活的已经是那个纳粹战败的世界了,那必然还有无数个纳粹胜利的世界,这些世界都很悲惨,我们又能怎样?跨平行世界的救助哪有什么尽头呢? 再回过头来说大家看到这个视频的反应,反应都不一样的,有的觉得看到了希望和曙光,有的看了很解气,有的看了觉得只是无关的遥远的梦而已等等。我觉得这里描写的稍微有一点点匮乏,还可以再深挖一点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RPG模式找到几个关键的可以推进冒险征程的同伴就可以了,弄得好像别人都是不重要的配角。 说到这里,我觉得这一季很突兀的一个地方是女主换了新的感情对象,这个新的感情对象刚出来的时候我还觉得很奇怪,怎么女主变心那么快。然后接下来没几集,之前和女主情深谊长纠结羁绊的两个男主都相继死去,我也完全没有想到这样的发展。是这两个演员集体惹怒编剧被领盒饭了吗?明明是德国优生小伙陪女主去炸隧道、犹太小哥去做地下党宣传的发展更为合理啊。
《Will & Grace》这部剧竟然又回归了,撒花! S09E14这一集的其中一条故事线讲了一个gay wedding cake的变形故事。蛋糕店拒绝了Karen要订购做一个MAGA蛋糕的要求,Grace一开始听到这件事还以为是gay wedding cake的翻版所以自告奋勇要去帮Karen说服蛋糕店,后来得知是MAGA蛋糕,下意识的反应是拒绝的,但是又觉得自己为gay wedding cake义愤填膺而为MAGA蛋糕不为所动有点伪君子,于是她还是去蛋糕店理论了。其他的在店里的顾客听到了这么一回事,一个拉丁裔阿姨来声援蛋糕店,一个残疾人顾客也来声援蛋糕店,接着又走过来一个看上去很普通的人也来声援蛋糕店。Grace说拉丁裔阿姨和残疾人这么帮着蛋糕店说话她能理解,但她不能接受被一个白种男人数落。然后白种男人说自己其实是跨性别者,Grace立马又乖乖道歉。最后在Grace的威胁下,蛋糕店还是做了蛋糕,但是在MAGA的字样前面加了一个I后面加了一个Y。 首先,不能找到一个比“Make America Great Again”更贴切的“复兴中国梦”的翻译了,从字面意思到背后的逻辑以后因此对它的评价都是。 然后,回到政治正确的话题。政治正确的矫枉过正仿佛在美国越来越明显:不是少数异族说话就没分量了;没有抹黑白直男就不能通关;没有少数族群做正面角色的影视作品就被人骂。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中国:不以符合国家领导人精神为开头的一切报告就无法继续;没有一带一路或者中国梦的科研就批不下来,就算科研的主题是与之完全无关的。两者都很荒唐,都不值得支持,但是不能因为反对中国式的政治正确而去反对美国式的政治正确。两者看似逻辑结构类似,但是人家是比我们文明进步很多的不同的层次,所以不能用同样的反应来对待。这种看似逻辑结构一样,但是内容的层次不同而导致应对的态度也不该一样的情形,可能也能运用在上面的MAGA蛋糕的例子上吧。 gay wedding cake的元故事可以参考《好老婆》的某一集 https://yanntardis.com/?p=2160
Saturday, February 17, 2018
攒到这部剧完结再去看,长假里马拉松式地看剧的感觉太好了。这部剧全部是根据Philip K. Dick的短篇小说改编的,一集一个故事。虽然有一点点粗制滥造的嫌疑,特别是那个片头太low了,但是只要点子足够好足够可以引人思考,我愿意忽略这些,毕竟很多科幻作品本来就不是很讲究这些。再说其实已经拍得很好了,而且每一集还总有几个蛮有名的主演,跟片头感觉根本不是同一部剧。有人说这部剧有一点像低配版的《Black Mirror》,有一点道理,都是用科技(科幻)的点子来呈现另一个世界,但是厉害的地方是这些故事都是PKD几十年前写出来的。当然毕竟我看的是现在新拍的,不确定多少是PKD的原创多少是现在的编剧改编的了。10集里面大多数我都挺喜欢的,最喜欢的按照顺序是Autofac,Human Is和The Hood Maker。这部剧Channel 4和Amazon都有播,播放顺序还不一样,我按照我自己看的顺序排一下,简单记录一下我的一些想法。 S01E01 The Hood Maker 改编自同名短篇小说。世界上出现了有心灵感应的读心人,他们却处在社会的最低端被人们讨厌唾弃。其中一个读心人女主被指派和警察男主合作来调查一宗案子,案子里有人制造传播一种可以抵挡被读心的面具。与此同时,被压迫的读心人联合起来,开始反抗与革命。最后女主发现男主是拥有不戴面具也可以抵制被读心的能力的新人类,她徘徊在回归读心人革命群体和再度信任男主之间。 剧中的科幻点是心灵感应,而且这些有心灵感应的人之间是相互连接的。看到这里,我突然想到这样的设定好像互联网啊,读取人心好像收集用户信息。所以会有人制造面具,面具就像一种保护隐私的防护工具。但同时,面具/保护隐私工具的背后,那些制造面具的人却又是把面具当作一种政治武器(用面具来收集的信息也是一种政治意识)。 结果剧情果然走向和我想的不谋而合,原来关于互联网的设定已经是旧世界,互联网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类似的事情并且已经没落,故事的大环境已经是类似银翼杀手的末世。之后,才进化出来读心的人,又进化出来防止读心的人。 开放的结尾也很好,画面经过玛格丽特的画,在烽火夜色中结束。不足之处是,男女主角的感情线很无聊也很碍事,而且我不太理解为什么警察们都那么义正言辞地觉得面具是反社会稳定的,而且好歹也是标题的面具制造者怎么那么快那么容易就被消耗了呢? S01E02 Impossible Planet 改编自同名短篇小说。导游男主接受女主老太太的要求去访问早已消亡的地球,女主一直灌输给男主她奶奶小时候在地球上快乐生活的片段,男主很惊讶地发现自己也有类似的记忆,并且男主和女主的爷爷长得一模一样。最后到达伪地球后,女主坚持要到地球地面上,伪地球是一片了无生机的危险的环境,而男主女主突然之间幻化到了爷爷奶奶年轻的时候在地球上的样子。 男主演员我一下子没认出来,总觉得眼熟又觉得像星爵Chris Pratt,看了wiki才知道原来演员Jack Reynor演过《Sing Street》里的哥哥。 总的来说是一个很正能量的故事,也很符合PKD的现实和幻想之间交错的主题。但是我不大喜欢这个故事的主旨,关于地球的一个梦,是信念成就了幻觉/现实吗?我也没看懂机器人做了什么。 S01E03 The Commuter 改编自同名短篇小说。男主是一个列车售票员,工作窘迫,家里得孩子有精神疾病,生活得挺痛苦的。有一天,突然车站有个女人告诉他有一列车可以到一个他从未听说过的小镇。男主试着坐车到了那个小镇,发现那里的人生活得很平静幸福,再回到家的时候发觉自己好像到了平行世界一样自己的家一切如常但是孩子却从未出现过,这样的生活突然没有了压力很舒适安逸幸福。但是男主却渐渐想起孩子小的时候带给他过的快乐,于是回到那个小镇千方百计想要回到原本的痛苦但是还孩子的生活,最后他如愿了。 同样的,这个故事也有一种分不清现实和幻想的PKD的迷幻感。从故事的一开头,把泡过的茶包从垃圾桶里拿出来再泡一次,如此朴实窘迫的男主,经历的几次反转他都以为是自己的脑子坏了(儿子的精神病是遗传的),然后发觉是那个神奇的小镇是可以把人生的痛苦带走。 最后男主的苦苦追求,就算接下来自己痛苦也要,我还能理解;就算接下来他的儿子痛苦,男主也要,我就不怎么能理解了。难道他追求的并不是幸福与痛苦,而是他原本的家庭老婆和孩子的那种真实?但是其实剧里一直暗示他们夫妻俩是被某个车站女人撮合的,也就是说殊不知有孩子的人生其实也是被掌控小镇的人创造出来的。 S01E04 Crazy Diamond 改编自PKD的短篇小说《Sales Pitch》。 这篇相当无聊,我都不高兴总结剧情了。反正就是有一个很懦弱的男主,用猪的基因开发的人工智能可以使机器人拥有意识,科技被强大的公司/自私的老板/监视控制着一切的政府控制着等等。我不喜欢的地方是,与其把笔墨花在那么多值得挖掘的点上,这个故事最终只是一个打打杀杀偷偷摸摸背叛私奔的内容。 S01E05 Real Life 改编自PKD的短篇小说《Exhibit Piece》。两个世界都有一种幻想机器,主角通过这个机器在两个世界里穿越,却渐渐搞不清楚到底哪个世界是真实的,哪个只是幻想机器制造的幻想。 相互循环的世界,是个蛮有意思的点子,我本来还在期待什么出乎意料的神发展,很可惜并没有。我没想通的一点是,黑人男世界的那个医生怎么知道主角在另一个世界是女的?最后不是开放结局,倒也是可以,但是女主的选择背后的原因我觉得可以值得思考一下。主角拿来判断哪个世界是真哪个世界是假的标准是,一切如意完美幸福的世界肯定是假的,真实的世界里的人生是支离破碎的痛苦绝望的才对。这样的标准,简直无懈可击啊,没毛病啊。但是用这样的标准找到的世界却是假的,主角就这样被困在了痛苦的假世界里,这种结局太让人唏嘘了。 S01E06 Human Is 改编自同名短篇小说。讲一个被军事控制的军舰,丈夫在出完侵略任务回来以后性情大变,对妻子从原来的粗暴冷淡到现在的无微不至。当局怀疑丈夫已经被敌方星球的没到任何道德观念十恶不赦的外星人附体,并进一步怀疑妻子在包庇这个外星人。在法庭上,丈夫为了帮妻子脱罪,承认自己是外星人,妻子说丈夫自我牺牲来救别人的行径是人类独有的,于是洗白了丈夫是外星人的身份。 片子里一开始男主就说到军事传统,我就觉得很很刺耳,原来这个故事的背景设定就是在一个这样的一切都是基于军事逻辑来决策的环境。之后的去无辜的星球上抢资源的决定、召回飞船的方法、以及后面揭露的男女制定结婚和普遍的对外星人的无脑式的敌对的设定,明显全部都是军事逻辑的产物。好在妻子最后利用了这种军事逻辑,挽救了一个好外星人。 我试着思考,军事逻辑到底差别在哪里呢?我的意思是,如果说军事逻辑可以在战争中军队中实施运用的话,为什么不能推广到全世界推广到全部的政治领域和日常生活中呢?男主被附身之前,一直强调战场上的绑定和荣誉感,好像听起来有道理,但这是自相矛盾的。(这句话是我当时看片子的时候记下来的,但是现在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我是如何推导出来是自相矛盾的了,以后想到了再补充。) 军事政府以为的人类的优点反而正是人类军人的缺点/外星人的优点,人类又何以自豪呢? S01E07 The Father Thing 改编自同名短篇小说。小男孩发现外星人吃掉并伪装成为自己的爸爸,于是联合小伙伴把外星人都干掉了。 […]
Also filed in 英剧更加灵
|
Tagged Anna Paquin, Annalise Basso, Bryan Cranston, Geraldine Chaplin, Greg Kinnear, Holliday Grainger, Jack Gore, Jack Reynor, Janelle Monáe, Juno Temple, Maura Tierney, Mel Rodriguez, Philip K. Dick, Richard Madden, Sidse Babett Knudsen, Steve Buscemi, Terrence Howard, Timothy Spall
|
Friday, December 29, 2017
心目中的神剧走下神坛。 这一季的故事貌似已经完全脱离了原著,而且Dirk的作用也越来越小,并没有以他为标题第一男主角的感觉。其实从第一季开始就有那么多人物很错综复杂的线索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包括不死女和黑暗组织都可以有很多有潜力的东西去挖掘。但是第二季里在增加了更多人物之后,反而一个都没有好好地把人物用起来,太可惜了。 这一季的主题是想象创造了的世界。在这个设定之下,连我都能通过剧情的点滴联想到很多很有意思的可能的设定真相,比方说两个世界可以是相互对创造的,再比方说那个可以任意变形的holistic actress,她也可以变成一个世界等等。但是编剧却选择了一个最无聊最童话的设定真相,最后大结局大boss的解决方案也是简单霸道正能量没有道理说不通。 还有很多未解之谜,我都没看明白,也有可能是我看得不够认真。希望下一季,剧情和人物都可以再扎实一点,我不能接受没有内涵实力支撑的单纯的卖萌。(刚看到新闻说此剧已被砍,没有第三季了。那我还是专心去追读DNA的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