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Tag Archives: TC2020s

鼠春戏剧挑战月海外波 Cycle Luigi Pirandello

Les Géants de la montagne 高山巨人 2020.5.10 法国Odéon剧院官网的Théâtre et canapé系列,最近推出的是Cycle Luigi Pirandello,也都是Stéphane Braunschweig导演的作品。我的海外版的疫情期间戏剧挑战已经持续了50天出头了,就此结束吧,现在都已经看得有点麻木了。就比如皮兰德娄的这个系列,剧情在前进、声音画面走过,却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所以只能特别简单地写一写。 这个故事是一群人,来到一个神奇(奇怪)的国度。最后的意思是情愿身份交换留下来,留下来地依据是主人公领悟“重要的不是是什么而是我觉得是什么”。 Tag: Luigi Pirandello, Stéphane Braunschweig, Théâtre national de la Colline, Six personnages en quête d’auteur 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 2020.5.11 投影屏幕,前面有投屏、最后好像倒回来的世界(从后面的门走出来、最后墙倒塌有个人拿着剧本戴着皮兰德娄的面具出现。 实在不高兴继续分析了,以前看过一版复旦大学学生的演出,虽然道具表演上还是很稚嫩,但是从这个故事带给我的感觉其实并没有比这部法国正规剧院的差多少。 看完过了几天,我还做另一个有一点点相关的梦。梦里面也是有一群来找主人公的,其中有一个老人和三条狗。这些生物其实都是来自于未来,老人是年老后的主人公,三条狗是主人公的妻子、儿子和孙子。他们之所以以狗的形象出现,是为了不让他们把时间穿越的事情讲出来,而老人还是可以讲话的人是因为他自己不会戳破自己。 Tag: Luigi Pirandello, Stéphane Braunschweig, Théâtre national de la Colline, Vêtir ceux qui sont nus 给赤身裸体者穿上衣服 2020.5.12 看得糊里糊涂的,就像上面那张剧照一样模糊。 好像是女主要死不活的。给我的印象这个女主蛮绿茶的,一开始好像很羸弱可怜,然后其实是心思超多的步步为营,然后对备胎好像是备胎上辈子欠她的。 Tag: Luigi […]

鼠春戏剧挑战月海外波 邵宾纳几部

疫情期间线上播放大家各显神通,最突出的就是德国的资源了,真的是数量质量全面碾压其他国家的,不会德语真的吃亏啊。邵宾纳也是,资源每天上,但是都是中国时间半夜三更而且经常没有字幕。好在有好心人,所以还是可以顺利看到一些。 LENIN 列宁 2020.5.1 看了《La Reprise》种草Milo Rau就来看这部,是以列宁为主人公,同样也是有一个现场拍摄投影的大屏幕和现场的表演。这部简直是不用喊卡一步到位的电影镜头了,有的时候还有黑白做旧的效果。在舞台上拍电影,算是戏剧的创新还是堕落? 回到剧作本身,最出挑的当然就是年轻女演员扮演的老弱病残的列宁(虽然后半部分有化老妆),而所有其他的角色都是感觉一眼可以看出来角色身份,对应的年龄性别打扮。 看的过程中我记下来一些点,但是现在有点想不起了。 用列宁自己的话说他只是历史的一部分,为啥还要偶像化他? 有提到的梗:春之觉醒、朝硬币射、斯大林吻别列宁; the powerful kill for power, why powerless也要kill? 列宁最后还是坚持对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的抨击,共产主义有道理。是有道理,但是也有没道理的地方,资本主义也是。 最后列宁自己也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大家的下场都很惨(因为列宁在带来新的理念的同时滋生了斯大林。) tag: Schaubühne, Milo Rau, The Marriage of Maria Braun 玛利亚的婚后生活 2020.5.2 这是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话剧,讲的是女主沉浮于人间、和几个男性角色周旋的故事。旁白超多的,在读剧本。 我觉得这部剧是在讲女性的“选择”,或者说女性的(有限的)“选择”。大概一年前,我在纠结“笑贫不笑娼”到底哪个更高贵的事情。现在来看Maria的选择,有的是出自她内心的追求,有的是在有限的条件之下她可以想到的可以改善生存条件的方法,有的是两者之间的妥协。给人们多一点选择和出路的可能性,如果这种选择是不美好的,那是不是也不是好事呢?比如禁止童工反而是降低了某些穷苦地区的生活收入和水平,再比如最近蛮多讨论的代孕合法化是不是在为侵犯女性权益铺路呢?我还没想清楚。 tag: Schaubühne,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Thomas Ostermeier, Orlando 奥兰多 2020.5.8 改编自沃尔夫的同名小说,讲的是主人公一开始是男的得到女性各种青睐,然后突然之间变成了女的,生活到现代。 全程旁白占比很多,也是在拍电影,但是拍的舞台几乎不能看,因为工作人员太多、闲杂的演员在旁边、转场也太明显,还有偶尔的现成的素材(大自然、小狗)。不讲德语的时候,在大屏幕上还会放字幕。印象比较深的一个镜头蛮搞笑的,是画上胡渣的Orlando和戴金色长假发有真胡渣的对象。 故事本身,其实是在讲荒淫无度的生活间隙对诗歌文艺的追求?还是关于性别和女性主义?没看懂。 tag: Schaubühne, Virginia Woolf, Katie Mitchell, An Enemy of […]

鼠春戏剧挑战月海外波 2020柏林戏剧节

今年的柏林戏剧节线上展开,从10部制作里面挑选了6部作品,在5月初每天放出一部的资源。可以如此免费而且方便地参与到戏剧节之中,真的太好了。 Anatomie eines Suizids Anatomy of a Suicide 自杀剖析 2020.5.3 同一个舞台等分成三个部分,讲的是三个不同时代但其实是传承的一家人的故事。每个部分的门上会标记相应的发生故事的年代,然后场景转换,这些年代继续往后推进,然后三个时代的进度不是一致的。三个部分的人物会用非常紧密穿插的节奏几乎是同时讲话,作为观众而且还是需要看字幕的观众去跟随不同的情节真的有一点累。 三个部分都是从各自的主人公的自杀(未遂)的开始,这些人物的结局也是以自杀结束,或者是整个后代的结束。得到的结论可以是,小孩再怎么天真可爱长大以后还是废掉的人渣,但是废掉的人渣也可以生出天真可爱的小孩,但是小孩还是会长成人渣想要自杀。可以看出来三代有很多传承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遗传基因的地方,比如自杀的念头啊、与人交流的方式啊、对于性的认识啊、同性恋的倾向啊等等。看上去好像是很合理的家庭三代的共性,但是如果简单地归纳为基因我觉得有点辜负了这些特性本身,因为这些特性再深挖的话其实是人性,人性不仅是基因的遗传而是整个人类的命运的基础,所以它不仅仅是共享血脉的三代人的故事,而是整个人类的故事,不管是哪个时代。 Tag: Berliner Theatertreffen, Katie Mitchell, Alice Birch, Deutsches SchauSpielHaus Hamburg, Die Kränkungen der Menschheit Blows to Humanity 人类的屈辱 2020.5.4 先是一群真人扮演的猴子。然后讲到一幅猴子的画。再过来一群人围观,但都站在一个亭子里,夸夸其谈对艺术的分析和理解,但是更像是在被别人(观众)围观评头论足。突然之间,亭子被移到舞台的一角,来来往往经过了一批又一批的人,她们一直在热烈聊天,偶尔瞥一眼亭子也不多做停留不以为意。最后是这些人朝圣似的拿着猴子的画非常缓慢地推亭子。 什么鬼?! Tag: Berliner Theatertreffen, Anta Helena Recke, Münchner Kammerspiele, Hamlet 2020.5.5 故事还是那个哈姆雷特的故事,结合了莎士比亚原著《哈姆雷特》和《哈姆雷特机器》的内容。 这个是6部里面我最喜欢的一部作品。最喜欢的点是这个女演员扮演的哈姆雷特太赞了,点名表白这位演员Sandra Hüller,又一次刷新了我对哈姆雷特的印象。非常温柔的哈姆雷特,感觉她讲话都很耐听,不是意气用事。还有很可爱的Ophelia,真的是天真不造作。哈姆雷特讲著名的生存还是死亡的那段台词的时候是和Ophelia背靠背;弑君戏中戏则是演戏是哈姆雷特和Ophelia两个人一起演的,并没有没那么疯。哈姆雷特和亲人之间是很亲密的关系,生气怒气很容易就转换成为亲密的逗笑,像一个小孩子。这些都是我从没见过的让哈姆雷特变得很温柔同时又不乏真实的地方,这份温柔和真实比血气方刚更让人信服。 舞台方面,有一块超级大的金属制的版悬在四方舞台一边,还有一些金属球滚来滚去,音乐是原生的螺丝在铁板上动等等。 Tag: Berliner Theatertreffen, William Shakespeare, Heiner Müller, Johan […]

鼠春戏剧挑战月海外波 #aiww: The Arrest of Ai Weiwei

#aiww: The Arrest of Ai Weiwei 2020.4.30 Hampstead Theatre At Home这次推出的一系列话剧主题都挺政治的,这部剧是《Drawing the Line》的编剧加上《Wild》的导演,讲的又是艾未未的故事,可以想见一二其内容走向。此剧根据艾未未2011年被捕一事改编,讲艾未未在机场突然被捕,然后在不同的地方被监禁审问,最后被定罪经济犯罪。这一逮捕背后,是因为艾未未一系列的艺术作品以及政治视角和当局的相左。 乍看之下,艾未未被捕和斯诺登的逃亡有那么一些相似之处,都是因为和国家利益冲突而被追捕。这部话剧和《Wild》之间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是从机场这么一个浮动性的地点开始故事,但是接下来这两位主人公受到的对待却大相径庭。艾未未受到的审问,我不确定真实性有多少,但是是很典型的西方人归纳总结的中国式的审问。逻辑前提是有罪假设,而且是欲加之罪的有罪假设,艺术诈骗犯、色情犯都是可以随便来的。 让我特别在意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剧中的那些“反面角色”,他们的合理性在哪里。第一个审问场景里,两个审问的人最后怎么就变得温和了还掏心掏肺了?第二个审问场景里得两个年轻警卫,艾未未说他们只是一无所有的农村小孩,他们怎么就愿意不动嘴巴和艾未未说话聊天了呢?本以为一切没那么简单,其实就那么简单,这就是制度的厉害之处。 我很粗暴地总结,作恶的人要么是真心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那是“坏”,要么是被洗脑了所以就乖乖执行上面的指令那是“蠢”,要么是自己其实也对自己的行为抱有怀疑但是却身处底层必须低头那是“弱”。这个英国人笔下的故事显然是把大多数人作恶归结于“弱”,我觉得有点太乐观了。 两个政客之间的对话解释了为什么要逮捕和释放艾未未。释放的原因是因为官方不相信这么一小撮人可以搞得出来什么有影响的事情,就算是放任其自由所带来的伤害也没有逮捕他使得国际关注升级带来的压力大。 我想到的是那是接近10年前了,现在中国继续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而且已经没有国际压力了,所谓的国际压力直接转变成为煽动民族情绪的催化剂了。(所以?)管的的更紧了。并不是因为这一小撮人的力量变大了,而是不怕国际压力了。 最后一段艾未未看着花瓶、拿着花瓶、砸碎花瓶的独白非常直白,总结得很好,但是对于西方来说理所当然、对于东方来说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性不够。 每一幕开场前有一群老外在看展,好像很fancy的样子,其实都是在摆拍和夸夸其谈。这是一个很有洞察力的标志,对于艾未未来说,艺术之美并不在艺术品本身,而是在观赏艺术品的人身上。那对于欣赏艺术的人来说,欣赏艺术本身只是一种价值,更该做到的是去理解艺术家想要表达的诉求,并用行动来帮助艺术家来解决这一诉求。 另外,虽然是一个完全发生在中国的故事,为什么扮演故事里的角色的演员全部是亚洲面孔呢?而且是中国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不是中国人的亚洲演员?这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吗?话说回来,Benedict Wong真的挺神似艾未未的呢。 Tag: Howard Brenton, James Macdonald, Benedict Wong, Ai Weiwei, Hampstead Theatre,

鼠春戏剧挑战月海外波 Die Physiker

Die Physiker 物理学家 2020.4.29 迪伦马特著名的话剧《物理学家》,这个苏黎世国家剧院的版本在2015年的时候来过乌镇戏剧节,当时我还没怎么入戏剧的坑。后来网上出来了录制的版本但是一直苦于没有字幕看不懂,最近终于有好心人在b站上上传了英语字幕版本的,感恩。 故事的开始是警察来到一座疗养院调查一起凶杀案。这个疗养院里面一共只有三名病人,这三名病人都坚信自己是物理学家,分别是爱因斯坦、牛顿和莫比乌斯。之前已经发生了爱因斯坦杀死自己的护士的事件了,现在是牛顿杀死了自己的护士。疗养院的院长出来讲这座疗养院的情况,由于这三位病人都是疯子,凶杀案只好不了了之,唯一的举措就是接下来要把护士全部换成男的。然后莫比乌斯出来,他的家人过来和他见最后一面,莫比乌斯说自己是所罗门国王向他显灵,疯疯癫癫地把自己的家人全都赶走了。接着莫比乌斯沉陷在和自己的护士的对话中,最后他也把自己的护士也杀死了。 第二幕警察又来了,又是因为病人杀死了自己的护士,但还是没有办法。三个物理学家都跳出来,都说自己其实没有疯,其实自己是特工,通过隐藏身份来做科学研究。最后的反转是,院长跳出来说自己才是得到了所罗门的显灵,给三位病人灌输了物理学家的念头。然后莫比乌斯马上回说,哈哈其实我只是装疯,我根本没有得到所罗门的显灵。然后院长又说,哈哈,你们的反应也都是我事先就设计好的。 这些如此疯狂的情节,看似相当荒谬,但又相当有逻辑。始于荒谬,便要从打破日常的设定开始,比如觉得要换成男护士就能防止凶杀,殊不知原来这些女护士都是厉害的运动员;只有疯子病人可以抽烟,那疯子怎么知道这一规则并去实践和推广这一规则呢;病人觉得自己不是牛顿而是爱因斯坦,但是院长觉得病人觉得自己是牛顿,这个院长说了算,结果病人其实是隐藏身份的基尔顿;当疯子是要花钱的,说是当疯子是有收益的而且是主动的等等。还有,第二幕讲三个都是带特工身份的物理学家,把思想的自由、科学的疯狂和政治制度联系在了一起。 这场演出最特殊的地方是它的表演形式,也是相当夸张和疯狂,包括舞台上的绿色、演员的妆容、动作都非常不正常,看上去有点低俗,但是试想一下如果用正常的方法来演绎不正常的内容,是不是把这种不正常变得没有道理没有意义了。故事本身是把不正常不合理外化,这样的舞台上的处理方法反而也合理了。 Tag: Friedrich Dürrenmatt, Herbert Fritsch,

鼠春戏剧挑战月海外波 Stage Russia HD 契诃夫三部

三姐妹 2020.4.26 手语版,全程没有一句台词(除了好像有一个讨债的角色支吾了几句)。陀螺转起来,大家把头侧过来耳朵贴在桌子上听。 还有不少运用当代器物的改编,比如电视里播放的《Wrecking Ball 》、卷发器、用自拍杆拍合影等等。 总之主题就是“我要去莫斯科”。最后的觉悟来的好突然,听到了音乐,顿悟人生要靠自己努力工作。反而有点像是疯了。 有没有声音哪个更好睡? 万尼亚舅舅 2020.4.27 有一些舞台舞蹈式的定格动作,比如弹钢琴的时候,然后音乐骤停,只有万尼亚一个人在打板。 万尼亚献身后的顿悟与悔恨。只有索尼亚一个人知道、认可而且看重舅舅的付出,如果没有索尼亚会怎样?就好像瞬间这部作品的标题就不复存在了,整个故事也就垮掉了。也就是说维持整个故事不垮掉的,并不是万尼亚自己,而是索尼亚。就好像我们现在的观众还会去认可索尼亚对万尼亚的同情,以后说不定我们对索尼亚的认可都不复存在了,那是谁的问题呢? 黑修士 2020.4.28 没看懂,好像是全程围绕黑修士的传说(有宗教意味?) 有时候在扮演角色,有时候跳出来在描述剧情,是我理解错了吗? Tag: Stage Russia HD, 契诃夫,

鼠春戏剧挑战月海外波 Department of Dreams

Department of Dreams 2020.4.25 这是一个非常奥威尔式的故事,有这么一个官方机构,大家都把自己的梦存储在那边,然后当局的日常就是获取和分析大家的梦。主人公是一个初来乍到的新人,他看到的周边的同事各种不同的工作状态,接着竟然让自己的老板感到了工作上实力的威胁,被排挤被批斗,最后却意外被升职成为了地位更高权势更大的uncle。 真的蛮像《1984》的,就算撇开这个“梦部”本身的涵义不谈,还有不少可以好好咀嚼的地方。比如里面有一个工作狂,他发奋工作,遇到瓶颈就用鞭子自虐;老板觉得男主新人好像要串上来了,就要工作狂去做男主的梦,回馈工作狂的方法是多给他几天假期。 关于“梦部”,老板经常会讲到dreamocracy,用一些很漂亮的大词,吊打democracy和community,到底在讲什么根本没有逻辑也让人觉得摸不到头脑,但是这种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就是有一种洗脑的作用,好像他们在追求各种正义美好的东西、在为这个世界的未来做至关重要的事情。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教义不也是如此站不住脚和荒谬,还不是继续着。 很不错的点子,但是表达上面一方面不够丰富,主旨流于表面。设定是这个梦部大厦有好几层,每一层都用来储存和研究不同类别的梦。但是我觉得每一层的设计不应该是猎奇的,应该是有道理的,甚至是可以从这种分类里面顿悟出来规律和问题所在的,但是情节里并没有。另一方面制作比较粗糙,而且鼓的配乐间奏太难听了。 tag: Jeton Naziraj, Frédérique Michel, City Garage Theatre,

鼠春戏剧挑战月海外波 Tiger Country

Tiger Country 2020.4.24 故事讲的是一个医院里面的医生的故事,有比较资深的也有初来乍到的实习医生。和医疗剧不同的地方是,它并不会花太多笔墨在奇形怪状的病理或者病人身上,主要还是在讲这些医生自己以及和他们息息相关的各种情绪。但是在这些西方关于医生的描述,相通的一点是,几乎所有医生身上都带有一种戾气乖张。 不可否认医生很厉害,是通过了那么多年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才能达成如此厉害的能力,但是厉害的人就有权利自持高人一等了吗?我能理解的是,因为医生这个行业或者现有的医疗行业制度之下,对医务人员的要求很高。压力之大,造成了某种职业伤害,类似于医疗行业的996,对从业者带来的伤害是可以同比想象的,但是他们整个行业如此也没有其他的出路。 就这部话剧本身,虽然明星很多,但是感觉有点看不下去。一方面是医生各种脾气很大的场景一点也不讨人喜欢,另一方面是情节也没有很抓人,怎么正好是医疗剧可以弥补的地方? Tag: Nina Raine, Indira Varma, Luke Thompson, Hampstead Theatre,

鼠春戏剧挑战月海外波 La Reprise

La Reprise 2020.4.23 正如这部剧的标题一样,这部剧是一种“复述”,更是各种嵌套的复述。从外到里,顺序来看。 一开始是一个人出来讲关于演出的意义,他说演员初上这个舞台是0到1的质变,但是演员固然重要也仅仅是送披萨的人,披萨本身好不好吃更重要。 然后是一场试镜,请了三个演员分别来试镜接下来要演的角色。此时就开始介绍要演的内容,是根据发生在比利时小镇的一件真实的凶杀案件改编的。 再下来,便是试镜的这些演员通过了试镜,直接开始在舞台上分幕来演出这场凶杀案了。这是一场血腥暴力甚至让人有点难以理解的杀害同性恋的案件,有被害者的父母在卧室里等不到孩子回家的着急的场景,还有凶手自己的爱侣之间的交流,还有超级直白的凶杀过程等等。 现场的表演的还原未免过于真实,老年人全裸在床上、被害者被扒光摔在地上、鞭尸、在尸体上小便等等。让人产生了很不舒服的真实感。 嵌套不止于此,因为我们能看到的台上的演出,还伴随着同时在背景幕上播放的同样是这些演员扮演的几乎是同样的场景。被投幕的镜头更像是当初真实发生的样子,而现在舞台上的演员们试图把它在舞台上现场还原,两者之间是同步发生的,但是能看得出来总有一点些许的小动作上的不同,或是同步或是一种衍生。 而凶杀的那场,投幕的内容并非是原先的被认为是原型的内容,而是直接把现场舞台上的演出实时拍摄投放。嵌套出现了自指。 回到故事内容本身,同样是讲小镇同性恋受到的不公和歧视,但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似乎创作者是想把这段经历和小镇本身的环境历史联系在一起。一直在铺垫和强调,这座比利时的小镇原来是人丁兴旺的一座工业城市,几乎所有人都在同一座工厂里工作几十年一辈子,但是经济衰退之后,整个小镇失业率超级高。不知不觉中,似乎是把资本主义工厂萧条失业的背景联系到了仇视同性恋的暴力。 故事之外,形式很用心,这种用心也让人思考。 我觉得最厉害的地方,是另一层“复述”。在试镜的时候,有一位演员讲到一个场景,说是一个人走上舞台中央有一把椅子,从天花板上掉下来一跟绳子,主人公站到椅子上然后把绳子缠绕在自己的脖子上。此时他等待着观众的反应,要么观众不管不顾,要么观众上来阻止。说的时候,大家也仅仅把它作为试镜的时候演员描述自己的演出经历。等到把整个故事讲完,整部剧临近结束的时候,扮演被害者的这位演员再次回到舞台中央,我们看到他站上一把椅子上把绳子缠绕在自己的脖子上,他把之前在试镜的时候讲些内容又讲了一遍。接着全剧终。 当着观众的面上吊自杀的事情,前不久我看到Tim Crouch在《I, Malvolio》里刚做过,之不是Tim Crouch是在玩弄观众。但是这部剧真的是在布莱希特式的间离,他是在唤醒呼吁观众的行动,这种行动不是字面上的把椅子稳住之类的,而是和所讲的故事内涵相关的。 之前Milo Rau的《轻松五章》来上海演过,因为我持有偏见(小孩主演)而错过了。这个名字我现在记住了。

鼠春戏剧挑战月海外波 波兰四部

Anti-Gone TRIPTYCH” Part II 2020.4.19 山羊之歌在舞台上唱歌加上前面的舞者跳舞,剧的标题是把安提戈涅拆开来成了“I was Anty, so I am gone”。故事理论上讲的就是安提戈涅的故事,但是反正歌词我也听不懂舞蹈我也看不懂,只能默认了。歌和舞不完全是同步的,有的时候歌唱完了舞还没有跳完,然后就是没有任何背景音乐的干跳,也不知道怎么掌握节奏,所以群舞的话不那么齐。总之,可以说我没看懂吧,所以也不多评论了。 Tag: Grzegorz Bral, Teatr Pieśń Kozła, 山羊之歌剧团, Sophocles, (A)pollonia 2020.4.20 这部剧貌似很厉害的样子,有接近四个小时的长度,其内容也是非常的多,把三个故事融合在了一起。第一个故事是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的Oresteia Trilogy,Agamemnon为了战争胜利杀死自己的女儿,他老婆Clytemnestra因此杀死了自己的丈夫,他儿子Orestes为此杀死了自己的母亲。第二个是欧里庇得斯(Euripides)的《阿尔刻提斯》(Alcestis),Admetus要死了但是可以如果可以找到一个替死鬼的话就可以继续活下去,他的老婆Alcestis变成了那个替死鬼。第三个故事是波兰作家Hanna Krall的,讲的是在二战迫害犹太人的那个时期,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放弃一个小孩。 把这三个故事连接在一起,主题就很明显了,那就是“牺牲”。我们可以分开的来解读三个故事里的“牺牲”或者是“自我牺牲”,再来比较其中的不同。前两个是古希腊的神话故事,好像离我们很遥远,最后那个关于集中营的故事,离我们时间上并不遥远但是人们却似乎已经渐渐遗忘了其中的教训。在集中营的股市里面,有一段类似于演讲式的控诉,意思大概是听话作恶的大多数并没有什么事,女主谴责他们关上了心房,不舍身处理地考虑被害者。我觉得不一定是这样,是他们不觉得自己会成为被害者,或者是他们觉得自己不作恶也会成为被害者,这才是恐怖的地方。 回到关于牺牲的主题,我觉得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要牺牲,这和“为什么需要英雄”的逻辑是一样的。三个故事,一个是为了祭天战争胜利,一个是为了和神的交易让自己活下去,一个是小牺牲为了让自己活下去只能闷死什么吵闹的小孩、大牺牲是弄死所有犹太人,这些牺牲的目的都不成立啊,这才是问题吧。 舞台的表现方面,很颇具实验性质。在一个很大的舞台上,场景不断地转换,还有在舞台上地摄影师在拍摄一些镜头投影在背景上。因为有种种牺牲的场景,所以会出现很多血的地方,一律是用口红来代替。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这个影像记录在拍摄舞台上的表演之外,还会偶尔拍摄观众席上观众的表情动作反应。这些观众简直就像托一样,表情都非常认真严肃,还有一个简直像是已经睡着的样子也可以被解读为在默默深深思索。 Tag: Krzysztof Warlikowski, Euripides, Aeschylus, Oresteia, Hanna Krall, MIĘDZY NAMI DOBRZE JEST We’re All Good 无论我们如何努力 2020.4.21 是一部改编自话剧的影像记录,把话剧舞台上天马行空的场景变换搬到电影的镜头之下。故事讲的是住在一起的三代人和邻居聊天看电视,电视里的明星啊、制作人接下来又出来和她们互动啥的。画出来的房间和器具,无厘头的话题和逻辑。非常日常生活,甚至是贫穷的生活,微小而无意义的追求。时间和空间上的循环与嵌套,被丢弃的杂志,电视节目和三代家族和导演。 最后是对波兰的质疑和否定,波兰如何得以保持自我和外界的流失和被侵蚀,这也是点题的地方。英文的翻译是“We’re All Good”,其实反而是这个中文翻译可能更贴近原意。我对这样的卑微的自我审视看得蛮高的,反而想到很多波兰厉害的地方。比如戏剧的实验性前瞻性,可惜这些立意很好执行并非我的菜。 Tag: Grzegorz Jarzyna, Dorota Masłowska, 2007: […]

鼠春戏剧挑战月海外波 Drawing the Line

Drawing the Line 2020.4.17 主人公是一个英国的法官,突然之间他被派到印度去负责给印度和巴基斯坦画边境。到了那边以后,他想见一个甘地却被拒绝了,然后被委派了不同派系的人来做助手帮助他决定边境怎么画法。可是他是一个之前对印度、对地理都没有什么了解的人,只能硬着头皮上。后来他还受到官方的压力做了修改,最后虽然边境画完了,主人公也接近崩溃,一心只想回家隐居。 前面一直强调男主对印度的无知,但是为什么这个男主被选上了呢?为什么他被选上却并不让我觉得讨厌,因为对人性和公正的认知比专业更重要?我觉得这个故事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作为个人,如何在大环境下,做到自己该做的而不仅仅是一颗政治棋子或者世界洪流的棋子。剧中有很多来自不同的宗教派系的人,还是很不稳定的局势,暴力、斗争俯拾皆是,但是厉害的是他们都是自己。其中还有很多值得讨论的多方博弈的点,比如甘地对男主的不接受,甘地的宗旨,男主最后的妥协和羞耻,两国领导人的新生等等,但是我也不高兴展开了。还有宗教性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关于行动、(被)行动和结果的讨论,也可以多思考一下。 A man does not attain freedom from the results of actions by abstaining from actions, for no one ever even for a moment exists without action. 标题取得特别好,一语双关,既是是实实在在画地理边境线,又是指作为一个人在抉择的时候有一些必须遵守的底线。我还觉得难能可贵的是,所谓的底线远高于利益得失,就像剧里面说的我们应该“better than this”,而现在decency都是一种奢求了。 Tag: Howard Brenton, Howard Davies, Hampstead Theatre,

鼠春戏剧挑战月海外波 Cycle Henrik Ibsen

Une maison de poupée 2020.4.13 我对易卜生种草是从去年看的上话版的《玩偶之家》开始,那么久远的作品能够如此精准地直击当代依旧存在的问题,简直是预言家。法国Odéon剧院官网的Théâtre et canapé系列,继Cycle Molière之后,最近又推出了Cycle Henrik Ibsen,也都是Stéphane Braunschweig导演的四部作品,首当其冲的就是这部《玩偶之家》。 Stéphane Braunschweig这个版本的女主没那么精致,从外表来看没那么像玩偶,甚至有点粗俗满口beaucoup beaucoup 的钱,但这也说明精致不是玩偶的必要条件。女主失望的三个阶段,一开始最害怕的是欠款的秘密暴露,然后是看到男主的反应,最后把女主压倒的稻草是男主知道没事后的反应。 最后女主的抉择太帅了,再次表白易卜生,反问女主是如何做到如此瞬间顿悟和整理行李的。开心和幸福是两码事,我们有像女主那样追求幸福的勇气吗?为什么觉醒就是要妻离子散呢,为什么完美的家庭和自我的追求永远是矛盾的呢? 这次我还想把这个主题再往边缘推进一步。《玩偶之家》里的女主,其实不仅是男方的玩偶,更是扭曲的社会观念的玩偶。如果是这么理解的话,完全也可以衍生到男玩偶男。性别倒换的话,为什么我们常常默认男的就是把自己和自己的生活想得清楚明白可以活出自我的人呢?男的不是也有很多妈宝嘛,妈宝比玩偶更恐怖吧。妈宝和玩偶有一个微妙的区别,后者没有活出自我是受人控制的,而前者是一种主动的依赖,难道活得浑浑噩噩的人不需要离婚也能活出自我?再回到这部《玩偶之家》来看的话,深究名字,并不是“一个玩偶的家”而是“一家的玩偶”,有没有可能老公也是玩偶呢?毕竟是女主把老公manipulate玩得团团转,借钱也好、介绍工作、选裙子,一切都弄的好像是自己无法胜任以满足丈夫的虚荣心为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愿望。这样解读,是不是更恐怖了? Tag: Henrik Ibsen, Stéphane Braunschweig, Théâtre national de la Colline, Brand 2020.4.14 讲的是一个牧师的故事。四小时的宗教伦理大戏,看了两个小时实在看不下去了。 所谓的看,其实可以简化为听,因为几乎没有什么舞台上的呈现,全部是某一个人在长篇大论地讲话。 Tag: Henrik Ibsen, Stéphane Braunschweig, Théâtre national de Strasbourg, Le Canard sauvage 2020.4.15 故事讲的是有一家生活德有点窘困的家庭和一家有钱人家,两家交道打得很久远。先是穷人家的爸爸很久以前替有钱人家的爸爸背过锅,然后有钱人家的爸爸经常“照顾”穷人家。有钱人家的爸爸把自己的女佣玩弄了(怀孕)之后,嫁给了穷人家的儿子,女佣生下了一个女儿。对此,穷人家的儿子一无所知,而多年后有钱人家的儿子突然得知了真相,愤然离开家来到了这个穷人家。穷人家的女儿喜欢野鸭,意外得知了家族和自己身世的真相,非常自责最后死了。 看到结尾是一个悲剧,但是其实前面气氛还没那么压抑。穷人家虽然穷,但是那家人真的很好的,特别是一家三口在一个沙发上,爸爸弹电子琴那段太甜了。还有不少搞笑的成分,在于男主的傻/呆萌,事后反应更像一个搞不清楚状况的小孩(老婆还帮他整理行李?!)。最后的情节有点狗血,女儿的反应也太大了。男主不愿意接受女儿是因为老婆说谎,还是因为不是自己亲生的,还是只是自己也没想清楚。有钱人的儿子也太空了,他追求的是一种真却是非人性的,只有他还觉得孩子没有白死,自己做的是对的,怎么解? 真相揭露后整个舞台倾斜了至少有45度,演员都快站不住了。这里舞台的倾斜和上话版的《玩偶之家》好像啊。野鸭的意象我不是很能理解。女儿为了证明自己对爸爸的爱,可以牺牲最珍贵的,结果去杀野鸭误杀了自己还是自杀(这点到蛮像爸爸的)。 全套同样的卡司,熟悉的演员,《玩偶之家》里的女主扮演这部里嫁给穷人家儿子的女佣,Claude Duparfait肯定是Stéphane Braunschweig的大爱将吧,扮演有钱人家的儿子。 Tag: Henrik Ibsen, Stéphane […]

鼠春戏剧挑战月海外波 National Theatre at Home

One Man, Two Guvnors 2020.4.8 National Theatre Live在疫情期间也推出了每周一部免费的线上资源,做的非常到位的地方是在中国的引进代理方还非常贴心地把中文字幕的版本放到了中国的各大平台上,也就是说可以免费正版地在b站上观看正版资源。点一个赞。 第一个礼拜上演的是很火的《一仆二主》。之前我看过不少NT Live的片子,唯独对这一部敬而退之,因为我对James Corden非常讨厌。既然NT Live那么用心了,那就给它一次机会。 看下来,发现笑点又老套又下三滥,一点也不好笑,从楼梯摔下去的老侍应生还被特别拿来剪作预告片段。最夸张的地方是和观众的互动,又是请观众上台搬箱子然后自己站在箱子上面,又是向观众讨三明治,最让人不可置信的是朝上台的观众又是泼水又是拿着灭火器直接往她身上喷。真的是不能忍,看完上半场我就愤然关掉了。坚决抵制一切形式的消费观众! Tag: National Theatre Live, Richard Bean, Carlo Goldoni, Grant Olding, James Corden, Jane Eyre 2020.4.10 先说好的地方,舞台设计真的蛮用心的。坐车的群舞,开窗,演员扮演的狗啊,都蛮好的。还有现场演奏的乐队在舞台正中间。 但是再好的舞台表现也救不了老掉牙的情节。在我脑海中,老是觉得《简爱》的情节,和《蝴蝶梦》和《音乐之声》有很多雷同的地方。女主人公有同情心、追求自由、有行动力,突破了原有的生活走进cliché。男主很渣啊。最后女主做不到和新认识的牧师结婚,竟然不是因为自己不想成为那个牧师的附属,而是因为还想着渣男?! Tag: National Theatre Live, Charlotte Brontë, Sally Cookson, Treasure Island 2020.4.18 这次预告特别限免放出来一共有四部,除了最后一部《第十二夜》,这前三周的三部我之前都没有看过,没想到竟然都那么难看。改编自Robert Louis Stevenson原著的《金银岛》,讲的是一个小孩上了一艘海盗船去寻找宝藏,几经反转,最后打败了邪恶的海盗的故事。主演是一个古灵精怪的女生演的小孩,不查我真的以为这是一个眉清目秀的十几岁的小男孩呢,另外就是Arthur Darvill演的独脚海盗。故事拿到现在来看其实有点无聊,唯一的优点是布景的星空有一点点好看,真的是给小孩看的。 Tag: National Theatre Live, Robert Louis Stevenson, Bryony Lavery, Patsy […]

鼠春戏剧挑战月海外波 Bella Figura

Bella Figura 2020.4.12 故事讲的是男主Boris带着小三Andrea去一家乡间餐厅吃饭,无意中Boris说出来这间餐厅是自己的老婆推荐的,Andrea瞬间不开心了,这顿饭吃不成了,打算打道回府了。此时,他们偶遇了另一家人,一对情侣带着男方的妈妈来餐厅过生日,女方竟然就是Boris老婆的好友。于是他们一起走进了餐厅,吵吵闹闹中度过了尴尬的一晚。 从这么一件小矛盾开始整个故事蛮有意思的。我能想到的三个问题是,为什么不能提是老婆推荐的,为什么是老婆推荐的会让小三不开心,为什么男会秒懂小三的不开心。不知道是老婆推荐的不会改变是老婆推荐的事实,吃饭地点本身也和是否是老婆推荐无关,是不是老婆推荐不会改变餐厅什么。所以,世界上应该有一些默认的设定,这些设定可能并不被人常记于心,但是一旦触及,所有人都有一样的反应,所有人也能理解所有人的反应。 故事里的两对情侣,每个人起码要崩溃一次。这里就是点题的地方,年轻人拥有无限的精力、对世界的期许,重点是他们拥有美丽的皮囊。但是就算是有美丽的皮囊,我们以为在发生些什么、征服进步,其实什么也没有。与之相反的,是这部戏里面的男方情侣的妈妈的角色,本来她这样的角色出现在两对情侣设定的故事之中感觉非常突兀,但是这位妈妈是唯一内心没有崩溃的一个人,因为她已经把崩溃外化了常态化了(?) 这部剧太Yasmina Reza了,从最细节的地方开始颠覆所有的人物关系和情绪。为了描绘这种颠覆,舞台还是缓慢自动旋转的。最近好像很流行旋转的舞台,可以让观众看到360全景的场景,但是这里的旋转比NT Live的《欲望号街车》好多了,至少不会看晕。德国邵宾纳剧院的官网也推出了疫情期间的在线资源,但是绝大多少都没有字幕,这部《Bella Figura》是为数不多的有字幕的资源。另外,德国邵宾纳剧院仅在每天的柏林时间晚上6点半到12点释放,也就是说为了要看我必须熬夜到半夜12点到2点去看它。熬夜就这么一次就够了。 tag: Schaubühne, Yasmina Reza, Thomas Ostermeier,

鼠春戏剧挑战月海外波 Die Blechtrommel

Die Blechtrommel 铁皮鼓 2020.4.11 德国布莱希特剧院的名字是Berliner Ensemble,在疫情期间推出的在线资源系列叫做“BE at home”,也是一周一部戏。之前有放去年来过乌镇戏剧节的《高加索灰阑记》,这周放的是改编自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 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字Oskar的小男孩在三岁的时候收到一个铁皮鼓作为生日礼物,从此他爱上了这个铁皮鼓,然后拒绝长大。然后他身边的世界依旧在不断变化,包括小范围的家庭的变化,以及大范围的纳粹的崛起,Oskar一边拒绝这个世界,一边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我记得我学生时代的某一个假期,是读过这本世界名著的。现在情节什么的已经一点也记不得了,只记得这本书里面有一些让人读起来很不舒服的东西,或者是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本身,或者是正本故事描绘的世界带给我的感觉。这次看这部剧,给我的感觉也是一样的。 这部剧整整两个小时,舞台上只有这么一个扮演Oskar的演员撑全场讲故事演故事,一个人的表演太厉害了。一个金发碧眼的成年演员,要演一个身体(心智)停止在三岁的人,身材矮小的痕迹需要非常艰难地从衣服的大小、背景的巨大椅子上面看出来。我不记得原著是不是第一人称自述了,这部戏里全部的情节都是从男主嘴巴里说出来的。一开场的时候,Oskar在纠结怎么开始,然后用最简单但是最精准的言语迅速描绘了自己的外婆和母亲的故事,我就觉得这个“叙述者”太牛了。但是后面又说这个Oskar其实是心智停留在小孩的阶段的,这种天才和幼儿思维的冲突,内在思维和外在表现的冲突感,特别是一个人自己讲故事自己演的时候特别明显,反而让人觉得这个主人公自己的可信度降低了。 Tag: Günter Grass, Oliver Reese, Nico Holonics, Berliner Ensemble,

鼠春戏剧挑战月海外波 Wonderland

Wonderland 2020.4.9 Hampstead Theatre在疫情期间推出的在线观剧系列叫做“Hampstead Theatre At Home”,一周有一部,质量都还蛮高的。这周的《Wonderland》讲的是上世纪80年代,矿产行业面临将被私有化,矿工和原本国有的主体政府以及私有化的企业三方之间的博弈。 这次演出最突出的地方在于有很多矿工的描写的场景,矿工下矿、日常社交聊天等等。这些矿工之间的对话口音之重、土话之多,youtube自带的字幕辨识都没办法识别。整个故事其实是穿西装的人在旁边独白解释间离的,但是故事真正的主人公应该是这些矿工才对。底层的矿工会和工业、经济那么息息相关、有影响力,而我们常常take for granted,忘了他们才是真正的核心。因为市场经济是达尔文主义,优胜劣汰导致的裁员啊关店啊,都是资本主义的计算的结果。所谓计算的结果,那就是把所有一切转化成可以被计算的数字,而且只是从公司的利益角度出发,这两件事情都变得和矿工本身无关了。 We have proved that not only can we do something naughty and get away with it, we can be reelected to do it all over again, with a huge majority. The once unthinkable privatization is on the horizon. Nothing stands in our way but the […]

鼠春戏剧挑战月海外波 Kammer 4 (Week 3)

König Lear 2020.4.6 这周本来打算看三部Kammer 4的作品的,结果只有这么一部有英文字幕,但是这部给我蛮多惊喜的。 原本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里,我个人最不待见的就是《李尔王》,总觉得其他三部的悲剧主题都更noble一些,与生俱来便要绑定的亲情的道理是什么,而且原著里面的李尔王那么任性老派,实在是让我喜欢不大起来。而这部慕尼黑室内剧院的改编,似乎正好是朝我抱怨的方向挖掘了一下。 从一开始,李尔王想拿自己的权贵来交换女儿的爱,这里就有两个很大的问题。首先,如果李尔王本来就只是把亲情和权贵来做等价交换的话,这是不是本身就是对亲情的玷污和侮辱呢,或者换个角度的话,他所放弃的也只是权贵又想到到什么和权贵等价的尊重呢?其次,这种评估交换的思路,就是父权式的思维方式。因为他是国王是掌握一切的人,所以他的选择不能被质疑,所以得到的女儿的爱也是趋炎附势的扭曲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面对三观有问题的父亲的爱。在这部戏里面,在讲的是两代人的关系,两个不孝的女儿期待着上一辈的消亡自己可以掌权。我突然意识到,这种两代人之间的斗争的戏码其实非常常见,但是我是第一次在看《李尔王》的时候想到这一点。看到别的作品里面,儿子的弑父可以被解读为新生一代对上一代的权威的挑战和新生,但是如果性别变成了女儿,就比如《李尔王》里面的那两个女儿,怎么就定义成为“不孝顺”了呢。这部戏里面好女儿的戏码特别少,重点都在两个坏女儿身上,是不是就在挑战观众对于孝顺的定义呢,不能那么轻易地就把女性对权威的挑战归到孝顺不孝顺上面。 舞台弄得比较现代,服装也相当花哨。有不少的情节是现场拍摄的影响投影在舞台的建筑上,还有从天上钢丝钓下来的弹电吉他的人等等,无感。 Tag: Münchner Kammerspiele, Kammer 4, William Shakespeare, Stefan Pucher, Thomas Melle,

鼠春戏剧挑战月海外波 Cycle Molière

法国Odéon剧院官网在疫情期间推出了Théâtre et canapé系列,把很多本院导演, Stéphane Braunschweig的作品免费放到线上。首先推出是莫里哀的系列作品三部,其中两部是Stéphane Braunschweig在Théâtre national de Strasbourg的时候执导的作品。更值得一提的是,三部的男主都是同一位演员Claude Duparfait出演的,从2004年《恨世者》的Alceste到2008年《伪君子》的Orgon到2018年《太太学堂》的Arnolphe,正好和那么多年来演员的年龄增长相吻合。 这三部我以前都看过,COMÉDIE-FRANÇAISE版本的《恨世者》和立陶宛国家话剧院版本的《伪君子》真的太好看了,已经很难超越了,反倒是法国Odéon剧院版本的《太太学堂》分分钟比Roumanoff剧团的强。 Tartuffe 2020.4.4 舞台好眼熟啊,像皮娜的一支舞蹈。 有一个重点是Turtuffe是教职人员,或至少是把自己和宗教紧密相联系的。伪君子可以通过掌权一方的势力来穿透达到自己的利益。众人清醒,唯一执迷不悟的是男主人Arnolphe。如果男主人不信教,就不会上当那么深? 问题不在于如何不成为伪君子,而是如何识破伪君子对付伪君子。 结局最后10分钟逆转,用一段视频显示天上飞来的正义。 Tag: Molière, Stéphane Braunschweig, Théâtre national de Strasbourg, Le Misanthrope 2020.4.5 舞台上有两块超级大的镜子,一开始的时候是并排放,可以看到所有观众的正面,后来变成了互相成90度垂直、和观众成45度角,好像是一个房间的两面,从镜子里可以看到整个房间无死角的样子。 没有法国喜剧院的版本好看,法国喜剧院的音乐真的加分很多,到现在我还会经常拿Pascal Sangla的歌来听。 在看法国喜剧院的版本的时候,我说男主人公表情太过于苦大仇深不像是一部喜剧,而这个版本里的男主好听听到了我的话一样,整体的感觉恨世的程度减少了很多,不时露出狡黠的笑容,这个主人公的性格好像一下子就不一样了。 莫里哀的作品的每一部标题好像就是一种人,但是真的看下来会觉得其实每一个人都是他自己,都非常有血有肉,而不是某一种人的漫画式的表现的合集,反过来倒是因为这个人过于真实和独特,以至于他成为了某一种类型的代表或者祖师爷。 Tag: Molière, Stéphane Braunschweig, Théâtre national de Strasbourg, L’école des femmes 2020.4.7 现代的改编,一开始就是在健身房。 天真无辜=傻=美德,那为什么男二也喜欢,男二也蛮傻白甜的。 恐怖可笑的地方不仅仅是男主对完美太太的定义,而是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可以“制造/改造”出来一个。 爱情来了,天真世故都没关系,爱情不用教。 Tag: Molière, Stéphane Braunschweig, l’Odéon-Théâtre 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