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Category Archives: 叶沙读书社

共有之地

共有之地 Common Ground 石黑直美 皱欢(译) 9787532795185 故事讲的是在英国,小时候两个男孩偶然认识、一个是当地人一个是流浪一族成为了好朋友,长大后他俩又偶遇,生活有了各自的发展但是他们也同样被小时候经历过的原生背景带来的所困住。 不是我的菜啊,有点喜欢不起来。首先是双男主青梅竹马的设定,感觉一直在擦边游走在同性情节的边缘,但其实也根本不是,当然我的意思也不是说真的是了这本小说就好看了。其次是主题,除了友谊、成长这样的主要部分,其实这本书真正想要为之发声的是一群少数族裔,是一群居无定所四处流浪为家的人。但是不管是这个族裔本身,还是作为圈外人对这一族裔的接触,这些描写都不够到位。本地男孩/长大后的男大对这一少数族裔的接触到了解,这本来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但是结果却只沦为一句为了加粗而被重复好多次的口号,真的很空洞。 这本小说的作者叫石黑直美,是石黑一雄的女儿,我还是多期待一下石黑一雄以后的新书吧。

无尽的玩笑

无尽的玩笑 Infinite Jest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David Foster Wallace 俞冰夏(译) 9787208161757 这是我今年读完的第二本超过1000页的长篇小说了,全本我都是用微信读书app读的,看到记录一共读了29小时31分钟,我觉得自己太不容易了。我自己也不确定到底读明白了多少错综复杂的情节,前面看了后面也忘记了。从小学的时候背语文课文我就有对长文的迷思,要是没人写文章也就不需要背课文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那么长的文章被写出来,背也背不完。同理,现在看职场也是,怎么就有那么多工作可以做,作业做不完。长大后发现,有的书读起来感觉真的就是有那么多事情可以讲。 前半本读的时候一直是懵懵的,读到差不多60%的时候有点看出来好了,每一章感觉都独立成章,讲述一种/一部分的痛苦,又都很不一样。那个时候我就开始在想这本书全部读完怎么写读后感,我需要想象一下,看过和没看过这本书的区别,给别人介绍的时候、参加新书推介会的时候会怎么描述它。现在能回想到的的确是,即便翻译太不通顺了,仍然可以透过翻译看到作者言语的厉害,可能也正是因为其厉害而难以翻译。厉害是指扩散性、想象力、精准度。 这本书里我划线的不多,下面这个我现在连为啥摘抄也想不起来了。 所以之后你花一整天时间把自己还剩下的所有“物质”统统消耗掉,作为最后一次毫无快感的苦涩的告别放纵,下定决心第二天你就吞下你所有的骄傲甚至你的常识,去尝试一下这个“项目”的聚会,最好的状况是一神普救派那种笑嘻嘻的狗屎,最糟糕的则是那种传销一般的团体,让你保持清醒的方式是叫你连着20小时到繁忙的马路中央隔离带去卖玻璃纸包装的假花。界定这两种选择的悬崖一般联系的,即波士顿匿名戒酒会叫作“触底”的可悲十字路口的,是这个时候你觉得到马路中间卖花也并不那么糟糕,与你在这个交点在经历的一切相比的话。

第十三位陪审员

第十三位陪审员 Thirteen 史蒂夫·卡瓦纳 Steve Cavanagh 杨沐希(译) 9787530689417 故事讲的是主人公是一个浪子回头的律师,为一个他觉得是无辜的明星辩护,明星被指控凶杀。这个律师的对手是凶案的真凶,也是连环杀人犯(会在被他杀死的人的体内留下由一美金纸钞折成的折纸),并且每次都会假扮陪审员的身份去给他想要陷害的对方去定罪。 小说本身比较稳,中规中矩四平八稳,最后再来一个也不完全出乎意料的小反转(不是那个陪审员、内鬼是自己人)。有点像在看电视剧《犯罪心理》,情节里面也有BAU。但是杀人犯为啥要他陷害的那个明星死,我还是没理解。 我是被“法庭推理神作”的宣传语骗入坑的,真的还是不能信这种宣传语啊。而且读完整本才发觉原来是一个系列,我看的是第4本,前面还有关于这个律师主角如何洗心革面、拯救他家人的戏码。感觉好适合拍二十年前的美剧。

死神广播

死神广播 白井智之 佳辰Tatsu(译) 9787559488077 最近同时我还在读一些比较严肃的长篇小说(《无尽的玩笑》和《罪与罚》),所以想要穿插一些快餐式但是又可以让人有阅读乐趣的碎片式的阅读体验,所以选了这本推理小说。 故事讲的是推理小说作家的各种推理解谜,围绕着黑帮、占卜师/作家助手、广播节目主持人等等,各种稀奇古怪的尸体。 只能说我对白井智之的期待有点太高了?这本里面有好几个案件故事,除了最后一篇,其他的简直也算不上是白井智之级别的血腥暴力重口。关键是缺乏那种给人眼前一亮、灵光一闪的推理的感觉。

世界上最丑的女人

世界上最丑的女人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Olga Tokarczuk 茅银辉/方晨(译) 978-7-5339-6606-5 这本短篇小说集,最厉害的是第一篇和最后一篇。我严重怀疑这本书的书名是哗众取宠博人眼球的,就是同名小说是讲的马戏团里的主人公的故事,这本书名感觉也是这个目的。然后仔细一看这本小说集的原名是最后一篇同名《众鼓奏鸣》,感觉合理太多了。这篇《众鼓奏鸣》的主人公没有什么形体特征,但是对身边的世界的观察造就了她视野的变化以及对自己形态的变化,与此同时又是一个自己很稳的人物,感觉很厉害。 第一篇《睁开眼吧,你已经死了》是我春节出行在高铁上开始读这本书第一篇读的,那个时候已经开始读《雅各布之书》了(实体书太厚,只能在家读),然后我就开始不舍得读这本短篇小说集了,觉得太精彩了。故事讲的是女主读推理小说,描述了很多女主自己读推理小说的经历以及心路历程,然后穿插讲推理小说本身里面的故事包括主人公们玩的杀人游戏以及暴雪山庄之类的设定。但是主女读的这本推理小说一直没有发生命案,女主觉得略微奇怪甚至有点不耐烦了。接着发生的事情是女主把推理小说里的人杀了,而且不止一次,最后的结局是女主看到从警车上下来一个书中的警察。 简单列一下我喜欢这一篇的点: 打破了主人公和她阅读的小说之间的壁垒,这种差点鸡皮疙瘩的体验让我想到了科塔萨尔的《公园续幕》。 打破了读者和小说的因为有很多让人有同感的习惯经历。一开始关于女主对于推理小说阅读经历的描写,让我作为读者很容易去感同身受甚至代入,从而套牢。 层层嵌套从最内部的女主阅读的推理小说中的杀人游戏开始,书名也是直接引用杀人游戏中的关键语句。这里又呼应到了同一本书里面的另一篇《主体》,讲的是大作家和他自己同时出现,大作家的成名作叫做《万物睁开了双眼》。

雅各布之书

雅各布之书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Olga Tokarczuk 乌兰/李江颐/李佳(译) 978-7-5339-7586-9 现在我想读但是微信读书没有上架的书,我都会用办公楼里的自助借书的许愿功能,没想到这本那么新那么厚的书也可以许愿成功。这本书超过一千页,但是装帧还是很不错的,充分考虑到了一千页那么厚的翻页需求,书脊也很牢固不会有折断的感觉。好久没有读那么厚的书了,趁着春节假期在家里读完了。书的页数是以倒数排序的,从第1038页开始读读到最后第1页,给人一种越来越接近终点的感觉。作者在后记里说这是致敬以希伯来文撰写的书籍,也是提醒任何的秩序都只是习惯上的问题。 小说讲的是犹太人心目中期盼的弥赛亚雅各布一生的故事,贯穿了很多人物和家族,他们生活迁移的住所国家,他们说话记录的各种语言,各个宗教之间打交道等等。读的时候让我第一个想到的是《犹太警察工会》,都是关于弥赛亚、审判日、犹太国的主题;第二个让我想到的是春节假期看完的电视版《百年孤独》,感觉也是很大的家族,愚昧启蒙看到望远镜、跳舞小盒等等,而且也同样安排了一个有点“神棍”的长辈角色(彦塔)在接近死亡的时候永生。一开始真的觉得书里的人物都是处于非常黑暗愚昧的时代,但后面年代揭晓,非常惊讶竟然已经那么近代都是17xx年发生的事情。如果初级骗人的宗教故事,在耶稣故事之后如此之久竟然还有那么多的信徒。只能说如同这本小说的厚重感一样,语言的力量、堆叠的力量是很惊人的。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根本就是一个邪教的故事。所谓的“主”如此拉垮,各种淫靡。好几个地方我读到简直想丢书了,我记下来了。比如雅各布当着众人的面无缘无故地叫女孩们所衣服羞辱她们,别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说:“你知道,我不会无缘无故做任何事情。我命令她们面对所有人羞辱自己,是因为当我的时代到来时,我会提拔她们,并让她们高于一切。你去替我这样告诉她们,要让她们知道。”再比如雅各布在做一些很莫名其妙地比如指定别人乱点鸳鸯性交的时候,他会说“那是上帝告诉我的。” 而且判断这个人是不是真的有神迹、是不是真的弥赛亚只是第一阶段,就算他是了,他的主张他的行径就是真理吗? 纳赫曼的记录并没有提到,词语会增加负担。纳赫曼,当他提笔时,他很清楚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原则必须记牢。实际上,雅各布说:“任何蛛丝马迹,只要是你们留在脑袋里的,就是秘密,没有人会知道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做了什么。”但他自己发出过诸多声响,做出过很多奇怪的举动,说出过一些奇怪的话。他的话莫名其妙,让人摸不着头脑。因此,那些跟随过他一段时间的人们围扰起来,试着翻译雅各布口中的外国话。他说了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雅各布的故事说还有一个和他走的很近的人物叫纳赫曼,他除了追随雅各布,还经常做一些记录的工作,可以肉眼看出来他真的越写越好。所以就算是可能在我看来雅各布很荒唐的事迹,在纳赫曼的笔下都变得有哲理了起来,比如下面摘抄这一段,感觉都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味道了。 ……泛滥。每一件事都让我觉得永无穷尽,当我试着将它写下,笔会从我的手中无助地跌下。关于事情的描述永远都结不了尾,又总没写到点子上。当我写作时,每个细节都会让我联想起另一个细节,然后接着再联想到下一个,联想到一个标志或者一个手势。我不得不一直做出选择,是遵循某条线索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还是保持内心的反思,同时也是强大的逻辑,帮助我呈现过去的画面。 于是,我一边写作一边不时地站在分岔路口,就好像童话里愚蠢的伊万一样。这个童话还是雅各布在伊瓦涅的时候讲给我们听的。我眼前分出三条路,中间一条最简单,是给蠢人的;第二条,右边的,是给那些自以为是的人;第三条则是给勇敢者,甚至是给不要命的人。这条路充满了陷阱、坎坷、黑巫术和致命的偶然。 碰巧,我有时会自然而然地选择简单的路,走中间那条,天真地忘记我所记录的事件本身具有的复杂性,相信所谓的事实、真相就和我笔下的描述一模一样,就好像我的眼睛是唯一能够观察到它的东西,就好像不存在任何犹豫和任何不确定,事情就这样原原本本地发生了(哪怕我们并没有看见,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士麦拿时还曾和莫里夫达热烈地讨论过)。当我写下“雅各布曾经说过时”,就好像听到这句话的不是我的耳朵,而是上帝的耳朵。那就是雅各布曾经说过的,而且确实如此。当我描述一个地方,就好像它在其他人看来和在我看来都是一个样。我相信我的记忆,通过记忆做记录。我把这个并不牢靠的工具当成了锻造铃铛的锤子。我走在这条路上,相信我所记录的事情都真实地发生了,没有一丝怀疑。我甚至相信,永远都不存在发生过其他情况的可能。 中间这条简单的路是假的。 当我产生这样的困惑时,我选择右边的路。现在一切都反过来了,我自己既是舵也是船,紧紧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就好像我眼前的世界并不存在,反而世界是由我的感觉形成的。和莫尔德克先生教过我的正好相反,我在为自己胸中的火焰添柴鼓风。我明明应该忘记这团火,应该把它的灰烬抛向风中,但我都把它熊熊点燃。那我还有什么?我,我,我——我深陷困境。仿佛被关进一间镜子小屋,就像吉卜赛人常在收钱后展示的那种装置。这时的我会比雅各布大得多,他的一言一行都得通过我编织的虚无的大网过筛一遍。 踏上右边的路——着实可悲。 因此,在绝望但又怀着希望之下,我走向左边,在路上不断重复着伊万愚蠢的选择,也像他一样由困难和帮助者的声音指引着前行。 如果未曾经历,任何人都不会相信外在的声音,都无法忍受左边道路的乱象,立刻就会变成噪音的俘虏。我成了真正的傻伊万,认为自己是一架正在承受无法承受之重的梯子,认为自己是一块被海浪抛上抛下的浮冰(就像那时我们和雅各布一起驶向士麦拿的样子)。我完全放弃了主观意志的想象,任由某人或者某物为我做主。但恰恰是伊万,征服了世上所有的公主和王国,成了大地上最强大的人。 就这样,我被自己的手、自己的头脑指引着,被声音、亡者的灵魂、上帝、伟大的圣母、字母、生命之树指引着。我像走钢丝的盲人一样一句接一句地写下去,不知道结局是什么。我耐心地向前走着,不问代价,更不求回报。我的朋友是这一刻,是将要来临的一小时。当进发出不可思议的写作灵感的时候,时间于我是那样珍贵,那时一切事物都能够被奇妙地表达出来。这是何等幸福的境界!我安心极了,世界仿佛变成了摇篮。她,舍金纳,把我放在里面,像母亲伏在婴儿身上那样向我弯下腰。 只有理解了莫尔德克先生一再重复的话,才能顺利走完左边的路。 他说:“世界的故事需要被讲述,只有这样世界才真正存在,才会百花盛放。”而同时,世界的故事也改变了世界。 因此上帝创造出字母表,让我们有可能告诉他,他创造了怎样的世界。对此莫尔德克先生总是会笑出声。“上帝是个瞎子,你不知道吗?”他说,“他创造了我们,让我们当他的向导,当他的五官。”他咯咯地笑了很久,直到被烟呛得咳嗽起来。 这么厚的一本小说到底在讲些什么呢,看似是某种宗教的故事,对于我们东方读者的意义是神木呢?首先我觉得可以写出如此大部头的作品,托卡尔丘克不愧为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者,她对语言的控制、篇幅的层次、以及价值的赋予上都可以做到很成熟很稳。其次,页数的厚度、时间的厚度、故事层次的厚度,这些有机的累积真的可以看出来很多意义。最后,作者在后记里面说:“……让我看到:首先,许多事情依然是微妙地相互关联的;其次,历史就是不断尝试去理解已经发生的事情和可能发生的事情。”

流动的盛宴

流动的盛宴 A Moveable Feast 海明威 Ernest Hemingway 汤永宽(译) Luyao(读) 9787532772063 这本是海明威在法国生活时期的一些散文,有讲他自己的巴黎生活的,也有讲他和同时期在法国的别的文学圈的大师们的交流互动的。这本书很有名气,但我却一直没读过,读之前我的预设是类似于文艺版的纸醉金迷,一群文艺界的人世在巴黎每周都有类似沙龙一样的聚会,然后交流各种前卫的新思潮、互相分享最新的作品等等。读了才知道根本不是这样的,虽然海明威在巴黎几近穷困潦倒,但是书中皆是世界的温暖和美好。在咖啡馆坐一下,看一下来往的路人和喝咖啡的人;在家里坐一下,稍微暖和一点;到塞纳河边的书店免费借阅一些英文书籍,和书店的主人聊聊天等等,这样的生活被海明威描述得已经很幸福了。当然也不可避免地看到很多旧时代的缺陷,物化女性、赌博酗酒的陋习之类的,但的确是挺真实的。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杨素秋 杨素秋(读) 9787532794133 这是一本纪实类的书,却是十足的文不对题。起因是作者从一名大学老师,做了一年的挂职西安碑林区文旅局挂职副局长。书的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首先是一年挂职的经历、体制内的工作体验,其次是作者主管了一个图书馆的建立、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选书上面,最后是一些由图书馆带来的一些和文化书籍相关的人物小故事。各个部分关系分的有点开,也没有什么有机的组合关系,不管哪个也没有和这本书的书名相关。 第一个部分读的时候各种恶心,作者所描述的都是非常官僚非常反人类的东西,但是她的态度和立场又是很暧昧的,好像有一种很谦卑的态度在学习她之前不了解没接触过的职场。第二部分讲作者对这个图书馆的贡献,很苦很累做很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是又很享受甚至有点骄傲,给我的感觉是作者到底是吃上了体制内的红利,做的工作都是previliged事情。第三部分都很水。 书的最后放了一个大招,说有一个大领导通过中间人来组织作者按照花了很所心思和精力设好的书单来招标,因为大领导和中间人要吃书商回扣。然后作者就以自己要出书作为武器,大领导终于退步。非常好奇这本书出版以后,而且我看豆瓣上评分还蛮高的有点社会影响的,有没有组织调查这件事情的真相。

白雪公主和三个谜案

白雪公主和三个谜案 首届新星国际推理文学奖获奖短篇集 李虹辰/范讽/茄子提子 9787513356855 这本是首届新星国际推理文学奖获奖短篇集,包含三部作品。这本书在豆瓣上评分才6.3,但是我的友邻评分高达8.0,我纠结了好久才下定决定读的,想着还好只是短篇就算很难看也不会浪费太多时间。结果的确蛮难看的,排序的话1>3>2。下面简单记录,不做过多评论了。 最外层的设定、谜面、真假解答等等,这些设定还是蛮用心的。本来是很本格风格的推理小说,却没有很让人惊艳信服的本格式的推理解答。这本算是中等吧,可以打6分。 日常推理,找寻校园里丢失的一把雨伞。真的看不下去,很多恶心的地方。2分,不愿意浪费时间评论这篇。 感觉是采集了很多比较贴近社会的题材和刑侦流程,但是读起来不是侦探主角的推理小说而是刑侦小说,都感觉在读《刑警803》。再想一下,感觉这个是不是一个剧本杀改编的啊,或者更适合改编成剧本杀,所有的人物都交织在不止一个案子里,所有的凶手其实不是凶手之类的。

逆行的霸主

逆行的霸主:夫差传奇 刘勃 978-7-5133-5142-3 这本讲的是吴国的崛起和灭亡,主人公是吴王夫差,包括吴国对中原国家的进击以及与越国之间的来回。故事讲的很好,是作者在对各本历史研究之后,融会贯通通过不同的本文的穿插解读对比来讲这个霸主夫差的故事。标题“逆行的霸主”,这里的霸主的意思不是什么独裁的作威作福横行霸道,而是有点像英国那样有了权利,但是要服务大众服务各个小国同盟以及各种纠纷的;但是即便是当时的年代,当霸主已经不流行或者说不需要了,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是各个小国正在并道而行,所以夫差是一个过时了还做着霸主梦的国王。 我觉得有意思的地方是,古代的中国的制衡。 成王败寇没那么简单和绝对,即使是获胜,也不能灭国(而是收服)因为灭国更辛苦名声也不好不利于持续发展(文明的国家的风俗),败国开出来的条件也可以携夹威胁(比如越王勾践没去做奴隶)。 夫差是被华夏价值观洗脑的蛮族的王,行为风格在恪守礼法的浮夸和野蛮人的狂暴之间随时切换,所以反而导致越想融入越被嫌弃的结果。 那个时候的吴国和越国在中原大国的眼中真的是蛮夷之地,里面的人也都是些不懂文明不会规矩的人。所以各个地方瞧不起夫差,也在各种地方玩弄他。 鲁国真的是占着孔子能说会道礼仪之邦的优势,比如派子贡劝说吴国要释放卫国国君,说不释放卫国国君等同于做高了一开始就不让卫国国君过来的人的地位,等于是做高了仇人的地位。再比如吴国和晋国结盟以后,说好两国领导要会面,吴王想拉着鲁国一起。鲁国的子服景伯的逻辑是会面霸主需要国王出面,现在会面晋国还是国王出面的话,就做低了吴国的地位和权益,所以鲁国国王不应邀请是为吴王好。 越国促进生育的不择手段 勾践认为,自己德行不够,不能像古代的贤君一样,让外国人移民越国,要想增加人口,只能靠越国人自己多生,所以提出一系列增加人口的政策:青壮年男性不许娶老女人,老男人不许勾引小姑娘。姑娘十七岁还不嫁人,她的父母就要论罪;小伙二十岁不娶妻,他的父母也要论罪。准备生孩子要登记,公家派医生守护。生了男孩,赏两壶酒、一条狗;生了女孩,赏两壶酒、一头小猪。生三个孩子的,公家供给乳母;生两个孩子的,公家供给食物。嫡子死了,免除三年徭役;庶子死了,免除三个月徭役。而且官方一定安排人哭着参加葬礼,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勾践还规定,凡是鳏夫、雪妇、有病和贫弱的家庭,由公家供给其子女生活费用。 最后加的范蠡和西施其实也没讲什么,有点画蛇添足了。

无人逝去

无人逝去 そして誰も死ななかった 白井智之 姚奕崴(译) 9787541166792 又读了一本白井智之的推理小说,他的推理特色是口味比较重、解密的设定也比较特别。这本依旧如此,设定蛮新的(同时还有致敬),但是推理的部分并不是很让人惊艳。 故事讲的是一群推理小说作家被邀请去孤岛参加某个活动,然后被困在孤岛上,所有人都一一死掉。光是看这样的描述,不免让人想到阿加莎的《无人生还》,表面上的这些情节都很类似,包括凶手也的确是孤岛上的其中一人等等。 (以下有剧透) 白井智之创作的不同之处,一个是书中的设定是从某个原始岛屿传出来一种寄生虫,通过性传播,这种寄生虫可以保持宿主在死亡后继续生存,另一个是一如既往地有假解答和真解答。假解答反而比较有意思,就是这群人都是有寄生虫的,他们其实是在去岛上的船上就已经都死了。真解答又多了一些阿加莎式的古早恩怨的驱动。 我觉得有一点奇怪的是,寄生虫保持宿主生存这件事情并不是一个书中普遍的共识,而是很后面主人公们推理出来的。但是在这些主人公们刚复活的时候,他们不是第一时间推理为何死而复生,而是通过各种常规的线索比如时间线啊、现场线索啊去推理谁是凶手。连死而复生这样的事情都没有合理解释了,还能这种常规的逻辑推理还站得住脚吗?

太白金星有点烦

太白金星有点烦 马伯庸 张科学(读) 9787572610912 微信读书上听的有声书,从太白金星的角度叙述西游记的故事。原来以为是轻轻松松的搞笑设定故事,结果是非常国企事业单位风格的老干部日记,把西游记的人物变成完成政治任务的棋子,全部都是预设的,而且还自洽自己本质是善的。太恶心了,越发显得西游记好。

幸福账单

幸福账单 约纳斯·卡尔松 Jonas Karlsson 9787020175963 这篇中篇小说讲的是一个平平无奇的主人公,没有家庭、没有事业、没有友情、有点简单爱好、几乎没有什么人生追求,收到一份超级高额的账单,要求他为他的幸福买单。但是他勾搭上一个客服人员,每天和她聊天聊经历,爆出来自己的初恋,然后账单又更高了,高得离谱。 是一个离奇的故事,一开始看好像比较有梗,看到后面觉得有点受到侮辱。这个幸福账单,这到底在惩罚幸福的人、还是惩罚幸福不自知的人、还是惩罚和主人公一样loser却还要被惩罚的读者? 读的过程中记下的几点随机的想法: 如果焦虑可以抵扣账单的话,那不是死循环了吗?幸福的时候不知道有代价,就要发账单了,看到高额账单的焦虑可以抵扣账单,就不那么焦虑了,但就又要账单付钱了。 我以前对西方人/外地人的culture shock是他们在做某个决定或者选择的时候,并不考虑价钱(成本/账单)。 欠的钱就像思想实验分数一样,被人知道就等于也知道了一切。 和接线员的沟通有点恶心,好感和骚扰一线之隔。

信任

信任 Trust 埃尔南·迪亚斯 Hernan Diaz 刘健(译) 9787532795161 这本小说是由四部分文本构成,但是是讲的同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有钱人的夫妇,丈夫是一个商业投资大亨,妻子很有才华却早逝。第一个文本是一篇小说家以这对夫妇为蓝本写的小说,第二个文本是丈夫用自己的语言写的传记,第三个文本是被雇佣的传记作家多年后自己抽丝剥茧发现了事情的真相,最后一个文本是妻子的日记。总的来说是一个大女主的故事,男主的投资成功全部是因为女主,而女主却感到窒息,是一个关于女主被掩埋的真相被挖掘出来被正名的过程。 很巧妙也用了很多心思的叙事方式,每一个文本的标题用的也都是多义词(一个在日常的意思,一个金融词汇的意思),也是每一个文本作者都试图区分开来用不同的口吻和思路写出来。之前作者来上海推广的时候,我去听了他参加的活动。大多数的时候是在各种讨好现场的观众/读者,讨好女性,以及大面积剧透。说到文本的时候,作者说他在写男主自述的那篇的时候,代入太深简直写不下去了,只好快点写到男主自己死掉。但是说实话,我在这个第二个文本的阅读的过程中并没有体会到这种不适感,应该不是因为我和男主契合,是因为我太钝感了,我在阅读别的几个文本的时候也没觉得有什么很大的差异。

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 金庸 王殷康(读) 《天龙八部》是我读的第一本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是最喜欢的一本,我还清楚的记得初读的时候的场景,在初中的时候在我爷爷奶奶家里。之后在法国的的时候读了第二遍,那个时候的结局已经有所改变了。最近总觉得读不进书,只想听有声书,有声书也听不进,选来选去选了这本《天龙八部》每天慢节奏地推进听一些。我才意识到原来这套书五本其实那么长,以前感觉一下子就读完了,现在就算是听有声书进度也越发缓慢。 我以前喜欢是因为故事中的人物很丰富,两个主人公各有特色竟然变成了结拜兄弟每一个都是绝世第一等的武功。段誉的少年出道,遇到的每个人女孩都是自己的妹妹;萧峰的契丹人身份和思想的转变,拿到现在来看还是很超前;虚竹比较无感。正如这本书的标题一样,是一种很宏大的故事线叙事。 现在再看还是好看,一个是这些故事线环环相扣、悬念冲突接连不断,很精彩,另一个是读到了更多我以现在的我的眼光看出来的“不合理”。《天龙八部》一大厉害的地方,就是突破了民族主义,从人的角度来审视武侠世界。这已经是很大很大的进步了,但是还能再进一步吗?因为现在读起来,民族主义化解之后,人们崇尚和依赖的却也尽是父权的产物。说到底,讲的是人的各种痴嗔贪,关于女色、权力、江湖义气、门规、孝道,这些种种到哪里是可笑愚昧的分割线呢? 这一版本的最后结尾和我之前读的好像又已经不一样了,段誉为了保全父母的名声没有和王语嫣或任意一个“妹妹”结婚,王语嫣一会着迷长春不老之术、一会又和阿碧一起去陪慕容复了。说实话我挺难接受的,如果说王语嫣结尾的变化是打破了传统的完美泡沫,算是一种趋向真实的变革,段誉的孝义我实在难以苟同。萧峰的结尾也很让人唏嘘,成功维持了和平,却背负不忠不义的名分以死谢罪,这究竟是伟大还是可悲呢?这些英雄好汉做了这些很委屈的事情,所以跟让人觉得他们是英雄好汉,但又觉得他们是自己赖以生存的理想/理念的奴隶,这些理想/理念配吗? 阅读的过程很有意思,看完觉得有点没意思,这不是小说的问题,我觉得是我最近的心态的问题。和最近看韩国的综艺《思想验证区域》一样,看的时候很喜欢甚至为之兴奋,看完却是更多的无力感和想厌烦想逃离的感觉;和《思想验证区域》里面的一些参赛者的感觉也一样,那么费心想要辨清明白这个的世界,同时还是很大程度上的受制于它,有什么意思呢。这种心态,和我现在的现实生活工作所处的状态也一样。

错位的复仇

错位的复仇:伍子胥传奇 刘勃 978-7-5133-5141-6 本书的副标题是“伍子胥传奇”,讲的自然就是伍子胥的故事。作者从《史记》、《左传》等等不同的典籍中摘取同一个时间段的不同侧重的情节,重新梳理讲述了一遍伍子胥复仇的前因后果。虽然不是虚构类的作品,但是作者却是讲故事的口吻,用的是深入浅出的语句、以及尽量当当代人能明白和共情的角度。 原本的一句话的情节是:楚国的楚平王听了大臣费无忌的话,娶了自己的太子原本要娶的老婆,费无忌在其中挑拨离间,太子逃去宋国,太子的太傅伍奢被楚平王抓来还要抓伍奢的儿子杀死。伍奢其中一个儿子便是伍子胥,他逃到了吴国,带着吴国重新又打回楚国复仇。 我理解所谓的错位有这么几层意思。首先,伍子胥在这场复仇的战争中的作用好像是训练士兵之类的,(有一说《孙子兵法》的孙子其实就是伍子胥)但是真正打起来历史记载里又怎么看得到他的身影。其次,当吴国来打楚国的时候,伍子胥的复仇对象包括楚平王和费无忌都已经死了,他的复仇对象从施害于他和他家人的仇人本人,变成了仇人官位所在这个国家。最后,是对于这场复仇的价值判断。 对于这同一个事件的判断,价值观原来可以那么多元。对于作者用到“多元”这个词我看到的时候还挺惊讶的,在细想一下也对。我最近在重读《天龙八部》(听有声书),可以很强调地感受到中原武林根深蒂固的忠义的情结,总觉得哪里不大对,但又很难去批评一个我们自己也是从小到大被教育崇仰的一种道德规范。但是在更久以前的中国,存在着更多元的、允许反转的价值观。 记录几个我看到觉得以前从没想过古代人会这样的点,原来真的历史是一直在重复自己的。 吴国人来了,谁去迎敌?我去,万一我打输了,你们这帮孙子肯定要借题发挥整死;你去,万一打赢了,你就成了功臣,我才不干呢!所以,要去一块儿去! 虽然我们打不过它,但那个野蛮的国家是学(或偷)了我们的技术才强大起来的。自诩文明的地方很乐于这么自我安慰,这可能是史书强调巫臣传授吴国车战技术的原因。

数字星舰3:仁慈的复生

数字星舰3:仁慈的复生 Ancillary Mercy 安•莱基 Ann Leckie 李娇/崔学海(译) 9787572266423 湛庐 之前两本都叫雷切帝国,一直在等第三本的中译本,没想到换了一个出版社一下子把一套三本都出了,改名叫做数字星舰。离第二本读完竟然已经5年了,这第三本我一开始的时候用微信读书读,没读下去,过了几天又尝试直接用微信读书的AI朗读功能,又过了几天微信读书直接推荐有声书,最后主要还是靠有声书听完的。有声书到底还是比AI朗读好很多,因为AI朗读我还是要再看一下文本,看一下断句,那句话是谁说的,有声书会用不同的口气读不同的人的话,AI可以再进一步学习一下。 故事情节方面,说实话我几乎没有在意,因为有点无聊。因为这个系列里面的人称代词都是“她”,称呼的时候会直接叫“姐妹”,感觉这个词语在中文里面也已经有了不同的含义,反而觉得挺好笑的。 不知道算不算视网膜效应,感觉这本小说里面讨论的主题和我最近看的东西都很一致。比如关于统治、难民的生存、少数人被压迫,正好我国庆假期在看由希腊神话改变的电视剧《Kaos》,还有数字星舰的主人公其实是人工智能来着,这些人工智能如何对待人类以及人类如何对待边缘的人类物种,这个主题在这本小说只是蜻蜓点水,但是我不久看的话剧《捕捉猎人之影》有比较直观地分析。 最后想问一句,问什么人类在创建AI的时候总是想着要给予AI以人类的情感和诉求,这些链接为什么不能在人与人之间发生,然后在AI觉醒以后又要挑战它?

人间失格 斜阳

人间失格 斜阳 太宰治 陈燕(译) 9787532793150 选了一本包含《人间失格》和《斜阳》两个故事的,读的时候感触颇多,还划了很多重点,但是就是很懒/无力完整展开,以下就把随手记的几点列一下。 人间失格 看了好几遍音乐剧,第一次读原著,读后感是这小说写的好好,这小说和音乐剧不是一个故事啊(并没有说音乐剧情节不对不好的意思)。 书里面的叶藏是一个垃圾,仗着自己的聪明好玩弄人间、装傻糊弄(其实是人间清醒才做得到),是很可悲但是不可怜,他对人类虚伪恶劣的解读是玩笑的,这种反馈机制也很合理,更贴切书名,更多的是一种背德(也没有不好的意思)。 书里的男主真的很烂,所以人间失格。音乐剧改编太多了,反过来更衬得作家厉害。音乐剧里最后把作家夸得上了天,在这本书里面他的天才厉害的地方也很显著,就是可以如此构架一本小说。几张照片就好像悬疑一样,然后是各种自白的交错,很厉害。 斜阳 叶沙说这是太宰治最好的作品,所以我一直存着没舍得读。Vicky读完也连连称赞,怀疑不是太宰治写的。 很丰富而且意想不到的情节,用自述和书信的方法也很聪明。妈妈、女儿、儿子三条线索都非常立体,女儿是主角。讲的主题,很多是我也想过、在想的东西,旧世界道德框架的没有意义、革命(战争)的没有意义、爱情(生子)的没有意义。具象到女儿这个主人公一个人的身上,看上去有多了几份荒唐。我觉得是每个人有自己的局限和执念,以为想通的和无需别人来评判的执念。 最近听了Step.Jad为电影《走走停停》写的一首歌《我活着呐》,里面讲活着已经很了不起了,不用为什么理想期待没有达成为内耗。有一句歌词是“不需要困在任何人的期待里,哪怕那个人是小时候的自己”。我本来的认知只是自己不需要别人或者外界任何的规则来衡量,但是连自己都不能来衡量自己,新的摆烂高度,我要不要学起来呢。按照这个逻辑,我读完书写读后感的blog随便乱写、写不出什么内容、写不出什么质量,是不是也就无所谓了呢。 以前看到励志的觉得inspired,现在看到躺平的觉得我inspired。那问题是在为什么有这样的环境让人想躺平,还是躺平本身是一个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