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Category Archives: 叶沙读书社

数字星舰3:仁慈的复生

数字星舰3:仁慈的复生 Ancillary Mercy 安•莱基 Ann Leckie 李娇/崔学海(译) 9787572266423 湛庐 之前两本都叫雷切帝国,一直在等第三本的中译本,没想到换了一个出版社一下子把一套三本都出了,改名叫做数字星舰。离第二本读完竟然已经5年了,这第三本我一开始的时候用微信读书读,没读下去,过了几天又尝试直接用微信读书的AI朗读功能,又过了几天微信读书直接推荐有声书,最后主要还是靠有声书听完的。有声书到底还是比AI朗读好很多,因为AI朗读我还是要再看一下文本,看一下断句,那句话是谁说的,有声书会用不同的口气读不同的人的话,AI可以再进一步学习一下。 故事情节方面,说实话我几乎没有在意,因为有点无聊。因为这个系列里面的人称代词都是“她”,称呼的时候会直接叫“姐妹”,感觉这个词语在中文里面也已经有了不同的含义,反而觉得挺好笑的。 不知道算不算视网膜效应,感觉这本小说里面讨论的主题和我最近看的东西都很一致。比如关于统治、难民的生存、少数人被压迫,正好我国庆假期在看由希腊神话改变的电视剧《Kaos》,还有数字星舰的主人公其实是人工智能来着,这些人工智能如何对待人类以及人类如何对待边缘的人类物种,这个主题在这本小说只是蜻蜓点水,但是我不久看的话剧《捕捉猎人之影》有比较直观地分析。 最后想问一句,问什么人类在创建AI的时候总是想着要给予AI以人类的情感和诉求,这些链接为什么不能在人与人之间发生,然后在AI觉醒以后又要挑战它?

人间失格 斜阳

人间失格 斜阳 太宰治 陈燕(译) 9787532793150 选了一本包含《人间失格》和《斜阳》两个故事的,读的时候感触颇多,还划了很多重点,但是就是很懒/无力完整展开,以下就把随手记的几点列一下。 人间失格 看了好几遍音乐剧,第一次读原著,读后感是这小说写的好好,这小说和音乐剧不是一个故事啊(并没有说音乐剧情节不对不好的意思)。 书里面的叶藏是一个垃圾,仗着自己的聪明好玩弄人间、装傻糊弄(其实是人间清醒才做得到),是很可悲但是不可怜,他对人类虚伪恶劣的解读是玩笑的,这种反馈机制也很合理,更贴切书名,更多的是一种背德(也没有不好的意思)。 书里的男主真的很烂,所以人间失格。音乐剧改编太多了,反过来更衬得作家厉害。音乐剧里最后把作家夸得上了天,在这本书里面他的天才厉害的地方也很显著,就是可以如此构架一本小说。几张照片就好像悬疑一样,然后是各种自白的交错,很厉害。 斜阳 叶沙说这是太宰治最好的作品,所以我一直存着没舍得读。Vicky读完也连连称赞,怀疑不是太宰治写的。 很丰富而且意想不到的情节,用自述和书信的方法也很聪明。妈妈、女儿、儿子三条线索都非常立体,女儿是主角。讲的主题,很多是我也想过、在想的东西,旧世界道德框架的没有意义、革命(战争)的没有意义、爱情(生子)的没有意义。具象到女儿这个主人公一个人的身上,看上去有多了几份荒唐。我觉得是每个人有自己的局限和执念,以为想通的和无需别人来评判的执念。 最近听了Step.Jad为电影《走走停停》写的一首歌《我活着呐》,里面讲活着已经很了不起了,不用为什么理想期待没有达成为内耗。有一句歌词是“不需要困在任何人的期待里,哪怕那个人是小时候的自己”。我本来的认知只是自己不需要别人或者外界任何的规则来衡量,但是连自己都不能来衡量自己,新的摆烂高度,我要不要学起来呢。按照这个逻辑,我读完书写读后感的blog随便乱写、写不出什么内容、写不出什么质量,是不是也就无所谓了呢。 以前看到励志的觉得inspired,现在看到躺平的觉得我inspired。那问题是在为什么有这样的环境让人想躺平,还是躺平本身是一个美德?

Other Rivers

Other Rivers: A Chinese Education Peter Hessler Peter Hessler (narrator) 这次是听何伟自己读的他的新书,标题讲的是中国教育,主题线索是他《江城》年代的教学以及那些学生的后续现状、2019年在四川大学的教学经历、以及2019年他带着自己的两个双胞胎女儿在中国的入学经历。在此期间,他在中国经历了疫情、封城、远程上课等等。谈的不仅仅是教育,也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对中国生活、文化和政治的观察。 简单记几个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内容 Is it the Orwellian version of bureaucracy or is it Kafka? He said, I think it’s usually Kafka, where the right hand doesn’t know what the left is doing. I suspected that the Party’s instinctive tendency toward the ?? may have been one […]

Long Island

Long Island Colm Tóibín B0BYZTPS9V 终于又等到了托宾的新作,还是好看的,但是和刚看完的想象力超级丰富、结构超级复杂、视野更加宽阔的《Lanark》相比感觉一下子弱了起来。但是还是好看的。 这本是真续集,都不仅仅是一个时间地域相同,而是完完全全同一个主人公、同一堆人物。在上一本《Brooklyn》里面漂洋过海到美国打拼的女主,养儿育女定居Long Island,所以这本叫做《Long Island》。过了十几年,女主又回到她的老家、见到当年的朋友爱人的故事。同一个设定里面,还有Nora Webster,感觉好像这个系列还能继续写,写完这个女主也还可以写别的。 第一本里面的一大主题就是女主生活的小镇有多小,所有人都认识所有人、所有人都知道所有人的八卦,这也是为什么在第一本的结尾女主毅然决然地又回美国了。所以这一本就让人很有兴趣,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想知道当时过境迁女主又回到了爱尔兰的小镇,为什么呢?让她受不了的小镇的地方并没有变啊。而第一本里面的爱尔兰的男主是如何在小镇扎根发展的,他了然入心如何面对小镇的八卦,却也时刻准备着抛弃一切逃离,又在最后的关键时刻被困其中。虽然人生不遂,但大家都是如何做到没有活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的呢? 托宾细腻的笔法一如既往地厉害,而且讲故事的水平也是一流,完全把握中在哪里吊胃口,在哪里徐徐道来,在哪里放重磅炸弹。我印象最深刻的三个场景,看的时候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一个是一开头的时候女主一直在被一个陌生男人寻找,然后那个陌生男人全盘托出。第二个是女主在电话亭给男主打电话却没有勇气接通,男主去大街上找她,走到那个电话亭非常期待却也怀疑女主就在那里,结果她不在。第三个是女主的旧时好友跟女主对话,说自己也打算去美国玩说漏嘴了用了we,然后她犹豫了一会到底要不要对女主讲出已经对小镇瞒了很久的秘密。 因为当年第一本太成功了,电影翻拍的也太好了,现在想起来电影也已经是快十年前了,所以我觉得读书的时候脑补女主就是Saoirse Ronan男主就是Domhnall Gleeson,他们再回来拍电影续集也不是不可能呀。

Lanark

Lanark: A Life in Four Books Alasdair Gray B002VM7FWQ 又读了一本格雷的书,又是一本大五星!这本是一本比较大部头的又有一点自传性质的小说,这么描述这本小说实在太辜负它了,因为它真的太丰富了,形式上、内容上、叙事上都不是一本普通的小说。 好看的感觉是从一开始就有的,读每一章都好像在看一本新的书。一开始的时候感觉好像传说中的《尤利西斯》,又好像是在读《魔山》或是某本科幻小说。我感觉如果我可以survive这本书、我也可以去挑战《尤利西斯了》。 这本小说的编排也很特别,一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Book3,Book 1,Book 2和Book 4。Book 3和4是围绕着同一个主人公Lanark的故事,Book 1和2是Lanark偶遇的人讲的故事,主人公是Duncan Thaw(所谓的自传的性质是作者更贴近)。尾章不在最后,因为尾章后面还有Book 4的最后四章。 如果说Thaw的故事还是老老实实的比较传统的小说,只不过主人公是比较边缘又典型的艺术家人格并且很能带动读者的情绪,我读Book 2的那几天感觉也和主人公一样,有一种漫无目的地游荡好像每一步都可以是最后一步的放手感。Book 3就是一开头的让读者尝尽各种天马行空的情节变幻,读一本书就等于读了好几本书的新鲜感,所以深深被这本书给吸引住了。Book 4直接是魔幻两个字,Lanark在迷雾中前行,听到各种声音、见到循环的路径和在不同地方出现的同一东西,地图指示牌又好像在指示跳转的章节。主人公们迅速长大、生娃、老去等等,超越时空的世界,回归的却是很政治的主题。抢在故事结束之前出现的尾章又可以立地封神,因为Lanark在那里和这本小说的神也就是这本小说的作者直接对话。破次元的玛格丽特式的对话,怎么能让我不喜欢。 一如格雷其他的作品,这本小说中也充斥着性别话题、政治话题,就算在这本书出版40年后的的现在看起来还是很前沿也很适用的一些观点和分析。比如第36章直接可以读作一篇政治寓言。Lanark的故事会不会是在讲人类的世界,因为资本主义带来了人性本恶贪婪的恶果。自由竞争、改变命运,其实成了slippery slope。最突出的中国人自己特别爱卷,国家试图改变内卷,从学生开始,却改变不了卷后的成人世界。另,Thaw的故事里面的Coulter怎么一上班没多久就那么精准地认识到了上班之恶。 找书的封面图片的时候,在Tate的网站上还看到有四本书的作者自己画的封面,很好看。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在Tate里面可以看到,下次留意一下。 一些摘抄 Think which you would rather own: fifty thousand pounds or a piece of land valued at fifty thousand pounds. The only people likely to prefer the land are […]

The Story of Art

The Story of Art E. H. Gombrich 978-0-7148-3247-0 我现在把大部头都放在在家晚上的时候读,但是这两年我阅读的效率递减,晚上有点困了有点不舒服了只要不是完美的阅读心情就不读书了,所以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才把这本书读完(还是一本图文并茂的)。 首先我觉得作者超级厉害,不仅是对艺术历史的了解和熟悉,还是他可以把其中的来龙去脉心路历程都串起来。艺术也是一件很有逻辑的事情,艺术的产生、演变、发展是如此,艺术家在创造艺术作品的时候也是这样。再加上作者的口吻是极简谦逊的,也让人觉得很愿意听他“洗脑”。看到很厉害的作品,虽然有的是很熟悉的,但是还是会有很震惊的惊为天人的感觉。 There really is no such thing as Art. There are only artists – men and women, that is, who are favoured with the wonderful gift of balancing shapes and colours till they are ‘right’, and, rarer still, who possess that integrity of character which never […]

十个离奇而真实的故事

十个离奇而真实的故事 Ten Tales Tall and True 阿拉斯代尔·格雷 Alasdair Gray 唐江(译) 978-7-5447-3014-3 趁热打铁接着看格雷的小说,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 一开头作者就承认这本书的书名骗了人,因为这本书里面包含不止十个故事,读完还会发觉有的故事没那么离奇有的故事又没那么真实。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看到的是我关注的东西,我觉得这些故事都好现实主义啊。 我比较喜欢的是《住宅与劳工小队》和《新世界》这两篇可以连在一起对比着读。前面一篇讲的是最底层的劳工收入微薄,资深的劳工很快就被年轻力壮的取代,资深的劝新人早日离开这个行业去做一些更有价值的工作,新人看着眼前新得到的机会安然接受。后面一篇讲的是已经几近饱和的世界,有一个男的移民到新世界,却发现是一个更拥挤的地方,抱怨之后被缩小到连门把手到握不到。《内部备忘录》直接是一个工业世界的缩影了。《回家》两女一男的对决,一如作者的风格,男的被女的玩的死死的。 这本书里也有很多作者自己画的插画,还蛮有意思的。还有每一篇的最后一句话都是居中的,不是很明白是什么意思是。

Poor Things

Poor Things Alasdair Gray 978-0-7475-6228-3 五颗星的好看,故事好,内容好,形式好,写的好,简直是完美的阅读体验! (以下剧透,仅供我自己记性差回看用) 主人公一共有三个,分别是学医的男主Archie(与其说是男主,更多是故事的叙述者),男主的同学Godwin是天才医者身材巨大孤家寡人继承巨额遗产,还有女主Bella。Bella本已溺水而亡,Godwin把Bella肚中的婴儿脑部嫁接到Bella头中,Bella活了下来,身体本已是成熟少妇,脑部则在Godwin的守护和教导下飞速从零成长。Bella遇到Archie以后,两人一见钟情,不久就订婚了。但是Bella接下来又和另一个男性私奔,去欧洲兜了一圈,男性被榨干几近发疯。在路途中,Bella又偶遇不同的人,看接触到不同的世界观和世界的真相。回到家中,和Archie在婚礼上,Bella之前的生活中的父亲、丈夫来追讨她回家。Bella的身世真相大白,她是受不了丈夫出轨而出逃,但她的出逃也没有得到自己父亲的支持。她的丈夫大发飙之后羞愧自尽。最后三人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Bella成为了她想成为的医生。 That is why our arts and sciences cannot improve the world, despite what liberal philanthropists say. Our vast new scientific skills are first used by the damnably greedy selfish impatient parts of our nature and nation, the careful kindly social part always comes second. 我记得蛮多笔记的,都是和小说中讨论到的主题相关,但是现在也不想一一展开了。比如有一整章是关于宗教的讨论;还有讲到废奴,我第一次从这个角度去想原来废奴是资本家想要合同工(人还是商品,只不过流通了);讲到究竟是谁制定了世界的规则和对世界的判断,这和性别有多相关;讲到亚当斯密等等。 看到私奔的情节的时候,我以为是羊入虎口,结果就是羊入虎口。这竟成为了整本书最后的基调。 我还在想,如果其实这个婴儿是男的呢? […]

象之首

象之首 エレファントヘッド 白井智之 tatsu(译) 接着读的第二本白井智之的推理小说,继续感谢民翻,从这本算是真的认识到了他的重口味。 故事讲的是男主明面上拥有一个妻子两个女儿幸福美满家庭,暗面是一个杀人狂魔/性变态。偶然的一次机会,他得到了两剂神秘药物,恰巧差不多的时候出现了被识破真面目家庭破碎的危机,于是他使用了这个神秘药物。神秘药物的功能是会产生平行世界并且把时间稍微往过去回溯一点,这个平行世界之存在在男主的意识之中,白天不同命运的男主生活在不同的平行世界里(生活各自继续,但是生死是连动的),晚上睡觉的时候男主的意识模糊这些不同平行世界的男主相聚在同一个梦里交流。然后男主们设定了一系列的规则,比如不能不经大家同意自己杀人,一旦违反要被惩罚(即自己心爱的人要被杀掉之类的)。但是男主的妻子和两个女儿都相继很血腥奇怪的爆命,于是男主开始推理究竟是哪个平行世界的男主是凶手。 真相(反白) 两剂药不仅衍生出了四个平行世界,而是五个。不同的人是不同的平行世界里的男主杀的。最重口的一个是男主强奸了自己的女儿,把早产儿引爆。最后男主被困在一艘即将爆炸的游艇上无限循环。 无疑这本推理小说的设定非常厉害,平行世界、变态男主凶手、凶手即侦探、多重推理真伪解答等等。用这样的科幻设定的推理小说,虽然不是第一个了,但是做的那么重口的应该算是数一数二了。缺点在于太过于为了这个设定而服务了,这样的男主的存在感觉就是为了这个设定而生的,反而缺乏了一种平凡却可能成真的恐怖感。

名侦探的牺牲品

名侦探的牺牲品 名探偵のいけにえ 人民教会殺人事件 白井智之 tatsu(译) 好久没有读到如此畅快淋漓的推理小说了,不是说人物刻画多丰富有层次、或者故事情节本身多有内涵历史啥的,这本推理小说的厉害之处在于多重伪解答和推理的反转。反转和解答背后的逻辑支撑也是挺特别但又合理让人信服的。之前看到各种评论说白井智之的推理有多重口味什么的,读之前我还做了很多心理建设,其实也不用,还是挺正常的。感谢民翻。 故事讲的是男主人公是一个侦探去解救主人公是侦探的实习生。女主作为调查员的身份去到一个偏远独立的由邪教组织起来的小镇,去调查这个宗教体系。这个邪教组织的头目让信徒相信神迹,信仰这个宗教的人都没有伤疾疼痛。结果所有的调查员一一离奇身亡。第一个死于密室,第二个死于中毒,第三个被瞬间移动分尸,第四个是女主死于所有人都有不在场证明的园子里。 以下全部反白泄底。 第一层伪解答是女主有意为之,她把所有的死亡都归结为意外。 第二层和第三层都是女主死后,男主在众人面前先把第一层的伪解答推翻,然后揭露的。第二层的前提假设是邪教的神迹是真实的,在此前提之下推理出来所有的凶案都是教主所为,在这个前提下只有教主有作案的手段和能力,而且他是依靠了教民的忠诚为他做了后续的掩护。第三层的前提是假设邪教的神迹是虚假的,也就是说之前调查出来的种种证词证据都是教民们带着邪教的洗脑思路所观察到的。比如看到第一个死者没事一样地跑着,其实他已经中刀;自己的右手手指被扯断,但不自知,会不自觉地用左手去拿茶杯喝茶;其实是大人但是长得是小孩的身体的人在教徒眼中是大人但是在调查者眼中是小孩,创造了天然的不在场证明等等。所以真凶就是那个身体是小孩的大人。 然后男主要教主自己选择是第二层还是第三层的解答,是选择神迹存在=自己的宗教是真实的=自己是凶手=自己要带着所有人集体自杀谢罪,还是选择自己不是凶手=神迹不存在=整个宗教是一个骗局。然后教主选择了第二层解答,让所有人喝下毒药集体自杀了。 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最后还要点一个题。在教民里面生存下来的一个小孩洞察到,其中一位本来就已经自杀的教民提早留下了遗书、提早喝了毒药,却没有提早死。于是推理出来,其实教主选择集体自杀本来就没下毒,想着大家不死正好再现神迹,真正下毒的是已经观察到没有毒药的男主,他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已死去的女主多一些牺牲/献祭。

巴別九朔

巴別九朔 萬城目學 涂愫芸(译) 978-957-33-3292-3 圣诞节的时候去关西,离上次去已经超过十年了,忽然想到当时去的时候很喜欢的专门写关西背景的奇幻小说作家萬城目學,家里还有一本他的小说还没读。这本小说讲的是主人公九朔在家族大楼里一边做管理员一边写小说想写作出道,大楼则是主人公的祖父创建的一层一层地租出去给别人开各式各样的店。然后有一天突然来了一个自称是太阳使者的乌鸦女,乌鸦女和主人公都进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里面也是这个大楼和大楼周边的世界,里面只有大楼的创建人大九朔和他的女儿。然后大九朔和乌鸦女各执一词,都说自己是正义的一方,对方想要用心歹毒地对待主人公和世界。最后主人公遵从了自己内心的选择,拯救了大九朔的女儿和整个世界(?) 这个奇幻故事究竟讲的是什么呢?大楼里面形形色色的门店,不管是不是门庭若市的成功商业,至少是很多元的日常。在此之上,是多元的梦想和才能,以及才能的可能性。然后可以问一下,要不要活在某种梦想达成的梦境之中,也可以把这种梦境解读为未知的可能性?至少读到2/3的时候,我是这么理解这本小说的。再后面,看得有点懵懂了,太多来来回回的反转了,到底谁好谁坏明明已经分不清楚了。最好笑的是这座大楼这个巴别塔的能量源泉是“做白工”,就是这些开一会就开不下去的门店,源泉最大的竟然就是主人公的写作,这些都是“徒劳无功的庞大热情,以及附带的失望与绝望。”

再审洞穴奇案

再审洞穴奇案 The Case of the Speluncean Explorers Revisited 朗•富勒(等) Lon. L. Fuller 高凌云/王文心(编译) 978-7-5162-2615-5 之前读过《洞穴奇案》,这次出了续篇还是挺感兴趣的,特别是十几年以来我看了那么多集的律政类美剧,觉得自己有点入门法律思维了。第二部分《再审洞穴奇案》各位法官的发言顺序是不是不大对啊,在第一个柯辛斯基的稿子里就已经出现了后面的几位法官的名字我还没注意以为在讲第一本里面的法官,直到提到最蠢女佣大法官,我以为柯辛斯基在很没有风度地攻击第一本里面的某个女法官。 简单地总结一下每一位法官的看法和论点(怎么隐约记得我给《洞穴奇案》已经写过类似的东西) 洞穴奇案 再审洞穴奇案

The Kaiju Preservation Society

The Kaiju Preservation Society John Scalzi B0927B1P8L 比较惭愧最近读书读的很少很慢,这本是从国庆节开始读的,到这几天才读完。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本来想着是赶上国庆节读雨果奖的习俗,今年的雨果奖(在成都举行)出的很晚,那个时候还没有出,我就挑了一本我比较感兴趣的入围小说。结果得奖的是另外一本,T. Kingfisher的《Nettle & Bone(荨麻和骨头)》。说实话我也不确定现在每年跟着当年的获奖作品读还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如果以后我还延续这个端午星云国庆雨果的传统的话,我计划可以返回去读一些以前的获奖作品补补课。 这一本是雨果奖的老朋友John Scalzi的新作,讲的是有一个裂缝通往的平行世界,那里栖息的是Kaiju也就是类似哥斯拉那样的大型怪兽,他们依赖的是核爆炸的能量食物,所以在二战人类引爆原子弹的时候被吸引过来,所以人们偶有看到,结果就有了哥斯拉之类的传说和影视作品。主人公偶然之间参与到了这个组织,目的就是去到那个平行世界去做研究和保护这些Kaiju。结果就是一个有钱人搞事情,把Kaiju搬到人类世界想要垄断核能源,被主人公和伙伴们制止了。 情节而言,没有什么惊心动魄,也没有什么天大的天马行空的想象或者绝妙的科幻的点子。更多的是有不少贫嘴斗嘴的笑点,非常符合作者的文风。整体读下来比较轻松,但是轻松之余,觉得也没什么大意思。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本小说虽然情节放到什么年代似乎都适用,但是时代背景很现代。大背景就是讲的COVID-19爆发的疫情时代,有疫情封控的设定,也有tech start-up company与其背后资本运作导致普通员工无故失业只能送外卖的设定。主人公自然就是老爱调侃自己的受剥削的个人,坏人自然就是通过start-up company来运作资本扰乱秩序的大老板/富豪世家的公子。

墓园的花要常换水

墓园的花要常换水 Changer l’eau des fleurs 瓦莱莉•佩兰 Valérie Perrin 周小珊(译) 9787020174669 有的书开头就让我喜欢,让我知道我会很享受接下来这段阅读的时间,而这本书恰恰相反,开头就恶心、倒胃口,把墓园对死尸比做不吵不闹的优质邻居,再加上很多炫技的否定形容词。这种风格一直延续,还不断加入一些新的人物的人生片段来丰富一个人的样子,恶心。故事则渐渐从情感细腻丰富自我感觉良好的纯爱小说变成了悬疑推理小说。 故事讲的是墓园管理员女主,自己的丈夫常年不顾家里,“失踪”已久,他们的女儿在多年前的一次意外中丧生,女主一直走不出来。最后发现,一场意外是用来掩饰当事人的失职,原来意外的始作俑者是丈夫的父母。 经典小说里的主人公不完美,但可以有很多挖掘。现在的小说女性视角默认男主是人渣,好像也很合理,这部小说一开始也是这样,让我都接受了男主人渣人设,后面又挖掘洗白,就好像抱怨自己另一半那样没有说服力。

Ways of Seeing

Ways of Seeing John Berger 978-0-141-03579-6 好久没用电脑写blog了,刚才用记事本写了一些全部变成乱码变不回来了。 简单总结:看图像比看文字更快更直觉,封面的玛格丽特的画就是想表达这种差异。画作为一种被创造出来的东西是用来被人看的。画中的男性要靠地位、权力、财富等等因素来表明他的存在,画中的女性就她自己就是一种呈现。后面还说了一些关于油画和广告的。 读的时候还觉得挺醍醐灌顶的,不少想要划重点的,但是没带荧光笔在身边。读完过了几天就想不起来了,我觉得我需要闭关一下。 收获算是知道在看艺术作品的时候多想一下它是作为被人看而被创造出来的,这应该有一些更多的信息吧。如果艺术作品是为了传达信息的画,为什么一副想要彰显男主权势地位的画不直接是“我有钱”三个字,一部讲述爱情的长篇小说为什么不直接是“爱情”两个字呢?是因为这些信息不是那么简单、或者是不是可以用简单的词汇描述的?

Babel

Babel R. F. Kuang 978-0-06-302144-0 计划好的端午假期看的星云奖获奖作品,还是一位亚裔的作者,结果一直拖到8月才读完,是因为这本书本身很厚,我读的太慢,而且不怎么好看。 故事讲的是鸦片战争之前,在广州一个幸存病疫的小男孩Robin被一个英国男人(其实是他的生父)收养接到英国,并非常严格地把他培养成一个精通各国语言的学生送到牛津大学的翻译专业。Robin在同专业解释了两个好朋友、觉醒了阶级意识、见到了林则徐、误杀了自己的生父、加入了革命组织、占领了学校等等。科幻的设定在于,语言的翻译存在一种不精确的是势能差异,厉害的翻译家可以通过银条这种介质把微妙的势能差异实体化,作用是比如可以看病救人、驱动能量、爆破杀人之类的。总之整个世界都受益于/依赖于这种能力和能量,牛津大学这个专业的存在也是为了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一开始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有一点长成系的感觉,一个小男孩的成长到加入牛津大学,甚至有一点哈利波特的冒险的味道了。即便如此,主人公小时候和养父的互动,已经埋下了一种很不和谐的影子。然后主人公结识了自己的哥哥,是地下反抗组织的头目,被自己的哥哥洗脑PUA却不被信任。我觉得虽然情节有点奇怪,但是至少还是挺正的,世界没有崩塌。读到这里,可以看到的是世界里的暴力和傲慢,这本书在讲资本主义和学校的非人性。 然后书的一半的时候,主人公突然误杀了自己的父亲,接下来一连串弃尸、加入本以放弃的地下组织整个就变成悬疑小说了。再下来简直就是鲜红革命历史了,不是去揭露真相和游说去组织战争的爆发,而是占领学校和魔法资源来倒逼。实在不理解占领和罢工的意义是什么,是为了提醒大家银条和魔法的好和不可或缺(那不是更要打仗了),感觉这和组织侵略战争的初衷是相反的。这样的革命似曾相识,是那种摧毁文化文明为代价的土革命,是那种道德绑架的扭曲的正义。胃口都倒掉了。

西游韦安地 Accidental Death of an Anarchist

Accidental Death of an Anarchist 2023.6.24 Theatre Royal Haymarket 978-1-83904-254-6 很早以前看过孟京辉改编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一点也记不得剧情了,导致我现在看西区新版的话剧,也说不出来到底剧情有哪些不一样。但是这个新改编的版本感觉非常不错,舞台的设计很简单却也很有现代感。结束的时候我在剧院还买到了这次改编版本的剧本,顺带着读了一遍,get到多一些现场语速太快没有听明白的笑点。 故事讲的是一个Maniac去到警察局,正好发现一个关于一个无政府主义者从警局窗户坠亡的案件的调查,他就假装调查的人去玩弄警察。中间还来了一个记者,Maniac就继续一边玩弄警察一边把真相推理出来。最后Maniac把所有人给制服了,一阵爆炸厌恶之后发现他也从警局窗户坠亡了。紧接着又来了一个和Maniac长的一模一样的自称是法官的人,说自己来调查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案件,全剧终。 这部话剧本来是Dario Fo和Franca Rame在1970年的作品,50年之后再上演,在台词上可以很直观地发现很多现代元素地融入,比如Line of Duty,Elon Musk,ChatGPT,BLM等等。在剧本的最后,还截取了一段Maniac的台词,说这些台词可以按照实际情况进行精简选择。然后再看剧情,不知道原作的主旨是什么,现在的这个版本讲的就是police abuse。在现场演出的结尾,还在用投影列出来多少年来有多少这样的police abuse的案件持续发生。我感觉这样的主旨是不是有点太明确的,这个故事这是这么简单吗? 这部作品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这个Maniac角色的设定,他是一个疯子,结果他是最有条理最有逻辑的,而且他的逻辑还都能走得通,所以更显示了警方的可笑。一开始的时候他盘一遍正逻辑,就把警察们给吓死了。然后他再盘一遍反逻辑,如果可以让警察把自己的责任撇清、如果栽赃给死者等等,让警察一直跟着他的逻辑走。尽管起始方向是可笑的,但是走到最后是走不通的,逻辑还是带对了队,把真相给盘出来了。其中不乏Maniac的金句,每一句都好像是疯子的逻辑,大多数的时候是搞笑的,每一句却又都有一些真相的揭露和背后的思考。 随便摘录几段Maniac的台词,不管是站在疯子的角度,还是他在演 A good translation does not reproduce the source material word for word, it captures the essence, not the detail. And in the case of the Russian Embassy, the essence of every press release […]

永远在上

永远在上 Forever Overhead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David Foster Wallace 林晓筱(译) 978-7-02-016858-3 华莱士名气之大,又是冠着天才作家的名号,对我很有吸引力但又怕自己看不懂,所以一直没有读他的作品。几年前看过以华莱士为叙述者的一部话剧《Overload》,讲的是专注力和解读,奇奇怪怪的但也不难看。之前看了根据华莱士的一段生平改编的电影《旅途终点》,蛮喜欢的,也是有一种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看明白了但是感觉里面的人挺厉害的,不是对作品而是对里面的人物不明觉厉。最近华莱士的长篇巨著《无尽的玩笑》中译本出版,我去看了译者和几位嘉宾的访谈,译者和嘉宾本身比我预想中要有个性而且有思考,作品本身当然也是被夸得天花乱坠。累积了那么多,终于让我下定决心看一看华莱士的作品。 先说两点我觉得不太满意的地方。 第一点是这本书明明是在一本叫做《遗忘》的短篇小说集里面多加了另外一个短篇《永远在上》,整本书就叫做《永远在上》了。这是什么逻辑?我特别烦这种改书名,打乱原著拼凑的做法。记得以前看中译出版发行的Etgar Keret的短篇小说集,看到后面根本分不清楚哪些读过哪些是“新歌+精选”来凑成一本书骗钱的了。 第二个槽点是本书的翻译,真的蛮差的。一开始我以为是因为作者的行文特点、句子很长从句很多思维跳跃等等,所以看不懂是我的问题,是我不够用心或者不够聪明。然后我又觉得可能是中文用词的问题,也不是译者的锅。比如《遗忘》的第一句话“幸运的是,我和霍普的继父刚打完前九洞,正准备在第十洞球座的设备里洗球,雷雨就来了,我只能在最猛烈的风雨来临之前,让他去俱乐部会所里待着”,到底是我和(霍普的继父)还是(我和霍普)的继父,我想想好像在英文中也有点难以分清,我需要花很多精力和事件来搞清楚故事里的人物关系。但是转念一想,是不是译者也有责任可以换一个说法把这些东西翻译出来更清楚呢?还是同一句句子,这里的“幸运的是”到底是在讲什么呢,光看这句话翻译出来的结构,是在讲雷雨来了可以休息了很幸运,但是为什么用的是“只能”呢,从语句的意思上理解,又好像是在讲能在下雨前打完前九洞已经很幸运了。所以翻译肯定是有地方可以改进的。一直到看到后面,我笃信是译者的问题,是讲到主人公看电视剧,“其中有个精神诊疗师的角色,他叫弗拉西尔(后来他有了自己的节目),他和未婚妻,一个也名叫莉莉丝、同为精神诊疗师的人。”我看过这部美剧的,我回想了半天这个弗拉西尔是谁,才想到就是Fraiser,哪里有“拉”?!然后“一个也名叫莉莉丝、同为精神诊疗师的人”,Fraiser的对象的确也是一个精神诊疗师,哪里“也名叫”?! 接着回到作品本身。第一次读华莱士的小说,原来是他是话痨式的叙事风格,每一个细节都可以展开说,而且可以往前往后联想推理,结合起来很全面却有时又是奇奇怪怪的。我感觉他的每一篇都可以做成一个思维导图放出来,但是阅读小说本身不是在做思维导图,这样的直接结果是故事总概感觉有了,故事的情节twist却有点模糊焦点了。不能说我真看懂看透了,但很意外还能看得下去。 最后记录几篇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永远在上》讲的是一个少年爬上高层跳水台。《黏糊糊先生》讲的是一个广告公司在组织一个focus group,里面还有各种内线。《难受频道》的选材比较大胆猎奇,讲的是杂志社的编辑要报道一则艺术家的作品,是屎。《遗忘》讲的是两夫妻,妻子一直说自己睡不好是丈夫打呼,丈夫觉得这都是妻子自己梦到的,两个人因此不断吵架,最后去了医院。《另一个先锋》是在飞机上听到的一个故事,部落里的天才少年被奉为神,被祭拜上供提问最后被烧死。《美好的昔日霓虹》是我觉得最厉害的一篇,讲的是一个天才的自述,自述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从小到大利用自己的智商来表演操控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