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孤岛的来访者

孤岛的来访者

孤島の来訪者

方丈貴恵

穆迪(译)

9787513351850

这本是同一位作者同一系列的第二本,同样是由时空沙漏霍拉大师带着读者看一个推理故事,给出一些信息,让读者猜解答。明明说好的是霍拉大师本身是不说谎的,但是我感觉我作为读者还是被它骗了。因为这次竟然没有时空穿越,不是说是同一系列的嘛,我还翻了很久期待怎么把情节和时空穿越连上,这本的推理SF设定竟然变成了有异形功能的生物。

故事讲的是一群拍摄人员来到一个孤岛。孤岛上原来是每45年会出现一个非地球生物,这个生物可以通过吃人类或者动物的皮毛来转换自己的形状(记忆/能力),也就是说可以伪装成为被它杀害的人类和动物,但是它最怕水。然后这群拍摄人员一一被杀。

我猜的解答如下,但是其实我根本想不出来,就是很奇怪为什么要烧两具尸体。

  • 异形生物装成了机器或者是红酒或者是厕所

这次和上一本一样也是有伪解答和真解答两套(反白)

伪解答

真解答

从解答的靠谱程度来说感觉伪解答还更有一致性贯穿性,但是真解答是捡起来很多作者之前撒下的线索,而且让人感觉回想起来更加后怕一点。同时也会觉得被霍拉大师骗了,因为霍拉大师一直强调异形生物不会和人类合作,而且读者从来不知道原来异形生物是可以把整个人类尸体吃掉的。

这本的精华全部在最后三分之一的真伪解答上了,前期的剧情铺垫什么的都非常的枯燥,人物的刻画也是蛮弱的。但是为了这最后三分之一的解答,这本推理小说的本格部分还是做的蛮到位的,看到解答也蛮有力的。

时空旅行者的沙漏

时空旅行者的沙漏

時空旅行者の砂時計

方丈貴恵

穆迪(译)

9787513344142

故事讲的是主人公加茂的妻子死了,因为她家一直有一个家族诅咒,源自于几十年前的一起几乎是全家族的灭门惨案。然后加茂被一个沙漏联系到了,这个沙漏有时空穿越能力且有自主意识,它带着加茂到了灭门惨案发生的那个时候那个地方(一个封闭的庄园别墅)。后来又得知,原来还有一个有同样功能的沙漏,目的就是为了制造灭门惨案,它连同了庄园里的一个人行凶。

然后灭门惨案可以分好几天发生的,有各种谜题,比如尸体身首异地、尸体凭空离开别墅、大家都有不在场证明却有人有机会行凶等等。作者/沙漏霍拉大师致读者的挑战,真的是很本格的推理,虽然披着SF的外衣。

我那个时候想的一些解答如下,结果全部几乎不中。

  • 文香的双胞胎不存在,就是文香,她是生存者
  • 不下场证明和运输尸体是通过时空穿越,尸体的切割也是
  • 凶手如果是穿越的话,且会造成悖论影响的话,为什么加茂的记忆得知是那样的

防痴呆真相(反白)

我觉得这本推理小说中规中矩,没有特别吸引人的地方,胜在老实,虽然是时空穿越的设定但是推理还是很本格很老实的,不会让人看到解答觉得荒唐生气。另外有一个比较巧妙的设定,为什么沙漏选择加茂作为穿越的主人公去过去探案,是因为加茂是另一个沙漏的始作俑者的祖先。

都已经是穿越推理了,其实可以更天马行空一点。我学生时代的时候,觉得物理是世界为了避免造成悖论的结果,比如为什么光速是那个速度不是更快也不是更慢是因为如果不是的话就会出现某种矛盾悖论。现在看这小说,我的第一个想法是命运也是,因为有穿越和穿越的规则,我们所处的世界就是为了避免悖论而形成的存在。

2025阿那亚戏剧节

今年再来阿那亚戏剧节,而且前后两个周末都待了,太开心了。虽然剧目没有去年那么强大好看,去年的特邀剧目看了4部有3部都是五星超级好看的,今年的邀请剧目真的挺弱的,最好看的也只能打4星。今年看了6部特邀剧目,MAY B>买单>曾经曾经,另外三部都不想参与评分了。

特邀剧目

L’addition

买单

2025.6.22

隐庐剧场

一共只有两位演员上台表演,一个是卷发,另一个是大胡子。一开始的时候他们讲了很多废话,试图变的好笑,解释了一遍剧情。剧情就是有一个顾客到餐厅,以为服务员为他倒酒,酒越到越满到溢出来了,溢到桌子上了,于是就把桌布和桌上的餐具收一收,转身去拿新的桌布的时候两个人的身份互换。但又说这样的剧情有点太复杂了,还是不要身份互换了。

接下来就开始演了,演了一遍又一遍,每一遍两个人的身份都互换。总感觉哪里出问题了,怎么就会每次重复服务员都会心知肚明但还是把酒倒得溢出来呢?于是他俩暂停讨论。说到场景一下子切换到50年后,又说这个可能也有问题,因为可能在场的很多人都活不到50年之后了。

再演一遍,还是循环互换角色,甚至有点搞不清这一次轮到谁演什么角色了。出了更大的问题,服务员不会倒酒了、顾客要求倒到溢出来。最后顾客被服务员转达经历的要求要他离开餐厅。

最后讨论重复了50年的这些酒,谁买单?不该顾客买单,因为他根本没喝到;不该服务员买单,因为他在工作;不该台上的两位买单,因为他们也是在工作;不该在场的观众买单,因为他们也没喝到且已经付了昂贵的演出门票了。最后说这些就on the house,还演了一下示意on the house的样子。

写了那么一大推情节,其实情节非常简单,虽说是荒诞的但是想要传达的意义似乎也蛮简单清晰的。顾客和服务员角色不断互换,就好像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既是消费者也是打工人。但是系统出现了问题,一次又一次地有一些小差错,没人知道怎么办,没有什么很实质性的伤害,生活也依旧继续、世界运行的机制也依旧继续。到后面,不仅是没人知道怎么办,也没人知道应该是什么样才是对的了。

演员在说“不该他们买单因为他们也在工作”的时候,我在想,如果这是理由的话,他们是在工作的话,那也没有买单的事情了,因为既然他们是在演戏,戏是编出来的,自然也不需要买单了。所以这是伪推理,既然戏是他们编的,硬要买单这件事也是他们编的,那就他们买单吧。

还有现场的观众说该经理买单,这个回答几乎就是这部剧想要提供的“标准答案”了。但是细微差别是经理可能是这家餐厅的拥有者,可能也只是一个打工人,更不可能是这个行业的规范制定者。但是问题是on the house,然后呢?on the house = 无人买单,然后呢?

大胡子讲话声音语气总让我出戏,让我想到David Mitchell。

Tag: Tim Etchells, Bert & Nasi,

奥德赛眼睛

2025.6.22

蜂巢剧场

蛮难看的,本来是很经典的主题。

导演说trauma不仅是英雄的,也是英雄身边的人的。我听成了drama,以为英雄身边的人都要成为自己的主角,其实还是从侧面讲英雄本雄。所以这部戏里有7个视角包括老婆孩子奶妈狗等等、还有杯子。

形式很折磨人。开始的时候交待背景,一个演员上台把地上20几个节奏器一一开启,然后自己离场。要等到全部响完,观众空等大概五分钟,可能是为了让观众体会等待奥德修斯二十年。然后五个演员上场,全部黑T黑裤子赤脚,竟然是有节奏的小幅舞蹈,同时无固定角色讲角色的台词。太无聊了、太困了。

Tag: 维也纳TAG剧院,

天生机器人

2025.6.23

海边剧场

两个智慧体在耕沙,问观众(人类)为啥动为啥不动为啥起床。然后不断地分析,说是为了整理东西、思考怀疑、喝咖啡、抵抗无聊、别人的需求、自然、社交、排练、日历约定。然后想要人类是如此日复一日,其中一个智慧体冒烟了,就地倒下了。最后两个人又分析出来,人类还有自我意识自我审视、抽离、发现部分自我。

因为听不出来两位演员在讲什么语言,一开始我以为是他们新编的智慧体的语言,后来听听好像不是,因为会夹杂一些英语特别是说到开会的时候。然后他们讲话都是在唱歌,一开始我以为这些带乐感的也是编出来的语言,后来才知道是真唱。

和《买单》想要表达的内容好像有点类似,但还不如《买单》。这些问题我自己也想想一想,否则我就不会买这个票了,但能不能给我一些类似博主笔记的已经有思考的答案参考呢?

在海边现搭出来的剧场看戏总是不一样的体验,去年在这里看《命令哈姆雷特》很好看,从日落看到天黑的感觉很不错。这次也算是海边剧场给戏加了不少分,可以让他们在真的海边沙滩上耕沙。剧蛮短的,一个小时不到就结束了,还是全程大太阳,也是我第一次全程戴墨镜看戏。

Tag: Nineties, Anne Maike Mertens,

The End

如果这是结局

2025.6.24

隐庐剧场

原以为《天生机器人》已经是非常水了,没想到连着还能看到更水的。我现在理解为什么同一个剧团,之前的《买单》的票价那么贵了。是为了给这部戏的低价留出空间,否则都可以赠票了。

剧情全部用ppt放字幕,没有台词(除了中间让观众和他们拍照),剩下的都是两个人各种舞蹈(虽然不专业,但不难看)。一开始讲人类地球世界在越来越遥远的未来的样子,人类文明消亡地球毁灭之类的;然后讲他俩为啥不做一个舞蹈的戏剧呢做给博物馆;最后将未来这两个人,慢慢分道扬镳,各自的生活工作家庭子女生老病死等等(于此同时,这两个人就一直绕圈跳步跑)。

虽然都是虚构的,但看上去很真实很朴实完全可能是真的,有点感人。歌还蛮好听的,特别是最后一首结尾的时候的,我shazam了一下,叫《Together In Electric Dreams》。

Tag: Bert & Nasi, Laura Dannequin,

DÉJÀ

曾经曾经

2025.6.28

马场

太好睡了,又热又黑又闷又几乎没有情节,我左右两个观众都睡着了。

讲了一个客厅200年之间发生的一些场景,有小偷、蹦迪、中介看房、夫妻早上送别、发生了一些故障妻子出走等等,最后又多了一点点远古恐龙的场景。

其实不恶心,但是到底想说啥?

Tag: The Krumple, Jo Even Bjørke,

MAY B

五月MAY B

2025.6.29

九期剧场

看这部戏是我的心情转变最大的,从开始看到结束,心里的评分从2星变到4星,回味一下甚至还有一点想看下礼拜会在上海演的场次。几乎是这次阿那亚看的最喜欢的一部了,虽然前面的时候睡了一点点。

感觉阿那亚开票的时候对这部戏是什么还没有很清晰的理解,所以中译标题也是怪怪的不知道在说什么。上海开票的时候,名字就翻译得很贴切,叫做《也许贝克特》,这里的May B的B同时也指Beckett。

第一部分10个人穿白色的,跳舞不是很明白是在跳什么,但是蛮好看的。第二部分出来一组一组的人物,我能认出来的是《等待戈多》里面的有钱人和Lucky、《终局》里的两人,还有三个很渣吧的、一对老夫妇不认识,后面又出来一个人拿蛋糕大家一起过生日分蛋糕吃。第三部分是形形色色的旅人,无限循环的歌曲作为背景乐,动作舞蹈也有循环的部分,但就是越看越有感觉。最后出来谢幕的时候,演员们还是这些旅人的装扮,还在角色里的样子的谢幕。

Fini.
C’est fini.
Ça va finir.
Ça va peut-être finir.

全程是没有任何台词的,最后结束的时候台上的演员说了fini,我想着应该是结束了但是你说fini没有字幕大多数还是不知道啊。后来fini这个词迭代往前,其实还放了一首歌才结束。

Tag: Maguy Marin, Samuel Beckett,

37°2环境戏剧朗读

白夜

2025.6.23

孤独外剧场

故事和小说给我的印象一样无聊,绿茶女备胎幻想家。

观众坐在舞台上,演员一开始在观众席后面也会到舞台上来。

导演也兼任女主,副导演孟京辉来讲话、安排入场。演(读)的真的很差,男主讲话太具喜感了,感觉智商很低(也可能是真的)。最后女主舞蹈,打开书柜灯是什么意思?

难看。

Tag: 陀思妥耶夫斯基, 黄湘丽,

椭圆形的椅子

2025.6.24

唐舍酒店一层会议室

本来觉得朗读好,是因为它比较不容易翻车,因为它更多的朴素地展现文本本身,只要文本足够优秀强大就会好看。结果导演加了过多改编和解读,包括加了一些演技很拙劣的影像、很夸张的动作表演等等,就很难看。

故事本身讲的是一对老夫妇,回忆的亮点是曾经去过巴黎(多少万年前存在的城市),然后他们邀请了很多人各种各样的人到家里,来公布老头掌握的一个信息,而且专门请了一个演说家来讲。然后老夫妇就说自己要去死了,把可以改变世界拯救灵魂的信息告诉大家。也不知道演说家说了具体什么,整个场地只剩下一把把空椅子。

以为躲过了孟京辉,没想到还有他的徒弟们,《白夜》和《椭圆形的椅子》都是他家的,防不胜防啊。

Tag: Eugène Ionesco, 韩叙,

爱与信息

2025.6.28

唐舍酒店一层会议室

看到是Caryl Churchill的剧本,我特别想看。摘取了原著差不多一半的量,是一个个超级短小的场景(都称不上是小故事)。我觉得这个都可以做下一届阿那亚戏剧节“XX和XX”的主题了,如果说爱是无条件的话,那各种信息的获取增加与搞错丢失混乱对爱是什么呢?

我记下来的一些小场景:

  • 恐怖是一种讯息
  • 你妈不是你妈是你外婆
  • 有的你这病10%的人活过三年
  • 解梦=背叛,不是他背叛就是她背叛,所以可以背叛
  • 不懂恐惧被狮子吃了
  • 有录像才记得请
  • 情侣互相的记忆点大不同(不是矛盾,而是错过互补)
  • 有信息可以预言,但没有人可以拥有所有信息

Tag: Caryl Churchill, 李鲁卡,

未来戏剧SHOWCASE

竹林院

2025.6.28

苏卡剧场

音乐声太响了,难受,那些舞蹈啊、布幕啊、戏腔啊还可以忍受。

剧情算是比较忠于原著(?),多重真相,一种是强盗杀的(英勇地对决),一种是妻子杀的(被丈夫鄙视),一种是自杀(羞愧难当),最后大家都是精神病患者,来了一个看上去脑子不正常的医生发药。

异常

2025.6.28

苏卡剧场

太难看了,可能是想学《世界奇妙物语》,不想多聊。明年“未来戏剧”真的不能再看了。

SIFF 2025

30页的戏曲

page30

2025.6.13

朵云轩杜比全景影城

四个女演员三天排一个戏,每个人要掌握所有角色的台词,最后谁来演主角不知道。所有人轮流扮演角色彩排,画面的四角是四个人饰演的角色,到影片最后变成四个演员饰演电影的角色。真的是有钱人闲的,其中一个演员是幕后项目企划,她想要找到演出的初心,心中的缺口是不是可以被表演填补。戏的内容是4个女性,女人、妈妈、房东、房东女儿,女儿经历了各种痛苦、自我接受不能、和母亲/姐姐的情感纠缠、最后自杀。

正式演出是一旦有人讲错台词,就到下一组组合演出。第三场快结束,配角故意讲错话,因为她想演下一组的主角。第四场表演快结束,主角感觉好像崩溃了,大家纷纷上台,结果她只是超级入戏,然后四个人一起异口同声表演接下来的死亡独白、唱歌,竟然就算完美落幕结束了。

喜欢简单的设定、循环的表演、赋格。

不喜欢为什么都要剖析每个人背后的人生故事和演出动机,为什么最后表演算是完美落幕。

朵云轩就在上海京剧院旁边,蛮应景的,但是中文标题哪里有戏曲?

Tag: 堤幸彦,

对更深层事物的突然一瞥

A Sudden Glimpse to Deeper Things

2025.6.13

和平影都

Ice Mountain
Pen, ink, oil on board, 1985 – 87

这是一部讲苏格兰画家Wilhelmina Barns-Graham的传记纪录片。讲到她的几个主题:通感、form(一个生物学家/艾舍尔)、her brain meet its match(中文字幕火柴)、冰川、意大利等等。

导演/编剧加入了很多他的解读,别人送他的Willie Barns-Graham的像艾舍尔的画、他的采访、他帮她办的展、他想象年老的她和年轻的她的对话(poet turns people into glasses?)。导演讲的特别好,感觉我根本看不懂的看明白了一些。节奏稍微有点过慢,Tilda Swinton给主人公配了一些音。

不久前我去西岸美术馆看了讲David Hockney的一部影片(?很难定义它的载体),里面讲到一个他的创作理念蛮有意思的,和Wilhelmina Barns-Graham的通感有点异曲同工。他说空间是幻觉,时间不是,因为空间的视角可以再现,但是在再现的同时是有时间流逝这一必然的,所以他用照片的拼贴来展现它。

Tag: Mark Cousins, Wilhelmina Barns-Graham, Tilda Swinton,

魔法农场

Magic Farm

2025.6.13

和平影都

一帮美国人去第三世界寻找亚文化,结果到了阿根廷小镇乌龙搞错了情报,就自己编造一个戴礼花的假文化。

这些美国人过的也太天堂了,衣食无忧、开放自由先进,而且各个年轻美貌。当地人却都是歪瓜裂枣,却都是被这些美国人一一鉴定成美好的。

好多可爱的狗狗。

Tag: Amalia Ulman,

时间之主

Les maîtres du temps

2025.6.21

宛平剧院影城

的确是很超前超越的作品,四十几年前的作品。

喜欢的地方:大反派一己之力打倒unity大boss拯救了所有人、宇宙生物的奇妙(有点像《拾荒者统治》)、循环的故事(我一直在想时间之主是谁)。

不喜欢的地方:小朋友的视角,恶心;大家陪着小朋友围着小朋友转,恶心;心灵相通的生物,好像是可以心灵相通感受到别人的想法,其实一直在先入为主的审判和装萌,最恶心。

Tag: René Laloux, Moebius,

远山淡影

遠い山なみの光

2025.6.21

大光明电影院

石黑一雄原著改编,我读过小说,但是一点也不记得情节了,这次看等于是看全新的。

看了一半想打三星,看到最后还是打了五星。

画面好看,几条故事线都很好。80年代出走的决心,但同时讲了原子弹的影响、军国教育、女性生存、移民结果的问题等等,层次很多。悬疑部分做的也不错,好多地方看的很害怕,感觉小孩随时会出事。在车站看到的人是老年的自己,没看明白,后面已经不是虚构了呀。

因为是古早遥远的回忆,所以叫远山淡影,所以是模糊不清、真假糅杂甚至互相渗透相互转变的。

淹死小猫的情节,让人想到了《朱莉小姐》里面的掐死小鸟,都是为了逃离/寻求新生活的出路,必须狠心做出残酷的事情。一方面好像是生活真相,另一方面也印证其矛盾之处。

这场结束惊喜还有导演见面会,虽然很短只是现场问答了三个问题,但是观众问题质量很高。第一个问题就是问,电影走向特别是最后一个画面明显是在宣扬希望,相比原著并不是如此直白。导演说原著是80年代的产物,现在改编成电影了做的相应的改变,也得到了作者的同意。看电影的时候没发觉,结束一查几个演员都是有名的资深演员,导演前几年的作品《某个男人》我也打了五星。

Tag: 石川慶, 石黑一雄, 広瀬すず, 二階堂ふみ, 吉田羊, カミラ・アイコ, 松下洸平, 三浦友和,

时钟馆事件

时钟馆事件

時鐘館の殺人

今邑彩

佳辰(译)

9787553530529

这是一本中短篇推理小说集,一共有6篇。跟我预想的挺不一样的,算是本格推理吧,更多的是预设一些设定最终连预设都推翻了,而且有很强的情感色彩,甚至有点恐怖。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行尸杀人,已经被杀死的尸体把凶手杀死。

第二个故事假装盲人其实是杀人犯/帮凶。

第三个故事幻想邻居情杀分尸结果是自己。

第四个故事是平行世界的怨念/报恩。

第五个故事是打错的电话的对方把死婴尸体一半寄过来。

最后一个是同名故事,设计蛮巧妙的,凶手是叙述者自己,挑战登文解答的也是作家自己。

这么一总结,故事都有一点点渗人,是那种偏执执念的恐怖,但是恐怖都是最后戛然而止,不会让人事后还很害怕。我觉得最恐怖的是第三个故事,虽然看到一半也能猜到真相,我甚至以为作者是故意的,每每都愿意放过读者让读者没那么大的恐怖的负担,好温柔的作者啊。

最后一篇里面的主人公叫“?子”,这是什么意思?还是我的微信读书不识字?

犒赏系统

犒赏系统

Reward System: Stories

杰姆·考尔德

Jem Calder

陈新宇(译)

9787020190294

这本书由好几个短篇和一个中篇构成,讲的是当代社会的小故事,还是同一个宇宙设定的,一篇中的主角会在另一篇里作为配角或者边缘角色出现。故事的内容也是平易近人,有讲职场恋情的,交友软件的、也有讲疫情封控期间的。整体的特色就是很贴近现代,很多地方都很写实。

摘取小说里的第一篇《别处的餐厅》里的一些设定,背景是餐厅里的厨师工作

全球土壤全面贫瘠化时代到来之前还有五十七个收获季的这一年

三次无薪试工期间

最初几天上班时,朱莉娅觉得,或者觉得好像她觉得,餐厅里大多数男性员工都在心里给她的能力和魅力打分,加加减减。他们对她的印象时好时坏,对她的外貌和性格的看法也时好时坏,而这些印象一旦形成,她就很难再加以改进了

她给人的印象是:一位对工作过于热心的流水线厨师,容易受人支使,偶尔会承担一些低于她工资水平的责任,但更多时候承担了远高于她工资水平的责任

“那么,你在这里工作很久了吗?”

“自从我拿到博士学位后。大约八个月了。”

她从来不愿在上完夜班后喝酒,但她更不愿因为不喝酒而将自己排除在工作场所的集体仪式之外,因此她每次都会感激地接过这杯酒

工作中她最喜欢的,也是她最擅长的,就是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某个特定的对象或任务上,这样其他任何事情就无法引起她的注意了。深度、单一的任务,达到完全沉浸于手头工作或一系列工作中的地步。如此一来,几个小时就像几分钟一样轻松地过去了,她的身体几乎完全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

这意味着,当你戒断时,你的大脑不仅仅是枯竭,而且比其他大多数人的大脑更为枯竭,因为,为了跟上你所有多余的满足感,你的犒赏系统或管它什么系统,已经产生出太多额外的多巴胺受体。所以最终,你赖以享受愉悦的那些额外受体都会死亡。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可以说,你宁愿自己死掉

辞职行为赋予辞职者一种英雄主义气概,他发现自己很钦佩昂特金,因为他离开了这里。

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确定这个不是中国人写的发生在中国的事情吗?我以为如此苦难的职场生活、扭曲了的资本主义的运作、以及对于职业的超过应有的尊重是中国特色,没想到在这位英国作家的笔下都如此栩栩如生。但是如此敏锐地捕捉到当代的变化,故事的内核还是老掉牙的职场恋情,让人有点失望。

轨道

轨道

Orbital

萨曼莎·哈维

Samantha Harvey

林庆新(译)

9787500181392

我记得这本小说得奖却记错了奖项,我以为是雨果或者星云的,所以一直在用科幻小说的眼光来理解这本小说。故事讲的是在宇宙轨道中运行的空间站里的6名宇航员的生活,这个说科幻有点沾边,但是真的看完会发现连软科幻都不算。

我喜欢这本书不是人类中心主义(sell human being short蛮好的),但是为什么文本淡淡的却四处弥散一种优越感?因为如果真的如此,就自我矛盾了,而且为什么还要写宇航员为主人公呢?后来我突然发现,这种淡淡的优越感是在讲人类的确不是最优的,但是人和人比还是有的人比另一些活得高级一点透彻一点。好像有点道理,但又觉得不是很舒适,哪里怪怪的。

还是有不少值得摘抄的,不亏是布克奖的得主。

他们偶尔会产生这样的念头:若能抛却日心说盛行的时代,回归地球被视为宇宙中心的那个神圣、宏大的时代,该是多么的惬意!在这个构想中,太阳、行星乃至整个宇宙都围绕着地球旋转。只有当他们的视野跨越了当前所在,触及更遥远的宇宙深处时,才会意识到地球的渺小与微不足道,从而真正理解它在浩瀚宇宙中的真实位置。它不再是那个被上帝置于宇宙旋转舞台中央、古老、强大且威严不动的地球;不,事实远非如此。地球之美,在于其能够产生回响,这种回响正是她美的一种体现形式,如同悠扬的铃声与歌声在空间中回荡,缠绵不绝。它既非宇宙的边缘,也非绝对的中心;既非万物精华的凝聚,亦非空洞无物的存在,它的丰富与独特超乎想象。尽管主要由岩石构成,但从我们的视角望去,它是一束耀眼的光芒,一片广袤的天地,一个灵活机敏的星球。她以三种不同的方式舞动:绕地轴自转,在地轴上轻微摇摆,以及围绕太阳公转。这个星球已从宇宙的中心舞台退至边缘:它环绕太阳运行,除了月球之外,再无其他天体环绕其侧。这颗星球是我们人类的庇护所,尽管我们制造的望远镜日益精密,镜片尺寸不断增大,但它们却揭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人类正变得愈发渺小。这一现象让我们瞠目结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意识到不仅自己位于宇宙的广阔边缘,而且整个宇宙本身就是由无数个边缘交织而成,没有绝对的中心,只有无垠的、令人眩晕的物质旋转着,遍布期间。或许,我们对自身的认知过程,就是一场对外部世界不断演变的深刻理解之旅,也是科学探索工具持续挑战人类自我认知的历程。在这段旅程中,我们的自我观念或许会被不断冲击,直至那个曾经坚韧的自我变得千疮百孔,如同四面透风的残垣断壁。

据说,迈克尔·柯林斯是唯一不在照片中的人类,这张图片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就人类而言,每一个人都在那个图像中,只有一个人不在,那就是拍摄这个图片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柯林斯的图像更吸引人的地方是:在拍摄照片的那一刻,他实际上是照片里唯一存在的人类。

你所提到的那些,包括原子弹的震撼、人造卫星的创意、月球建筑的梦想,它们都是美的体现。因为美并不等同于善,你并没有问我进步是否总是善的。一个人之所以美丽,并非因为他有多善良,而是因为他活着,就像孩子一样,充满生机、好奇和活力。不必深究善恶,他们的美,源自眼中闪烁的光芒。他们或许会犯错,会伤人,甚至自私,但正是这份生命的活力,定义了他们的美。进步亦是如此,它的本质就是生命的跃动与不息。

不禁觉得自己仿佛在嘲笑前面那个宏大的问题:我们该如何书写人类的未来?我们没有书写未来,是未来在书写我们。我们就像风中飘摇的落叶,但却误以为我们是风,殊不知我们只不过是随风起舞的叶子。这令人感到奇怪和讽刺:我们人类所做的一切努力,似乎都在不经意间证明我们更像动物。我们难道不是这个星球最没有安全感的物种吗?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审视自己,试图找到我们与众不同的特质:我们是伟大的、有创造力的、好奇的生物,是探索太空、改变未来的先驱。但实际上,人类做到的,而其他动物难以企及的唯一创举,就是学会了用火,这是人类与动物的唯一区别。诚然,它改变了一切,但即便如此,这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我们只是先行一步,早于其他物种掌握燧石起火。

Doctor Who S15

这一季特别好看,比上一季更好看。看前几集的时候,我就觉得很喜欢了,后面因为五月份做戏剧挑战就攒着没看,然后季终的时候看到豆瓣时间线上的评分都标记好低,有点害怕烂尾。但是我真的看完,觉得还是好看的。我小人之心揣测很多人打低分是因为他们不能接受16,但我还蛮喜欢Rose的。

还是简单讲讲我喜欢的和不喜欢的,喜欢的居多。

Episode 1: “The Robot Revolution”

(+)一个从头到尾不想和Doctor一起冒险的companion

Episode 2: “Lux”

(+)本季最爱一集

(+)背景讲种族隔离

(+)打破第四面墙

(+)二维生物come to life

(+)见到迷弟迷妹,迷弟迷妹是假的反转,迷弟迷妹活下来

Episode 3: “The Well”

(+) midnight call back,以前就没看懂这次又来了,也有doctor未知的力量和恐惧,它没输,Doctor不是必赢的

(+)关于歧视的话题:201里面问两个心脏会不会更好,这已经是一个错误的方向了;202 shine;203 different laws 不会手语的护士是违法的。

Episode 4: “Lucky Day”

(+)几乎没有Doctor的一集,回归RTD时代设定

(+)一开始觉得很老套,后面的反转没想到,有点牵强但意外

(-)最后用怪物来吓男主,蛮低级的,这个怪物有点弱

(+)这个男主也太帅了吧

(-) Doctor对男主的诅咒和指责太过了,Doctor怎么从一个挑战权威的人变成打压挑战权威的人的人了呢?

Episode 5: “The Story & the Engine”

(-)15说在别的地方他有时会被区别对待,在非洲大家会把他当一份子。那不是等于在说非洲人也会把不是黑人的人区别对待吗?用歧视打败歧视?

(-)神仙的坐骑出来作妖了 storyteller supreme

(-)讲故事的力量,但是没有展现出来

Episode 6: “The Interstellar Song Contest”

(-)比较无聊的一集

(-)Doctor黑化好厉害

Episode 7: “Wish World”

Episode 8: “The Reality War”

(+)怀疑和举报,心愿世界的设定

(-)有点过于混乱,情节虎头蛇尾和说不过去

(-)Rani的bi-generation设定有点莫名,Rani有点太弱了

(+) nice to see so many familiar faces

(-)不是很喜欢Doctor和UNIT那么紧密

(+) 15那么快就走了,有点可惜,但16感觉梗也会很多

蛇夏戏剧挑战月 2025现代戏剧谷

现代戏剧谷每年有,今天我把它和我自己的戏剧挑战月结合在一起。5月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看的都是现代戏剧谷的戏。今年也是看了8部,最喜欢的是《月球背面》(和去年一样来自Robert Lepage),最难看的是Pippo Delbono的《爱》。

The Far Side of the Moon
月球背面
2025.5.1
大宁剧院

去年的现代戏剧谷我最喜欢的是Robert Lepage的《887》,今年他的作品又来啦(虽然不是他演的),这部《月球背面》也特别好看。

很难去描述这部戏到底是什么,因为线头太多了,类比隐喻也太多了。我只能尝试把我记得的罗列出来。这些看起来没什么关系,又可以有很多内在关系的诸多场景,有的作为篇章的引子,有的作为线索,有的是一些日常生活的罗列和堆叠,这种平铺直叙很克制也很真实。

美国人和苏联人竞争太空探索的年代里的事件。

生活在加拿大的两兄弟,少年时代正好是那个年代的,现在长大了。哥哥是一穷二白、但电子很多、又很private的研究生(靠打电话销售补贴家用),弟弟是心很大纸醉金迷的电视台气象主持人,母亲刚刚过世。

哥哥的研究主题是那个时代的探月,他觉得人类去外太空可能不仅仅是因为好奇,而是因为自恋。

哥哥解释astronaut(美国)和cosmonaut(苏联)的区别:前者对应的是星星,后者对应的是宇宙(是秩序,是chaos的反义词,comestics同一个词根)

美国的官方组织收集民间的视频,竞优发送到外太空给潜在的智能体。哥哥录了很多很日常的自我介绍。

这些视频都很朴实,也引发了很多少年时的回忆,包括自己的母亲、弟弟和自己的故事。

哥哥想要请问一个苏联宇航员/艺术家是如何做到漫步太空后回到地球面对地球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无法面对/和身边的世界reconcile,特别是和自己的弟弟。

哥哥受邀去俄罗斯演讲却错过时间了,对着空空的场地,他说人类以为自己在发觉新东西,其实没有,以为自己在往宇宙凝望,其实也只是一叶障目;如果可以造一个通天阶梯就好了,但是要造在月球背面,因为那里人们看不见,人们可以继续探索别的更多。(点题)

弟弟替去苏联的哥哥照看妈妈生后留下的金鱼(未成功),帮哥哥读申请学校的回信(未成功)和民间视频回复(成功)。

另一个好看的地方是,场景超级棒,简单的道具影像用的很丝滑。有一个道具是滚筒洗衣机,从头到尾出现了好几次,还有一些无实物表演。而所有角色都是一个演员演,我看介绍说第一版是Robert Lepage自己演的,今天在上海演的也是Ex Machina的演员Olivier Normand,全程讲的是英文。主角讲话慢吞吞的,还真的有点像Robert Lepage在《887》里娓娓道来的样子。最后的一段是主角在地上舞蹈翻滚,然后观众通过镜子的反射看到的是他在太空漫步。

唯一很违和的地方是配乐,刚开始的时候和中间都用二胡的音乐,这是个到中国来演出特地改的吗?二胡的声音太过于凄惨了,并不觉得和整部戏搭。接近尾声的一段响起了《月光》的钢琴曲,感觉一下子匹配了,忧伤但又有某种很宏大的叙事。

两个没看懂的地方,一个是弟弟被困在电梯里的时候还脱裤子到底发生了什么,另一个是小时候登月那天哥哥回到家发现弟弟尿裤子了把他放进滚筒洗衣机发生了什么。

Tag: Robert Lepage, Ex Machina, Olivier Normand,

La face cachée de la lune
2025.5.2

一部戏好看到第一天晚上看了现场演出,第二天早上找到网上资源再看一遍。看的是第二版的卡司,是Robert Lepage演弟弟和一生、Yves Jacques演哥哥和所有其他角色。

看现场和看演出影像不一样。

首先是影像版我看到了更多的细节,比如看到还有洗衣机里面的镜头(穿过洗衣机的门就像穿过机舱到外太空)、电梯的按键、妈妈家里的Snoopy和Charlie Brown玩偶、打电话销售的时候把口香糖粘在桌脚、弟弟在电梯里是抽嗨了(答疑了我前一天的一个问题)。

其次是两者的不同之处。来上海的现场演出是讲英语的,影像版讲的是魁北克法语,口音很可爱。SETI不是广播节目是电视节目。在这版中,我更感觉到了哥哥的孤独、弟弟的好。反而不再试图找到每一段的连接点/比喻点,而是让这部剧带着我往前走。这部剧最让人着迷的最神秘的是它讲故事的方法,肯定不是像我们做ppt想要的是一下子抓住别人的注意力还是串成一个故事,而更多的像是剧中哥哥给外星人拍视频时候的逻辑。那这部剧的观后感是什么呢,一种忧愁、一种释怀、一种软concile?

二胡不是中国改编!

Tag: Robert Lepage, Ex Machina, Yves Jacques, Le Diamant,

大师与玛格丽特(二刷)
2025.5.4
上戏实验剧院

没想到半年之后还可以再看到原班人马演这部8小时巨著,从北京到上海,除了演撒旦的演员好像受伤了,换了另外一个大高个来演。表演形式很长、很丰富、人物超多,总体来说还是很密集的8小时,很特别也蛮不错的体验。

这次我几乎没有睡,而且坐的比较靠前,剧情看的明白了很多。我用自己的话试着来回顾一下情节。

每一幕讲撒旦和他的手下来到苏联,在公园遇到作协主席和诗人流浪者,给他们展示了总督逮捕耶稣的场景。然后预言并送作协主席去死,流浪者发疯似地四处追赶、回到作协。

第二幕流浪者被送到疯人院,在那里偶遇了大师。大师说他也写了一本关于总督和耶稣的小说,他还说了自己和玛格丽特的爱情故事相遇相爱,然后自己独自离开。

第三幕是撒旦在苏联的魔术大表演,当然还包括现场撒钱、年代明星秀等等。剧院现场的人换到新的衣服出门就变成裸的了,捡到的钱第二天变成废纸。玛格丽特被召唤去见撒旦。

第四幕是撒旦的舞会,玛格丽特成为了魔女但又有些厌倦了。在玛格丽特的要求下,撒旦安排大师和玛格丽特的重逢。最后撒旦带着大师和玛格丽特,和他的一众手下上天了。这一切似乎都是耶稣/他手下的要求和安排。总督一直在懊悔,耶稣也回来找他和好。

有几个地方我没有特别明白的

  • 为什么大师能一下子知道流浪者讲的是撒旦
  • 撒旦讲的总督彼拉多和大师小说里的彼拉多是一个故事吗,剧里面演出来的哪些是撒旦讲的,哪些事大师小说里讲的

最后原来是撒旦是大王道,撒旦替作者报仇,或者说是作者用自己的笔写下撒旦为自己报仇,感觉作者太可怜/可悲了。这一版的撒旦演的像教父,不是很像魔鬼。最后则是封神榜各归各位一齐升天。

Tag: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 马斯特卡雅剧院,

万尼亚舅舅
2025.5.6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不是第一次看这部戏这个故事,这次是上话重绎出版的新的演出,请的俄罗斯的导演和舞美设计,中国人说中国话来演。先说结论:建议避坑。

叶莲娜·安德烈耶夫娜 今天天气多好啊……不顶热……

沃伊尼茨基(万尼亚) 刚好是上吊的天气……

这次看下来最大的观感是感觉万尼亚舅舅整个变了一个人,变成了一个一点也不沉稳的、非常幼稚的、老登、老色批。今天我才恍然大悟,(至少在这部演绎中)Vanya和Sonya是平行的,两个人都是爱看上去很美好的、都是单相思、都是爱无所得。我脑海中最印象深刻的是两个人抱在一起、相依为命过苦日子,原来这份相互守护相互依靠的背后的底层是两个平行的人物。但是为什么感觉Sonya的感情纯真美好让人同情,Vanya的纯粹只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几个老登语气都很轻浮,然而我脑海中的这些人至少都是认真的,所以苦难才真,因为他们是努力生活的。

于是我大胆猜想,这部戏讲的是反性骚扰,因为Vanya对“继姐姐”(姐夫新招的妻子应该叫什么)的追求过于露骨和恶心、被继姐姐的回绝也非常明显。如果认定是这种设定,这本身有一种喜感,本来蛮好的,挺有创意的,但是割裂感太重了,因为性骚扰别人的Vanya很难和多年来任劳任怨的Vanya联系成为同一个人。因为Vanya和Sonya苦了一辈子为了一团垃圾,还要继续苦,还要被爸爸教做事情,结果去还要一生牛马,抱着“死了就能休息了”的理念继续下去。这样的生活太重了,和用性骚扰来增加变化相比太割裂了。这样的价值观太扭曲了,牛马想要有追求(追求是垃圾),牛马无法脱离困境,只能延续自己牛马(因为是唯一会的)还要自我催眠自己的隐忍的力量。所以,渣男渣女才是人间真相,独一的爱恋只是一种无能的安全感,因为人类本性是渣的,所以以后可能自由解放洗白。

你一生都没有享受过幸福,但是,等待着吧,万尼亚舅舅,等待着吧……我们会享受到休息的……

最后的结尾,让Vanya老登荡秋千说台词,太搞笑了。

讲一下现场可以认出来的演员。继姐姐的演员丁美婷《糊涂戏班》里演八卦女王,有几个动作我直接穿越了,这种对待性骚扰戏码的抵制和戏虐真的和八卦女王的气质蛮搭的。演Sonya的是范祎琳哭喊的无辜的又有点沙哑声音一出口,就想起来她在《苍穹》里演的女主被告。演Sonya的爸爸,动作神态讲话的语气好老干部啊,和《家有儿女》里的爷爷一模一样。

Tag: Anton Tchekhov, Adolf Shapiro, 尹铸胜, 范祎琳, 丁美婷,

Julie
朱莉
2025.5.9
大宁剧院

大名鼎鼎的ITA阿姆斯特丹国际剧院的演出,我脑海中的ITA还是和Ivo van Hove挂钩的,但是这次来上海的这部《朱莉》的导演并不是他而是Rebecca Frecknall。演出全称讲的是荷兰语,大宁剧院的山顶票,正中的字幕完美地被灯具遮挡,只能看两边的。

先说说和我以前看过的不同的地方:说是私奔要去开酒店变成开酒吧了,朱莉要带着走却被司机弄死的不是鸟是小狗(有点不确定,实在看不清,字幕也看不清)。

有一种极简的北欧风。整个处理比较干脆,包括情节、人物关系、情绪的转变,本来这个故事的对话对峙我觉得很drama的但是在这个版本里感觉少些可。比较干净的场景,厨房,最后地面不断积水(其实也没什么意义)。总体来说,似乎也并没有比去年现代戏剧谷演的上话的版本好看点什么。

Tag: August Strindberg, ITA, Rebecca Frecknall,

荒凉西岸
The Lonesome West
2025.5.11
云峰剧院

冲着“丽南镇三部曲终章”的名号看的,这次的中译版也是之前出品《枕头人》和《丽南山的美人》的鼓楼西剧场。看完的观感,真的是一部不一部,而且甚至怀疑这是Martin McDonagh的原作吗?

故事讲的还是在丽南镇上发生了好多凶杀案和自杀案,镇上的神父非常自责。镇上还有一对兄弟,他们的父亲刚刚因枪支意外走火而死,兄弟两个成天吵来吵去还经常以死威胁。神父经常在其中劝架,偶然又得知其实是哥哥恼怒下枪杀了父亲,弟弟以独吞财产(虽然很有限)作伪证。神父受不了了,自己也去自杀了,自杀前给两兄弟写了一封信,希望他们可以坦诚相待和好,并以自己的灵魂煎熬为赌注。两兄弟尝试坦诚相待了一下,越来越多的陈年旧事相互折磨的事情抖了出来,最后哥哥坦诚是他割掉了弟弟的爱犬的耳朵。弟弟再次爆发,用刀威胁哥哥;哥哥看到弟弟真要杀他,便拿起枪打坏了弟弟最爱的新买的烤炉、还打算了弟弟所有收藏的神像、一怒之下离开了;弟弟看到枪里面还有子弹说明哥哥真要杀他,又想追出去,又想自己还是算了吧。

整个戏,大多数时间是兄弟俩在吵架,完全就像在看两个小朋友在吵架一样。从一方面,可以说这一切的根源是资源的匮乏,这两兄弟和他们所处的丽南镇都太穷了,如果有钱了这些吵闹也没必要发生。从另一方面的理解是,人类的力量大过于它本可以/本该承受的了。还是小孩子的心智,但确实已经长大成人的行动力,用不成熟的心智去思考分析问题出来的行动导向却可以是残酷无情甚至致命的。两兄弟的行径,从某种程度上反射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行径。

我一直在期待一个很黑暗很深刻的大爆点,一直没有来。结局不是两兄弟把对方杀死、也不是遵循神父的信相互坦诚相互原谅,而是回归最初的本性继续生活下去。感觉是最没有爆点的结局,其实也是最庸俗最可能最真实的结局,他们无法/无力突破自己的生理智力眼界的限制,只能浑浑噩噩苟延残喘活下去。

Tag: Martin McDonagh, 鼓楼西, 郗望, 张本煜,


2025.5.22

大宁剧院

什么很奇怪的那么大的名字,上过两年前的当,为什么我还要fool myself thrice?

关于寻找爱的大杂烩,诗朗诵、独白、吉他演奏、歌曲、舞蹈、光影.歌词也没有字幕,独白也构不成一个故事,可能是一种很私人的经历的舞台展示,和Robert Lepage根本不能比。

Tag: Pippo Delbono, 

觉醒
2025.5.24

大宁剧院

表演的形式是主角坐在椅子上读一段段文字,读完一段把纸扔在地上。从非常私人的回忆说起,年轻时候喜欢的歌手、歌手关于反战的歌(参加越战归来,被老人讥笑、被年轻人追捧)、去看演唱会和考试的故事等等,介绍自己的剧团,讲Bobo、Bobo和Pina的故事,Bobo去世自己很伤心,最近的战事(战地来信),嘶喊“I want people”(要人在我身边),要继续下去直到觉醒,换一个结局欢快版的《La vie en rose》。

我的想法:不能接受Bobo和战争的组合,这其中没有逻辑啊。“I want people”是什么自私且贬低Bobo的想法?要活下去,直到觉醒,觉醒之后呢?说是换一个结局,我还挺喜欢的。比《爱》好看多了,比较make sense。

Tag: Pippo Delbono,

Le Jardin des délices
人间乐园
2025.5.31
大宁剧院

莫名其妙。一天世界。

一群人轮流讲话、唱歌、做动作,不知道在说些什么表达什么。用各种语言,主要是法语。有点像邪教。然后变成很神棍的玄学,出来一个装扮很奇怪的,说一些很玄很古早很初级的世界观。快结束的时候一个人事无巨细的描述灌肠以及带来的美好的感觉。最后原来这些人是外星人,在四处游荡。

和一周前的Pippo Delbono《爱》比起来,有点不知道哪个更难看,这两个导演/编剧都太高估自己了。这部至少没有《爱》的那种自我感动,但是名字也差不多了。我的观感,和剧中描述的灌肠差不多,但减去灌肠结束后美好的感觉。

2019年现代戏剧谷我也看了Philippe Quesne的《“龙”的忧郁》,盛名在下,我却一点也喜欢不起来。现在回过头去看当时写的笔记,都没有加tag,应该是打算再也不看这个导演的作品的决心来着。以前看过觉得难看的,这次我竟然还看,真的只是为了冲这个月的戏剧挑战月的数量,最后伤害的还是我自己,还好我只买了最便宜的100块的票子。

Tag: Philippe Quesne,

蛇夏戏剧挑战月 GOAT

这一轮的戏剧挑战增加一个好看重看的环节。因为是重看,更注重体验,真的好看的戏重看的时候是可以每一分钟都沉浸享受其中的。

Hamilton
2025.5.27

第一个看的必须是永远的第一名《Hamilton》啦,已经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还是超级好看。

这次看哭点来的更早,看到Laurens去世的来信就已经哭了,后面的《It’s Quiet Uptown》更是催泪弹。

Tag: Lin-Manuel Miranda, Musical,

Vanya
2025.5.28

之前是在电影院里看的NT Live的《Vanya》觉得超级惊艳。最近看了现代戏剧谷的上话版的《万尼亚舅舅》,然后再来重看有中文字幕资源的《Vanya》,才意识到第一次看的时候很多地方我没看懂。Vanya是一个至死都是少年的中年男人(玩耍声音模拟器),我第一次看的时候以为他是少爷,现在看是一种可怜,年纪大了什么变得恶心。

为什么这个戏要叫Vanya,明明是一个众生相,至少男主的戏份或者戏剧冲突的中心应该是医生更多一点吧。所以Andrew Scott一个人演所有人,就有多一层意义了,就更厉害了。为什么Andrew Scott演谁都那么让人觉得有代入感有说服力,可以看懂可以relate呢?

Tag: National Theatre Live, Anton Tchekhov, Sam Yates, Andrew Scott,

Wicked
2025.5.29

电影版的在国内上映的时候只看了一遍,蛮后悔的,好在现在b站上可以买票看,还很高清。

再次膜拜Cynthia Erivo的唱功啊。

这次留意到了多一些政治的元素,校园霸凌(不仅是学生之间的,还有老师对学生的)、种族歧视、动物被排挤等等。

Tag: Stephen Schwartz, Winnie Holzman, Idina Menzel, Kristin Chenoweth, Jon M. Chu, Cynthia Erivo, Ariana Grande, Jonathan Bailey,

Molière
2025.5.30

去年年底看了盗摄,很喜欢;原声专辑无限循环,更喜欢了;然后今年年初官宣下半年会来上海巡演,开票即抢票;最惊人的是放出了官摄,真的是不怕卖不出现场演出票啊。

这次看的是官摄,说实话清晰度并没有比盗摄高多少,但至少镜头比较稳,还有一些不是最合适的运镜。

最好听的几首都不是莫里哀唱的,反而是一些配角。饰演Conti亲王的Abi Bernadoth嗓子太好了,我最喜欢的《C’est la vie qui m’a fait》他最后的结尾太厉害了。其他人也唱的超级好,配角的歌一点不比主角的差,甚至更抢戏。演莫里哀的PETiTOM除了唱歌,还特别能跳舞、好爱翻跟头。再看能发现越来越多和《Hamilton》神似的地方,下次看的时候我把这些地方记下来。

好激动看下半年的现场!

Tag: Dove Attia, Molière, PETiTOM, Abi Bernadoth, Musical, 

蛇夏戏剧挑战月 一些National Theatre Live

Young Marx
2025.5.16

故事讲的是穷困潦倒的年轻时代的马克思在英国,和老婆、周旋在两个女人之间。马克思在随手小事上讲一些资本论的理论(宣言已经出版,很多年轻人为此献身),还有一些比较便宜的笑料,以及明显是现代编剧人代入的对未来圣诞商业化的评论以及和物种起源的对话等等。事业上说不清是邪教的起源还是热血的革命,私人感情渣的一地,对自己的小孩反倒是超级好,特别会陪小孩玩。

我本来对这部戏很期待的,是年轻的Rory Kinnear演年轻的马克思。结果就这?

Tag: Richard Bean, Clive Coleman, Karl Marx, Nicholas Hytner, Rory Kinnear, Oliver Chris,

Yerma
2025.5.17

女主想要生娃,生不出来,最后崩溃。故事情节虽然的确是这样,但是这样总结很不完整,但我也不确定不完整的部分是不是这部戏的现代的改编。还没有讲全的地方是,女主的职业是一个记者,年轻时候不想要小孩后来想要了,并且还把自己的这一段心路历程、包括对于身边的人怀孕流产的真实想法都写在blog上面。

得不到想要的,自己痛苦也没什么可被指摘的,把自己的内心剖析exploid去写blog值得被指摘吗?想生孩子,也不是没有丈夫,也不是没有愿意一起生的丈夫,但是不愿放弃写blog。这些我都可以理解,我不理解的是:一个高知、记者,会独立思考,还是会受困于生育迷思,并且会为此毁了所有原本的信念和人设,怎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呢?

极简的舞台,四周有透明的玻璃墙。转场的唱歌真的很烦人。

Tag: Federico García Lorca, Billie Piper,

Straight Line Crazy
2025.5.18

由真人真事改编,故事讲的是美国的传奇城市规划师喜欢造路,各种直线的路。第一幕讲的是他成功建造了长岛的公路,第二幕讲的是他想继续把公路修到纽约被挑战了。

看简介以为主角是被挑战的,结果看第一幕的时候原来主角是挑战者,第二幕他变成了被挑战着,有一点《红色》的感觉。

第一幕的时候,隐隐感觉这个主人公的恶心,但是又不敢做判断人家好歹是一个传奇人物。一开始的时候,他手下的人说男主harder on himself,这种事情对自己很容易,对别人是一种选择。男主还会说一些奇奇怪怪的警句,we must advance their fortunes without having any respect for their opinions,让我认识到了我不了解的所谓民主的种类。男主一边pua自己的团队,一边在团队面前显示自己是很骄傲的,结果governor一来,各种奉承讨好还深度bonding。

第二幕直接原形毕露了,第一幕时候看到的我还不能确定的种种,bully、full of himself、厌女、种族歧视、pua都齐全了。

这个戏让我想到了易普生的《建筑大师》,有才华的人渣,有才华,是人渣。

Tag: David Hare, Nicholas Hytner, Ralph Fiennes, Samuel Barnett, Siobhán Cullen,

London Assurance
2025.5.19

有钱人家的父子爱上了同一个少女,儿子假装自己不是儿子,父亲又喜欢上的另一个中年妇女。

很粗俗的情节,做成轻轻松松的喜剧。没想到能看到这样的Simon Russell Beale,一脸肥肉,小表情特别多,矫情得几乎可爱。

The title of gentleman is the only one out of any monarch’s gift, yet within the reach of every peasant.

边说还边看楼上乞丐票的观众

Tag: Nicholas Hytner, Dion Boucicault, Richard Bean, Simon Russell Beale, Fiona Shaw, Paul Ready,

Translations
2025.5.20

在爱尔兰的小镇上,很淳朴的人们(大人)在上学,学拉丁语,有人想学英语(自发的)。老师的儿子是英国人的翻译,却有一种卖国贼翻译的味道。英国人来做地图,对爱尔兰文化侵略。翻译隐藏了原文的意思,是为了军事、税收的目的。其中一个英国军官爱上了当地少女,被解决了。因为这个军官的失踪,另一个英国军官要清空整个小镇。

在舞台表演中,演员都在讲英语,两个讲英语的演员还要互相假装听不懂对方。

好像是非常著名的爱尔兰剧作家Brian Friel的作品。

Tag: Brian Friel, Ian Rickson, Colin Morgan,

Jack Absolute Flies Again
2025.5.21

闹剧喜剧,基于二战时期的空战背景的浪漫爱情故事。

最后还要煽情一下空军英雄主义,很没意思。

男主和海报上长得好不一样,怎么戴个帽子简直就是两个人了。查资料的时候发现这部戏的作者Oliver Chris自己也是演员,在《Young Marx》里面演的恩格斯。

Tag: Richard Bean, Oliver Chris, Emily Burns, Laurie Davidson, Kerry Howard, Lydia Languish,

The Seagull (2022)
2025.5.23

这个是在讲排戏的,不知道和原著到底什么区别。情节只看懂是新晋女星全力吹捧自觉失意的作家。

所有人都在台上,全部赤脚,不是他们的戏的时候,其他人全部冻住。有时候分不清谁在讲话。

感觉情绪都相对比较平稳,没有撕心裂肺的嘶吼

Tag: Anton Tchekhov, Anya Reiss, Jamie Lloyd, Emilie Clarke, Indira Varma, Robert Glenister, Tom Rhys Harries, 

The Seagull (2016)
2025.5.26

连着看了另一版《海鸥》,这部的舞台设计看上去比较真实,我也不确定情节有多少改编,但是剧情是比龙妈版的看明白多了。

这一版的妈妈更真实、更搞笑一点,挽留作家不是pua他、而是哭闹搞笑。这个版本女主崩溃得比年轻作家更多。以前的人的情绪都好浓烈啊。

Tag: Anton Tchekhov, David Hare, Michael Oakley,  Anna Chancellor, Olivia Vinall, 

蛇夏戏剧挑战月 SIX(二刷)

美琪大戏院
2025.5.25

这次来上海巡演,整个氛围超级好的。上海观众素质好高,反应恰当且热烈。在伦敦首刷的时候觉得挺好看的,但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看,但是这次二刷在上海觉得很好看。歌虽然是“一人一首成名曲”,但是可以把每一首都可以把高潮落到最后大家热烈鼓掌,每一首都唱到演唱会的气氛。整个场子真的有演唱会的感觉。这次特别注意到最后一个皇后,唱着唱着变成说唱了,不管是节奏声调都有《Hamilton》的影子。现场的中文字幕,还经常夹杂着emoji来替换黄暴的词汇,变得和现场的皇后们一样俏皮起来。

可能是因为我是第二次看,所以感觉情节的转折也更清晰了。从相互比惨、比幸福、比互动的比较,转变成为自己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大女主、更是独立于丈夫的大女主。这种“I don’t need your love”的升华,和前一天我看的《觉醒》的“I want people”比起来,境界高太多了。

Tag: Toby Marlow, Lucy Moss, Musical,

蛇夏戏剧挑战月 一些(盗摄)音乐剧

Maybe Happy Ending
2025.5.10

故事讲的是两个退休(被遗弃)的机器人邻居,一起去济州岛一个想去找自己的主人一个想去看萤火虫,回来以后两个机器人相爱,为了不伤心说好抹去自己相识的记忆。

注定是悲剧的还努力乐观尝试,很戳人的。一开始的时候,我努力让自己不要care机器人,不能情感化拟人化机器人,这比为盘中肉感动抱歉更没道理。第二幕两个机器人不管人类了,自顾自这样的结局蛮好的,但是都不管人类了,为什么还要学人类的相爱,让人觉得档次变低了。对于最后这样的结局我有点纠结。一方面我小时候觉得不难过的方法是不要engage情感的逻辑一致,但是又说服自己这样是不对的没有human味道。另一方面,但我又真的觉得这样的冷峻的决定很厉害很美好是属于只有机器人才能拥有的美好,可以给音乐剧这样一个结局很厉害很完美。可是最终男主没有抹去记忆,可能女主也没有。

这个是韩国原创音乐剧,前不久中文版在文广有演我没敢去看,现在英文版在宽街演还拿了不少奖项的提名。男主是Darren Criss,我一开始把视频拖到中间看到他第一眼我还在想这个到底是外国人还是化妆很浓的韩国人(的确有点韩国人的样子),女主看名字感觉是一个中国人。我看的虽然是盗摄,但是整体画面还算比较清晰的,这部音乐剧还是蛮好看的,虽然情节很简单而且略显刻意,但是歌还是挺好听的。除了本身的歌曲,还结合了一些故事里的时代背景的爵士歌曲也不错。后面我听原声专辑,循环播放,越听越顺耳,考虑一下要不要把刚看完的时候打的4星升级成5星。

Tag: Will Aronson, Hue Park, Michael Arden, Darren Criss, Helen J Shen,

Here We Are
2025.5.12

第一幕是一群有钱人去各个地方吃brunch,都吃不上,像荒诞派话剧一样。去了cafe nothing,法式bistro,意式餐厅(遇到做梦的中尉),大使馆(遇到神父)。第二幕更奇怪的事情,大家都走不出大使馆的房间,外面好像已经是世界末日了。最后打破某种循环出来了,女主想要做却忘了还没做的是什么?

据说是Stephen Sondheim最后一部作品,可能因此感觉完成度不是很高。女主一出场就看出来是DEH里面的妈妈,神父看着特别眼熟声音也熟悉,一开始不敢认后面越看越像应该真的是《Frasier》里的Niles,原来他一直在音乐剧界活动。

刚刚查credits的时候发现,现在这部音乐剧在伦敦演,主演包括美国过去的Jane Krakowski和Jesse Tyler Ferguson,怪不得前不久看到这两个人去给Olivier Awards颁奖了,主演还有Rory Kinnear!

Tag: Stephen Sondheim, David Ives, Joe Mantello, David Hyde Pierce, Rachel Bay Jones,

Parade
2025.5.13

Ben的声音太突出了,南方口音都被淹没了,歌还是唱的很好。剧情其实很复杂,但是歌曲的配合有点不是很理解。好几个人好几首歌都好听而且厉害。

其实蛮喜欢这个标题和情节安排的,是一宗近百年的冤案,parade是很骄傲的感觉很进步的国家/民族,但是做出来的事情都是很不成熟的、偏见的、歧视的、无知的。

Tag: Alfred Uhry, Jason Robert Brown, Ben Platt, Micaela Diamond, 

The Color Purple
2025.5.14

太能唱了!太苦了太可怜了,连续两天都是一百年前的苦日子,今天才一下子理解那么苦的日子配那么好听的嗓音和歌曲的意义。

看似是一个陈词滥调的故事,但是里面每一个人物都可以拿出来做分析。有反抗自由精神的Sofia那么强大那么有力量,却被强迫做女仆;Shug对上帝的理解,很好,对造物主不是理所应当的,它做的很多很好,不是要ta来拯救;唱着想要自由的,竟然是农夫,说他是天生的,他问为啥他儿子可以从中得到美好和快乐呢?

之前听电影版《Wicked》上映后两位主角做的一个访谈,问扮演Alphba的Cynthia Erivo唱过的最难的歌是不是《Defying Gravity》,她说是《The Color Purple》里的《I’m Here》,说是其中情绪的转折、情感的丰富程度堪称一绝。我是因此把这部音乐剧放入待看清单的,看了以后真的觉得是五星的推荐,里面的这些人真的太能唱了。现场(虽然是盗摄)的《I’m Here》比原声专辑里的更震撼更好听,Cynthia Erivo真的有魔法。

Tag: Alice Walker, Cynthia Erivo, Heather Headley, Danielle Brooks,

Cabaret
2025.5.15

歌耳熟能详且好听,包括开场的《Willkommen》还有《Maybe This Time》。我第一次听到《Maybe This Time》还是在我的音乐剧启蒙电视剧《Glee》里面,歌曲很动人,看歌词我还在想怎么会有那么可怜self estime那么低的人物到底是经历了什么。

情节是纳粹上台初期的柏林,柏林原来是如此多元开放自由的城市,却滋生了纳粹。Cabaret MC最后成为火车检票员唱起歌来,很凄凉的美感,又有一种力量。

看的还是盗摄,是2021年西区复排版的,Rebecca Frecknall导演,明星演员加持Eddie Redmayne + Jessie Buckley。

Tag: Christopher Isherwood, Rebecca Frecknall, Eddie Redmayne, Jessie Buckley, 

蛇夏戏剧挑战月 两部林兆华

建筑大师
2025.5.7

故事讲的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建筑大师,一边按着自己的学生不给他任何机会、一边和自己学生的女友暧昧、一边霸占着大师的名号,但是他却不开心。这时候来了一个一直很仰慕大师的少女,仰慕了10年,按照约定来找大师了。大师跟她回顾了自己事业起飞的转折点,是多年前的一场大火。大火之后,自己的双胞胎儿子死了,自己转变赛道不造教堂只造住宅很成功。大师的妻子面对灾难,认为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大师则想反抗上帝,想要自由,却又觉得是一场空。最后大师为了证明自己,为了再次跟上帝对话,爬上高楼摔了下来摔死了。少女依旧很崇拜。

我看的是很老的视频,建筑大师和少女分别是濮存昕和陶虹饰演的。话剧腔好重,感觉是在用北京话吵架。建筑大师老登和少女的设定,感觉少女像是他幻想出来的一样,否则一老一少的对话怎么会那么同频呢。

Tag: Henrik Ibsen, 林兆华, 濮存昕, 陶虹,

三姐妹 等待戈多
2025.5.8

这样的设定看起来蛮新奇的,是两部戏串起来演,在同一个舞台上穿插上演。我看的还是很老的视频,是濮存昕演迪迪和上校,陈建斌演戈戈和少尉。因为两部戏的合并,很多情节都被切割掉简化了,所有还有一个旁白在串场和扮演一些次要角色。但是这个旁白(我也没看清过他的脸)的普通话也太不标准了,太出戏了。

并不是说这两部戏不能串起来,但是并没有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机的组合。硬要讲的话,共同点是这些主人公们都在寻找等待生活的转机和一丝希望,但又迟迟无法行动起来。

Tag: Anton Tchekhov, Samuel Beckett, 林兆华, 濮存昕, 陈建斌,

蛇夏戏剧挑战月 两部舞剧

2025年5月的戏剧挑战月,这个月正巧有静安现代戏剧谷,其他基本是线上看戏。这次的戏剧挑战月给自己整点不一样的,看看舞剧,还是中国原创舞剧。看的都是B站上的官摄资源,很难想象要是买的是现场的乞丐票在山顶看的效果会多差。

只此青绿
2025.5.3

最火的《只此青绿》开始,故事讲的是故宫研究员通过对《千里江山图》的研究,把我们带入北宋画家王希孟作图的世界。

先说舞蹈,的确是很好看。不自觉想到和看俄罗斯芭蕾舞的观感差异,芭蕾舞看着很舒畅,看完自己也会想蹬起来跃步;而《只此青绿》的舞蹈很极致,给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人类能做到的事情吗,做成这样的意义是什么”。

古今穿插共舞蛮好的。我一直在想这里到底主角是谁,是画家还是研究员,它所传达的信息是很不一样的。最后两个主角在故宫的展台相遇,就像梵高被Doctor带到奥赛博物馆一样,很感动但有抄袭的嫌疑。

朱鹮
2025.5.5

舞蹈是蛮好看的,故事是关于生态保护的,但是没什么感觉。

孤独故事集

孤独故事集

The Lonely Stories

娜塔莉·伊芙·嘉瑞特(编)

Natalie Eve Garrett

姚瑶(译)

9787532793723

以孤独为主题请21位作家写的短篇集,卖点是彼时正处于新冠疫情爆发期间,其中可能渗透了一些对孤独的新的认识。真的是对比着看,可以看出来大家对所谓的孤独的理解都是天差地别的,但却又有不少共同点。

下面列举我一句话总结的内容

  1. 独处的黑人女老师
  2. 被基金会安排体验的女作家
  3. 住院女病人
  4. 小时候和母亲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失智
  5. 独自去海岛写作
  6. 疫情期间,曼哈顿公寓里的邻居相继离开
  7. 大学刚毕业独自自驾出游生活
  8. 分手后的女性
  9. 作者和他的第二人格远离电子平台和社交
  10. 怀念女单身汉的生活
  11. 长寿夫妻丧偶
  12. 流产、怀孕、回想父亲的离世
  13. 小时候从香港移民美国,长大后结婚移民荷兰
  14. 偶像独自离开美国的历史人物,自己也渴望片刻可以离开家庭孩子的独处时光
  15. 小城(星际迷航)迷弟追寻的孤独
  16. 和患病的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去了疗养院
  17. 印度作家
  18. 丈夫死于新冠(很早期)
  19. 驻校教师的孤独和观鸟
  20. 禁欲半年的主人公在飞机上偶遇心动对象但什么也没发生

共同点比如有好几篇都是作者写自己被赋予某一次旅居写作的机会,还有不止一篇提到《英国烘焙大赛》的剧集。

现在回想起来,印象最深/我最喜欢的还是第一篇Megan Giddings的《那些转瞬即逝的重要时刻 我是地球上唯一存在的人》,有一种很细腻却是循序渐进的代入感。

刚刚上amazon看原版的这本里面有22篇,唯独没有包含在中译本的是李翊云,怎么回事?而且感觉这个tone也很不一样,原版封面是粉粉绿绿色彩很活泼了,印证了书的副标题是关于孤独的但有struggles也有joys。不像中译本的封面直接是一个人面对着一辆飞驰而来的汽车,像是要自杀一样。

星期天被遗忘的人

星期天被遗忘的人

Les oubliés du dimanche

瓦莱莉·佩兰

Valérie Perrin

王恬(译)

9787020180226

故事讲是主人公在养老院工作,然后分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主人公自己和表弟同祖父母一起生活,他们的父母双双在多年前一次车祸中身亡,主人公抽丝剥茧发现了事件的真相。另一条线索是主人公在为一个年纪很大的养老院的住客写她的故事,追溯到了住客年轻时候的经历,缠绵的爱情、战争年代丈夫被抓走失忆和别的女人生下孩子等等。

真的只能怪我自己,自找苦吃,《墓园的花要常换水》我觉得那么难看,为什么还要再给《星期天被遗忘的人》再一次恶心我的机会呢?

这本书一开始的时候就喜欢不起来,是因为感觉作者处处在展示某种优越感和自我陶醉。后面更不用说了,老一辈的失散失忆痴痴等待的故事,吐了;后面的寻找父母身亡真相挖掘出来的情节也真的让人直接生理不适。

我也在反思,我期待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故事,为什么我会这么反感这本小说。但我不愿意在这本小说上,再多花我一分精力和时间。

为什么总也没人提这些名字?

我看过Édouard Louis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艾迪的告别》,也看过Édouard Louis参与影响演出和编剧的话剧《关于演员的故事》,但是他的书我却一本没读过。看到叶沙的子夜书社预告2025年的书单里有他的两本中译本,于是一口气把两本都读了,两本都超级短的,一本讲他的爸爸一本讲他的妈妈。这两本的定位感觉有点像Annie Ernaux的《一个男人的位置》和《一个女人的故事》,同样是挺短的关于父亲、母亲的社会派的,但风格也不一样。

虽然我看过话剧,也读过他的师傅Didier Eribon的《回归故里》,之前对Édouard Louis的写作内容和写作风格有一定的预判,但读下来依然让我震惊/震撼到了,特别是讲爸爸的那本。

谁杀了我的父亲

Qui a tué mon père

爱德华·路易

Édouard Louis

赵一凡(译)

9787532794522

《谁杀了我的父亲》里面,作者用第二人称对话父亲,通过向父亲的单方诉说,用自己和自己的父亲作为方法来解析父亲这个人以及他所在的这个社会。我的预设是这是一个很垃圾的父亲(没文化、没感情、暴力、偏见、无能等等),结果发现是很糟糕但是也有不那么糟糕甚至有点温情的地方。糟糕的一面很容易让读者接受,但是可以通过方法论讲明白这些糟糕和不糟糕的缘由,很厉害也很值得让人信服,这是作者的过人之处。好多地方都让我印象深刻:讲到害怕父亲的存在、暴力驱逐暴力(暴力的传承与断档)、父亲年轻时自己的女装照片以及对女装的厌恶到后面对女装道歉的接纳。

弑父这个主题从古希腊神话到父权社会的延续,特别是在西方,有着相当深远的意义。那在这本书里面,那到底是谁杀了“我的父亲”呢?我一开始以为是父亲的父亲,又以为是长大成人有了力量的“我”,其实是父亲自己所在的这个世界/社会/政治体。最震撼的是,作者最终揭露杀死“我的父亲”的正是那些政客,并一一列举那些人的名字:希拉克、萨科齐、奥朗德、马克龙。那些本来容易被隐去的名字,列出来简直成为了一个作者的反抗/报复的方法。

统治者会抱怨左翼政府,也会抱怨右翼政府,但政府从来不会造成他们的消化问题,政府从来不会摧残他们的背,政府从来不会让他们想去海边。政治不会改变他们的生活,就算改变也只是一丁点。这件事也是很奇怪,是他们在搞政治,可政治对他们的生活几乎毫无影响。对统治者而言,大部分时候,政治只是个审美问题:一种思考自身的方式,一种看待世界、构建个人的方式。对我们,那却是非生即死。

为什么总也没人提这些名字?

我方才所念的这些名字,或许读到我的书或听到我发言的人并不认识,或许已经忘了又或者从未听说,但正因如此我才要念出来,因为有些凶手从未因他们所犯的谋杀而被点名,有些凶手因为匿名或被人遗忘而逃脱了骂名,我害怕,因为我知道世界在暗处、在黑暗中运作。我拒绝他们被遗忘。我要让他们从现在起被人记住、举世皆知,老挝,西伯利亚和中国,刚果,美洲,跨越五大洋,深入七大洲,越过所有边界。

一切最终总会被遗忘?

我愿这些名字变得如阿道夫·梯也尔、莎士比亚笔下的理查三世或开膛手杰克一般令人难忘。

我愿为了报复让这些名字进入历史。

一个女性的抗争和蜕变

Combats et métamorphoses d’une femme

爱德华·路易

Édouard Louis

赵一凡(译)

9787532795581

《一个女性的抗争和蜕变》讲的是作者的母亲,终于下定决心毅然决然地把他的丈夫赶出家门获得了自由,之后来到了作者所生活的城市开展了新的人生。感觉是一篇爽文,其实蕴含着作者本人和母亲之间的纠葛、母亲人生和观念的转变。

改变意味着什么?

以我如今对她的了解,有数十个场景和事实与简单的幸福蜕变的故事抵牾。她从未去过法国以外的国家旅游,她继续在巴黎市郊的穷人超市购买食物,她不挣钱,部分依赖和她一起过的这个男人,她没法和街坊交友,那些住在她那条街上、居高临下看着她的布尔乔亚女人。她承认:有些日子我感到无聊,我在这里没有朋友。这里的人和我们不一样。

如此受制于阶级暴力,一场改变还能算是改变吗?

然而。然而她还是感到幸福。她反复这样对我说。我再也不知该怎么想或如何想。或许问题不在于弄清改变意味着什么,而是幸福意味着什么。我找不到答案,但我知道她如今的生活(existence),她成为的样子,逼使我面对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