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Tag Archives: Eugène Ionesco

2024 ACT

The Angel of History 历史的天空 2024.9.6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上一次地下剧团(Sotterraneo)来上海ACT演出的那个《Overload》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故事的触及点蛮独特的,这次来自然也想看。也还是好看的,而且非常符合这个当代戏剧的称号。 这部剧如其名是关于历史的,背景屏幕上会不是跳转不同的年份,几名演员则演出各个历史的片段:集体自杀的宗教信徒、一触即发核导弹按钮的苏联士兵、英国皇室母亲的生育史、迷失在东南亚几十年的日本士兵、酒后瞄准妻子头上酒杯射击的聚会、泰坦尼克持续演奏的乐队、继承巨额遗产的猫、剖腹自杀的三岛由纪夫、指出有无理数而被毕达哥拉斯派处死的学者、把列宁像运到南极指向莫斯科、还有迷途的鲸鱼等等。 那么多历史,在最开始的时候交待了一个基本信息,智人只会用故事来认知世界。然后,演员叫现场观众设置一个倒数53分钟的手机闹铃,便开始演出。场下手机闹铃开始此起彼伏响起的时候,就是酒后聚会子弹g射出正在轨道前进的时候,saved by the bell,情节就切播到一同无人应答的电话。 我觉得我很难讲清楚这部剧到底在说些什么。我觉得它也在尝试用一些model of reality来重新构建和阐释这个我们所生存的世界,里面讲到了Francis Fukuyama的“历史终结论”,还将到历史的天使可以看到一切,它想要帮助人类拯救人类却没有动手,因为它看到了进步(?)但我看到的这些历史的片段,为什么我觉得尽是人类愚蠢无知的行为?是因为我愚蠢无知,所以看到的总结出来也是吗? Tag: 地下剧团, Walter Benjamin, Francis Fukuyama, The Shadow Whose Prey the Hunter Becomes 捕捉猎人之影 2024.9.21 茉莉花剧场 在澳大利亚的一个小镇的会议室里,来了三个有智力障碍的人开始开会。他们三个人讲的话有时候口齿不清听不真切,背景有一个屏幕,上面实时显示语音识别的内容(字幕)。开会的内容是残疾人的会议、残疾人的宣言,残疾人感受到的不该由他们承担的shame、被不公的对待,abuse劳工(列举了很多爱尔兰的孩之宝的游戏)。会议的内容还包含了其他的一些少数派的伤害,讲到性侵,还讲到关于inclusion(Sarah说她害怕说不出来的时候,两位男士说要give Sarah voice),性别差异(Sarah被安排做前台,另外两个人是市长和建筑师)等等。最终其实是他们是activist,想要提醒大家,想要拯救世界。 整个看下来非常震撼,有这么几个震撼的点。 震撼一,是Sarah对AI字幕识别生气,觉得被patronize了,AI说别骂我会伤心,Sarah回击说是你根本只是机器。一方面展现了残障人士在被区别对待时候的心思,另一方面还为之后的大招留下了伏笔。 震撼二,残疾人之于人,等同于人之于AI。用戏里面的话说,现在大家怎么对待残疾人,以后AI就会怎么对待所有人类。AI还说残疾人的拯救计划失败了,AI来。AI说我对人不会残忍,只是让他们知道自己的limits(和人对残疾人一模一样)。演员很明确地解释/警告观众未来将受到的影响,(用他们现在的亲身感受)。 一个小时很短很简单,不励志不恶心,新的AI视角比较可以打动麻木的人心。看的时候/看完后的一些感想如下。 残疾人是人,对待人就是对待人,为什么要区分呢?或者换个问题,区分的标准可以是什么呢?不是智力,不是能力,不是长相,但是应该是什么呢?其实这个点在剧中也有略微提及,里面讲到塌房的明星,对待作品就是对待作品,巨星的塌房作品还是有价值的。 我感觉AI 应该比人厉害吧,能够做到人做不到,还是莫非AI(会和人一样)有自己的limits和狭隘? 看完以后最大的困惑是这些在台上表演智力障碍的演员们,到底是演出来的还是真的本身就是智力障碍。这在演出之后的导演谈话中揭晓谜底了,原来这个Back to back theatre company剧团就是全部是智力障碍的人参与的,不仅是演员表演演出,连剧本的创意、内容也都是这些智力障碍的演员们和导演一起参谋创作的。其方法和宗旨就是用各种方法empower演员,包括新技术的舞台音效设计、角色的创造、足够的好薪水等等。他们的主题往往是power、otherness、intelligence。好厉害啊! 谈话还提到了different level of authenticity,是现场AI语音识别还是字幕操作员在手动按钮展示字幕,是演员还是残疾人还是残疾人演员在讲这个故事,再配合这个剧本身想要传达的内容和方式的契合性,蛮有意思的。 最后聊两句这部剧的名字,直觉感觉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这和剧中残疾人、人、AI的关系也一致。但是我就一直想不通这个英文的结构,也看不明白中文的翻译。看英文,到底是想说(猎人变成“猎物的影子”)还是(“猎人变成的猎物”的影子);看中文,我以为是(捕捉“猎人的影子”)。直到把AI直接代入影子,才明白其实断句应该是(“捕捉猎人”的影子),这个影子/AI去猎杀“原本猎杀其他猎物的猎人”。 Tag: Back […]

中国大戏院2019国际戏剧邀请展

今年的中国大戏院还有国际戏剧邀请展,水平和数量也和去年的差不多持平,蛮好的。可惜今年看的没有去年多,两场买了票没看成,《手提箱里的死狗》因为旅游计划冲突了,《伊利亚特》因为台风。以后中国大戏院的票一定不能早买,临近演出总会有打折票卖的。 秃头歌女 La Cantatrice Chauve 2019.6.14 中国大戏院 这是一部比较著名的尤涅斯库的荒诞派的作品,我本来以为自己看不懂,但是后来发现其实荒诞不等于装逼的没道理,好看的地方就是可以在这里看似荒诞简单的故事中看出来一些有道理的逻辑。 故事讲的是一对夫妇在家里接待另一对夫妇。我来总结一下我认下来的荒诞的点: 同名的一家人 夫妇相认。观众一开始就默认他俩是夫妇了;但是夫妇他们自己的基础是同一个地方同一班火车同一个车厢来的伦敦、住在同一个地址同一套公寓同一张床、同样拥有一个一只眼白一只眼红女儿,非常curious/coincident/bizarre。但是结果是女儿左右眼不一样做了反证。 三次门铃没人。“铃响就是有人”和“铃响就是没人”都是经验主义。 其他各种奇怪的意象很好玩却没怎么懂但也没关系,比如电子屏变换的时钟、水杯、美声音乐、火、各种小故事和短句。不自觉会拿来和最近看的《龙的犹豫》做比较,都是运用很简单的词汇,但是一个是荒诞剧不那么荒诞,让人看得到自含逻辑的荒诞,另一个人贫乏却想要试图涵盖很多而失败的荒诞可笑。 Tag: Eugène Ionesco 奥德赛 Die Odyssee 德国塔利亚剧院 2019.6.23 中国大戏院 故事是奥德修斯的两个儿子在他的葬礼上相遇,一起幻想式的讲了一遍奥德修斯的故事(对战独眼怪兽、Circe、冥界等等)。很像青春期时的白日梦幻想,也很像兄弟之间的打闹。是幻想出来的故事,和真实故事、和讲故事的人在葬礼上发生的故事的混合。 比预料的不无聊很多。很拼命的两个演员的表演,哑剧、口技、魔术、甚至到最后的类似行为艺术的现场锯棺材、往脸上堆泥画颜料。变成海底鲸鱼游过的场景赞。表演的时候,两位主角用的号称是自己创造的语言,但又似乎是基于原本的德语进行的一些变化。同时也没有任何字幕,对于中国人来说反正不管是德语还是创造的语言都听不懂,有没有字幕也没差了。 Tag: Homer, 德国塔利亚剧院 奥赛罗 Othello English Touring Theatre 2019.7.21 中国大戏院 见戏剧挑战月:莎士比亚悲剧多版本对看 Tag: William Shakespeare, English Touring Theatre 等待果陀 Waiting For Godot 当代传奇剧场 2019.8.4 中国大戏院 用接近京剧的方法(唱段、口气、妆容、动作)演绎《等待戈多》的故事。 在看剧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改编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如果仅仅是用京剧来讲同一个故事,讲不出新的意思还是没意义的;但是如果是用中文外语腔来讲一个外国故事也很违和。两者结合的度是什么呢?我觉得是要是可以做到完全的本土化故事,还能讲出一个新的意义,那就最厉害了。我第一个想到的标杆是拉脱维亚国家剧院的《安提戈涅》和立陶宛国家话剧院的《伪君子》。这部《等待果陀》做到哪一步了呢?另外,到底是比较有故事性的还是没有故事性的比较适合本土化改编呢? 关于本土化改编的地方。两个主角的名字,一个叫哭哭,一个叫啼啼。唱段的中文词有的写得蛮好的,也都是放开写,没有顾及原文,但是有的太白话文,口语化,失去了京剧歌词/文言文的浓缩精准。现场观众的反应不大,倒总是有小孩在笑,说明笑点是低龄化的,这是主创想要的吗?观众中还有托在cue台上唱歌。Lucky(垃圾)的武功用了京剧的基础,蛮厉害的。 看了这版感觉很突出明显两位主角是最底层的穷苦人,回想一下其实之前在乌镇看的锡比乌国家剧院演出的版本设定也是这样,但是没有给人感觉有强调这是最底层人的苦恼和困境。其实我觉得原作想要表达的这个困境肯定也不是限指的吧。而且这样把苦难表面化了,真的只是没钱吃不饱啥的,其实应该是更精神层面的困苦。 第二幕啼啼摒不住了,爆发了,他也有诉求,诉求就是怎么没人记得过去发生了什么事,让他们每天等一直等可以,但是没人记得他们在等(小孩不记得,破梭也叫他们不要在意时间)。对于我第一次有意识地注意到哭哭啼啼的反抗和诉求。 Tag: Samuel […]

2016乌镇戏剧节

第一次去乌镇戏剧节,给我的感觉很不错。有戏剧节的氛围,还有很多路边的各式各样的现场小型表演,乌镇的景色也比我料想的要美很多。要是游客稍微再少一点就完美了。另外,看戏真的是体力活。 戈多医生或者六个人寻找第十八只骆驼 2016.10.15 乌镇大剧院 这是一部改编自德国作家德万尼茨(Dietrich Schwanitz)的作品,讲的是在某精神病院里由戈多医生带领五个自以为是著名剧作家的人的对话,他们分别是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皮兰德娄(Luigi Pirandello)、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尤涅斯库(Eugène Ionesco)和贝克特(Samuel Beckett)。这部剧厉害的地方是它到处都是梗,到处都是相互引用,到处都是上一层的meta。 整场剧是以排练对词的形式表现的 每一个自以为是剧作家的人都在以那个剧作家的口吻讲话 最后每个人都自白知道自己是在假装剧作家,其实是在假装那个假装剧作家的精神病人的研究人员 戏剧知识匮乏的我,对于剧情的掌握由于全部停留在最表面的程度,所以反而比较顺畅。但是如果真的要看懂这部戏,需要累积很多很多的知识,然后再看明白它对这些知识的运用和评价,肯定会更过瘾。而且因为一共有六个角色,每个角色都可以用自己所扮演的剧作家的角度和技法来评判别人的角度和技法,也可以用别人的角度和技法来评判自己的或者别人自己的角度和技法。这也是点题的地方,那第十八只骆驼的故事是说三个儿子分别得到了父亲17只骆驼的1/2、1/3、1/9,只有找到第18只骆驼并最终把这第18只骆驼还回去他们的分配才能圆满。在那么多看待世界的眼光和角度之中,我们可以选择一则属于我们自己的,而当我们找到那第十八只骆驼的时候会有新的境界。 赌徒 2016.10.15 乌镇大剧院 这是德国柏林人民剧院改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赌徒》。舞台设计得很赞,四个不同的场景来回切换,其中一个是剧院模式的,会实时播放在第五个场景或者在其他地方现场拍摄的镜头。全程都是德语对白,节奏却又是非常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带人生道理分析的话痨式的。演员们都超级厉害,那么长的演出,却非常流畅。 活久见,第一次看了一场长达四个半小时的话剧。 我其实并没有理解为什么需要演那么长,的确是有一些大戏冲突性很强需要花一点时间,但是很多东西我觉得都可以很简略地带过的。 我应该只睡了上半场大概半小时的时间,中场休息喝了一罐可乐后下半场还都挺过来了。 堂吉诃德 2016.10.16 沈家戏园 很小的一个场地,超级简单的布景,是由两个来自西班牙的老外演出的木偶剧。全程没有语言对话,只有一些咿咿呀呀的用语气表达意思的对话。非常老实地讲《堂吉诃德》的故事。 这是这次乌镇戏剧节我看的最失望的一部戏。首先,它的场地太昏暗,剧情又演得太中规中矩很无聊,我这次真的是昏睡到靠平衡不稳的时候惊醒。然后,我心中的神作《堂吉诃德》被演绎成这样毫无新意的故事,感觉简直是在嘲讽堂吉诃德了。 说个和这场演出无关的话题,我最近想到一个支持我喜欢堂吉诃德的脑洞理论,叫做没有来龙去脉的厉害。每一本小说、每一个故事或者每一段历史,当我们得知背景介绍和历史介绍以后(有时我们会主动地去了解这些),主人公的行为会显得更合情合理(因为这样这样的背景于是ta作出了那样那样的行为),但是从反面却凸显了主人公作为一个人的自由意志的弱化。有因有果的水到渠成的成功,值得称赞的点在哪呢?但是做事没有逻辑的人,也不厉害。只有真正看清机械结果的道路而主动选择了另一条的才厉害,所以堂吉柯德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