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22, 2024
十月份集中看了好几部兰斯莫斯(Yorgos Lanthimos)的电影,这是我第一次看他的电影,看的第一部是《善良的种类》特别喜欢,于是就一下子看了他的六部作品。观看顺序随机,只是特别把《可怜的东西》留到了最后。按照喜欢程度排序:善良的种类>龙虾> 圣鹿之死> 可怜的东西> 宠儿>狗牙。 从某种程度来说,兰斯莫斯的这些作品的共同性挺大的,好多主题都是相通共用的,可以说看了六部电影其实看了一部电影,但其实每一部也略有不同。兰斯莫斯御用的演员也是比较固定的那几位,感觉Emma Stone很喜欢和这种脑回路比较特别的人(Nathan Fielder)合作。 三人相拥的镜头,几乎可以直接互通切换了 兰斯莫斯每一部电影的设定都有一种软科幻的味道。《善良的种类》按照老板指定的一切安排人生、失踪归来的妻子是外星人、邪教寻找救世主;《龙虾》找不到真爱就会变成动物,爱人必须有一项共同点;《圣鹿之死》医死人的失职医生的家人孩子会一个个地生病而亡,除非医生主动先杀死其中一个;《可怜的东西》通过脑部手术移植在自己母亲身体长大的孩子;《狗牙》从小到大被父母圈养在家里从未外出一步的三个孩子。 看科幻的好处是可以通过设定的微小不同,看出来很多应有的道理。但是兰斯莫斯的电影似乎又不止于此。我在看他的电影的时候,经常看了很久也不知道这个不同的设定是什么。什么正常和什么不正常取决于设定,花好久都不知道设定是什么,都无法从这些角色的反应情绪来判断是什么意思。如果在设定下反应A是正常的,那反过来,在还不知道设定究竟是什么的情况下,怎么就能判断B不可能是正常的呢?换句话说,我们平时用来通过观察情绪和反应来判断,是以为自己掌握了世界的设定,这件事情不成立。前段和后段都不成立,前段不成立是因为这个推理被证明经不起推敲,后段不成立是因为我们无法穷尽知道世界的设定。 最后简单记几个看电影的时候记下来的想法。 英文标题更好,叫做kinds of kindness,我感觉翻译成“各种善良”更容易理解。标题不禁让人想到《欲望号街车》里的名言,依赖陌生人的善良,所以我理解这里不是指那种心地善良的善良,而是某种善心善行。三个故事,可以理解为顺从安排的善良、外星人的善良和邪教的善良(?)邪教的善良是什么我有点没想明白,是向自己的小孩揭露控告老公,还把特异功能的救世主弄死了? 这部感觉是导演比较早期的作品,看的时候看着同样有邪教的感觉,有点生硬。在豆瓣上看到一个短评,类似的意思是“人口普查和义务教育的重要性”。看到这个比看电影的时候还觉得可怕,毛骨悚然。这个电影讲的是一家之主专政霸权的恐怖,义务教育不也是吗?不更是吗? 我年初的时候读了小说《Poor Things》,喜欢的不可收拾,都不敢看/不舍得看改编的电影。电影看下来的感觉是两个天才有点撞了,两个人各有自己的风格和细节的点,初看起来好像兰斯莫斯来改编Alasdair Gray是最完美的人选,但其实有点两边步讨好。改编的地方蛮多的,比较明显的是多了好几个脑移植,包括Bella 2.0和Bella的原配老公,这些倒还算是没有太大的影响。我觉得我比较失望的是这个故事的确切性加强了,解读Bella的可能性变少了,多样性变少了是最大的败笔遗憾。
Also filed in
|
Tagged Alasdair Gray, Barry Keoghan, Ben Whishaw, Colin Farrrell, Margaret Qualley, Mark Ruffalo, Olivia Colman, Rachel Weisz, Ramy Youssef, Willem Dafoe, Yorgos Lanthimos
|
Monday, November 20, 2023
Mary Poppins2020.10.21 可爱的夫妻,唱歌比较重要,什么都要等到唱完歌才能讲话。特效也好高级啊。 好disney:Supercalifragilisticexpialidocious 情节一点不熟悉,但是又觉得小时候看过,唯一的记忆点是准点敲钟。虽然知道很理想化,甚至有点可怜,但还是很感动。还有女权意识。好好的仙女,不喧宾夺主。 Tag: Robert Stevenson, Julie Andrews, Dick Van Dyke, Mary Poppins Returns2023.10.22 小孩一代隔一代,更glooomy的设定,画面是灰色的。 Tag: Rob Marshall, Emily Blunt, Lin-Manuel Miranda, Ben Whishaw, Emily Mortimer, Black Mary Poppins2023.10.23 标题只是借一借,情节完全没关系。 看的是日文版的音乐剧,第一首歌就感觉是韩国的,中国也演过叫《水曜日》。 小儿子声音好听 Tag: musical,
没有新郎新娘的婚礼 2023.6.11 AMG海上明珠影城 波兰电影原名叫“亲家”,讲的是新郎新娘都没出场婚礼两对亲家在婚礼上的对峙。蛮搞笑的,婚礼现场请的乐队唱的歌都还挺好听的,还有一首有点像MIKA的《No place in heaven》,但是我看到字幕最后也没找到。开场的那段一镜到底的两夫妻的对话感觉蛮厉害的,而且有一种话剧的感觉。 Tag: Jakub Michalczuk, 八座山 2023.6.17 曹杨影城 风景太美了,比书好看。有好多情节都是一笔带过,一点也不拖沓,或者是非常克制地极小化的描述,要不是我之前读过这本小说我几乎很容易错过。再加上两位男主角都留着络腮胡的时候,我真的有点分不清楚谁是谁,一度想用金发黑发来分辨,但是也不明显。中间有一段男主为了陪失意的朋友回到山中小屋黑漆漆的时候,只看到他的骨架轮廓,我都以为是扮演他青年时代的演员回来了,在玩一种实验性的表现方式,结果只是我看走眼了。 关于情节,蛮宏大的,也很感人的,我有点讲不清楚,但又觉得这部作品探讨地很好。是关于人和自然、城市人的异化、人与人之间、人和自己的寻找等等。读书的时候,我嫌弃男主要不远千里去喜马拉雅有点矫情,现在看电影的时候我觉得也没什么大不了,因为男主本身就是在寻找的过程中,不完美什么的也很正常。很美好的东西生存不下去,拥有一种美好却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这些都已经是很高阶的东西了,人类用力过度反而是一种悲哀。但是不用力体验美好寻找美好,活在当下的热闹中虽然简单、虽然也并不可耻,却也很可怜。 Tag: Felix Van Groeningen, Charlotte Vandermeersch, Paolo Cognetti,
Sunday, November 28, 2021
礼拜一看的电影,接下来一整周都在原声专辑中循环和回味这部电影,2021年末的时候看到了本年度最喜欢的。 一些点滴的感想,不展开了。 歌 歌好听,又很多样,这里有《Rent》的影子,特别是那首《Boho Days》。 看电影前在b站上第一遍看的《Sunday》,虽然有很多大咖出场,但是整体感觉平平无奇。但是看了电影之后,接下来几天脑海里一直是这首歌的循环,越来越带感。 三段式回忆自己和Michael的《Why》太戳了,特别是唱到come to your senses的时候。 电影 这个音乐剧的形式是一个套娃,电影讲的是Jonathan Larson,里面的Jon在出演一部叫做TTB的音乐剧,TTB的音乐剧里面的Jon在排一部叫做Superbia的音乐剧。找了Superbia音乐剧里的演员来唱TTB音乐剧里面的Michael和Susan的角色的歌,这个点子很厉害,效果也很好。 主题 表面上好像是一个励志的故事,闯荡演艺圈的创作人临近30岁的年龄焦虑,光芒一直不被人发现,经历挫折在放弃边缘徘徊,自己都没有看到最后的超级厉害的成名作成为千万人的最爱。其实是一个关于人和人,关于自我成长的故事。经历挫折放弃梦想的人也是主角,这也是人的多样性,人生的多样性。男主在为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绞尽脑汁临门一脚的时候,从另一方面是在逃避身边的人和事,通过自己的创作反而领悟到了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人,当然这和追求梦想未必事冲突矛盾的。
最近上海各种影展蛮多的,我却有点提不起兴趣。有资源的话,自己在家里按照自己想要的节奏和配片来看不是更香吗?所以这个周末连着看完了侯麦(Éric Rohmer)的四季。 第一个观后感是,电影原来可以是这样,更确切地说电影讲述的内容本来就是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的,二三十年前是如此,只不过现在我们能看到的电影倒退了罢了。侯麦的电影可以按照他的喜好(或者可能是当年法国/欧洲/西方观众的喜好)来安排情节,想在什么话题上插入多少都可以,可以是饭桌上的对于某个哲学问题的来回讨论,可以是对某种民族文化遗留的采风,甚至是一部莎士比亚的话剧的片段,时间上并没有任何要达到紧迫感的必要。 说到底,新浪潮电影中的名匠侯麦拍的四季都是以爱情为主题的,但是让我觉得震惊的是爱情是如此多样和真实。换句话说,是我对爱情在电影中的表现太过无知和闭塞了。 与爱情的多样性相伴随的是生活的多样性,电影中出现的各种春夏秋冬的场景所伴随的众多人物各种不一样的职业身份兴趣爱好,看得直叫人羡慕。当生活那么多样,那么自由,让人不禁想要投身其中,想要成为其中的一员,再怎样感觉也很美好。 用我自己的话总结一下四部电影的情节,以防痴呆。 春天里的少女把在派对上结实的一位高中老师介绍给自己的父亲,因为少女十分讨厌正在和自己的父亲恋爱的和自己差不多年纪的另一位少女,虽然少女自己的男朋友也是和自己父亲差不多年纪。 夏天里的少年腼腆孤独甚至有一点点自卑(其实很美貌),他独自到海边度假,等到女朋友的到来。女朋友迟迟不来,他和另外两位少女分别结识并好上了;女朋友来了,他便周旋在三人之间,因为他分别和三位少女说好一起去另一个小岛,当三个人正好都来找他去玩的时候,他为了音乐事业离开了,正好避免了尴尬。 秋天的女主是一个种植葡萄的丧夫中年女子,想要寻找另一半。她的儿子的女朋友把自己之前的恋人也是自己的老师介绍给她。她的从小的好朋友,替她在报纸上登启事,并自己先去接触,把认识的男子介绍给她。 冬天里的一对情侣爱得死去活来,却因为记错了地址找不到对方。五年后,女子带着对男子的爱情和爱情结晶继续生活,周旋于自己的发廊店老板和知识分子男友之间。最后她突然好像受到启示一样,在公交车上偶遇了男子,终于团聚。
阿德的异想世界 2021.6.17 梅龙镇广场电影城 典型的法国话唠片,就是可以从一件很小的事情引发出很多点,可以讲话停不下来,但是看着还蛮轻松的。惊喜的地方是法国喜剧院有好几个熟脸出场,最明显的是那个男主在树上看到别人的愿望里的那个女孩。后来发觉好像男主也是法国喜剧院出来的,男二是那个演bref的。 Tag: Laurent Tirard, Benjamin Lavernhe, 业余爱好者 2021.6.17 梅龙镇广场电影城 上老当了。本来看到是波兰的,又好像是戏剧主题的,我一度以为是演《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那个剧团的。结果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由唐氏患者组成的剧团,敲定一个很大很正规的剧院,但是必须要演出莎士比亚的剧目。用的是好像一半纪录片的感觉,看着这些患有疾病但又有热情和梦想的人们排演真的是一种折磨,其中还有穿插着很多没有唐氏的废柴的情节也有点老套。电影是不怎么好看,但是看到这样的剧团行走在贫瘠的城市中,随便一走就到海边了,有一种人生生来不幸却依旧可以享受自由幸福的感觉。 Tag: Iwona Siekierzynska, 大地之歌 大河之歌 大树之歌 2021.6.18 曹杨影城 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冲动之下买了这个三部曲的联映,三部曲的主人公都是一个印度小男孩(后来长成大人)。每一部差不多都是两个小时,在看第一部没多久的时候我就想回家了。太苦了,情节又超级琐碎。apu从小和姐姐妈妈生活在很贫困的地方,爸爸常年不在家在外找活打工,后来姐姐生病死了,第一部就结束了。第二部爸爸带着一家人到了城市打拼,好像一切重新有了希望,谁知道爸爸很快喝恒河水喝死了。apu是一个读书小天才,为了继续深造要独自离乡,妈妈在家等得憔悴死了。第三部apu辍学开始写小说,偶然间去了朋友表妹的婚礼,却意外把朋友的表妹娶了回家。然后是超级幸福甜蜜的新婚生活,apu的老婆却难产而死。apu选择放弃一切去深山里疗伤,把自己的孩子留在了婆家什么都不管。几年后,apu去把自己的孩子接了回来。把情节都记录一遍,就当我是看过了吧,在电影院里每一部我都小睡了一会。 第三部的前半段那么明亮,我几乎不敢相信这是同一个导演的三部曲的同一个故事。第三部长大了的apu让人觉得他好像真的拥有了能动性,不像在前两部里面和他的父母那样完全被生活和生存所裹挟。Aileen说这个成长的三部曲,却似乎没有多提社会背景什么的,好像他是独立于历史的,但他的变化迁移升学却真的是和殖民发展密切相关的。 Tag: Satyajit Ray, 前程似锦的女孩 2021.6.19 曹杨影城 大女主复仇爽片(?)只能说Carey Mulligan太好了,这部电影不配她。 Tag: Emerald Fennell, Carey Mulligan, 浅田家! 2021.6.20 上海影城 主人公是一个摄影师,最喜欢把自己家里四口人扮演成各种情节,然后竟然就获奖了,并且专攻给别人家拍家庭照。311大地震之后,他去拜访住在东北的自己的第一个客户,偶然间看到有人在整理清洗遗落的家庭照片供人辨认领取,然后他也加入了。 nino演技太强了,怎么年纪那么大了还是有一种少年感。对这部电影我的不满是有点太赚人眼泪了,亲情也太浓了。 Tag: 中野量太, 二宮和也, 妻夫木聡, 黒木華, 菅田将暉, 犬部! 2021.6.20 沪北电影院 爱狗/猫的人们组织了社团,尽可能地减少杀戮,救助小猫小狗找到新家。一天看了两部日本的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怎么感觉他们都生活在那么有爱而美好的世界里啊。看完这部,就想立即冲回家和家里的狗团聚。林遣都的狗真的有点像多多。 Tag: 篠原哲雄, 林遣都, 中川大志,
Also filed in
|
Tagged 妻夫木聡, 中川大志, 中野量太, 二宮和也, Benjamin Lavernhe, Carey Mulligan, 篠原哲雄, Emerald Fennell, 菅田将暉, 黒木華, Iwona Siekierzynska, Laurent Tirard, Satyajit Ray, SIFF, 林遣都
|
这次影展的主题是三位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导演大师,分别是戈达尔(Jean-Luc Godard)、里维特(Jacques Rivette)和侯麦(Éric Rohmer)。这个周末我在上海影城也是看了这三位的电影各一部。我现在是越来越对自己的观影产生了质疑,不知道自己看这些东西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再加上这两天上海的寒潮,我花了很多的毅力才出门看的这些电影。看完以后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这些真的是电影啊,不口水,电影本身真的是有价值的,是在输出一些(很多)思考的。 女教徒La Religieuse 第一部的输出最为明显,改编自狄德罗的小说,讲的是那个年代的少女没有出路只能去做教徒。女主不想做教徒,却被逼只能去做,但是她还是在不断反抗想要回到世俗世界。其间她遭遇了毒打、领导的追求,被救出去还是要被侵犯,流落民间要被逮捕,在街头乞讨被带去做三陪,最后受不了从窗口跳下自杀。 一方面,讲的是这种宗教制度和社会价值导向下的宗教机构里的龌龊,另一方面,讲的是一个少女试过所有的方法却还是没有办法在这个世界立足。给我的感觉有点像唯美版的《偷自行车的人》,而且和现在又有什么区别呢? tag: Jacques Rivette, Anna Karina, 精疲力尽À bout de souffle 讲的是不羁的男主偷车不小心杀死了警察上了通缉,他到巴黎去找人要钱还顺便看望以往的情人,也就是一个来自纽约的女孩。两人之间谈恋爱。 女主太好看了吧。除此之外,我觉得这片还挺神奇的。标题是精疲力尽,最后男主也说自己是已经累死了,不想再天涯逃亡了。但是实际上90%的时间,男主和女主都在非常悠闲地谈恋爱,真的是在谈恋爱,各种谈感情谈理想谈哲学,没有任何生活上的负担地谈恋爱。 Tag: Jean-Luc Godard, Jean Seberg, Jean-Paul Belmondo, 道德故事1+2La boulangère de Monceau/ La carrière de Suzanne 侯麦的道德故事一共有六个,这次播放的是《面包店的女孩》和《苏珊娜的故事》。虽然是短片,但是传达的信息更有层次,要人稍微想一想。毕竟是恋爱的故事,爱情中的道德好像是不一样的,也不是想要做什么所谓的道德的卫道士。是我这个周末看的最喜欢的调调。 《面包店的女孩》里的男主错过了暗恋的女孩,在追寻她的过程中每天路过面包店买吃的看到另一个女孩,他以为面包店的女孩喜欢自己便去约她,没想到约会成功的同一天再次遇见了暗恋的女孩。暗恋的女孩说她就住在面包店的旁边,每天看到男主来来回回,然后他们瞬间就结婚了。 《苏珊娜的故事》讲的是男主和他的好哥们G在咖啡馆认识了苏珊娜,苏珊娜和G一会打的热火朝天一会分手,但是男主还有点喜欢苏珊娜,然后苏珊娜做金主带着男主和G每天花天酒地把自己仅有不多的钱全部挥霍掉。最后男主和他的哥们一无所获,苏珊娜不但享受了人生,还成为了人生的赢家。 Tag: Éric Rohmer,
Monday, December 14, 2020
我本来最想看的是Kad Merad的《Un Triomphe》,但是北京有上海竟然没有,搞不明白审片排片的逻辑。最后根据排片表,昨天一天之内在长宁来福士的百丽宫连看了四部。一部比一部难看,电影院里又闷热还是要全程戴口罩,看得我头都痛了。 我失去了身体J’ai perdu mon corps 看了电影才明白原来是手的视角,所谓失去了身体的主语是那只手。但是手有独立人格倒也算了,手是如何有听觉视觉记忆的? 电影一开始的时候关于捉苍蝇的哲理故事贯穿了全电影,对于人生的不可预见,男主人公似乎从来不得起要领。所以最后男主自杀式地跳楼我倒是有一点点理解,主创还是想传达正面积极的一种感觉。 Tag: Jérémy Clapin, 真相La vérité 这部电影上海电影节的时候我就想看来着没买到票。似曾相识的剧情,日本人拍的怎么都变得美好起来。 Tag: Ken Liu, Catherine Deneuve, Juliette Binoche, Ethan Hawke, 是枝裕和, 西比勒Sibyl 镜头剪切得特别混乱,分不清现实还是过去还是小说,而且感觉是有点故意的。再加上有的地方明显是引进的时候剪辑过了,更是让人看得一头雾水。一起看电影的朋友提起我才意识到,那个扮演导演的女演员是今年柏林戏剧节上演《哈姆雷特》的那位,哈姆雷特演得那么好,干嘛要来演这么个乱七八糟的电影。 Tag: Justine Triet, Virginie Efira, Adèle Exarchopoulos, Gaspard Ulliel, Sandra Hüller, 祝你生日快乐Fête de famille 同样的情节,Catherine Deneuve到底想演几遍啊。去年上海电影节看过一个《克莱尔的最后疯狂》,下午看的《真相》,晚上看的《祝你生日快乐》都是一模一样的,全部是以Catherine Deneuve为中心讲这位老妇如何在生命接近终点的时候和家人朋友一起面对。我都怀疑这三部电影的取景的地方都一样,都是一栋又老又有价值又有点好看的宅子。这部又想走心又想冲突,情绪转换太快,最后情节几乎是撑不住了。 Tag: Cédric Kahn, Catherine Deneuve,
Also filed in
|
Tagged Adèle Exarchopoulos, Catherine Deneuve, Cédric Kahn, Ethan Hawke, Gaspard Ulliel, Jérémy Clapin, Juliette Binoche, Justine Triet, Ken Liu, Sandra Hüller, UNIFRANCE, Virginie Efira, 是枝裕和
|
Sunday, December 13, 2020
北斋HOKUSAI2020.12.11天山电影院 这是一部著名的江户时代的浮世画师葛飾北斎的传记电影,讲的是男主身处一个政治独裁的环境下政府对浮世画以及类似的广泛传播于来百姓之间的通俗的文艺禁止打压,然后男主先是在年少时遇到了提拔他的和当局抗争的书店老板蔦屋重三郎(我回家查了一下和蔦屋书店没有什么关系),老了以后到70岁高龄创作了举世闻名的那副《神奈川沖浪裏》,之后还为身边的身为武士却仍旧坚持写作终遭杀害的好友发声。 作为今年日本新片展的开幕影片,我个人觉得是我今年看的里面最好看的了吧。卡司阵容超级强大的,柳楽優弥太适合演这种不是正统门派出生的性格土土痞痞的角色了。美中不足的地方是整个的节奏感有点不足,虽然主创在预告的时候就打了预防针说时间的转换可能会让观众不习惯,其实是指后半段男主从青年突然变成了老年换了一演员。可以猜想到这位老年演员应该也是一个老戏骨,但是他的表演太用力了,让人觉得反而很不真实甚至不够真挚。 这部的主题是在讲政府审查下的艺术,艺术家们如何反抗和坚持。放在这次的日本新片展里特别讽刺,因为正是有一部本来要上的作品,临开票前被撤档了。这里有三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是因为举报才撤档,而不是一开始就没过审查。对艺术作品打压的始作俑者发生了变化。但这里也不排除举报人只是某些真正的始作俑者的工具的可能性。其次,是一个创作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最后,是我们如何对待的问题,我最简单的想法是应该用脚投票,你不能接受的导演创作的电影你自己不看不就好了。但是我不在京东上买东西,这样似乎完全不够啊。这些问题以后有机会再展开吧。 tag: 柳楽優弥, 田中泯, 阿部寛, 永山瑛太, 玉木宏, 橋本一, 葛飾北斎, 周围有婴儿的哭声吗?泣く子はいねぇが2020.12.12大光明电影院 故事讲的是男主很年轻就有了小孩,自己却还没成熟。他会去所在的小镇帮忙生剥鬼节,就是扮成吓人的鬼去到人家里大叫“有没有哭鼻子不听话的小孩啊”来吓唬小孩。又一次他在这个活动中喝多了,成了全镇的耻辱,不得不离家弃子到东京。几年后他听说自己的前妻生活发生了转变,便回来想要看看妻子和孩子。 我是在《宽松世代又如何》里认识的柳楽優弥,在那部剧里面还有一个不满意就辞职还要告公司的小角色但是特别出彩,那位演员仲野太賀那时就给我留下的特别深刻的好印象,他在这部很走心的电影里饰演这位年轻的父亲也演的很好。 生剥鬼节的寓意在电影里的阐述是为了彰显在家里保护孩子的父亲,孩子知道自己被保护,长大了也变成保护自己孩子的家长。这部电影的起点可以有很多可能性,但是它没有好高骛远,而是非常平时而精准地讲了一个最现实最普通的点。整部电影不是说如何负担起做父亲的责任,也不是说男主如何成长成熟,而是说男主内在的对小孩的一种感情。很好。我也蛮喜欢最后的结局的,为了看望自己的小孩,以前老外是扮成保姆,现在男主是扮成鬼。 但是我要郑重吐槽一下片名的翻译!我这个不怎么懂日文的人都可以看出来,标题原来是“哭泣的小孩”,怎么翻译就变成了“婴儿的哭声”?小孩和婴儿的区别就不去管它了,整个主语颠倒了。这个翻译的人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啊?意思完全不一样了呢。 tag: 佐藤快磨, 仲野太賀, 吉岡里帆, 希望望み2020.12.12大光明电影院 故事讲的是一个四口之家的男孩失踪了,他被牵扯到某个少年谋杀案中。然后一家人为此引发的种种反应。 我是冲着导演加演员的阵容来看这部电影的,结果有点失望。这是小说改编的,我可以想象如果是小说的话可能反而会比较好看。电影的节奏有点奇怪,主要还是因为想要传达的东西太多太满了,每一个人物关系、每一个器物的细节都想要表达出来完整的前后起伏因果啥的,反而让人觉得用力过度看得有点烦。从一开始的这家人的介绍,是从建筑师的男主人自己建的房子带客人参观开始,感觉这不像是一个真实的家庭,而是一个样板房的家庭,就是一种很不真实的感觉。我最不能接受的是“不是凶手就是受害者”的预设,用这种预设来考虑问题是一条不归路。 Tag: 雫井脩介, 堤真一, 石田ゆり子, 岡田健史, 清原果耶, 松田翔太, 堤幸彦, 海边的电影院海辺の映画館―キネマの玉手箱2020.12.5广州百丽宫影城(IMAX猎德igc店) 最后插一部不是这次上海的日本新片展,是我上周在广州看的东瀛新风映画季影展里的一部日本电影。有三个小时超长的,前半段真的有点看不下去,但是后面力道就上来了。 讲的是一个老旧电影院里的一些观众来看电影,看着看着这些观众变成了电影里面的人物,还不是一部电影而是很多很多各种时代地点的电影。电影的主题都是一样的,战争。其实最外围这就是一部反战的电影,里面的人物就好像《云图》一样在每一个电影轮回里面扮演不同的角色,但是他们的情感和记忆却是贯通的,正好像战争对于人们的影响是贯通的,老百姓们对于战争的认识也是贯通的。最后讲到这个老旧的电影院就位于原子弹爆炸的所在地,里面的人物包括那个女主小姑娘就是死于原子弹,后来又说电影院的售票员大妈是幸存下来的小姑娘。反正表达手法上相当玄幻,甚至前后矛盾和粗糙,像剪贴画或者学生作品一样。但是仔细一想,这些也都是故意的。 Tag: 大林宣彦, 中原中也,
Also filed in
|
Tagged 吉岡里帆, 堤幸彦, 堤真一, 大林宣彦, 岡田健史, 上海艺术电影联盟, 中原中也, 仲野太賀, 佐藤快磨, 石田ゆり子, 玉木宏, 田中泯, 阿部寛, 葛飾北斎, 雫井脩介, SIFF, 柳楽優弥, 松田翔太, 橋本一, 永山瑛太, 清原果耶
|
上个周末是西班牙电影大师展,这个周末是意大利的。这周有四位电影大师的作品,我只看了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和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两位的。都是讲的意大利战败后生活在底层的穷苦人们的窘迫生活。 周六是贝托鲁奇的两部。第一部是《死神》,是贝托鲁奇的处女作,就是从很多人物的角度去揭秘还原一起妓女谋杀案的真相。但是情节根本不连贯啊,这不是罗生门,而是支线人物自己的故事情节和谋杀案几乎都没什么关系。演员们长得挺好看,但是演技太浮夸了吧。配乐还非常欢快,有一种不知道在看什么片子的感觉。 第二部是当初促使我决定看这个影展的片子《蜘蛛的策略》,因为号称这部电影是根据博尔赫斯的小说改编的。电影的情节是一个长得和自己爸爸一模一样的儿子回到爸爸的家乡,爸爸当年被当作反法西斯英雄被整个小镇膜拜,但是爸爸当年说是被法西斯暗杀却至今未找到凶手。儿子在小镇和爸爸以前的朋友们和情人打交道,似乎揭露了真相。其间各种时间的情节穿越,一会讲爸爸的故事,一会讲儿子的故事。因为剧中一直强调爸爸儿子长得一模一样,所以只能通过衣着来判断到底在讲什么时候的事情。但是其他人物也全部是现在已经老了的人扮演,是什么意思呢。 毕竟有博尔赫斯打底吧,这部的情节比《死神》好很多,但是还有很多莫名其妙的地方,不知道是因为剪辑还是因为片源。巧不巧播放还出现了问题,好几次放到女主说“凶手就在这里”的时候黑屏了,后面黑屏还出现了好几次,最后电影还是放完了,主办方也很专业地迅速处理了(退票了)。 我不记得有读过和这个电影情节一样的博尔赫斯的小说,但是关于背叛啊英雄啊,博尔赫斯写的蛮多的。所以这部电影的梗也蛮好猜到的,有一点像《刀疤》。但是爸爸为什么背叛最后没说啊,什么样的背叛大家会愿意这么操作也没说啊。 电影的结尾是儿子要离开这个小镇回家了,在火车站等火车,然后不断听到广播播报火车晚点,最后儿子仔细一看火车的轨道杂草丛生。好像是一个很恐怖的结尾,但是这个调调和电影全程的故弄玄虚的基调一致,但是我又觉得这个和博尔赫斯的虚虚实实还是有微妙但是实质的高低区别的。 周日看的是德西卡的两部。上午的《偷自行车的人》我直到看了五分之四的地方还在想,为什么标题是这个,难道不是“被偷自行车的人”吗?因为情节就是要靠自行车才能找到工作,当了被褥去赎回当掉的自行车上班第一天就被偷掉了,然后男主带着儿子各种找都无果。直到最后的结果是男主自己成为了电影的标题,我觉得虽然现在看起来好像有点老套但还是蛮震撼的。 电影中的小男孩的演技碾压所有周六看的电影里的演员,而且我仔细一看这部电影还是最早的呢。但是这样的小孩太成熟了吧,反而有点讨人厌,可能真的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吧。有这个小孩在陪在爸爸身边找自行车,目睹爸爸从骑自行车到被偷到找到偷的全过程,是很有东西可以去思考的。但是我觉得男主最后的偷自行车和偷自行车是两件事情,因为男主是尝试了一切他可以做的事情之后实在走投无路去偷的,此时如果用什么道德规范去衡量他指责他、甚至把他的行径扩展到影响下一代什么的,是不合理不公平的。 下午的《米兰的奇迹》是穷人靠幻想对抗世界上天,这种片子越是轻松搞笑越是显得主人公们可怜。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得到的东西,在电影中还是必须通过魔法啊、幻想啊来得到。而且我觉得这部还缺少一份反思,如果底层人们得到了想要的东西,然后呢,怎么可能直接就上天了那么简单,更深层次的问题在哪里呢怎么解决呢?
最近上海的主题电影展非常丰富,算是疫情后的井喷了吧。这个周末看了今年的西班牙电影大师展,离去年的西班牙电影展好像很近又很远,翻了一下上次没写任何观后,以后还是要稍微勤劳一点记一下,否则我真的白看了。顺带讲一句,现在影展搞的越来越成熟了,海报和周边弄的也非常好看。但是为什么电影票跟上连一个电影的片名都没有。 周六连续看了Carlos Saura的弗拉明戈三部曲,分别是《血婚》、《卡门》和《爱情魔术师》。从电影和舞蹈的融合这个角度来看,三部曲简直是在开倒车啊。单纯说好看的话,那肯定是我最偏爱《卡门》。 第一部最简约,都让人分不清哪些是演的哪些是纪录片的部分。第一部的舞蹈的戏最完整,还特意说了从现在开始是没有间断的舞蹈的表演,然后舞蹈结束了电影也就结束了。让人非常好奇,这样的意义是什么呢,为什么还要拍排练的部分,从呈现的方面有很多令人思索的地方。 第二部的故事是双规同步很好猜。外层的情节是导演潜规则女演员有点恶心,但是一看到女演员其实是卡门,还挺解气的。这一部最厉害的地方是电影中的戏里戏外边界的模糊,好像是一言不合就尬舞,然后又发觉原来好像只是在排练戏里的舞蹈。我发现是戏里戏外可以通过两个线索知道,一个是演员的演技(戏里的演员的演技都非常拙劣浮夸),另一个是戏的边界可以看结束的时候大家的反应。然而电影的最后一幕大家都没反应,所以最外面也是戏(?)。 第三部接近音乐剧/舞剧了。从一开始的镜头告诉观众一切都发生在摄影棚里,直接把故事的背景放在了精心装置的舞台之上。但是情节和节奏都不咋地。弗朗明戈民族艺术是很厉害的感觉、很接地气。 周日看了Luis Buñuel的一部《被遗忘的人们》,是一部很正的由墨西哥真实事件改编的讲述底层贫民窟的故事。真的很正,也不煽情,也不正能量也不负能量。看了心情不会好,电影一开始的时候就告诫观众了。相比这种电影,我还是想多看两部这位导演类似《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的作品。
今年的上海电影节有点特殊,能够举办已经是意外的惊喜了。电影院上座率限制在30%,所以能够买到票已经是幸运了。今年看的不多,也没有五星的,最喜欢的是《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随便写写记记感想。 最初的晚餐 最初の晩餐 2020.7.26 上海世纪友谊影城 爸爸葬礼上的十道菜?用每一道菜来带出一段回忆,勾画出一个家庭和成员之间的关系。回忆很生硬,每一段回忆的解决方式很生硬(正能量到假:烤红薯兄弟、味增汤兄妹、鱼刺母女、爬山蘑菇披萨父子),菜也很牵强,所以整个家庭的存在是很生硬的。哥哥离家出走还要专门卖关子卖到最后,最后把包袱抖出来也一点不合理。 烂片的景色很好,想要活在烂片的景色里。 冲着男女主去看的,他们都超级卖力演技满分,但是心疼他们。 Tag: 常盤司郎, 染谷将太, 戸田恵梨香,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Narziss und Goldmund 2020.7.26 LUXE长宁来福士 简直就是偶像剧,海报里面的沙雕发行和造型不作数,影片里的两个主角太帅了吧,纳尔齐斯还有点像Ralph Fiennes。 算是中规中矩的演绎吧,很难想象现在有人愿意翻拍黑塞的作品。 做得不够的地方是对纳尔齐斯的描写,弄的好像是他一直在馋歌尔德蒙的身体一样。拍成卖腐剧我是死活不答应的。的确是歌尔德蒙的故事线比较好表现,所以好像歌尔德蒙是第一主角了一样,少了纳尔齐斯的内心戏。 歌尔德蒙死的时候说的话是我之前做笔记的点,现在听来好像更make sense了。因为歌尔德蒙一生寻找的是母亲。 是不是有删减,有的地方连不上啊。比如歌尔德蒙哭着离别纳尔齐斯,下一个镜头是歌尔德蒙很开心地踏上旅途。还有歌尔德蒙临终愿望是纳尔齐斯开心,结尾纳尔齐斯的微笑有点诡异,他怎么就开心了呢,这没说清楚啊。 友谊的好和珍贵让我反省,纳和歌的人生追求也让我反省。 Tag: Stefan Ruzowitzky, Hermann Hesse, Jannis Niewöhner, Sabin Tambrea, 剧场 劇場 2020.7.30 SFC上海影城 前面2/3真的想打两星,因为渣男太渣了,而且是自省渣。原来我以为自省渣有洗白效果,其实没有,好几次都想冲进画面打他。像这种艺术工作者,难道不是最理解人性的,最应该温柔对待吗? 一发工资,男主买新书和吃咖喱饭,弄得我也很想吃咖喱饭(后来中午吃了日式咖喱),女主买了男主想买的书,真实版的《麦琪的礼物》。女主太完美了,又让人信服,真的有这种天使。是什么让她爱上男主看到男主的好,而且最后还帮男主洗白,只有爱了吧。让我突然理解了爱的滤镜效用职强大和意义。 最后的结尾太催泪了,又吉又赚了一把我的眼泪,也是在舞台上。戏剧里有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也有现实生活中没发生的事,所以只要有戏剧就有希望。所以最后是男主心中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希望,让人想到了La La Land。 Tag: 行定勲, 又吉直樹, 山﨑賢人, 松岡茉優, 翻译疑云 Les traducteurs 2020.7.30 沪北电影院 我需要一部这样的看的时候不需要动感情看完不需要思考的电影。 […]
Also filed in
|
Tagged Alla Kovgan, 又吉直樹, 山﨑賢人, 常盤司郎, 行定勲, Hermann Hesse, Jannis Niewöhner, Merce Cunningham, Régis Roinsard, Sabin Tambrea, SIFF, Stefan Ruzowitzky, 染谷将太, 松岡茉優, 戸田恵梨香
|
本届最爱《跑调合唱团》。 亡命大画家 2019.6.16 国泰电影院 两个老男人的友情,蛮无聊的,搞笑效果一般但是至少看的不讨厌。 奴隶制并没有消失,现在改头换面叫工作。 Tag: Gastón Duprat 我们都是木头人 ウィーアーリトルゾンビーズ 2019.6.16 SFC上海影城 好想吃青椒肉丝。歌有点好听。 femme fatale=无差别恋爱。 最后两次循环,一次是问游戏结束是否继续,不继续的时候我觉得蛮好,字幕出来以为结束了但是里面都是剧中人物的名字,继续的话因为之前没有存盘所以是从投胎重新开始,结局说僵尸有情感(废话)但是是真的情感。第二次循环是真正的字幕滚完发觉一切只是一开始的时候小男孩盯着葬礼仪式的黑白相间的墙壁的幻觉/幻想。 一开始的时候不喜欢,觉得这些是大人把自己对世界的想法映射到小孩身上,因为小孩的演出并不convincing,表现手法也是很中二,但是后来觉得这必然只是也只能是小孩的视角。大人总归已经死了,小孩虽然麻木没有反应,但至少还是僵尸还没死透。 地铁上看着手机走路的人真的太像僵尸了。 小僵尸一定要翻译成“木头人”,太可笑太落后了。 Tag: 长久允 行骗天下JP コンフィデンスマンJP 2019.6.16 SFC上海影城 虽然剧情反转都能猜到,但是还是好看好笑。 主题曲好听,再赞一下Official髭男dism。 开头的名言用的是王尔德,爱情和欺骗,用王尔德的再适合不过了。 Tag: 田中亮, 長澤まさみ, 東出昌大, 小日向文世, Official髭男dism 跑调合唱团 2019.6.17 大光明电影院 丹麦的监狱感觉很美好啊,还有电视、很健康的伙食、图书馆、娱乐活动,友谊更是一级棒。 白领犯罪和性侵哪个更严重,颠覆了我的固有想法,后者其实是无法控制自己,前者是主动贪婪。一开始以为是类似男子花样游泳的中年大叔文艺励志故事,后来的反转太出人意料了。本来几乎是站在男主和同情男主的狱警的立场来看的,原来是如此的卑劣只想着用权用钱来控制世界,又是那么真实。后半段我一直在想男主接下来会如何觉悟反省自己,最后结尾竟然就是男主一如既往地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最后定罪还出书上电视节目风光无限,太绝了。 Tag: Frederikke Aspöck 我控诉 J’accuse! 2019.6.17 上海兰生典尚影院 名声很大才来看,原来是无声的,字幕加配乐,配乐超好的。 剧情有点狗血,有点搞笑。男二看到男一来当中尉的时候,赖在地上傲娇的表情太搞笑了。 反战,本来就是应该讲的是老百姓普通人小角色的故事,而不是民族、国家的战略兴衰。 原来是僵尸片,挺出乎意料的,非常大胆。 主角一个死了一个疯了,我本以为就这么结束。疯子带来了僵尸,死不瞑目的僵尸对比胜利游行的民众,非常震撼。但是我没想到僵尸控诉的竟然是自己活下来的亲友是否值得自己去死,而不是战争是否值得自己去死。我觉得low了。 最后再反转控诉太阳,一下子又高级了。本来我觉得这和太阳什么关系啊,但是如果和平正面地可以歌颂一样无关的太阳的话,战争疯狂死亡控诉太阳也合理啊。控诉的意义不断层叠变化,很厉害。 Tag: Abel […]
Also filed in
|
Tagged Abel Gance, Antonio Banderas, 小日向文世, Brian Welsh, Catherine Deneuve, 田中亮, 白石和彌, 長澤まさみ, 长久允, Frederikke Aspöck, Gastón Duprat, Julie Bertuccelli, Official髭男dism, Pedro Almodóvar, Penélope Cruz, SIFF, Theodoros Angelopoulos, 東出昌大, 斎藤工
|
Sunday, November 18, 2018
大浴场 Le Grand Bain 2018.11.8 百美汇影城(嘉里中心店) 故事讲的是一群中年loser参加了一个业余花样游泳队,每个人有不同的背景故事(抑郁、失业、商业危机、脾气管理问题、家庭危机等等),最后他们一起去参加全球的男子花样泳比赛。我自己也没有料到我会那么喜欢一堆中年男人的苦逼人生的故事。我觉得可能我对这种loser从某一个不被看好的兴趣爱好里面汲取生活继续的能量的点子无法抗拒,以前看《Glee》是这样,现在年纪再大点看《大浴场》也是这样。 电影开场就有一种古灵精怪的感觉(像《天使爱美丽》),后面也添加了各种古怪的点子人物的发展有点跳tone不连贯,但是蛮有意思的。剧情的话,导演好像是刻意不把每一个人的故事讲完整,但是这样少一点我觉得倒是恰到好处。BGM用了很多老歌,也是真的都很好听,最开始的那首《Everybody wants to rule the world》真的太洗脑了,回家我还在无限循环播放。 看电影的时候好多地方我感觉我自己都在泪点的边缘,因为很真实很感动。他们都活在自己给自己编织的梦里,否则人生无法延续下去。但是转念想一想,losers是这样,人生赢家也是这样,因为每个人都需要这么一个能让自己延续下去的东西,只不过有的东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比较合理、有的东西看起来比较不堪一击而已。所以这些losers更让人觉得可爱/心疼,但是这又是凭什么的呢?我无法回答,却也不想改变答案。本来真的打算给满分五颗星,但是最后大胜利的结局太假了,是幻想出来的吧?! 开战 En Guerre 2018.11.17 百美汇影城(嘉里中心店) 故事很简单,一家德国企业在法的一个工厂宣布要关闭,所有1100个工人即将面临失业。但是在此之前两年,工厂曾要求工人加班以此为代价承诺继续经营至少五年。工人和工会为了自己的权益,罢工、封锁工厂、一路上访、要求和德国企业总部老大直接对话。结果却因暴力事件失去了一切支持,不但即将下岗而且还是失去了拿高额补偿金的机会。工会主席最终不惜自焚,换来了继续谈判的可能性。 想看这一部,是因为两年多前看的同一个导演同一个主演的电影《市场法律》,这部《开战》最终其实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但是讲的更接地气,直接把镜头对准了利益冲突最显著反应也最激烈的底层工人以及工人工会。 先讲几个我个人觉得感受到的shock的地方,可能是因为我自己从小被洗脑,所以觉得很惊讶。 工会的诉求是什么呢,是一个一辈子的工作,他们反而想要一辈子受制于这样的公司(制度)之下。 公司提出可以换地方工作,大家全都很震惊并且立即愤怒地拒绝了。 工会怎么可以找到那么多支持他们的?我觉得已经很厉害了,有各种政府机构、组织、媒体的支持,在中国不可能想象。 我觉得工会很天真,就算继续工作到了5年,然后呢? 怎么会有接盘侠突然出现?德国公司怎么会不要接受接盘侠? 把公司设定为德国也蛮有意味的,这是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设想这是一个法国公司会怎么样呢?设想这是一个中国公司? 然后我想从工会的奋战的论据上来分析一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工会的论据第一点是公司关闭工厂的动机是因为该工厂的盈利能力不行,而且这里的不行并不是指不盈利,只不过是达不到股东投资回报的标准。 我觉得这表面上说的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抨击,也就是资本家对于工人们的剥削。但是我想到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的一个矛盾:一方面在追求市场自由来达到效益的最大化,也就是说一开始某一市场上的利益很高,所以更多的竞争对手会进入,以至于各种压价出让红利来吸引顾客,导致市场趋向平衡且在市场里的每一个公司的盈利趋向于统一盈亏平衡;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肯定了原始资本的价值,也就是土地/资金本身是有增值能力的。这么一来的话,公司的股东们期待的是他们投资的资金要带来一定水准的盈利,但是通过自由市场的竞争这样的标准是不可能一直持续的。最近我也在思考负盈利的企业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关键是还是有那么多的投资者愿意去大笔投资某些负盈利的企业究竟是为什么呢?难道真的是因为他们都意识到了那个矛盾,愿意把对资本投资回报的期望下降到负数,比起回报他们更看重企业本身能够给社会带来的价值;还是他们在炒概念,暗地里默默在期待另一个接盘侠? 把这个论据第一点做一个变形,就是工会的法务诉求的点。市场经济的默认前提是大家都追求利益最大化,于是对于利润的期望和要求(是否要求、要多要少)从原本的道德问题直接称为了一个默认的没有对错的智商问题。所以工会的法务的要求就是,在讨论劳资问题的时候,不能用经济甚至法律判决的那一套。我觉得她的想法很厉害,可以跳出这个系统来思考这个系统造成的问题。很可惜老板身在系统之中,他没有动力跳出这系统来思考讨论解决这个问题啊。 工会的论据第二点是保守承诺,并且是无论如何要保守承诺。 这一点,乍看之下好像是市场经济也认同的最基本的规则,但是其实对于工会和对于企业,他们的解读是不一样的。对于工会来说,说好的就是说好的,不管发生什么都不能打破,工会的工人们遵从的是守信的道德标准。而对于企业来说,因为企业只是一个经济体,不能打破承诺,其实等同于打破承诺并付出金钱上的代价,他们遵从的是经济上的金钱的准则。就好像闯红灯,对于普通人应该是一种不能逾越的约束,而对于有钱人来说,可能只是对闯红灯定一个费用而已。两者不可调和的矛盾是人不仅活在市场经济还活在生活之中,两者在现有的体制下就好像不同的维度,不能用一个维度的规则来reason另一个维度,所以工会注定不会赢。除非像男主一样牺牲了两个维度唯一的连接,也就是自己的生命。 另外,男主演的真好,开车去医院看外孙路上落泪的那段太厉害了。以后这个男演员Vincent Lindon加这个导演Stéphane Brizé的组合,我还是继续追。 幸福的拉扎罗 Lazzaro Felice 2018.11.18 百美汇影城(嘉里中心店) 这是一个有点奇幻的故事。封闭的村庄里的拉扎罗任劳任怨,结实了有钱人家的公子交上了朋友。因为意外,拉扎罗跌入悬崖,而转眼间村庄的人全都离开了村庄。拉扎罗醒来后,他依旧年轻,世界却已经过去几十年,他来到城市找到村庄里的朋友和公子,他们却过着落寞贫苦的生活。拉扎罗试图为公子讨回奢华的生活,结果被人活活打死。 这个主旨好像《小偷家族》,但是比《小偷家族》再差一点的就是这个奇幻的点,因为这个拉扎罗太奇特了,这么好的人只有这么一个,他的经历也就这么独特,而不像《小偷家族》有了多数的普遍性。 拉扎罗的演员找的太好了,完美的好人脸,我感觉像是魔戒第一集里面Frodo和Sam演员的气质合体。只不过这里的好人气质更接近憨厚的感觉,而不像《小偷家族》里面的好人更立体更真实。 看了电影感觉心情不是很好,因为觉得拉扎罗太好了,太可爱了,不禁觉得他太可怜了。但是又想到标题是讲拉扎罗是幸福的,那像我这样想到他可怜而不是幸福的人其实内心太狭隘了呢,还是这是好人唯有聊以自慰的宣传呢?
拖了那么久才写今年SIFF的观感,我也不高兴再展开了,简单把当场看完想到的列举式的点子复制上来。本届最爱《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 冷战 Zimna wojna 2018.6.16 大光明电影院 最后到另一边去是什么意思是要死了吗? 有点像爱乐之城,男女主人公追求爱情但是也追求除了爱情之外的东西,两者并不是统一和谐的,所以必然有冲突和痛苦(男的追求自由?女的追求安全感和稳定感?) 一开始让人以为是政治题材,讲了文艺演出被政治控制,所以女导演走了,男主也走了,后面很多是依靠政治手段。但是后来发现就算逃离了政治控制来到自由的巴黎,主人公还是不幸福,但是这个不是说逃离政治控制不对、而是还不够。女主一开始是靠着小聪明进剧团的,以及身世,娱乐圈成功需要贴标签。 女主长得像大表姐。 波兰音乐厉害,古典+民族 秋日奏鸣曲 Höstsonaten 2018.6.16 上影影城新衡山店 最后最关键的落点,女儿给妈妈的信竟然没有字幕! 托宾《母与子》的母女版+话唠 随时随地感觉可以变成恐怖片,阿加莎的即视感,累积的恩怨要算老帐了 白天的样子和晚上或者独处的样子的对比,一个是面对外界的面具,一个是真实的想法和感情,但是人们就是没那么厉害,注定要遭到这些东西的折磨(并不是说特定的妈妈或者女儿的问题),所以这对母女都想要长大。我们的生活中似乎没那么夸张,一方面因为我们更多的活在外部世界(被现实种种的无谓忙碌占据了),另一方面我们更是婴儿阶段。 看了两部伯格曼比较后期的没那么有名气的电影,比起那些德国大师,伯格曼更合我胃口。 像话剧的表现,比如妈妈自言自语内容转换很快 坂道上的阿波罗 坂道のアポロン 2018.6.16 曹杨影城 虽然中二,但是毕竟感情真实美好再加音乐元素很好。 十年相隔很不合理、为什么之前没表白、为什么留念珠、为什么没联系了? 美好的友情几乎像是爱情了,这种应该是人生的高峰了才真实吧,因为美好而感伤。小田和正歌也好听。 电影院里的腐阿姨好多。两位男主颜太美了、还是因为我坐得太近了。 长篇连载漫画改编痕迹明显,感觉高潮的地方还蛮多的。 才发觉一天看的三部竟然都是音乐主题的。如果说音乐是人生的一种慰籍或者出路的话(第一部是生活的途径、出路;第二部是生活的佐料、慰藉、追求、逃离,第三部是favorite thing),但是其实音乐在在环境下还是只是一个设定,人还是要活着的。结果反而是第三部看完让我最放不下,因为第三部里面的主人公是唯一可以在茫茫的苦海中找到那一丝渺小的美好并凭借它得到幸福的。 精神病院12天 12 jours 2018.6.17 曹杨影城 这些judge的作用仅仅在于查看是否程序正确,程序正确是这里的点吗?难道不是要看医生的评定是否正确吗?但是又有哪个专业可以去挑战专业呢?应该设立怎么样的程序才对呢?取决于问题的关键,即病人有没有人权。没道理没有啊,没道理还不让人自杀和自己安排生活啊。但是如果有的话,那些通过精神病逃离罪行的人也太便宜了吧,说明这个定罪定精神病程序(口径)有问题。 不明白创作者的意图,他到底想表达什么。没有解释纪录片的methodology,有没有删减结果很不一样。为什么大家面对镜头都像没事人一样(唯有一个病人说要zoomer),如果把面对镜头表现不一样的人的镜头删掉,样本就不合理了。还有为什么所有的审判都和医生一致,这是事实还是删选后的效果? 山椒大夫 2018.6.17 美琪大戏院 有点枯燥,但是故事又有点像是古希腊悲剧可以作为经典。 为什么标题是这个? 我觉得厉害的地方在于它讲的故事现在也在不断发生,就是好人好心没有好报,心怀 mercy的人的命运是悲剧,残忍贪婪的人被捉到回复正义也只是暂时的(因为官就做那么久,而且这个官也只是以暴制暴为所欲为强制推广自己的价值观,却也不管接下来如何维持),而厉害的地方在于片头说只是日本在黑暗未开化时期发生的故事,然而此时此地亦是如此。 如何在派对上搭讪女孩 How to Talk to Girls at Parties 2018.6.17 […]
Also filed in
|
Tagged Alex Sharp, Arthur C. Clarke, 小松菜奈, 中川大志, 三木孝浩, Bill Nighy, 知念侑李, Elle Fanning, Emily Mortimer, Greg Berlanti, Ingmar Bergman, Ingrid Bergman, Isabel Coixet, John Cameron Mitchell, Katherine Langford, Liv Ullmann, luis Buñuel, Neil Gaiman, Nick Robinson, Patricia Clarkson, Pawel Pawlikowski, Penelope Fitzgerald, Raymond Depardon, SIFF, Stanley Kubrick, Suzan Pitt, 溝口健二
|
柏林苍穹下 Der Himmel über Berlin 2018.6.1 天山电影院 默默守望人类的天使,其中一个决定化身为凡人。这个故事这么总结,怎么好像织女下凡之类的故事,其实这个讲西方的天使下凡的电影更加鸡汤。 电影里一直在强调小孩的特别之处,可以看到天使,对于人生的初始却精准的领悟和认识。还说到天使的存在,早有天使化为人类,过得非常幸福值得。还有天使二号面壁思过的画面,简直人类沙文主义了(只不过不是针对外星人而是针对天使),算是对人性的自信,非常可笑。 看得出导演文德斯是非常理想化的正面能量的,我也差一点就喝下这口鸡汤了,但是对我来说还是少了一些说服力。 电影的特色是充满了诗一样的语言,大段大段的累积,随便总有几句话可以戳中不同观众的点。诗的内容是真实的,大多是忧郁的、痛苦的,但是导演给我们的印象却是沉浸在这样的诗化的痛苦之中是幸福的,我不能苟同。 同是德国电影大师的作品,巧到这部电影的主演男一天使就是演赫尔佐格的吸血鬼电影的吸血鬼二号,而且女主也是超美的。以前一直看到这个海报,我不知道是这部电影了,一度一直以为是9。 德州巴黎 Paris, Texas 2018.6.2 天山电影院 这个故事讲得节奏太慢太长,比方里面的家庭录像有必要一分不拉全程播放吗? 这部电影也相当的文德斯,因为我可以想象导演想要传达的是一个中年男子的人生救赎的故事,成功且温馨。但是我对这个男主意见太大了,我觉得他简直有病。他以为自己是可以操控一切的上帝安排好家里人自己就可以远走高飞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德州巴黎的生活了?他凭什么两次甩手离开?追求内心的事情只能做一次,第二次就是狼来了,把一切的credit都拿走还制造二次伤害。再说那个孩子真的是孩子吗?自己决定要跟着爸爸走,照顾爸爸,安慰妈妈,确定这不是一个很事故的社会人吗? 皮娜 Pina 2018.6.3 天山电影院 本来连着两天两看两部文德斯最有名的电影都不喜欢已经放弃了,没想到这部纪录片反倒有惊喜让我喜欢。结合了舞团成员们对皮娜的追忆和舞蹈的重现,是一部难得的值得用3D看的电影。因为里面有很多很长的舞台上、室外的舞蹈的镜头,很好看。感觉到一部电影里面看到了皮娜的各种舞剧的精华部分,太值了!虽然我对现代舞的理解还是一知半解,但是至少视觉上是舒服的。感觉皮娜真的很厉害,是一个天才舞者。在室外拍摄的部分也很赞,吊顶电车、玻璃房、野外的大自然也都让人觉得很想拜访。 但是我受不了每个成员都很鸡汤式地怀念皮娜的一个点/一句话,这个很适合文德斯,非常鸡汤地怀念一个人。 这次影展还是选在天山电影院很好,位置好、条件好、服务好。3D眼镜也有夹片的选项,还有准备好的毯子,工作人员也很多还很热情帮助。那天看到专业又敬业的工作人员,让我突然有想要在这里工作的冲动。这样的工种也蛮好的,既能提供大众实实在在的服务,还能免费看各种各样的电影。但是后来看了两天文德斯的电影,我又觉得看这么长的鸡汤电影还蛮无聊的,要是多看几遍那肯定更痛苦了。
诺斯费拉图:夜晚的幽灵 Nosferatu: Phantom der Nacht 2018.3.24 天山电影院 一个很认真讲吸血鬼故事的电影,从前期的铺垫到终结的小反转,总的来说在痴迷化吸血鬼年代的几十年前看来是蛮完整的故事。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老电影的风格的缘故,我总觉得演员们的演技太拙劣了,或者说表演太刻意了。唯一的亮点是女主真的很显眼,简直是吸血鬼完美的猎物。 另外让我比较在意的一点是,电影里一直在强调吸血鬼是一种迷信,一直在强调要科学地看待问题,不能相信迷信。我觉得还真蛮好玩的,有时候人们会眼睁睁地反对迷信宣扬科学的同时会用宗教来面对人生。而且在电影的结尾,还把这位强调科学反对迷信的人物彻底打倒,说原来他一直错怪了女主,真的是有这种奇幻的东西的存在,此时的迷信因为一本书一个案例成为了一种科学的存在。 侏儒也是从小长大的 Even Dwarfs Started Small 2018.3.25 天山电影院 故事讲的是一群侏儒在反抗一个类似于收容所地方的权威,为此他们想找所长谈判、各种破坏、虐待家畜、开空车啥的,最后简直像是末日似的发疯了一般。 这部电影里的所有人物所有演员全部都是侏儒,包括那些反抗的、收容所的领导、还有偶尔路过的过客。那些这些全部是侏儒的设定的意义是什么呢?如果改成不是侏儒出演,是不是结果是一样的?如果从电影的标题来理解的话,说明主体不是(至少不仅仅是)针对侏儒来的。而且这个标题让我觉得很费解,首先光看英文的话并没有一个成长的意思,只是说侏儒始于小,但是中文翻译却感觉多了一种从小变到大的一个质的变化过程;其次,如果是要强调万事始于小的话,为什么要用侏儒来举例呢(侏儒本来在人们心目中就是矮小的呀),用even了,应该是even the giant started small才更通吧。 我可以get到这部电影的point,即使在今天看来也蛮明显的,是在暗示/反思反抗运动。我也可以理解导演想通过侏儒这样的比较极端的形象来凸显反抗运动中的各个立场的人的样子。但是电影里的这些与其说是侏儒的形象,其实明明是智障啊,一般的侏儒只是身体上的问题脑子都没有坏掉吧。为什么要弄出那么多让人觉得不舒适的东西呢,根本没必要啊,特别是主角们的那些笑声,太disturbing了。感觉这些演员被导演一直逼着,必须长时间不间断地发出那种笑声,真的太反人类了(太心疼演员了),反而觉得不自然了。这样一来,感觉是导演把自己对侏儒的定义强行植入了这些演员身上,虽然号称是让他们自由发挥。 亮点是结局的反转,唯一一个让人觉得还有一点理智和合理的人,最后出来和一棵树干上了,说明原来大家都是疯狂的,这个寓意蛮好的。 阿基尔,上帝的愤怒 Aguirre: The Wrath of God 2018.3.25 天山电影院 扫了一眼简介的时候,我还以为是一个突破各种艰难苦行的励志故事,看了电影才明白原来是在借用一个类似《黑暗的心》的设定讲述人类的愚蠢、初级和贪婪。男主实在太讨人厌了,还把自己的原始粗暴戴上上帝的愤怒的帽子,其实他的所谓的领导力明明只是很急躁地没方向地推搡士兵而已。但是为什么在电影中会给这样的主角套上主角光环? 虽然这次影展我只看了三部,现在觉得也够了。我发觉把赫尔佐格的这三部电影的剧情总结出来的时候好像都蛮好看的,但是在观影过程中的感受却是相反的,一方面节奏很慢,另一方面画面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包括导演很喜欢用很多很多小动物的镜头(有时还有虐待动物的嫌疑)。
Wednesday, January 17, 2018
今年金球奖颁布,电视剧得奖的正好是我看的而且喜欢的两部,所以最近又恶补了一下电影的部分。怎么明明是美国电视电影的奖项,得奖称霸的怎么都是英国人/爱尔兰人呢?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Martin McDonagh的新作,又是和Sam Rockwell合作,所以我超级期待的。 故事的起点是公路边被常年遗弃的三块广告牌有了最新的广告,是当地的一位母亲控诉当地的警长不作为,因为她的女儿被奸杀至今没有任何进展。本来就是一个不大的镇子,几乎每个人都认识每个人,每个人都和每个人打过交道有过交情,突然这么严肃的事情被摆到广告牌上面,大家的各自反应顺着剧情发展了下去。 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好看的地方还是Martin McDonagh讲故事的思路,引导观众的方式。有点悬疑的开始,他就带着观众从这个受害者的“好人”的视角来讲故事,来引入一个又一个角色。厉害的就是打破好人坏人的观众视角,观众一开始默认以为的好人是坏人是好人的反转。关于这一点,我其实并没有特别感受,我是很自然地顺着电影的思路往下看,倒也并没有很匆忙地认定角色的好坏,反而是通过思考得出结论编剧这样很厉害。我还最喜欢最后的两个人要去陌路追杀另一个人的时候表决心说的“not really”,开放的太高级了,再次为编剧点赞。 这个典型的发生在美国小镇的故事,是出生英伦岛屿的Martin McDonagh的作品。通过这部很美国的基底的电影,看得出编剧的edge好像被美国带得有点圆润了,磨去了故事内容比较邪典的地方,留下的是厉害的讲故事的手法。 这部片子拿了今年金球奖Best Motion Picture – Drama、Best Actress – Drama (McDormand)、Best Supporting Actor (Rockwell)以及Best Screenplay。 Lady Bird 现在真的都是年轻演员的天下了,而且这些小演员演技还都很厉害,接片的量也很多。女主Saoirse Ronan不用说啦,她从《Brooklyn》就征服我啦。一开始我不相信她演高中生,我的既有印象还停留在Eilis Lacey后上,但是电影看来觉得还是很可信的。一号男友Lucas Hedges在《三块广告牌》里也有出演,和《Manchester by the Sea》里一样演悲剧家庭中坚强活下来的孩子,这部片子终于算是半个男二号了。二号男友Timothée Chalamet是最近最红的甜腻男主。 回到电影的情节,讲的是一个高三女孩的成长故事。我对它最佳的赞美就是它的真实。因为这个故事并不是发生在有主角光环存在的世界里的,女主本人、她的家庭、她的感情生活都是有明显缺陷的。女主本身不是什么不完美了,简直有很多很多问题,几乎是渣女了。但是渣女也要经历青春经历人生啊,也要长大成人啊。所以我觉得这是一部伪成长电影,表面上是青春的成长故事,从Lady Bird到Christine、高三经历那么多事情,不能不算是成长吧,但是最后回答人家问她是哪里来的就立即破功了。所以我个人理解这部电影的主旨不是懵懂少女的成长(阳光的正能量),也不是渣女的成长(黑暗的正能量),而是真实的一个少女成长不成长也没什么大区别大意思(阳光的负能量)。我喜欢阳光的负能量>黑暗的正能量>阳光的正能量。 另外,我不是很喜欢最后的被录取的希望达成和与妈妈的和解的地方,太重墨了,可以再淡一些。 这部片子拿了今年金球奖Best Motion Picture – Musical or Comedy和Best Actress – Motion Picture Musical or Comedy […]
Also filed in
|
Tagged Frances McDormand, Greta Gerwig, Guillermo del Toro, Laurie Metcalf, Lucas Hedges, Martin McDonagh, Sally Hawkins, Sam Rockwell, Saoirse Ronan, Timothée Chalamet, Woody Harrels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