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Tag Archives: Paolo Cognetti

野男孩

野男孩 保罗·科涅蒂 Paolo Cognetti 章尹代子(译) 9787020109647 连着又读了一本保罗·科涅蒂的书,是他的一本算是纪实的随笔吧,讲的是作者本人远离尘嚣在山中度过的一年。讲山里的四季变化,认识到的人,交的好朋友,山里的动物,当然还有他在山里养的一条狗。不是很理解为什么中译的书名叫《野男孩》,男孩在哪里? 依旧是比较淳朴的文风,可以让人静下心来慢慢读下去,也不会觉得作者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少数人才做得到的生活的趾高气昂。但同时也并没有很多让我觉得过于羡慕的地方,因为我觉得想要过上或者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问题不在于在哪(这些看似只能在山里达成的事情,在城市里也可以),城市里也可以找到让人感觉安全、熟悉、可以安静下来的地方,只要不工作不996就可以了。另外,给这本平平的小书加分项是陪着保罗·科涅蒂的狗。 他热爱梭罗,并引用了梭罗的话:“我到树林子去,是因为我希望自己有目的地生活,并且只去面对生活中的基本事实,看看能不能学会生活要教给我的东西,免得我在弥留之际觉得自己虚度了一生。我希望自己与世无争,除非出于万般无奈。我想深入地生活,汲取生活中的全部精髓。像斯巴达人一样坚强地生活,摧毁一切不能称之为生活的东西,用宽阔的手臂将其割裂并丢弃在地上。我要让生活处于区区一隅,使生活条件降到最低限度。如果说我的生活被证明是毫无价值,那我想把所有的痛苦勾勒出来展现给世界;如果相反,我的生活是崇高的,那我想通过体验来了解它,并在我的叙述中解释它。” 为什么我对这段历史如此感兴趣呢?因为我需要告诉自己一个很简单的事情:我身边的景色,如此纯粹、原生态,有树木、草地、小溪,实际上都是几个世纪来人类的劳动成果。这是同城市一样的人工景象。如果没有人类,这片土地也不可能是现在的模样,不会有溪流,也没有高大的树木。即使是我躺在阳光下的牧场,曾经也是一片茂密的森林,被树干和树枝、苔藓覆盖的石头和树林下厚厚的杜松、蓝莓和错综复杂的树根覆盖,密不透风。在阿尔卑斯山上不存在真正的荒野,因为人类存在的历史十分悠久。今天处于一个废弃的时代:有些地方遭受文明的死亡。对我而言,我为在被灌木吞没的废墟中发现一棵在很久以前播种后成长的树而欣喜。但这不是我的故事。我梦见狼和熊能够重新回到这片树林,我的根不在山上。同样,对大山来说,摆脱掉人类于它而言根本没有任何损失。 现在我望着天空,羡慕云朵能毫不费力地从一个山谷跑到另一个山谷。我感到自身的愚蠢与自大,因为一个愚笨的游戏陷入如今的境地:为了证明自己能够找到其他的路而迷路,为了看看远离所有人时会思念谁。我待在山上的想法是:只要在山上待得足够长,某个时候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而这种转变是不可逆转的。相反,我比之前的我更具有爆发力。我学会了砍柴,在暴风雨中生火、做汤,在菜园中播种和收菜,用山里的野菜做饭,挤牛奶,打包干柴。可我还是没有学会独处,这是每一位隐士唯一真实的目的。在独处这一方面,我仍如第一天上山一样。虽然双手的皮肤变得更加厚实,身体变得更加强壮、更有抵抗力,但我的精神并没有变得厚实和坚定,相反它总是脆弱多病。孤独不只是树林里的小屋,它更像是一间挂满镜子的小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能看到无数个自己扭曲、怪诞的身影。我可以摆脱除了孤独之外的一切,却没办法摆脱孤独本身。为此,我躺在石头上,宣布这次冒险的失败。 本书还有一个特色是配有一些插画(亚历山德罗·桑纳),看上去像是儿童插画,但是也不难看。

山上的恋人

山上的恋人 保罗·科涅蒂 Paolo Cognetti 章尹代子(译) 9787020185221 当年读《八山》小说的时候觉得蛮好看的,但是没想到后劲更足,特别是看了电影更喜欢了。这本《山上的恋人》也是同一位作家的作品,讲的也依然上喜欢爬山的人的在山上的故事。 故事讲的是在一个山上的餐厅,里面有一些工作人员和来访的人,书的标题的男女主人公是这个餐厅的厨师和服务员,当然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他俩的故事。每个人包括这对恋人都有自己来山上的原因,他们在山下也或多或少有着自己的生活、家庭,但是他们仍然选择了山上的工作、山上的生活。这个餐厅之后,大家又短暂分开又在另一座山相聚,又是另一段山上的故事。最后男主人公决定盘下来他的他的恋人相识相恋的那座山上的餐厅,女主人公犹豫着不想去。 依然是淡淡的口吻,让人觉得阅读本身是一种陪伴/治愈,山中的生活那么吸引人吗,还是大家都只是在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人生。大家都在各自寻求,大山是一种选择。我觉得我的总结不如直接用书里的一些引用,我简单归类了一下。 但是人在二十岁的时候,信仰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一个到了四十岁、没有家庭、没有工作的傻瓜,一个只知道追求“生活在让自己开心的地方”、坚信荒谬乌托邦世界的男人,算得了什么呢? 她对母亲说:“所有教育人们要自由和勇气的故事只对别人有效,对我是无效的吗?”母亲则回答说:“但你要知道,留下比离开更需要勇气。” 书上说,在阿尔卑斯山上攀登一千米,就相当于北上了一千公里。” “哦,是吗?” “是的。因为气候、植物群、动物群等因素。书上说,气候在海拔高度上的变化往往比纬度上的变化要大得多。所以即使海拔高度上只有些许的变化,都算得上是长途旅行。 我也认为,只有习惯了,人才能清理掉所有的情感,真正看清一切。感情是有色眼镜,它会欺骗我们的视觉。你听过禅宗关于山的说法吗?他说:“在参禅之前,对我来说,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当我开始修行时,山不再是山,水不再是水。当我修行完成后,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我想你和我都能很好地理解这个小故事,因为我们赋予那个地方太多意义。意义就在田野、树林和石屋之间。当山对我来说意味着自由时,我甚至在吃草的牛群身上都看到了自由!但山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它只是一堆石头,长满了草、有水流淌着。现在于我而言,山又回到了最初的模样。 丰塔纳弗雷达是由相同的现实和愿望创造出来的,在它的周围,群山独立地存在着。对于这些人类的梦,群山完全无动于衷。当人们醒来时,群山依然独立地存在着。 福斯托在某处读到过,不同于动物,树木并不能通过迁移至别处来获得快乐。一棵树,从种子落下的地方起,为了获得快乐,它必须始终扎根在那个地方。不管它是否能够存活下去,它就在种子落下的地方解决所有的问题,如果不行,它就死去。食草动物的快乐,则在于追逐草。在丰塔纳弗雷达,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食草动物三月在山谷,五月在海拔千米的草场,八月在海拔两千米左右的高山牧场,然后为了秋天的小确幸,它们得再次下山,等待着下一次花开。狼遵循了一种不太容易理解的本能。桑托索告诉福斯托,没有人知道狼不停迁徙的确切原因、它们不安的根源。狼来到一个山谷,然后,也许是发现了丰富的野禽,也许是有些东西阻碍了它得到满足,在某一个时刻,狼会把所有美好的东西都留在那里,离开,去别的地方寻找快乐。它们穿过新的树林,越过下一个山脊,跟在母狼的身后,追随狼群的叫声,或者一些并不那么明显的事物。“高唱一首年轻世界的歌。”就像杰克·伦敦写的那样。 “但是你看,在丰塔纳弗雷达,我一无所有。” “你还有我?” 西尔维娅没有回答。在平原生活了一个月后,她的声音仿佛从很遥远的地方传来。有时候,福斯托也有这样的体验,当你住在那里时,你会以一种方式想念群山;当你离开时,你又会以另一种方式思念它。如果从远处看,现实会淡化成这样的形象:森林、房屋、田野、溪流、动物和人变成了一个三角形,山顶有雪,那是北斋画中地平线上的富士山。

SIFF 2023

没有新郎新娘的婚礼 2023.6.11 AMG海上明珠影城 波兰电影原名叫“亲家”,讲的是新郎新娘都没出场婚礼两对亲家在婚礼上的对峙。蛮搞笑的,婚礼现场请的乐队唱的歌都还挺好听的,还有一首有点像MIKA的《No place in heaven》,但是我看到字幕最后也没找到。开场的那段一镜到底的两夫妻的对话感觉蛮厉害的,而且有一种话剧的感觉。 Tag: Jakub Michalczuk, 八座山 2023.6.17 曹杨影城 风景太美了,比书好看。有好多情节都是一笔带过,一点也不拖沓,或者是非常克制地极小化的描述,要不是我之前读过这本小说我几乎很容易错过。再加上两位男主角都留着络腮胡的时候,我真的有点分不清楚谁是谁,一度想用金发黑发来分辨,但是也不明显。中间有一段男主为了陪失意的朋友回到山中小屋黑漆漆的时候,只看到他的骨架轮廓,我都以为是扮演他青年时代的演员回来了,在玩一种实验性的表现方式,结果只是我看走眼了。 关于情节,蛮宏大的,也很感人的,我有点讲不清楚,但又觉得这部作品探讨地很好。是关于人和自然、城市人的异化、人与人之间、人和自己的寻找等等。读书的时候,我嫌弃男主要不远千里去喜马拉雅有点矫情,现在看电影的时候我觉得也没什么大不了,因为男主本身就是在寻找的过程中,不完美什么的也很正常。很美好的东西生存不下去,拥有一种美好却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这些都已经是很高阶的东西了,人类用力过度反而是一种悲哀。但是不用力体验美好寻找美好,活在当下的热闹中虽然简单、虽然也并不可耻,却也很可怜。 Tag: Felix Van Groeningen, Charlotte Vandermeersch, Paolo Cognetti,

八山

八山 Le otto montagne 保罗·科涅蒂 Paolo Cognetti 沈萼梅(译) B07RWCGS28 这本小说以主人公的第一视角出发,讲的是和爬山有关的故事。主人公出生在一个喜欢爬山的家庭,特别是他的爸爸特别喜欢爬山有时还带着他一起爬山。有一年他们在一个比较乡下的山里,结识了邻家和主人公同龄的小男孩布鲁诺,布鲁诺也加入了一起爬山的行列。多年后,主人公长大成人,继承了爸爸的遗产,其中是一块在那个乡下山里的地。于是主人公回到那里,布鲁诺一直待在山里,他们一起在那块地上建了一座房子。布鲁诺在山里做起了养奶牛制奶酪的生意,还和主人公的前女友生下了一个孩子。但是之后生意运作不下去,孩子她妈带着孩子回到了小城市,而布鲁诺还是在山里消失了踪影。 整本书的行文很舒服,是我喜欢的那种不浮夸的老老实实讲故事的类型,故事里的人物的性格也都是偏孤寂老实的。那种回到小时候生活过玩耍过的地方的感觉,和自己或者家人的历史的羁绊,有点像托宾和MacLeod,大自然乡下山里的元素又有点像《一江流过水悠悠》。这种回顾式的写法,要是我是小时候读的话我肯定也理解不了吧。人生总有一段时间或者是一个地方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或者说好像很平淡但是其实是建立人生观的。一年多前我上班的地方搬到了离我初中步行只有五分钟的地方,中午吃饭的时候还可以绕到我的初中甚至我的小学的地方。那一带虽是市中心,但是是少有的依旧存有我的小时候的房子的样子。去到二十年多前的熟悉的地方,穿越儿时记忆中的捷径弄堂,这样的感觉真的蛮奇妙的。 讲回小说的情节,小说一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小时候第一次造访认识那个乡下山里,第二部分是主人公父亲死后两个人一起在山里建房子,第三部分则是主人公游历了喜马拉雅山再回到乡下山里看到布鲁诺落魄的生活。 我最喜欢的是第二部分,除了它的回顾式的感伤之外,它还包含了主人公对父亲(父辈)亲情的reconcile和对布鲁诺友情的reconcile。父辈爬山的故事,爸爸和舅舅一起爬山,就好像时间冻结之后主人公和布鲁诺一起爬山一样。爬山或者露营什么的,好像真的有一种治愈的功效,反而是在城市李生活的人失去了对大自然的敬畏。我想到前一阵疫情期间一直在家待着,觉得世界很糟糕,但是偶尔抬头撇到窗外的太阳和蓝天白云竟然就一下子觉得人生没那么黑暗了。这种作用太出乎意料了,简单的窗外的景色就有如此功效了,在大自然里在山野之中那更别提了。 相比之下,我感觉第三部分比较弱一点。我不喜欢男主到喜马拉雅以后的感觉,就好像喜欢一个东西却一定要去网红的地方打卡而不是在身边实践它。点题的故事来自喜马拉雅我也不满意,东方哲学对意大利山里人的顿悟,根本就像老外用汉字刺青。在读第二部分爸爸的死的时候,我已经猜到第三部分应该是布鲁诺的死。第三部分的结尾是布鲁诺的失踪,但究其根本是在说一个能干的山里人却活不下去的事。人类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自然还是人类能量重启的来源,但是最贴近自然的人却无法生存下去,太可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