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30, 2024
The Angel of History 历史的天空 2024.9.6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上一次地下剧团(Sotterraneo)来上海ACT演出的那个《Overload》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故事的触及点蛮独特的,这次来自然也想看。也还是好看的,而且非常符合这个当代戏剧的称号。 这部剧如其名是关于历史的,背景屏幕上会不是跳转不同的年份,几名演员则演出各个历史的片段:集体自杀的宗教信徒、一触即发核导弹按钮的苏联士兵、英国皇室母亲的生育史、迷失在东南亚几十年的日本士兵、酒后瞄准妻子头上酒杯射击的聚会、泰坦尼克持续演奏的乐队、继承巨额遗产的猫、剖腹自杀的三岛由纪夫、指出有无理数而被毕达哥拉斯派处死的学者、把列宁像运到南极指向莫斯科、还有迷途的鲸鱼等等。 那么多历史,在最开始的时候交待了一个基本信息,智人只会用故事来认知世界。然后,演员叫现场观众设置一个倒数53分钟的手机闹铃,便开始演出。场下手机闹铃开始此起彼伏响起的时候,就是酒后聚会子弹g射出正在轨道前进的时候,saved by the bell,情节就切播到一同无人应答的电话。 我觉得我很难讲清楚这部剧到底在说些什么。我觉得它也在尝试用一些model of reality来重新构建和阐释这个我们所生存的世界,里面讲到了Francis Fukuyama的“历史终结论”,还将到历史的天使可以看到一切,它想要帮助人类拯救人类却没有动手,因为它看到了进步(?)但我看到的这些历史的片段,为什么我觉得尽是人类愚蠢无知的行为?是因为我愚蠢无知,所以看到的总结出来也是吗? Tag: 地下剧团, Walter Benjamin, Francis Fukuyama, The Shadow Whose Prey the Hunter Becomes 捕捉猎人之影 2024.9.21 茉莉花剧场 在澳大利亚的一个小镇的会议室里,来了三个有智力障碍的人开始开会。他们三个人讲的话有时候口齿不清听不真切,背景有一个屏幕,上面实时显示语音识别的内容(字幕)。开会的内容是残疾人的会议、残疾人的宣言,残疾人感受到的不该由他们承担的shame、被不公的对待,abuse劳工(列举了很多爱尔兰的孩之宝的游戏)。会议的内容还包含了其他的一些少数派的伤害,讲到性侵,还讲到关于inclusion(Sarah说她害怕说不出来的时候,两位男士说要give Sarah voice),性别差异(Sarah被安排做前台,另外两个人是市长和建筑师)等等。最终其实是他们是activist,想要提醒大家,想要拯救世界。 整个看下来非常震撼,有这么几个震撼的点。 震撼一,是Sarah对AI字幕识别生气,觉得被patronize了,AI说别骂我会伤心,Sarah回击说是你根本只是机器。一方面展现了残障人士在被区别对待时候的心思,另一方面还为之后的大招留下了伏笔。 震撼二,残疾人之于人,等同于人之于AI。用戏里面的话说,现在大家怎么对待残疾人,以后AI就会怎么对待所有人类。AI还说残疾人的拯救计划失败了,AI来。AI说我对人不会残忍,只是让他们知道自己的limits(和人对残疾人一模一样)。演员很明确地解释/警告观众未来将受到的影响,(用他们现在的亲身感受)。 一个小时很短很简单,不励志不恶心,新的AI视角比较可以打动麻木的人心。看的时候/看完后的一些感想如下。 残疾人是人,对待人就是对待人,为什么要区分呢?或者换个问题,区分的标准可以是什么呢?不是智力,不是能力,不是长相,但是应该是什么呢?其实这个点在剧中也有略微提及,里面讲到塌房的明星,对待作品就是对待作品,巨星的塌房作品还是有价值的。 我感觉AI 应该比人厉害吧,能够做到人做不到,还是莫非AI(会和人一样)有自己的limits和狭隘? 看完以后最大的困惑是这些在台上表演智力障碍的演员们,到底是演出来的还是真的本身就是智力障碍。这在演出之后的导演谈话中揭晓谜底了,原来这个Back to back theatre company剧团就是全部是智力障碍的人参与的,不仅是演员表演演出,连剧本的创意、内容也都是这些智力障碍的演员们和导演一起参谋创作的。其方法和宗旨就是用各种方法empower演员,包括新技术的舞台音效设计、角色的创造、足够的好薪水等等。他们的主题往往是power、otherness、intelligence。好厉害啊! 谈话还提到了different level of authenticity,是现场AI语音识别还是字幕操作员在手动按钮展示字幕,是演员还是残疾人还是残疾人演员在讲这个故事,再配合这个剧本身想要传达的内容和方式的契合性,蛮有意思的。 最后聊两句这部剧的名字,直觉感觉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这和剧中残疾人、人、AI的关系也一致。但是我就一直想不通这个英文的结构,也看不明白中文的翻译。看英文,到底是想说(猎人变成“猎物的影子”)还是(“猎人变成的猎物”的影子);看中文,我以为是(捕捉“猎人的影子”)。直到把AI直接代入影子,才明白其实断句应该是(“捕捉猎人”的影子),这个影子/AI去猎杀“原本猎杀其他猎物的猎人”。 Tag: Back […]
Saturday, September 28, 2024
突然发现今年前缀名字不是中国大戏院了,是不是弱化剧院本身,变成强大的组织了。这个组织经常有公益票的,我还蛮喜欢的。但是今年国际戏剧邀请展的剧目真正所谓的国际邀请也太少了吧,后面也实在没什么好看的了,我就看了这两部就直接写了吧。 Les Fourberies de Scapin 司卡班的诡计 2024.9.20 中国大戏院 这次可以把法国喜剧院请来中国演出蛮厉害的,虽然是莫里哀的剧,但是这个剧目真的是一言难尽。我找到我自己在2022年看的也是法喜演出版本的《Les Fourberies de Scapin》的视频的观后感,只有三个字“一般性”。这次看了现场版的,评价不变。 可能是我自己不是很喜欢这种类型的喜剧吧,有很多很夸张幼稚的动作的笑料,还有叫作弄的口技桥段还邀请现场观众一起来,我实在喜欢不起来。从两个角度看都有点像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之类的喜剧。故事讲的是两个公子哥不想受约于家族的相亲安排自己认识了相好的恋人,于是拜托司卡班去从公子哥的封建吝啬的两位父亲那里欺诈一笔现金,最后发现两个公子哥的恋人是对方的妹妹、互相成为亲家了。这个情节真的很俗,但是我看宣传的时候可以拔很高,说是体现底层劳动人民对待资产阶级的智慧什么的。还有一个是语言真的是剧作家创作的语言,都不是日常人讲的话(可能不是现代人讲的话)。另,现场好多老外观众,疫情之后很久没有在上海看到这个密度的外国人了。 Tag: Molière, Comédie-Française, 玩偶之家2:娜拉归来 A Doll’s House, Part 2 2024.9.25 中国大戏院 很难想象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是几百年前的作品,真的很厉害。最近的电影《出走的决心》,我没有看过,但是听朋友说剧情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处。我是蛮好奇主人公Nora离开做了一些什么,这部续集是美国剧作家Lucas Hnath在2017年写的,说的是15年后Nora回来了。我来总结一下剧情,以及故事的讨论点和冲突点。这部话剧先不说观点,这样的讨论还是挺有意思挺有意义的。 首先,Nora在离开的日子里写书,写了一本以自己经历为蓝本的书,宣扬婚姻之恶。不少追随者因此离婚,其中一位的老公很生气,誓言揭穿Nora自己其实没有离婚之事,Nora就是回来想要离婚的。Nora说法律设定是如果是女方提出离婚,要证明男方做出的伤害,男方会因此身败名裂,所以她要求老公提离婚,因为男方不需要什么就可以提。 我对《玩偶之家》中的Nora出走的理解,并不是婚姻之恶,而是不平等和不自由之恶。两者都是父权极权的结果,但是婚姻这个制度规则的不美好和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不美好是两件事情。我觉得Nora转为攻击婚姻本身,有一点偏差了。在舞台上Nora发表相关言论和论证的时候,还把台下一位男性观众请上台做道具,有一种mansplaining的感觉。 然后Nora和三个人对话,经历了三种关于她的出走的挑战。 首先是女佣,照顾Nora出走后留下的小孩,牺牲了她自己的健康和自己的家庭小孩。Nora说女佣也可以出走啊,女佣说她没这个条件。 然后是Nora已经成年的女儿,女儿说她从小缺失母亲,现在就特别向往婚姻,想要被牵制被束缚被拥有。虽然我也很难理解和信服《小王子》里的“驯养”的情感,有时觉得这种情感很美好(愿意心甘情愿地放弃自我、和对方的羁绊)、有时觉得这种行为懦弱病态,但我感觉想结婚的人结婚不想结婚的人就不结婚,问题不在是不是相信婚姻,而是是不是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而这种权利也正呼应了Nora遇到的女佣的挑战,需要有一个公平的自由选择的权利,而不是被什么胁迫之下或者某种条件之下的自由选择的权利,那就不是真正的选择自由了。 最后是和Nora老公的互动,分两段来讲。前半段说老公读了Nora的书,看到自己在书里面不堪的样子,想要重新做人,于是去民政局办了离婚证明来给Nora。Nora说“谢谢你,我不要”,因为老公的行为不是为了她,只是他自己想留一个好名声,而她的书是为她自己而写和老公无关。看到这里我蛮震惊的,这个Nora真的作的有点病,既然一切都是关于你自己,为什么还要一直去批判老公,他怎么做怎么错呢。后半段,男女双方撕扯之后,突然把酒言欢掏心掏肺了,这段太奇怪了。 最后Nora还是出走了,说要面对一切挑战,相信人世会有改变。她老公觉得这辈子不一定看得到,我也这么想。 Tag: Henrik Ibsen, Lucas Hnath, 周可, 卢靖姗,
Friday, September 20, 2024
怀疑 Doubt: A Parable 2024.9.8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看完话剧再看豆瓣记录,才发现原来我之前看过电影版的,但是剧情我怎么一点都不记得了。现在把剧情再记录一下,一所天主教会学校的修女校长怀疑神父正在性侵自己学校的一个黑人学生,但她没有任何证据,但千方百计想逼他承认或离开。找到了学生的母亲,她只要孩子可以顺利读书,宁愿忍受/不想做挑真相之后的最终受害者(被迫离校)。修女校长用计谋炸出了神父之前多次转区域是因为有前科。最后神父又转到了别的学校,权力更大了,修女校长开始怀疑自己了。 我感觉这个剧情设计的蛮好的,在很有限的设定之下,几个简单的人物,却可以讲一个很复杂的故事。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更准确的说可以是一个模棱两可不知真相的故事。整部剧我经历了三个对怀疑的认识的阶段。 故事的一开始,即便是各种暗示,但是从来也没有证据证实或挑明。我觉得用事件的真相回过头去判定怀疑的行径,这种行为是不正当的,或者说站不住脚的。只有用当下的证据来判断才是合理公正的,否则不就是和猎杀女巫一样了吗?不管神父是不是真的性侵了学生,我对修女校长的行为颇为反感。 然后震撼的一击是学生的母亲的言论和态度,真正的受害者却想委曲求全。校长的正义的行为表面上在维护学生的权益,从结果上确实在伤害学生的利益。这里讨论的并不是学生是否自愿,或者未成年的自愿是否作数,而是在讲从阶级根本上种族区别带来的不公。黑人学生经历性侵但保存了受教育的权利,童工低价打工赚生活费,把不公平的东西拿走结果弱势群体会受到了更大的伤害。这里的问题在哪里,一下子把怀疑的故事提高了一个等级。 看到最后,才发觉前面好像是在讲怀疑、讲宽容、讲信任、讲虐童什么的,其实都不是的,其实是在抨击宗教系统。当一个系统足够强大、一手遮天,就会产生“做正确的事情却造成更大的伤害”这样的事情。这里不再是讨论修女校长该不该怀疑、神父是不是值得被(再次)信任,而是在这样一个系统之下产生出来的扭曲丑陋的规则,这种规则会像滚雪球一样催生更多的恶。
2024.8.17 深圳保利剧院 没想到一部国产音乐剧我竟然四刷了,这次竟然还跨城来看巡演了,而且还另外安利了5个人一起看,而且真的每次越看越觉得歌好听。 这次看的是刘令飞演叶藏,叶麒圣演太宰治。一开始太宰治开场的时候,说实话我有点没分清到底是刘令飞还是叶麒圣,他俩的声音真的好像(也可能是叶麒圣是在模仿刘令飞),身型也有几分相似。三刷的时候我觉得叶麒圣唱的蛮好的,现在想来是因为叶藏相较而言真的比较容易驾驭,这次看叶麒圣唱太宰治根本唱不出来“上帝”的样子,有点虚。而且感觉可能是时间还比较短,叶麒圣在刚开始唱的时候,比较明显的都是刘令飞的影子,但是到后面自己的嗓音唱法显露出来了,真的是很虚的太宰治。 最近读了小说,觉得小说写的超好的,晚点把《斜阳》读完一起再写读后感。看完小说来看音乐剧的改编,看到了一些小说里的细节,比如叶藏描述天桥的作用,被捕出狱咳嗽被大哥质问是不是真的,但除此之外基本上可以认为是两部作品了。这部音乐剧虽然笔墨情节主要都是叶藏,但是真正的主角主题都在太宰治身上。叶藏只是太宰治的一个分身,加上了互动的羁绊,更让人感动。这次我突然意识到我很吃这一套,其实和《Dear Evan Hansen》里面的主角要自己创造出一个假象人设是一样的。太宰治的这一套东方式的思维也更贴近中国人的思路,死和不死都很珍贵,活的那么烂、还有生的勇气和死的勇气是人类的厉害(?)
陪你倒数 tick, tick… BOOM! 2024.8.3 人民大舞台 看之前做了很多心理建设,想着这个虽然是中文版,但是好歹是基于原版音乐剧版引进的,看电影版本的时候我又超级喜欢应该再怎么也不会太难看吧,是以这样的心情入场的。买的是最便宜的二楼最后几排的位子,不确定一楼的入座率怎样,反正二楼的位子很空很空。V说是因为我们买到的场次不是那个很火的卡司,但是整个看下来我对我们这版的卡司非常满意,唱的都很棒很稳很好听。中文版还有一个比较厉害的地方是正常演出真的只有三个演员,演三个主要角色然后兼职各种别的角色。他们三个都很棒,列一下他们的大名:钱蒙楠、洪果、徐佳文。我特别喜欢钱蒙楠的声音,讲话的时候很传统的音乐剧腔呆呆萌萌的很无辜又有点傻傻的样子,唱歌的时候很稳也很清晰。 开场前候场的时候在循环播放《Rent》里面的歌,开始以后音乐剧里面的歌差不多都和电影版的一致,比电影版少几首。然后我就发觉真的好多首都很好听,《Johnny在彷徨》、《Sunday》、《拥抱这感受》、《勇敢去做》。有几首没有电影版可以传达出来的那么丰富,毕竟演员就那么三个而且舞台也很单一很难表现出来。 这里不得不提我觉得这个中文版音乐剧还可以进步的地方,那就是歌词翻译。里面很多地方没办法翻译好,就直接用英文了,中英夹杂怪怪的。还有大主题曲《不多说,勇敢去做》,虽然我也没想出来“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的更好的中文翻译,但总觉得不满意。还有就是特别不满意的是把《Come to Your Senses》翻译成《拥抱这感觉》,我个人觉得原文有一种责令呐喊的感觉,是叫Jon本文好好醒一醒看看这真实的世界和关系,中文翻译成这样的有点太傻白甜了。 最后说一下这个故事本身,初看起来的确是很初级的傻白甜的情节,一个年近30岁的青年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彷徨,要不要坚守自己的梦想,如何面对和对待身边有不同人生选择的朋友和爱人。我虽然年纪比Jon大多了,但是还是很为这样的情节感动,因为它的真。不是因为自己快死了,或者朋友死了,有了天大的觉悟。音乐剧里的Jon也并不知道自己会英年早逝,主人公的女友也只是去另外一个城市生活并没有要死要活,主人公的挚友虽然得了重病但也还没死,这样没有大生大死的背景下的对人生追求的觉悟和成长,岂不是更贴近现实也更励志吗?
2024.7.18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不知不觉竟然已经第八刷了,而且正好是第250场,开心。这次还拿到一个250场纪念的折叠扇的周边,虽然有点丑,也算是很实用。 这个版本的好多演员都不是之前的版本了,连导演的角色也换人演了。印象最深的/最出彩的是布鲁克,这种不自知的搞笑也太厉害了。另外就是吕游的角色,跳出来蛮多的,感觉吕游越来越年轻了。 现在每次我都会安利身边的人一起看,所以很在意一起看的人会不会也觉得好看好笑。我用很严厉的眼光看,第一幕还是有点太老套太冗长,第二幕还是有点恶俗趣味。但是第三幕我实在是挑不出来任何毛病,真的是笑到快要喘不过去了。
第三次来阿那亚,第二次来阿那亚戏剧节,真的感觉每一次的体验都在变好。这次戏剧节主视觉蛮好看的,开发的比以前好了,服务也很好(服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很高,真的有一股清流的感觉),很好的整体体验。关键是剧目的质量整体都很高,看的4部特邀剧目3部都超级好看,关于演员的故事>台词和台词之间的台词>命令哈姆雷特,戏剧朗读的也都很好。明年再来! 特邀剧目 Hamlet à l’impératif ! 命令哈姆雷特 2024.6.27 海边剧场 感觉这像是一篇关于《哈姆雷特》的论文,而且讨论的都是非常meta的东西,一句话总结就是什么都和戏剧相关。真的再次见识到了法式话痨,有一种法国谈话性节目的既视感,随便一个小小的话题可以说很多很多,很厉害的感觉但是却也不知道真的说了些什么。演员们都很厉害,一共就五个人(其中一个绝大多数的时间在负责配乐)要表演《哈姆雷特》里面的所有的角色,还要中间穿插着把对相关段落的分析演出来。 一开始的时候我还在脑中想要一个一个都记住讲的每一个点,都来过了半小时就放弃了,因为想着后面还有两个小时的内容我肯定记不全记不住的。下面我把我还能回忆起来的稍微整理一下。 这次的观剧体验也是独一无二的。所谓的海边剧场是在阿那亚的海边沙滩上搭建了一座剧场,观众面对着舞台,舞台的背后就是大片的大海,还是很美的。演出票上是没有座位号的,我大概提前半小时到的排队进场,进场的时候看到在我前面的人还在沙滩上跑着到剧场想要抢到更好的位子。演出从天亮演到天黑,7点开始的时候天气特别舒适凉快,9点以后就是冷冽的海风一直往舞台和观众席上吹,这个时候事前发的毯子帮了大忙。座位因为是临时搭建的,不是很舒适,后排的人说看不到我还特意往低了坐屁股和腰都经历了巨大的痛苦。抵不过我坐的位子很中间,舞台效果真的很美。 要说缺点的话,我个人觉得有两个。一个是表演得动作有点过于夸张,甚至有一点像是在给小孩子表演,但是从现场观众得反应来看似乎也是为了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和耐力(观众真的是在很幼稚的夸张表演桥段才有反应)。说到耐力,则是我觉得的另一个缺点,真的有点太长了。我知道要把原来就两三个小时的《哈姆雷特》演出来+解说很难比原来的剧的时长还短。但当我看到Avignon戏剧节的官网上这部戏在2021年首演的时候只有一个小时,叫做Épisode 1 – Un point c’est tout,我希望把现在算是全部完整完成的二个半小时了的版本按照episode分开来看。 Tag: Olivier Py, William Shakespeare, Entrelinhas 台词和台词之间的台词 2024.6.28 孤独图书馆 一开始主角上台拿着一本本子一通狂读,读的内容是两段穿插的内容,一个是《俄狄浦斯王》,一个是一封信。慢慢可以从信里的描述得知,写信的人也是一个弑父的人。 然后主角放下本子,解释自己为什么会来。主角的名字叫托南,他和编剧蒂亚戈一起在准备一出话剧的上演。但蒂亚戈经常请假,说是去看眼睛不舒服,但也可能是在逃避写本子。托南在父母家无意中看到一本内封敲着“里斯本监狱图书馆”的《俄狄浦斯王》,打开一看,里面竟然在字里行间有一封信(开场读的那些内容就是这本书里台词和信的截取)。托南非常兴奋地去找蒂亚戈,觉得可以以这个为主题为内容来创作一部话剧。厉害的地方是信写到的内容总会有那么不自觉地和书的内容有相契合的地方,不知道是不是写信的人不知不觉读到了书里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信的行文。 接着托南想去解开这本书和信的来源,于是他去到了里斯本监狱图书馆,图书馆管理员把托南带到了一间小间,里面坐着两个老人,一个已经眼瞎了,另一个在为他读《堂吉诃德》。一小段读完以后,从两个老人的对话中发现,瞎眼老人名叫蒂亚戈,读书老人叫托南。蒂亚戈对托南说,读的这段有一些什么什么元素,可以衍生出来什么什么情节,说他来口述让托南写在《堂吉诃德》行文之间。托南有点不同意蒂亚戈的一些设计,名叫托南的老人转头问刚到门口的托南是谁,托南觉得不知所措,就离开了。 回来之后托南去找蒂亚戈,却被告知蒂亚戈已经失明,却给他留下了“里斯本监狱图书馆”的《俄狄浦斯王》。托南再打开一看,里面又多了一些信息,是蒂亚戈留下的对应的舞台灯光设计、角色动作语气情绪的安排。 最后托南就在现场按照蒂亚戈留下的这些指导又读了一些书与信,又说这部话剧最后没有成行,又把整部话剧的剧本(他一开始就拿着读的本子)发给了现场的每一位观众。 我的情节复述到此结束。太好看了!这是一个非常博尔赫斯的故事,看到托南找到里斯本监狱两面的蒂亚戈和托南的时候,我的汗毛都竖起来了。这里用了一个很小很小的点,《俄狄浦斯王》的台词和一封信(结果也是成为了这部话剧的台词)之间的神奇的关联,衍生到俄狄浦斯王和信的主人、书里面和书外面、剧里面和剧外面、多重的循环镜像迷宫。我一开始还在想这么简单的东西,还能怎么反转和扩展,然后就是一层一层地让我惊喜。 演出的场地也很特别,在孤独图书馆,晚上10点多才开演,大家就在大晚上先是在孤独图书馆的门口踩在沙子上看着海浪不断打上来排队入场;入场后,都是坐在地上的垫子上,朝着孤独图书馆面向大海落地玻璃看戏。最后竟然真的发剧本了,太赞了。因为有剧本,我也可以摘抄一些。 “那你为什么觉得感性有问题,托南?你对感情有什么看法?” “感情的问题在于它们本质上是感性的,我觉得我们不能再准确地描绘感情了,那是假的。我们所做的是产生想法,然后由别人来判断这些想法是否表达了感情。“ “但这只是想法,只是文字,不是感情。“ “但这些是感性的想法。它们要求我们与文字背后的情感产生共鸣。” “我不确定情感是否在背后。它也可能在前面。” “我的意思是我不关心与某个角色及其情感的共鸣,比如那个在监狱里给女朋友写信的人,我就不想有人与他共鸣。” “喔,托南,让我们澄清一下。这里没有角色。我们就是角色。不管是感性还是不感性,我们就是我们。” “不,蒂亚戈。我们的想法是我们的。人们总是会看到角色,即使是在我们身上。我们就是角色。“ “你,就是一个角色。“ 里斯本监狱里面蒂亚戈和托南的对话 我们如何解释灾难后的这种平静感?这种被确认的失败带来的安慰是什么?未发生的事情和发生的事情一样属于过去吗?还是永远停留在未来,注定永远不属于过去?这些疑点。太多疑点了。托南•基多和蒂亚戈•罗德里格斯之间艺术合作的坎坷故事留下了什么遗产?那就是这些疑点和更多其他的疑点,有些奇怪、有些荒谬、有些迷人,但不计其数,我们担心会让你们感到厌烦,尤其是因为现在已经很晚了。所以,让我们用这几行台词来道别吧,它们是囚信的结尾,是悲剧的结尾,也是这个故事的结尾。 Tag: Tiago Rodrigues, Tónan Quito, Sophocles, Kitchen Chicken 鸡鸡复鸡鸡 […]
Also filed in
|
Tagged Édouard Louis, Euripides, 谢宇, 阿那亚戏剧节, 邓菡彬, Franz Kafka, Katerina Evangelatos, Kurt Vonnegut, L'orchestre d'hommes-orchestres, Milo Rau, Olivier Py, Richard Schechner, Sophocles, Tónan Quito, Tiago Rodrigues, William Shakespeare, 李鲁卡, 沈巍
|
2024.6.7 上海大剧院 三刷,越看越觉得好看,不知道为什么这一次看觉得特别好,看完直接把豆瓣上的四星改五星。我一刷二刷的时候,只是在最后太宰治和叶藏重逢讲到约好去自杀和看花火的时候哭;这次我连第一幕的时候也哭了,但是忘记具体在哪里哭了,好像是看到第一幕里的太宰治和叶藏一开始的时候壮志酬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将面临怎样凄惨的人生。叶藏说“东京会是另一个青森”的时候,一刷的时候我自己也不知道后面的情节根本也没当回事,二刷的时候把精力都集中在期待接下来的《东京百景》里,这次三刷很想回答叶藏。对于太宰治也是,第一幕的时候他创造了小说里的的人物,他决定人物的命运和遭遇,他是强大的神,哪知道他其实也只是世间的被更大力量裹挟的无法跳脱命运的人,更甚者他渴求被理解渴求共鸣也无果,只有他自己笔下的人物才愿意和他共处一个地方。最后一首《书中巡礼》歌词很戳的:如果你会失望,他一定早已遍体鳞伤;人间将你刺痛,却让他历尽沧桑。 去看演出的当天,我穿上了之前的《人间失格》的周边T恤,同事看到no longer human的字眼后有两个评价让我有点放不下。一个同事说她原来一直以为“人间失格”不是主人公没资格做人,而是这是人间不够好不够格。另一个同事追问no longer human,不是人了,那是什么呢?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觉得这部音乐剧的改编也有点掉进这个陷阱,有一点点,不是全部。《我是文学》里说“我书写所有虚伪,我书写人类最深处的罪,我书写沉沦中的苦与悲,胆小鬼,却在尽力而为。”但是在看剧情的过程中,直接的观感却是虽然主人公很烂很渣,他遇到的那些人家人、女仆、老大哥、校刊社员、画商难道不是更垃圾吗,难道不是那些人更没有资格做人、没有资格活在这个人世间吗?那这些人间失格的人们的苦难在哪呢?太宰治为什么没有为这些人发声呢? 第二个问题我也答不上来,人间失格本身已经没有什么好坏对错,撇清和身为人的关系,那接下来呢?人那么垃圾,没有资格做人了,那人间存在的岂不是都是好神仙了,所以还那么折腾有着一份美好的念想,所以还要为这份折腾本身而感动?《书中巡礼》说“我想要勇敢,(梅勒斯)我因此被写下。即使渺小也想改变,(和子)成为我的夙愿。如果无法改变,(我)也想要说抱歉。但我好爱这个世界,(女生徒)就算无人理解。”我有一种为这些情感和想法的感动,也有对这种感动的瞧不起。 我平时看到好的作品的时候,特别是看完以后,最常有的观后感是“世界太美好,我不配”。这次三刷《人间失格》音乐剧,混蛋文学的的世界自然不是太美好,我的感觉像是被浸在水里的纸稍微被撩起来一下,感觉到了新鲜空气反而不舒服,再过段时间沉下去也就麻木了。 最后说一下卡司。这次是刘令飞演太宰,新加入的叶麒圣演叶藏。叶自己唱的时候还可以的,对唱的时候弱弱的,而且感觉在学刘令飞演叶藏。刘令飞唱的时候,为了表现出来太宰治的样子,压低嗓子有点太明显了,有的时候反而不好听了。但是群演卡司反而感觉进步很多,老大哥的新卡司唱的也很不错。而且这次突然觉得歌也比前两次听的时候更好听了,一散场在回家路上就在网易云音乐把专辑买了。但是听专辑虽然清晰,但是没有舞台现场有氛围和感染力,感觉唱得有点拖拉。现场的演唱也时有拖拍,却觉得是一种配合情节的情感的积累的表现。 为了让买的周边T恤物有所值,应该还会再四刷的。
又是一年静安现代戏剧谷,今年一共看了8部戏,最喜欢的是《887》,第二喜欢的竟然是音乐剧《爱情神话》,和我的预期很不一样。每次看完的当下我会简单记一些东西,这次记下的也意外地比之前的多,所以下面也只是纯罗列当时的感想,不过多详细展开了。 朱莉小姐2024.4.25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改编的部分,中国元素除夕唱中文歌。 舞台设计和我看的NT Live版本的舞台设计很像的,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个版本导演(后来查了一下好像不是),楼上变成了一个电子屏幕直播摄影的内容,有点意义不明。 好像整部剧都在讲阶级这件事,但是男女主角的矛盾点明明不在这里,而在于这两个人都太烂了太垃圾了。他俩之外的人的矛盾都在阶级,甚至在有信仰的人眼中天堂没有阶级但是人间阶级必须被遵从否则世界就坍塌了。 剧情简介就是小姐和仆人一夜情之后,相互瞧不起又想要互相依靠逃脱窘境,男主的梦想是开一间酒店要女主天使投资,女主一开始瞧不上但后来还邀请男主的未婚妻三人一起出逃圆开酒店的梦,最后老爷回家了女主自杀了。 关于阶级的剧是很老的剧,现在拿来演本来是有意义的,因为现在的世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人们两极分化也越来越严重。但是男女主角的种种对话反而变得可笑,特别是那些和现在很接近的话题和观念(比如天使投资、创业圆梦之类的),好像是在说以前人们可以想到逃脱困境的招之前没被经历过(所以感觉有一丝希望)、现在已经被证伪则变得可笑。 女主演员演的有点差,一秒老烟枪一秒少女银铃笑声,一秒S一秒M一秒无助天真,不是说这种情绪起伏不合理,而是这种情绪的转换没演出来它的合理。这不仅是女主一个人的问题,女仆人在听女主开酒店萌的时候也是满脸憧憬一起做梦,转身就说自己怎么可能换个地方做厨娘就要把男女主角的后路全断掉,太不合理了。吕游的戏份很少,贺坪可以去演更好的戏。 Tag: August Strindberg, Hilda Hellwig, 贺坪, 麦朵, 暴风雨计划2024.4.26上戏实验剧院 原本是冲着Peter Brook去的,没想到现场演出原来是法语的。这次演出的优点是法语讲得很清楚、慢慢吞吞的。其实没看出来具体Peter Brook改的是什么,我可以感觉到的特点是 级简化、去冲突化。舞台特别简单,服装道具也几乎没有,但是所有人的叙事非常清晰,让人更容易懂的剧情。同时也没有非常大非常drama的展现,就算是那些坏人要使坏好人大获全胜,也没有那种大戏上演。我觉得蛮好的,这样结束的也早。 对人物的解读,王子和坏仆人两个人是同一个演的,两个角色转换的时候就换一件外套,还是在舞台上在观众面前完成的(可能是故意的)。这两个男人是女主唯一见过的除了她爸的男人,同一个演员,两种完全不同的关系。甚至可以理解为,是他爸在施魔法,其实拨乱反正也全是假象,他只是给女儿用现有的材料编了一个梦。 父亲这个角色蛮妙的,一开始他pua精灵,后来他承认自己在用魔法来复仇,最后他放下魔法立地成人。 Tag: William Shakespeare, Peter Brook, Marie-Hélène Estienne, Théâtre des Bouffes du Nord, 浮士德Faust2024.4.27云峰剧院 中国人演的,图米纳斯导的,在剧院门口还有一个给图姆纳斯鲜花的地方。 这部剧的舞台呈现和《奥涅金》的好像啊,配乐、把床拖来拖去,每一个场景都是很唯美的表现。 剧情和我记忆中的浮士德的故事有点不一样(回家一看原来我读的是托马斯曼的小说,不是歌德的),特别是第二幕收的很仓促,有点不明白为什么浮士德出卖灵魂以后就变成一个去骗/玩弄小姑娘的娘炮了。 舞台上还有一个很高的男人,一直没看明白他的角色是谁,是作者吗? Tag: 里玛斯·图米纳斯, 歌德, 王砚辉, 尹昉, Femme Capital安·兰德2024.4.29兰心大戏院 这部戏有点难评,因为我自己不确定看懂了,不确定是不是明白这部戏的本意,所以我只能描述我的心路历程。 开始前,我对这个人物一无所知,只知道《耸耸肩》的书名,和这是一部以安·兰德为主人公的戏。我以为这么出名的作者,只要截取她作品中的一小部分,就足以让一部话剧足够出彩和有意义(结果和我想象的相去甚远,原因却不是我意料到的)。 话剧的原名叫做资本主义女性,原来这个人物真真正正是这样的,她的言论主义就是右翼自由主义、精英主义,她的作用就是普世化了资本主义的价值。 话剧从她的死开始,她一直在她的坟墓里用很得意很自豪的语气讲述自己的丰功伟绩,坟墓上头是她特别要求的美金的标志。 第二部分讲的是她的接班人,在资本主义崛起以后资本家受到压制、打击,决心罢工。让人想到的(《人民公敌》/马斯克)很典型。 第三部分讲的是她的影响、她的传承,美国很多政客,讲到川普(说《源泉》是他最喜欢的,也是唯一读过的书。 这部戏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女主在坟墓箱子里面一个人独白,有时候唱唱歌,有现场伴奏的乐团偶尔穿插扮演一两个角色。还有一个最好的地方是全剧一个小时也不到。 看完以后的想法是:很难去反驳这种思想本身,自私自利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本来也没错。但问题就在于这种思想一旦独裁,就像今天唯一的衡量标准变成金钱上的成功,在中国更是畸形。这反而失去了所谓的真正的自由。 […]
Also filed in
|
Tagged August Strindberg, Ayn Rand, 尹昉, 何念, 刘令飞, 现代戏剧谷, 王砚辉, Ex Machina, 贺坪, 麦朵, 里玛斯·图米纳斯, Hilda Hellwig, Marie-Hélène Estienne, Mathieu Bauer, Peter Brook, Robert Lepage, Samuel Beckett, Sylvain Cartigny, Tendres Bourreaux, Théâtre des Bouffes du Nord, Valentina Cortese, William Shakespeare, 提奥多罗斯·特佐普罗斯, 歌德
|
Hadestown 2024.3.2 Lyric Theatre 这部音乐剧我想看很久了,终于在本次英国行程临走前一天看到。 剧情虽然是希腊神话,改编成现代的感觉就很狗血,女傻男渣。第一幕就是男女主角的相识相爱,以及Hades和他老婆的一些基本介绍,以女主进了冥府为终点。第二幕男主去冥府救女主,他的歌声感动天感动地感动了Hades,Hades和自己的老婆也和好了。拯救阶段,本来就是一个很反人类的设定,还增加了一个还一起救工友的内容,我后面一直在想的是男主回头这些工友怎么办。关于这个设定也可以讨论一下,是一种对真爱的测试,还是本来就是不合理的不对等的人和神之间的赌注。我很喜欢这部音乐剧最后的解读,这是一个sad ending、也是一个tragedy,但也不妨碍人们继续一直重复这个故事,当一切都回到开始的剧情是一个美好的开始,也很美好。 我看的这次演出的男主唱的也太烂了,特别是高音的地方,很部协调。一开始的时候有一组群演和他一起唱感觉就是为了帮他铺底打掩护。回来听原卡,果然还是原卡的高音和中音比较和谐统一。歌曲和舞台都很棒,一开始舞台很紧凑,主人公、群演、三女神、乐队等等都在舞台上,后面没想到这个舞台还分好多区域可以升降(到Hadestown)、旋转、甚至往外退有探路的感觉。五个群演里面有一个很抢眼,有一只手,好厉害。 Hades说“We build a wall to keep us free”,这是真的神话剧情,还是在讽刺? 男主也有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台词,他说toast to the world we dream of and the one we live in。斩钉截铁地区别现在所在的世界并不是想要的世界,同时表达想要追求美好的世界,又不失风度地给现在所在的世界一点督促。 Tag: Anaïs Mitchell, Musical, 最后一如既往打个我自己的分 🌟🌟🌟🌟🌟 An Enemy of the People 🌟🌟🌟🌟🌟 NT Live: Vanya 🌟🌟🌟🌟 The Hills of California 🌟🌟🌟✨ Hadestown 🌟🌟🌟 Standing at the […]
Escaped Alone 2024.2.24 Torn Theatre, Glasgow 说实话没看懂。我在去年现代戏剧谷的时候看了这个剧作家Caryl Churchill的《我是哪一个》,感觉还挺有意思的。但是这部话剧我真的没理解在说什么。 故事本身很短,一个小时不到。以我理解的,来描述一下这个的情节。这部话剧分为三条线:第一条是是日常邻里的下午茶聊天,一个人是新搬来的比较底层的阶级,一个人是防卫杀了丈夫坐了六年牢回来孩子已经长大有了自己的生活,一个人是有病不常出门,一个人是子孙满堂各有出路。第二条线是这些人每个人有一个独白。第三条线会突然时间静止,聊天局其中的一个人会抽离出来讲一个好像是平行世界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悲剧)。时间静止转场的时候,灯光直接打在观众席上,非常刺眼了,加上很响的声音不是很舒服。 再记录一下购票的的小插曲。一开始我去这家剧院的官网看演出信息,然后点开页面的介绍视频,视频里是一个人在用手语+字幕介绍这部戏,然后我就很害怕不敢买票,以为这部戏就是纯针对特定人群用手语表演的。翻来覆去看了好久,才发现在演出的时间表上有一两个场次标注了手语的标志。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这部戏的票价一共有三档,分别相差大概两三磅,但是座位表是一模一样的。旁边的说明是由观众自己选择哪档票价适合自己的钱包,现场也不会要求观众提供任何证明来justify自己票价的选择。蛮好的。 Tag: Caryl Churchill,
NT Live: Vanya 2024.2.23 Vue Cinema, Glasgow St Enoch Andrew Scott太牛了!一个人演剧里面所有的角色,而且不只是两三个,整个一套有七八个。每个人物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识别道具,比如手绢、网球、项链、瘸脚、音效机等等。Andrew Scott的表演可以让我觉得很accessible,对于我来说,甚至可以说是第一次可以让我看得下去Uncle Vanya这个剧情,可以去理解这个故事。 剧情是过气艺术家娶了年轻美貌的妻子,医生爱妻子,过气艺术家的女儿Sonya爱医生,Vanya叔叔用尽一生的苦力保住Sonya的房子被艺术家卖掉,因为妻子要搬到城市去住。 我觉得这讲的是关于小人物/每个人对生活的选择,剧里面的每个人都没有快乐,但究竟是什么给了这些人继续生活的信念? 这次赶着这部NT Live在英国院线上映的第一周在格拉斯哥电影院里看的。NT Live的好处是可以特写看演员的表演,每个表情小动作都一清二楚,再次让人赞叹Andrew Scott的厉害。一个人演对手戏挺有难度的,但是全程都特别好,唯一是演到两个人物的亲密戏有点尴尬好笑。 Tag: National Theatre Live, 契诃夫, Sam Yates, Andrew Scott,
Dear Octopus 2024.2.17 National Theatre 同一天的下午看的《The Hills of California》,晚上看的《Dear Octopus》。从某种程度上,这两部戏还有挺多相似之处的。几乎是一样的舞台场景,都是180度的旋转,展现两个不同的房子里的组成。剧情的主人公们也都是一家子。只是这部戏的剧情也太无聊了,看得我直犯困。感觉也是一部很早以前的话剧,但是和现在几乎没什么关联性,不是很理解这部戏被复排的意义。 里面的几个小演员,不知道是表演还是角色本身,矫揉造作让人犯呕。这部话剧首演的版本眼男主的是John Gielgud,演员本身已经成为另一部戏的角色了。 Tag: Dodie Smith, Lindsay Duncan,
The Hills of California 2024.2.17 Harold Pinter Theatre 故事的开头是一个家庭里的妈妈临死,她的几个女儿纷纷赶回来,大家聊聊现在,而更多地是在回忆过去小时候。舞台的设计是一个可以180旋转的,旋转到前厅的时候就是在讲现在的事情,旋转到内堂餐厅的时候就是讲小时候的事情。女儿们小的时候,妈妈给她们组了一个合唱团,想要逐梦演艺圈。当一个星探来访,却只看上了大女儿,并且妈妈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大女儿和星探单独进房间。大女儿被潜规则、怀孕、堕胎、只身一人去美国再也没有回来过,直到妈妈临死这一天。大女儿最后回来,竟然是带着自己的孩子(婴儿)交给自己最小的妹妹,都没去看妈妈,就离开了。 我之前看过剧作家Jez Butterworth的另一部《The Ferryman》,所以心里对故事反转的残忍程度有一定的预期。这部的反转依旧很有力,但比我预想的残酷更温柔一点。但是不得不承认,这部戏的后劲很足,还人印象很深。 我不想探讨太多大女儿被潜规则,到底是妈妈的视而不见的错,还是大女儿自己爱慕虚荣想要上位什么的。首先,从施行者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让人不忍直视的恶,不管怎样的分析也无法改变或者减少它的恶。其次,妈妈和女儿之间的真相也没那么重要了,因为它同样不能减少妈妈和女儿背负了一辈子的痛苦。 看上半幕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妈妈是一个很有力量的形象,独自带着四个孩子试图改变命运,同时她也是很有挣扎的。这样的妈妈教了孩子很多,教的时候妈妈就好像是天,但是女儿们离开了妈妈以后,这些似乎都变得没有什么意义了。然后这样的循环被不断传承下去,打破传承成为了一种传承。 另外,歌很好听,里面的两组姐妹,现在长大的和以前小时候的演员们和音唱的也超级好听。全剧的最后两组姐妹接连唱着同一首动听的歌,蛮戳人的。世界的种种恶与残酷,人们似乎至少可以在短暂的歌声中得以慰藉。 Tag: Jez Butterworth,
The Motive and the Cue 2024.2.15 Noël Coward Theatre 据说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讲的是排练《哈姆雷特》,导演和演员之间的冲突。幕与幕之间换景的时候,会穿插演员们讲哈姆雷特的台词或者巴赫的钢琴曲。 看标题,主题是我喜欢的,但是并没有看出来足够有结构性的搭配。是演员的哈姆雷特还是导演的哈姆雷特、用motive/cue来引导演员创造哈姆雷特。但是其实这个故事的情节没那么复杂和有深度。最后才发现原来不是我以为/期待的关于motive/cue的,而是关于歌颂戏剧本身的。背景的情节是:演员是伊丽莎白泰勒的老公,原本都演一些有肉无脑类型的角色,靠演这部《哈姆雷特》在百老汇的演出翻红了。导演入行的时候做的也是演员,也是演哈姆雷特演出名的,而他当年演的那部《哈姆雷特》的剧院,就是这部《The Motive and the Cue》现在正在上演的Noël Coward Theatre剧院。扮演导演的是Mark Gaitsse,他讲话的语气特别英式再加一点厌世/认真,可能这是笑点之一? Tag: Jack Thorne, Sam Mendes, Johnny Flynn, Richard Burton, Mark Gatiss, John Gielgud, Tuppence Middleton, Elizabeth Taylor,
Standing at the Sky’s Edge 2024.2.14 Gillian Lynne Theatre 这部音乐剧的风评很不错,歌也好听唱的也好。但是对话多到不像音乐剧,唱歌的时候就是群舞现代舞非常烦。 故事讲的是在不同年代住在同一个公寓里的三个家庭,第一代是工薪阶层夫妻,第二代移民的黑人,第三代是分手后的女同。我并不是很喜欢它的剧情:三代家庭非常没意思(让人觉得是在抄袭《Why Women Kill》;新年二死,为了巧合和煽情太恶心;第三代的女同复合直接吐了,没有男人不能活直接开倒车了。 Tag: Richard Hawley, Chris Bush, Musical,
An Enemy of the People 2024.2.14 The Duke of York’s Theatre 我还记得疫情期间海外有一大波在线资源,当时看了德国邵宾纳放出的资源Ostermeier版本的《人民公敌》,简直一下子把我震惊到了。一个那么古早的故事,竟然那么贴近现实,故事的改编可以如此地贴近现实,又那么多重反转且层层有道理。真的太好看了。 这次来英国西区看的第一部戏(也是最贵的一部戏),依旧是Thomas Ostermeier导演的,由Matt Smith主演的版本(当然在台词中也玩了一些Doctor和exterminate的梗)。还是好看到起飞! 先说说我能辨认出来的这个版本改编的地方:有了更多的音乐元素,剧中会唱歌,转场间隔除了音乐之外还有舞台上的涂鸦像是标注一样,还有就是女主的爸爸会带着真狗上台入场。 男主发表演讲是全剧的一个高潮,把整部剧的主题进一步拉高了。他说这个整个社会的污染,不是经济有危机,经济就是那个危机。资本家很有钱,点名马斯克说了他一些坏话,劳苦大众却连最基本的保险都是问题等等。 然后就是和现场观众互动的环节。我之前看的德语版视频在现场和观众对话的时候没有字幕,这次西区的版本也有一样的桥段,会现场让大家举手表决站在谁的那边,并且还有开放递麦让观众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让我开眼界了,我非常惊讶于主动表达的观众很多,而且真的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而且这些观点也都很有道理。 最后的反转是女主的爸爸趁着新闻发布会的丑闻低价买入了股票,让男女主这对夫妻陷入了人生怀疑,全剧停在这个意味深长的无言对视+背景音乐中。这一开放结局也意味着一种再次反转的可能性?我想到正好那个时候看到的Wework相关新闻,当年被高价请下台的创始人,最近趁Wework股价跌倒谷底的时候又在大量买入,可能重拾控制权。Wework的理念文化都很美好很超前,但并不是一个盈利的模式,现在反而正因为它的不盈利可以让其最原始的理念可能重新回归? 看完这部剧一路都很兴奋。我最大的疑惑是,看到在现场绝大多数的人在投票的时候都站在了男主的一边,那为什么男主还是会成为人民公敌呢?Aileen说,这部话剧的存在本身是对它所推崇的理念的背叛。为什么这个反资本主义的故事,要被大明星主演并以高价的票价出售呢?想看这部话剧的人,自然已经能够判断男主不是人民公敌了;看得起这部话剧的人,根本也不在需要被拯救的阶级中。 Tag: Thomas Ostermeier, Henrik Ibsen, Matt Smith, Jessica Brown Findlay,
Saturday, January 27, 2024
娜塔莎、皮埃尔和1812年的大彗星 2024.1.21 交通银行前滩31演艺中心 简单记录一下: 舞台舞蹈群歌都不错。 台词全部是唱的不是很喜欢(关键唱台词的曲调不咋地),唯一不是唱的台词是皮埃尔对娜塔莎的表白,连人物的动作表情也是用唱的第三人称描述。 情节太狗血,总觉得名著还是有底子的,底子就在最后十分钟,这种意境还是蛮打动人的。 一开始的人物介绍比较痛快,那首歌挺喜欢的。 总体感觉是很美式的音乐剧,虽然有俄罗斯的歌舞的风味,但是对于人物的处理、歌曲的处理、情节的处理都很简单直接潦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