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3, 2024
今年也来一次戏剧挑战月,11月每天看一部戏。我还是觉得在家看戏剧影像要比去剧院里好,画面清晰、不用舟车劳顿、环境也好,还可以在有需要的时候暂停。戏剧挑战月可以坚持成功完成挑战,感觉更难的是把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真的是只想大概整理一下观看时候的点滴记录,就连时隔差不多一个月连记下来的是什么意思我自己也有点想不起来了。 从资源最丰富的NT系列开始,我发现很神奇的是这次一天一天连续看的都还和前一天有着某种关联。这次最喜欢的是《People, Places & Things》和《Top Girls》,Duncan Macmillan和Caryl Churchill这两位差不多已经被我放弃的创作者又让我惊艳到了。 King Lear2024.11.1 Ian McKellen的版本,当时上海还没有禁戏剧影像播放的时候我没有珍惜机会,主要还是对这个主题并不是那么感兴趣,算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我最无感的一部了吧。这次看的时候我也在想,这个子女赡养主题的家庭故事,是不是不仅仅如此呢。李尔王的命运,是他作为父亲作为国王的暴政的结果,民主的好处是多一个选择。家庭的选择是逃离,但是前提是不要家庭、长辈的认可,这是很多人穷尽一生所追求的。 Tag: National Theatre Live, William Shakespeare, Ian McKellen, Johnathan Munby, Chichester Festival Theatre, GOOD2024.11.3 三个演员,超级简单的布景,讲了一个蛮复杂多样的故事。主人公的母亲在养老院想要安乐死,主人公自己是犹太人、心理学家、作家,有婚外情、还有妻子孩子家庭,战争年代加入纳粹党(制服的心态、入党是家庭式的心态)、焚书等等。 the band was real —— 我忘了当时记下来这个是为什么了。 纳粹人的心路历程,一个好人可以做出来的事情,是如此合理(在他的心中)。 主人公的自我肯定看的我很震撼、瞋目结舌:①焚书是关注个人和集体利益为先的矛盾(集体利益为先和要求别人集体利益为先的矛盾在哪里)②大捕杀的好处是提醒警示那些还没有意识到事态严峻的人逃离 Tag: National Theatre Live, Cecil Philip Taylor, David Tennant, Leopoldstadt2024.11.4 连续两天都是犹太人和战争的主题,都讲到了水晶之夜,都提到了犹太人逃离到上海的可能性。这部戏讲的是三代人的经历,在维也纳。 弄得我也想看klimt的壁画。 Leo也是最小的孩子的名字,去了英国改名Leonard。 关于记忆,记不住家里人的名字/样子/照片,最后一段Nathan拥有false memory(别人的),Leo没有记忆。 以前是犹太人身份的思考定义、共同的立场、作为英国人的骄傲(之前大家都非常自豪是奥地利人,现在Leo自豪是犹太人)。 很难以不是犹太人的身份去浸润其中,整体有点太说教了,跳绳子的桥段看的有点要吐了(用小回忆来煽情)。 Tag: National Theatre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Alan Ayckbourn, Ayub Khan Din, Caryl Churchill, Cecil Philip Taylor, Chichester Festival Theatre, David Tennant, Denise Gough, Duncan Macmillan, Ian McKellen, Iqbal Khan, Jeremy Herrin, Johnathan Munby, Lyndsey Turner, National Theatre Live, TC2024, Tim Price, Tom Stoppard, William Shakespeare
|
Monday, November 20, 2023
Under Milk Wood2023.10.24 好多华丽的词藻,演员记忆力真厉害。 Tag: National Theatre Live, Michael Sheen, Karl Johnson, Siân Phillips, Dylan Thomas, Lyndsey Turner, Hamlet2023.10.25 主演是Rory Kinnear大头娃娃,那时候还蛮年轻的。现代版的改编,有台式电脑。抽烟说to be。 Tag: National Theatre Live, William Shakespeare, Rory Kinnear, Prima Facie2023.10.26 一开始的法律的操作和解释,都非常合理,有说服力。接着到了女主自己亲身经历了,好像一切都变得不合理了。所以结论是:这是一个概率问题?还是这是一个系统问题。 最后一段法庭独白很厉害,比《芭比》那段让女性觉醒的话厉害多了。 Your honour, I am here in a unique position. Usually I stand at the bar, but now I am in this […]
Wednesday, October 21, 2020
今天连着看了三部The Old Vic在疫情期间线上播出的话剧。剧院虽然关门了,但是在这个没有一个观众的剧院里面、用最基础的舞台布景灯光、演员不带服装造型的演出,现场直播给观众观赏,这种戏剧存活继续的方式还挺不错的。但是这样的话剧的本子有一定的局限性,那就是人物不能很多、布景不能很丰富,主要还是靠演员们在舞台上说说说。 Lungs 第一部是Claire Foy和Matt Smith演的两口子的吵架剧。先是争论讨论要不要孩子为什么要孩子怎么要孩子凭什么要孩子,后面情节反转渣男两次正向反向出轨,孩子意外来临,之后时光飞逝直接到人生的尽头。 一开始的情节还是蛮清新的,是比较典型的欧美年轻人在思考家庭和人生道路的一些思路。他们对这个世界、对自己、对生活是有要求的,同时也是(至少是想要)自律的。故事中还特意体现出来男女双方的反差,一个是高学历的女博士,一个是混演艺圈的渣男,但是他们对于爱情和生活的追求却又是有质量的。我能感到的是,年轻人的吵架看起来人生还是有希望的,能够在做父母之前对自己是否值得做父母进行思考的父母应该差不到哪里去吧。剧中提到的多条关于判断自己是不是一个好人的标准,拿到现实生活中看来,至少在中国似乎已经可以给绝大数人建立生育门槛了。但是渣的本性并不受智商文明的限制,这两位随即成为了最普通的家庭,前面那么多思考和挣扎全都白费了。 比较奇妙的点是,虽然是在同一个舞台上表演,整个直播用的是两个分屏分别拍摄两位主角,而两位主角虽然一直是在演对手戏,但是全程并没有在同一个位置上对话接触,要是他们各自在家通过zoom演也好像没有什么很大的差别。 Tag: Duncan Macmillan, Matthew Warchus, Claire Foy, Matt Smith, Three Kings 第二部是一部新剧首演。故事讲的是男主回忆自己小时候为数不多的和离家出走的父亲的交流,以及之后在父亲死后他去处理一些事后。标题“three kings”是剧中的父亲给男主出的一道题目,有三个并排的硬币,第一个硬币可以触碰可以移动,第二个硬币可以触碰不可以移动,第三个硬币不可以触碰可以移动,现在要把第一个硬币移动到第二个和第三个硬币之间。说是如果男主解开了这道题目就会再回来见他,结果几年后男主解开了,兴奋地打电话给父亲,接下来却什么也发生。 (反白一下答案) 按住第二个硬币,用第一个硬币去敲第二个硬币把动力传给第三个硬币。 Andrew Scott的个人独秀,不禁会让人想到他演的《Sea Wall》,这里不是遗失的妻子而是遗失的父亲。这个故事的主旨其实是蛮吸引我的,从爱尔兰离家出走到欧洲各地又落脚西班牙的没良心的父亲,作为儿子如何去和这样的父亲或者说这样的父亲的记忆相处,如何去和父亲留下的那些人那些事相处,简直可以请托宾写一篇文章了。但是我觉得稍微不是很满意的地方是男主的主动性有点太强了,为了那么陌生的父亲费尽心力。而且“three kings”这个小把戏的隐喻有点刻意和牵强。 Tag: Stephen Beresford, Matthew Warchus, Andrew Scott, Faith Healer 前面两部都蛮短的,第三部超级长,真的有点看不下去。一共有四幕,每一幕都是一个角色在那里不断地一个人在讲话,好像有一点像《Talking Heads》。从标题可以看出来,这是一部在讨论人与信仰迷信以致于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但是具体的情节,全程看的我都不知道在看什么,我就不多做评论了。 Tag: Brian Friel, Michael Sheen, Indira Varma, David Threlf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