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k and Percy 2023.6.22 Theatre Royal Windsor 这次趁出差的机会来英国,还顺带便到温莎看了这场并不是在伦敦西区的戏,庆祝Aileen的生日。冲的就是两位主演,Ian McKellen和Roger Allam。刚到温莎的时候,已经废弃但是作为景点的火车站上都放着很大幅的这部戏的海报,感觉阵仗蛮大的,听说接下来还要巡演还要去西区演什么的,再加上看海报还是关于狗狗的故事,所以期待很高。 结果有两大震惊。一进剧院,看到的都是白鸦鸦的一片,全部都是银发的爷爷奶奶。让我瞬间对自己的黑头发有一种很不好意思的突兀感。然后买的票的座位就在第二排,离舞台超近的,加上剧院也不是很大,我感觉自己真的很突兀,非常害怕演员在舞台上和台下观众互动会cue我。还好这些都是我多虑了。 第二个没想到的是,原来这不是关于狗狗的故事,狗狗除了一些叫声,根本没有出现过。海报里的狗呢?我以为至少是两位大咖拟人化地扮演两只狗的,感觉有点被骗到了。其实这是一个两个遛狗的人的夕阳红的爱情故事。分成二十几个相处的小段子,感觉是为了简单清新去的,但是其实比较无聊甚至有点牵强。后半段几乎就是没那么vicious的《Vicious》了。 Tag: Ian McKellen, Roger Allam, Ben Weatherill,
Tuesday, December 31, 2019
Ian McKellen On Stage 2019.12.31 Harold Pinter Theatre 一个人的演出,主要是讲故事、秀舞台才艺,中间穿插不少笑料简直就是搞笑的脱口秀了。以《指环王》里的甘道夫的那段开始表演,然后从现场的一个大箱子里面一个一个地把他的“宝贝”拿出来。上半场有点像他的自传,主要包括三个主题,从他的戏剧启蒙讲到他对戏剧的热爱、如何入这一行的,然后是他关于自己的gay的身份的认知和出柜的故事,最后用一首关于老年的诗结尾。有很多culture reference,我只能get到一部分,但也已经觉得很精彩。 下半场是莎士比亚全集,Ian拿出全套莎士比亚37本,然后观众现场想到的顺序一本一本讲相关的故事,重点剧目他就直接表演起来其中的独白。Ian太会说台词了,原来很深奥艰涩的段落在他口中突然变得很有韵律节奏栩栩如生,要是我英语再好一点就好了。看完真的很想莎士比亚全部刷一遍。最后的结尾落在传言是莎士比亚写的一部关于Thomas Moore为主角的维护移民的独白上,切合时事。 Ian的记性和体力都太好了,佩服,瑞斯拜。 Tag: Ian McKellen, J. R. R. Tolkien, William Shakespeare, 这次的伦敦看戏之行在新年之夜落下帷幕,只看了两部但是是最最好看最最经典的音乐剧就不参与评分了,剩下的都是话剧。我觉得把这部Ian McKellen的秀也作为话剧有点不是很公平,毕竟其中大多数的文本不是他写的,但是还是想给它打一个很高的分数。 🌟🌟🌟🌟✨ Death of a Salesman🌟🌟🌟🌟✨ Ian McKellen On Stage🌟🌟🌟🌟 King John🌟🌟🌟 Measure for Measure🌟🌟🌟 My Brilliant Friend🌟🌟✨ Cyrano de Bergerac🌟🌟✨ The Duchess of Malfi
Angels in America Part One: Millennium Approaches 2019.7.6 Part Two: Perestroika 2019.7.7 十几年看过电视剧的版本,但是现在几乎一点也不记得了。话剧版延续了电视剧版本的一人多角的传统,在电视剧中似乎是为了传达人人皆天使的暗喻,但是这个在话剧中似乎不是重点了。现在看话剧觉得自己比以前能看懂很多。这个故事讲的是那个年代被艾滋病重创的同性恋群体的生存状态,每一个主角都很特别,从不同的身世信仰、到对政治态度以及歧视的讨论,现在看来还是让我大开眼界(脑界)。 简单罗列一下我的一些想法。 这是另一种的魔幻现实,但又是很扎实的现实。特别是第二部分开始有很多很魔幻的东西,与天使的对话。天使是一些没有创造力的dull的生物;天使责怪人类变化、moving,把上帝给气跑了;天使对人类的要求是“don’t migrate. don’t mingle.”;天使觉得人类的变化和进步是有限的,甚至是愚蠢可笑的。但是既然这剧中已经表达出来,这里的天使也并不是完美的、是有缺陷的,那么人类也可以是和天使平起平坐的了,是可以讨价还价甚至争辩反抗的。 关于天使对人类的要求,我的想法是矛盾的:从大环境(以前是美国,现在更是中国)来说,人类的确是变化发展的太快,快过于自己的能力,或者说自己的能力觉悟发展没跟得上人类的发展。但是从小环境来说,gay的存在是一种migrate/mingle/moving,它的存在就算太年轻还没准备好,也不能以这个理由来否定它的合理性。 和幻想中的人物对话,但是又好像是高一层次的神安排的(这个神可以说是编剧本人),所以又可以当真。Roy死前对峙叫妈,我还在想这是一个bug,为什么自己所幻想出来的人还会认错,后来果然是他在最后耍一次自己幻想中的人。 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那么多苦难,怎么会有那么多爱呢?和爱比起来,正义和政治简单多了。再回到不同的角色身上,我觉得这部剧超厉害的地方就是这些角色的多样性。每个人的种族、宗教信仰、历史、政治观、价值观都很不一样。但是谁也并不占谁的道德高地之上。这些人都太年轻来面对这一切,每个人都很可怜,包括深柜政客Roy Cohn。 渣男Louis Ironson是最理性最理想主义的;Joe Pitt作为摩门教这样的过来人劝Louis要和平直面世界的不完美。洗白渣男有点狡猾,而且洗白也只是Joe的一己私欲,但是我愿意buy it。最后男主Prior Walter想要活下去,天使说死亡是这个糟糕的世界最好的protector,男主回答对生的执念,生是希望的必要条件。 I live in America, Louis. That’s hard enough. I don’t have to love it. You do that. Everybody’s got to love something. 最有说一下演出本身。讲到幻觉的场景设计,虽然是话剧舞台,但是一点不比电视剧版本的效果差。演员列表更是阵容超级强大,小狼的美音听的有一点出戏,演技的话我觉得Prior (Andrew Garfield)优于Louis (James McArdle)优于Joe (Russell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Adam Gillen, Andrew Garfield, Arthur Miller, Ben Foster, Benedict Andrews, Bernard Shaw, Bill Pullman, Christopher Ecclestone, Colin Morgan, Conleth Hill, Damien Molony, Denise Gough, Edward Albee, Gillian Anderson, Harold Pinter, Helen Mirren, Imelda Staunton, Imogen Poots, Indira Varma, James Macdonald, James McArdle, Jenna Coleman, Jeremy Herrin, Jodie Whittaker, Lucian Msamati, Luke Newberry, Luke Treadaway, Marianne Elliott, Mozart, Nathan Lane, Nathan Stewart-Jarrett, National Theatre Live, Nicholas Hytner, Olivia Vinall, Patrick Stewart, Peter Morgan, Peter Shaffer, Ralph Fiennes, Russell Tovey, Sally Field, Sean Mathias, Simon Godwin, Sophocles, Stephen Daldry, TC2019, Tennessee Williams, Tom Stoppard, Tony Kushner, Vanessa Kirby
|
我今天回头一看,自己竟然没有写《The Hobbit》电影版第二集的观后,足见我当时是有多失望。我非常喜欢电影版第一集的,有一种充满着前途未知的冒险感。但是第二集里加了太多原著里没有的情节,特别是矮人和精灵的那段三角恋情,无法直视。没想到我原本一个从来没有入门的魔戒门外汉,好歹跟看完了三集《The Hobbit》的电影。 我非常满意龙在出电影标题之前就死了,故事的重点从来不在、也不应该在BC身上。 人类怎么可能那么强大,到最后幸免于难最多的竟然是人类? 每次巨鹰就不能稍微早点来,什么问题不都解决了? Legolas跟矮人经历了那么多,怎么可能到魔戒的年代还保有那种初心? Bilbo和Thorin的最后对话,怎么会扯倒重视家庭/亲情头上?浑身不搭界啊。我在读原著的时候,其实也没有感受到这两人之间如此深的羁绊。但是电影三集看下来,的确是想要表现两人崇高的友情来着,但是最后为啥又变成Thorin要用最后一口气宣扬亲情了? 最后一集的名字不叫”there and back again”是最大的遗憾,同时也决定了这一集的走向。这一集更像是在对魔戒三部曲致敬,补充了很多两者的关联部分,但是同时失去了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侧重点,那就是Bilbo。说到底,这应该是一部讲霍比特人的故事,而不是讲矮人夺回江山的故事,更不是魔戒故事的前传的存在。我心目中,这永远、也只是一部关于霍比特人的故事,所以它才好看。
Monday, December 17, 2012
作为一个完全不是魔戒迷的观众,当年电影三部曲就看不下去,今年虽然突击把电影三部曲看完了,书却读了第一本再没有翻开过第二本。说了那么多负面的信息,其实我是想说我却非常意外地偏爱魔戒的这个前传很多很多。我也不是什么资深爱好者,只是简单记录一下我的观感。 真的很好看!我觉得这部电影真正做到了这本小说想要表达的一种情绪,那就是从平淡无奇却又温暖舒适的生活中跳出参与到一场冒险。这种又激动又期待的感觉抓的很准,至少我可以很容易地像在读书的时候那样有代入感。 这又不得不再一次说到选角,能让Martin Freeman来演真的是捡到宝了。 只有一本的这个《The Hobbit》被分成三个部分拍成电影,挺让我惊讶的,其实我觉得能一集拍完就已经很完美了。因为被分成三集,必然要增加一些内容使情节更为丰富,所以书中本来只是配角的矮人们成为了主角(起码是第二男主角)。这些矮人们,特别是镜头比较多的那几位,都太帅了啦。但是“矮人”和“帅”这两个词什么时候同时在一个句子中出现过呢?电影中的Thorin和我想象中的也有差距,它过于强调了矮人王子的这一身份,并且不断铺垫他的苦大仇深,给我恍然是在看Aragorn的感觉。这一点是我不太喜欢的,这也是我个人觉得原著《The Hobbit》优于LOTR三部曲的地方。 我第一次看所谓的高帧率(HFR),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心理作用,我发觉好多动作的细节都很丰富,最直观感觉就是有时好像是突然在看快进动作似的,还蛮好玩的。 update 30/12/12 二刷记录 跨年前又去台北看了一场,也是HFR的。只能人体物理翻墙去看电影,好可悲。我必须老实说,我觉得没有看第一遍的时候那么好看了。看第一遍的时候心思都在惊叹怎么那么多好看的地方,无暇去顾及我不喜欢的地方。在看第二遍的时候,这些我不那么喜欢的地方对我而言,渐渐明显了起来。简单地做些小记录: 拍的太像LOTR了!我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好事。我在看书的时候,很明显地觉得这是和LOTR完全不同的故事。但是在看电影的时候,如果一晃神,真的有点穿越到LOTR的感觉。看书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场adventure,而在看电影的时候会有很沉重的“重振矮人民族雄风”的使命压迫。 关于Bilbo答应参加冒险的处理跟原著根本就是冲突的呀,电影中的Bilbo感觉是糊里糊涂然后瞬间想法大逆转来参加的,而书中的Bilbo几乎是被骗去冒险的(我更喜欢书里的这一设定)。 我想看Bilbo为主角的电影!而不是Bilbo和矮人王子联合主演的故事。 这些吐槽,我还是很期待第二部。
本来以为昨天一整天可以看完的,原来是我低估了三部曲电影的长度,所以昨天看了两部,最后一部拖到今天才看完。电影刚上映的时候,我似乎是看过前两部的,不知道为啥第三部的最后离别的那个场景我好像也有印象。我现在想起来,似乎印象最深的是Legolas刚出来的镜头,感觉Orlando Bloom是简直超越人类的帅。但是当初看的时候剧情什么的完全没看进去,一点也不知道在说啥。当年看完电影想尝试看小说,看了几页发觉各种诗歌不知所云也没看下去。十年后,今年读了《The Hobbit》小说后,突然觉得魔戒系列我也可以重新尝试一下。所以现在重看三部曲,我觉得至少这次情节什么我都看下去了。 先写几点简单的吐槽: 其实Sméagol/Gollum是最厉害的小强嘛,什么苦难都能幸存,最后把魔戒毁掉其实也有他的功劳。我到现在还没有想通连The Fellowship都勉强通过的有Balrog的Mines of Moria,Gollum是怎么活着出来的? 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对抗恶势力的时候,dwarf怎么仅仅派了一个代表来?dwarf的军队呢? Éowyn和Faramir怎么瞬间好上的? 我发觉不管是三部曲还是前传,回程都比去程容易好多啊。早知这样,当初就直接让那些老鹰送Frodo过去不是方便很多嘛? 对我来说,第二集水分好多,哭点都集中在第一集和第三集。可能是读了《The Hobbit》小说的原因,我一看到Bilbo多年后出场就有种想哭的冲动。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年纪大了的缘故,当初看电影里的“国王归来”的国王就是Aragorn觉得这个国王怎么那么老,但是现在看起来感觉的确Aragorn要比Legolas要更有气场要更帅。 的确跟《冰与火之歌》有相似的地方,特别是战争场面。最大的联系点是Sean Bean,他怎么老演这种苦情的类国王啊? 再说说正经的感想,关于Frodo,我觉得这个角色设计得太好了。其实我想到了前几天读的《包法利夫人》,所谓的魔戒不就是包法利夫人无法抗拒的欲望嘛。就算没有什么魔法,一旦和这种欲望长相厮守,自然是会被这种欲望所侵蚀的、甚至所控制的。所以魔戒会把Sméagol变成Gollum那个样子,所以在最后那一刻Frodo还是会舍不得把魔戒毁掉。Frodo刚碰到Gollum的时候就非常同情他,和Sam形成强烈对比的是Frodo一直非常同情并且信任Gollum。我觉得那是因为Frodo在Gollum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因为他们同是被魔戒影响的人。如果说Gollum身上还是可以存有一丝人性的话,那么说明Frodo的未来也是有希望的,所以Frodo会选择去用善良的眼光看待Gollum。这里只是浅尝即止的一点想法,待读了小说再来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