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Tag Archives: Ian McKellen

西游韦安地(番外) Frank and Percy

Frank and Percy 2023.6.22 Theatre Royal Windsor 这次趁出差的机会来英国,还顺带便到温莎看了这场并不是在伦敦西区的戏,庆祝Aileen的生日。冲的就是两位主演,Ian McKellen和Roger Allam。刚到温莎的时候,已经废弃但是作为景点的火车站上都放着很大幅的这部戏的海报,感觉阵仗蛮大的,听说接下来还要巡演还要去西区演什么的,再加上看海报还是关于狗狗的故事,所以期待很高。 结果有两大震惊。一进剧院,看到的都是白鸦鸦的一片,全部都是银发的爷爷奶奶。让我瞬间对自己的黑头发有一种很不好意思的突兀感。然后买的票的座位就在第二排,离舞台超近的,加上剧院也不是很大,我感觉自己真的很突兀,非常害怕演员在舞台上和台下观众互动会cue我。还好这些都是我多虑了。 第二个没想到的是,原来这不是关于狗狗的故事,狗狗除了一些叫声,根本没有出现过。海报里的狗呢?我以为至少是两位大咖拟人化地扮演两只狗的,感觉有点被骗到了。其实这是一个两个遛狗的人的夕阳红的爱情故事。分成二十几个相处的小段子,感觉是为了简单清新去的,但是其实比较无聊甚至有点牵强。后半段几乎就是没那么vicious的《Vicious》了。 Tag: Ian McKellen, Roger Allam, Ben Weatherill,

西游韦安地 Ian McKellen On Stage

Ian McKellen On Stage 2019.12.31 Harold Pinter Theatre 一个人的演出,主要是讲故事、秀舞台才艺,中间穿插不少笑料简直就是搞笑的脱口秀了。以《指环王》里的甘道夫的那段开始表演,然后从现场的一个大箱子里面一个一个地把他的“宝贝”拿出来。上半场有点像他的自传,主要包括三个主题,从他的戏剧启蒙讲到他对戏剧的热爱、如何入这一行的,然后是他关于自己的gay的身份的认知和出柜的故事,最后用一首关于老年的诗结尾。有很多culture reference,我只能get到一部分,但也已经觉得很精彩。 下半场是莎士比亚全集,Ian拿出全套莎士比亚37本,然后观众现场想到的顺序一本一本讲相关的故事,重点剧目他就直接表演起来其中的独白。Ian太会说台词了,原来很深奥艰涩的段落在他口中突然变得很有韵律节奏栩栩如生,要是我英语再好一点就好了。看完真的很想莎士比亚全部刷一遍。最后的结尾落在传言是莎士比亚写的一部关于Thomas Moore为主角的维护移民的独白上,切合时事。 Ian的记性和体力都太好了,佩服,瑞斯拜。 Tag: Ian McKellen, J. R. R. Tolkien, William Shakespeare, 这次的伦敦看戏之行在新年之夜落下帷幕,只看了两部但是是最最好看最最经典的音乐剧就不参与评分了,剩下的都是话剧。我觉得把这部Ian McKellen的秀也作为话剧有点不是很公平,毕竟其中大多数的文本不是他写的,但是还是想给它打一个很高的分数。 🌟🌟🌟🌟✨ Death of a Salesman🌟🌟🌟🌟✨ Ian McKellen On Stage🌟🌟🌟🌟 King John🌟🌟🌟 Measure for Measure🌟🌟🌟 My Brilliant Friend🌟🌟✨ Cyrano de Bergerac🌟🌟✨ The Duchess of Malfi

戏剧挑战月 National Theatre Live若干

Angels in America Part One: Millennium Approaches 2019.7.6 Part Two: Perestroika 2019.7.7 十几年看过电视剧的版本,但是现在几乎一点也不记得了。话剧版延续了电视剧版本的一人多角的传统,在电视剧中似乎是为了传达人人皆天使的暗喻,但是这个在话剧中似乎不是重点了。现在看话剧觉得自己比以前能看懂很多。这个故事讲的是那个年代被艾滋病重创的同性恋群体的生存状态,每一个主角都很特别,从不同的身世信仰、到对政治态度以及歧视的讨论,现在看来还是让我大开眼界(脑界)。 简单罗列一下我的一些想法。 这是另一种的魔幻现实,但又是很扎实的现实。特别是第二部分开始有很多很魔幻的东西,与天使的对话。天使是一些没有创造力的dull的生物;天使责怪人类变化、moving,把上帝给气跑了;天使对人类的要求是“don’t migrate. don’t mingle.”;天使觉得人类的变化和进步是有限的,甚至是愚蠢可笑的。但是既然这剧中已经表达出来,这里的天使也并不是完美的、是有缺陷的,那么人类也可以是和天使平起平坐的了,是可以讨价还价甚至争辩反抗的。 关于天使对人类的要求,我的想法是矛盾的:从大环境(以前是美国,现在更是中国)来说,人类的确是变化发展的太快,快过于自己的能力,或者说自己的能力觉悟发展没跟得上人类的发展。但是从小环境来说,gay的存在是一种migrate/mingle/moving,它的存在就算太年轻还没准备好,也不能以这个理由来否定它的合理性。 和幻想中的人物对话,但是又好像是高一层次的神安排的(这个神可以说是编剧本人),所以又可以当真。Roy死前对峙叫妈,我还在想这是一个bug,为什么自己所幻想出来的人还会认错,后来果然是他在最后耍一次自己幻想中的人。 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那么多苦难,怎么会有那么多爱呢?和爱比起来,正义和政治简单多了。再回到不同的角色身上,我觉得这部剧超厉害的地方就是这些角色的多样性。每个人的种族、宗教信仰、历史、政治观、价值观都很不一样。但是谁也并不占谁的道德高地之上。这些人都太年轻来面对这一切,每个人都很可怜,包括深柜政客Roy Cohn。 渣男Louis Ironson是最理性最理想主义的;Joe Pitt作为摩门教这样的过来人劝Louis要和平直面世界的不完美。洗白渣男有点狡猾,而且洗白也只是Joe的一己私欲,但是我愿意buy it。最后男主Prior Walter想要活下去,天使说死亡是这个糟糕的世界最好的protector,男主回答对生的执念,生是希望的必要条件。 I live in America, Louis. That’s hard enough. I don’t have to love it. You do that. Everybody’s got to love something. 最有说一下演出本身。讲到幻觉的场景设计,虽然是话剧舞台,但是一点不比电视剧版本的效果差。演员列表更是阵容超级强大,小狼的美音听的有一点出戏,演技的话我觉得Prior (Andrew Garfield)优于Louis (James McArdle)优于Joe (Russell […]

The Hobbit: The Battle of the Five Armies

我今天回头一看,自己竟然没有写《The Hobbit》电影版第二集的观后,足见我当时是有多失望。我非常喜欢电影版第一集的,有一种充满着前途未知的冒险感。但是第二集里加了太多原著里没有的情节,特别是矮人和精灵的那段三角恋情,无法直视。没想到我原本一个从来没有入门的魔戒门外汉,好歹跟看完了三集《The Hobbit》的电影。 我非常满意龙在出电影标题之前就死了,故事的重点从来不在、也不应该在BC身上。 人类怎么可能那么强大,到最后幸免于难最多的竟然是人类? 每次巨鹰就不能稍微早点来,什么问题不都解决了? Legolas跟矮人经历了那么多,怎么可能到魔戒的年代还保有那种初心? Bilbo和Thorin的最后对话,怎么会扯倒重视家庭/亲情头上?浑身不搭界啊。我在读原著的时候,其实也没有感受到这两人之间如此深的羁绊。但是电影三集看下来,的确是想要表现两人崇高的友情来着,但是最后为啥又变成Thorin要用最后一口气宣扬亲情了? 最后一集的名字不叫”there and back again”是最大的遗憾,同时也决定了这一集的走向。这一集更像是在对魔戒三部曲致敬,补充了很多两者的关联部分,但是同时失去了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侧重点,那就是Bilbo。说到底,这应该是一部讲霍比特人的故事,而不是讲矮人夺回江山的故事,更不是魔戒故事的前传的存在。我心目中,这永远、也只是一部关于霍比特人的故事,所以它才好看。

The Hobbit: An Unexpected Journey

作为一个完全不是魔戒迷的观众,当年电影三部曲就看不下去,今年虽然突击把电影三部曲看完了,书却读了第一本再没有翻开过第二本。说了那么多负面的信息,其实我是想说我却非常意外地偏爱魔戒的这个前传很多很多。我也不是什么资深爱好者,只是简单记录一下我的观感。 真的很好看!我觉得这部电影真正做到了这本小说想要表达的一种情绪,那就是从平淡无奇却又温暖舒适的生活中跳出参与到一场冒险。这种又激动又期待的感觉抓的很准,至少我可以很容易地像在读书的时候那样有代入感。 这又不得不再一次说到选角,能让Martin Freeman来演真的是捡到宝了。 只有一本的这个《The Hobbit》被分成三个部分拍成电影,挺让我惊讶的,其实我觉得能一集拍完就已经很完美了。因为被分成三集,必然要增加一些内容使情节更为丰富,所以书中本来只是配角的矮人们成为了主角(起码是第二男主角)。这些矮人们,特别是镜头比较多的那几位,都太帅了啦。但是“矮人”和“帅”这两个词什么时候同时在一个句子中出现过呢?电影中的Thorin和我想象中的也有差距,它过于强调了矮人王子的这一身份,并且不断铺垫他的苦大仇深,给我恍然是在看Aragorn的感觉。这一点是我不太喜欢的,这也是我个人觉得原著《The Hobbit》优于LOTR三部曲的地方。 我第一次看所谓的高帧率(HFR),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心理作用,我发觉好多动作的细节都很丰富,最直观感觉就是有时好像是突然在看快进动作似的,还蛮好玩的。 update 30/12/12 二刷记录 跨年前又去台北看了一场,也是HFR的。只能人体物理翻墙去看电影,好可悲。我必须老实说,我觉得没有看第一遍的时候那么好看了。看第一遍的时候心思都在惊叹怎么那么多好看的地方,无暇去顾及我不喜欢的地方。在看第二遍的时候,这些我不那么喜欢的地方对我而言,渐渐明显了起来。简单地做些小记录: 拍的太像LOTR了!我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好事。我在看书的时候,很明显地觉得这是和LOTR完全不同的故事。但是在看电影的时候,如果一晃神,真的有点穿越到LOTR的感觉。看书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场adventure,而在看电影的时候会有很沉重的“重振矮人民族雄风”的使命压迫。 关于Bilbo答应参加冒险的处理跟原著根本就是冲突的呀,电影中的Bilbo感觉是糊里糊涂然后瞬间想法大逆转来参加的,而书中的Bilbo几乎是被骗去冒险的(我更喜欢书里的这一设定)。 我想看Bilbo为主角的电影!而不是Bilbo和矮人王子联合主演的故事。 这些吐槽,我还是很期待第二部。

The Lord of the Rings (film series)

本来以为昨天一整天可以看完的,原来是我低估了三部曲电影的长度,所以昨天看了两部,最后一部拖到今天才看完。电影刚上映的时候,我似乎是看过前两部的,不知道为啥第三部的最后离别的那个场景我好像也有印象。我现在想起来,似乎印象最深的是Legolas刚出来的镜头,感觉Orlando Bloom是简直超越人类的帅。但是当初看的时候剧情什么的完全没看进去,一点也不知道在说啥。当年看完电影想尝试看小说,看了几页发觉各种诗歌不知所云也没看下去。十年后,今年读了《The Hobbit》小说后,突然觉得魔戒系列我也可以重新尝试一下。所以现在重看三部曲,我觉得至少这次情节什么我都看下去了。 先写几点简单的吐槽: 其实Sméagol/Gollum是最厉害的小强嘛,什么苦难都能幸存,最后把魔戒毁掉其实也有他的功劳。我到现在还没有想通连The Fellowship都勉强通过的有Balrog的Mines of Moria,Gollum是怎么活着出来的? 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对抗恶势力的时候,dwarf怎么仅仅派了一个代表来?dwarf的军队呢? Éowyn和Faramir怎么瞬间好上的? 我发觉不管是三部曲还是前传,回程都比去程容易好多啊。早知这样,当初就直接让那些老鹰送Frodo过去不是方便很多嘛? 对我来说,第二集水分好多,哭点都集中在第一集和第三集。可能是读了《The Hobbit》小说的原因,我一看到Bilbo多年后出场就有种想哭的冲动。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年纪大了的缘故,当初看电影里的“国王归来”的国王就是Aragorn觉得这个国王怎么那么老,但是现在看起来感觉的确Aragorn要比Legolas要更有气场要更帅。 的确跟《冰与火之歌》有相似的地方,特别是战争场面。最大的联系点是Sean Bean,他怎么老演这种苦情的类国王啊? 再说说正经的感想,关于Frodo,我觉得这个角色设计得太好了。其实我想到了前几天读的《包法利夫人》,所谓的魔戒不就是包法利夫人无法抗拒的欲望嘛。就算没有什么魔法,一旦和这种欲望长相厮守,自然是会被这种欲望所侵蚀的、甚至所控制的。所以魔戒会把Sméagol变成Gollum那个样子,所以在最后那一刻Frodo还是会舍不得把魔戒毁掉。Frodo刚碰到Gollum的时候就非常同情他,和Sam形成强烈对比的是Frodo一直非常同情并且信任Gollum。我觉得那是因为Frodo在Gollum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因为他们同是被魔戒影响的人。如果说Gollum身上还是可以存有一丝人性的话,那么说明Frodo的未来也是有希望的,所以Frodo会选择去用善良的眼光看待Gollum。这里只是浅尝即止的一点想法,待读了小说再来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