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abit of Art National Theatre Live 2019.7.29 五颗星! 故事讲的是一个正在排演一出关于作曲家Benjamin Britten和诗人W. H. Auden重聚讨论将要创作的新的歌剧《Death in Venice》的场景。这是一个戏中戏(排练)的设计,所以不仅有戏中戏的人物(Britten和Auden)的剧情故事,还有排练这出戏的各个演员、剧作家、工作人员们的戏码。 I want to hear about the shortcomings of great men, their fears and their failings. I’ve had enough of their vision, how they altered the landscape. We stand on their shoulders to survey our lives. Let’s talk about the vanity.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Adam Penford, Adrian Scarborough, Alan Bennett, Alex Jennings, Frances de la Tour, Linda Bassett, Mark Gatiss, National Theatre Live, Nicholas Hytner, Richard Griffiths, Stephen Wight
|
Othello 奥赛罗 English Touring Theatre 2019.7.21 中国大戏院 本来我就觉得奥赛罗是莎士比亚悲剧里最难看的,所以期待很低。然后看了英国巡回剧团在上海的这次演出,果然还是蛮难看的。 舞台布景很简单普通,也没什么优点好说的。观众都还蛮投入的,但是明明是悲剧有点地方就是感觉搞笑。Othello和Desdemona都特别讨厌,感觉他们很vulgar,双腿缠身上太多次,太low了。 Aileen说《Othello》的演出好不好看要说清楚两个点,为什么Iago要害Othello、为什么大家都那么相信Iago。正好前一天看的《伪君子》,太好看印象太深,觉得这里也有一点像,也是伪君子+专政的组合,只不过这里大家每个人都被伪君子忽悠着。 Tag: William Shakespeare, English Touring Theatre, 中国大戏院国际戏剧邀请展 Othello National Theatre Live 2019.7.22 感觉这个版本的Othello和Desdemona正常多了,不是垃圾还被嫉妒所迷惑才算悲剧嘛。Rory Kinnear太适合演Iago这种高智商思考很全面但是心机很重的角色了。 Othello被Iago花言巧语诱骗,这怪诈骗犯还是怪没有判断力的被骗的人,还是怪被骗的人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武力?Othello自己本来就很渣,杀人还想掩藏,临死前还要说一段给自己钉棺盖论的墓志铭。改编成为现代战地军队的设定,是不是暗指士兵的蠢low? 仔细想一下,Iago到底说了哪些谎言呢,他每次开始发功的时候还都会很理性地加一句“这些只是站不住脚的推断”,他更像是洗脑植入暗示催眠。他给Cassio灌酒,Cassio酒后失礼的锅全给Iago背也说不过去啊;Iago建议Cassio 去找Desdemona说情也于情于理都和合理啊;Iago骗Othello说Desdemona和Cassio有外遇的时候,他说他自己听到Cassio说的是梦话啊,也是坦言自己从没给过十足的证据啊。Iago在过去,真相大白可能就直接要死了;但是如果是现代的话,按照法律他可能还没啥事呢,他的目的都达成了,自己却没什么事,是最大的赢家。为什么Iago这样的人在现代反而是赢家呢? Tag: William Shakespeare, National Theatre Live, Rory Kinnear, Adrian Lester, Jonathan Bailey Hamlet RSC 2019.7.23 《Hamlet》的现场演出版本实在很多,其实蛮想看Rory Kinnear的版本的,但是一直找不到资源,所以先从10的开始看。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话剧,更像一部电视电影。一直有一个监控镜头的视角,Hamlet会对着镜头或者监控镜头讲独白。 虽然10那么厉害,我个人不是很喜欢这个版本。我觉得《Hamlet》好看在于他自身的质问和矛盾,这版Hamlet装疯的时候很像调皮的真我正常人,对外界的反应、对别人的质问太多、对Ophelia的爸爸太无情、对妈妈和Guildenstern/ Rosencrantz太凶。10在演内心戏、对叔叔的戏、装疯卖傻的戏的时候差别超大,很厉害,但是反而感觉缺乏连贯性。 Tag: William Shakespeare, RSC, Gregory Doran, David Tennant, Patrick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Adrian Lester, Alex Kingston, Alexander Vlahos, Andrew Scott, Anne-Marie Duff, 中国大戏院国际戏剧邀请展, Benedict Cumberbatch, Bob Dylan, David Tennant, Edward Bennett, English Touring Theatre, 蜷川幸雄, 藤原竜也, Gregory Doran, Jessica Brown Findlay, Jonathan Bailey, Kenneth Branagh, Kobna Holdbrook-Smith, Luke Thompson, Mariah Gale, National Theatre Live, Patrick Stewart, Rob Ashford, Robert Icke, Robin Lough, Rory Kinnear, RSC, Rufus Norris, Sian Brooke, The Almeida Theatre, William Shakespeare, 満島ひかり, 満島真之介
|
Le Roi Soleil 2019.7.17 很多很经典的法语音乐剧我却没看过,所以趁这个机会补一下。比如这部《太阳王》,当年真的是火得超过天际,音乐剧我就是没看过,反倒是两位主角后来出的专辑都听了好多张了。再次表白男主Emmanuel Moire歌声太温柔了。 感官有点零散: 唱了二十分钟主角才出场,还以为看错剧了呢。 化妆现在看来也有点太浓了吧。舞蹈真的很大胆创新,很多马戏的元素、现代舞蹈的元素、流行偶像的动作。现在看起来有一点点尴尬。 镜头剪辑是故意不让人看清的吗? 太阳王太会撩妹了,对剧情不能认真。王弟的表现太抢眼了,但是太阳王的风头也没被盖掉。 莫里哀出来全剧结束。 Tag: Louis XIV, Emmanuel Moire, Christophe Maé Les 3 Mousquetaires 2019.7.18 也是一些比较零散得感想: 很多电音。 看到台下的观众开手机灯海,惊到了,没想到音乐剧还能这么演唱会感。舞美、服装、舞蹈都很用心也很好看。 最惊艳的是男主坐船SOS那段,从来没有想过钟摆可以做成在海里沉浮的样子,加上用蓝色纱布做海浪。 歌曲整体比较口水,感觉整体更像是spectacle,有感观的体验,但是缺乏一点引发观众思考或者揭发人性的深度。 Tag: Alexandre Dumas, Olivier Dion (D’Artagnan), Damien Sargue (Aramis), Brahim Zaibat (Athos), David Bàn (Porthos), Emji (Milady) Le Petit Prince 2019.7.19 看这部音乐剧最大的感想是歌很好听,蛇的演员厉害。 剩下的是一些关于原著故事本身带来的想法。对于《小王子》这本书来说,我有着很复杂的情绪。可以说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甚至是我读的第一本法语原版书,但是我又时常会跳脱出来觉得它有一点做作,一旦觉得它做作是不是就说明我是无知无用的大人了呢,我也不愿意这么承认。这本书的第一重点,我觉得应该是讲驯养和建立关系,玫瑰之所以是我的玫瑰是因为我对它。然后看到小王子很犹豫,我也觉得不服,小孩才不忧郁呢。人类是狭隘的,需要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这只是一种,只不过很感人而已。 在看小王子游历各个星球的时候,这次突然太惊讶那些书的道理,到现在大人还是都不懂。比如讲到发现b612的人穿上华丽的衣服大家都信了,太可笑了。但是对这个很简单可笑的问题,现代社会大家由此得到的结论是要穿的好看而不是不要以貌取人。可能说到底,这也是一种囚徒困境吧,穿的好看是背叛招供、不以貌取人是忠诚不合作。 中国电信已经内部发文,从9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停售达量限速版畅享套餐,省内B类达量限速也须同步停售。停止的原因是“为了减少达量限速规则带给用户的困扰,并进一步满足畅享套餐用户流量不降速的需求。” 另外,最近看到上面这则新闻,我简直看呆了!这是什么逻辑?解决方法不是取消限速,而是取消限速畅享套餐,这是少了一个选项啊。通过减少选项来达到看上去的美好,那不就是为了提高人均GDP,把所有穷人全杀光一个逻辑嘛?! Tag: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Alexandre Dumas, 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Brahim Zaibat, Christophe Maé, Damien Sargu, Daniel Lavoie, David Bàn, Emji, Emmanuel Moire, Jeff Tetedoie, Louis XIV, Molière, Musical, Olivier Dion, Oskaras Koršunovas
|
Angels in America Part One: Millennium Approaches 2019.7.6 Part Two: Perestroika 2019.7.7 十几年看过电视剧的版本,但是现在几乎一点也不记得了。话剧版延续了电视剧版本的一人多角的传统,在电视剧中似乎是为了传达人人皆天使的暗喻,但是这个在话剧中似乎不是重点了。现在看话剧觉得自己比以前能看懂很多。这个故事讲的是那个年代被艾滋病重创的同性恋群体的生存状态,每一个主角都很特别,从不同的身世信仰、到对政治态度以及歧视的讨论,现在看来还是让我大开眼界(脑界)。 简单罗列一下我的一些想法。 这是另一种的魔幻现实,但又是很扎实的现实。特别是第二部分开始有很多很魔幻的东西,与天使的对话。天使是一些没有创造力的dull的生物;天使责怪人类变化、moving,把上帝给气跑了;天使对人类的要求是“don’t migrate. don’t mingle.”;天使觉得人类的变化和进步是有限的,甚至是愚蠢可笑的。但是既然这剧中已经表达出来,这里的天使也并不是完美的、是有缺陷的,那么人类也可以是和天使平起平坐的了,是可以讨价还价甚至争辩反抗的。 关于天使对人类的要求,我的想法是矛盾的:从大环境(以前是美国,现在更是中国)来说,人类的确是变化发展的太快,快过于自己的能力,或者说自己的能力觉悟发展没跟得上人类的发展。但是从小环境来说,gay的存在是一种migrate/mingle/moving,它的存在就算太年轻还没准备好,也不能以这个理由来否定它的合理性。 和幻想中的人物对话,但是又好像是高一层次的神安排的(这个神可以说是编剧本人),所以又可以当真。Roy死前对峙叫妈,我还在想这是一个bug,为什么自己所幻想出来的人还会认错,后来果然是他在最后耍一次自己幻想中的人。 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那么多苦难,怎么会有那么多爱呢?和爱比起来,正义和政治简单多了。再回到不同的角色身上,我觉得这部剧超厉害的地方就是这些角色的多样性。每个人的种族、宗教信仰、历史、政治观、价值观都很不一样。但是谁也并不占谁的道德高地之上。这些人都太年轻来面对这一切,每个人都很可怜,包括深柜政客Roy Cohn。 渣男Louis Ironson是最理性最理想主义的;Joe Pitt作为摩门教这样的过来人劝Louis要和平直面世界的不完美。洗白渣男有点狡猾,而且洗白也只是Joe的一己私欲,但是我愿意buy it。最后男主Prior Walter想要活下去,天使说死亡是这个糟糕的世界最好的protector,男主回答对生的执念,生是希望的必要条件。 I live in America, Louis. That’s hard enough. I don’t have to love it. You do that. Everybody’s got to love something. 最有说一下演出本身。讲到幻觉的场景设计,虽然是话剧舞台,但是一点不比电视剧版本的效果差。演员列表更是阵容超级强大,小狼的美音听的有一点出戏,演技的话我觉得Prior (Andrew Garfield)优于Louis (James McArdle)优于Joe (Russell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Adam Gillen, Andrew Garfield, Arthur Miller, Ben Foster, Benedict Andrews, Bernard Shaw, Bill Pullman, Christopher Ecclestone, Colin Morgan, Conleth Hill, Damien Molony, Denise Gough, Edward Albee, Gillian Anderson, Harold Pinter, Helen Mirren, Ian McKellen, Imelda Staunton, Imogen Poots, Indira Varma, James Macdonald, James McArdle, Jenna Coleman, Jeremy Herrin, Jodie Whittaker, Lucian Msamati, Luke Newberry, Luke Treadaway, Marianne Elliott, Mozart, Nathan Lane, Nathan Stewart-Jarrett, National Theatre Live, Nicholas Hytner, Olivia Vinall, Patrick Stewart, Peter Morgan, Peter Shaffer, Ralph Fiennes, Russell Tovey, Sally Field, Sean Mathias, Simon Godwin, Sophocles, Stephen Daldry, Tennessee Williams, Tom Stoppard, Tony Kushner, Vanessa Kirby
|
The Threepenny Opera National Theatre Live 2019.7.4 National Theatre Live的版本,Simon Stephens的改编,YaY里的大哥Rory Kinnear主演Macheath。原作是1928年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基于John Gay的《Beggar’s Opera》创作的带音乐的话剧,讲的是那个年代的低端人口的故事,故事的设定在伦敦Soho。看到NT Live的故事背景是英国的时候,我还挺惊讶的,为什么一个德国剧作家写的要讽刺当时的前纳粹时期的东西要放在英国,是之后发觉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区别。 说实话,里面的歌都不是那么的动听,反倒是演员们要把这些歌唱出力量来还不会让观众觉得无法感同身受,蛮不容易的。正宫和小三之间撕得那首歌还真的蛮精彩得。不知道是不是布莱希特的“间离”的一部分,演员会像是突然跳出剧中人物来主动大声叫出scene change或者interval的指令。中场回来,Macheath说观众们要是是为了躲避生活中的繁杂与痛苦而来看戏的话,那来错地方了,(怎么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紧接着他又说但是只要观众们自己有钱,谁有所谓呢。这又对观众的存在提出了挑战,看戏的人是这部戏的受众群吗?只有有钱有闲的人,才会有机会去看戏,但是这些看戏的有钱人还会在意那些戏里面提到的低端人口的命运吗? How does a man survive in this damnation? 这些剧里面的低端人口是谁呢?丐帮,有各种预设角色的乞丐们,或者他们是爱国者,或者他们是可以有任务的芸芸众生。男主Macheath算是有历史的人渣吧,被寻花问柳的那些妓女们等等。他们的生存状态很艰苦,他们的眼光也很短暂,他们的生活选择很有限。他们想要的是什么呢?什么都不要,要25个冰冻面包,吃一个,把剩下的都塞进仇人的屁眼。 男主在被判刑后,大呼“Please pardon me”,他的呼唤让我不禁去想一想为啥。最近在读《忧郁的热带》,作者讲到一旦人口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总会有那些最底层的混杂的人,我们时常会 dehumanize他们,这样就不会为了这些在我们眼里已经不是普通的人类的痛苦而烦恼了。但是所有人做所有事不是无缘无故的总是有理由的,最底层人做的坏事和高级有钱的人做的坏事相比,可能更是被迫的,更值得人们去了解去理解去原谅。 严格来说,这是一部戏中戏,是一部opera讲了一个关于Macheath和他身边的人的故事。一头一尾都说这不是一个追究道德规范的故事,这只是一部不值钱的opera,opera里面的主角是不值钱的。然后最后的结局是Macheath被大赦和封爵,布莱希特真的是太神了,这样突如其来的转折和矛盾又说明了什么?我觉得这是一种官方的解决方法,把低端人口的烦恼用一种随意的方法去除。首先这是编的,其次如果是真的,这也只是表面的和谐,即便如此,那些活着的低端人口和有权有势的人呢?他们的痛苦烦恼就此消失了吗? 伽利略 Leben des Galilei 2019.7.5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先说这次上话的演出,我觉得很好看啊。有蛮多出人意料又大胆的改编的地方,比如说萨尔提夫人和伽利略的学生们的转性演员表演、超人/美国队长/蜘蛛侠的出现、现场嗑瓜子聊哲学等等,效果都蛮不错的。舞台设计也可以,一个巨大的绿色圆筒,又当望远镜、又当作来呈现比较立体的布景。我感觉唯一的不足是讲话的时候台词太正规,太响,有时候反而有点听不清楚。 再回到情节本身,讲的是伽利略传,讲他有自己各种性格要求,同时又花大量时间投入研究,来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结果被当局逮捕威胁等等。这里讲的是,当真理(科学)被权威控制,被政治(宗教)、被经济(商业)控制的时候的样子。说到底,真理是为了人,但是问题的关键是人的定义是什么呢?如果人的定义是那些已经被蒙蔽被腐浊的人们,那真理是为了这些人吗? 有一段讲的是懂科学的牧师来劝伽利略不要再宣扬日心说了,牧师担心的是那些最最普通的农民平民老百姓。因为说到底,到底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还是地球绕着太阳转,这个真理的本身对这些农民们根本不重要,他们几乎无所谓。但是他们每日辛苦人生赖以生存的信念是有这么一个宗教信仰宣扬的宗教上的回报,如果他们的宗教受到了质疑和挑战,会使得他们苦痛生存的价值意义荡然无存,这才是他们不能接受的。这里我又联想到了Claude Lévi-Strauss的《忧郁的热带》,他讲到印度的种姓制度,当他到访当地,没有遵守当地人以为的外国人的行径(比如拒绝吃凤梨),就会使得终身投身伺候别人的当地人的世界观崩塌。于是,我突然明白了小粉红的存在的原理,他们无法思考/理解/接受他们所赖以生存的既定世界之外的真理,唯有维护他们仅仅已知的制度才能保存自己活着的信念不崩塌。 这里,伽利略说他相信人类的理性。我要想一想。 中间突然查了一段关于哲学的讨论,好像和整部剧的科学的真理主题有一点差别,而且和情节又挺跳脱的。但是里面对话的每一句话都超级有道理,引人思考。但是我再去布莱希特的原作里面去找,却找不到了。 不知道真相的人是笨蛋,而知道真相却把真相说成是谎言的人就是罪人。 这句话是伽利略在被捕之前立的一个flag。前半段的剧情铺垫也全部是把伽利略塑造成为一个非常正面的科学的圣人。但是布莱希特太天才了,后面的伽利略为了自保而收回日心说的那段把整个故事升华了。要是真的不妥协,这就变成红色样板戏了。面对暴力选择妥协,才更真实。那句豪言壮志听着简单,但是我想到的更多的是那些被迫撤销微博、还要道歉的人,布莱希特竟然预测到了现在的网络世界。 需要英雄的国家是不幸的。 伽利略的学徒一直相信自己的老师对科学对真理的追求,当当局以死威胁伽利略收回日心说的时候,他坚信伽利略会选择壮烈的死亡而非违心的苟且。所以当他得知伽利略收回日心说的时候,气炸了,他眼中的科学英雄形象陨落了,他说:“没有英雄的国家是不幸的。”伽利略反驳是:“需要英雄的国家是不幸的。”哇!太醍醐灌顶了。做不到的那句豪言壮语,我们又似乎习惯性地会去责怪“不坚持真理”的人的背叛,但是与其把悲愤投射到弱者的妥协上,为何不去谴责权威的暴力威胁呢?! 自从去年在现代戏剧谷看了《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我对布莱希特印象大好。之前听了一个关于布莱希特的讲座,讲到布莱希特的“间离”和他试图挑起观众的思考,我才突然觉悟为啥《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每一幕之前都有一个总结。我又想到YaY的最后一集的开头,奶奶的那段话是不是也在玩间离。奶奶讲的道理是,世界变成现在的样子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是每一个人的错,因为我们在出现10磅T恤的时候没有抵制,因为我们在出现超市无人结账机的时候也没有抵制等等。这个结论我认,但是这两个论证的例子我觉得自己认不下来(那我又是怎么认下来结论的呢?)。就像这部话剧说的,科学/科技的作用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用是为了使人类减轻痛苦,那这些科学/科技的进步为什么要抵制呢?但是什么叫减轻痛苦呢,是指是否正确使用了科技,一旦正确使用了科技,那就不会不减轻痛苦。这又是一个用定义来定义的怪圈。 布莱希特是我的剧作界的新晋男神!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2019.7.1 时隔一年再次挑战连续一个月每天看一部戏。这次从比较轻松的王尔德的作品开始,是Vaudeville Theatre在2015年演出的版本。 I never travel without my diary. One should always have something sensational to read in the train. 这是唯一一本我之前读过剧本的戏,当时我觉得,说到底王尔德的作品的看点在他的名言式的wit和搞笑,各种双关对仗,有一点像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不可当真也有点道理。 这个演出的一大看点是David Suchet男扮女装,我之前没怎么看过大侦探波罗,所以看着他的表演真的蛮像老太太的,几乎没什么违和感。整部剧看着太欢乐了。 An Ideal Husband 2019.7.2 Vaudeville Theatre在2018年的时候搞了一个王尔德的主题,一连演了四部王尔德的作品并现场录制转播,在b站上找到了其中的两部。 Freddie Fox太好看了,所以把他设定为男一吧。故事讲的是,很清高的男二因为自己小时候做的一件坏事收到了威胁,男二的老婆不知情非常清高地要求男二拒绝;在男一的全力帮助下,制服了威胁,男一最后迎娶男二的妹妹。 这一部的wit还是蛮多的,但是和《不可儿戏》比起来,情节略普通无聊。唯一让我有点在意的点是:男二说要和老婆过田园生活而拒绝官职的时候,男一还在偷笑,怎么一转身就很严肃地来给男二的妻子洗脑男二在为她牺牲而拒绝官职?而过了一会,男二竟然就很开心地接受自己老婆的祝福又决定去做官了。所以说到底,最了解这对夫妇的,竟然还是男一,他的涉入并不是站在道德高地(?) 除了Freddie Fox,扮演男一的妹妹的黑人女演员也太抢戏了,各种街头黑人讲话的语气和手势,反倒有一种冲突的喜感。 Lady Windermere’s Fan 2019.7.3 一连看了三部王尔德的剧,我最喜欢的是这部。故事讲的是新婚夫妇Windermere,老婆发现老公在包养一个老女人(其实是她妈),于是犹豫着要跟她的爱慕者私奔,最后被她妈及时挽救。 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