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清库存看了一下Nationa Theatre Live的几部,但是有的看的时候记了一些东西,现在已经有点想不起来具体想表达什么了,所以只能随便写一写记一记了。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之前朋友推荐说这是最好看的一版《仲夏夜之梦》,还是权游里面的女战士主演的。这部是两个月前看的了,真的有点都不记得了。只能罗列一下当时写下来的几个关键词:精灵和观众的互动,口音可爱,londoner,irish,high five;unlock calendar;舞台在观众人群中移动;吊秋千;配乐好;nick bottom。 Tag: William Shakespeare, Nicholas Hytner, Gwendoline Christie, Oliver Chris, David Moorst, Hammed Animashaun, Hansard so easy to mistake an expensive education for an actual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the ability to disguise craven electoral self-interest as the taking of a moral stand 这部我觉得蛮好看的。开始的时候有一点点像《谁害怕》,是一对老夫妻之间的斗嘴甚至有点升级到吵架,但是这两位的吵架不是撕心裂肺不low,感觉他们是好人。 点题的hansard是记录一切的,政治的、私人的,当两者交融矛盾的时候。最后的反转,爸爸现在还在支持反同的议案,以及妈妈讲出他们儿子自杀当天的真相。妈妈看到女装的儿子不自觉地恶心,她觉得是她害死了她儿子。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Alex Jennings, Andrea Levy, Damien Molony, David Moorst, Gwendoline Christie, Hammed Animashaun, Helen Edmundson, Lindsay Duncan, National Theatre Live, Nicholas Wright, Oliver Chris, Rufus Norris, Simon Godwin, Simon Woods, William Shakespeare
|
Antony and Cleopatra 2020.1.31 年初七 这一部的时间线其实是在《Julius Caesar》之后,讲的是Mark Antony沉溺缠绵于Cleopatra,但是被Octavius叫回去打仗并且迎娶了Octavius的姐姐;后来Antony倒戈要和Octavius打仗,Cleopatra本来是来帮忙的,但是却导致Antony弃军而逃;最后Antony大输又听闻Cleopatra伪造的自己的死讯,于是自杀了,Cleopatra也不愿意向Octavius低头也自杀了。 看历史剧其实感觉和看宫廷剧挺像的,为什么宫廷剧比较烂一直处在鄙视链的底端呢?人家英国的各种历史小说还屡屡拿下国际书籍最高奖项,在中国的这些历史改编却只能作为受众很广但又摆不上台面的消遣作品呢?如果从以史为鉴的角度来看的话,我觉得古代的中国人要比中世纪的尚待未开化的欧洲人智慧多了吧,能过从历史中学到的经验教训也精彩多了吧。问题就是我们的宫廷剧的重点没办法放在史实的还原上,只能讲讲宫斗情爱,不是说宫斗情爱没有价值,只是少了最重要的那一份历史真相的背景祭奠。 这部莎士比亚的话剧正如其标题,几乎完全也只是关于两位男女主人公的故事,故事发展到后面感觉好像就变成纯爱故事了。Antony一开始自己自杀不成,要他的下手来杀他,结果他下手伊自杀了。正如Antony自己承认的,真的是他下手要比Antony高贵很多。后面Antony吊着一口气和Cleopatra见最后一面,Cleopatra迎着吻上去,我是在看罗密欧与朱丽叶吗? 我看的是RSC的2017年版本的官摄,感觉我还是不够突破观剧的标准。埃及女王是一位黑人女演员演的,衣着其实没有非常华丽,我觉得很合适也觉得她演的蛮到位的;Antony是一个中年肚腩大叔演的,我却实在无法被说服他是英勇善战的男主角。 tag: RSC, William Shakespeare, Iqbal Khan, Josette Simon, Antony Byrne, Ben Allen, Coriolanus 2020.2.1 年初八 故事讲的是大将军Marcius立功获胜,被赐名Coriolanus。回到罗马后,他妈劝他从政,但是别的元老院的人不愿意,他便被驱逐了。然后他又去投奔了Aufidius打仗,甚至打到罗马来了,但是被他妈说服没有摧毁罗马。最后他回到部署他的地方,被他Aufidius派人刺杀了。 情节略显无聊,我看的是RSC的2017年版本的官摄,在片头采访导演介绍的时候,导演把Coriolanus完全当作一个很厉害很正面的人物各种天花乱坠的吹的,而主持人则是把侧重点放在他和母亲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军人领袖上台和民主的冲突上面。但是在看戏的时候,我并没有看出来这方面可以值得深究的地方。说是已经现代化了,不是打仗的时候人物穿的都是西装,但是打仗的时候用的开始刀不是枪,有一幕偶尔瞥到打仗的一个人穿的是nike的训练衣,logo有一点出戏。 tag: RSC, William Shakespeare, Angus Jackson, Sope Dirisu, Julius Caesar 2020.2.2 年初九 讲的是元老院Brutus他们刺杀Caesar的故事。我之前看过一次蜷川幸雄版的影像,印象还蛮好的。这次看的是NT Live的版本,是Ben Whishaw主演Brutus,而且是沉浸式的。 Cowards die many times before their death. The valiant never taste of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Angus Jackson, Antony Byrne, Ben Allen, Ben Whishaw, David Calder, David Morrissey, Iqbal Khan, Josette Simon, Michelle Fairley, National Theatre Live, RSC, Sope Dirisu, TC2020, William Shakespeare
|
Tuesday, November 5, 2019
Allelujah! 哈利路亚! 2019.11.4 猫悦上城OmS剧场 这部是剧作家本奈特(Alan Bennett)的最新作品,讲的是发生在一所社区医院里的一群老年病人合唱团的故事。国家NHS打算关闭这所小型的社区综合医院,医院组织了各种活动想要保住这所医院,包括请来当地电视台来记录这个老年病人合唱团。电视台无意之间也揭开了隐藏在这所医院里的床位流动的秘密。 作为高龄作家,我以为这部剧是关于老年人的,因为作家总是倾向于以自己或者和自己息息相关的族群作为主角,但是这部剧又让我惊喜到了。 上半部大概介绍了一下医院和老年病人们的概况。这些老人能唱歌不会讲话,能跳舞不会走路,他们的状态是生理上几乎已经衰弱到如果放在古代本该归天了但是归功于现代医学而存活长久,但是精神上依然神采奕奕。而医院的精髓是床位,这成为了最典型也是最普遍的医患矛盾点。另一方面,医院能否存活,并不在于可以帮助多少病人战胜病魔延缓死亡,而是看它是否符合官员对医院的定位。由此体现出来了政治斗争,政府在用管理咨询的思路来看公共服务,以前管理咨询的思路是看数字、而现在是抛弃普通的医院而要专业化的医院。 上半场的结尾是护士杀病人,太精彩了,我就知道有一些更大胆黑暗的东西在等着观众。下半场围绕着这个冲突点,老年病人们退居二线,把这部戏真正的主人公凸显了出来:这所医院里的杀人护士和无身份医生。 护士杀人的合理性:作为护士,她知道的是康复和出院,当这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她在facilitate。这些并非死者的选择,护士的辩护是死者无从选择。再退一步讲,如果死者是有所选择的话,那么第二个死的老爷爷不是自己选择了喝下牛奶吗?不管是不是死者自己的选择,选择的结果说明了残酷的现状,用科技延缓死亡的寿命不值得,要么是赖在医院里给别人的求生道路制造了阻碍,要么是成为了亲人子女主观或者客观上的负担。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说这样的现象用护士这样的手段来解决是合理的,我只是觉得这部戏更多的是在提醒我们去思考产生这一结果背后的原因。 全场唯一的好人,也就是印度医生却是最惨的一个,按照他自己的话说他是misplaced的人。为了得到身份留在英国,他在学习大多数英国人不在乎的知识,而这些知识里还参杂着对他的不包容和歧视。他代表的是正义关爱美好,却无从立足要被驱逐出境。 能把这么多重矛盾和尖锐的问题在这么一部看似轻松又题材独特的戏里表现出来,不亏是本奈特宝刀不老啊。另外,老年合唱团的歌曲简单却意外地好听。NHS官员和无身份医生的扮演者都是《历史系男孩》的小伙伴,仔细回想起来时隔多年《历史系男孩》的演员们现在发展的都挺不错啊。
The Habit of Art National Theatre Live 2019.7.29 五颗星! 故事讲的是一个正在排演一出关于作曲家Benjamin Britten和诗人W. H. Auden重聚讨论将要创作的新的歌剧《Death in Venice》的场景。这是一个戏中戏(排练)的设计,所以不仅有戏中戏的人物(Britten和Auden)的剧情故事,还有排练这出戏的各个演员、剧作家、工作人员们的戏码。 I want to hear about the shortcomings of great men, their fears and their failings. I’ve had enough of their vision, how they altered the landscape. We stand on their shoulders to survey our lives. Let’s talk about the vanity.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Adam Penford, Adrian Scarborough, Alan Bennett, Alex Jennings, Frances de la Tour, Linda Bassett, Mark Gatiss, National Theatre Live, Richard Griffiths, Stephen Wight, TC2019
|
Angels in America Part One: Millennium Approaches 2019.7.6 Part Two: Perestroika 2019.7.7 十几年看过电视剧的版本,但是现在几乎一点也不记得了。话剧版延续了电视剧版本的一人多角的传统,在电视剧中似乎是为了传达人人皆天使的暗喻,但是这个在话剧中似乎不是重点了。现在看话剧觉得自己比以前能看懂很多。这个故事讲的是那个年代被艾滋病重创的同性恋群体的生存状态,每一个主角都很特别,从不同的身世信仰、到对政治态度以及歧视的讨论,现在看来还是让我大开眼界(脑界)。 简单罗列一下我的一些想法。 这是另一种的魔幻现实,但又是很扎实的现实。特别是第二部分开始有很多很魔幻的东西,与天使的对话。天使是一些没有创造力的dull的生物;天使责怪人类变化、moving,把上帝给气跑了;天使对人类的要求是“don’t migrate. don’t mingle.”;天使觉得人类的变化和进步是有限的,甚至是愚蠢可笑的。但是既然这剧中已经表达出来,这里的天使也并不是完美的、是有缺陷的,那么人类也可以是和天使平起平坐的了,是可以讨价还价甚至争辩反抗的。 关于天使对人类的要求,我的想法是矛盾的:从大环境(以前是美国,现在更是中国)来说,人类的确是变化发展的太快,快过于自己的能力,或者说自己的能力觉悟发展没跟得上人类的发展。但是从小环境来说,gay的存在是一种migrate/mingle/moving,它的存在就算太年轻还没准备好,也不能以这个理由来否定它的合理性。 和幻想中的人物对话,但是又好像是高一层次的神安排的(这个神可以说是编剧本人),所以又可以当真。Roy死前对峙叫妈,我还在想这是一个bug,为什么自己所幻想出来的人还会认错,后来果然是他在最后耍一次自己幻想中的人。 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那么多苦难,怎么会有那么多爱呢?和爱比起来,正义和政治简单多了。再回到不同的角色身上,我觉得这部剧超厉害的地方就是这些角色的多样性。每个人的种族、宗教信仰、历史、政治观、价值观都很不一样。但是谁也并不占谁的道德高地之上。这些人都太年轻来面对这一切,每个人都很可怜,包括深柜政客Roy Cohn。 渣男Louis Ironson是最理性最理想主义的;Joe Pitt作为摩门教这样的过来人劝Louis要和平直面世界的不完美。洗白渣男有点狡猾,而且洗白也只是Joe的一己私欲,但是我愿意buy it。最后男主Prior Walter想要活下去,天使说死亡是这个糟糕的世界最好的protector,男主回答对生的执念,生是希望的必要条件。 I live in America, Louis. That’s hard enough. I don’t have to love it. You do that. Everybody’s got to love something. 最有说一下演出本身。讲到幻觉的场景设计,虽然是话剧舞台,但是一点不比电视剧版本的效果差。演员列表更是阵容超级强大,小狼的美音听的有一点出戏,演技的话我觉得Prior (Andrew Garfield)优于Louis (James McArdle)优于Joe (Russell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Adam Gillen, Andrew Garfield, Arthur Miller, Ben Foster, Benedict Andrews, Bernard Shaw, Bill Pullman, Christopher Ecclestone, Colin Morgan, Conleth Hill, Damien Molony, Denise Gough, Edward Albee, Gillian Anderson, Harold Pinter, Helen Mirren, Ian McKellen, Imelda Staunton, Imogen Poots, Indira Varma, James Macdonald, James McArdle, Jenna Coleman, Jeremy Herrin, Jodie Whittaker, Lucian Msamati, Luke Newberry, Luke Treadaway, Marianne Elliott, Mozart, Nathan Lane, Nathan Stewart-Jarrett, National Theatre Live, Olivia Vinall, Patrick Stewart, Peter Morgan, Peter Shaffer, Ralph Fiennes, Russell Tovey, Sally Field, Sean Mathias, Simon Godwin, Sophocles, Stephen Daldry, TC2019, Tennessee Williams, Tom Stoppard, Tony Kushner, Vanessa Kirby
|
一直没有看这部电影,因为我以前一直以为是类似于《美国派》的但是打着腐国旗帜的英国电影。今天看完才发觉我完全错怪它了,这部电影way beyond my expectation,也way beyond my understanding。其实它更像是英国版的《Dead Poets Society》,但是我觉得它要比《Dead Poets Society》还要特别。看完《Dead Poets Society》后会觉得特燃,看完《The History Boys》后不仅仅是觉得特燃,而且还有点别的什么味道。 我说我感觉好像没有全部看懂。其中包括一开始的时候电影暗示Hector的行径,我根本还以为全是一场误会或者是噱头或是学生的玩笑什么的。因为在我看来要是Hector的行径是真的如暗示那样的话,那这部电影的走向根本会变成正义维权之类的主题啊,于是我一直以为其实电影后半段会漂白Hector。事实上电影后半段的确把Hector漂白了,但是并不是通过很拙劣地把噱头圆回来,而是通过改造观众的想法(至少我的想法被改变了)。 关于我好像没有全部看懂的第二条证据是,我差不多看了四分之三的时候还是不知道这部电影的主角到底是谁。片名叫做“The History Boys”,主角自然是学生们,这的确不错。但是那么多学生,真的是个个迥然不同,每个都不完美,但每个都纯真得可爱。就算是在这些学生中有比较突出的,但似乎也不是这部电影真正想要诉说的主角。那么主角到底是Hector还是新来得Irwin呢?这也是非常颠覆性的安排。因为似乎套路总归是老的代表了迂腐和教科,而新来的小清新带来了积极正面的革新。但是电影中的Hector和Irwin两人似乎都不能被归类到这套路中。后来我才明白,其实正宫男主角就是Hector。在这个人物身上之前埋下的各种看似矛盾的伏笔也证实,Hector是这部电影的主角。 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部电影的结尾。就算是《Dead Poets Society》的结局也是超级积极的,毕竟在真正认识到真善美之后怎能不燃烧呢?但是《The History Boys》的结局不仅仅停留在了每个人保住了饭碗加每个人考进了牛津,这部电影给我们了一个超越开放式结局的结局。闪闪发光的Hector是不完美的,他的结局是怎样的呢?这些考上牛津前景一片光明的孩子的未来又是如何的呢?电影试图帮我们设想了一个可能性,当然正如所有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也是不完美的。这又让我想到了昨天重看的Doctor Who的S05E10《Vincent and the Doctor》:Every life is a pile of good things and bad things. The good things don’t always soften the bad things. But, vice versa – the bad things d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