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Tag Archives: Tennessee Williams

兔秋戏剧挑战月 一些Ivo van Hove

La Ménagerie de verre2023.10.14 Ivo van Hove + Isabelle Huppert 重磅组合,还有男主是波斯语课的主演,一直觉得眼熟。 感觉我比第一次看的时候明白了一些,感受到我自己的理解的差异,可以有更多的同理心理解剧中的人,都好可怜啊。 Jim O’Connor很正能量、有野心,愿意交朋友、给Laura建议。这样的人感觉不是一个世界的,不知道该觉得他很inspiring还是manexplaining。说那么多,结果Laura理解她的人生意义就是玻璃动物园,Jim惊呆了哑口无言。妈妈实在让人受不了,无法呼吸,但又特别可怜。感觉两个孩子都已经接受了,但是妈妈是最受不了的,她最要强、最要孩子们好。最后的结局是儿子的离开。 Tag: Tennessee Williams, Ivo van Hove, l’Odéon-Théâtre de l’Europe, Isabelle Huppert, Justine Bachelet, Cyril Guei, Nahuel Pérez Biscayart, ITA Live, A Little Life2023.10.15 主题倒是和动物园一样的,如何直面悲惨的人生。可以花三个半小时讲完一整本书的故事也蛮厉害的,演员也厉害,都是熟脸,一开始我还会稍微在外观上judge一下觉得这个不像jude那个不像wilem,后面也不会觉得。这不是一场愉悦的体验,我也知道自己将经历几个小时的不适,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我。 依旧是Ivo最擅长的开放式舞台、不用换场景。 明明这些人可以比动物园里的那些人更不在乎传统、世事,其实也是,为什么更痛苦呢?jude苦难时自虐,幸福时自虐,我们好像不懂,应该是有原因的合理的吧?是因为热爱生活相信人性?  即使他自己那么痛苦,他留给别人的、他的工作还是那么优秀,这个怎么解?给别人以幸福,别人还不如他,怎么幸福? It isn’t only that he died, or how he died; it is what he died […]

虎春戏剧挑战月 一些话剧

太懒了,直接只贴看的时候超级简短的记录了。 Buried Child2022.2.11年十一 我以为我没看懂,看完剧再去看wiki发现其实我看懂了。没看懂的地方是我在纠结情节没有漏洞,认不认得出来、应对的反应,最后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幻想,虽然不能分清到底是谁的幻想,或许也没必要。和《True West》挺像的,家庭成员间的冲突和纠结。 Tag: Sam Shepard, Master Harold and the Boys2022.2.12年十二 如同标题,首先有阶级的差异。boy善良无知,master善良previliged,但是是由父辈的残忍侵略掠夺带来的。master对父亲的认识和态度很清晰,但又不敢对父亲直说。boys最后还是只能跳舞,很难却要表现装的很轻松。 Tag: Athol Fugard, 酗酒者莫非2022.2.13年十三上海大剧院 太像狂人日记了,红色框框的影像,节奏超级慢,时长特别长,看了两个小时中场走了。在广场和oland外国人尬聊,三女神,好西化啊,高级知识分子的酒鬼啊。地坛是不是小时候课本里面的文章呀,我竟然还记得的,而且记得我的印象是很矫情,儿子很任性。现在再看,说明小时候被母亲治愈之后,长大了还是有问题,但是没人可以救了。为什么男人有病,或者很敏感,觉得整个世界辜负的时候,总是期待着有一个女人的伟大包容理解呢,因为母亲的身份吗? Tag: Krystian Lupa, 史铁生, She Stoops to Conquer2022.2.14年十四 表演非常夸张,为了配合古代的喜剧?女主在TGF里离开是为了去英国工作,现在果然在英国工作了。 Tag: Oliver Goldsmith, Jamie Lloyd, NT Live, Cush Jumbo, Medicine2022.2.15年十五 男主好像在一个病房里,来了两个女的和她对话,有点像在采访他,又有点像在用各种方法启发他,让男主描述自己和自己过往经历。太奇怪了,看不懂。 Tag: Enda Walsh, Domhnall Gleeson, Blindness2022.2.16年十六 改编自同名小说。画面全黑、滚动字幕,一个女生在读有声书一样。看评论好像有很多声影的技术,看b站我戴上降噪耳机也体会不到。看之前做心理建设做了一会,好像没有读书的时候那么令人极度不适了,可能是因为缩减版。 Tag: José Saramago, Simon Stephens, Juliet Stevenson, Wait for […]

鼠春戏剧挑战月海外波 2020柏林戏剧节

今年的柏林戏剧节线上展开,从10部制作里面挑选了6部作品,在5月初每天放出一部的资源。可以如此免费而且方便地参与到戏剧节之中,真的太好了。 Anatomie eines Suizids Anatomy of a Suicide 自杀剖析 2020.5.3 同一个舞台等分成三个部分,讲的是三个不同时代但其实是传承的一家人的故事。每个部分的门上会标记相应的发生故事的年代,然后场景转换,这些年代继续往后推进,然后三个时代的进度不是一致的。三个部分的人物会用非常紧密穿插的节奏几乎是同时讲话,作为观众而且还是需要看字幕的观众去跟随不同的情节真的有一点累。 三个部分都是从各自的主人公的自杀(未遂)的开始,这些人物的结局也是以自杀结束,或者是整个后代的结束。得到的结论可以是,小孩再怎么天真可爱长大以后还是废掉的人渣,但是废掉的人渣也可以生出天真可爱的小孩,但是小孩还是会长成人渣想要自杀。可以看出来三代有很多传承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遗传基因的地方,比如自杀的念头啊、与人交流的方式啊、对于性的认识啊、同性恋的倾向啊等等。看上去好像是很合理的家庭三代的共性,但是如果简单地归纳为基因我觉得有点辜负了这些特性本身,因为这些特性再深挖的话其实是人性,人性不仅是基因的遗传而是整个人类的命运的基础,所以它不仅仅是共享血脉的三代人的故事,而是整个人类的故事,不管是哪个时代。 Tag: Berliner Theatertreffen, Katie Mitchell, Alice Birch, Deutsches SchauSpielHaus Hamburg, Die Kränkungen der Menschheit Blows to Humanity 人类的屈辱 2020.5.4 先是一群真人扮演的猴子。然后讲到一幅猴子的画。再过来一群人围观,但都站在一个亭子里,夸夸其谈对艺术的分析和理解,但是更像是在被别人(观众)围观评头论足。突然之间,亭子被移到舞台的一角,来来往往经过了一批又一批的人,她们一直在热烈聊天,偶尔瞥一眼亭子也不多做停留不以为意。最后是这些人朝圣似的拿着猴子的画非常缓慢地推亭子。 什么鬼?! Tag: Berliner Theatertreffen, Anta Helena Recke, Münchner Kammerspiele, Hamlet 2020.5.5 故事还是那个哈姆雷特的故事,结合了莎士比亚原著《哈姆雷特》和《哈姆雷特机器》的内容。 这个是6部里面我最喜欢的一部作品。最喜欢的点是这个女演员扮演的哈姆雷特太赞了,点名表白这位演员Sandra Hüller,又一次刷新了我对哈姆雷特的印象。非常温柔的哈姆雷特,感觉她讲话都很耐听,不是意气用事。还有很可爱的Ophelia,真的是天真不造作。哈姆雷特讲著名的生存还是死亡的那段台词的时候是和Ophelia背靠背;弑君戏中戏则是演戏是哈姆雷特和Ophelia两个人一起演的,并没有没那么疯。哈姆雷特和亲人之间是很亲密的关系,生气怒气很容易就转换成为亲密的逗笑,像一个小孩子。这些都是我从没见过的让哈姆雷特变得很温柔同时又不乏真实的地方,这份温柔和真实比血气方刚更让人信服。 舞台方面,有一块超级大的金属制的版悬在四方舞台一边,还有一些金属球滚来滚去,音乐是原生的螺丝在铁板上动等等。 Tag: Berliner Theatertreffen, William Shakespeare, Heiner Müller, Johan […]

戏剧挑战月 National Theatre Live若干

Angels in America Part One: Millennium Approaches 2019.7.6 Part Two: Perestroika 2019.7.7 十几年看过电视剧的版本,但是现在几乎一点也不记得了。话剧版延续了电视剧版本的一人多角的传统,在电视剧中似乎是为了传达人人皆天使的暗喻,但是这个在话剧中似乎不是重点了。现在看话剧觉得自己比以前能看懂很多。这个故事讲的是那个年代被艾滋病重创的同性恋群体的生存状态,每一个主角都很特别,从不同的身世信仰、到对政治态度以及歧视的讨论,现在看来还是让我大开眼界(脑界)。 简单罗列一下我的一些想法。 这是另一种的魔幻现实,但又是很扎实的现实。特别是第二部分开始有很多很魔幻的东西,与天使的对话。天使是一些没有创造力的dull的生物;天使责怪人类变化、moving,把上帝给气跑了;天使对人类的要求是“don’t migrate. don’t mingle.”;天使觉得人类的变化和进步是有限的,甚至是愚蠢可笑的。但是既然这剧中已经表达出来,这里的天使也并不是完美的、是有缺陷的,那么人类也可以是和天使平起平坐的了,是可以讨价还价甚至争辩反抗的。 关于天使对人类的要求,我的想法是矛盾的:从大环境(以前是美国,现在更是中国)来说,人类的确是变化发展的太快,快过于自己的能力,或者说自己的能力觉悟发展没跟得上人类的发展。但是从小环境来说,gay的存在是一种migrate/mingle/moving,它的存在就算太年轻还没准备好,也不能以这个理由来否定它的合理性。 和幻想中的人物对话,但是又好像是高一层次的神安排的(这个神可以说是编剧本人),所以又可以当真。Roy死前对峙叫妈,我还在想这是一个bug,为什么自己所幻想出来的人还会认错,后来果然是他在最后耍一次自己幻想中的人。 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那么多苦难,怎么会有那么多爱呢?和爱比起来,正义和政治简单多了。再回到不同的角色身上,我觉得这部剧超厉害的地方就是这些角色的多样性。每个人的种族、宗教信仰、历史、政治观、价值观都很不一样。但是谁也并不占谁的道德高地之上。这些人都太年轻来面对这一切,每个人都很可怜,包括深柜政客Roy Cohn。 渣男Louis Ironson是最理性最理想主义的;Joe Pitt作为摩门教这样的过来人劝Louis要和平直面世界的不完美。洗白渣男有点狡猾,而且洗白也只是Joe的一己私欲,但是我愿意buy it。最后男主Prior Walter想要活下去,天使说死亡是这个糟糕的世界最好的protector,男主回答对生的执念,生是希望的必要条件。 I live in America, Louis. That’s hard enough. I don’t have to love it. You do that. Everybody’s got to love something. 最有说一下演出本身。讲到幻觉的场景设计,虽然是话剧舞台,但是一点不比电视剧版本的效果差。演员列表更是阵容超级强大,小狼的美音听的有一点出戏,演技的话我觉得Prior (Andrew Garfield)优于Louis (James McArdle)优于Joe (Russell […]

欲望号街车

欲望号街车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田纳西·威廉斯 Tennessee Williams 冯涛(译) 9787532749829 和小伙伴们分角色读了剧本,正好男的读女性角色,女的读男性角色。现在百老汇和西区的舞台演出好多已经是colour blind了,比如黑人的赫敏、黑人的哈米尔顿啥的,sex blind我们小范围地走在了前面,哈哈。 可以看的出作者很细腻,很多情节也写得非常微妙含蓄。女主这样的人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种在被时代更替所困扰的人,比如《三姐妹》、《樱桃园》、《长日留痕》之类的。关于这类人物,我有思考过也反复过很多次。站在旧时代的贵族的角度,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站在历史变迁后的今天的局外人的角度去看都会有不同的判断,但我现在也不高兴展开,下次有机会再好好捋一捋吧。 当然这部话剧的主题似乎不仅仅是这个,更多的是正如标题所明示的关于欲望(或许还有一些作者的投射)。

玻璃动物园

玻璃动物园 The Glass Menagerie 2016.1.13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简单的四个人物,非常为儿女着急的母亲、腼腆无社交能力的女儿、想要逃开一切的儿子、和一位偶然闯入这个家庭的绅士访客。可以看得出来,这是在很认真地讲一个故事,不是要特意有各种反转来吸引眼球,而是想要从如玻璃一样脆弱细腻的心情来描述这一家子的故事。 个人拙见:一切都是妈妈的错!貌似好像人物性格最好的就是妈妈了,开朗大方也时时清醒地面对现实,但是我却只能理解/同情这对姐弟。从小环境上说,我觉得这对姐弟的痛苦的生活都是妈妈造成的,妈妈就不能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独立的人嘛?这种以爱的名义来使自己的孩子痛苦,这还是亲妈吗?从大环境上说,大萧条的经济环境大家日子都不好过,这家人家没有父亲的支撑更是有种悲剧的感觉。而这位妈妈,悲剧的环境下的主人公,的真正可悲之处在于她并不是从自身出发来解决问题而是在对外部施加压力使得别人的人生也更可悲;厉害的悲剧主人公往往是自我隐忍自己承受的。 用独角兽来做隐喻的女儿,我有点理不清楚其中的逻辑,总觉得有点矛盾。说她特别吧,特别的人自然要过和普通人不一样的生活,那么不管是因为她如何地特别而带给她的人生道路自然由她自己去走,那又有什么唏嘘遗憾的呢。而恰恰我没有看出来她特别,当她与绅士访客接触的时候,她完全是一个普通到遍布琼瑶小说女主的人物啊。 这部戏据说有很强的自传体的意味,戏中的儿子自然就是作者Tennessee Williams的化身,儿子最终追随了父亲的脚步远走他乡去流浪。我举双手赞成啊,他要是众筹去流浪我还愿意募捐呢。而流浪=逃离家庭=抛弃姐姐,一旦把这些事情联系在一起,对于男主又是一宗负罪感强大到爆炸的感觉。我能够做出最符合逻辑的观察,就是家庭这个组成社会的结构有问题。 最后说一下这回的演出效果。这位几十年前的美国妈妈,和当代的中国大妈太像了,各种观点、语气、动作都让我想到活脱脱的居委会/广场舞大妈。于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部那么沉重甚至压抑的悲剧时不时随着妈妈的出现变成了喜剧;但是有的桥段又干到不行,充满很多的空白的沉默,是一种很尴尬的观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