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19, 2023
La Ménagerie de verre2023.10.14 Ivo van Hove + Isabelle Huppert 重磅组合,还有男主是波斯语课的主演,一直觉得眼熟。 感觉我比第一次看的时候明白了一些,感受到我自己的理解的差异,可以有更多的同理心理解剧中的人,都好可怜啊。 Jim O’Connor很正能量、有野心,愿意交朋友、给Laura建议。这样的人感觉不是一个世界的,不知道该觉得他很inspiring还是manexplaining。说那么多,结果Laura理解她的人生意义就是玻璃动物园,Jim惊呆了哑口无言。妈妈实在让人受不了,无法呼吸,但又特别可怜。感觉两个孩子都已经接受了,但是妈妈是最受不了的,她最要强、最要孩子们好。最后的结局是儿子的离开。 Tag: Tennessee Williams, Ivo van Hove, l’Odéon-Théâtre de l’Europe, Isabelle Huppert, Justine Bachelet, Cyril Guei, Nahuel Pérez Biscayart, ITA Live, A Little Life2023.10.15 主题倒是和动物园一样的,如何直面悲惨的人生。可以花三个半小时讲完一整本书的故事也蛮厉害的,演员也厉害,都是熟脸,一开始我还会稍微在外观上judge一下觉得这个不像jude那个不像wilem,后面也不会觉得。这不是一场愉悦的体验,我也知道自己将经历几个小时的不适,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我。 依旧是Ivo最擅长的开放式舞台、不用换场景。 明明这些人可以比动物园里的那些人更不在乎传统、世事,其实也是,为什么更痛苦呢?jude苦难时自虐,幸福时自虐,我们好像不懂,应该是有原因的合理的吧?是因为热爱生活相信人性? 即使他自己那么痛苦,他留给别人的、他的工作还是那么优秀,这个怎么解?给别人以幸福,别人还不如他,怎么幸福? It isn’t only that he died, or how he died; it is what he died […]
Saturday, January 19, 2019
A Little Life Hanya Yanagihara B00N6PCZO0 太久没有读那么大部头的小说了,而且情节又不是那么令人愉快,所以读得有点慢。故事情节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大学时期很要好的四个同学在纽约白手起家打拼,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律师,有的是演员,从二十几岁一直讲到生命的终结,其中交织着男一神秘又难以回首的过去。因为容量很大,所以好多不同的想法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在不同的进度闪现,下面的一些想法也仅仅适用于读到的那个章节、非常的片段化,按照顺序来写。 整体阅读的感觉,我必须承认,有点普鲁斯特的影子。讲故事就像聊天一样可以从一件事情讲到另一件讲到另一件,好像几乎忘了原来的话题却总能回归,很厉害。不仅是时空之间的切换,还包含对于各种理念、生活方式的认识和讨论,蛮精彩的。而且有不同的叙事线,因为故事叙述本来就是意识流交织时空的,所以会有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描述,这样的体验也蛮有意思的。 我老是忍不住心里把这本书和那不勒斯四部曲做对比,因为好像书的总体长度差不多,里面都有一个天才式的主人公,友谊也是占据了相当大的重要性,时间跨度也是从小到大一辈子。主人公Jude是我的天才男友,区别在于里面的人都那么聪明善解人意美好生活却依然是那么糟糕(和Lila的一样)。男孩之间的友情我好像更能懂,也更憧憬。 这个故事只能发生在纽约,就好像Lila和Elena的故事只能在那不勒斯一样。书中有很多关于性别、性向、职业、种族的思考和讨论,也只有在纽约这个世界上最开放融合的地方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吧。 感动的地方太多了。表面很感人的友谊深处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千疮百孔的东西吗?同时书里的主人公们又是多么依赖友谊这个东西。 作者有点太喜欢卖关子了,Jude的蜜汁历史一直不说清楚,真的像挤牙膏一样,让我对Jude有点反感,觉得他真的有点太self concious了。很多苦难都是作出来的,JB的毒瘾、Jude的自残自虐,而且小说好会每个人都自我分析,说明大家都是天才都太聪明了才有这苦恼。 看到一半变成家暴惊悚片了,但是我有时候真的会感觉Jude这样的遭遇和书中Jude自己以为的想法一致,他是应得的,看了好烦。然后Jude是那种不愿意向任何人敞开心扉、不愿意暴露出任何虚弱点的人,与此同时他又在不断地自我虐待(精神上和生理上双重)。 作者知道她在不断突破读者的底线,每当快要读不下去的时候,她就会赶快补救。我看不下去Jude的自怨自怜想弃书的时候,她就让别人出来洗白Jude,或者索性让Jude自杀了事;当我发现Jude自杀只是假的的,还起死回生的时候,Jude的苦讲的很多很多看不下去要弃书的时候,作者马上来一大章happy years。 在第一章的时候我觉得很可贵的Jude的朋友们对Jude的尊重以及给他空间的自我审视自我节制的美好的行为,Willem后面和Jude待久了,从Jude那里不知不觉地学习,竟然慢慢发展成了一种精神自虐。 Jude不开心,我没看出来,我错了; Jude不开心,我看出来了,我没问,我错了; Jude不开心,我看出来了,我问了,他不答,我错了; Jude不开心,我看出来了,我问了,他答了,是真话,我错了; Jude不开心,我看出来了,我问了,他答了,说谎的,我错了; Jude不开心,我看出来了,我问了,他答了,我没追问,我错了; Jude不开心,我看出来了,我问了,他答了,我追问,他答了,我错了; Jude不开心,我看出来了,我问了,他答了,我追问,他不答,我错了; Jude开心,我怎么可能认为Jude开心呢,我错了。真的是一个很作的人!(让人受不了) 自杀未遂的剧情也太狗血了,我觉得他自杀成功蛮好的,一了百了。醒了以后,Jude感到不安的竟然不是自己伤害了爱他的人,而是觉得自己被揭露是一个freak、多年伪装都白费了。wtf!人家care吗?重点放错了吧? Jude老是说别人知道自己的历史就觉得disgusted,我就一直在猜想到底是什么,再怎么想也就是被性虐之类的受害者,怎么会让人对他有负面的想法呢?除非是他在性虐别的小孩,这倒是真的可能会让他的朋友对他态度反转,否则就是他把自己看得太重把朋友看低了。 我是把Jude的形象脑补成本喵的,第一觉得很匹配,第二多少才能减轻点我对他的厌恶。 Jude太self concious了,我后来有珍珍一点点点理解他,因为其实他是在self loathing,反而人生会比较好过一点。生命里好的东西和坏的东西本来就不是平衡的,Jude的童年那么惨,长大后竟然那么幸福那么幸运身边那么多人对他那么好,这有点太刻意了。作者刻意的地方蛮多的,包括安排Willem的死。 话说回来,我没有想到常春藤的精英日子过的如此(除非是艺术生),我总以为他们可以更好。因为他们不是庶民了吧,不是庶民的生活却依旧不幸和痛苦。 另一个故事只属于纽约的原因:Jude过的如此双重的生活,事业上很成功、爱情亲情友情都很丰富,但是内心悲惨扭曲自虐。我以前以为这样的人生不大可能存在,因为厉害的人哪里都厉害,强大的人哪里都强大。但是现在它存在,我觉得是归功于纽约,这个给所有人私人空间和发展可能性的先驱城市(小镇做不到、乡村也做不到,过去也做不到)。这种双重生活的可能性是好是坏?对于Jude来说绝对是好的吧,可以做到隐藏一领域而全身心投入到另一个领域发光发热。因为Jude只和温柔体贴的人交朋友,温柔体贴的人不会对Jude强硬干涉,所以以上。 最后的结局,我有三个槽点。第一,他还是自杀了,为啥呢?第二,我还是想要和天才女友对比,Jude临近结尾的时候也提到要辞掉工作去旅行(离开),但是他这个离开的意义是什么呢?那不勒斯四部曲最后的出现的娃娃,就是Jude收养仪式的时候写的信、Lispenard Street爬窗的故事。第三,最后Harold也被感染了,变成Willem一样的人了,Jude病毒太可怕了。
Filed in 叶沙读书社
|
Also tagg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