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Tag Archives: Euripides

牛冬戏剧挑战月 阿维尼翁戏剧节两部

Cour d’honneur2024.11.20 Jérôme Bel在2013年的阿维尼翁戏剧节上的演出。素人一个一个描述自己在阿维尼翁戏剧节里的cour d’honneur光荣庭院看戏的经历,中间穿插一些戏剧片段的表演,这部戏本身也是在光荣庭院演的。 素人的经历我记下来一些,穿插的戏剧表演用斜体 Tag: Festival d’Avignon, Jérôme Bel, Hécube, pas Hécube2024.11.21 自从在阿那亚戏剧看了《台词和台词之间的台词》,觉得Tiago Rodrigues超厉害的。后来才意识到原来在2021年阿维尼翁戏剧节演出的于佩尔版的《樱桃园》也是他导演的。Tiago Rodrigues在2024年阿维尼翁戏剧节的作品《Hécube, pas Hécube》是法喜演的,最近在电视台播出了,也有高清资源可以看了。 Hécube是特洛伊战争故事里面的(Cassandra的妈),她的孩子们也在战争中以各种角色被牺牲。本身是一部欧里庇得斯的话剧。这部Tiago Rodrigues的剧讲的是一群人在彩排演《Hécube》这部戏,有彩排的戏里的情节,也有这些演员的情节。因为要赶时间,演员们讲话像开了倍速一样。歌队不仅讲剧中剧里的歌,还讲剧里的描述。扮演Hécube的女主Nadia回味Hécube,同时也反射Nadia自己的人生(对待患有自闭症的孩子)。 女主流眼泪,是谁的眼泪?是Hécube的还是Nadia的,已经有点难以分辨了。 再后面主要讲的是女主Nadia描述自己的经历,儿子在国有机构治疗被虐待的调查。寻找更深层次的问题根源,教育方法、施暴的工作人员、还是国有企业。孩子平时只说“xx, pas xx”,呼应这部剧叫做《Hécube, pas Hécube》。Nadia后来Hécube上身。国家代表穿越眼瞎的角色。 Tiago真厉害,又变出来一个字里行间可以跳出来穿越到meta上一层的例子。 Tag: Festival d’Avignon, Tiago Rodrigues, Comédie-Française, Euripides,

2024阿那亚戏剧节

第三次来阿那亚,第二次来阿那亚戏剧节,真的感觉每一次的体验都在变好。这次戏剧节主视觉蛮好看的,开发的比以前好了,服务也很好(服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很高,真的有一股清流的感觉),很好的整体体验。关键是剧目的质量整体都很高,看的4部特邀剧目3部都超级好看,关于演员的故事>台词和台词之间的台词>命令哈姆雷特,戏剧朗读的也都很好。明年再来! 特邀剧目 Hamlet à l’impératif ! 命令哈姆雷特 2024.6.27 海边剧场 感觉这像是一篇关于《哈姆雷特》的论文,而且讨论的都是非常meta的东西,一句话总结就是什么都和戏剧相关。真的再次见识到了法式话痨,有一种法国谈话性节目的既视感,随便一个小小的话题可以说很多很多,很厉害的感觉但是却也不知道真的说了些什么。演员们都很厉害,一共就五个人(其中一个绝大多数的时间在负责配乐)要表演《哈姆雷特》里面的所有的角色,还要中间穿插着把对相关段落的分析演出来。 一开始的时候我还在脑中想要一个一个都记住讲的每一个点,都来过了半小时就放弃了,因为想着后面还有两个小时的内容我肯定记不全记不住的。下面我把我还能回忆起来的稍微整理一下。 这次的观剧体验也是独一无二的。所谓的海边剧场是在阿那亚的海边沙滩上搭建了一座剧场,观众面对着舞台,舞台的背后就是大片的大海,还是很美的。演出票上是没有座位号的,我大概提前半小时到的排队进场,进场的时候看到在我前面的人还在沙滩上跑着到剧场想要抢到更好的位子。演出从天亮演到天黑,7点开始的时候天气特别舒适凉快,9点以后就是冷冽的海风一直往舞台和观众席上吹,这个时候事前发的毯子帮了大忙。座位因为是临时搭建的,不是很舒适,后排的人说看不到我还特意往低了坐屁股和腰都经历了巨大的痛苦。抵不过我坐的位子很中间,舞台效果真的很美。 要说缺点的话,我个人觉得有两个。一个是表演得动作有点过于夸张,甚至有一点像是在给小孩子表演,但是从现场观众得反应来看似乎也是为了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和耐力(观众真的是在很幼稚的夸张表演桥段才有反应)。说到耐力,则是我觉得的另一个缺点,真的有点太长了。我知道要把原来就两三个小时的《哈姆雷特》演出来+解说很难比原来的剧的时长还短。但当我看到Avignon戏剧节的官网上这部戏在2021年首演的时候只有一个小时,叫做Épisode 1 – Un point c’est tout,我希望把现在算是全部完整完成的二个半小时了的版本按照episode分开来看。 Tag: Olivier Py, William Shakespeare, Entrelinhas 台词和台词之间的台词 2024.6.28 孤独图书馆 一开始主角上台拿着一本本子一通狂读,读的内容是两段穿插的内容,一个是《俄狄浦斯王》,一个是一封信。慢慢可以从信里的描述得知,写信的人也是一个弑父的人。 然后主角放下本子,解释自己为什么会来。主角的名字叫托南,他和编剧蒂亚戈一起在准备一出话剧的上演。但蒂亚戈经常请假,说是去看眼睛不舒服,但也可能是在逃避写本子。托南在父母家无意中看到一本内封敲着“里斯本监狱图书馆”的《俄狄浦斯王》,打开一看,里面竟然在字里行间有一封信(开场读的那些内容就是这本书里台词和信的截取)。托南非常兴奋地去找蒂亚戈,觉得可以以这个为主题为内容来创作一部话剧。厉害的地方是信写到的内容总会有那么不自觉地和书的内容有相契合的地方,不知道是不是写信的人不知不觉读到了书里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信的行文。 接着托南想去解开这本书和信的来源,于是他去到了里斯本监狱图书馆,图书馆管理员把托南带到了一间小间,里面坐着两个老人,一个已经眼瞎了,另一个在为他读《堂吉诃德》。一小段读完以后,从两个老人的对话中发现,瞎眼老人名叫蒂亚戈,读书老人叫托南。蒂亚戈对托南说,读的这段有一些什么什么元素,可以衍生出来什么什么情节,说他来口述让托南写在《堂吉诃德》行文之间。托南有点不同意蒂亚戈的一些设计,名叫托南的老人转头问刚到门口的托南是谁,托南觉得不知所措,就离开了。 回来之后托南去找蒂亚戈,却被告知蒂亚戈已经失明,却给他留下了“里斯本监狱图书馆”的《俄狄浦斯王》。托南再打开一看,里面又多了一些信息,是蒂亚戈留下的对应的舞台灯光设计、角色动作语气情绪的安排。 最后托南就在现场按照蒂亚戈留下的这些指导又读了一些书与信,又说这部话剧最后没有成行,又把整部话剧的剧本(他一开始就拿着读的本子)发给了现场的每一位观众。 我的情节复述到此结束。太好看了!这是一个非常博尔赫斯的故事,看到托南找到里斯本监狱两面的蒂亚戈和托南的时候,我的汗毛都竖起来了。这里用了一个很小很小的点,《俄狄浦斯王》的台词和一封信(结果也是成为了这部话剧的台词)之间的神奇的关联,衍生到俄狄浦斯王和信的主人、书里面和书外面、剧里面和剧外面、多重的循环镜像迷宫。我一开始还在想这么简单的东西,还能怎么反转和扩展,然后就是一层一层地让我惊喜。 演出的场地也很特别,在孤独图书馆,晚上10点多才开演,大家就在大晚上先是在孤独图书馆的门口踩在沙子上看着海浪不断打上来排队入场;入场后,都是坐在地上的垫子上,朝着孤独图书馆面向大海落地玻璃看戏。最后竟然真的发剧本了,太赞了。因为有剧本,我也可以摘抄一些。 “那你为什么觉得感性有问题,托南?你对感情有什么看法?” “感情的问题在于它们本质上是感性的,我觉得我们不能再准确地描绘感情了,那是假的。我们所做的是产生想法,然后由别人来判断这些想法是否表达了感情。“ “但这只是想法,只是文字,不是感情。“ “但这些是感性的想法。它们要求我们与文字背后的情感产生共鸣。” “我不确定情感是否在背后。它也可能在前面。” “我的意思是我不关心与某个角色及其情感的共鸣,比如那个在监狱里给女朋友写信的人,我就不想有人与他共鸣。” “喔,托南,让我们澄清一下。这里没有角色。我们就是角色。不管是感性还是不感性,我们就是我们。” “不,蒂亚戈。我们的想法是我们的。人们总是会看到角色,即使是在我们身上。我们就是角色。“ “你,就是一个角色。“ 里斯本监狱里面蒂亚戈和托南的对话 我们如何解释灾难后的这种平静感?这种被确认的失败带来的安慰是什么?未发生的事情和发生的事情一样属于过去吗?还是永远停留在未来,注定永远不属于过去?这些疑点。太多疑点了。托南•基多和蒂亚戈•罗德里格斯之间艺术合作的坎坷故事留下了什么遗产?那就是这些疑点和更多其他的疑点,有些奇怪、有些荒谬、有些迷人,但不计其数,我们担心会让你们感到厌烦,尤其是因为现在已经很晚了。所以,让我们用这几行台词来道别吧,它们是囚信的结尾,是悲剧的结尾,也是这个故事的结尾。 Tag: Tiago Rodrigues, Tónan Quito, Sophocles, Kitchen Chicken 鸡鸡复鸡鸡 […]

牛秋戏剧挑战月 2021柏林戏剧节

今年8月再来一场戏剧挑战月,每天看一部话剧或者音乐剧。之前也累积了不少资源,就从今年的柏林戏剧节开始,有幸第一次可以把“十佳”看全。其中的《Maria Stuart》之前在别的一个线上戏剧节看过,其他的都在现在看来。很可惜整体的观感都不咋地,一大半我觉得都是形式大于内容,看得我直犯困。矮子里拔长子的话,我比较喜欢《只是世界尽头》和《承认她。寻找女性》。这个版本的《美狄亚》和《魔山》是巨坑,千万别浪费生命了。 真的懒到差点不高兴写任何东西了,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实在没什么好看的,非常粗糙地复制黏贴一下看的时候随便记录的几个点,有的我自己也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只是世界尽头Einfach das Ende der Welt2021.8.1 怀旧的物件,彩色几何图形的玻璃杯,配乐,第一幕就这样结束了,然后现场换景。为什么要换景,人与人的交流已经很重了,不需要环境来。 亲人的尴尬,当不提回忆的时候,已经被要求重点重复的时候。亲人的眼神,看镜头(表达/缓解尴尬),看男主的镜头(真情流露),演技厉害。 妈妈希望男主做一些事情让孩子们不要像他那样不幸福。男主发飙了说自己爱家人,家人challenge他对他们一无所知。最后还是关于家庭责任的争吵,然后疾病和死亡化解一切(?) I never understood why imminent death gives you the right to act like a fucking narcissist. Tag: Christopher Rüping, Jean-Luc Lagarce, 给我一段美好时光Show Me A Good Time2021.8.2 在剧场舞台上的一个人现场连线在室外的来自不同地方的三个人。非常尴尬,一堆废话,无聊极了,12小时演的啥,看了一个小时看不下去了。 Tag: Gob Squad, 自助售货自助餐Automatenbüfett2021.8.3 一个好看的女性的来到自助餐吧引发的故事。女扮男装的角色让人有点分不清楚到底是男的的猥琐还是跨性别者的友好,还内含一些谁投币纽扣的悬疑推理,总体非常无聊。 Tag: Anna Gmeyner, 厄德兰伯爵Graf Öderland2021.8.4 出场人物一个个从圆锥形隧道出来。检察官变身伯爵携妖艳女暴走,一路屠杀。系统里面的人也变得本性暴露,乱七八糟。在嘲讽司法系统的混乱与表里不一?最后好像是检察官醒来,原来是一场梦,但是身边的人又出现了,好像又进入了另一场噩梦。 Tag: Stefan Bachmann, 美狄亚Medea*2021.8.5 前面一个剧是隧道,这个剧在布罩子里。字幕特别有限,倒是有字幕出现下面的时候是一段即兴表演。难看。 Tag: […]

牛春戏剧挑战月 Ivo van Hove若干

Roman Tragedies2021.2.21年初十 近期戏剧圈比较大的福利是ITA Live现场直播Ivo van Hove的《Roman Tragedies》了吧,长达六个小时的剧目全程直播。还好有好心人下载,不用熬夜看六个小时,我们自己组织了一场下午场的六小时马拉松,感觉也很不错。 这部《罗马悲剧》改编自莎士比亚的罗马戏剧把三部曲,分别是《Coriolanus》、《Julius Caesar》和《Antony and Cleopatra》。去年春节戏剧挑战月我也看了,分别是RSC的两个和NT Live合作Bridge Theatre的那个很有名的本喵的版本。这次的版本全部设定在现代,把ITA剧场改造成为了一个类似演播室的感觉,在主舞台的周围可以看到各种幕后的部分。手法很像《Network》,包括后面一位主角跑到剧场外面街上的部分。观众看到的画面就好像是新闻转播在播出那些有名的历史画面,经常还会出现好像新闻一样的在下面滚动的观众通过网络发送的相关时事评论,还有各种大事件的新闻标题。因为像是新闻演播室,背景还有很多大屏幕在播放另外一些新闻片段,会穿插播一些当代的国际新闻,通常是各国首脑的跨国访问或者是发表谈话的新闻画面,其中不乏习、约翰逊、特朗普、金正恩,是不是相关的新闻画面是在映射古罗马的这些历史故事不得而知了。另一个比较有趣的地方是,每一个幕间休息换场景的时候,会再出现一个算是播报进度的人,大概说一下接下来一幕将要发生的剧情预告,以及现在距离后面每一个人物死亡还有几分钟。而每一个人物死的时候都会躺到一块白色的长条木块上面,最搞笑的是最后一场戏Antony死的时候,他身边还陆陆续续挤进去很多人要一起死。 这部剧想要探讨的话题是政治。我觉得三部曲的故事其实有点割裂,大将军和凯撒之死好像中间隔的有点远,到了第三个埃及艳后的简直变成了纯爱故事好像又和政治拉远了一些。不过主创厉害的地方是把这三个故事全部放到了当下的新闻视角之下,好像一下子都变成了政治的一部分,所涉及的主题也就统一合理了。而且这些政治的问题也全部变得和当下的现状息息相关。在全片的结尾还列出了很多问题,摘录一下可以思考讨论。 Does freedom exist? Can politics change a person’s opinion? Should a politician tell the masses what they want to hear? Are the masses susceptible to reason? Is a politician allowed to be irrational? Is it possible to have politics without a […]

鼠春戏剧挑战月海外波 波兰四部

Anti-Gone TRIPTYCH” Part II 2020.4.19 山羊之歌在舞台上唱歌加上前面的舞者跳舞,剧的标题是把安提戈涅拆开来成了“I was Anty, so I am gone”。故事理论上讲的就是安提戈涅的故事,但是反正歌词我也听不懂舞蹈我也看不懂,只能默认了。歌和舞不完全是同步的,有的时候歌唱完了舞还没有跳完,然后就是没有任何背景音乐的干跳,也不知道怎么掌握节奏,所以群舞的话不那么齐。总之,可以说我没看懂吧,所以也不多评论了。 Tag: Grzegorz Bral, Teatr Pieśń Kozła, 山羊之歌剧团, Sophocles, (A)pollonia 2020.4.20 这部剧貌似很厉害的样子,有接近四个小时的长度,其内容也是非常的多,把三个故事融合在了一起。第一个故事是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的Oresteia Trilogy,Agamemnon为了战争胜利杀死自己的女儿,他老婆Clytemnestra因此杀死了自己的丈夫,他儿子Orestes为此杀死了自己的母亲。第二个是欧里庇得斯(Euripides)的《阿尔刻提斯》(Alcestis),Admetus要死了但是可以如果可以找到一个替死鬼的话就可以继续活下去,他的老婆Alcestis变成了那个替死鬼。第三个故事是波兰作家Hanna Krall的,讲的是在二战迫害犹太人的那个时期,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放弃一个小孩。 把这三个故事连接在一起,主题就很明显了,那就是“牺牲”。我们可以分开的来解读三个故事里的“牺牲”或者是“自我牺牲”,再来比较其中的不同。前两个是古希腊的神话故事,好像离我们很遥远,最后那个关于集中营的故事,离我们时间上并不遥远但是人们却似乎已经渐渐遗忘了其中的教训。在集中营的股市里面,有一段类似于演讲式的控诉,意思大概是听话作恶的大多数并没有什么事,女主谴责他们关上了心房,不舍身处理地考虑被害者。我觉得不一定是这样,是他们不觉得自己会成为被害者,或者是他们觉得自己不作恶也会成为被害者,这才是恐怖的地方。 回到关于牺牲的主题,我觉得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要牺牲,这和“为什么需要英雄”的逻辑是一样的。三个故事,一个是为了祭天战争胜利,一个是为了和神的交易让自己活下去,一个是小牺牲为了让自己活下去只能闷死什么吵闹的小孩、大牺牲是弄死所有犹太人,这些牺牲的目的都不成立啊,这才是问题吧。 舞台的表现方面,很颇具实验性质。在一个很大的舞台上,场景不断地转换,还有在舞台上地摄影师在拍摄一些镜头投影在背景上。因为有种种牺牲的场景,所以会出现很多血的地方,一律是用口红来代替。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这个影像记录在拍摄舞台上的表演之外,还会偶尔拍摄观众席上观众的表情动作反应。这些观众简直就像托一样,表情都非常认真严肃,还有一个简直像是已经睡着的样子也可以被解读为在默默深深思索。 Tag: Krzysztof Warlikowski, Euripides, Aeschylus, Oresteia, Hanna Krall, MIĘDZY NAMI DOBRZE JEST We’re All Good 无论我们如何努力 2020.4.21 是一部改编自话剧的影像记录,把话剧舞台上天马行空的场景变换搬到电影的镜头之下。故事讲的是住在一起的三代人和邻居聊天看电视,电视里的明星啊、制作人接下来又出来和她们互动啥的。画出来的房间和器具,无厘头的话题和逻辑。非常日常生活,甚至是贫穷的生活,微小而无意义的追求。时间和空间上的循环与嵌套,被丢弃的杂志,电视节目和三代家族和导演。 最后是对波兰的质疑和否定,波兰如何得以保持自我和外界的流失和被侵蚀,这也是点题的地方。英文的翻译是“We’re All Good”,其实反而是这个中文翻译可能更贴近原意。我对这样的卑微的自我审视看得蛮高的,反而想到很多波兰厉害的地方。比如戏剧的实验性前瞻性,可惜这些立意很好执行并非我的菜。 Tag: Grzegorz Jarzyna, Dorota Masłowska, 2007: […]

美狄亚 声音

美狄亚 声音 2019.12.3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不是杀子复仇出轨老公的美狄亚,而是德国作家Christa Wolf颠覆性改编的美狄亚的故事。 故事的主线在讲一个女心理医生来到一个家族领地通过心理治疗家族的患病少女解锁了家族不可见人的秘密,然后成为了谴责愚昧和霸权的女勇士。重点全变成了发生在柯林斯的罪恶,杀小孩祭祀的秘密被掩埋、相关人士得知秘密真相不能承受反而要杀死真相公布者、容易被独裁者煽动的老百姓(字幕翻译为人民)声讨美狄亚。然后把原来的美狄亚的故事套在这个女主身上,洗白所有原来的美狄亚的污点:偷金羊毛是为爱走天涯,杀弟弟是同行嫉妒造谣,用衣服毒死情敌是情敌收到衣服回忆挚友感动到投井自尽,杀死孩子其实只是送到祭坛然后被无知暴民投石砸死。 和伊阿宋互动对话的情节好少,可能是因为怕是写多了洗白就要穿帮了吧。中间我还在想杀死孩子怎么洗白,是不是可以表达为因为对这个世界失望了杀孩子是为了让他们免受罪的高贵的感觉。 从戏剧的表现方式来说,这部柏林德意志剧院的演出的特点,一个是全部剧情发生在一个浅浅的正方水塘里,有很多与水的互动,还有很多背景人物在水塘里的翻滚和追逐(我感觉有点多余);另一个是小孩子的角色都是用木偶做的,有一点徘徊在像真人和恐怖的边界线了,特别是伊凡诺死的戏很吓人的。 可以有这样的同人文很厉害,而且把主旨全部改掉了,虽然有一点刻意且不合古风,但是改编想要表达的东西蛮solid的。我看到很多地方评论写的是女性主义,我为啥没看出来呢,我只看到全剧最后美狄亚说的话想传达的意思:“可以身处什么样的世界和时代,该向谁发问,这就是答案”。

2019乌镇戏剧节

今年的乌镇戏剧节,只看了两部戏,本来想看5个小时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但是根本抢不到。好在我觉得自己看戏心态越来越好了,不看不一定是损失,千辛万苦抢到票说不定还是个坑现场还要坐得很不舒服地熬几个小时也很痛苦。好在今年看的这两部虽然不是满分,但我都觉得蛮喜欢的。 特洛伊女人 2019.11.2 水剧场 先说情节,古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的《特洛伊女人》讲的是特洛伊战败,城中的贵族男人全被杀光了,贵族女人被瓜分掳走做奴隶等等。我觉得可以把剧情分为两个部分吧,一个是比较长的上半部在挑战成王败寇,后面有一个穿插在下半部的比较短的绿茶婊批斗会。 上半部主要是特洛伊女人在诉苦、控诉战争以及战败的不公。我当时的想法是,我觉得很少有比我最近读的《皮》那本书对战争更精准独特的解读了吧,虽然这本书是在特洛伊战争那么久之后。对于战争的理解,我觉得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比较超脱,成王败寇/落后就要挨打的思维方式非常务实,不像西方人那样会在生存的务实之外去追问一个本质的对错。这个一追问,问题就出来了。问题一:如果把追问定义为一种进步的话,很可惜的是这种进步往往仅发生于受到压迫的败方,即这些特洛伊女人身上。战胜方,即施暴方,不会去考究自己做错的地方,但是世界是战胜方的、历史书是战胜方写的。这变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一种。问题二:这个追问自古到今一直存在,为什么还没有内化成为人们对于战争之恶和平之重要的基本认识呢? 海伦的出现,我个人觉得蛮掉价的。我的意思是,在海伦这个活生生的人物出现之前,我会觉得这是一个挑起了世纪之战的美女,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但是海伦本人出现,来为自己的行为作争辩的时候,反而让人觉得她在越争辩越是她的错。 我之前在静安戏剧谷看过铃木忠志版的演出,也读过罗念生翻译的文本。有意思的是,我脑海中的特洛伊女人很苦地哭天喊地的情节记忆来源于铃木忠志版的表演,而原著文本里我只记得海伦的出场。 回到特佐普罗斯的这个希腊阿提斯剧院的版本。有好几个精彩的地方值得一提,比如一个人的歌队(murmur,高低音、唱歌、挥舞菜刀撒花)、从笑声到哭声很厉害、还有无麦演出。今年静安戏剧谷的时候见识了特佐普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同样是古希腊的剧作,但是观看的感受实在是不佳,就是觉得形式大过内容而且很压抑。但是这次的《特洛伊女人》,形式上依旧是特佐普罗斯式的,包括放满被丢弃的鞋子的圆形、演员用身体表演的节奏等等,却让我觉得很好看。我仔细思考了两者的差别,我觉得应该是场地的问题,上戏那个剧院除了老旧之外,字幕根本看不清,在黑暗中给人很负面的感觉,而乌镇的水剧场的开阔、在水桥旁的露天鸟语相伴、以及从黄昏演到天黑的跨度,看来古希腊戏剧真的是适合在这种开阔的地方上演。 Tag: Euripides, 提奥多罗斯·特佐普罗斯, 阿提斯剧院,   高加索灰阑记 2019.11.2 网剧场 现场电吉他大扣分,而且贯穿整部剧起承转合,但是太响刺耳音效又很差,好几次都被它的突然出现吓到、然后不得不继续忍受接下来的几分钟。把这个唯一的缺点先讲掉,后面全都是布莱希特的好。 古希腊的歌队就是布莱希特的故事叙述者(总结者),他的作品往往有一个人跳脱出来在向观众讲故事。这部由来自布莱希特故乡的柏林布莱希剧团的《高加索灰阑记》也是这样,刺耳的电吉他还伴随着这位故事的讲述者的出场。剧中的人物都很一致,思维一致,没有成长。可能是因为底层人物就是这样的吧,只有观众可能通过思考有丝毫的变化。 剧情是布莱希特借鉴了中国元代的灰阑记的故事,讲的是一夕政变,女佣收养了被大户人家遗弃的孩子,战后孩子的亲生母亲为了遗产来和女佣争夺孩子,刚上任的大法官借用所罗门式的灰阑记让两个女人抢孩子还决定谁是真正的母亲。 这本来是一个很苦的故事,80%的时间在讲女佣如何历经千辛万苦,遭受各种不公、欺负和误解,为的只是保下这个孩子。但是最后的法庭大戏一下子把整个故事扭转了,故事的意义也瞬间升华了。 对于法庭大戏,我的想法有这么几个阶段: 我有点不理解为什么女佣不把孩子还给亲生母亲。 法官一开始的时候说了一句女佣不是母亲,因为她不想让孩子一夜致富。这个逻辑好像和灰阑记是一样的,为什么结论是相反的,取决于外界对于母亲的价值观的判断。让孩子活下来享受荣华富贵,让孩子活下来挨饿受冻,让孩子去死免受世间苦难,现在想来哪个都有可能是亲生母亲的真爱的想法。 最让人玩味的是法官,到底是好是坏。如果是一个糊涂法官判了一个“几乎公正”的裁决,说明什么?世道不是坏法官当道吗? 最后是假妈妈赢了,等于是说明母亲=真爱是有漏洞的。我最觉得最厉害的地方是经过布莱希特的微调,把所有灰阑记的结局给反转了,然后把这个反转结合整部剧的最后一句台词来看,在一个颠倒的世界里获得的正义,也是一个“几乎公正的时代”了。 Tag: Bertolt Brecht, 柏林布莱希剧团,

欧里庇得斯五种

欧里庇得斯五种 欧里庇得斯 Euripides 罗念生(译) B01I57SZ7E 阿尔刻提斯 Alcestis 美狄亚 Medea 特洛亚妇女 The Trojan Women 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 Iphigenia in Tauris 酒神的伴侣 Bacchae 这本包含了欧里庇得斯(Euripides)的五部作品。总的来说,欧里庇得斯的作品让我很吃惊,各种刷三观。读完三大古希腊悲剧大师的最后一位,我现在心目中的排名是:Sophocles > Aeschylus > Euripides。 《阿尔刻提斯》说的是主人公Admetus被命运女神允许死期到了不死但是要找一个替死鬼,怎么也找不到,最后他的老婆Alcestis主动愿意去死,然后夫妻两一起咒骂Alcestis的父母老不死不愿意替儿子去死,最后受到Admetus热情款待的神为了报答Admetus,把Alcestis救回了人间。第一个故事就把我吓到了,要爸妈替自己死还说的那么理所应当义愤填膺。Admetus自己臆想自己的仇人对评论他“请看他耻辱的活下来,他不敢死,只好懦弱的献上他的妻子,逃避了死亡:他像个男子汉吗?他自己都不愿意死,反而怨恨他的父母。”我觉得这些评论很中肯啊。 《美狄亚》的情节一句话总结的话就是,被背叛的妻子为了向丈夫复仇杀死自己的孩子。美狄亚虽然后很多魔法巫术,但是剧本反而感觉更现代,这种现代感是很琐碎品味下沉的现代感,感觉一点也没有古希腊悲剧那种大气。这个故事继续让我三观被颠覆。先是妻子要报复丈夫的方法竟然是杀死他们两的孩子,这是什么扭曲的情感?!然后美狄亚的丈夫也不是吃素的,他说他背叛妻子的原因,不是看中年轻美貌的情人,而是贪图情人的财富和权势,使得他和新的情人生下来的孩子的高贵顺带给到他原本和美狄亚的孩子。他是真心这么想的吗?如果是真心的,我佩服这样的脑回路。 第一次读Aeschylus的Agamemnon的故事的时候,我把Agamemnon和Odysseus有点搞混了,因为好像都是多年征战未回家的设定,只不过一个是忠诚的妻子在家等着,另一个是完全相反的。现在我才终于理解为什么我会有当初的错觉,原来Agamemnon和Odysseus参加的就是同一场战争嘛。《特洛亚妇女》讲的是特洛亚战败后的皇室纷纷沦为奴隶,任由胜利者指派命运。其中,Cassandra被派给了Agamemnon,Cassandra她妈被派给了Odysseus,Cassandra还预言了Agamemnon和Odysseus所有的苦难,好多故事都连起来了。故事里还出现了Helen本人,一副蛇蝎美人的样子,辩解起来特别厉害。 今年5月份现代戏剧谷的时候看了鈴木忠志改编的《特洛伊女人》,当时看的时候不知道更多的故事背景,完全是当作一个战后奴隶的悲惨故事来看的。现在有了更多的context,以后再看相关的改编作品的时候肯定更有收获。 还有一个我连续被刷三观的地方,我不小心看到一点点书里附带的对这部作品的解读,里面竟然是带着嘲讽的语气在笑话有美国的改编作品把这部当作反战主题。这部不反战吗?! 《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的故事可以接在Aeschylus的Oresteia Trilogy后面讲,原来设定被Agamemnon献祭杀死的Iphigenia其实被神救下并被指派到某个地方做祭祀,杀死母亲的Orestes虽然赢得了审判但是却被神要求去某个地方偷一个神像,姐弟就这么重逢相认逃亡了。我发觉,好多潜在的悲剧都是因为主人公不说人话,这是很容易产生误会的! 最后一篇《酒神的伴侣》貌似是超级有名的一篇,但是我却现在几乎连情节也记不起来了,觉得没什么意思。

2018现代戏剧谷

现代戏剧谷已经好多年,今年我是第一次真正关注它。上海市区的戏剧节,剧院也全部在静安区(和闸北区),不比乌镇戏剧节差啊。一个月之内看了八部现代戏剧谷的作品,蛮开心的。而且质量普遍还是蛮高的,我最喜欢的三部是: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三姐妹>灵魂的故事。   学院 Institute 2018.5.5 上海云峰剧院 翻译标题的人到底有没有看过啊,这明明是(精神病院/医疗)机构的故事啊,怎么会扯到学院去。 舞台上的这个机构的设计非常的炫酷,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类似图书馆储藏的柜子,每拉开一个柜子就是一段一段病人们的回忆。有时背景画面还有重复播放的跌入深渊的镜头,有点像德剧《暗黑》里面主人公们往下走向一处未知而神秘的地窖入口,只不过这里的人是很无助的像人偶一样摔下去的。 主人公们在这里“接受治疗”,相互安慰。这一切几乎全部是用肢体和舞蹈在表达,为数不多的一些语言其中还参杂着三分之一的法语,好像是故意不想让观众们通过语言来理解这个故事似的。舞蹈动作也蛮有趣的,可以说是一大看点,但是对我来说还是有点不知所云。 剧情部分,有两位比较明显的是病人,他们一个为事业一个为爱情所困。另外还有两个,有一点分不清楚他们的角色,其中一个讲法语的从一开始就在为其他人设计疗法,但慢慢发展下去他也经常出现在拉开的柜子里,并且越来越歇斯底里。所以说到底,其实里面的所有人都是病人,或者唯一没有什么戏份看上去就是无名配角的那个其实是唯一精神正常的医生?这样的故事细思极恐,倒也不是前所未见,德万尼茨的话剧《戈多医生或者六个人寻找第十八只骆驼》以及西澤保彦的小说《神的逻辑,人的魔法》都有点这种感觉。 但是故事到底想要传达什么样的讯息呢?生活在现代世界的人们,经历着各种各样的人生,这些经历处处都潜藏着会让人失去理智失去控制的东西。会让人发病的那些人生的悲剧,比如事业、比如爱情,我觉得都还算挺容易理解,那么那个法国人的痛点是什么呢,难道是博学和智慧?   铸剑 2018.5.6 上戏实验剧院 这部话剧改编自鲁迅的同名故事新编,讲的是干将莫邪的铸剑师的儿子眉间尺为父报仇的故事。这次的特别之处是导演是来自波兰的大家。 舞台画面效果蛮好看,会有一些蛮现代的灯光的处理,还有点像科幻片,老外的大王出现的时候,我甚至有一种在看初到外星领地的场景的感觉。音效实在让我很受不了,经常会出现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又很无聊又很很长怎么也中止不了的噪音,以一种自以为很高级很有哲理的态度播放。 最原本的故事讲的太长太慢,反而让我觉得一开始的时候recap过去发生的事情真的蛮好的因为很简洁。在那么长的讲述故事的过程中,里面填充的东西莫名其妙没有逻辑,我猜有点像《大护法》、又有点像《湮灭》,反正就是抛出很多意向但是却没有一条合理的线索。借助在背景上打文字,应该是作为每一个小章节的主旨,但是身、仇、侠、老茧、永恒重生的总结很刻意不合理没逻辑。 再有就是波兰导演crossover中国古代神话的奇怪的感觉。三颗头颅有点像古希腊悲剧的感觉,头颅(首无)的传承说不上是中国的、日本的还是西方的;中文、英语、未知外语(波兰语?)在舞台上演出的穿插,加上直接说出music和dna这样的英文单词夹杂在正常的汉语中,感觉消化不良。这么说中不中洋不洋的东西,并没有给我一种文化融合而把故事提高一个层次的进步的感觉,而是一种西方对东方文化的理解的偏失。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 2018.5.9 大宁剧院 先撇开情节,现场配乐、舞台的肢体表演、舞台的设计(四方加层叠+非常非常恐怖的人形背景墙)都是很有心思和现代创意的。 故事讲的是战争年代,大胆妈妈(其实直译应该是勇气妈妈吧)带着她的孩子们游走战场,趁着兵荒马乱的战事倒卖各种物资,靠着战争的契机做买卖生存下去。渐渐地,大胆妈妈沉溺在这样的买卖中,而她的孩子们相继离她而去,被战争裹挟。 我看了一大半的时候还不是很理解,不是说这是反战的主题嘛,我怎么看不出来。因为大胆妈妈给我感觉就像马尔克斯笔下的那个“残忍的祖母”邪恶祖母,最多在悲剧发生的时候惨叫一下,其他时候都是生意第一见钱眼开。如果说大胆妈妈是一场悲剧的话,那她的悲剧也和战争无关啊,最多和贪婪或经商有关。 然后我突然想到,悲剧在于人们不会没有战争的生活了。大胆妈妈不会在和平时期做生意,大儿子天生的武勇和在战争中历炼出来的残忍无理在和平年代是罪恶,等等。这么说来,其实只要大胆妈妈一直生活在战争中就可以了,但是问题在于战争的生活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大胆妈妈的二儿子和女儿的死,正是因此。所以这是一个完备的证明,为什么要反战。 故事一开始的时候说,战争的好处是秩序。这句话一听之下有点道理,我也找不到足够有力的反驳为什么秩序并不一定是那么好的东西,但是我又不甘心。看完布莱希特的这部戏,让我意识到这么一个道理:恐怖的不是危害有多大,而是人们对此的依赖和需求。有点毛骨悚然。   哈姆雷特 2018.5.13 大宁剧院 这是一个蛮特别的哈姆雷特的故事。 首先舞台的设计。是一个类似阅礼台的背后,然后有很多很多的台阶。故事发生在后面,却也是观众的正面。 然后是故事的改编。如果不看画面,光听台词的话,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但是通过一些肢体语言、着装的不同,这简直在讲另一个故事。 最显著的地方就是Rosencrantz和Guildenstern,当哈姆雷特听到自己亡父的鬼魂的哭诉的声音的时候,在这里这些鬼哭鬼闹的效果全部是Rosencrantz和Guildenstern一手策划而成的。也就是说哈姆雷特认定的作为一切开端的基础,竟然可能并不是事实。所有的一切变成了Rosencrantz和Guildenstern的一场谋反? 第二个改编的地方是出场人物的性格,哈姆雷特好像没什么大变化(最多是假装的疯狂更真实了,或者也有可能这是很典型的俄罗斯式的疯狂),奥菲利娅一些摆拍的姿态显得她并没那么纯洁完美了,通过肢体的比比划划还暗示奥菲利娅已经怀上了哈姆雷特的孩子。 第三个改编的地方,也是最让我在意的、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是出场人物们的穿着。一开场的时候,大家都是穿着现在的衣服,作为皇室在参加一些宴席。然后一转眼,人们纷纷换成了莎士比亚笔下的那种宫廷古装。这种古装于时装的转换显然是刻意的,但是两个的区别是想要表达什么我却想不出来。古装是忠于原版的,时装是改编的?古装是时装的人物的想象中的故事?演出结束后,有简短的Q&A环节,也没有人问这个古装/时装的问题。看来看到相关的采访的文章,貌似主创也不打算回答任何对解读的解释。 这样的改编蛮有意思的,但是我总觉得它冲淡了原有的作品的重量。我个人觉得哈姆雷特这部剧的精华在于哈姆雷特本人对于人生的解读以及面对人生的挣扎奋斗。所以说这次的改编改出了新的意义,但是还是打着哈姆雷特的幌子却失掉了哈姆雷特的高度。   灵魂的故事 2018.5.17 大宁剧院 这是由伯格曼的同名电影改编的话剧,全场只有一个演员,通过她的自述来讲述她的人生的故事。 第一次看这种one woman show,比我预想的好看太多了,没那么多的控诉和抱怨(仅仅开始的时候有一点),更多的是自我暴露和剖析。看完整部剧,觉得很可怜很同情她,又觉得很唏嘘,这是一种因为她过得太差而给观众带来的优越感呢还是因为观众感受到了她的痛苦和自己的联系而带来的安慰感呢? 我个人总结这部剧的主旨在讲“虚无=真情”,主人公历经那么多段光鲜亮丽的也好、暗戳戳的也好、奇异的、骄傲的、虐恋的种种情感纠结,最终需要的还就只是温暖。浅显地追溯原因的话,是真实的自我和别人面前戴面具的区别,为什么要戴面具呢又是很无奈的。深一点的话,讲的是逃避自由,人们需要一些陪伴(温暖)因为自己无法独自面对人生和世界。逃避自由似乎没什么不对,说到底这只是人类的一种应对模式,但我又觉得无法完全接受这样的妥协/宽待/原谅,难道不是可以自由的人才最厉害吗?什么样的人才能拥抱自由呢,只有通过基因变异的皮很厚痛点很高的人才可以(又或者自闭的人)。但是这样的人才by definition无法把这种基因传递下去,所以存活下来的都是人渣基因。 电影版本是Sophie Marceau演的,这次的话剧是立陶宛VMT国立剧院的应该是台柱演的。演员一个人太厉害了,表现得很丰富,语速的变化、一些肢体语言把一个原本貌似很催眠的独角戏演得非常生动。作为观众的我会很自然地跟随着她接受接连不断的新的剧情,但是同时因为这些剧情设计得很引人思考,我也容易从她的话语中自己引申出去想一些自己的事情。我最近在经历一些职场上的不顺利,所以心情很不好。此时的我,看美好的东西觉得自己不配于是破坏心情,看丑陋的东西觉得很恐怖现实于是破坏心情。看真实的东西发觉原来正常的人比我痛苦的多了,就会批评自己的痛苦很做作,要把皮养厚点学会拥抱自由。(这就是戏剧对我的意义?)   假面舞会 2018.5.19 大宁剧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