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Tag Archives: Christopher Rüping

2022柏林戏剧节

今年的柏林戏剧节,有5部作品线上播出。直播的是开幕剧作卢平的《新生活》和闭幕剧作《伪君子或资本与意识形态》,两个都有英文字幕,另外几部录播的因为只找到一部有字幕,所以一共只看了三部。一句话点评,《新生活》一般好看但不惊喜,《他那个阶层的人》太苦看到不想看,《伪君子或资本与意识形态》内容很多很新,引人思考有启发,是我的菜。 新生活 我们将何去何从Das neue Leben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四个演员口述同一个故事,关于主人公超甜的单恋暗恋Beatrice。舞台上还有一座自动演奏的钢琴,主人公更是一言不合就写诗歌,有几个是流行歌曲。到后面其中几个人人亲成一团,寓意是自我人格的亲密(?)上半场以Beatrice的死结束。下半场一开始是长达十几分钟全程蹦迪模式,灯光效果非常不错,歌还蛮好听的。最后年老版的Beatrice出现,主人公告白,B无感且无欲无求。最后一首歌也挺好听,但是一直在传递有点鸡汤的信息,那就是有一个好消息有一个坏消息,坏消息是一切终有终结,世界终将毁灭,好消息是至少不是今天,今天还有你和我,你我可以共度。 tag: Christopher Rüping,  他那个阶层的人Ein Mann seiner Klasse 形式上有点像昨天看的有一点像,演员们在讲故事而不是演故事,还喜欢引用流行歌曲。现场布景同步从无到有搭建起来一个屋子。 故事讲的是生活在底层的一家人,家暴男、早孕流产、全程看电视的孩子等等,以及大家的麻木。故事的最后,爸爸出现,已经失去霸道的力量,说自己的爸爸死了。主人公并没有和爸爸和解,我觉得蛮好的,但同时主人公却又羡慕弟弟有和爸爸临终道别,这种纠结很可怜也很可恨,为什么要让受害者去合理化施害者、去无条件原谅,就算是亲子又怎么了。我大道理是这么说,自己却也无法摆脱从小被洗脑的亲情的要求和准则。 Tag: Christian Baron, Lukas Holzhausen, 伪君子或资本与意识形态Der Tartuffe oder Kapital und Ideologie 光是听这部话剧的名字,我就完全没有抵抗力啊。又是改编莫里哀的《伪君子》,又是结合《21世纪资本论》作者Thmoas Piketty的理论。 先讲故事,故事的中心当然是Tartuffe和他想要侵占的大房子。这不过这里大房子的住家是一群像是嬉皮士的人们,甚至有一种《Rent》的即视感,这群嬉皮士一开始是想要白白住在大房子里面。后来慢慢情节发展,才看出来原来是在讲东西德柏林墙倒塌时候的故事。再后面经济开始腾飞,资本主义独占鳌头,Tartuffe就开始骗所有人把这座大房子负债买下来,并且骗大家各种投资。同样有一家之主躲起来,由女主人揭穿伪君子的戏码。投资结果当然就是失败了,大家比赛谁deserve the room,都陷入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各种设定中。结尾是Tartuffe的女儿来讨债,他从电梯里掉下去了。 上半场的时候,偶尔会穿插一些类似演讲的部分,各种社会问题,各种大词,让人感觉有点太多了。下半场Tartuffe从电梯里掉下去以后,索性是原来所有的演员穿回正常的衣服,一个一个地上台,超级一长段地开始复述Thmoas Piketty的相关理论。我觉得这里的优点是把这些理论讲的蛮清楚的,我也想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一下每个人说的内容。 We have to justify inequality, or the foundation of society will collapse. 有这么几种论点,“Trickle-down argument”: inequality is good. “Blame argument”: differences […]

牛秋戏剧挑战月 2021柏林戏剧节

今年8月再来一场戏剧挑战月,每天看一部话剧或者音乐剧。之前也累积了不少资源,就从今年的柏林戏剧节开始,有幸第一次可以把“十佳”看全。其中的《Maria Stuart》之前在别的一个线上戏剧节看过,其他的都在现在看来。很可惜整体的观感都不咋地,一大半我觉得都是形式大于内容,看得我直犯困。矮子里拔长子的话,我比较喜欢《只是世界尽头》和《承认她。寻找女性》。这个版本的《美狄亚》和《魔山》是巨坑,千万别浪费生命了。 真的懒到差点不高兴写任何东西了,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实在没什么好看的,非常粗糙地复制黏贴一下看的时候随便记录的几个点,有的我自己也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只是世界尽头Einfach das Ende der Welt2021.8.1 怀旧的物件,彩色几何图形的玻璃杯,配乐,第一幕就这样结束了,然后现场换景。为什么要换景,人与人的交流已经很重了,不需要环境来。 亲人的尴尬,当不提回忆的时候,已经被要求重点重复的时候。亲人的眼神,看镜头(表达/缓解尴尬),看男主的镜头(真情流露),演技厉害。 妈妈希望男主做一些事情让孩子们不要像他那样不幸福。男主发飙了说自己爱家人,家人challenge他对他们一无所知。最后还是关于家庭责任的争吵,然后疾病和死亡化解一切(?) I never understood why imminent death gives you the right to act like a fucking narcissist. Tag: Christopher Rüping, Jean-Luc Lagarce, 给我一段美好时光Show Me A Good Time2021.8.2 在剧场舞台上的一个人现场连线在室外的来自不同地方的三个人。非常尴尬,一堆废话,无聊极了,12小时演的啥,看了一个小时看不下去了。 Tag: Gob Squad, 自助售货自助餐Automatenbüfett2021.8.3 一个好看的女性的来到自助餐吧引发的故事。女扮男装的角色让人有点分不清楚到底是男的的猥琐还是跨性别者的友好,还内含一些谁投币纽扣的悬疑推理,总体非常无聊。 Tag: Anna Gmeyner, 厄德兰伯爵Graf Öderland2021.8.4 出场人物一个个从圆锥形隧道出来。检察官变身伯爵携妖艳女暴走,一路屠杀。系统里面的人也变得本性暴露,乱七八糟。在嘲讽司法系统的混乱与表里不一?最后好像是检察官醒来,原来是一场梦,但是身边的人又出现了,好像又进入了另一场噩梦。 Tag: Stefan Bachmann, 美狄亚Medea*2021.8.5 前面一个剧是隧道,这个剧在布罩子里。字幕特别有限,倒是有字幕出现下面的时候是一段即兴表演。难看。 Tag: […]

牛春戏剧挑战月 Lessingtage 2021 Digital

延续去年的挑战,今年元月也要每天看一部戏。从Thalia Theater的Lessingtage 2021 Digital开始,今年一月下旬的时候推出了一系列的线上戏剧的播出,也是每天一部,不管是编剧还是导演,阵容相当强大,而且全部有英文字幕。要是在那个时候每天熬夜看播出太辛苦了,而且网络也不一定通畅,在这里特别感谢b站上的好心人patiny的资源分享。一共11部作品,柏林布莱希剧团版本的《高加索灰阑记》2019年我在乌镇戏剧节看过现场,还有一部很短的《Una》我没看,其他九部我都看了。最喜欢皮兰德娄的《Right You Are》和开幕大戏Christopher Rüping的《Paradise》,最难看的是《The Sky is not a Backdrop》和俄罗斯版本的《The Idiot》强烈建议避雷。 Paradise2021.2.12年初一 好像只有这一部是现场直播的,其他都是以前的演出影像播出。直播开头的时候,有导演导言,Christopher Rüping说疫情期间只能通过这样的形式直播,但是这种直播取决于他现场实时的镜头切换,只是“one version of the show”,肯定和观众现场自主选择看戏的方式和角度不同,而且这部戏好像在坐一辆慢轨火车,请观众给予它一定的时间慢慢观看。 车站工作人员好像主持人一样,欢迎看戏的人。有两个演员站在车厢的外面,自言自语不敢进去,然后开始慢慢读火车车厢上的字来讲故事。现场比较特殊的一个表现方式是读文字,把文字打在火车车厢上,或是打到身体上。 第一站河南郑州,讲的是郑州的小村庄已经被外来的资本家剥削到污染很严重了,机缘巧合这对夫妻可以移民到意大利,却发现在意大利他们所面临的是一样的生活。 我的第一想法是,能移民已经是蛋糕上的奶油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有点老式。好看的地方是,主人公夫妻两个人,两个人的态度还不一样,一个时觉得有希望一步一步来但同时又困惑迟疑似乎自己也不能说服自己,另一个一直抱怨否定。还有一个我觉得有意思的地方是从哪个角度反思,这部欧洲人制作欧洲人演出的戏肯定是从资本家投资人的角度来看,而我们发展中国家的人来看就很容易代入被剥削者,是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值得我们的获得。 第二站被困巴格达酒店的战地记者,发飙到底是因为不能报道,还是对想看战地报道猎奇的读者生气?还是导致战争的就是这些猎奇的人? 第三站巴西,对着空白的ppt讲土著、自然在被开发时候的样子,最后停在了一张真正有画面的一页,是土著被当奴隶的照片,讲述者仓皇而逃,另外有一个好像堂吉诃德的宇航员来。 第四站是一个普通家庭的矛盾,普通家庭也是资本主义的受害者?绝望自焚。最后的故事首尾呼应,不敢进去。 Tag: Thomas Köck, Christopher Rüping, Antigone in Molenbeek / Tiresias2021.2.13年初二 买一送一,一台戏两个故事,都是改编自传说故事。一部蛮好看的,一部非常难看。 第一个是安提戈涅,故事的设定变成了生活在比利时Molenbeek小镇的女主Nouria是一个法律专业的学生,她的一个哥哥参加了ISIS死在了恐怖袭击的行动,然后国家不让她去认领尸体,Nouria不得不非法闯入停尸房偷尸体。 我觉得这一部的改编超好的。我记得我第一次看到安提戈涅的故事的时候,第一个想法是这样的情节只存在古代,现在不会发生。看古典的作品就好像是在看外星科幻,是和我们现代完全不同的设定而已。而这个Nouria的故事竟然可以如此和安提戈涅的相似,改编到现在还合理,意义是我们人类有一些恒定的价值吧。舅舅Creon的角色变成了代表国家意志处处拒绝安提戈涅的警察,再加入了脸书上的骚扰辱骂的信息,女主带进停尸房的自拍杆的现代的元素。女主在讲故事的时候,手势很多,像在跳孔雀舞一样。 第二个Tiresias改编自神话故事,少年上学路上看到两条蛇搞,就变成女人了。又做男人又做女人,后面的这些故事和现代改编有什么关系? Tag: Sophocles, Stefan Hertmans, Kate Tempest, Guy Cassiers, The IdiotIdioten2021.2.14年初三 这次有两个改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的演出,这个是瑞典斯德哥尔摩剧院的,另一个是俄罗斯本土的。 这个瑞典版本的比后面俄罗斯的好看太多了,最主要的就是胜在把故事讲的比较清楚。多年前我曾经尝试读过《白痴》的小说,读了大概三分之一就放弃了,现在什么情节也想不起来了。现在再看,至少多少看明白一些情节,白痴掺乎到了一个有比较复杂的关系的家庭中,和一个关键女性结婚了。白痴的各种老实付出,结果却被人欺负。 记下一些比较印象深刻的地方:拿着塑料袋走来走去的白痴;轮流说自己做的最糟糕的事情,白痴来说了一个感人的事情;女主循环好几遍说了自己被家暴的事情,我以为视频卡带了;白痴送钱给一个人,旁边所有人来问他讨钱,他把衣服都脱光了,最后癫痫了;最后突然由移民的口吻讲了很多关于现代的政治化的问题,原卡家族人员除了白痴全都隐去了,这样的现代化改编的意义凸显有点突然和粗糙。 Tag: 陀思妥耶夫斯基, […]

鼠春戏剧挑战月海外波 Kammer 4 (Week 2)

Caspar Western Friedrich 2020.3.29 Kammer 4的第二周。这部话剧算是一种混搭,标题里的Caspar Friedrich是的著名的德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家,光说名字不一定认识,但是肯定看到过这幅他的作品《Wanderer above the Sea of Fog》,中间名不是指的西方而是西部。故事的情节就是一些在山原里的人唱唱歌,露露营,行走在山野之间等等。 一开头就是很西部的一首歌,后面的各种歌曲也都好听,音乐可以给这部剧加一份。唱词翻译的不全,观众都在狂笑也不知道在笑什么。为什么美国西部的乡村音乐可以那么国际化呢?西部的主题是什么,用在别的地域同样的精神,把西部的主题和这位德国画家联系在一起,竟然也一点也不突兀。中间有一段德语的更偏古典的歌,却也不突兀。世界那么大,为什么不同的价值观不能共存呢? 就好像这位画家,厌恶现代化的东西,就喜欢自己一个人去大自然里探索感受,而美国西部荒凉而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这两者之间相差千里但是又是同样的向往与别人不同的自己和世界相处的方式。 其实这个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人与外部(自然或是社会)的关系的问题。联系到前一天看的《吸尘器》讲日本的宅在家的人,有人在孤寂的自然中生存,有人在啃老的家里生存,区别是什么呢?啃老和啃自然差别在哪呢? Tag: Münchner Kammerspiele, Kammer 4, Philippe Quesne, Caspar Friedrich, Trommeln in der Nacht 夜半鼓声 2020.3.30 这是布莱希特的出道作品,1922年首演于慕尼黑室内剧团。接近两百年后,慕尼黑室内剧团还在排演并且巡回演出,这次播放的视频是在慕尼黑室内剧团在俄罗斯演出的录像。有一些在开演之前观众陆续入座的画面,剧院里挂着若干横幅字条写着“don’t stare so romantically”。然后开演后,剧情里数次提到了这一关键台词,但是字幕翻译却是“take that romantic look off your face”,这两者的字面意义一样,但其实想表达的含义正好相反,我理解剧里想表达的更偏向于后者。 虽说是布莱希特的早期作品,但是还是看得出来有布莱希特的风格,比如开始的时候就会有人上来做一个剧情总结,还有对剧本身的介绍、首演的介绍等等,不知道其中多少是布莱希特的原作多少是现在的导演的改编。 故事讲的是男主参加战争一去不回没有了踪影,男主的恋人只好和另外一位青年才俊男二好了。谁知某天男主突然回来,发现女主已经怀上了男二的孩子,挣扎之下女主决定选择男二。男主便愤然离开,参加了一个政治团体,工作风风火火成了领袖。 第一幕,纸板搭建的女主的家里的样子,场景布局好像和1922年首演一模一样。一个好像置身事外的光头男还会来唱唱歌,唱了一首《Someone Like You》。男主和女主重逢之后,光头男还告诫观众要keep that romantic look。之后出现的现代的流行歌曲越来越多,光头男会在旁边观察,偶尔穿插唱点歌,和不知道是谁的人用英语复述故事、聊家常和吵架。 再接下来就好像有点看不懂了。首先是舞台场景的变化,整个原始的布景全部消失,变成了很有未来风格的科幻片。光头男变成一个DJ,剧中的所有人物都换上很有科幻风格的全白服装,连讲话的样子也是好像是神谕之间重声的诵读。好像外星人来侵略地球啊。演员们纷纷走下舞台,到观众席中间。然后,男主杀死女主和光头男,大家开始向观众问问题,男主开始搞破坏砸道具啥的,把木制道具墙放到粉碎机里。最后男二拿着一朵花来找女主,女主气急败坏地让他滚,说自己眼睛里都进假血了。(最后的这种角色把演员的感受讲出来,真的是高级间离啊,原来间离就是出戏啊。) 据说这部剧有两种结局,一个是剧本原作是男主放弃了政治生涯、和女主和好归隐山林,另一个就是这部Christopher Rüping导演的版本,男主选择抛弃了女主。我能理解的夜半鼓声的涵义,就是内心涌动的一种不安unsettling。最好的例子就是Master脑海里的鼓声,这种东西有时没有那么明显,平时好像也不怎么感觉得到,生活可以一如既往地行尸走肉,但是午夜梦回让人寝食难安、把人逼向崩溃的边缘,做出不可描述的事情。回头看这部剧中的主人公,男主的经历和结局,让人觉得这种不安不仅仅是爱情上的。正如贯穿整部剧的那句台词“take that romantic look off […]

鼠春戏剧挑战月海外波 Kammer 4 (Week 1)

疫情蔓延到海外各国,现在轮到欧美国家lockdown在家了,网上出来一大批官方的戏剧视频,所以我就再延续一下今年的戏剧挑战月,好好运用一下最新的海外的官方资源。从慕尼黑室内剧团的官网开始,有一个叫做Kammer 4的特区,每天都会放出一个戏剧资源。 Hamlet 2020.3.23 一开始的时候,一句台词也没有,几个演员不停地在场地上泼血,足足泼了五分钟。然后有一个长条型的字幕机一样的屏幕,在显示一些文本,看着看着才理解原来这个字幕机原来就是哈姆雷特,他在通过文本的显示来向外部传达他想要讲的话。接下来,就是三个演员分别来讲故事,每个人还多次性别年龄转换来扮演哈姆雷特这个故事里的角色。换角色的时候,这些演员就在舞台上现场换衣服。哈姆雷特字幕机也没有完全闲着,在关键时刻它会来cue剧情,甚至是很有主见地会提出要求按照它的想法来变更情节先后顺序。每当死掉一个人的时候,哈姆雷特字幕机上就会显示这个人的名字,然后一条横杠划过这个名字。这三个演员又是故事的讲述者,又是受控于哈姆雷特字幕机的演员傀儡,是哈姆雷特字幕机在带节奏和指挥。再比如戏中戏的那段,是国王和王后两个人自己按照哈姆雷特字幕机上的台词跟读着演。还有最有名的生存还是死亡的独白,在这部戏的很后面才出现,是通过哈姆雷特字幕机显示出来第一句话,接着空白了很久才由演员讲下去,而演员表演这段的时候是对着一个话筒,好像在喊口号一样。 看演出的现场的样子让人觉得有点用力过猛。泼血也好,后面泼血还泼上瘾了,每个人都往自己和对方的头上直接把用水桶把血浇上去,看得不是很舒服。但是再看剧照,却可以看到舞台布置简单却有一种美感和震撼力,简单的几个人与景的搭配每一张都像大片一样。 Tag: Münchner Kammerspiele, Kammer 4, William Shakespeare, Christopher Rüping, Mittelreich 适度富裕 2020.3.24 讲的是一二战期间的巴伐利亚农村家庭生活,然后中间会穿插一些唱歌的地方。这部戏的特别之处在于,这是一部重排的戏,同样的情节同样的台词重新演一遍,区别在于全部的演员都是黑人。 故事本身我没怎么看进去,至于全部黑人这一点,要不是看到介绍的文本我都没有意识到看出来。不是说不是歧视嘛,全部是黑人演的或者是全部是女的演的,是在前提上把原本的更多的白男的设定摊在台面上来挑战。那结果到底全部是黑人演出来会有什么样的差别,倒是其次了吧。我想到之前看过一部全部黑人编剧主演的喜剧片,里面提到一个点子怎么制作出一部超越经典好看的片子,那就是保留一切原由把演员全部换成黑人就好了。 Tag: Münchner Kammerspiele, Kammer 4, Josef Bierbichler, Anna-Sophie Mahler, Anta Helena Recke, The Vacuum Cleaner 吸尘器 2020.3.28 介绍的文本说是日本存在很多不工作的啃老族在家里,然后试问出路在哪。剧里面,在榻榻米的日式房子里住着一家人,年迈的爸爸,宅在家的中年女儿每天都用吸尘器打扫房间同时大声咒骂,吊儿郎当的儿子以及他带回家的打工时认识的社交不能的朋友,还有那个吸尘器。 一家人全部由德国演员扮演,连那个吸尘器也是由德国演员扮演还有很多动作和台词。看德国人演日本人总觉得怪怪的。某些细节的地方,走路踮脚小步的样子、男生穿衣的样子,好像是德国人观察得很仔细,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在日常生活中根本不存在,只是外国人眼中的日本人的样子。外国人就会觉得正中红心,其实只是把某种固有印象重复确认而已。但是我心中的日本人不可能那么外放和肢体语言那么多,也只是我的固有印象,我在用我的固有印象来否定别人的而已。 三个四叠半房间里发生的故事,好像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异化,包括儿子的朋友的工厂故事、女儿对父亲的怨念等等。这种事异化还是某种进化呢?最后问吸尘器要不要出门? Tag: Münchner Kammerspiele, Kammer 4, 岡田利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