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21, 2023
今年的乌镇戏剧节是第十届了,抢到了两部戏票,应该算是很幸运了吧。反正现在我对线下戏剧节什么,已经很佛系了,买到现场看也是很麻烦人也超级多,买不到说不定也是可以不用看到不一定好看的戏。这次买到的这两部戏有蛮多共同点的,都是国外剧团来乌镇演的,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我都看过别的production。和之前看过的版本相比,这次乌镇戏剧节的感觉更好,算是加倍幸运了吧。 雪会展3号2023.10.28 情节感觉蛮属于原著的,娓娓道来,演到了就回忆到了。有直播影响,但也没有很多。 我当时记了很多的,现在找不到了,也不高兴重写了。这次乌镇戏剧节只看了两部,觉得这部更好看。 Tag: 克拉科夫新澡堂剧院, Orhan Pamuk, 魔山乌镇大剧院2023.10.28 舞台是一座山,很新的投影方式,投影都在山上,画面都是预制的,是疗养院里的每一个人物各种扮相打扮,现场的四位分别讲台词去配画面的口型。性别扮演是无差别或者颠倒的,唯有主人公Hans永远是是预制画面之外的。 魔山进去了就出不来了,对应中间有一段不是预录的,从山里面一直往下走,走到剧场后台再往下,一直是死循环最后是一个棺材。 主题,一个是时间(7分钟测体温的空白),一个是病痛和人生,一个是山下和外界的变化。 我自己读书的时候也没读完,但感觉这个话剧讲的要比书更简单直接一点,但是还是觉得差一点让我明白其中逻辑和顿悟的地方。 Tag: Burgtheater, Thomas Mann, Bastian Kraft,
Sunday, September 26, 2021
The Magician Colm Tóibín B08VJL1248 托宾的新书讲的是托马斯·曼的一生,虽然我读过托马斯·曼的一些小说,但是对他本人几乎一无所知,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托宾的这本新书就好像一本虚构的小说一样其中的主人公对我来说就好像真的是一个虚构的主人公,在阅读过程中对他的未来我没有任何预判。 前面三分之一的部分,好像在重读托马斯·曼的小说一样。《布登勃洛克一家》、《死于威尼斯》和《魔山》,每一部作品都和托马斯·曼在写作它们的时刻完全贴合,心境也完全贴合,内容也完全贴合,甚至在阅读的时候也明显感受到托宾在用对应每一本小说特有的写法在写相应的章节。包括后面的《浮士德博士》也是给我同样的感觉,好厉害。 后面的情节开始急转直下,如果说一战对于托马斯·曼的影响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大的话,二战真的是扭转了托马斯·曼和他的家庭儿女的一生。从托马斯·曼对政治的态度,到流亡瑞士、到逃离欧洲去到美国、到在美国和政界的博弈,以及托马斯·曼的哥哥、儿女们面临二战的反应和动作,一幕幕都像是在被一双看不见的双手强力推动着展开。而同时我们读者看到的是托宾很节制的写作手法以及托马斯·曼很内敛的视野之下的这一切,真的有点太好看了。 托马斯·曼对于战争和纳粹的态度,和他的哥哥有很明显的反差,这种反差我理解为一种是非黑即白立场坚定的反对和边走边看又保留可能的现在的力量和线索试图改变的区别。小时候我肯定是特别喜欢他哥哥的这种决绝的态度的,但是长大以后(特别是看了《Wicked》以后),我觉得好像托马斯·曼的这种有韧性的处理方式更为勇敢。托马斯·曼的这种内敛,几乎让人有点生气有点着急,比如他的儿女们就是如此,他的儿女们像是托马斯·曼的哥哥那样张扬加上托马斯·曼的外化的奇葩。 托马斯·曼的这种超强的韧性带着他可以走得很长很远,一步步也更有力量。我总觉得他的这种韧性好像来自于他从未被真正释放的柜里的累积。书里讲到托马斯·曼向妻子求婚的地方,有一种“我就结给你们看的”味道。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并不知道历史上的托马斯·曼的生平,但是我的第一反应是一个小说中的主人公在自作孽,不是去追求真正的自我而是赌气一样地踏入婚姻生活,是一种对自己对别人的不诚实,这样的行为能有好结果吗?结果竟然就是托马斯·曼和妻子携手到老还养育了六个孩子,孩子们各个有自己的成就和追求。叶沙以前就这个话题说过人生有很多很多值得花时间和精力的地方,何必去纠结呢?托宾的这本书里的托马斯·曼让我看明白了这个道理,托宾这个公开出柜的小说家写了这么一个故事,故事里不乏主人公同性情欲的情节,但他的一生似乎又与此好像没什么关系却也同样厉害。
今年8月再来一场戏剧挑战月,每天看一部话剧或者音乐剧。之前也累积了不少资源,就从今年的柏林戏剧节开始,有幸第一次可以把“十佳”看全。其中的《Maria Stuart》之前在别的一个线上戏剧节看过,其他的都在现在看来。很可惜整体的观感都不咋地,一大半我觉得都是形式大于内容,看得我直犯困。矮子里拔长子的话,我比较喜欢《只是世界尽头》和《承认她。寻找女性》。这个版本的《美狄亚》和《魔山》是巨坑,千万别浪费生命了。 真的懒到差点不高兴写任何东西了,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实在没什么好看的,非常粗糙地复制黏贴一下看的时候随便记录的几个点,有的我自己也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只是世界尽头Einfach das Ende der Welt2021.8.1 怀旧的物件,彩色几何图形的玻璃杯,配乐,第一幕就这样结束了,然后现场换景。为什么要换景,人与人的交流已经很重了,不需要环境来。 亲人的尴尬,当不提回忆的时候,已经被要求重点重复的时候。亲人的眼神,看镜头(表达/缓解尴尬),看男主的镜头(真情流露),演技厉害。 妈妈希望男主做一些事情让孩子们不要像他那样不幸福。男主发飙了说自己爱家人,家人challenge他对他们一无所知。最后还是关于家庭责任的争吵,然后疾病和死亡化解一切(?) I never understood why imminent death gives you the right to act like a fucking narcissist. Tag: Christopher Rüping, Jean-Luc Lagarce, 给我一段美好时光Show Me A Good Time2021.8.2 在剧场舞台上的一个人现场连线在室外的来自不同地方的三个人。非常尴尬,一堆废话,无聊极了,12小时演的啥,看了一个小时看不下去了。 Tag: Gob Squad, 自助售货自助餐Automatenbüfett2021.8.3 一个好看的女性的来到自助餐吧引发的故事。女扮男装的角色让人有点分不清楚到底是男的的猥琐还是跨性别者的友好,还内含一些谁投币纽扣的悬疑推理,总体非常无聊。 Tag: Anna Gmeyner, 厄德兰伯爵Graf Öderland2021.8.4 出场人物一个个从圆锥形隧道出来。检察官变身伯爵携妖艳女暴走,一路屠杀。系统里面的人也变得本性暴露,乱七八糟。在嘲讽司法系统的混乱与表里不一?最后好像是检察官醒来,原来是一场梦,但是身边的人又出现了,好像又进入了另一场噩梦。 Tag: Stefan Bachmann, 美狄亚Medea*2021.8.5 前面一个剧是隧道,这个剧在布罩子里。字幕特别有限,倒是有字幕出现下面的时候是一段即兴表演。难看。 Tag: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Anna Gmeyner, Anne Lenk, Ágota Kristóf, Berliner Theatertreffen, Christopher Rüping, Euripides, Gob Squad, Jean-Luc Lagarce, Leonie Böhm, Lucy Wilke, Marie Schleef, Molière, Paweł Duduś, Rainald Goetz, Sebastian Hartmann, Stefan Bachmann, TC2021s, Ulrich Rasche
|
Saturday, February 13, 2021
浮士德博士 托马斯·曼 Thomas Mann 罗炜(译) B01HRYE8PY 这是我连着读的第三本Thomas Mann的作品,是最长的一本,也是读到现在最喜欢的一本。这本书以主人公阿德里安·莱韦屈恩的最好的朋友的身份,讲述了主人公的一生的故事,他是一个从小天赋异禀然后爱上音乐成为了一个和魔鬼做交易的作曲家。所谓的和魔鬼的交易,是他能够在24年内做出旷世佳作而忽略人间烟火,而24年后他尝试追求爱情婚姻未果、还导致对方身亡、最后自己向众人自白自己和魔鬼的交易而死。 说三个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首先是叙述者行文的风格,是在不断地跳出他所写的故事在和作者对话,好像有一种离间的作用。而且叙述者最在意的是每一章的长度,好几次每一章的开头是先讨论一下前面那一章是不是太长了会不会太啰嗦。这很对我的胃口,我感觉很贴心,因为这也正好是我在在意的问题,虽然实际上还是很长。 其实就是这本书长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它就是我最期待的德国式小说,每一个情节的旁边都会衍生出比情节所占篇幅更长两倍的相关的思考。这种思考可以是一种科普,比如前面三分之一的地方都在讲男主年少的时候对音乐的接触和欣赏,这简直可以当作一本关于音乐的美学的书来读,之后越来越多的是风土人情国家政治人性道德方面的长篇思考。 我们是有契约的,我们是在做交易——你已经以你的鲜血为证,把自己当面许诺给了我们,你接受了成为我们的人的洗礼。我这次来目的只是为了确认而已。时间你已经从我们这里拿去了,天才的时间,高产的时间,自合同签订之日起整整二十四年,这就是我们给你设定的目标。如果这二十四年满期了,过去了,世事难料啊,而这样的一段时间也不算短的话,那么到时候,你就应该是已经被我们接走了。反过来,在此期间,我们也愿意在各个方面听命于你,为你效劳,而只要你拒绝所有生活在地狱的、所有生活在天上的和所有的人,地狱就应该有益于你,因为必须是这样。 主人公生活的背景是一战的德国,所以在不同阶段叙述者还会或多或少地穿插一些关于德意志的存在。虽然篇幅并不多,但是总让人感觉有一些在意,因为叙述者/作者的口吻好像一和国家扯上关系就感觉有一点变了味道,好像是在认真地站在当时的德国的统治方的角度在考虑。后面又讲到德国战败的样子,说已经瞒不住了什么的,这时才又好像恢复了比较谦卑的比较中立的立场,所以我也就没有多想什么。一直到我读到了全书的结果,我一直在想,这所谓的和魔鬼的交易究竟是怎么回事。因为书的一半的地方已经有一章用主人公写给叙述者的自白信的手法十分明确地描述过了魔鬼交易的整个过程,而问题就是从那里开始我也并没有明白这个魔鬼的交易。如果完全跳出宗教的框框,用我们现代的眼光来看,这算什么啊?这不就是一个抛开一切生活的其它去全身心追求某一种事业的成就吗?这个怎么就称得上是魔鬼的交易了呢,这个几乎可以被评为劳动模范了呢。最后我惊醒发觉自己的无知和盲目,我们把做人的标准降低为只要好像什么也没有做错、只不过是一个等价的交易罢了,好像只要是你情我愿的交易就是正义的、毋庸置疑的。正好像国家发起战争的时候,也只不过是想通过某种行为来重新建立世界的秩序,这种重新建立是等价的交易,而代价却是不由当事人所掌控的。而最恐怖的地方,是我们现在的眼光/价值观根本没有意识到其中的问题,还觉得这是一个稀松平常、理所应当甚至值得褒奖的事情。从个人的角度如此,从国家的角度也是如此。 而阿德里安接着又说:“不管什么事情,你都要学会人性地去看待!我的年龄也不小了,都快奔四十了。作为朋友,你难道就希望我在这个小隐庐里了却残生吗?我说了,你要把我当个人来看,这个人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突然变得充满渴望起来,他害怕耽误了,害怕太迟了,他会渴望一个比较温暖的家,一个真正令他中意的伴侣,一句话,他渴望更温柔、更人性的生活氛围,不仅仅只是为了愉快惬意,为了生活得更舒适,而首先是因为他希望从中获取能够促进他的创作欲和力量的,促进他未来作品的人性的内涵的善和伟大。” 施维尔特费格默默地走了几步,然后压低声音说道: “你现在已经把‘人’和‘人性的’说了四遍了。我数了的。既然你这样坦率,我也就明人不说暗话:当你用这种字眼的时候,当你用这种字眼来指你自己的时候,我的心在抽紧。这话从你口里说出来简直是太令人难以置信了,太不合适了,也——真的,太令人感到羞愧了。请原谅我这样说!难道你的音乐在此之前是非人性的吗?那样的话,它就应该把它的伟大归功于它的非人性。请原谅我这简单幼稚的看法!我不想听到你的任何一部是被人性赋予灵感的作品。” “是吗?你是真的一点也不想吗?可是有一部已经被你在人前演了三遍了,难道不是吗?是你让人家把它献给你的,不是吗?我知道,对我说这些无情无义的话,这并不是你的本意。可是,你让我知道,我只是由不人性构成,这就是我,而且我也没有权利得到人性,你不觉得你这样做很无情吗?无情且欠考虑——正如无情总是源自欠考虑一样,难道不是吗?一个用值得惊异的耐心把我争取到人性这边并让我皈依你的人,一个让我这辈子第一次在他身上找到人性温暖的人,他竟然告诉我,我和人性毫无关系,我可以和人性毫无关系。” “这似乎是一个临时的应急措施。” “假如真是这样呢?假如这里所涉及的真是一种练就人性的过程,一个走向人性的预备阶段,而这个阶段又正因为是这样的而不失却任何内在价值呢?我生命中的一个人,他的勇敢不懈的坚持——几乎可以说是:让死神望而生畏;他使我身上的人性得到释放,他教给我幸福。这其中的详情也许将不为外人所知,将不会写进任何一本传记中去。但他的功绩难道就会因此而受到损害,他应该秘密享有的荣誉难道就会因此而遭到贬低吗?” 书中还有一段,算是主人公对于这次交易的一种挣扎,他试图向他爱上的一位女士求婚,而他身边的好朋友(后来变成了他的情敌)却在劝阻他,并且是站在魔鬼的立场在质疑他。这正好也是我最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我既没有主人公创造具有人性的艺术作品的天赋,也不愿作为一个普通人去过人的生活,又想去追求从艺术作品里感知人和人性的美好,不知道自己在活些什么。
Filed in 叶沙读书社
|
Also tagged
|
死于威尼斯 托马斯·曼 Thomas Mann 钱鸿嘉/刘德中(译) B00A4SC0WY 这本包括《死于威尼斯》和《特里斯坦》两个中篇小说。 《死于威尼斯》讲的是男主是一个上流社会的成功的中年作家,去威尼斯养病,偶遇并爱上了一个外国美少年,于是每天对他朝思暮想、茶饭不思,甚至到了跟踪的地步,却一直不敢上前搭讪,直到最后在威尼斯染上瘟疫而死。 这才是我印象中的托马斯·曼嘛,比起我上一本读的《布登勃洛克一家》,这本多了超多的人物心理描写和对于情节的分析。那么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甚至在现在的眼光看来有点老套的情节,亮点就在于作者在既有情节推进之上的那些细腻入微的描写和分析,而且这一大段一大段的描写和分析把整个故事的基调提得很高很高,不是在讲一个俗套故事,而是一种对美和对美的追求的精神层面的高度剖析。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在琢磨这个标题,到底是男主死了、还是少年死了、还是男主的爱死了。读到后半段的时候,惊觉结局只可能是男主死。因为这本书讲的就是男主对少年的爱,那少年是死是活本身并不重要,正如整个故事少年没有对男主说过一句话,那几个眼神也可能都是男主自己意淫的);男主对少年的爱也不可能消亡,否则这个故事就没意义了;那就只能是男主自己了了死掉,千丝万缕现实和幻想交织的爱情才会原封不动地停留在最后一刻。 特里斯坦是传说故事中的一个人物,讲的是作为过往的侄子的特里斯坦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和国王的的未婚妻产生了爱情,结果被高告发,两人双死。托马斯·曼的同名小说《特里斯坦》讲的是在疗养院里一个男的爱上了一个绝美的少妇,然后写信给少妇的丈夫骂了他一顿,然后少妇的丈夫当面来又把那个男的骂了一顿,最后少妇病危。 怎么这个故事梗概我这么一写,好像和特里斯坦的传说离远了点,反而和《死于威尼斯》的一厢情愿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单相思又近了点呢。不知道是不是异性恋的元素,好像这个故事要市井很多,闹来闹去的三角恋了一样。但是那么低俗的三角恋的故事,托马斯·曼也可以把它写得有理有据、内心活动的进程十分丰富。我甚至还在假想,如果我自己是那个少妇的丈夫,收到这么一封在他看来莫名其妙的信,会是直接当那个人脑子有病而忽略,还是想办法当面和他讲清楚。结果人家就是直接指着鼻子骂回来了,感觉有点爽快/大快人心。 读完了这一本,我好像自己慢慢开始有一点抓住托马斯·曼的感觉了。还是决定再多读一点,迎接托宾今年的新书《The Magician》。
Filed in 叶沙读书社
|
Also tagged
|
布登勃洛克一家 Buddenbrooks 托马斯·曼 Thomas Mann 傅惟慈(译) B00ITG35OK 新年的读书计划是要多读经典,每个月都要选一个名家,一月份就从Thomas Mann开始。很久没读那么古典式还那么厚的小说了,没想到这本《布登勃洛克一家》一直读到了一月的最后一天才读完。 故事讲的是布登勃洛克一家横跨四五代人的兴衰史,真的是在读很久以前的书的感觉,描写是很扎实的,在前因后果之中有带着一些宿命的感觉。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地方是最小的布登勃洛克在家族记事本里划了一个很大很大的终结符号打叉,从这里就已经预示了整个家族的终结所在。 据说这是Thomas Mann的成名作,可以看出来他掌控文本可以把这个人物如此繁多、时间跨越那么大的家族故事讲的如此到位,现在读起来也不会觉得无聊。之前我读过他的《魔山》半途而废,我自己也不记得到底有没有读完了,本来我还在期待在这本《布登勃洛克一家》里有那种《魔山》或者很多德国小说里常见的大段大段的分析,结果这本简直就是一部连续剧,情节为主,几乎没什么上帝视角的分析。唯一有比较长段的一个地方是家庭的主心骨托马斯临死前的一长段,是他自己一个人内心似乎已经知道自己的死期,然后和自己整个人生、宗教、人生观、价值观的全盘对弈和和解。下面摘录一下。 死亡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用几个贫乏的、煞有介事的字说出来的;他感觉到它,在内心深处抓住了它。死亡是一种幸福,是非常深邃的幸福,只有在像现在这样上天特别赐予的时刻才能衡量得出来。那是在痛苦不堪的徘徊踟蹰后踏上归途,是严重错误的纠正,是从难以忍受的枷锁桎梏中得到解放——一桩惨祸已经被他挽回了。 是结束和解体吗?如果有人把这两个空虚的概念视为畏途,那他真是太可怜了!请问,结束的是什么,解体的又是什么呢?是他的身体……是他的个性,他的个体,是这个笨重、顽固不驯、过失百出、可恨又可厌的障碍物,解脱了这个障碍物,为的是成为另一个更完美的东西! 难道每个人不都是一个荒谬失误吗?难道他不是一出生就陷入痛苦的禁锢中的吗?监牢啊!监牢啊!到处是枷锁桎梏!人只能从他个体的狱窗中毫无希望地凝视着身外境界的高大的狱墙,直到有一天死亡降临,召唤他踏上归途,走向自由…… 个体!……唉,人之为人,他的一切所有和所能,无一不是贫乏、灰色、欠缺、无聊的,但是人所不能,是的,他所不能有、不能为的,也正是他怀着贪恋的企盼注视着的,这种企盼因为害怕变作仇恨,所以变成了爱情。 我身上带着世界上一切能力和一切活动的胚胎、萌芽和可能性——如果我不是在这里,我该在哪里?如果我不是我,如果我这个体不把我跟外界隔离开,我的意识不把我和一切非我分离开,我又该是谁,该是什么,又怎能存在呢?这个有机体!奋发的意志的盲目、轻率、可怜的爆发!与其让意志在牢狱里、在为智慧的摇曳不定的小火苗不明不暗地照耀着的牢狱里憔悴困顿下去,那么让它自由地翱翔在不受时空拘束的长夜里不是更好吗? 我本来希望在我的儿子身上活下去吗?在一个比我更怯懦、更软弱、更动摇的人身上?这是多么幼稚、荒谬的想法啊!我要儿子做什么呢?我不需要儿子!……我死了以后,在什么地方?这是了如指掌,简单得无以复加的事!我要活在所有那些曾经说过,正在说和将要说“我”的人身上,特别是在那些更饱满、更有力、更愉快地说这个字的人身上…… 在世界某处一个孩子正在长大。他得天独厚、禀赋过人,能发展自己的一切才具,他身材端正、不知愁苦,他纯洁、冷酷而又活泼,他的目光使幸福的人增加快乐而使不幸的人痛苦绝望——这就是我的儿子,这就是我。不久以后……不久以后……当死亡——把我从这可怜的幻景——仿佛我不是他,我也不是我似的幻景中解脱出来以后…… 我什么时候恨过生活,这个纯洁、冷酷、无情的生活?这真是愚蠢、误会!我只恨过我自己,因为我经不住生活的考验。可是我爱你们……我爱你们所有这些人,你们这些幸福的人,不久我就不再为狭窄的禁锢与你们隔绝开了;不久我内心喜爱你们的东西,我对你们的爱情,就将自由了,就会到你们那里,到你们身上……到你们一切人身上! 他哭起来,把头埋在枕头里哭起来,颤抖着,全身轻飘飘地被一种幸福感推举着扶摇直上,这种既痛苦又甜蜜的幸福滋味是世界上任何东西也无法比拟的。这就是从昨天下午起一直使他又沉醉又迷惘的东西,这就是夜里在他心头跳动、像初生的爱情一样把他弄醒的那个东西。当他现在已经领会、已经认清它的时候——不是借助于字句上或者连贯的思想,而是他内心幸福的豁然开朗——他就已经自由了,已经解放了,摆脱了一切自然的和人为的桎梏枷锁。他自觉自愿地把自己关闭于其中的这个故乡城镇的城墙打开了,眼前显露出整个世界。这个世界他从小就已经看到一鳞半爪,本来死亡答应全部给他的。空间、时间,也就是历史的种种虚伪的认识形态,希求在后代身上延续自己的声名、历史的忧虑,对于某种历史性的最终的崩溃、解体的恐惧——这一切都不再纠缠着他的精神了,都不再妨碍他对于永恒的理解了。只有一个无限的现在,而他心中的那股力量,那股以这样凄凉的甜蜜和如饥似渴的爱情热恋着生命的力量——他本人只是这种力量的一个错误的表现——会永远找到进入这一“现在”的通路。 “我要活下去!”他在枕头里低声说,呜咽着……片刻以后他已经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哭泣了。他的脑子静止了,知觉失去了,心中除了一片喑哑的黑暗又复一无所有了。“可是它还会再来的!”他安慰自己说,“我不是感受过了吗?”当他感到昏睡不可抗拒地围裹住自己的时候,他郑重其事地发誓说,他决不放过无可比拟的幸福,他要振奋起来,学习、阅读和研究,牢靠实在地掌握引起他这种精神状态的全部哲学。
Filed in 叶沙读书社
|
Also tagg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