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Tag Archives: Broadway2019

西游百老汇 Kiss Me, Kate

Kiss Me, Kate 2019.2.15 Studio 54 Theatre 最新复排的70年前的音乐剧,《Kiss Me, Kate》是史上第一个托尼最佳音乐剧奖的得主。故事是一个剧中剧,正在上演把莎士比亚的《Taming of the Shrew》改编成为音乐剧的剧团演员们,因为种种巧合误会,把悍妇的故事从台下演到了台上。 音乐剧的始祖啊,没想到那么好看。戏中戏加台上台下的误会情绪贯穿,有点像《糊涂戏班》,原来那么早以前就有这种概念了。情节没什么好说的,现在看起来有点无聊,但是歌和舞蹈都很不错。比起男女主角的歌,我更喜欢一些配角的。比如女二唱的演的都很棒,那首《Tom, Dick, or Harry》和《Always True to You in My Fashion》唱的太棒了;还有群舞的表演和演唱太精彩了,我觉得远远盖过了主角的风头,我特别喜欢他们在戏中戏里的舞蹈,还有第二幕里和情节几乎没什么关联的《Too Darn Hot》简直太惊艳了。其中还穿插了不少踢踏舞的元素,娱乐性很强。 这部音乐剧给这次百老汇之行画下了完美的句号。总体来说音乐剧普遍非常好看,比选看话剧的风险低很多。这部音乐剧《Kiss Me, Kate》和之前的那部话剧《True West》都是制作的,怎么效果差那么多呢。到了给这次看的音乐剧打分排序的环节了。必须加个注释,我把《Hamilton》排在《Dear Evan Hansen》前面,完全是因为现场看的这一场卡司表演的因素,要是换成原卡的话,我应该还是会倒过来。🌟🌟🌟🌟🌟 Hamilton🌟🌟🌟🌟🌟 Dear Evan Hansen🌟🌟🌟🌟✨ Wicked🌟🌟🌟🌟✨ Kiss Me, Kate🌟🌟 Superhero🌟🌟 Carmen

西游百老汇 To Kill a Mockingbird

To Kill a Mockingbird 2019.2.14 Shubert Theatre 这次百老汇看剧有几部是追着明星看的,说实话比起Jake Gyllenhaal和Ethan Hawke,其实我更期待的是这部Aaron Sorkin加Jeff Daniels的组合。到了剧院发现竟然还有Stark Sands,虽然饰演的是控方律师小配角,但是也是惊喜。再加上这是根据Harper Lee的著名小说改编的,一看就是Aaron Sorkin会很擅长的故事主题,所以我对这部话剧的期待是超高的。 我之前没看过小说也没有看过电影,所以也不知道哪些是原作哪些是话剧改编的内容。就是觉得这次话剧的以三个小孩作为视角来讲故事有点败笔,有三个原因。首先,男主的两个孩子的演员太老了了吧,我花了很长很长很长的时间才意识到并且说服自己这两个角色是小孩子。本来用小孩的视角来讲一个比较灰色的故事有其特别的用意,但是现在弄得我很难认同他们的小孩的身份也无法确定他们到底是几岁的小孩,让我反而对理解这个故事产生了障碍。其次,这部剧是发生在南方的关于黑人歧视的,里面的人物也全部操着一口南方口音。南方口音很重的时候我听着有障碍,小孩子的南方口音更有一种装大人的感觉。第三,这对兄妹到底是男主亲生的吗?因为那么正面高尚有宽容心有同理心的男主,他教育出来的两个孩子怎么更像white trash,反倒是兄妹的朋友更像是男主的娃。 关于剧情,我有点困惑。显然前半段是在反应种族歧视问题,男主是很高大的形象,他敢于为黑人辩护争取权益。后面,渣白死得很蹊跷,但是法官、警官和男主竟然一手遮天把渣白的死定性为意外。这个也是双重标准啊,男主一直说每个人都有美好的地方,都值得被尊重,渣白就可以肆意被杀了吗?这样的情节走向想表达什么呢?男主依旧正面形象,不仅捍卫黑人权益,还帮小镇除掉了人渣?还是男主在法庭上为无辜黑人辩护败下阵来,对司法/陪审员渣白失去了信心,决定采用别的方法实施自己心目中的正义?不管是哪一种解读都很让人失望啊。 就此,本次百老汇之行的话剧全部看完了,纯粹依照个人喜欢排个序,五分制。🌟🌟🌟🌟🌟 Network🌟🌟🌟🌟✨ Harry Potter and the Cursed Child🌟🌟🌟🌟 The Ferryman🌟🌟🌟🌟 The Shadow of a Gunman🌟🌟🌟✨ Boesman and Lena🌟🌟🌟 True West🌟🌟 To Kill a Mockingbird🌟✨ Sea Wall / A Life

西游百老汇 Hamilton

Hamilton 2019.2.13 Richard Rodgers Theatre 前两天还在跟小伙伴讨论有没有新的卡司唱的比原卡更好的,原卡的演唱版本是不是往往不可超越的。看了这场的《Hamilton》,发觉真的比原卡唱的还好!Lin-Manuel Miranda已经是神级的人物了,毋庸置疑,原卡的原声专辑我也已经听了无数遍了,那么好听,现在现场竟然更好听!虽然三年前来百老汇每天抽乐透都没抽中,错过原卡,但是三年后看的也不遗憾,太赞了!每个人都唱得超好,我特别喜欢Lafayette的演员(有必要把我看的场次的演员名字记下来,James Monroe Iglehart),还有Hamilton(Michael Luwoye)和Burr(Ryan Vasquez)的,都觉得比原卡唱的还要好。唯一觉得有一点吃力的但还是很好听的是Angelica,可能是因为原卡太强了。因为这些歌又是rap的本来就超级能唱,可以找到唱的那么好的新的卡司,不愧是百老汇最贵的音乐剧的实力。 虽然听了很多遍原声专辑,但是我有忍住一直没有看偷录的视频,所以剧情多少还是有惊喜感的。总的来说,第一幕要比第二幕好看,歌也好听一首连一首全部都是大热的hit,第二幕情节稍显仓促,歌曲旋律也有点重复。喜欢的歌太多了,罗列不过来了。King George也太搞笑了,几乎到可爱的程度了。 还好不是无脑歌颂Hamilton的,说到出轨的情节还蛮真实的,讲到了他好决斗的性格缺陷也挺明显的。反倒是Burr的戏份还蛮重的,再加上他作为叙述者的身份,以及和Hamilton的反差,我有一点点被Burr圈粉了。虽然在剧中黑Burr黑得还蛮严重的,一开始的时候他给我的印象简直就是马基雅维利主义不二人选,但是后面我仔细想一想Burr的“talk less smile more”的政治哲学和超级燃烧感动到我的Hamilton的“not throwing away my shot”又有多大的区别呢? 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再刷!

西游百老汇 True West

True West 2019.2.13 American Airlines Theatre (过气)明星版的话剧,由Ethan Hawke和Paul Dano饰演双男主。买票的时候我一激动买错了日期,差了整整一个月,而且是当天在现场拿票的时候才被告知发现的。还好票房小哥超好地把票子换到了当天,同价位的竟然还有位子,进去一看发现其实空位还有一些,而且貌似是有一些高中生组队来看。这是这次百老汇看剧唯一一次不是座无虚席的场次,我觉得也挺惊讶的,那些戏是如何做到常常爆满的呢。 言归正传,这部话剧是一部蛮经典的美国剧作家Sam Shepard的作品。故事讲的是两兄弟,哥哥是痞子无业游民,弟弟是剧作家。一开始的时候弟弟在全心写一个剧本,弟弟来跟他捣乱。然后出于偶然/打赌,好莱坞经纪人决定要重金买下哥哥的一个故事,然后放弃弟弟原来的剧本,让弟弟来写哥哥的故事。弟弟拒绝,不写剧本了,并放飞自我做了很多疯狂的事情(偷了街区里别人家所有的烤吐司机),还回忆起来丢弃家庭出走到沙漠的爸爸。最后,兄弟俩达成协议,弟弟帮哥哥写剧本,哥哥带弟弟去沙漠。 故事本身我还觉得蛮好的,是两个兄弟角色互换的故事。一开始的时候好像是两个几乎是对立面的很不一样的人,性格涵养追求都天差地别,到后面竟然两个人交换了工作立场和梦想,其实骨子里大家都是一样的。哥哥在卖故事这件事情上找到了一丝人生的光明的希望,弟弟在幻灭自己多年经营的故事那么轻易地被代替之后决心放弃一切去追寻未知孤寂的生活,这两者其实也是一样的,都是对梦想的珍重和梦想的破灭,梦想多大就摔得多重。 绝大多数的戏码全靠这两个兄弟支撑起来,没有任何炫目多变的布景。我在第一幕的时候睡着了几次,情节推动有点无聊,我又正好比较困。第二幕的时候,故事张力起了作用,情节不无聊了但是变得非常comic。很多很多烤吐司机,烤了很多很多吐司,两个兄弟殴打得死去活来,妈妈说要打架也不要在房间里打等等。一方面,我的感想是熊孩子长大了更可怕,因为至少孩子的时候力气经历也就那么多,大了以后就算只是刷刷脾气但是破坏力加倍上升。另一方面,观众对于这样的表演是频频发出笑声。我觉得蛮困惑的,因为在我看来他们的行为越幼稚可笑,其实越是说明他们多可怜多痛苦,没办法通过平和的渠道来找到自己生命中哪里出了错。我觉得观众的笑声把这部作品想要讨论的内容的严肃性给减弱了。话剧题目中的真实的西部沙漠是怎样的存在,是个避难所还是一个新大陆,它得多荒芜,使得它成为了爸爸、哥哥、弟弟都去过/想去的地方呢? Ethan Hawke挺着个大肚腩,还把衣服都扯烂了袒胸面对观众。不知道是他为了贴近角色特意增肥的,还是日子过得比较舒服正好可以来演这样的角色。特别巧的是,现在伦敦西区也在演这部话剧,是Kit Harrington和Johnny Flynn演双男主,我看到剧中也没看到任何一个又发福了的迹象啊。

西游百老汇 Dear Evan Hansen

Dear Evan Hansen 2019.2.12 Music Box Theatre Bucket list上又划去一条,终于现场看了《Dear Evan Hansen》,可惜不是Ben Platt主演。Ben Platt作为原卡把标杆设定得太高了,不仅是唱功上,还是表演上。现场的Evan唱的有一点声嘶力竭,可能和情绪也有关系,可以做到Ben Platt那样既可以感受到真情实感又可以把歌唱好是很难的。即便如此,现场看这部音乐剧还是超级好看! 情节部分,设计的太好了,每个人物都非常饱满,机缘巧合也很惊喜。因为我之前看过B站偷录的版本,所以每一个情节的转折和抖包袱我都了然于心,带着剧透看现场的时候就会发觉这次有的表演反应得太快反而失去了效果观众没有get到。我也不想长篇大论地分析Evan Hansen了,当年看偷录版的时候我就写过一篇蛮长的对情节的分析,反正越是了解他,越是觉得心疼他,看到前面的就想哭。这次让我特别注意到的是Evan的妈妈,她在知道事情真相后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自责,现实生活中有很多Evan这样的卢瑟,哪有多少Evan妈妈这样的妈妈啊。 歌太好听了,每一首都超级好听!这张原声专辑我已经无限循环到现在两年多了,但是就算到现在听到《Words Fail》还是会鸡皮疙瘩全部起来情绪被带入。 这天是这次在纽约期间唯一下大雪的一天,但是不是我想象中的城市雪景那么美,而是雪停了以后留在路上变成了雪和泥土混合后的脏脏的颜色,这才意识到原来纽约城市那么脏,原来一点都不觉得。真的是最冷最脏的一天看了最温馨最治愈的一部音乐剧。看戏看剧,看到揭露人类丑陋软弱愚蠢的一面的时候会觉得很过瘾很亢奋,好像获得了新的知识得到了力量(比如前几天看的《Network》);看完《Dear Evan Hansen》之后,正是因为它那么美好,我反而觉得很低落,觉得自己太差劲了,离美好还有很多路要走。

西游百老汇 Sea Wall / A Life

Sea Wall / A Life 2019.2.11 The Public Theater 两戏连排,都是单人独白的独幕剧。一个是Simon Stephens的《Sea Wall》,由Tom Sturridge演出,讲的是一家人到岳父在南法的房子度假女儿不慎摔死,男主走不出来;另一个是Nick Payne的《A Life》,由Jake Gyllenhaal演出,穿插在讲新生儿的诞生以及父亲几年前的离世,男主也走不出来。 有点难看。特别是第一部,男主经常讲话讲到一半不讲了,不知道是他太难受了讲不下去,还是编剧故意让观众感到难受。第一部的结尾也看得我莫名其妙的,忽然又在质问关于上帝的存在现在未知未来可知什么的,这和整个故事有什么关系?第一部戏的题目是海之墙,然后剧中会不时有一种海浪打过来压过来似的震动的背景声,我觉得还蛮恰当海之墙这个意向的,但却抓不准这背景声来的节奏,好像和男主讲话的情绪节奏也不能完全搭配起来。到了第二部戏,已经是完全另一个故事了,还有这个背景声。我这才发觉原来这个根本不是什么编排播放的背景,而是地铁开过传来的声音。 把这两部戏放在一起,的确有其作用,多少有一种互为镜像的效果。一个是女儿的死责怪岳父,一个是父亲的死而对女儿爱不起来。可以看得出来,在表演中也有一些共通的地方,比如对着观众说着说着好像忘词了,还有两个男主都经历过不知道往哪里看(女儿的出生和妻子出血),还有都有法语。两部连排还有一个效果,就是看了第一部那么难看,第二部可能单独看的话也会觉得难看,但是紧跟在第一部后面,可能就显得没那么难看了。 我能理解在戏剧里表现这个悲伤的主题的意义,但是我还是对这样的独白的形式有点接受不了,我想不出来这样的独白在任何一个场景存在的合理性。我的意思是,一个真正深陷在悲痛中的人,哪来的空去那么精心设计完整地讲述他的故事,他会去对说做这样的独白呢? 现场看这部话剧的没有什么迷妹,反倒有不少剧评家,可能是因为还在preview的阶段。我在IMDB上看到了一篇关于Andrew Scott版本的《Sea Wall》的剧评,简直戏精上身,写的和原作本身一样莫名其妙但是情感充沛,看得笑死我了。不知道看这次现场的两戏连排的剧评家们,会不会给出真实的评论,会对这部剧接下来的演出有什么影响。

西游百老汇 Superhero

Superhero 2019.2.10 Second Stage Theater 想看这部新的音乐剧,一是冲着它的词曲是《Next to Normal》的Tom Kitt,二是冲着它的剧本是《Red》的John Logan,三是冲着它的演出剧场是《Dear Evan Hansen》外百老汇时期的Second Stage Theater。 看下来以后觉得好失望哦。情节轻松、歌曲也不难听、演员唱的也很不错,也有各种刚才提到的几部超级优秀的剧的影子,但是它的歌曲当天晚上我就已经一点也想不起来了,一点点旋律也没有印象了。这更像是一部音乐剧的雏形,有很长的一段需要修改和优化的路要走。

西游百老汇 Network

Network 2019.2.10 Belasco Theatre 这次《Network》的话剧版本改编自1976年的同名电影,讲的是一个电视新闻主持人临近失业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去年的Laurence Olivier Award上的最佳话剧奖项,它惜败给《The Ferryman》,但在我看来这是我此行百老汇最喜欢的一部话剧,没有之一,满分作品,双手同时点赞。 最让我佩服和惊叹不已的是这部话剧在讲的东西不断地在升级,每当我觉得自己看明白它在讲什么了的时候,它可以立即把主题再多元化或者再升级一个档次,这种主题的进化发生了不止一次。 最开始的时候,故事讲的是主人公Howard被告知自己主持了25年的新闻节目收视惨淡即将拱手让人,自己也即将被辞退;于是他宣称将在节目中自杀,节目收视反而突然猛增;看到商机后,电视台高管把Howard塑造成一个愤怒的“预言家”的形象继续在电视上主持新闻,Howard却也因此几乎陷入癫狂状态。到这里,是话剧的一个小高潮,我甚至一度以为全剧就此终了。因为故事已经很完整了,对于主人公的认识,我觉得完全可以套用Arthur Miller的《Death of a Salesman》,一个辛勤工作了一辈子的人在过了他的最旺盛精力的年代之后被工作和社会遗弃。我还觉得对于这个悲剧的挖掘、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抨击,这部作品做得甚至比《Death of a Salesman》还要明显和直接。因为在《Death of a Salesman》里,悲剧貌似更多地与主人公本身的性格和人生追求的特定性相关,而在《Network》中不存在主人公本身特有的缺陷(至少并不是重点),主人公被工作遗弃甚至逼到发疯的境地的缘故应该说全部是系统本身。 这个小高潮里,男主Bryan Cranston的演技爆炸,太厉害了!我对他最初的认识源自《Malcolm in the Middle》里的老爸,谁能想到这么一个sitcom的资深老配角能够演出之后让我也同样超级喜欢的电影《Trumbo》。所以这次很大部分原因我是冲着他作为伦敦西区原卡来到百老汇演出而选择这部话剧的,果然一点也没让我失望。Laurence Olivier Award最佳话剧没拿到,但是Bryan Cranston拿到了Best Actor真的是实至名归。 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到这里已经相当完整了,但是故事才讲到一半。第二大主题慢慢开始浮现:新闻业,或者说点题的电视网络。 关于Howard是不是继续主持新闻节目,有多方面的势力,都从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即使看到的事情和变化是一样的,但是他们的反应截然不同。首先是新闻集团公司领导,他注重的是利润,如何把不赚钱的新闻部重组扭亏为盈是唯一的重点。Howard是否继续主持,取决于能不能帮他找到接盘侠。他的观点代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即资本主义寻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这和新闻业本身是相矛盾的。(悖论1:新闻业赖以生存的组织架构和它的愿景。)其次是女编剧,作为一个在新的电视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热心从事电视行业的人,她看中的是收视率。可以说她是一半的新闻从业者,因为她并不会因为金钱利益而改变做新闻的初衷,但是她对新闻/电视媒体作用的理解仅限于服务观众的需求、吸引收视率。最后是Howard自己,他有很多想要和观众分享的东西,经历了几十年以后他有很真实又有份量的情绪传达给观众。 Howard传达给观众的是什么呢?一种愤怒的情绪,这种情绪是病毒式的也是洗脑式的。所以当话剧表演的过程中,作为每一节Howard的新闻节目的开始,会有工作人员来调动观众气氛,于是穿越剧场直接和我们现在的观众互动,让大家高声大喊关于愤怒情绪的口号的时候,我很惊讶现场的观众有不少附和的。因为如果他们共享Howard的愤怒情绪,那必然他们也理解Howard传达的第二样东西,即对人们和电视行业之间的关系的现实揭露。如果他们理解的话,怎么可能还甘愿用继续做受控于电视的行为来表达对受控于电视的愤怒呢?(悖论2) 现实揭露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对于电视的信仰。电视里演的东西明明都是假的,观众也知道都是假的,但是还是沉溺于其中。更恐怖的是,观众在用电视里的东西作为生存生活的范本。Howard看透了这一切,并且想要疾声警告观众,但是他能做到的是通过电视节目叫观众关掉电视。(悖论3) 到这里,两大主题探讨得都很到位了,但是还有更多。因为阻挠了电视台的被收购的计划,Howard被召唤见大boss。大boss站在上帝位,继续站资本主义的队。新闻业看中的是国家、民主、观众等等,但是对于资本主义来说目光如果还是停留在这些东西上面是相当狭窄的。所谓资本的运作和流动,才不是以国家或者某一种政治意识为界限的呢。为什么要在意某一个国家、某一个团体受到的不公或伤害,资本最大化自由运作带来的必然是全体的利益最大化。看到这里,我不禁心里一惊。因为从学生时代,我就是自由经济的拥护者,什么政府税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我觉得都是目光狭窄的很傻的行为。但是当大boss拿着这些同样的理由来说服Howard的时候,我又觉得有点无法接受。 于是这部话剧的两大主题在高处交锋合并升华了。但是还没结束,还可以再跳出一层系统,再讲一个道理。最后Howard真的在新闻节目直播现场死了,却不是自杀,是被不想让他再主持的人雇佣杀手枪杀的。最后的场景是Howard的灵魂出来对观众说的一些话。之前的Howard自己也是在摸索,也是在电视节目中难辨真假,但是Howard作为灵魂应该是其言也善,我愿意把他此时的话当真。他说,我们要警醒的是destructive absolute belief,当一种信仰纯粹绝对以后它的力量是超级强大的,它能带来的毁灭性也是失控的。也就是说,不管是对待新闻业、电视行业、传媒、政治宣传、资本主义等等,一旦把它作为绝对信仰,那就出大问题了。 那出路在哪呢?Howard的灵魂也给指了一条路,我们要珍视的是commitment to others。我理解这个好像有点“loyalty to a person, not to a cause”的感觉,说到底人类的人性和情感重于一切,有了它才有诸多0之前的那个1。我觉得这也是整部话剧在通过副线故事想要传达的信息,副线是Howard的好友和女编剧的出轨爱情故事,只不过女编剧已经是一个从小看电视不知道如何去爱的人了。 另外说一下场景布局,在正常的舞台之外,还有一个超大的背景墙和若干个悬挂在各处的电视屏幕,上面会转播各种画面。包括现场新闻、一些在边缘处发生的场景、广告等等,这些画面有了是实时在棚内棚外拍摄的、有的是录播的。Howard大崩溃的那场戏,摄像机直接对准以实时转播拍摄内容的背景墙为背景,Howard的一举一动在背景墙的画面里无限循环,效果太棒了。 很难想象这是一部40年前的电影改变过来的话剧,到现在来看还是那么适合当下而且有震撼力。更不要提话剧中仅仅涉及了在那个年代业已普遍的电视节,丝毫没有提到现在的网络和新媒体的生态,肯定有更多可以思考的。 另外,在全部戏终结、所有演员谢幕之后,观众正准备散场离开,背景屏幕墙突然开始播放近几任的美国总统就职宣誓的镜头。播到克林顿和奥巴马的时候,有不少迷妹般的欢呼声;播到川普的时候,现在很自然地一片嘘声。这是不是又在强调关于absolute belief的警醒,如果说资本主义已经比较明显的潜在可怕的绝对信仰的话,那么总统的宣誓效忠是不是也是一种呢?很好奇在伦敦演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设计,播放的是什么镜头。

西游百老汇 The Ferryman

The Ferryman 2019.2.9 Bernard B. Jacobs Theatre 2月9号是爱尔兰主题的,下午在外百老汇看都柏林三部曲的第一部讲的是爱尔兰独立战争背景的故事,晚上在百老汇看去年Laurence Olivier Award最佳话剧最佳导演最佳女主三料冠军,背景则是20世纪80年代的IRA。 男主是前IRA成员,离开IRA后和家人有一个特别温馨的大家庭,家里有老婆和7个孩子,还有叔叔阿姨,还有他的弟妹和侄子因为十年前也是参加IRA的弟弟失踪而一起生活。有一天,弟弟的死讯终于确凿地传来,IRA的老大则百般计谋要男主保证不复仇而且否认弟弟的死和IRA的关系。 人物实在是太多,第一幕基本是在交待人物关系。多子多孙的爱尔兰大家庭,一言不合就直接把餐桌搬开跳舞唱歌的,非常欢乐幸福的景象。但这背后却蕴藏着黑暗的历史和隐忍的畸恋。全剧的冲突其实都是围绕着IRA的存在。全家的老阿姨一直全心支持IRA,性格乖张易怒,是因为她从小就崇拜的哥哥为IRA捐躯;男主的弟弟年轻气盛时加入IRA,却失踪十年一去不复返;十几岁的小毛孩被招募加入IRA去放风暴力斗殴,口口声声地把discipline、courage、loyalty、justice放在一起,让人看得毛骨悚然;IRA的老大嘴上仁义道德但是不断利用身边的资源还暴力威胁神父出卖秘密,太邪恶了;男主以前就是IRA的,他的小孩刚出生的时候甚至扬言为了爱尔兰的自由可以烧死小孩,后来却变成暖男好爸爸。每个人都能演出一场戏。 80年代的IRA的角色,好像已经和都柏林三部曲里的IRA不怎么一样了。如果还是可以说IRA对于爱尔兰独立的追求还是一如既往没有改变的话,那么是什么让它变成了一个类似于黑帮组织甚至恐怖组织的存在了呢?难道只是人们看待它的角度?至少在老阿姨的视角里,她应该是经历过爱尔兰独立战争时期的IRA的,她眼中的IRA的光辉形象一直延续了下来。从外部看老阿姨的逻辑是,老阿姨的弟弟很可能只是想表现自己的勇敢而加入了一个暴力组织,但是老阿姨看中的是她弟弟(和他的勇敢),之后却转变成了她对暴力组织的看中——这种转包一层的情感变得合理化的步骤细思极恐。出于美好正面的缘由做一件龌龊低级的事情,结果这件龌龊低级的事情反而正大光明得被标榜起来,这很常见,但我们也经常没有意识到它的荒唐。 最后讲一下关于话剧标题的意思。剧中有提到,所谓的The Ferryman是灵魂的摆渡人,只有两种人白驹人拒绝服务,那就是“the unburied and liars”。从一开始的时候,我就感觉男主有一种John Proctor的感觉,家庭很幸福人很善良,内心深处有某种不可明状的渴望但是压抑着,最后他逼得走投无路了,承担了一切悲剧的后果。淳朴的好人活不下去了。

西游百老汇 The Shadow of a Gunman

The Shadow of a Gunman 2019.2.9 Irish Repertory Theatre 今年2月到5月,Irish Repertory Theatre将举行一系列的围绕爱尔兰剧作家Seán O’Casey为主题的活动,包括上演他的都柏林三部曲、剧本朗读会、由他的作品改编的电影放映、展览等等。都柏林三部曲是Seán O’Casey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以爱尔兰革命为背景的三部话剧。分别是以1919年到1921年的Irish War of Independence为背景的《The Shadow of a Gunman》、以1922年到1923年的Irish Civil War为背景的《Juno and the Paycock》、以及以1916年Easter Rising为背景的《The Plough and the Stars》。 我这次看的是都柏林三部曲的第一部,故事发生在都柏林的工薪阶层的 老房子里,主人公Donal Davoren是一个穷苦的诗人和Seumus Shields共享一个房间。楼上楼下的邻居对Donal都一知半解,却一致误会他是Irish Republican Army (IRA)的秘密成员,是被英国政府通缉的在逃犯。(那时的IRA还是比较正规的爱国组织,也相当受到老百姓的喜爱。)对Donal有这种误会的邻居中,还包括少女Minnie,甚至对他非常崇拜。Donal没有戳穿这层误解,因为他对Minnie也很有好感。一天,Seumus的一位友人在屋内留下了一个箱子,晚上他们打开一看竟然是一箱炸药。正巧晚上宵禁的时候,英国警察Black and Tans(说是政府机器,实则是由雇佣兵组成的流氓)来查楼。Minnie自告奋勇把一箱炸药藏了起来,却被抓到并且因此身亡。 第一幕的时候一点也不沉重,反而有点像“七十二家房客”,各种邻居不请自来地来拜访男主Donal,在这个误会中倒是有很多笑料。爱尔兰语听起来也非常好玩,给笑料增加了笑点。那些邻居住客太可爱了,非常天真、真诚、热心、坦荡没有心计,但是也很无知、没有坏心思。反而只有男主是一个有智商的“狡猾”的诗人,但是因为被爱情拉低了智商,也蛮可爱的。这种老百姓对革命军的感情很有熟悉感,很像小时候听说的中国老百姓对待红军的设定。但是区别在于这些爱尔兰的老百姓每个人有各自的性格和缺陷,很真实,而不像是我看过的政治宣传战争片里面的军民一家亲的样子。 男主的身份立场设计得非常巧妙,他本是一个不想与政治战争相关的局外人,却被意外得牵扯进来,并且因为别的原因而顺从了,结果被实质影响了。Minne的死,比真实的炸弹还要有爆炸性,这对男主和男主的同屋造成了多大的影响啊。老百姓对自由有追求,对和平也有追求,当两者冲突时每个人都会有轻重选择,Minnie、Donal和Seamus的优先选择都不一样,并不是说孰对孰错,但依然有可能会相互影响。很可贵的一点是作者也仅仅是从底层老百姓的角度来讲这么一个和爱尔兰独立战争相关的故事。 这个剧场是专门上演爱尔兰剧作家的作品的,我没有找到这一次演出相应的playbill的封面,反而意外在它们官网上找到1999年上演这出剧时的封面。这次没有playbill,但是有剧院自己印的小册子,里面有短小精悍的关于剧作家、他的剧以及很多恰到好处的历史背景知识,太有帮助了。再有里面讲到Black and Tans的成行是那些一战后失业的退伍军人被英国派到爱尔兰却没有正统的训练和监管,于是他们就变成了欺负老百姓的残忍无情的流氓。流氓也不是无缘无故存在的,他们也不是被物化的形象,这比干瘪的要被手撕的鬼子形象高级多了。很小的一个剧院,舞台和座位也都很小。我去拿票的时候,超小的大厅里坐着的都是60+的老人。爱尔兰是多么神奇的一个国家,经历了那么多苦难,出了那么多有才华的作家。在遥远的纽约还有这么一个常年致力于保存爱尔兰戏剧文化的剧场真好。

西游百老汇 Carmen

Carmen 2019.2.8 The Metropolitan Opera 来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看歌剧有一种莫名的庄严感,穿得很正式的人也蛮多的,后来看了剧我发觉我误会了。去年年底的时候在上海文化广场看了音乐剧版的《卡门·古巴》,所以想看看比才的歌剧原始版本。在看《卡门·古巴》的时候我觉得它的一大软肋是剧情比较弱,看了歌剧便发觉原来情节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只是一些大环境的变化,但是主要人物的一些情感纠葛都是一样的。我就不在这里吐槽它的情节了。我很难想象这是一百多年前上演的属于贵族的歌剧,因为现在看来它和音乐剧没什么两样:故事情节也蛮俗的、音乐也是平易近人,感觉不需要穿得衣冠楚楚来欣赏它。 歌剧的原版是法语的,演员唱的也全部是法语的。歌剧院蛮贴心设计的一个地方是,每一个座位的前方座椅背后有一个小小的字幕显示屏幕,可以选择开关,英语翻译就显示在这里。而且还专门设计成为只有坐着的特定角度才能看得到,也就是说不会被旁边人开着的字幕影响到。唱的是法语,但是我还是是要字幕还带猜才能听得懂他们唱的法语,有的人唱的我全程看着字幕绞尽脑汁也没对上一句他唱的内容。可以很轻易地看到字幕,但是剧场本身座位的设计很平缓,后排有比较严重的视线遮挡。 来看歌剧的大多数都是老年人,非常好奇他们是如何精神奕奕一直看一直看熬到晚上11点的。说实话,我是有一半时间在昏昏欲睡。我觉得比才的音乐很好听,即使是一些简单的间奏也听得出来蛮多心思的,但是一旦有人声唱歌词了就有一种催眠的效果。

西游百老汇 Boesman and Lena

Boesman and Lena 2019.2.7 The Pershing Square Signature Center 几年前Athol Fugard组团到上海演过三部他的剧,印象挺深刻了,没想到这次来纽约正好有他的另一部貌似蛮有名的剧上演。这部的故事背景依然是南非种族隔离。人物特别简单,其实就是剧名的Boesman和Lena,再外加一个讲着没有一句让人听得懂的当地方言的黑人流浪汉。虽然演了两个多小时还没有中场休息,但是情节也蛮简单的,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有色人种两夫妇居无定所四处流浪,一天偶遇一个奄奄一息黑人流浪汉,Lena悉心照顾但是流浪汉还是死了,夫妇间各种冲突争执一度要崩,最后还是继续一起漂泊上路。 看开头的时候就能知道结尾,开头的地方就是夫妻两咣啷咣啷地手上拿着头上顶着各种锅碗瓢盆的家当很疲惫地走来。说实话,第一印象让我想到的竟然是《超生游击队》,一样也是带着全部的家当在游走,老婆在不断地询问终点究竟在哪里。结尾的时候果然也是一模一样的,这意味着一种无法解脱的状态? 在一模一样的开头和结尾之间,发生了的情节表达了故事的冲突所在。找到暂时的路边居所之后,Lena就开始不断地在碎碎念、询问Boesman,Boesman则先是沉默、然后摒不住了开始发脾气。这样的夫妻吵架的场景也太真实了,我甚至有一种亲切感,一方一直在讲话抱怨很多不满很多却没有解决方案但有很多想法和愿望,另一方也根本没有能力去做任何进步改变。但是在这里套在难民的头上,感觉他们的日子过得那么穷困潦倒,生存下去已经应该耗尽他们所有的精力了,他们怎么还那么有精神地哭天喊地抱怨对方呢? 我有一个地方比较在意,临近结尾的时候Lena不是已经决定和Boesman一刀两断了嘛,怎么突然之间又说把家当给她顶就一起走了呢?她本来不是已经打算放弃了吗?她的放弃其实不仅是放弃Boesman,也是自我放弃,等于是自杀了。但是也只有放弃才是真正的解脱啊。他们之前的穷苦的生活,只能用暴力(家暴)、酒精或者很粗糙的娱乐(口琴)来麻痹自己。一旦拥有自由或者存有希望,反而变成了真正的毒药,迫使他们生发出类似于放弃这条崎路。所以我们不能用惯有的价值观来寻求所有人的解决办法,至少不是作者笔下最真实表现出来的这些人,这是我得出的结论。但是我又仔细看了一眼剧院门口的宣传介绍用的标题口号“You can’t answer violence with counter-violence… The answer is love. The best sabotage is love.”。看来我只猜对了问题,官方答案和我的解读还是不一样。

西游百老汇 Harry Potter and the Cursed Child

Harry Potter and the Cursed Child Parts One and Two 2019.2.6 Lyric Theatre 故事发生在其本小说之后的十几年,讲的是Harry Potter的二儿子Albus Severus Potter和Draco Malfoy的儿子Scorpius Malfoy成了同班同学展开的一场冒险。冒险的故事蛮长的,还分成了上下两部演。 第一部分直接完美五分! 效果太棒了!没想到一个舞台剧舞台可以把魔法的效果展现出来堪比电影特效,真的让我长见识了。包括各种魔杖的法术、喝了变身药水变身的效果、在电话亭里传送、在天上飞来飞去甚至飞到观众席上方的Dementors、学校里的移动的楼梯,太好看了。时空穿越的效果,我简直怀疑我的眼睛是不是出了问题,根本看不出来整个舞台的波动感是如何做到的(后来非常仔细看了好几次才看出来真的是打光打出来的)。还有舞台剧特有的,用舞蹈来表现剧情衍变的部分,一个个穿着披风拿着魔杖跳也很好看。就算是变换场景的时候,也是穿着披风的魔法师上来非常帅气地甩一下披风就把道具带走了。 剧情部分我也很喜欢,有一种重新回到我一开始读第一到第四本原著时候的感觉。我觉得全要归功于Albus和Scorpius的少年感,也只有少年才会这样莽撞地信誓旦旦地要去做一件“好事”,与其说是11-14岁的Harry Potter的副版,其实更让我想到的是《伪币制造者》里的小主人公,同样是在家里莫名其妙地受了气离家出走去为一个不怎么相关的人谋求利益。再加上Scorpius的天然呆萌气质,这样天真灿烂的少年,让人没法不喜欢。 上一代留下来的Harry、Ron和Hermione,在这部里面的戏份还是很重的。Ron沦落成中年只能靠自嘲搞笑温馨的发福胖子;Hermione这次变身黑人饰演倒也没什么违和感;Harry已经身肩要职,和青春期时代的气质性格非常吻合,脾气很差超级自我中心,真的是如假包换的爸爸版的Harry Potter。仔细想一想,其实有点可怕,小时候那么可爱的Harry长大后会变成这样。同时也不禁让人害怕,现在那么可爱的Albus以后长大了估计也会如此,人生的循环太无情了。有其父必有其子,现在的Albus其实对待Scorpius也有他爸爸的潜力,但是区别在于Albus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马上道歉了。这又是另一个少年感的优点,就是人生循环竟然可以被打破,因为少年时期是一个可以变化的年纪。 然后我突然意识到,到纽约来看百老汇,连续两天都是魔法好基友的故事。 第二部分场景效果依旧炫目,但是情节我嫌弃有点冗长,而且怎么情节重点又变成了Harry Potter苦大仇深地和伏地魔的决斗。 有几个我觉得有bug的地方(剧透反白) 关于时间穿越的bug,Delphi的目标是把伏地魔召回,她通过Albus和Scorpius的第二次的使用时间机器的尝试得知了可能性。但是如果这个真的可行的话,那她在Albus和Scorpious第二次搞砸并且把整个世界变成伏地魔统治的分支的时候,就过来把时间机器给摧毁就好啦,为什么还要等到他们第三次使用时间机器回来再去找他们呢。 Scorpius用来在分支世界说服Snape的论据是,他知道Snape喜欢Harry的妈妈。Scorpius是历史小谜弟,但是这种事情更像是他读了七本书才可能知道的信息啊,怎么可能把这种事情写进真的历史书里呢? 第二部分的主题从好基友转移到了家庭伦理,重点讨论了一些亲子关系的问题。因为Harry生来是孤儿,所以在七本书里面没怎么涉及,现在他当爸爸了,终于又有一个主题的突破点了,同时也呼应了这个故事的题目。 关于Harry和进了Slytherin的Albus、Draco和谣言伏地魔之子的Scorpius、伏地魔和从未相见过的Delphi,亲子关系好难啊。 最后说一下卡司,这次在百老汇看的版本几乎都是伦敦的原卡,真的太幸运了,果然百老汇的钱比较好赚。

西游百老汇 Wicked(四刷)

Wicked 2019.2.5 Gershwin Theatre 终于做到一部音乐剧四个城市四刷,撒花。始于2003年的这部音乐剧已经走过了十五个年头,对于我个人来说更是音乐剧的启蒙,在我心中永远有不能撼动的地位。但是把这些场外因素排除掉,今天我依然觉得这部音乐剧超级好看,看得喜欢陶醉开心感动。 第一幕保持每一首歌都经典好听,应接不暇,还没来得及回味已经到了《Defying Gravity》第一幕结束的时候了。Elphaba飞起来的时候,我看的时候惊呆了,第一次看到灯光效果那么震撼的起飞。第二幕,我个人觉得是以各种反转和与《绿野仙踪》的crossover见长,每一个小的反转都能听到背后应该是第一次看的观众的最真实的反应,这应该也是编剧想要看到的为之得意的吧。这场的两个女主唱的特别好,Elphaba的高音完美,Glinda更是唱到动情之处真的忍不住落泪(为此还把一句唱抖了),但是这种真情真的很感人。我也是好几次为两位的友情感动到,特别是Elphaba参加舞会表演拙劣的舞技,Glinda不顾他人的眼光站上前去帮她巧妙解围。我感觉原卡的地位太高不可攀了,就算十五年后的今天两位主角在唱歌的时候,我还是脑海中不断浮现的是Kristin Chenoweth和Idina Menzel的样子。 关于情节,我觉得多看一次越觉得编剧的厉害。反转啊,和《绿野仙踪》搭配的小细节啊,都已经很丰富了。但是如果从政治的眼光来看的话,其实它是在借用Wizard治理Oz的隐喻来讲一个道理。道理就是每一个角色都可能有不同的特性和立场,但是他们都在不断地被打破在变化,结果就是并不存在一个简单的绝对正反面。Wizard是这样,Fiyero也是这样,包括Nessarose、Boq大家都是这样,Elphaba和Glinda的亦正亦邪更是如火纯青了。谁又能保证自己的理想和立场是绝对正确的呢,只能通过你如何应对世界,把什么东西放在优先权来看待。所以作为观众的我会为两个女主都感动。 另外,这部音乐剧也在做与时俱进。包括一些唱腔上的变化,变得更现代,更轻巧。还有这次有一个特别抢眼的龙套,身高马大的男学生,穿着裙子翩翩起舞,也是一种进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