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2019.2.10 Belasco Theatre |
这次《Network》的话剧版本改编自1976年的同名电影,讲的是一个电视新闻主持人临近失业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去年的Laurence Olivier Award上的最佳话剧奖项,它惜败给《The Ferryman》,但在我看来这是我此行百老汇最喜欢的一部话剧,没有之一,满分作品,双手同时点赞。
最让我佩服和惊叹不已的是这部话剧在讲的东西不断地在升级,每当我觉得自己看明白它在讲什么了的时候,它可以立即把主题再多元化或者再升级一个档次,这种主题的进化发生了不止一次。
最开始的时候,故事讲的是主人公Howard被告知自己主持了25年的新闻节目收视惨淡即将拱手让人,自己也即将被辞退;于是他宣称将在节目中自杀,节目收视反而突然猛增;看到商机后,电视台高管把Howard塑造成一个愤怒的“预言家”的形象继续在电视上主持新闻,Howard却也因此几乎陷入癫狂状态。到这里,是话剧的一个小高潮,我甚至一度以为全剧就此终了。因为故事已经很完整了,对于主人公的认识,我觉得完全可以套用Arthur Miller的《Death of a Salesman》,一个辛勤工作了一辈子的人在过了他的最旺盛精力的年代之后被工作和社会遗弃。我还觉得对于这个悲剧的挖掘、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抨击,这部作品做得甚至比《Death of a Salesman》还要明显和直接。因为在《Death of a Salesman》里,悲剧貌似更多地与主人公本身的性格和人生追求的特定性相关,而在《Network》中不存在主人公本身特有的缺陷(至少并不是重点),主人公被工作遗弃甚至逼到发疯的境地的缘故应该说全部是系统本身。
这个小高潮里,男主Bryan Cranston的演技爆炸,太厉害了!我对他最初的认识源自《Malcolm in the Middle》里的老爸,谁能想到这么一个sitcom的资深老配角能够演出之后让我也同样超级喜欢的电影《Trumbo》。所以这次很大部分原因我是冲着他作为伦敦西区原卡来到百老汇演出而选择这部话剧的,果然一点也没让我失望。Laurence Olivier Award最佳话剧没拿到,但是Bryan Cranston拿到了Best Actor真的是实至名归。
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到这里已经相当完整了,但是故事才讲到一半。第二大主题慢慢开始浮现:新闻业,或者说点题的电视网络。
关于Howard是不是继续主持新闻节目,有多方面的势力,都从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即使看到的事情和变化是一样的,但是他们的反应截然不同。首先是新闻集团公司领导,他注重的是利润,如何把不赚钱的新闻部重组扭亏为盈是唯一的重点。Howard是否继续主持,取决于能不能帮他找到接盘侠。他的观点代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即资本主义寻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这和新闻业本身是相矛盾的。(悖论1:新闻业赖以生存的组织架构和它的愿景。)其次是女编剧,作为一个在新的电视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热心从事电视行业的人,她看中的是收视率。可以说她是一半的新闻从业者,因为她并不会因为金钱利益而改变做新闻的初衷,但是她对新闻/电视媒体作用的理解仅限于服务观众的需求、吸引收视率。最后是Howard自己,他有很多想要和观众分享的东西,经历了几十年以后他有很真实又有份量的情绪传达给观众。
Howard传达给观众的是什么呢?一种愤怒的情绪,这种情绪是病毒式的也是洗脑式的。所以当话剧表演的过程中,作为每一节Howard的新闻节目的开始,会有工作人员来调动观众气氛,于是穿越剧场直接和我们现在的观众互动,让大家高声大喊关于愤怒情绪的口号的时候,我很惊讶现场的观众有不少附和的。因为如果他们共享Howard的愤怒情绪,那必然他们也理解Howard传达的第二样东西,即对人们和电视行业之间的关系的现实揭露。如果他们理解的话,怎么可能还甘愿用继续做受控于电视的行为来表达对受控于电视的愤怒呢?(悖论2)
现实揭露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对于电视的信仰。电视里演的东西明明都是假的,观众也知道都是假的,但是还是沉溺于其中。更恐怖的是,观众在用电视里的东西作为生存生活的范本。Howard看透了这一切,并且想要疾声警告观众,但是他能做到的是通过电视节目叫观众关掉电视。(悖论3)
到这里,两大主题探讨得都很到位了,但是还有更多。因为阻挠了电视台的被收购的计划,Howard被召唤见大boss。大boss站在上帝位,继续站资本主义的队。新闻业看中的是国家、民主、观众等等,但是对于资本主义来说目光如果还是停留在这些东西上面是相当狭窄的。所谓资本的运作和流动,才不是以国家或者某一种政治意识为界限的呢。为什么要在意某一个国家、某一个团体受到的不公或伤害,资本最大化自由运作带来的必然是全体的利益最大化。看到这里,我不禁心里一惊。因为从学生时代,我就是自由经济的拥护者,什么政府税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我觉得都是目光狭窄的很傻的行为。但是当大boss拿着这些同样的理由来说服Howard的时候,我又觉得有点无法接受。
于是这部话剧的两大主题在高处交锋合并升华了。但是还没结束,还可以再跳出一层系统,再讲一个道理。最后Howard真的在新闻节目直播现场死了,却不是自杀,是被不想让他再主持的人雇佣杀手枪杀的。最后的场景是Howard的灵魂出来对观众说的一些话。之前的Howard自己也是在摸索,也是在电视节目中难辨真假,但是Howard作为灵魂应该是其言也善,我愿意把他此时的话当真。他说,我们要警醒的是destructive absolute belief,当一种信仰纯粹绝对以后它的力量是超级强大的,它能带来的毁灭性也是失控的。也就是说,不管是对待新闻业、电视行业、传媒、政治宣传、资本主义等等,一旦把它作为绝对信仰,那就出大问题了。
那出路在哪呢?Howard的灵魂也给指了一条路,我们要珍视的是commitment to others。我理解这个好像有点“loyalty to a person, not to a cause”的感觉,说到底人类的人性和情感重于一切,有了它才有诸多0之前的那个1。我觉得这也是整部话剧在通过副线故事想要传达的信息,副线是Howard的好友和女编剧的出轨爱情故事,只不过女编剧已经是一个从小看电视不知道如何去爱的人了。
另外说一下场景布局,在正常的舞台之外,还有一个超大的背景墙和若干个悬挂在各处的电视屏幕,上面会转播各种画面。包括现场新闻、一些在边缘处发生的场景、广告等等,这些画面有了是实时在棚内棚外拍摄的、有的是录播的。Howard大崩溃的那场戏,摄像机直接对准以实时转播拍摄内容的背景墙为背景,Howard的一举一动在背景墙的画面里无限循环,效果太棒了。
很难想象这是一部40年前的电影改变过来的话剧,到现在来看还是那么适合当下而且有震撼力。更不要提话剧中仅仅涉及了在那个年代业已普遍的电视节,丝毫没有提到现在的网络和新媒体的生态,肯定有更多可以思考的。
另外,在全部戏终结、所有演员谢幕之后,观众正准备散场离开,背景屏幕墙突然开始播放近几任的美国总统就职宣誓的镜头。播到克林顿和奥巴马的时候,有不少迷妹般的欢呼声;播到川普的时候,现在很自然地一片嘘声。这是不是又在强调关于absolute belief的警醒,如果说资本主义已经比较明显的潜在可怕的绝对信仰的话,那么总统的宣誓效忠是不是也是一种呢?很好奇在伦敦演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设计,播放的是什么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