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懒了,直接只贴看的时候超级简短的记录了。 Buried Child2022.2.11年十一 我以为我没看懂,看完剧再去看wiki发现其实我看懂了。没看懂的地方是我在纠结情节没有漏洞,认不认得出来、应对的反应,最后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幻想,虽然不能分清到底是谁的幻想,或许也没必要。和《True West》挺像的,家庭成员间的冲突和纠结。 Tag: Sam Shepard, Master Harold and the Boys2022.2.12年十二 如同标题,首先有阶级的差异。boy善良无知,master善良previliged,但是是由父辈的残忍侵略掠夺带来的。master对父亲的认识和态度很清晰,但又不敢对父亲直说。boys最后还是只能跳舞,很难却要表现装的很轻松。 Tag: Athol Fugard, 酗酒者莫非2022.2.13年十三上海大剧院 太像狂人日记了,红色框框的影像,节奏超级慢,时长特别长,看了两个小时中场走了。在广场和oland外国人尬聊,三女神,好西化啊,高级知识分子的酒鬼啊。地坛是不是小时候课本里面的文章呀,我竟然还记得的,而且记得我的印象是很矫情,儿子很任性。现在再看,说明小时候被母亲治愈之后,长大了还是有问题,但是没人可以救了。为什么男人有病,或者很敏感,觉得整个世界辜负的时候,总是期待着有一个女人的伟大包容理解呢,因为母亲的身份吗? Tag: Krystian Lupa, 史铁生, She Stoops to Conquer2022.2.14年十四 表演非常夸张,为了配合古代的喜剧?女主在TGF里离开是为了去英国工作,现在果然在英国工作了。 Tag: Oliver Goldsmith, Jamie Lloyd, NT Live, Cush Jumbo, Medicine2022.2.15年十五 男主好像在一个病房里,来了两个女的和她对话,有点像在采访他,又有点像在用各种方法启发他,让男主描述自己和自己过往经历。太奇怪了,看不懂。 Tag: Enda Walsh, Domhnall Gleeson, Blindness2022.2.16年十六 改编自同名小说。画面全黑、滚动字幕,一个女生在读有声书一样。看评论好像有很多声影的技术,看b站我戴上降噪耳机也体会不到。看之前做心理建设做了一会,好像没有读书的时候那么令人极度不适了,可能是因为缩减版。 Tag: José Saramago, Simon Stephens, Juliet Stevenson, Wait for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史铁生, Cush Jumbo, Domhnall Gleeson, Enda Walsh, Ethan Hawke, Jack O’Connell, Jamie Lloyd, John Leguizamo, José Saramago, Juliet Stevenson, Krystian Lupa, National Theatre Live, Oliver Goldsmith, Sam Shepard, Samuel Beckett, Scott Elliott, Sienna Miller, Simon Stephens, TC2022, Tennessee Williams, Thomas Bernhard
|
Boesman and Lena 2019.2.7 The Pershing Square Signature Center 几年前Athol Fugard组团到上海演过三部他的剧,印象挺深刻了,没想到这次来纽约正好有他的另一部貌似蛮有名的剧上演。这部的故事背景依然是南非种族隔离。人物特别简单,其实就是剧名的Boesman和Lena,再外加一个讲着没有一句让人听得懂的当地方言的黑人流浪汉。虽然演了两个多小时还没有中场休息,但是情节也蛮简单的,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有色人种两夫妇居无定所四处流浪,一天偶遇一个奄奄一息黑人流浪汉,Lena悉心照顾但是流浪汉还是死了,夫妇间各种冲突争执一度要崩,最后还是继续一起漂泊上路。 看开头的时候就能知道结尾,开头的地方就是夫妻两咣啷咣啷地手上拿着头上顶着各种锅碗瓢盆的家当很疲惫地走来。说实话,第一印象让我想到的竟然是《超生游击队》,一样也是带着全部的家当在游走,老婆在不断地询问终点究竟在哪里。结尾的时候果然也是一模一样的,这意味着一种无法解脱的状态? 在一模一样的开头和结尾之间,发生了的情节表达了故事的冲突所在。找到暂时的路边居所之后,Lena就开始不断地在碎碎念、询问Boesman,Boesman则先是沉默、然后摒不住了开始发脾气。这样的夫妻吵架的场景也太真实了,我甚至有一种亲切感,一方一直在讲话抱怨很多不满很多却没有解决方案但有很多想法和愿望,另一方也根本没有能力去做任何进步改变。但是在这里套在难民的头上,感觉他们的日子过得那么穷困潦倒,生存下去已经应该耗尽他们所有的精力了,他们怎么还那么有精神地哭天喊地抱怨对方呢? 我有一个地方比较在意,临近结尾的时候Lena不是已经决定和Boesman一刀两断了嘛,怎么突然之间又说把家当给她顶就一起走了呢?她本来不是已经打算放弃了吗?她的放弃其实不仅是放弃Boesman,也是自我放弃,等于是自杀了。但是也只有放弃才是真正的解脱啊。他们之前的穷苦的生活,只能用暴力(家暴)、酒精或者很粗糙的娱乐(口琴)来麻痹自己。一旦拥有自由或者存有希望,反而变成了真正的毒药,迫使他们生发出类似于放弃这条崎路。所以我们不能用惯有的价值观来寻求所有人的解决办法,至少不是作者笔下最真实表现出来的这些人,这是我得出的结论。但是我又仔细看了一眼剧院门口的宣传介绍用的标题口号“You can’t answer violence with counter-violence… The answer is love. The best sabotage is love.”。看来我只猜对了问题,官方答案和我的解读还是不一样。
火车司机 The Train Driver 2015.10.11 上海文化广场生态箱剧场 这次上海演出的Fugard三部剧的最后一部《The Train Driver》,继续在生态箱剧场。这次的舞台也很特别,是一个X型的伸展台,然后观众落座在X的空白处观看演出。X型的舞台场景其实是一座无名墓地,X的四个顶点分别坐着一个拉马头琴唱歌的,一个全身红衣的女子,一个白人和一个黑人老头。 故事的主人公是这个白人和黑人,讲的是这个白人来到墓地想要寻找一个无名女人的墓地,然后通过主人公的描述展开剧情原来是有一个无名年轻黑人女人背着她的孩子卧轨自杀,这给压死她们的火车司机带来极大的心理创伤,这位来到无名墓地的白人就是这个火车司机。情节的推进,主要体现在这个火车司机身上:他刚来到这个墓地时的目的是想要找到这个无名女人去咒骂她毁了自己的生活;然后他慢慢回想起他在寻找这个女人身份时目睹的真实的黑人的生活,他便失去了想要咒骂她的意图;接下来他开始懂得这个女人自杀的背景(因为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他领悟了这个无人认领的女人,并想用自己的陪伴作为代价来认领她;黑人提出白人火车司机可以通过帮一个新的无名死尸挖坟来完成认领无名女人的仪式,从而白人可以有所了结并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而白人在挖坟的时候却被当地混混杀死,黑人出于无奈无法讲出真相,于是火车司机自己成为了一具无名尸体。 最让我感到吃惊的是,因为穷苦生活无望而带着孩子去卧轨自杀,这样的事情不仅真实发生着,而且还是发生在非常非常近的现代,就是本世纪的事情!因为年代的接近(甚至就是现在的事情了!)更给我一种紧迫感。如果说前面看的两部Athol Fugard的戏还都是发生在南非种族隔离结束之前,有一种虽然苦难但是苦难或多或少已经随着美好时代来临而结束的感觉。而这出关于黑人苦难对比白人无感的戏却是实实在在发生在苦难似乎已经随着时代被埋葬而实际却并非如此的今天。 关于无名女人、无名墓地,在这部戏里提出的概念也很动人。名字的重要性,体现在了这里。我之前也从来没有想到过,名字的缺失,其实是一种人的缺失。所谓的无名,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没有了名字,而是没有第二个人知道你的名字,你的名字不对任何其他的人有任何意义,也就是当你死后没有人来认领你的意思。这里的”认领”又让我想到的《小王子》里面”驯养”的概念,一个人的名字(生命)有存在的意义,仅仅在于世界上它对于世界上的另一个人有意义。我小时候觉得这种”驯养”的感觉很神奇很美好,但我现在去看这个概念又觉得做作,一个人自己的意义需要他自身之外的别的东西来确认,那不是另一种自欺欺人吗? 最后的结局,原来明明可以结束在白人接受帮新的无名死尸挖坟来完成认领仪式的,那本来可以是非常正面积极的一个结尾,所有人都有一种完备的完结并且恢复原来的人生。但是Fugard偏偏就要再加上一段出人意料的反转,不可否认这样的反转不仅更有力,而且为全剧的主题提供了一种呼应与升华,但却也让观众很直观地感受到了作者的悲观。这种悲观的基调,再一次与我强烈感受到的当代感相交融。有人生活得很苦,很容易我也会生活得很苦,并且这种情形不是什么我们在回顾历史,而是在当下。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
Monday, September 28, 2015
孤岛 The Island 2015.9.27 上海文化广场生态箱剧场 第二部在上海演出的Fugard的话剧《The Island》,剧情比我预想得要简单。Robben Island是南非政府当初关押反抗暴政的囚徒(包括曼德拉)的地方,本剧讲的就是岛上的两名囚徒在监狱中排演希腊悲剧《安提戈涅》的故事。 在整部话剧的进行中,画风转变得很快很频繁,一会是很严肃很沉重的关于被关押在监狱里的人苦难的日子,一会是两位主角插科打诨还是排练时的笑料。我可以理解作者可能是想以一种不是那么苦大仇深的方式来讲述一件苦大仇深的故事,但是这干湿之间的转换有点不自然,因为都提到那么沉重的话题了就感觉那两位主人公再怎样努力搞笑都是一种很悲哀的事情,更何况两位主人公都有一种不是真心乐观的影子。在这种很微妙的气氛之下,好像连这部剧的内容也变得扑朔迷离起来。有一段讲到男主在狱中给朋友打电话的桥段,我看着就觉得很奇怪,连信件都是审查得非常严重,他们怎么可能如此随意地打电话呢。果然这个电话打着打着变成了男主自己在自言自语。同样的,在如此黑色恐怖的环境之下,他们竟然还能编排一场希腊话剧,这更令人难以置信。我一度觉得这场话剧的编排也只是两位男主为了把生命坚持下去而在脑中凭空想象的,但是他们最后却也是因为这部话剧的演出和改编遭到了确实的惩罚。这虚虚实实之间,让我对真正发生了什么事情更不清楚了。 剧中剧的安排,不管是对于剧中的两位男主演出的《安提戈涅》还是我们看的《孤岛》都具有极强的政治意味。安提戈涅埋葬被国家定义为叛徒的兄弟而被审判,原来的古希腊故事中的安提戈涅是遵从了法律的审判,但Fugard笔下的这两位囚徒传达出来的意思是”专政者无权制定法律,因为他不是神”。这种只能认同结论无法认同论据的观点,我也很难去评判。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
Saturday, September 12, 2015
我的孩子们!我的非洲! My Children! My Africa! 2015.9.11 上海文化广场生态箱剧场 上海文化广场推出了南非戏剧大师Athol Fugard(阿索尔·富加德)的三部戏,分别是《我的孩子们!我的非洲!》、《孤岛》和《火车司机》。昨晚我去看了第一部《我的孩子们!我的非洲!》,这次的演出场地是在文化广场旁边的生态箱剧场,是用类似集装箱的感觉搭建出来的露天剧场。在夏末初秋的上海晚上,晚风吹着凉凉的还是很舒服的。露天剧场虽然不大,观众席甚至是没有座位序号的,但是舞台和观众席很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舞台在正方形的空间占据了两边和中间三分之一的地方连接在一起,然后观众就坐在连接的地方的两侧,离演员表演很近,简直就好像是在课堂讲台下的位子上。而为了弥补空间大小的不足,除了那个T字型的表演空间,还往上加盖了一层作为遥远的地点很不错。另外还有一面背景墙可以播放一些幻灯片画面,也正好利用起来。舞台硬件唯一比较吃紧的地方在于话筒音响失效好几次,全靠演员原来声音的音量撑场。 话剧开始之前播出了一小段作者Athol Fugard对中国观众的寄语,作者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一部描写南非非常时刻的话剧,让中国人和南非人互相了解。我可以理解这部话剧可以让中国观众看到一些平时很少会接触到的南非的东西,但是怎么南非人就能了解中国了让人有点费解。接着,作者对这个故事做了一番背景介绍,在南非黑人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的时候他们想要站起来反抗白人的统治,时局相当混乱。有一天,作者在大肆的暴乱报道中,看到一则很小很短的报纸报道说是一名学校黑人老师被烧死了,因为他被怀疑是给政府通风报信的”叛徒”,而之后被证明他是清白的。这么多让人难以安心的暴乱报道中,这则篇幅那么小的报道却让作者难以放下。于是他便创造了《My Children! My Africa!》这部戏,戏中的男一是一个老派的相信教育和希望的黑人老师,男二是这个老师最得意的门生却相信以暴力来寻求自由,女主是一个来自同一城市的白人女生来交流中和两位男主产生了友谊。作者说在他心中是一直在焦灼犹豫思量比较,男一那样的追求自由的方式和男二的追求自由的方式到底应该选择哪一种,在创作这部戏的过程中他也一直在思考着,而当这部戏走到最后的时候也袒露了作者最后选择的立场。 我觉得这部戏真的很赞! 先从大的背景来说,非洲人民的疾苦,对我们来说一直有那么一个印象却遥远得几乎好像是在另一个星球另一个时代。种族之间的冲突,整个民族的苦难,其实这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作者能够以此立题着实让我看到他很了不起的灵魂。对我而言,当我看到背景幻灯片播放那些暴乱画面的时候,我感受到很强烈的震撼。这种震撼的感觉,我印象中还有一次是在看《哥本哈根》话剧的时候背景播放原子弹爆炸的场景。看似遥远的历史事件所带来的灾难性的苦难影响突然之间如此真实,真的震撼到了我。在这样的情况下,让我很难再去在乎各种很肤浅很物质的东西,对人生的追求和讯问必须瞬间升华到另一个层次。 然后再来看三位主角,我觉得作者很厉害的一点是把三位人物刻画得都很鲜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而他们的观点在自己的逻辑系统里都是说的通的(作者有安排每一个人物一段自白来解释一切)。与此同时,这三位人物本身的观点的弱点也很清楚,并且被明显地摆在观众的面前。这样一来,观众可以看清每一个人物的逻辑和观点,也知道他们的缘由和弱点。就算是在如此清晰的表达之下,却依然难以去判断去解答作者一开始提出的那个问题,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追求自由。我觉得这是这部剧最可贵的地方,不仅是因为没有标准答案,而是因为题目是有问题的。当你面对一道有问题的题目,该去用什么样的解题思路呢?我个人觉得略为遗憾的地方是,整部剧的结尾结得多少有点教条,作者把自己代入男一的野心太明显了。在男一借助作者的力量显得高大的时候,反而失掉了他原本可能成为某些观众心目中的英雄的可能性。所以这个问题对于现在看完整部话剧的我来说仍然是一道无解的题目。 本次的演出全英文对白,男一来自英国,男二来自贝宁(某法国殖民地),女主来自香港。我觉得让一个亚洲人来演本来应该是白人的女主是一个非常聪明的点子。作为一个白人,作者的原意本是想用他的文字来”拯救那些无名的、被遗忘的、受尽苦难的灵魂”,我理解他在设计这个白人学生女主的时候是想要用她来引导那些观看话剧的白人观众们。而如果在中国也是用一个白人演员的话,我觉得反倒可能弄巧成拙,因为当我观看一部同时有白人和黑人的演出的时候,我很可能会习惯性地站在(同时第三世界被欧美国家侵略过的)黑人视角来看待这位白人女主的。这次用一名亚洲面孔,倒是会让观众不自觉地把自己代入到这位女主身上,达到了作者原来想要的效果。 最后有一点我很好奇。剧中的男一老师自白自己的人生哲学导师是孔子,”随心所欲不逾矩”和男主追寻的东西从某种角度上是切合的但从另一种角度上却是背道而驰的。我很好奇作者原来就是在剧本里这么写的,还是为了在中国演出而特意改编的。 演出结束后出现的惊喜桥段,竟然是一个老外唱宗教歌曲加教友求婚。这个太莫名了,把话剧本来想要带给观众的思考全部打断了。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们要选择在这样的机会来做这种事情,如果他们是没有意识的,那就是对话剧的严肃真诚的主题的亵渎;如果他们是觉得就是要跟这部话剧主题来配合的,那真心祝福他们的命运永远和这样的主题背景联系在一起。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