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Tag Archives: Milo Rau

2024阿那亚戏剧节

第三次来阿那亚,第二次来阿那亚戏剧节,真的感觉每一次的体验都在变好。这次戏剧节主视觉蛮好看的,开发的比以前好了,服务也很好(服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很高,真的有一股清流的感觉),很好的整体体验。关键是剧目的质量整体都很高,看的4部特邀剧目3部都超级好看,关于演员的故事>台词和台词之间的台词>命令哈姆雷特,戏剧朗读的也都很好。明年再来! 特邀剧目 Hamlet à l’impératif ! 命令哈姆雷特 2024.6.27 海边剧场 感觉这像是一篇关于《哈姆雷特》的论文,而且讨论的都是非常meta的东西,一句话总结就是什么都和戏剧相关。真的再次见识到了法式话痨,有一种法国谈话性节目的既视感,随便一个小小的话题可以说很多很多,很厉害的感觉但是却也不知道真的说了些什么。演员们都很厉害,一共就五个人(其中一个绝大多数的时间在负责配乐)要表演《哈姆雷特》里面的所有的角色,还要中间穿插着把对相关段落的分析演出来。 一开始的时候我还在脑中想要一个一个都记住讲的每一个点,都来过了半小时就放弃了,因为想着后面还有两个小时的内容我肯定记不全记不住的。下面我把我还能回忆起来的稍微整理一下。 这次的观剧体验也是独一无二的。所谓的海边剧场是在阿那亚的海边沙滩上搭建了一座剧场,观众面对着舞台,舞台的背后就是大片的大海,还是很美的。演出票上是没有座位号的,我大概提前半小时到的排队进场,进场的时候看到在我前面的人还在沙滩上跑着到剧场想要抢到更好的位子。演出从天亮演到天黑,7点开始的时候天气特别舒适凉快,9点以后就是冷冽的海风一直往舞台和观众席上吹,这个时候事前发的毯子帮了大忙。座位因为是临时搭建的,不是很舒适,后排的人说看不到我还特意往低了坐屁股和腰都经历了巨大的痛苦。抵不过我坐的位子很中间,舞台效果真的很美。 要说缺点的话,我个人觉得有两个。一个是表演得动作有点过于夸张,甚至有一点像是在给小孩子表演,但是从现场观众得反应来看似乎也是为了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和耐力(观众真的是在很幼稚的夸张表演桥段才有反应)。说到耐力,则是我觉得的另一个缺点,真的有点太长了。我知道要把原来就两三个小时的《哈姆雷特》演出来+解说很难比原来的剧的时长还短。但当我看到Avignon戏剧节的官网上这部戏在2021年首演的时候只有一个小时,叫做Épisode 1 – Un point c’est tout,我希望把现在算是全部完整完成的二个半小时了的版本按照episode分开来看。 Tag: Olivier Py, William Shakespeare, Entrelinhas 台词和台词之间的台词 2024.6.28 孤独图书馆 一开始主角上台拿着一本本子一通狂读,读的内容是两段穿插的内容,一个是《俄狄浦斯王》,一个是一封信。慢慢可以从信里的描述得知,写信的人也是一个弑父的人。 然后主角放下本子,解释自己为什么会来。主角的名字叫托南,他和编剧蒂亚戈一起在准备一出话剧的上演。但蒂亚戈经常请假,说是去看眼睛不舒服,但也可能是在逃避写本子。托南在父母家无意中看到一本内封敲着“里斯本监狱图书馆”的《俄狄浦斯王》,打开一看,里面竟然在字里行间有一封信(开场读的那些内容就是这本书里台词和信的截取)。托南非常兴奋地去找蒂亚戈,觉得可以以这个为主题为内容来创作一部话剧。厉害的地方是信写到的内容总会有那么不自觉地和书的内容有相契合的地方,不知道是不是写信的人不知不觉读到了书里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信的行文。 接着托南想去解开这本书和信的来源,于是他去到了里斯本监狱图书馆,图书馆管理员把托南带到了一间小间,里面坐着两个老人,一个已经眼瞎了,另一个在为他读《堂吉诃德》。一小段读完以后,从两个老人的对话中发现,瞎眼老人名叫蒂亚戈,读书老人叫托南。蒂亚戈对托南说,读的这段有一些什么什么元素,可以衍生出来什么什么情节,说他来口述让托南写在《堂吉诃德》行文之间。托南有点不同意蒂亚戈的一些设计,名叫托南的老人转头问刚到门口的托南是谁,托南觉得不知所措,就离开了。 回来之后托南去找蒂亚戈,却被告知蒂亚戈已经失明,却给他留下了“里斯本监狱图书馆”的《俄狄浦斯王》。托南再打开一看,里面又多了一些信息,是蒂亚戈留下的对应的舞台灯光设计、角色动作语气情绪的安排。 最后托南就在现场按照蒂亚戈留下的这些指导又读了一些书与信,又说这部话剧最后没有成行,又把整部话剧的剧本(他一开始就拿着读的本子)发给了现场的每一位观众。 我的情节复述到此结束。太好看了!这是一个非常博尔赫斯的故事,看到托南找到里斯本监狱两面的蒂亚戈和托南的时候,我的汗毛都竖起来了。这里用了一个很小很小的点,《俄狄浦斯王》的台词和一封信(结果也是成为了这部话剧的台词)之间的神奇的关联,衍生到俄狄浦斯王和信的主人、书里面和书外面、剧里面和剧外面、多重的循环镜像迷宫。我一开始还在想这么简单的东西,还能怎么反转和扩展,然后就是一层一层地让我惊喜。 演出的场地也很特别,在孤独图书馆,晚上10点多才开演,大家就在大晚上先是在孤独图书馆的门口踩在沙子上看着海浪不断打上来排队入场;入场后,都是坐在地上的垫子上,朝着孤独图书馆面向大海落地玻璃看戏。最后竟然真的发剧本了,太赞了。因为有剧本,我也可以摘抄一些。 “那你为什么觉得感性有问题,托南?你对感情有什么看法?” “感情的问题在于它们本质上是感性的,我觉得我们不能再准确地描绘感情了,那是假的。我们所做的是产生想法,然后由别人来判断这些想法是否表达了感情。“ “但这只是想法,只是文字,不是感情。“ “但这些是感性的想法。它们要求我们与文字背后的情感产生共鸣。” “我不确定情感是否在背后。它也可能在前面。” “我的意思是我不关心与某个角色及其情感的共鸣,比如那个在监狱里给女朋友写信的人,我就不想有人与他共鸣。” “喔,托南,让我们澄清一下。这里没有角色。我们就是角色。不管是感性还是不感性,我们就是我们。” “不,蒂亚戈。我们的想法是我们的。人们总是会看到角色,即使是在我们身上。我们就是角色。“ “你,就是一个角色。“ 里斯本监狱里面蒂亚戈和托南的对话 我们如何解释灾难后的这种平静感?这种被确认的失败带来的安慰是什么?未发生的事情和发生的事情一样属于过去吗?还是永远停留在未来,注定永远不属于过去?这些疑点。太多疑点了。托南•基多和蒂亚戈•罗德里格斯之间艺术合作的坎坷故事留下了什么遗产?那就是这些疑点和更多其他的疑点,有些奇怪、有些荒谬、有些迷人,但不计其数,我们担心会让你们感到厌烦,尤其是因为现在已经很晚了。所以,让我们用这几行台词来道别吧,它们是囚信的结尾,是悲剧的结尾,也是这个故事的结尾。 Tag: Tiago Rodrigues, Tónan Quito, Sophocles, Kitchen Chicken 鸡鸡复鸡鸡 […]

牛春戏剧挑战月 School of Resistance

自从去年看了《重述》,我就被Milo Rau圈粉了。在2月底的时候,由Milo Rau主导的一个组织School of Resistance在网络上推出了一系列的影像播出以及相关的辩论。这些影像都是基于Milo Rau的戏剧作品的类似于制作花絮,拍摄记录的影片,更确切点来说有点像是两者的结合。一方面会有不少戏剧现场的表演的录像,基本上已经覆盖了大部分的演出内容;另一方面是参加演出的演员们和导演本人的关于这个戏剧的背景内容的补充,有的是关于戏的内容的,有的是关于拍戏的时候的经历。在看之前我还有一点嫌弃这种形式有点不伦不类的,但是看完之后真的是五体投地啊,完美地解决了光看现场表演没有背景知识看不明白的地方,而且Milo Rau真的是把这种重述的艺术展示到炉火纯青且恰到好处。比起这种形式,Milo Rau所关注的内容、想要传达的想法更是有很大的意义,让人觉得很佩服敬仰,要把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他也一点不为过。膜拜这位男神。 The Last Days of the Ceausescus2021.3.8年廿五 讲的是罗马尼亚1989年底的革命,原来的独裁者总统Ceausescus和他的妻子受到新政府法庭的审判。之前的材料留下的并不多,这部戏剧试图重现当时的审判过程。审判的全程,前总统从头到尾几乎只有一句话,那就是只认原来的法律和政体。最后女演员个人小故事,想到革命第一个想到的是黑暗中尖叫的诉求(虽然未必可行)。 The Moscow Trials2021.3.9年廿六 讲的是有三起关于现代艺术冒犯宗教的案件,独裁政府和宗教相互勾结在一起,在审判的时候直接偏向了宗教那一方,其中的过程和真相并没有被公开。Milo Rau重新建立了一个新的审判,邀请了不同立场的真实身份的人来到这个舞台上的法庭,也请了真实的人来扮演陪审团的角色。虽然是重新建立的审判,但是参加的人们都是真心地在为艺术和自由辩护,或者是在打着宗教和政治的旗帜攻击。其中有一个人有一个人很赤裸地说这些艺术在诋毁俄罗斯核心价值父权,他在为相信这些核心价值的人发声。他们被指出和法西斯的身份联系在一起,却也不在意,而是特别骄傲自己的爱国者的身份,觉得自己所骄傲的关键词:god、family、fatherland、honour。最后的审判结果是平票,不能判定被指控的现代艺术是否有罪。陪审团之一的人突然站起来举例斯大林并当场离场。影片中间还有一段讲在排这出戏的时候,导演亲自出现被查护照被中断,然后还有官方的介入试图终止这个演出,在现场连那些保守派的人们也在对此抗议。 It would be superfluous to examine these three incidents individually. For me the matter is quite clear: in our days there is a war against a hostile form of acting and thinking. It is a […]

柏林戏剧节在中国2020

周末去了一趟杭州,看了“柏林戏剧节在中国”的放映。现在戏剧现场的影像放映在上海已经被禁了快一年了,真的是感到非常丢脸,也无法理解怎么会这样。好在杭州是个好地方,这次放映是在滨江新区的一个新的商场里面,商场是各种厕所网红的装修风格也蛮有意思的。下午放了一场《寂静之家》,然后有一个导赏的讲座(没有听、回附近的酒店休息了),晚上放了一场《轻松五章》。 寂静之家 Tyrannis 2020.11.7 杭州西戏 说实话,此行主要是冲着《轻松五章》来的,所以下午的这部算是买一送一来看的。期待并没有很大,看完觉得有难看的地方,但是也有不少可以想一想的地方。总体而言,给人的感觉是创作者故意用了一些很模糊不清、刻意绕远路的方法来传达一些本可以直接了当说清楚的信息。 舞台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家庭客厅/餐厅的布景,然后还可以通过一个电视机里看到每个家庭成员的房间里发生的事情。情节很简单,就是家庭主妇每天早上把成员们叫醒,然后到公共区域活动吃饭演奏音乐跳舞什么的。平时在半夜会发生很奇怪的甚至恐怖的声音,有一天突然来了一个不速之客,打破了家中的常规,有人死了有人动了杀心等等。 简单记录几点,不高兴展开了。 电视机,是监控还是录像还是实时转播,是给观众看的还是给人物看的? 演员的眼睛是全程闭着的,然后在眼皮上画了眼睛。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能对得上眼走的了位,也很怀疑在现场看的观众是不是看的出来。人物行动的样子真的和《模拟人生》游戏里的很像很像。 背景音乐和音效有什么分不清楚,是给观众听的还是剧中的人物在听? 恐怖/诡异的地方,内部是半夜某种鬼魂附身,外部是界限的模糊。 情节到底是什么,我猜测他们都是报废后隐居的机器人。 轻松五章 Five Easy Pieces 2020.11.7 杭州西戏 太好看了!满分五颗星! 我是之前看了Milo Rau的《La Reprise》觉得超级好看,再来看这部他的成名作,没想到更加好看。故事的演绎手法有那么一点点类似,是对一宗刑事犯罪案件的重述,包括案件的情节、案件里面各个人物角度的叙述、演员、选角、导演各种层级都被包含了进去。最厉害的是这部戏,主演全部是未成年的小孩,但是这些小孩都演的太好太好了。 我的分析都是对这部戏之好的亵渎。我能想到的是这个导演要有多厉害才能让这些小孩演出来那么厉害,说明人类的共情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境界,能够让小孩演这种人性之黑暗的东西的意义等等。还有最后一章讲的是演出的木偶报废后看到了外面蓝天上真实的云,这是一种表演到真实的转机,这个意向选的太棒了,还非常正面。 舞台上的屏幕上显示的是实时拍摄的画面,上面是有字幕的。没有字幕的地方,显然是演员们临时自发讲的一些话。而我们看到的最外围的录像播放,也是有中文字幕的,这个中文字幕稍微有一些翻译上的欠缺,最让我觉得又好笑又好气的是翻译其中一章的标题叫做“提交论文”,我不懂德语也能根据情节联想到应该是“论屈服”之类的意思啊。

鼠春戏剧挑战月海外波 邵宾纳几部

疫情期间线上播放大家各显神通,最突出的就是德国的资源了,真的是数量质量全面碾压其他国家的,不会德语真的吃亏啊。邵宾纳也是,资源每天上,但是都是中国时间半夜三更而且经常没有字幕。好在有好心人,所以还是可以顺利看到一些。 LENIN 列宁 2020.5.1 看了《La Reprise》种草Milo Rau就来看这部,是以列宁为主人公,同样也是有一个现场拍摄投影的大屏幕和现场的表演。这部简直是不用喊卡一步到位的电影镜头了,有的时候还有黑白做旧的效果。在舞台上拍电影,算是戏剧的创新还是堕落? 回到剧作本身,最出挑的当然就是年轻女演员扮演的老弱病残的列宁(虽然后半部分有化老妆),而所有其他的角色都是感觉一眼可以看出来角色身份,对应的年龄性别打扮。 看的过程中我记下来一些点,但是现在有点想不起了。 用列宁自己的话说他只是历史的一部分,为啥还要偶像化他? 有提到的梗:春之觉醒、朝硬币射、斯大林吻别列宁; the powerful kill for power, why powerless也要kill? 列宁最后还是坚持对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的抨击,共产主义有道理。是有道理,但是也有没道理的地方,资本主义也是。 最后列宁自己也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大家的下场都很惨(因为列宁在带来新的理念的同时滋生了斯大林。) tag: Schaubühne, Milo Rau, The Marriage of Maria Braun 玛利亚的婚后生活 2020.5.2 这是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话剧,讲的是女主沉浮于人间、和几个男性角色周旋的故事。旁白超多的,在读剧本。 我觉得这部剧是在讲女性的“选择”,或者说女性的(有限的)“选择”。大概一年前,我在纠结“笑贫不笑娼”到底哪个更高贵的事情。现在来看Maria的选择,有的是出自她内心的追求,有的是在有限的条件之下她可以想到的可以改善生存条件的方法,有的是两者之间的妥协。给人们多一点选择和出路的可能性,如果这种选择是不美好的,那是不是也不是好事呢?比如禁止童工反而是降低了某些穷苦地区的生活收入和水平,再比如最近蛮多讨论的代孕合法化是不是在为侵犯女性权益铺路呢?我还没想清楚。 tag: Schaubühne,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Thomas Ostermeier, Orlando 奥兰多 2020.5.8 改编自沃尔夫的同名小说,讲的是主人公一开始是男的得到女性各种青睐,然后突然之间变成了女的,生活到现代。 全程旁白占比很多,也是在拍电影,但是拍的舞台几乎不能看,因为工作人员太多、闲杂的演员在旁边、转场也太明显,还有偶尔的现成的素材(大自然、小狗)。不讲德语的时候,在大屏幕上还会放字幕。印象比较深的一个镜头蛮搞笑的,是画上胡渣的Orlando和戴金色长假发有真胡渣的对象。 故事本身,其实是在讲荒淫无度的生活间隙对诗歌文艺的追求?还是关于性别和女性主义?没看懂。 tag: Schaubühne, Virginia Woolf, Katie Mitchell, An Enemy of […]

鼠春戏剧挑战月海外波 La Reprise

La Reprise 2020.4.23 正如这部剧的标题一样,这部剧是一种“复述”,更是各种嵌套的复述。从外到里,顺序来看。 一开始是一个人出来讲关于演出的意义,他说演员初上这个舞台是0到1的质变,但是演员固然重要也仅仅是送披萨的人,披萨本身好不好吃更重要。 然后是一场试镜,请了三个演员分别来试镜接下来要演的角色。此时就开始介绍要演的内容,是根据发生在比利时小镇的一件真实的凶杀案件改编的。 再下来,便是试镜的这些演员通过了试镜,直接开始在舞台上分幕来演出这场凶杀案了。这是一场血腥暴力甚至让人有点难以理解的杀害同性恋的案件,有被害者的父母在卧室里等不到孩子回家的着急的场景,还有凶手自己的爱侣之间的交流,还有超级直白的凶杀过程等等。 现场的表演的还原未免过于真实,老年人全裸在床上、被害者被扒光摔在地上、鞭尸、在尸体上小便等等。让人产生了很不舒服的真实感。 嵌套不止于此,因为我们能看到的台上的演出,还伴随着同时在背景幕上播放的同样是这些演员扮演的几乎是同样的场景。被投幕的镜头更像是当初真实发生的样子,而现在舞台上的演员们试图把它在舞台上现场还原,两者之间是同步发生的,但是能看得出来总有一点些许的小动作上的不同,或是同步或是一种衍生。 而凶杀的那场,投幕的内容并非是原先的被认为是原型的内容,而是直接把现场舞台上的演出实时拍摄投放。嵌套出现了自指。 回到故事内容本身,同样是讲小镇同性恋受到的不公和歧视,但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似乎创作者是想把这段经历和小镇本身的环境历史联系在一起。一直在铺垫和强调,这座比利时的小镇原来是人丁兴旺的一座工业城市,几乎所有人都在同一座工厂里工作几十年一辈子,但是经济衰退之后,整个小镇失业率超级高。不知不觉中,似乎是把资本主义工厂萧条失业的背景联系到了仇视同性恋的暴力。 故事之外,形式很用心,这种用心也让人思考。 我觉得最厉害的地方,是另一层“复述”。在试镜的时候,有一位演员讲到一个场景,说是一个人走上舞台中央有一把椅子,从天花板上掉下来一跟绳子,主人公站到椅子上然后把绳子缠绕在自己的脖子上。此时他等待着观众的反应,要么观众不管不顾,要么观众上来阻止。说的时候,大家也仅仅把它作为试镜的时候演员描述自己的演出经历。等到把整个故事讲完,整部剧临近结束的时候,扮演被害者的这位演员再次回到舞台中央,我们看到他站上一把椅子上把绳子缠绕在自己的脖子上,他把之前在试镜的时候讲些内容又讲了一遍。接着全剧终。 当着观众的面上吊自杀的事情,前不久我看到Tim Crouch在《I, Malvolio》里刚做过,之不是Tim Crouch是在玩弄观众。但是这部剧真的是在布莱希特式的间离,他是在唤醒呼吁观众的行动,这种行动不是字面上的把椅子稳住之类的,而是和所讲的故事内涵相关的。 之前Milo Rau的《轻松五章》来上海演过,因为我持有偏见(小孩主演)而错过了。这个名字我现在记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