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ww: The Arrest of Ai Weiwei 2020.4.30 Hampstead Theatre At Home这次推出的一系列话剧主题都挺政治的,这部剧是《Drawing the Line》的编剧加上《Wild》的导演,讲的又是艾未未的故事,可以想见一二其内容走向。此剧根据艾未未2011年被捕一事改编,讲艾未未在机场突然被捕,然后在不同的地方被监禁审问,最后被定罪经济犯罪。这一逮捕背后,是因为艾未未一系列的艺术作品以及政治视角和当局的相左。 乍看之下,艾未未被捕和斯诺登的逃亡有那么一些相似之处,都是因为和国家利益冲突而被追捕。这部话剧和《Wild》之间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是从机场这么一个浮动性的地点开始故事,但是接下来这两位主人公受到的对待却大相径庭。艾未未受到的审问,我不确定真实性有多少,但是是很典型的西方人归纳总结的中国式的审问。逻辑前提是有罪假设,而且是欲加之罪的有罪假设,艺术诈骗犯、色情犯都是可以随便来的。 让我特别在意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剧中的那些“反面角色”,他们的合理性在哪里。第一个审问场景里,两个审问的人最后怎么就变得温和了还掏心掏肺了?第二个审问场景里得两个年轻警卫,艾未未说他们只是一无所有的农村小孩,他们怎么就愿意不动嘴巴和艾未未说话聊天了呢?本以为一切没那么简单,其实就那么简单,这就是制度的厉害之处。 我很粗暴地总结,作恶的人要么是真心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那是“坏”,要么是被洗脑了所以就乖乖执行上面的指令那是“蠢”,要么是自己其实也对自己的行为抱有怀疑但是却身处底层必须低头那是“弱”。这个英国人笔下的故事显然是把大多数人作恶归结于“弱”,我觉得有点太乐观了。 两个政客之间的对话解释了为什么要逮捕和释放艾未未。释放的原因是因为官方不相信这么一小撮人可以搞得出来什么有影响的事情,就算是放任其自由所带来的伤害也没有逮捕他使得国际关注升级带来的压力大。 我想到的是那是接近10年前了,现在中国继续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而且已经没有国际压力了,所谓的国际压力直接转变成为煽动民族情绪的催化剂了。(所以?)管的的更紧了。并不是因为这一小撮人的力量变大了,而是不怕国际压力了。 最后一段艾未未看着花瓶、拿着花瓶、砸碎花瓶的独白非常直白,总结得很好,但是对于西方来说理所当然、对于东方来说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性不够。 每一幕开场前有一群老外在看展,好像很fancy的样子,其实都是在摆拍和夸夸其谈。这是一个很有洞察力的标志,对于艾未未来说,艺术之美并不在艺术品本身,而是在观赏艺术品的人身上。那对于欣赏艺术的人来说,欣赏艺术本身只是一种价值,更该做到的是去理解艺术家想要表达的诉求,并用行动来帮助艺术家来解决这一诉求。 另外,虽然是一个完全发生在中国的故事,为什么扮演故事里的角色的演员全部是亚洲面孔呢?而且是中国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不是中国人的亚洲演员?这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吗?话说回来,Benedict Wong真的挺神似艾未未的呢。 Tag: Howard Brenton, James Macdonald, Benedict Wong, Ai Weiwei, Hampstead Theatre,
Wild 2020.4.3 故事的主人公原型取自于Edward Snowden,场景设定是在他向全世界揭露了真相之后,辗转来到俄罗斯却被滞留在那里。设定之外,这部话剧里发生的一切都是Mike Bartlett虚构的,或者至少Snowden没有在他的自传里这么描述过。有一个神秘的组织愿意向他提供帮助,同时也想从他那里得到什么,男主人公在俄罗斯的酒店房间里,和这个组织派来的人交谈起来。 第一幕是一个自称George的女性,看上去奇奇怪怪的,好像那种剑走偏锋的智商超高的特工的感觉,然后讲出来的话也是天马行空,搞笑又犀利,又好像有点和世俗世界割裂一样。女George说,男主人公的这一行为的影响力特别大,出发点可以被解读为为了国家好也可以被解读为为了国家坏,而对于女George而言还有第三种选择,那就是为了adventure。男主挑战女George自己的选择,既然是为了人生的adventure,为什么女George要成为组织的一员。女George的回复是至少她可以成为或者当世界发生重大改变时在场,而且因此有可能有所影响力来改变一些什么。男主不觉得自己愿意出卖什么,不愿变成某个组织的一员,为这个组织的利益挂名。女George被拒绝了,于是就离开了。 第二幕来了一个自称George的男性,说他才是真正被组织派过来的,那个女George不知道是谁。男George开始质疑男主这一惊天行为的结果,不仅是毁掉了整个国家的安全体系,而且男主这么做的结果是很可能自己马上会被暗杀,人都死了,世界没有任何意义了。男主感觉到被威胁了,不愿意合作,男George便走了。 第三幕女George又回来了,男主已经搞不清楚状况了,也对所谓的组织产生了怀疑。男主的纠结在于必有一些信仰的东西在支撑着一个人在世界上存在下去,女George说她的是progress,男主说他的是真相。男主就说只要女George说出自己真实身份,看到女George真实的地方,他就愿意就合作。女George尝试讲了好几次自己的名字,真相实在是说不出口,于是只能在自己的手上戳一个洞用流血自证。男主就答应配合了。 最后一幕,男女George同时出现,原来他们都是同一组织派来的。然后男主突然发现,女George之前流血是假的。男女George哈哈大笑,流血是假的是小case,整个酒店房间都是假的呢。然后男女George按了几下遥控器,整个酒店房间的舞台全部消失了,整个舞台被倾斜90度抬起来。男女George站在现在的平面上继续讲话,而男主则呆坐在已经成90度垂直于地面的椅子上。最令人震惊的并不是政府在侵犯民众,而是民众有多不在意,只要这些东西是免费的。男主想证明某种美好信仰(belief/trust)的重要性,结果男女George却告诉他这些也都是假的。世界on the edge,男主也并没有tilt it over,他merely point at it。男主的世界被颠覆了,perception变化了,他也无所适从了。 几个可能性的思路的探讨,已经是非常高能了,最后整个世界的颠倒,太有震撼力了。看到男主的呆若木鸡,我本能地想为他维护争辩些什么。好人的世界被颠覆,并不是好人的错,就好像不能让揭露恶行的人等同于恶人一样。但是我觉得这部剧说的是在此之上,好人要对此有觉悟,这又是另一个高度了。然而至少在现阶段,我觉得是不对的,越默认,强权就越得寸进尺,所以审查会变成自我审查。 对于标题的理解,我觉得一方面是代指男主的来源(戴着西部牛仔帽)的美国,是一片新大陆的开拓之地;另一方面是指男主现在的所在,俄罗斯,一个完全不用同样的规则和价值观行事的战斗民族的环境;最后还指整个人类的疯狂世界内嵌的逻辑和规则的复杂和不可理喻。 Tag: Mike Bartlett, James Macdonald, Hampstead Theatre, Edward Snowden,
Angels in America Part One: Millennium Approaches 2019.7.6 Part Two: Perestroika 2019.7.7 十几年看过电视剧的版本,但是现在几乎一点也不记得了。话剧版延续了电视剧版本的一人多角的传统,在电视剧中似乎是为了传达人人皆天使的暗喻,但是这个在话剧中似乎不是重点了。现在看话剧觉得自己比以前能看懂很多。这个故事讲的是那个年代被艾滋病重创的同性恋群体的生存状态,每一个主角都很特别,从不同的身世信仰、到对政治态度以及歧视的讨论,现在看来还是让我大开眼界(脑界)。 简单罗列一下我的一些想法。 这是另一种的魔幻现实,但又是很扎实的现实。特别是第二部分开始有很多很魔幻的东西,与天使的对话。天使是一些没有创造力的dull的生物;天使责怪人类变化、moving,把上帝给气跑了;天使对人类的要求是“don’t migrate. don’t mingle.”;天使觉得人类的变化和进步是有限的,甚至是愚蠢可笑的。但是既然这剧中已经表达出来,这里的天使也并不是完美的、是有缺陷的,那么人类也可以是和天使平起平坐的了,是可以讨价还价甚至争辩反抗的。 关于天使对人类的要求,我的想法是矛盾的:从大环境(以前是美国,现在更是中国)来说,人类的确是变化发展的太快,快过于自己的能力,或者说自己的能力觉悟发展没跟得上人类的发展。但是从小环境来说,gay的存在是一种migrate/mingle/moving,它的存在就算太年轻还没准备好,也不能以这个理由来否定它的合理性。 和幻想中的人物对话,但是又好像是高一层次的神安排的(这个神可以说是编剧本人),所以又可以当真。Roy死前对峙叫妈,我还在想这是一个bug,为什么自己所幻想出来的人还会认错,后来果然是他在最后耍一次自己幻想中的人。 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那么多苦难,怎么会有那么多爱呢?和爱比起来,正义和政治简单多了。再回到不同的角色身上,我觉得这部剧超厉害的地方就是这些角色的多样性。每个人的种族、宗教信仰、历史、政治观、价值观都很不一样。但是谁也并不占谁的道德高地之上。这些人都太年轻来面对这一切,每个人都很可怜,包括深柜政客Roy Cohn。 渣男Louis Ironson是最理性最理想主义的;Joe Pitt作为摩门教这样的过来人劝Louis要和平直面世界的不完美。洗白渣男有点狡猾,而且洗白也只是Joe的一己私欲,但是我愿意buy it。最后男主Prior Walter想要活下去,天使说死亡是这个糟糕的世界最好的protector,男主回答对生的执念,生是希望的必要条件。 I live in America, Louis. That’s hard enough. I don’t have to love it. You do that. Everybody’s got to love something. 最有说一下演出本身。讲到幻觉的场景设计,虽然是话剧舞台,但是一点不比电视剧版本的效果差。演员列表更是阵容超级强大,小狼的美音听的有一点出戏,演技的话我觉得Prior (Andrew Garfield)优于Louis (James McArdle)优于Joe (Russell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Adam Gillen, Andrew Garfield, Arthur Miller, Ben Foster, Benedict Andrews, Bernard Shaw, Bill Pullman, Christopher Ecclestone, Colin Morgan, Conleth Hill, Damien Molony, Denise Gough, Edward Albee, Gillian Anderson, Harold Pinter, Helen Mirren, Ian McKellen, Imelda Staunton, Imogen Poots, Indira Varma, James McArdle, Jenna Coleman, Jeremy Herrin, Jodie Whittaker, Lucian Msamati, Luke Newberry, Luke Treadaway, Marianne Elliott, Mozart, Nathan Lane, Nathan Stewart-Jarrett, National Theatre Live, Nicholas Hytner, Olivia Vinall, Patrick Stewart, Peter Morgan, Peter Shaffer, Ralph Fiennes, Russell Tovey, Sally Field, Sean Mathias, Simon Godwin, Sophocles, Stephen Daldry, TC2019, Tennessee Williams, Tom Stoppard, Tony Kushner, Vanessa Kir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