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Tag Archives: Mike Bartlett

2021阿那亚戏剧节

今年有了阿那亚戏剧节,虽然没有国外的剧团表演,但是整个还是搞的有声有色。整个氛围不比乌镇差,主要还是因为场地比较大吧,不会有小街过桥人挤人的窒息感。活动也非常丰富,除了常规的剧目演出之外,还有很多小团体的候鸟300,还有专业导演的剧本朗读,还有一些戏剧高清放映,还有各种戏剧主题的戏剧装置可以打卡。赶上了开幕大戏Lupa的《狂人日记》的世界首演,看了两部剧本朗读感觉都比常规剧目演出好很多,最后临走那天看了李建军的《变形记》竟然成了这次我阿那亚戏剧节之行最喜欢的一部。明年再来。 狂人日记 2021.6.10 A剧场 三场,每场一个半小时,四个半小时可以睡觉的时间。 一上来就悬疑味道十足,不管是背景音乐还是氛围甚至都有一点恐怖和瘆人了,抛出了很多问题,真的让人很想知道主人公究竟是怎么回事,是不是真的发狂了,他和他日记里的人发生了什么纠葛,现在人到底到哪里去了等等。配合这个悬疑开头的却是全场超级超级慢的节奏,太想念倍速了。这个慢的节奏,却是迟迟不揭开谜底和真相。我那时的想法是,我可以忍,看它慢慢营造气氛铺垫结局,但是如果结局还不讲清楚的话,就太做作了。 同一本日记,第一场的时候叙事者先读一遍斟酌一遍,哥哥帮忙指指点点;第二场狂人自己思考过程来一遍,把文章想一遍,再超级慢的行文速度写一遍。第二场狂人发狂看到要吃人的人来找他了,要吃人的人表演的太夸张一点也不好。十字架上的人是什么鬼?结果狂人又和小姨子暧昧上了,需要加那么多狗血的剧情吗? 看完第一场和第二场,我还是没明白。狂人到底是害怕无差别吃人,还是因为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有想法害怕别人爱吃有想法的人?有的地方又好像在说吃人是指对农民的剥削。 好不容易坚持到那么晚,最后一场直接把我看得翻白眼都要抽筋了。穿越到现代在火车里和大学生谈心,还没把道理说清楚吧怎么已经要链接现在把道义传递了?而且他的身份怎么突然变成吃人而不是害怕被人吃了?然后出现妈妈的回忆,变成了原生家庭的秘密和悲哀,还暗示他们交换了妹妹吃?最后十分钟,全盘反转突然变成了在控诉暴力诉求人道,这个道理对但是和前面的连不起来啊。现在是世界首演,没办法像之前售票演出还挂着试演的借口了,这最后一场感觉根本就没想清楚准备好啊。真的救救孩子吧。 tag: 鲁迅, Krystian Lupa, 哈姆雷特 2021.6.11 排练场 烂片不多做记录,改编的烂,演出的烂,强行插入各种歌曲烂,记住这个导演以后千万不能再上当了。 演出地点是原来的销售中心,环境很好的,还有整排落地窗户只面大海。然后导演就玩了很多次把电动窗帘上上下下想要营造气氛,但是电动窗帘移动的机械声音超级响的。最该退票的地方是整个场地全部是一样平的椅子,从第三排开始根本看不到舞台,演员30%的时间是在地面表演,根本什么都看不到,剩下的时间只能看到一个个头。 tag: William Shakespeare, 白尚武,  变形记 2021.6.12 蜂巢剧场 这个版本的《变形记》的主人公设定是一个中国的快递员,他变成虫子了。我没想到这部西方的荒诞的作品在现在的中国会变得如此字面意思都能字字对上。内卷的可怕之处在于相信甚至感激它,觉得它是理所应当的,甚至为它骄傲自豪,仅仅因为生活质量的上升而忘了付出的代价。这样一来,所得到的东西慢慢变成了必需品,付出的代价也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诅咒。 一开始很容易去责怪最直接的人,客人和亲人(客人不开心就要点差评,亲人全家人指望着他出门打工养家糊口),以为是他们在压榨而忘了根本的原因。而后发现如果大家都是这样,其实压榨的人恰恰就是亲人。从快递员到直播,各种压榨,虽然是不得已为生活,但同时父母觉得这样是好的生活,需要把主人公弄死忘记然后就是美好的生活。 最后好多人出来,把主旨说的更明显,控诉观众努力工作,诅咒大家变成甲虫。其实这里的意思和《狂人日记》是一样的,人不是人了,但又在竭力呼唤一种觉醒,连形式都一样上来一大帮素人,只不过这一部的素人站在狂人这一边。 关于快递员,大家都不把快递员当人,是谁送的快递根本无所谓。我虽然不是这么想,但是反而是社恐不希望接触人类快递员。但是不是我这种想法是在为了自己舒服而把快递员异化?那么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抵制社会主义消费主义资本主义,这样快递员会更开心还是更苦呢? tag: Franz Kafka, 李建军, 公牛 2021.6.11 阿那亚办公室 真的是在阿那亚的办公室里,把一块办公空间中间比较空的地方放了一些椅子,四个角落四个话筒四个读剧本的演员。 故事讲的是办公室里有人要被裁员了,几个职员在相互讨论、吐槽、设置陷阱等等。短短一个小时,剧的内容感觉挺正常的,不会哗众取宠,可以短小精悍的讲一个故事怎么很多人做不到。 tag: Mike Bartlett, 苏小刚, 冬季的葬礼 2021.6.12 阿那亚儿童农庄 刚开始是特别列文的感觉,一个老母亲临死前在和儿子对话,想知道自己第二天的葬礼会不会有人来参加。但是恰巧第二天原本是亲戚嫁女儿的日子,死了母亲的儿子去找亲戚,亲戚为了躲避举家逃亡,竟然变成了一出小品喜剧。直到亲家丈人在逃亡中赶不上了,被死神带走,死神叫丈人像在放屁一样释放自己的灵魂。 因为时间原因,演了40分钟就结束了,好像和完整版本还有很多很多情节。这些演员们虽然说是剧本朗读,但是也有很多表演,服装基本也是到位的,差不多是比较完整的演出了。不知道是因为本来就把期待降低了,还是剧本本身就是很不错的,感觉这两场的剧本朗读都比《狂人日记》和《哈姆雷特》好看呢。 这些剧本朗读是在大麦上免费抢票的,抢不到的话在现场排候补一般也可以排到,真的蛮好的。临走离开阿那亚的时候,在排练场外室外的地方,正好还看到有人在排练《天使在美国》的剧本朗读,那么长那么长的剧,如何截取在一小时内演啊。 tag: Hanoch Levin, 杨婷,

鼠春戏剧挑战月海外波 Wild

Wild 2020.4.3 故事的主人公原型取自于Edward Snowden,场景设定是在他向全世界揭露了真相之后,辗转来到俄罗斯却被滞留在那里。设定之外,这部话剧里发生的一切都是Mike Bartlett虚构的,或者至少Snowden没有在他的自传里这么描述过。有一个神秘的组织愿意向他提供帮助,同时也想从他那里得到什么,男主人公在俄罗斯的酒店房间里,和这个组织派来的人交谈起来。 第一幕是一个自称George的女性,看上去奇奇怪怪的,好像那种剑走偏锋的智商超高的特工的感觉,然后讲出来的话也是天马行空,搞笑又犀利,又好像有点和世俗世界割裂一样。女George说,男主人公的这一行为的影响力特别大,出发点可以被解读为为了国家好也可以被解读为为了国家坏,而对于女George而言还有第三种选择,那就是为了adventure。男主挑战女George自己的选择,既然是为了人生的adventure,为什么女George要成为组织的一员。女George的回复是至少她可以成为或者当世界发生重大改变时在场,而且因此有可能有所影响力来改变一些什么。男主不觉得自己愿意出卖什么,不愿变成某个组织的一员,为这个组织的利益挂名。女George被拒绝了,于是就离开了。 第二幕来了一个自称George的男性,说他才是真正被组织派过来的,那个女George不知道是谁。男George开始质疑男主这一惊天行为的结果,不仅是毁掉了整个国家的安全体系,而且男主这么做的结果是很可能自己马上会被暗杀,人都死了,世界没有任何意义了。男主感觉到被威胁了,不愿意合作,男George便走了。 第三幕女George又回来了,男主已经搞不清楚状况了,也对所谓的组织产生了怀疑。男主的纠结在于必有一些信仰的东西在支撑着一个人在世界上存在下去,女George说她的是progress,男主说他的是真相。男主就说只要女George说出自己真实身份,看到女George真实的地方,他就愿意就合作。女George尝试讲了好几次自己的名字,真相实在是说不出口,于是只能在自己的手上戳一个洞用流血自证。男主就答应配合了。 最后一幕,男女George同时出现,原来他们都是同一组织派来的。然后男主突然发现,女George之前流血是假的。男女George哈哈大笑,流血是假的是小case,整个酒店房间都是假的呢。然后男女George按了几下遥控器,整个酒店房间的舞台全部消失了,整个舞台被倾斜90度抬起来。男女George站在现在的平面上继续讲话,而男主则呆坐在已经成90度垂直于地面的椅子上。最令人震惊的并不是政府在侵犯民众,而是民众有多不在意,只要这些东西是免费的。男主想证明某种美好信仰(belief/trust)的重要性,结果男女George却告诉他这些也都是假的。世界on the edge,男主也并没有tilt it over,他merely point at it。男主的世界被颠覆了,perception变化了,他也无所适从了。 几个可能性的思路的探讨,已经是非常高能了,最后整个世界的颠倒,太有震撼力了。看到男主的呆若木鸡,我本能地想为他维护争辩些什么。好人的世界被颠覆,并不是好人的错,就好像不能让揭露恶行的人等同于恶人一样。但是我觉得这部剧说的是在此之上,好人要对此有觉悟,这又是另一个高度了。然而至少在现阶段,我觉得是不对的,越默认,强权就越得寸进尺,所以审查会变成自我审查。 对于标题的理解,我觉得一方面是代指男主的来源(戴着西部牛仔帽)的美国,是一片新大陆的开拓之地;另一方面是指男主现在的所在,俄罗斯,一个完全不用同样的规则和价值观行事的战斗民族的环境;最后还指整个人类的疯狂世界内嵌的逻辑和规则的复杂和不可理喻。 Tag: Mike Bartlett, James Macdonald, Hampstead Theatre, Edward Snowden,

西游百老汇 King Charles III

King Charles III 2016.1.31 Music Box Theatre 这部话剧讲的是假设现在的英国女王Queen Elizabeth II去世后,Prince of Wales继位成为King Charles III,然后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明明是一部alternative history,却在海报上明码标注这是一部future history play,可见作者是有多大胆。 此剧分为上下两幕,有着相当惊人的反差,几乎可以把两幕当作两部作品来看。 上部讲执政党想要通过一则新的法案,来限制媒体自由报道,被新上任的King Charles III给拦下了,接下来发生了各种党派之间、党派与皇权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博弈。从剧情上来看,很像现代政治讽刺剧,有一点点在看《Yes Minister》的感觉,主要在讲权力的分配以及皇权的意义。在上部中,我们还能看到两组对称的权力。在野党不能全心帮助执政党去挑战国王,王子也不能全盘否定父亲的决定,他们考虑的并不是自己真正的想法,而是在考虑自己未来可能遭遇到的政治环境。而国王却貌似是在一心一意地听从自己内心真切的想法、行使自己的权力。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不久之前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讲到洛克的政治哲学,民主国家政治上摒弃世袭主义而在经济上依然保留。我们好像都很理所应当地理解应该政治上摒弃世袭主义,于是开始来考虑经济上世袭主义是否站得住脚。而在看这部剧的时候,我反而感觉到一种一种振奋与希望,在于皇权起到了之前未有的作用,从自己的理解出发站在民众的角度挑战了执政党,但是执政党本身是从定义上来就是民众的选择。国王签署法案才会生效,这给予国王check democrcy的权力,也就是说让国王来做判断被选举出来代表民众的政党所通过的法案内容是否真正对民众有利。国王利用自己理论上的权力真的可以使用的话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光从剧情来看的话,好像是一件很正面很燃烧的事情,但是使之这样的并不是权力的分配机制本身,而是完全依赖于国王个人是怎样的人。 下部的剧情走向在中场休息的时候根本不可能猜到,我本来还在思索作者将会如何给皇权的合理性定调子、如何结果皇权与民主之间的冲突,没想到下部画风瞬间变成了权力的游戏,更像一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像李尔王,国王臣服于亲情;像麦克白,被老婆挑唆的威廉。在看上部的时候就很明显有在黑Kate王妃,没想到原来是为了铺垫这样的神发展。很奇怪的是Harry的反转不是很合理,他什么时候变得那么忠诚于他的哥哥? 上下两幕有如此大的反差,看这部剧真的是赚到了。再加上台词写的好,有节奏感,像莎剧,而且不同背景人物的台词有不同的节奏,寓意着不同的身份阶层。剧中的人物都有些stereotype,但是仅有如此,才能让观众能在一个alternative history的剧里面识别现实生活中原有的那些角色,同时起到parady应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