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31, 2024
本来觉得新的一季的Doctor Who挺不错蛮喜欢的,这一集圣诞特辑真的让人很失望,很多不喜欢的地方。 这几个不喜欢并不是说剧情不顺,而是非要通过这样的设定来讲故事凸显出来的是编剧的狭隘。 另,被Doctor抛弃的酒店服务员。我以为Doctor放在前台包裹起来的已经是Tardis的小模型来,那么还在房间的窗台前还留一个Tardis小模型是什么意思?
Friday, December 20, 2024
无人逝去 そして誰も死ななかった 白井智之 姚奕崴(译) 9787541166792 又读了一本白井智之的推理小说,他的推理特色是口味比较重、解密的设定也比较特别。这本依旧如此,设定蛮新的(同时还有致敬),但是推理的部分并不是很让人惊艳。 故事讲的是一群推理小说作家被邀请去孤岛参加某个活动,然后被困在孤岛上,所有人都一一死掉。光是看这样的描述,不免让人想到阿加莎的《无人生还》,表面上的这些情节都很类似,包括凶手也的确是孤岛上的其中一人等等。 (以下有剧透) 白井智之创作的不同之处,一个是书中的设定是从某个原始岛屿传出来一种寄生虫,通过性传播,这种寄生虫可以保持宿主在死亡后继续生存,另一个是一如既往地有假解答和真解答。假解答反而比较有意思,就是这群人都是有寄生虫的,他们其实是在去岛上的船上就已经都死了。真解答又多了一些阿加莎式的古早恩怨的驱动。 我觉得有一点奇怪的是,寄生虫保持宿主生存这件事情并不是一个书中普遍的共识,而是很后面主人公们推理出来的。但是在这些主人公们刚复活的时候,他们不是第一时间推理为何死而复生,而是通过各种常规的线索比如时间线啊、现场线索啊去推理谁是凶手。连死而复生这样的事情都没有合理解释了,还能这种常规的逻辑推理还站得住脚吗?
Monday, December 16, 2024
2024.12.16 博悦会影城上海环宇城IMAX店 《Wicked》应该算是我的入坑音乐剧吧,2009年看《Glee》里面的《Defying Gravity》然后专辑听到翻来覆去,后面几年四个城市看了四遍音乐剧现场,2024年能看到电影版,真的是老泪纵横了。今天看的电影,心情相当激动,同时也很享受。好看,好听! 还没上映的时候就听了电影版的原声,歌曲只到《Defying Gravity》,开始有点担心后来被证实原来电影真的只演上半部。上映之后,网上的评价也普遍说比较拖沓。但我看了反而觉得拖沓还好,反而觉得是时间翻倍的沉浸享受。 初代的两位演员出演是彩蛋惊喜,两个人在《One Short Day》的地方出现,假装互相抢风头,还有标志性的“啊啊啊”。 音乐还是太好听了!每一个动机作为背景音乐出现的时候,都很熟悉,感动到想哭。 画面好,真的像魔法世界一样。《Dancing Through Life》这段的图书馆的舞蹈场景也好看梦幻。 我差点忘记了还有动物被禁言的情节,为什么这些情节还不过时? 这一版的Glinda的缺陷似乎被放大了一点,交互时候的善意和反思感觉没有很重笔墨,可能会在下半部发力吧。同时Glinda被伤害的地方也似乎被放大了一点,被魔法老师、大巫师忽视小瞧的情节,以前我根本没放在心上,这次看也很戳,几乎可以和Elphaba的互为映射了。 Glinda/Belinda,Boq/Bik 当年听A妹和MIKA的《Popular Song》的时候,怎么想得到A妹真的会演到电影。听电影原声的时候觉得A妹的声音、甚至讲台词的地方好像初代。 如果一样要说缺陷的话,这些演员年纪都有点太大了。但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不就是不要预设吗,还是年轻才有资格不预设? 电影的制作人是Ben Platt他爸! 就像一部作品/一个艺术家可以托尼奖、奥斯卡奖、格莱美奖大满贯,这篇网志也给它三个类别都标上哈哈哈。 Tag: Stephen Schwartz, Winnie Holzman, Idina Menzel, Kristin Chenoweth, Jon M. Chu, Cynthia Erivo, Ariana Grande, Jonathan Bailey,
Filed in 电影我也看, 艾颇得歌单, 普雷缪色扣
|
Tagged Ariana Grande, Cynthia Erivo, Idina Menzel, Jon M. Chu, Jonathan Bailey, Kristin Chenoweth, Musical, Stephen Schwartz, Winnie Holzman
|
Saturday, December 14, 2024
太白金星有点烦 马伯庸 张科学(读) 9787572610912 微信读书上听的有声书,从太白金星的角度叙述西游记的故事。原来以为是轻轻松松的搞笑设定故事,结果是非常国企事业单位风格的老干部日记,把西游记的人物变成完成政治任务的棋子,全部都是预设的,而且还自洽自己本质是善的。太恶心了,越发显得西游记好。
Saturday, December 14, 2024
幸福账单 约纳斯·卡尔松 Jonas Karlsson 9787020175963 这篇中篇小说讲的是一个平平无奇的主人公,没有家庭、没有事业、没有友情、有点简单爱好、几乎没有什么人生追求,收到一份超级高额的账单,要求他为他的幸福买单。但是他勾搭上一个客服人员,每天和她聊天聊经历,爆出来自己的初恋,然后账单又更高了,高得离谱。 是一个离奇的故事,一开始看好像比较有梗,看到后面觉得有点受到侮辱。这个幸福账单,这到底在惩罚幸福的人、还是惩罚幸福不自知的人、还是惩罚和主人公一样loser却还要被惩罚的读者? 读的过程中记下的几点随机的想法: 如果焦虑可以抵扣账单的话,那不是死循环了吗?幸福的时候不知道有代价,就要发账单了,看到高额账单的焦虑可以抵扣账单,就不那么焦虑了,但就又要账单付钱了。 我以前对西方人/外地人的culture shock是他们在做某个决定或者选择的时候,并不考虑价钱(成本/账单)。 欠的钱就像思想实验分数一样,被人知道就等于也知道了一切。 和接线员的沟通有点恶心,好感和骚扰一线之隔。
Thursday, December 12, 2024
海上钢琴师2024.11.30上海大剧院 染空间新出的中文原创音乐剧,主演自然少不了刘令飞/白举纲。看之前听说风评比较差,下半场情节魔改,但是我本来对1900这个故事就比较无感,所以魔改也没看出来,也没觉得哪里不妥。 音乐剧里面的歌的作曲是写《太阳王》、《法扎》和最近的《都市莫里哀》的Dove Attia。歌挺好听的,觉得刘令飞唱的不完美,翟李朔天唱的更稳。作词是《人间失格》的EZ-Ven和黄雅洁,歌词有点太大太空了。 原来我比较抗拒小孩的角色,但小孩的声音蛮好听的,小孩变大人的场景也蛮好看的。 舞台舞美感觉大制作又上了一个台阶,舞台本身是船头甲板,背景投影海浪、舞台还可以上下悬浮,可以有下甲板,搭上背景的装置就变成宴会厅。一群小吊灯上上下下,蓝蓝的或者别的颜色。全部是以蓝色为主色调。 1900的特性是音乐很厉害、并且可以很敏锐的察觉到每个人的特质、不计较规则和输赢,是一个很独立的价值观。这个也决定了他最后的选择,上半场就有唱,不是因为世界不够精彩颜色不够多,是蓝色很好。下半场纠结要不要下船的时候,说是因为对世界的恐怖,但其实我觉得也可以理解为对世界的不满/对小船的完全满意。1900和船一起死,也让我想到了前几天看的茶馆主人和茶馆一起死的情节,有点类似的,除此之外活不下去了也死不下去了。 下半场的战争情节,凸显了不仅是战争、更是沉迷战争的人(英雄/军人)导致的苦难(船长的死),他们在战时享受了特权感受到了自己所谓的价值。这个立意蛮好蛮特别的,很值得我们现在了解。 很多地方穿越《人间失格》:群舞的手势舞蹈、1900哭丧着对着船长、船长责骂1900(船长是大哥演的)、女主对1900的艺术上的肯定和赞美说是音乐/画作照亮了世间等等,还比如叠餐巾和拖尸体是一个旋律。 Tag: 刘令飞, 翟李朔天, Dove Attia, EZ-Ven, 黄雅洁,
Thursday, December 12, 2024
A Monster Calls2024.11.28 Monster也是许愿树,家人健康问题,面对bully的反击。 极简的舞台,通过复杂的灯光配乐和简单的道具和舞蹈来转变场景。 没觉得好看,感觉是给小朋友看的。 Tag: Old Vic, Patrick Ness, Endgame / Rough For Theatre II2024.11.29 两个大明星主演的,Alan Cumming和Daniel Radcliffe。 You’d be the death of me if I was sufficiently alive. 第一幕是Rough For Theatre II,有点看不明白,好像是两个人在讨论一个正在窗台上要自杀的人的种种功德、经历、和别人的交集。 第二幕是Endgame。一开始,Daniel像哑剧一样没有台词,驾着梯子往来两扇窗户、看垃圾桶,哈哈大笑大声喘气。Alan坐在沙发上,下半身像假肢一样,自白。Daniel的角色是狗(?)好像是两夫妻?或是主仆?另外有一对各自在垃圾桶里的老年夫妇,絮絮叨叨。 最后的一段独白蛮好的,多少还是有些《等待戈多》的感觉。有羁绊的两个人,生活得窘迫想求变化却只有口头抱怨一下胡乱聊天,被困住的感觉。 They said to me that’s love. Yes, yes, not a doubt. Now you see how easy it is. […]
Wednesday, December 11, 2024
哗变The Caine Mutiny Court-Martial2024.11.25 感觉以前人艺好紧跟时代好先进啊,很早以前就引进演出了《哥本哈根》,这部《哗变》也是1988年就在中国演出了。回头看现在,真的在开倒车。 故事讲的是发生哗变舰长被罢免了,于是又了法庭戏,大家都来阐述哗变的前因后果。 对海军有要求的话,海军就不存在了。 舰长真的好麦麦,自己要用特权、还要掌权的感觉,要等他到才能开始放电影,总是觉得大家不够尊重长官。我也不是很理解为什么舰长平时在review的时候给后来罢免他的被告好评。 我看到的是父权在军队的无限制展现。控方律师的观点是,如果要舰长每个决定都自证、屈服于下属的喜好之下,那等于给所有哗变开了通道、彻底摧毁指挥系统。 最后也还有一个反转,就是被告律师赢了官司为啥一直不开心。最后的解答是,因为他崇尚极权的安全保护,他觉得军队父权特权保护到了他和他的家庭,他揭露小说家是罪魁祸首。 Tag: 北京人艺, Herman Wouk, 茶馆2024.11.26 一样是战乱,感觉中国老百姓更倒霉更可怜,而且只中国人欺负中国人。和老外战时的矛盾还不一样,卷的是自己(要么变成恶霸参军、要么正直被攻击死,要么老百姓累死累活还不一定能维生)。每个时代都一样的,都是在剥削底层的,三个主角都是悲剧(顺民、实业救国、自食其力打抱不平),但是变得太快了,每20年就一个朝代了。 这部话剧最后感觉还有希望(?),因为革命派逃了出去。还好老舍没有活到再后面。 Tag: 北京人艺, 老舍, 洋麻将The Gin Game2024.11.27 看这部剧主要是因为标题,看了才知道原来扑克牌也可以玩麻将,原来经常看到电视里老外玩的gin就是所谓的洋麻将。 男主以前一直打洋麻将消遣,年纪大了被人说却不高兴了。为啥年纪那么大,牌品还那么差呢?明明是两个相处并不那么愉快的人,为什么还要一起打洋麻将呢,是自虐型人格、还是没有别的选择、还是别选择只会更差(洋麻将的魅力),老年人的选择更为有限。 最开始的问题最后揭晓了答案,真的是牌品=人品了,牌品差真的是因为人品差。打牌输,不是运气就是实力,人生输也是一样。人生输,然后只怪罪运气和打牌输只怪罪运气一样。人生的局限决定了打牌的局限,但其实人生和牌局远不止于此啊。 Tag: 北京人艺, Donald L. Coburn,
Wednesday, December 11, 2024
2024.11.24 兰心大戏院 还是同一个接待同学的周末,看了这场现场的表演,勉强来凑戏剧挑战吧。 有点类似拼盘表演,很多组演员,每组表演一段,有漫才、短剧、魔术(?)。下半场是一个比较长的小品,短剧小品水平蛮普通的、很俗、情节也很老套和低龄,表演形式也是,是所有演员都会人肉表演晕的那种很俗套的。 表演者来自日本,现场超级多的日本人,反应相当热情。
Wednesday, December 11, 2024
Jekyll & Hyde2024.11.22(11.26补) 很重的苏格兰口音,单人讲述表演《化身博士》的故事,中间还有一段盖尔语。一个人演所有的角色蛮难的,但是看着也没有什么很有意思。 Tag: Original Theatre, Forbes Masson, Gary McNair, Robert Louis Stevenson, Michael Fentiman, Stumped2024.11.23(11.26补) 噱头很足的一部戏,贝克特和品特一起讨论板球。可能是我对他俩本人了解不多,所以也没看出来个什么。 这个周末正好招待来上海玩的外地同学,后面专门请了一天假在家休息顺便补上的。好在Original Theatre的这两部戏都很短。 Tag: Original Theatre, Stephen Tompkinson, Samuel Beckett, Andrew Lancel, Harold Pinter, Shomit Dutta,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Tagged Andrew Lancel, Forbes Masson, Gary McNair, Harold Pinter, Michael Fentiman, Original Theatre, Robert Louis Stevenson, Samuel Beckett, Shomit Dutta, Stephen Tompkinson, TC2024
|
Tuesday, December 10, 2024
Cour d’honneur2024.11.20 Jérôme Bel在2013年的阿维尼翁戏剧节上的演出。素人一个一个描述自己在阿维尼翁戏剧节里的cour d’honneur光荣庭院看戏的经历,中间穿插一些戏剧片段的表演,这部戏本身也是在光荣庭院演的。 素人的经历我记下来一些,穿插的戏剧表演用斜体 Tag: Festival d’Avignon, Jérôme Bel, Hécube, pas Hécube2024.11.21 自从在阿那亚戏剧看了《台词和台词之间的台词》,觉得Tiago Rodrigues超厉害的。后来才意识到原来在2021年阿维尼翁戏剧节演出的于佩尔版的《樱桃园》也是他导演的。Tiago Rodrigues在2024年阿维尼翁戏剧节的作品《Hécube, pas Hécube》是法喜演的,最近在电视台播出了,也有高清资源可以看了。 Hécube是特洛伊战争故事里面的(Cassandra的妈),她的孩子们也在战争中以各种角色被牺牲。本身是一部欧里庇得斯的话剧。这部Tiago Rodrigues的剧讲的是一群人在彩排演《Hécube》这部戏,有彩排的戏里的情节,也有这些演员的情节。因为要赶时间,演员们讲话像开了倍速一样。歌队不仅讲剧中剧里的歌,还讲剧里的描述。扮演Hécube的女主Nadia回味Hécube,同时也反射Nadia自己的人生(对待患有自闭症的孩子)。 女主流眼泪,是谁的眼泪?是Hécube的还是Nadia的,已经有点难以分辨了。 再后面主要讲的是女主Nadia描述自己的经历,儿子在国有机构治疗被虐待的调查。寻找更深层次的问题根源,教育方法、施暴的工作人员、还是国有企业。孩子平时只说“xx, pas xx”,呼应这部剧叫做《Hécube, pas Hécube》。Nadia后来Hécube上身。国家代表穿越眼瞎的角色。 Tiago真厉害,又变出来一个字里行间可以跳出来穿越到meta上一层的例子。 Tag: Festival d’Avignon, Tiago Rodrigues, Comédie-Française, Euripides,
Tuesday, December 10, 2024
Kliniken诊所2024.11.17 讲的是在一个精神病诊所/养护机构里,休息区域有一些病人和几个护工,然后他们就不断地讲话。真的又是法式的话痨剧,怎么病人和护工都是话痨,有点受不了。 Tag: l’Odéon-Théâtre de l’Europe, Lars Norén, Julie Duclos, Iphigénie伊菲革涅2024.11.18 这个家族的故事被讲述的无数遍,这部的主角是被阿伽门农送去献祭的女儿伊菲革涅。 非常极简的舞台布景,又是大段端得很正的对话,没有品出来什么特别的。 Tag: l’Odéon-Théâtre de l’Europe, Jean Racine, Stéphane Braunschweig, oresteia, Comme tu me veux想你希望我的那样2024.11.19 这部剧的眼熟的演员出现了,法语也好懂很多,比较日常的言语对话,听明白更多,也觉得故事更有意思。 故事的设定是战争期间,女主被人认出来是一个走失的女主人Lucia/Cia,女主一开始说自己不是、后来说自己可能就是,就说要跟着回去,女主的老公受不了了当场自杀未遂。女主到了Cia的家里,大家都认她,她自己却不认,但又对Cia老公说我可以是你想要的样子。一个人到底是谁,重点是什么呢?胎记没有了,就是消失了,证明什么了吗?一个人是谁,这是需要科学来证明的吗? 然后女主的老公带来一个神智不清的病人,说她才是真的Cia,女主也说她才是Cia,大家还是不相信。女主说了几句只有Cia知道的小秘密,大家更相信她是了。女主说这些只是我在我找到的小本本上写下来的,我不是Cia,但这本本子是我的,我就这样走了。 Fais-moi, fais-moi comme tu me veux! Etre n’est rien! Ce qu‘on est, c’est ce qu’on fait de soi! 谈及的主题和剧情的安排很厉害,人的身份确认、内涵的定义方法,战争和人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还有大女主,感觉全程只有她是觉醒的,看清一切的,在不断挑战世人、分析世人,像是在讲一部很深奥的哲学论文。 Tag: l’Odéon-Théâtre de l’Europe, Luigi Pirandello, Stéphane […]
Thursday, December 5, 2024
The Little Big Things2024.11.11 这个也是NT Live的,原来他们家也有音乐剧的。 故事是真人真事改编的,出了事故残疾的少年用嘴巴控制画笔画画。主角有两个分身,由不同的演员扮演,一个是事故前健康的,另一个是事故后坐在轮椅上的,好像扮演事故后的演员自己本身也是残疾人。另外还有男主的暧昧对象、别的护士也是残疾人演员扮演的。事故前健康的那位,在故事讲到事故后依然在舞台上,作为男主自己意识中构建的自己,还会自己和自己对话一起跳舞等等。 地上的灯光效果很炫酷,讲到不同的地方,都会用一种颜色来描述,同时地面上也变成那种颜色。 主人公像是DEH一样的少年,音乐像DEH,也像DEH一样催泪,但又觉得这种催泪一点煽情,要是全部情节像医生那样骄傲就好了。 大家写卡片期待男主回归,男主很感动,有一个同学跳出来说觉得你很勇敢,男主和女主觉得很烦。 几首歌好听,舞蹈也好看,印象比较深的是《Things We Shouldn’t Do》, 三兄弟欢迎男主回家的舞蹈。 主人公的世界真美好。整部剧宣扬的是如果重来还会同样选择,和DEH的侧重“你是你”有点不一样。 Tag: National Theatre Live, Nick Butcher, Tom Ling, Henry Fraser, Ed Larkin, Jonny Amies, Merrily We Roll Along2024.11.12 看的2023年revival的盗摄的版本,画面里有一个很高的人头,声音本来觉得还好,用耳机听只有右声道。这个版本的卡司很厉害,Jonathan Groff和Daniel Radcliffe。 之前看的故事觉得倒叙设计蛮巧妙的,这个世界这份友谊真美好。这次看也是同样的感受。歌还是好听的,这次比较喜欢的,除了之前就单曲循环好久的《Old Friends》和在派对上连唱两遍的成名作,比较上瘾的是《Not a Day Goes By》。 Tag: Stephen Sondheim, George Furth, Jonathan Groff, Daniel Radcliffe, Lindsay Mendez, Maria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Tagged Bob Merrill, Chris Katanga, Christopher Luscombe, Daniel Radcliffe, Don Black, Dove Attia, Ed Larkin, Fanny Brice, Frank Wildhorn, George Furth, Henry Fraser, Isabel Lennart, Jeremy Jordan, Jonathan Groff, Jonny Amies, Jule Styne, Laura Osnes, Lea Michele, Lindsay Mendez, Maria Friedman, Molière, Musical, National Theatre Live, Nick Butcher, Ramin Karimloo, Richard O’Brien, Stephen Fry, Stephen Sondheim, TC2024, Tom Ling
|
Tuesday, December 3, 2024
我记得是学生时代的杨浦的某个电影院,现在变成了YOUNG剧场,虽然离市中心有点远但是经常会上演一些还不错的剧目。今年的秋是国际戏剧0季竟然邀请到了邵宾纳剧院的出演,而且一演就是两部,而且还是米洛劳和奥斯特玛雅,这个再远也要看啊。 HAMLET哈姆雷特2024.11.2YOUNG剧场 别的版本的普通版本里面,哈姆雷特有几段是装疯卖傻是想要来试探别人的,这个版本的哈姆雷特是真疯癫啊。因为哈姆雷特太疯太傻,别的角色还在因为他的疯言疯语发呆的时候哈姆雷特还会指一下字幕的地方,意思说我刚刚已经说了。 一个只有6个演员,国王演两个、皇后还演Ophelia、两个好伙伴还演Horatio和Laertes。 有所改编和删减,总体蛮好看的,紧凑了一些、很多地方没有那么沉重,也更让人觉得合理relatable。 舞台设计有一个帘子,有时候会有现场摄像投影上去(中途还有一个技术问题),有一盘很大的散沙散泥、和冲水管。 不喜欢的地方,虽然不那么沉重可以调动现场气氛不是坏事情,但是互动让我有点受不了。①台次讲到心有愧疚的人看戏会不舒服,点一个现场观众要他展示一下。②杀了大臣以后对着观众说复仇成功了,演出结束了问大家喜不喜欢今晚的演出。③问观众如果哈姆雷特杀死Laertes是不是有错④赢剑的时候向现场观众讨掌声,现场观众的反馈也太友好热烈了吧。 入场的地方给每个观众发了一个黑色的袋子,说是要把手机放里面。戏中戏的地方,叫入座的国王皇后也把手机放进黑色袋袋里,和观众一样。 生存还是死亡讲了三遍,一开场的时候就讲了。我是觉得这段很厉害,今天突然有了新的认识,生存就是苟活、死亡是纯洁的坚持,人类的痛苦归结就是这些。 提问③的时候哈姆雷特自问自答说不是哈姆雷特的问题,是哈姆雷特心中的疯魔。我还在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难道意思是国王弟弟杀哥哥也是心魔在作恶?没想到哈姆雷特接下来的推论是所以哈姆雷特也是受害者。我有点崩了,之前就觉得他杀大臣一番自我洗白的狡辩很没道理了,现在他还要预先自我赦免,王子的高贵差一点。 tag: Schaubühne, William Shakespeare, Marius von Mayenburg, Thomas Ostermeier, Everywoman每一个女人2024.11.8YOUNG剧场 今年竟然又有幸在国内现场看了一部Milo Rau的戏,很激动。但是看的过程个人觉得有点迷茫,看完我只能说:看不懂,但不恶心。 用最克制的方法讨论死亡的话题。一开始讲回忆,再讲死亡,再讲理解和reconcile。契机是身患绝症的观众来信,于是真的请她来拍。全剧只有女主一个人,和视频里的老妇人共同完成整部戏。 tag: Schaubühne, Milo Rau, Ursina Lardi,
Tuesday, December 3, 2024
今年也来一次戏剧挑战月,11月每天看一部戏。我还是觉得在家看戏剧影像要比去剧院里好,画面清晰、不用舟车劳顿、环境也好,还可以在有需要的时候暂停。戏剧挑战月可以坚持成功完成挑战,感觉更难的是把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真的是只想大概整理一下观看时候的点滴记录,就连时隔差不多一个月连记下来的是什么意思我自己也有点想不起来了。 从资源最丰富的NT系列开始,我发现很神奇的是这次一天一天连续看的都还和前一天有着某种关联。这次最喜欢的是《People, Places & Things》和《Top Girls》,Duncan Macmillan和Caryl Churchill这两位差不多已经被我放弃的创作者又让我惊艳到了。 King Lear2024.11.1 Ian McKellen的版本,当时上海还没有禁戏剧影像播放的时候我没有珍惜机会,主要还是对这个主题并不是那么感兴趣,算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我最无感的一部了吧。这次看的时候我也在想,这个子女赡养主题的家庭故事,是不是不仅仅如此呢。李尔王的命运,是他作为父亲作为国王的暴政的结果,民主的好处是多一个选择。家庭的选择是逃离,但是前提是不要家庭、长辈的认可,这是很多人穷尽一生所追求的。 Tag: National Theatre Live, William Shakespeare, Ian McKellen, Johnathan Munby, Chichester Festival Theatre, GOOD2024.11.3 三个演员,超级简单的布景,讲了一个蛮复杂多样的故事。主人公的母亲在养老院想要安乐死,主人公自己是犹太人、心理学家、作家,有婚外情、还有妻子孩子家庭,战争年代加入纳粹党(制服的心态、入党是家庭式的心态)、焚书等等。 the band was real —— 我忘了当时记下来这个是为什么了。 纳粹人的心路历程,一个好人可以做出来的事情,是如此合理(在他的心中)。 主人公的自我肯定看的我很震撼、瞋目结舌:①焚书是关注个人和集体利益为先的矛盾(集体利益为先和要求别人集体利益为先的矛盾在哪里)②大捕杀的好处是提醒警示那些还没有意识到事态严峻的人逃离 Tag: National Theatre Live, Cecil Philip Taylor, David Tennant, Leopoldstadt2024.11.4 连续两天都是犹太人和战争的主题,都讲到了水晶之夜,都提到了犹太人逃离到上海的可能性。这部戏讲的是三代人的经历,在维也纳。 弄得我也想看klimt的壁画。 Leo也是最小的孩子的名字,去了英国改名Leonard。 关于记忆,记不住家里人的名字/样子/照片,最后一段Nathan拥有false memory(别人的),Leo没有记忆。 以前是犹太人身份的思考定义、共同的立场、作为英国人的骄傲(之前大家都非常自豪是奥地利人,现在Leo自豪是犹太人)。 很难以不是犹太人的身份去浸润其中,整体有点太说教了,跳绳子的桥段看的有点要吐了(用小回忆来煽情)。 Tag: National Theatre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Tagged Alan Ayckbourn, Ayub Khan Din, Caryl Churchill, Cecil Philip Taylor, Chichester Festival Theatre, David Tennant, Denise Gough, Duncan Macmillan, Ian McKellen, Iqbal Khan, Jeremy Herrin, Johnathan Munby, Lyndsey Turner, Michael Sheen, National Theatre Live, TC2024, Tim Price, Tom Stoppard, William Shakespeare
|
信任 Trust 埃尔南·迪亚斯 Hernan Diaz 刘健(译) 9787532795161 这本小说是由四部分文本构成,但是是讲的同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有钱人的夫妇,丈夫是一个商业投资大亨,妻子很有才华却早逝。第一个文本是一篇小说家以这对夫妇为蓝本写的小说,第二个文本是丈夫用自己的语言写的传记,第三个文本是被雇佣的传记作家多年后自己抽丝剥茧发现了事情的真相,最后一个文本是妻子的日记。总的来说是一个大女主的故事,男主的投资成功全部是因为女主,而女主却感到窒息,是一个关于女主被掩埋的真相被挖掘出来被正名的过程。 很巧妙也用了很多心思的叙事方式,每一个文本的标题用的也都是多义词(一个在日常的意思,一个金融词汇的意思),也是每一个文本作者都试图区分开来用不同的口吻和思路写出来。之前作者来上海推广的时候,我去听了他参加的活动。大多数的时候是在各种讨好现场的观众/读者,讨好女性,以及大面积剧透。说到文本的时候,作者说他在写男主自述的那篇的时候,代入太深简直写不下去了,只好快点写到男主自己死掉。但是说实话,我在这个第二个文本的阅读的过程中并没有体会到这种不适感,应该不是因为我和男主契合,是因为我太钝感了,我在阅读别的几个文本的时候也没觉得有什么很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