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各种影展蛮多的,我却有点提不起兴趣。有资源的话,自己在家里按照自己想要的节奏和配片来看不是更香吗?所以这个周末连着看完了侯麦(Éric Rohmer)的四季。
第一个观后感是,电影原来可以是这样,更确切地说电影讲述的内容本来就是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的,二三十年前是如此,只不过现在我们能看到的电影倒退了罢了。侯麦的电影可以按照他的喜好(或者可能是当年法国/欧洲/西方观众的喜好)来安排情节,想在什么话题上插入多少都可以,可以是饭桌上的对于某个哲学问题的来回讨论,可以是对某种民族文化遗留的采风,甚至是一部莎士比亚的话剧的片段,时间上并没有任何要达到紧迫感的必要。
说到底,新浪潮电影中的名匠侯麦拍的四季都是以爱情为主题的,但是让我觉得震惊的是爱情是如此多样和真实。换句话说,是我对爱情在电影中的表现太过无知和闭塞了。
与爱情的多样性相伴随的是生活的多样性,电影中出现的各种春夏秋冬的场景所伴随的众多人物各种不一样的职业身份兴趣爱好,看得直叫人羡慕。当生活那么多样,那么自由,让人不禁想要投身其中,想要成为其中的一员,再怎样感觉也很美好。
用我自己的话总结一下四部电影的情节,以防痴呆。
- 春天里的少女把在派对上结实的一位高中老师介绍给自己的父亲,因为少女十分讨厌正在和自己的父亲恋爱的和自己差不多年纪的另一位少女,虽然少女自己的男朋友也是和自己父亲差不多年纪。
- 夏天里的少年腼腆孤独甚至有一点点自卑(其实很美貌),他独自到海边度假,等到女朋友的到来。女朋友迟迟不来,他和另外两位少女分别结识并好上了;女朋友来了,他便周旋在三人之间,因为他分别和三位少女说好一起去另一个小岛,当三个人正好都来找他去玩的时候,他为了音乐事业离开了,正好避免了尴尬。
- 秋天的女主是一个种植葡萄的丧夫中年女子,想要寻找另一半。她的儿子的女朋友把自己之前的恋人也是自己的老师介绍给她。她的从小的好朋友,替她在报纸上登启事,并自己先去接触,把认识的男子介绍给她。
- 冬天里的一对情侣爱得死去活来,却因为记错了地址找不到对方。五年后,女子带着对男子的爱情和爱情结晶继续生活,周旋于自己的发廊店老板和知识分子男友之间。最后她突然好像受到启示一样,在公交车上偶遇了男子,终于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