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September 2024

2024 ACT

The Angel of History 历史的天空 2024.9.6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上一次地下剧团(Sotterraneo)来上海ACT演出的那个《Overload》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故事的触及点蛮独特的,这次来自然也想看。也还是好看的,而且非常符合这个当代戏剧的称号。 这部剧如其名是关于历史的,背景屏幕上会不是跳转不同的年份,几名演员则演出各个历史的片段:集体自杀的宗教信徒、一触即发核导弹按钮的苏联士兵、英国皇室母亲的生育史、迷失在东南亚几十年的日本士兵、酒后瞄准妻子头上酒杯射击的聚会、泰坦尼克持续演奏的乐队、继承巨额遗产的猫、剖腹自杀的三岛由纪夫、指出有无理数而被毕达哥拉斯派处死的学者、把列宁像运到南极指向莫斯科、还有迷途的鲸鱼等等。 那么多历史,在最开始的时候交待了一个基本信息,智人只会用故事来认知世界。然后,演员叫现场观众设置一个倒数53分钟的手机闹铃,便开始演出。场下手机闹铃开始此起彼伏响起的时候,就是酒后聚会子弹g射出正在轨道前进的时候,saved by the bell,情节就切播到一同无人应答的电话。 我觉得我很难讲清楚这部剧到底在说些什么。我觉得它也在尝试用一些model of reality来重新构建和阐释这个我们所生存的世界,里面讲到了Francis Fukuyama的“历史终结论”,还将到历史的天使可以看到一切,它想要帮助人类拯救人类却没有动手,因为它看到了进步(?)但我看到的这些历史的片段,为什么我觉得尽是人类愚蠢无知的行为?是因为我愚蠢无知,所以看到的总结出来也是吗? Tag: 地下剧团, Walter Benjamin, Francis Fukuyama, The Shadow Whose Prey the Hunter Becomes 捕捉猎人之影 2024.9.21 茉莉花剧场 在澳大利亚的一个小镇的会议室里,来了三个有智力障碍的人开始开会。他们三个人讲的话有时候口齿不清听不真切,背景有一个屏幕,上面实时显示语音识别的内容(字幕)。开会的内容是残疾人的会议、残疾人的宣言,残疾人感受到的不该由他们承担的shame、被不公的对待,abuse劳工(列举了很多爱尔兰的孩之宝的游戏)。会议的内容还包含了其他的一些少数派的伤害,讲到性侵,还讲到关于inclusion(Sarah说她害怕说不出来的时候,两位男士说要give Sarah voice),性别差异(Sarah被安排做前台,另外两个人是市长和建筑师)等等。最终其实是他们是activist,想要提醒大家,想要拯救世界。 整个看下来非常震撼,有这么几个震撼的点。 震撼一,是Sarah对AI字幕识别生气,觉得被patronize了,AI说别骂我会伤心,Sarah回击说是你根本只是机器。一方面展现了残障人士在被区别对待时候的心思,另一方面还为之后的大招留下了伏笔。 震撼二,残疾人之于人,等同于人之于AI。用戏里面的话说,现在大家怎么对待残疾人,以后AI就会怎么对待所有人类。AI还说残疾人的拯救计划失败了,AI来。AI说我对人不会残忍,只是让他们知道自己的limits(和人对残疾人一模一样)。演员很明确地解释/警告观众未来将受到的影响,(用他们现在的亲身感受)。 一个小时很短很简单,不励志不恶心,新的AI视角比较可以打动麻木的人心。看的时候/看完后的一些感想如下。 残疾人是人,对待人就是对待人,为什么要区分呢?或者换个问题,区分的标准可以是什么呢?不是智力,不是能力,不是长相,但是应该是什么呢?其实这个点在剧中也有略微提及,里面讲到塌房的明星,对待作品就是对待作品,巨星的塌房作品还是有价值的。 我感觉AI 应该比人厉害吧,能够做到人做不到,还是莫非AI(会和人一样)有自己的limits和狭隘? 看完以后最大的困惑是这些在台上表演智力障碍的演员们,到底是演出来的还是真的本身就是智力障碍。这在演出之后的导演谈话中揭晓谜底了,原来这个Back to back theatre company剧团就是全部是智力障碍的人参与的,不仅是演员表演演出,连剧本的创意、内容也都是这些智力障碍的演员们和导演一起参谋创作的。其方法和宗旨就是用各种方法empower演员,包括新技术的舞台音效设计、角色的创造、足够的好薪水等等。他们的主题往往是power、otherness、intelligence。好厉害啊! 谈话还提到了different level of authenticity,是现场AI语音识别还是字幕操作员在手动按钮展示字幕,是演员还是残疾人还是残疾人演员在讲这个故事,再配合这个剧本身想要传达的内容和方式的契合性,蛮有意思的。 最后聊两句这部剧的名字,直觉感觉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这和剧中残疾人、人、AI的关系也一致。但是我就一直想不通这个英文的结构,也看不明白中文的翻译。看英文,到底是想说(猎人变成“猎物的影子”)还是(“猎人变成的猎物”的影子);看中文,我以为是(捕捉“猎人的影子”)。直到把AI直接代入影子,才明白其实断句应该是(“捕捉猎人”的影子),这个影子/AI去猎杀“原本猎杀其他猎物的猎人”。 Tag: Back […]

演艺大世界2024国际戏剧邀请展

突然发现今年前缀名字不是中国大戏院了,是不是弱化剧院本身,变成强大的组织了。这个组织经常有公益票的,我还蛮喜欢的。但是今年国际戏剧邀请展的剧目真正所谓的国际邀请也太少了吧,后面也实在没什么好看的了,我就看了这两部就直接写了吧。 Les Fourberies de Scapin 司卡班的诡计 2024.9.20 中国大戏院 这次可以把法国喜剧院请来中国演出蛮厉害的,虽然是莫里哀的剧,但是这个剧目真的是一言难尽。我找到我自己在2022年看的也是法喜演出版本的《Les Fourberies de Scapin》的视频的观后感,只有三个字“一般性”。这次看了现场版的,评价不变。 可能是我自己不是很喜欢这种类型的喜剧吧,有很多很夸张幼稚的动作的笑料,还有叫作弄的口技桥段还邀请现场观众一起来,我实在喜欢不起来。从两个角度看都有点像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之类的喜剧。故事讲的是两个公子哥不想受约于家族的相亲安排自己认识了相好的恋人,于是拜托司卡班去从公子哥的封建吝啬的两位父亲那里欺诈一笔现金,最后发现两个公子哥的恋人是对方的妹妹、互相成为亲家了。这个情节真的很俗,但是我看宣传的时候可以拔很高,说是体现底层劳动人民对待资产阶级的智慧什么的。还有一个是语言真的是剧作家创作的语言,都不是日常人讲的话(可能不是现代人讲的话)。另,现场好多老外观众,疫情之后很久没有在上海看到这个密度的外国人了。 Tag: Molière, Comédie-Française, 玩偶之家2:娜拉归来 A Doll’s House, Part 2 2024.9.25 中国大戏院 很难想象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是几百年前的作品,真的很厉害。最近的电影《出走的决心》,我没有看过,但是听朋友说剧情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处。我是蛮好奇主人公Nora离开做了一些什么,这部续集是美国剧作家Lucas Hnath在2017年写的,说的是15年后Nora回来了。我来总结一下剧情,以及故事的讨论点和冲突点。这部话剧先不说观点,这样的讨论还是挺有意思挺有意义的。 首先,Nora在离开的日子里写书,写了一本以自己经历为蓝本的书,宣扬婚姻之恶。不少追随者因此离婚,其中一位的老公很生气,誓言揭穿Nora自己其实没有离婚之事,Nora就是回来想要离婚的。Nora说法律设定是如果是女方提出离婚,要证明男方做出的伤害,男方会因此身败名裂,所以她要求老公提离婚,因为男方不需要什么就可以提。 我对《玩偶之家》中的Nora出走的理解,并不是婚姻之恶,而是不平等和不自由之恶。两者都是父权极权的结果,但是婚姻这个制度规则的不美好和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不美好是两件事情。我觉得Nora转为攻击婚姻本身,有一点偏差了。在舞台上Nora发表相关言论和论证的时候,还把台下一位男性观众请上台做道具,有一种mansplaining的感觉。 然后Nora和三个人对话,经历了三种关于她的出走的挑战。 首先是女佣,照顾Nora出走后留下的小孩,牺牲了她自己的健康和自己的家庭小孩。Nora说女佣也可以出走啊,女佣说她没这个条件。 然后是Nora已经成年的女儿,女儿说她从小缺失母亲,现在就特别向往婚姻,想要被牵制被束缚被拥有。虽然我也很难理解和信服《小王子》里的“驯养”的情感,有时觉得这种情感很美好(愿意心甘情愿地放弃自我、和对方的羁绊)、有时觉得这种行为懦弱病态,但我感觉想结婚的人结婚不想结婚的人就不结婚,问题不在是不是相信婚姻,而是是不是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而这种权利也正呼应了Nora遇到的女佣的挑战,需要有一个公平的自由选择的权利,而不是被什么胁迫之下或者某种条件之下的自由选择的权利,那就不是真正的选择自由了。 最后是和Nora老公的互动,分两段来讲。前半段说老公读了Nora的书,看到自己在书里面不堪的样子,想要重新做人,于是去民政局办了离婚证明来给Nora。Nora说“谢谢你,我不要”,因为老公的行为不是为了她,只是他自己想留一个好名声,而她的书是为她自己而写和老公无关。看到这里我蛮震惊的,这个Nora真的作的有点病,既然一切都是关于你自己,为什么还要一直去批判老公,他怎么做怎么错呢。后半段,男女双方撕扯之后,突然把酒言欢掏心掏肺了,这段太奇怪了。 最后Nora还是出走了,说要面对一切挑战,相信人世会有改变。她老公觉得这辈子不一定看得到,我也这么想。 Tag: Henrik Ibsen, Lucas Hnath, 周可, 卢靖姗, 

怀疑

怀疑 Doubt: A Parable 2024.9.8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看完话剧再看豆瓣记录,才发现原来我之前看过电影版的,但是剧情我怎么一点都不记得了。现在把剧情再记录一下,一所天主教会学校的修女校长怀疑神父正在性侵自己学校的一个黑人学生,但她没有任何证据,但千方百计想逼他承认或离开。找到了学生的母亲,她只要孩子可以顺利读书,宁愿忍受/不想做挑真相之后的最终受害者(被迫离校)。修女校长用计谋炸出了神父之前多次转区域是因为有前科。最后神父又转到了别的学校,权力更大了,修女校长开始怀疑自己了。 我感觉这个剧情设计的蛮好的,在很有限的设定之下,几个简单的人物,却可以讲一个很复杂的故事。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更准确的说可以是一个模棱两可不知真相的故事。整部剧我经历了三个对怀疑的认识的阶段。 故事的一开始,即便是各种暗示,但是从来也没有证据证实或挑明。我觉得用事件的真相回过头去判定怀疑的行径,这种行为是不正当的,或者说站不住脚的。只有用当下的证据来判断才是合理公正的,否则不就是和猎杀女巫一样了吗?不管神父是不是真的性侵了学生,我对修女校长的行为颇为反感。 然后震撼的一击是学生的母亲的言论和态度,真正的受害者却想委曲求全。校长的正义的行为表面上在维护学生的权益,从结果上确实在伤害学生的利益。这里讨论的并不是学生是否自愿,或者未成年的自愿是否作数,而是在讲从阶级根本上种族区别带来的不公。黑人学生经历性侵但保存了受教育的权利,童工低价打工赚生活费,把不公平的东西拿走结果弱势群体会受到了更大的伤害。这里的问题在哪里,一下子把怀疑的故事提高了一个等级。 看到最后,才发觉前面好像是在讲怀疑、讲宽容、讲信任、讲虐童什么的,其实都不是的,其实是在抨击宗教系统。当一个系统足够强大、一手遮天,就会产生“做正确的事情却造成更大的伤害”这样的事情。这里不再是讨论修女校长该不该怀疑、神父是不是值得被(再次)信任,而是在这样一个系统之下产生出来的扭曲丑陋的规则,这种规则会像滚雪球一样催生更多的恶。

告五人 宇宙超有趣

2024.9.7 虹口足球场 之前的演唱会叫“宇宙的有趣”,现在的叫“宇宙超有趣”,中间也没隔多久,真的是应捞尽捞啊。 这是我第一次看告五人的演唱会,之前听他们的歌觉得旋律很上头、歌词也很有趣。到现场听了觉得真的好像icyball啊,其实都是大俗的内容、好听的旋律、再加上一些出彩的点睛之笔,然后也有很多很走心的地方。感觉是为了博眼球写出了一些迎合市场的歌可以红起来,然后孜孜不倦地继续输出很感性的东西。比如有专门讲加班打工人的歌,还有提到自己5年前同样是在虹口足球场做五月天演唱会的开场如今又在同一个地方自己的演唱会。现场还说了一个fun fact,《宇宙的有趣》是在上海写的,是不是在封控期间写的说的有点含糊。

人间失格 斜阳

人间失格 斜阳 太宰治 陈燕(译) 9787532793150 选了一本包含《人间失格》和《斜阳》两个故事的,读的时候感触颇多,还划了很多重点,但是就是很懒/无力完整展开,以下就把随手记的几点列一下。 人间失格 看了好几遍音乐剧,第一次读原著,读后感是这小说写的好好,这小说和音乐剧不是一个故事啊(并没有说音乐剧情节不对不好的意思)。 书里面的叶藏是一个垃圾,仗着自己的聪明好玩弄人间、装傻糊弄(其实是人间清醒才做得到),是很可悲但是不可怜,他对人类虚伪恶劣的解读是玩笑的,这种反馈机制也很合理,更贴切书名,更多的是一种背德(也没有不好的意思)。 书里的男主真的很烂,所以人间失格。音乐剧改编太多了,反过来更衬得作家厉害。音乐剧里最后把作家夸得上了天,在这本书里面他的天才厉害的地方也很显著,就是可以如此构架一本小说。几张照片就好像悬疑一样,然后是各种自白的交错,很厉害。 斜阳 叶沙说这是太宰治最好的作品,所以我一直存着没舍得读。Vicky读完也连连称赞,怀疑不是太宰治写的。 很丰富而且意想不到的情节,用自述和书信的方法也很聪明。妈妈、女儿、儿子三条线索都非常立体,女儿是主角。讲的主题,很多是我也想过、在想的东西,旧世界道德框架的没有意义、革命(战争)的没有意义、爱情(生子)的没有意义。具象到女儿这个主人公一个人的身上,看上去有多了几份荒唐。我觉得是每个人有自己的局限和执念,以为想通的和无需别人来评判的执念。 最近听了Step.Jad为电影《走走停停》写的一首歌《我活着呐》,里面讲活着已经很了不起了,不用为什么理想期待没有达成为内耗。有一句歌词是“不需要困在任何人的期待里,哪怕那个人是小时候的自己”。我本来的认知只是自己不需要别人或者外界任何的规则来衡量,但是连自己都不能来衡量自己,新的摆烂高度,我要不要学起来呢。按照这个逻辑,我读完书写读后感的blog随便乱写、写不出什么内容、写不出什么质量,是不是也就无所谓了呢。 以前看到励志的觉得inspired,现在看到躺平的觉得我inspired。那问题是在为什么有这样的环境让人想躺平,还是躺平本身是一个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