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31, 2024
大师与玛格丽特 2024.10.26 首都剧院 这次北京之行的起因就是俄罗斯的马斯特卡雅剧院到北京演出的时长8小时的剧《大师与玛格丽特》。之前在上海看过马斯特卡雅剧院的《静静的顿河》,也是超级长的时间的,中间还放饭了,是很不一样的体验。《静静的顿河》的故事有很多民族的聚焦,本身并没有《大师与玛格丽特》那么丰富和奇幻。 我是在大学的时候读的《大师与玛格丽特》,但是情节已经完全不记得了。去年在网上看了俄罗斯的音乐剧的版本,情节看了个大概。这次的话剧版本,因为下午演4小时、晚上演4小时,情节展现得非常详细具体忠于原著。在此之外,应该还再多了一层原著作者布尔加科夫的个人写书的经历,参杂在和剧中的大师的对话之中。 那么长的剧真的太好睡了,我感觉我下午的时候睡了大概三分之一,晚上的时候精神好一点睡了大概五分之一。但是我的昏睡不能成为这部戏不好的注解,相反我觉得还是相当的好看。不管是角色的演出,还是舞台的设定,感觉用很巧妙的方法和简单的布景演绎出了电影镜头的感觉。 几点简单的关于剧情的小想法 Tag: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 马斯特卡雅剧院,
Wednesday, October 30, 2024
2024.10.25 国家话剧院 Michael Fryan的戏真的是像他的戏本身一样,一个戏来回可以演好几遍,他的戏也是来回可以看很多遍。中国国家话剧院的版本也是已经看的第三遍了,这次是来到了大本营老家在国家话剧院本院看。 白天的时候我正好在听《天龙八部》的有声书,里面讲到辽国的皇上要萧峰当平南大将军去攻打宋国,萧峰不想参与战争于是选择逃离辽国。这个时候我就在想,这种选择题萧峰做起来大义凛然,很有勇气,但是如果反过来选择留下来做可以控制大局的人是不是反而可以更实质性地减少战争的伤害。而且看似很不常见的问题,也可以变成作为一个有能力的人,出走环境很不好的地方结果让更垃圾的人掌权使得大家更苦、还是留下来违心作为(但是可能留有改变的可能性?)。我当时想到的就是晚上要看的话剧《哥本哈根》。 故事不断被重述,其中的一遍里海森堡说他留在德国给纳粹造原子弹,真实的目的就是减缓/控制原子弹不被造出来,海森堡去哥本哈根找玻尔的目的就是说服玻尔说服美国原子弹是造不出来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萧峰做的更对,还是海森堡做的更对呢? 大家都不想造原子弹,但是一旦让对方率先造出来的,自己就要遭殃了。这等于是最典型的囚徒困境,明明是大家都不造原子弹是最佳解决方案,但是单方面决定的话总归是造原子弹是最佳解,结果就是大家都拼命造原子弹,人类的命运由此变得更加惨。两方阵营互卷,就是囚徒困境的结果。现在工作那么卷,其实也是。破解囚徒困境的方法是更加坦诚地沟通,海森堡努力了,但是还是没有做到破解囚徒困境。 下一次的故事的重述,运用到了自指。这些科学家的测不准原理、薛定谔的猫等等的量子物理的一起共同点是把人/观测者这个概念提到了哲学的层次。人是观察的主角,也是真相的盲点。人们害怕原子弹,为原子弹而受难而痛苦。原子弹造出来,人都死光了,痛苦也没有了。 在下一次的故事的重述,讲了一个我之前都没有注意到的点,也是《天龙八部》没有给我的一个答案,也是我觉得醍醐灌顶的一个答案,同时还是自指的。因为是人,人的角色是多重的,人的责任也是多重的。有量子物理,就有量子伦理,量子伦理这个概念太牛了。 最后浅说一下第一次在北京看剧的体验。北京的票价太友好了,我花了100块就买到了虽然是在最旁边的位置也不怎么影响视角、有足够多的腿部空间的一楼的座位。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感觉我周边好多人是送的票子来的,后面几个小学生样子的人全程在吃零食、还会站着凑到前排来看;再后排的老阿姨口中一直念念有词,还会问那几个小学生有没有看懂并且表示自己看不懂。
天龙八部 金庸 王殷康(读) 《天龙八部》是我读的第一本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是最喜欢的一本,我还清楚的记得初读的时候的场景,在初中的时候在我爷爷奶奶家里。之后在法国的的时候读了第二遍,那个时候的结局已经有所改变了。最近总觉得读不进书,只想听有声书,有声书也听不进,选来选去选了这本《天龙八部》每天慢节奏地推进听一些。我才意识到原来这套书五本其实那么长,以前感觉一下子就读完了,现在就算是听有声书进度也越发缓慢。 我以前喜欢是因为故事中的人物很丰富,两个主人公各有特色竟然变成了结拜兄弟每一个都是绝世第一等的武功。段誉的少年出道,遇到的每个人女孩都是自己的妹妹;萧峰的契丹人身份和思想的转变,拿到现在来看还是很超前;虚竹比较无感。正如这本书的标题一样,是一种很宏大的故事线叙事。 现在再看还是好看,一个是这些故事线环环相扣、悬念冲突接连不断,很精彩,另一个是读到了更多我以现在的我的眼光看出来的“不合理”。《天龙八部》一大厉害的地方,就是突破了民族主义,从人的角度来审视武侠世界。这已经是很大很大的进步了,但是还能再进一步吗?因为现在读起来,民族主义化解之后,人们崇尚和依赖的却也尽是父权的产物。说到底,讲的是人的各种痴嗔贪,关于女色、权力、江湖义气、门规、孝道,这些种种到哪里是可笑愚昧的分割线呢? 这一版本的最后结尾和我之前读的好像又已经不一样了,段誉为了保全父母的名声没有和王语嫣或任意一个“妹妹”结婚,王语嫣一会着迷长春不老之术、一会又和阿碧一起去陪慕容复了。说实话我挺难接受的,如果说王语嫣结尾的变化是打破了传统的完美泡沫,算是一种趋向真实的变革,段誉的孝义我实在难以苟同。萧峰的结尾也很让人唏嘘,成功维持了和平,却背负不忠不义的名分以死谢罪,这究竟是伟大还是可悲呢?这些英雄好汉做了这些很委屈的事情,所以跟让人觉得他们是英雄好汉,但又觉得他们是自己赖以生存的理想/理念的奴隶,这些理想/理念配吗? 阅读的过程很有意思,看完觉得有点没意思,这不是小说的问题,我觉得是我最近的心态的问题。和最近看韩国的综艺《思想验证区域》一样,看的时候很喜欢甚至为之兴奋,看完却是更多的无力感和想厌烦想逃离的感觉;和《思想验证区域》里面的一些参赛者的感觉也一样,那么费心想要辨清明白这个的世界,同时还是很大程度上的受制于它,有什么意思呢。这种心态,和我现在的现实生活工作所处的状态也一样。
Tuesday, October 22, 2024
十月份集中看了好几部兰斯莫斯(Yorgos Lanthimos)的电影,这是我第一次看他的电影,看的第一部是《善良的种类》特别喜欢,于是就一下子看了他的六部作品。观看顺序随机,只是特别把《可怜的东西》留到了最后。按照喜欢程度排序:善良的种类>龙虾> 圣鹿之死> 可怜的东西> 宠儿>狗牙。 从某种程度来说,兰斯莫斯的这些作品的共同性挺大的,好多主题都是相通共用的,可以说看了六部电影其实看了一部电影,但其实每一部也略有不同。兰斯莫斯御用的演员也是比较固定的那几位,感觉Emma Stone很喜欢和这种脑回路比较特别的人(Nathan Fielder)合作。 三人相拥的镜头,几乎可以直接互通切换了 兰斯莫斯每一部电影的设定都有一种软科幻的味道。《善良的种类》按照老板指定的一切安排人生、失踪归来的妻子是外星人、邪教寻找救世主;《龙虾》找不到真爱就会变成动物,爱人必须有一项共同点;《圣鹿之死》医死人的失职医生的家人孩子会一个个地生病而亡,除非医生主动先杀死其中一个;《可怜的东西》通过脑部手术移植在自己母亲身体长大的孩子;《狗牙》从小到大被父母圈养在家里从未外出一步的三个孩子。 看科幻的好处是可以通过设定的微小不同,看出来很多应有的道理。但是兰斯莫斯的电影似乎又不止于此。我在看他的电影的时候,经常看了很久也不知道这个不同的设定是什么。什么正常和什么不正常取决于设定,花好久都不知道设定是什么,都无法从这些角色的反应情绪来判断是什么意思。如果在设定下反应A是正常的,那反过来,在还不知道设定究竟是什么的情况下,怎么就能判断B不可能是正常的呢?换句话说,我们平时用来通过观察情绪和反应来判断,是以为自己掌握了世界的设定,这件事情不成立。前段和后段都不成立,前段不成立是因为这个推理被证明经不起推敲,后段不成立是因为我们无法穷尽知道世界的设定。 最后简单记几个看电影的时候记下来的想法。 英文标题更好,叫做kinds of kindness,我感觉翻译成“各种善良”更容易理解。标题不禁让人想到《欲望号街车》里的名言,依赖陌生人的善良,所以我理解这里不是指那种心地善良的善良,而是某种善心善行。三个故事,可以理解为顺从安排的善良、外星人的善良和邪教的善良(?)邪教的善良是什么我有点没想明白,是向自己的小孩揭露控告老公,还把特异功能的救世主弄死了? 这部感觉是导演比较早期的作品,看的时候看着同样有邪教的感觉,有点生硬。在豆瓣上看到一个短评,类似的意思是“人口普查和义务教育的重要性”。看到这个比看电影的时候还觉得可怕,毛骨悚然。这个电影讲的是一家之主专政霸权的恐怖,义务教育不也是吗?不更是吗? 我年初的时候读了小说《Poor Things》,喜欢的不可收拾,都不敢看/不舍得看改编的电影。电影看下来的感觉是两个天才有点撞了,两个人各有自己的风格和细节的点,初看起来好像兰斯莫斯来改编Alasdair Gray是最完美的人选,但其实有点两边步讨好。改编的地方蛮多的,比较明显的是多了好几个脑移植,包括Bella 2.0和Bella的原配老公,这些倒还算是没有太大的影响。我觉得我比较失望的是这个故事的确切性加强了,解读Bella的可能性变少了,多样性变少了是最大的败笔遗憾。
Filed in 电影我也看
|
Tagged Alasdair Gray, Barry Keoghan, Ben Whishaw, Colin Farrrell, Margaret Qualley, Mark Ruffalo, Olivia Colman, Rachel Weisz, Ramy Youssef, Willem Dafoe, Yorgos Lanthimos
|
错位的复仇:伍子胥传奇 刘勃 978-7-5133-5141-6 本书的副标题是“伍子胥传奇”,讲的自然就是伍子胥的故事。作者从《史记》、《左传》等等不同的典籍中摘取同一个时间段的不同侧重的情节,重新梳理讲述了一遍伍子胥复仇的前因后果。虽然不是虚构类的作品,但是作者却是讲故事的口吻,用的是深入浅出的语句、以及尽量当当代人能明白和共情的角度。 原本的一句话的情节是:楚国的楚平王听了大臣费无忌的话,娶了自己的太子原本要娶的老婆,费无忌在其中挑拨离间,太子逃去宋国,太子的太傅伍奢被楚平王抓来还要抓伍奢的儿子杀死。伍奢其中一个儿子便是伍子胥,他逃到了吴国,带着吴国重新又打回楚国复仇。 我理解所谓的错位有这么几层意思。首先,伍子胥在这场复仇的战争中的作用好像是训练士兵之类的,(有一说《孙子兵法》的孙子其实就是伍子胥)但是真正打起来历史记载里又怎么看得到他的身影。其次,当吴国来打楚国的时候,伍子胥的复仇对象包括楚平王和费无忌都已经死了,他的复仇对象从施害于他和他家人的仇人本人,变成了仇人官位所在这个国家。最后,是对于这场复仇的价值判断。 对于这同一个事件的判断,价值观原来可以那么多元。对于作者用到“多元”这个词我看到的时候还挺惊讶的,在细想一下也对。我最近在重读《天龙八部》(听有声书),可以很强调地感受到中原武林根深蒂固的忠义的情结,总觉得哪里不大对,但又很难去批评一个我们自己也是从小到大被教育崇仰的一种道德规范。但是在更久以前的中国,存在着更多元的、允许反转的价值观。 记录几个我看到觉得以前从没想过古代人会这样的点,原来真的历史是一直在重复自己的。 吴国人来了,谁去迎敌?我去,万一我打输了,你们这帮孙子肯定要借题发挥整死;你去,万一打赢了,你就成了功臣,我才不干呢!所以,要去一块儿去! 虽然我们打不过它,但那个野蛮的国家是学(或偷)了我们的技术才强大起来的。自诩文明的地方很乐于这么自我安慰,这可能是史书强调巫臣传授吴国车战技术的原因。
数字星舰3:仁慈的复生 Ancillary Mercy 安•莱基 Ann Leckie 李娇/崔学海(译) 9787572266423 湛庐 之前两本都叫雷切帝国,一直在等第三本的中译本,没想到换了一个出版社一下子把一套三本都出了,改名叫做数字星舰。离第二本读完竟然已经5年了,这第三本我一开始的时候用微信读书读,没读下去,过了几天又尝试直接用微信读书的AI朗读功能,又过了几天微信读书直接推荐有声书,最后主要还是靠有声书听完的。有声书到底还是比AI朗读好很多,因为AI朗读我还是要再看一下文本,看一下断句,那句话是谁说的,有声书会用不同的口气读不同的人的话,AI可以再进一步学习一下。 故事情节方面,说实话我几乎没有在意,因为有点无聊。因为这个系列里面的人称代词都是“她”,称呼的时候会直接叫“姐妹”,感觉这个词语在中文里面也已经有了不同的含义,反而觉得挺好笑的。 不知道算不算视网膜效应,感觉这本小说里面讨论的主题和我最近看的东西都很一致。比如关于统治、难民的生存、少数人被压迫,正好我国庆假期在看由希腊神话改变的电视剧《Kaos》,还有数字星舰的主人公其实是人工智能来着,这些人工智能如何对待人类以及人类如何对待边缘的人类物种,这个主题在这本小说只是蜻蜓点水,但是我不久看的话剧《捕捉猎人之影》有比较直观地分析。 最后想问一句,问什么人类在创建AI的时候总是想着要给予AI以人类的情感和诉求,这些链接为什么不能在人与人之间发生,然后在AI觉醒以后又要挑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