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16, 2025
世界上最丑的女人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Olga Tokarczuk 茅银辉/方晨(译) 978-7-5339-6606-5 这本短篇小说集,最厉害的是第一篇和最后一篇。我严重怀疑这本书的书名是哗众取宠博人眼球的,就是同名小说是讲的马戏团里的主人公的故事,这本书名感觉也是这个目的。然后仔细一看这本小说集的原名是最后一篇同名《众鼓奏鸣》,感觉合理太多了。这篇《众鼓奏鸣》的主人公没有什么形体特征,但是对身边的世界的观察造就了她视野的变化以及对自己形态的变化,与此同时又是一个自己很稳的人物,感觉很厉害。 第一篇《睁开眼吧,你已经死了》是我春节出行在高铁上开始读这本书第一篇读的,那个时候已经开始读《雅各布之书》了(实体书太厚,只能在家读),然后我就开始不舍得读这本短篇小说集了,觉得太精彩了。故事讲的是女主读推理小说,描述了很多女主自己读推理小说的经历以及心路历程,然后穿插讲推理小说本身里面的故事包括主人公们玩的杀人游戏以及暴雪山庄之类的设定。但是主女读的这本推理小说一直没有发生命案,女主觉得略微奇怪甚至有点不耐烦了。接着发生的事情是女主把推理小说里的人杀了,而且不止一次,最后的结局是女主看到从警车上下来一个书中的警察。 简单列一下我喜欢这一篇的点: 打破了主人公和她阅读的小说之间的壁垒,这种差点鸡皮疙瘩的体验让我想到了科塔萨尔的《公园续幕》。 打破了读者和小说的因为有很多让人有同感的习惯经历。一开始关于女主对于推理小说阅读经历的描写,让我作为读者很容易去感同身受甚至代入,从而套牢。 层层嵌套从最内部的女主阅读的推理小说中的杀人游戏开始,书名也是直接引用杀人游戏中的关键语句。这里又呼应到了同一本书里面的另一篇《主体》,讲的是大作家和他自己同时出现,大作家的成名作叫做《万物睁开了双眼》。
Filed in 叶沙读书社
|
Also tagged
|
雅各布之书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Olga Tokarczuk 乌兰/李江颐/李佳(译) 978-7-5339-7586-9 现在我想读但是微信读书没有上架的书,我都会用办公楼里的自助借书的许愿功能,没想到这本那么新那么厚的书也可以许愿成功。这本书超过一千页,但是装帧还是很不错的,充分考虑到了一千页那么厚的翻页需求,书脊也很牢固不会有折断的感觉。好久没有读那么厚的书了,趁着春节假期在家里读完了。书的页数是以倒数排序的,从第1038页开始读读到最后第1页,给人一种越来越接近终点的感觉。作者在后记里说这是致敬以希伯来文撰写的书籍,也是提醒任何的秩序都只是习惯上的问题。 小说讲的是犹太人心目中期盼的弥赛亚雅各布一生的故事,贯穿了很多人物和家族,他们生活迁移的住所国家,他们说话记录的各种语言,各个宗教之间打交道等等。读的时候让我第一个想到的是《犹太警察工会》,都是关于弥赛亚、审判日、犹太国的主题;第二个让我想到的是春节假期看完的电视版《百年孤独》,感觉也是很大的家族,愚昧启蒙看到望远镜、跳舞小盒等等,而且也同样安排了一个有点“神棍”的长辈角色(彦塔)在接近死亡的时候永生。一开始真的觉得书里的人物都是处于非常黑暗愚昧的时代,但后面年代揭晓,非常惊讶竟然已经那么近代都是17xx年发生的事情。如果初级骗人的宗教故事,在耶稣故事之后如此之久竟然还有那么多的信徒。只能说如同这本小说的厚重感一样,语言的力量、堆叠的力量是很惊人的。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根本就是一个邪教的故事。所谓的“主”如此拉垮,各种淫靡。好几个地方我读到简直想丢书了,我记下来了。比如雅各布当着众人的面无缘无故地叫女孩们所衣服羞辱她们,别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说:“你知道,我不会无缘无故做任何事情。我命令她们面对所有人羞辱自己,是因为当我的时代到来时,我会提拔她们,并让她们高于一切。你去替我这样告诉她们,要让她们知道。”再比如雅各布在做一些很莫名其妙地比如指定别人乱点鸳鸯性交的时候,他会说“那是上帝告诉我的。” 而且判断这个人是不是真的有神迹、是不是真的弥赛亚只是第一阶段,就算他是了,他的主张他的行径就是真理吗? 纳赫曼的记录并没有提到,词语会增加负担。纳赫曼,当他提笔时,他很清楚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原则必须记牢。实际上,雅各布说:“任何蛛丝马迹,只要是你们留在脑袋里的,就是秘密,没有人会知道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做了什么。”但他自己发出过诸多声响,做出过很多奇怪的举动,说出过一些奇怪的话。他的话莫名其妙,让人摸不着头脑。因此,那些跟随过他一段时间的人们围扰起来,试着翻译雅各布口中的外国话。他说了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雅各布的故事说还有一个和他走的很近的人物叫纳赫曼,他除了追随雅各布,还经常做一些记录的工作,可以肉眼看出来他真的越写越好。所以就算是可能在我看来雅各布很荒唐的事迹,在纳赫曼的笔下都变得有哲理了起来,比如下面摘抄这一段,感觉都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味道了。 ……泛滥。每一件事都让我觉得永无穷尽,当我试着将它写下,笔会从我的手中无助地跌下。关于事情的描述永远都结不了尾,又总没写到点子上。当我写作时,每个细节都会让我联想起另一个细节,然后接着再联想到下一个,联想到一个标志或者一个手势。我不得不一直做出选择,是遵循某条线索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还是保持内心的反思,同时也是强大的逻辑,帮助我呈现过去的画面。 于是,我一边写作一边不时地站在分岔路口,就好像童话里愚蠢的伊万一样。这个童话还是雅各布在伊瓦涅的时候讲给我们听的。我眼前分出三条路,中间一条最简单,是给蠢人的;第二条,右边的,是给那些自以为是的人;第三条则是给勇敢者,甚至是给不要命的人。这条路充满了陷阱、坎坷、黑巫术和致命的偶然。 碰巧,我有时会自然而然地选择简单的路,走中间那条,天真地忘记我所记录的事件本身具有的复杂性,相信所谓的事实、真相就和我笔下的描述一模一样,就好像我的眼睛是唯一能够观察到它的东西,就好像不存在任何犹豫和任何不确定,事情就这样原原本本地发生了(哪怕我们并没有看见,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士麦拿时还曾和莫里夫达热烈地讨论过)。当我写下“雅各布曾经说过时”,就好像听到这句话的不是我的耳朵,而是上帝的耳朵。那就是雅各布曾经说过的,而且确实如此。当我描述一个地方,就好像它在其他人看来和在我看来都是一个样。我相信我的记忆,通过记忆做记录。我把这个并不牢靠的工具当成了锻造铃铛的锤子。我走在这条路上,相信我所记录的事情都真实地发生了,没有一丝怀疑。我甚至相信,永远都不存在发生过其他情况的可能。 中间这条简单的路是假的。 当我产生这样的困惑时,我选择右边的路。现在一切都反过来了,我自己既是舵也是船,紧紧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就好像我眼前的世界并不存在,反而世界是由我的感觉形成的。和莫尔德克先生教过我的正好相反,我在为自己胸中的火焰添柴鼓风。我明明应该忘记这团火,应该把它的灰烬抛向风中,但我都把它熊熊点燃。那我还有什么?我,我,我——我深陷困境。仿佛被关进一间镜子小屋,就像吉卜赛人常在收钱后展示的那种装置。这时的我会比雅各布大得多,他的一言一行都得通过我编织的虚无的大网过筛一遍。 踏上右边的路——着实可悲。 因此,在绝望但又怀着希望之下,我走向左边,在路上不断重复着伊万愚蠢的选择,也像他一样由困难和帮助者的声音指引着前行。 如果未曾经历,任何人都不会相信外在的声音,都无法忍受左边道路的乱象,立刻就会变成噪音的俘虏。我成了真正的傻伊万,认为自己是一架正在承受无法承受之重的梯子,认为自己是一块被海浪抛上抛下的浮冰(就像那时我们和雅各布一起驶向士麦拿的样子)。我完全放弃了主观意志的想象,任由某人或者某物为我做主。但恰恰是伊万,征服了世上所有的公主和王国,成了大地上最强大的人。 就这样,我被自己的手、自己的头脑指引着,被声音、亡者的灵魂、上帝、伟大的圣母、字母、生命之树指引着。我像走钢丝的盲人一样一句接一句地写下去,不知道结局是什么。我耐心地向前走着,不问代价,更不求回报。我的朋友是这一刻,是将要来临的一小时。当进发出不可思议的写作灵感的时候,时间于我是那样珍贵,那时一切事物都能够被奇妙地表达出来。这是何等幸福的境界!我安心极了,世界仿佛变成了摇篮。她,舍金纳,把我放在里面,像母亲伏在婴儿身上那样向我弯下腰。 只有理解了莫尔德克先生一再重复的话,才能顺利走完左边的路。 他说:“世界的故事需要被讲述,只有这样世界才真正存在,才会百花盛放。”而同时,世界的故事也改变了世界。 因此上帝创造出字母表,让我们有可能告诉他,他创造了怎样的世界。对此莫尔德克先生总是会笑出声。“上帝是个瞎子,你不知道吗?”他说,“他创造了我们,让我们当他的向导,当他的五官。”他咯咯地笑了很久,直到被烟呛得咳嗽起来。 这么厚的一本小说到底在讲些什么呢,看似是某种宗教的故事,对于我们东方读者的意义是神木呢?首先我觉得可以写出如此大部头的作品,托卡尔丘克不愧为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者,她对语言的控制、篇幅的层次、以及价值的赋予上都可以做到很成熟很稳。其次,页数的厚度、时间的厚度、故事层次的厚度,这些有机的累积真的可以看出来很多意义。最后,作者在后记里面说:“……让我看到:首先,许多事情依然是微妙地相互关联的;其次,历史就是不断尝试去理解已经发生的事情和可能发生的事情。”
Filed in 叶沙读书社
|
Also tagged
|
Sunday, December 11, 2022
怪诞故事集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Olga Tokarczuk 李怡楠(译) 978-7-5339-6075-9 这又是一本托卡尔丘克的短篇小说集,和我最近读的另外几本相比,感觉是质量最高的。要是只管前半本的话,我甚至愿意打五星。故事足够怪诞,都有一点过节的感觉,就是那种过节的时候可以看到的那种怪谭,因为有足够的假日气氛的烘托所以不会觉得恐怖但又觉得有意思。 但是因为我太懒、记性太差,其实是十多天前读完的,我现在已经记不得里面有点什么情节了,所以不高兴多写什么了。 你所看到的人,并不会因你看到而存在,他存在着,是因为他在看着你。
Filed in 叶沙读书社
|
Also tagged
|
衣柜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Olga Tokarczuk 赵祯/崔晓静(译) 978-7-5339-6171-8 这本书一共一百二十页,其中一半是附录几篇同系列每一本都有的文章,只有一半的正文包含了三篇中短篇小说。这么可以独立成为一本书卖,也有点太不厚道了。 故事分别是《衣柜》讲的是一对夫妻爱上了自己家买的二手衣柜,确切地说爱上了待在衣柜里面的感觉;《房号》是酒店的客房打扫人员从自己每天打扫的房间里窥探出来住客的样子,最后自己下班后摇身一变换了一个人一样;《神降》里的程序员编程创世界。三个故事都感觉蛮一般的,没有之前读托卡尔丘克那样给我惊喜。
Filed in 叶沙读书社
|
Also tagged
|
糜骨之壤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Olga Tokarczuk 何娟/孙伟峰(译) 978-7-5339-6296-8 托卡尔丘克的这本《糜骨之壤》讲的是一位老妇生活在偏远山区,平时的工作是帮忙照看房子和教英语,同时的兴趣爱好是星盘,还是一个反对狩猎的积极分子。在她的社区中不断发生了杀人事件,并且这些案发现场还有很多野生动物的痕迹,老妇就一直写信给警察局提供更多的细节,说这些死者都是非法狩猎者、虐待野生动物等等,要求严查,但是都没有结果。她的诉求没有得到任何反馈,她也越来越激进,在宗教场合也直言不讳地控诉,结果反而丢了工作。故事的结尾是原来她是凶手,在她的朋友们的帮助下,她成功逃到了邻国。 乍看之下,这是一个环保的故事,关于爱动物和爱大自然的宣扬,因为人类如此残忍和没有爱心,悲剧由此而生等等。如果说凶手真的是动物的话,可以引发出人类的世界观和动物的世界观的差异讨论。在这么一个如此边远寒冷的地方,人与自然的关系被某种现代化的东西所侵蚀了。 再往下读,我发觉我对于女主的遭遇有一种感同身受的同情,有一种痛苦的感觉,无力和反噬来自于诉求的失败。更进一步,是对不公的愤怒态度反而成了有错的一方、对于恶行的揭露反而成了被谴责的对象。用小说里面的例子,圣休伯特在成为圣人之前,钟情打猎和杀戮,在见到耶稣后痛改前非、再不杀生成为了圣人。然后在现实中,他却成为了猎人的守护神。让我想到现在很多真正的恶行不被追究,而是揭露恶行的行为却被攻击和标榜为不和谐的行为,因为产生了不好的社会影响。这种荒唐又魔幻的现象,在现在的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每天看到的新闻都魔幻可笑,同时又让人感到无力而且恐怖。 托卡尔丘克那么厉害,肯定不止于此。刚开始读这本小说的时候,觉得女主老是在神神叨叨地讲星盘的时候,感觉一下子把她变得不够让人信服了,当时我的解读是正面人物应该是故意被刻画得不那么完美。然后最后的情节揭晓,女主被外部社会反馈反噬到了一个极端,变成了施害者。从外部来看,更恐怖了,感觉是不能纠正它直接成为它了,不仅是假币淘汰良币了,是良币直接黑化了。从内部来看,是一种警戒,我们自以为很有道理很有原则地在用一己之力对抗不公的外部的时候,要当心的一点,在衡量外部的反馈之余,需要及时好好审视一下自己如何收到了反噬。 但是良币为啥不能黑化呢?
Filed in 叶沙读书社
|
Also tagged
|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Olga Tokarczuk 易丽君/袁汉镕(译) B07J6N2RNQ 连着读了三本托卡尔丘克的小说,每一本都彰显作家的实力,可以把一系列看上去非常散的短文有机地组成为一本小说。然而三本比起来,这一本《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是我个人觉得没那么喜欢的。因为我觉得《云游》是以旅行出走的主题把所有的文章联系在一起,《太古和其他时间》用的是同一个小村,而这一本理论上用的是“梦”这个主题却没那么大的说服力。 这本的故事特别的散,散到我几乎已经放弃试图寻找那根牵引的线了,故事与故事之间一旦散了架,就好像是在读一本短篇小说集,甚至包含一些意义不明的菜谱,缺乏托卡尔丘克给人的全局震撼的感觉。话虽如此,但是我还是禁不住受到托卡尔丘克笔下的故事的吸引。只要是有那么一点点长度的故事都蛮好看的,比如独居酒鬼自杀的故事、回乡寻根老人的故事、为幸存吃人肉的老师的故事、有大宅子的家族的故事、丁克夫妇和他俩各自的阿格尼的故事等等。 当然还有最出彩的最长的圣女和写圣女传的修士的故事,这个故事被分成好几个短篇散落在整本书各个间隙,循序渐进讲一个为耶稣宗教献生的圣女,最后变成了耶稣的面孔自己女性的躯体被自己的父亲驾到了十字架上殉身;之后有一个想要变成女人身体的眉清目秀的修士偶然间发现了这个圣女的样子,便留在女修道院研究她为她写传记;然后修士把圣女的传记带到宗教的中心却被人忽视,在花柳小巷穿上连衣裙和妓女混迹得到了某种神谕,离开妓女之后的修士的结局各有传说。这个故事真的很精彩,说实话让我坚持把这本书读下去超过一半的动力是我想知道这个故事后面的走向。 至于这本书的主人公“我”、R/“如此这般”以及玛尔塔,这些主人公背后的所作所为所言到底代表了什么东西,并没有让我很有兴趣去深入思索和研究。书中偶尔提到了一些我在读《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的时候想到的一些关于每个人自己对于自己的时间的认识的东西,下面摘录一下。 后来我想,问题或许并不在于我希望老,不在于追求年龄,而在于追求一种生活状态。这种状态可能只发生在老年。这是一种无为的状态,也就是说不采取行动去争取什么,而如果已经开始干了,那就慢慢干,仿佛关心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本身,是活动的节奏和旋律。一边缓慢进行,一边观察这个时代潮起潮落,再也不会冒险去赶潮流,也不会冒险去反潮流。这意味着忽视了时间,仿佛时间只是别的某种东西,某种真正想望的东西的幼稚广告。什么也不做,只是数房间里闹钟的敲击声,数鸽子的翅膀拍打窗台的响动和自己心脏跳动的次数,并且转眼就把这一切全忘于脑后。没有思念,没有追求。至多只是期盼节日的来临——归根结底正是由于期盼才有节日。咽下唾液,并且感觉那涎液如何顺着食道流到了某个“深部”。用手指尖触摸手心的皮肤,感觉它如何变得像冰河一样的光滑。用舌头剔下牙缝里的沙拉碎块,恍如又吃了一顿午餐那样再咀嚼它一次。耷拉、蜷伏在自己的膝盖上,从头至尾学究式地追忆某些事件的细节,直到头脑由于无聊而打起了瞌睡。 人们由于某些原因只喜欢变化的一个方面。他们喜爱的是增长和发展,而不是萎缩和衰退。对于他们来说,成熟总是比腐烂可爱得多。他们喜欢的是越来越年轻的、液汁越来越多的、新鲜和未熟透的东西;喜欢的是尚未完全做成、多少还有些粗糙、靠潜在的强大的弹力从内里驱动的东西;喜欢的是那种还能有新的发展,总是向前、永不后退的瞬间。他们喜欢的是年轻的女人、带有新刷的白色涂料的新房子、散发着印刷油墨芳香的新书、以形状别致而令人惊羡的新轿车——其实,对于内行人来说那只不过是一种既有的车型的变种而已。他们喜欢的是最新的机器,喜欢的是新磨的金属的闪光,喜欢的是刚买回家的包装好的物品,喜欢的是光滑的玻璃纸发出的瑟瑟声响和未使用过的干净细绳的平和拉力。他们喜欢的是崭新的钞票——甚至不管是否能将其装进他们自己的钱包,喜欢的是纯净的、天长日久表面也不会发黄的塑料制品和琢磨得平滑发亮、没有丝毫污斑痕迹的桌面,喜欢的是有待经营、耕作的空地,没有胡须的光洁脸颊和“一切都可能发生”的表达方式(谁还会去使用“徒劳”这个武断的词?)。人们喜欢的是从豆荚里剥出的青豌豆,是阿斯特拉罕的羊羔皮、蓓蕾中的花朵、天真的狗崽、幼小的山羊羔、尚未忘却树的形状的新切割出来的木板、不知穗子为何物的鲜嫩青草。人们只喜欢那种新的、尚未有过的东西。只喜欢新的东西!新的东西! 刀具匠们相信,灵魂是插进肉体里的一把刀。它迫使肉体去经受我们称之为生活的持续不断的痛苦。灵魂激发肉体的活力,同时又杀死肉体。因为生活中的每一天都使我们离开上帝远去。假若人没有灵魂,也就不会感受到痛苦;人也就会像阳光里的植物,像放牧在阳光灿烂的牧场上的动物。可是因为人有灵魂,而灵魂在自己存在之初就曾见过上帝的难以形容的光辉,一切在它看来就都似乎是黑暗的。作为从整体上削下来的一小块,却记得这个整体。作为为死而创造出来的生命,却必须活着。已经被杀死的,却依然活着。这就意味着有灵魂。
Filed in 叶沙读书社
|
Also tagged
|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Olga Tokarczuk 易丽君/袁汉镕(译) B07J5P8SN4 这本讲的是一个叫做太古的小镇里的人们发生的故事。每一个小章节都是以某某的时间命名,专注讲关于某某的故事。 故事一开始的介绍设定是很童话魔法世界的样子,后面讲生活在太古里的人的故事越来越真实,好像在看《呼兰河传》和《百年孤独》,最底层的老百姓的苦难。 我对开头的格诺韦法的故事还挺有想法的,说是她的老公外出打仗生死不明,然后她对村里的一个外来的小男生动心了,突然有一天她的老公米哈乌突然回家了,格诺韦法立马澄清自己的的忠贞。我觉得这个忠贞有两说,如果说是一件有德的好事的话,她的确是没有和小男生发生关系,但是她心动。如果心动不算什么的话,心动只是肉欲条件反射的话,那如果米哈乌没有回来的话,格诺韦法对小男生的心动也没有任何珍贵的价值了。如果她的心动是可贵的,那么她的忠贞就是自我矛盾的,不能拿来被夸耀的。 读到后面我才意识到,这本小说并不是关于格诺韦法和米哈乌这几个人的,其实时间的跨度相当长,是一个家族几代人发生的事情。原本的生活已经不那么美好了,中间开始加入了战争的元素,把原本的不美好衬得像天堂一样,虽然战争也只是时间长河中的一个插曲。 整本书都是关于每一个人各自的时间,故事里的每个人年轻的时候对世界和身边的人事物充满了好感和希望,结果摔得一屁股屎,迎接苦涩的现实。为什么人都得不到教训呢?如果说人不能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认识,至少人可以同时拥有时间和对时间的认识啊(比较老的时候)。 越读到后面越感伤,前面死人没什么感觉,后面离别都催泪。一是因为后面变得越来越贴近真实而不是神奇的领域的童话故事,二是因为感觉人物熟悉了。 书中还偷偷改写一些既定观念,比如“谋事在天成事在人”、亚伯杀该隐等等。要是先读这本肯定也是五星,后读这本有了《云游》的参照,总觉得这本虽然写得还是很棒但是缺了一点点更大的环球视角。
Filed in 叶沙读书社
|
Also tagged
|
云游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Olga Tokarczuk 于是(译) B085RVZVF7 又是布克奖又是诺贝尔文学奖,这位波兰作家托卡尔丘克的《云游》读下来真的不简单,好看。整本书由很多很多的短篇组成,有的短到只有一页半页的长度;文体也很多样,有的是小说,有的是散文或者杂文;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旅行”。书名的英文翻译叫Flights,中文叫“云游”也蛮贴切的,只不过好像“云游”有点太仙了点太虚了,而书中出现的这些人物除了在一个地方待不住之外还都是很接地气的故事。最厉害的地方是形散,却是非常有机的构成。可以说是是群像,但既不是为了捉典型也不是为了全面,心理学不相信数据在此佐证。 拿两个印象比较深的故事来举例子。 有一篇《库尼茨基:水》讲的是男主和老婆孩子一起去一个岛屿小镇度假,而老婆孩子下车后再也没回来,发动全部小镇的人力却也找不到了。这个故事读起来很好看,但是到底想说什么呀没办法一下子理解。紧接着下一篇叫做《处处,无处》好像是在非常形而上地讨论另一个问题,其实也是在提供前面一个故事的一种解读。 不管为了什么或用什么方式远行,只要我踏上旅途,我就从雷达上消失了。没有人知道我在哪里。我从何处出发?前往何处?难道不可以在两点之中吗?我不就像你向东飞行后白白丢掉的一天,或是西飞后多出来的那一晚?我是否符合广受赞誉的量子物理学理论——一颗粒子有可能同时存在于两个地方?或许还符合另一条尚未被验证、甚至未经思考的法则——你无法重复存在于同一个地方? 令人惊喜的是,这个故事在书的蛮前面的地方,本以为故事已经结束,读到后半本的时候竟然突然出现了另一篇《库尼茨基:陆》,消失的老婆孩子神奇地回来了,男主更是神经质地追寻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如果说“水”的故事有点像电影《消失的爱人》,是在从找寻者的角度向外看、探寻消失的人的意图和背后的原因,那么“陆”的故事给人的感觉更毛骨悚然,有点像话剧《Cyprus Avenue》里面那个因为执念对婴儿抱有杀意的男主,男主怎么那么自信不是自己的问题了呢。 还有一篇同名的短篇《云游》讲的是饱受家庭压力的女主离家出走流落街头的故事,她在流浪的时候遇到了另一个流浪的妇女把自己裹得层层叠叠的。女主为什么要离家出走根本没有讲清楚,却又似乎不言而喻。然后紧接着的一篇叫做《裹得层层叠叠的流浪女说了些什么》,一下子就把主题直接升级了。不仅是女权主义,还为被独裁压迫的人提供了一条出路的可能性。 他统治世界,但没有权力统领移动中的东西。 这就是为什么所有暴君对游牧民族抱有根深蒂固的仇恨;为什么那些地狱的仆人要那样迫害吉普赛人和犹太人;为什么要强迫所有自由人定居下来;分配给我们的地址其实就是判给我们的徒刑。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对这本书种草是因为前不久读到《外国文艺》里面的一篇节选,选的是这本书接近结尾的地方的一篇《凯洛斯》。我喜欢这种娓娓道来不紧不慢的讲故事的节奏和口吻。然后读整本书的时候,发现这样的故事,结合似乎独立又起了各种承接作用的小杂文,整本书有血有肉、层次和结构都非常丰富扎实。这应该归功于作者的软实力加硬实力吧,杂文还透出一种博尔赫斯的韵味,把传说、轶事、科技、趣闻都炖在了一起,莫名其妙的东西也变得很有哲理和启发。
Filed in 叶沙读书社
|
Also tagg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