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 River Town 何伟 Peter Hessler 李雪顺(译) B00AJFW7I4 这是一本很早以前老外来中国做志愿者去涪陵教书经历而成的纪实。我一直以为它是一本类似于那个美国人写的普罗旺斯一年的书,心中蛮抵触的。真的读了之后才知道误会了,这真的是一本好书,更甚者我觉得何伟更是个好人。作者在书中,非常客观地描述了二十世纪末在中国内陆的样子,他可以一针见血地看出中国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不带偏见地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平、疑惑、找到一些合理的价值。 从一个美国人的眼光来看中国,我很惭愧很多地方,作为中国人的我还没有他看的明白。从这个美国人叙述的过程中,我觉得收获颇丰,也想到了很多。我以前一直把资本主义当作共产主义的反面,敌人的敌人是朋友,所以只觉得它好,从来没有想过它的不好。现在慢慢看出来了资本主义的不好,但是为什么这些不好的结果在中国更甚于美国呢?因为美国更多元的思想,就算实行资本主义也知道它只是生活里的一种方式(不是唯一的),衡量人生的方法有很多别的选项(家庭、艺术、宗教、政治等等自我实现)。而资本主义在专政国家则是一路横行成为了唯一的标杆,这种唯一性的狭隘也正如我之前一直以为的“只觉得资本主义好”是一致的,说到底我作为个人也并没有逃过这样的思维黑洞。 近几年在美国沸沸扬扬的关于艺术作品的政治正确,没想到作者在那么早已经体会到了。他提到当时美国的文学政治化(要多元的政治正确)和中国的(一切被用来解读为特定的政治思想宣传)。 我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起来。令我高兴的是,高笋塘的人喜欢我,愿意维护我。但我觉得,我太冷酷太小气,而这完全没有必要。这件事情令我自觉十分尴尬,我在普林斯顿和牛津大学受过良好的教育,可我竟为了一点点理由非要跟这个四川擦鞋匠争个你输我赢,直至当地人说他没有文化方才罢休。我知道,他的骚扰并不针对我本人。我还觉得,我应该对他充满同情,因为他对我的刻薄来自其他的压力。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最好看的地方是前面四分之一和最后四分之一,中间的略显平淡。我的阅读体验在这一前一后的地方非常特别,这是为数不多的我无法在地铁上阅读的书。不知道为啥,在地铁上读的时候我老想哭,简直读不下去,但是很奇怪到家读了又觉得平淡了起来。我觉得最让我情绪激动的,是作者和当地人发生矛盾的两段:一个是和擦鞋匠吵架,还有一个是临走前拍摄的时候。试想他们是外国人,可以把这个当作是中国人对外国人的反应,不行了还能一走了之。但是我觉得很想哭,一就是我不觉得这是针对外国人的行为,中国人也会有同样的遭遇;二甚至是恐怖的点,他们还会把对中国人的不公反应伪造成对外国人的对立(好像一旦把事件打造承外国人对立就有理了),只要说是针对外国人(还是假的),中国人的被不公对待就可以被撸平了吗?书里正好覆盖了香港回归的时间段和情节,现在看来更是唏嘘。 最后摘抄一些原文。 我坐在教室的后排,听着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所得到的矛盾百出的各种观念。革命当然好 —— 他们都知道这一点。毛泽东是个英雄,有了长征才有解放,这因此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段时期。而反革命是不好的 —— 天安门广场上的抗议者、各种运动的支持者,任何意在挑起变革的东西都是不好的,是反革命的。要忠于革命,就应该安于现状,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这样你才能保持革命性。 在我看来,这种对公共事务的疏离是如此彻底,恐怕无法把它简单地归咎为“后解放时代”的社会模式。过去的五十年教导人们不要参与公共事务,可在一定程度上,共产主义建立的基础却是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形成的社会模式维持了几百年的时间。这样的特征很难描述,尤其难以说清楚它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我的学生们经常写道,中国人是多么具有集体意识,这鼓舞了人们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互相帮助,而个人主义的美国人则走上了自私自利的资本主义道路。 这跟中国作家鲁迅的话十分相似:“记性好的,大概都被厚重的苦痛压死了;只有记性坏的,适者生存,还能欣然活着。” 令人难过的是,有些人无法在观看了这样的戏剧表演后一笑了之。毫无疑问,这场表演具有滑稽的成分,但书读得更多、头脑更聪明的张书记他们却时时刻刻听到脑子里有一个声音在提醒他们:我应该大笑吗?真就那么好笑吗?是不是有违规又危险的因素存在?从这些方面来说,这才是我对这个制度越来越憎恶不已的地方。错误和谎言我都可以忍受,但我不能原谅幽默感的彻底丧失。一旦没有了笑声,中国也就成了个阴森凄冷的地方。 《堂·吉诃德》表演接近尾声,威廉·杰斐逊·福斯特又一次改变了航向。站在全系师生面前,他大声地朗诵起他自己写的总结陈词: 堂·吉诃德回到了小面馆,桑丘回到农村养猪筹集学费,满心希望有一天能够拿到牛津大学的学位。与此同时,堂·吉诃德自学成才,拿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士学位。后来,这两个疯子来到中国当上了英语教师,同时也成为涪陵名号最响亮的“雅虎”。 他朗诵的语速很快,干部们一句也没有听明白。说完之后,他抬起头看了我和亚当一眼,看我们是否听清他说了些什么,随即,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就这样,那场戏演完了。
2019.8.25 上海文化广场 去年看了Matthew Bourne《灰姑娘》略感失望,今年夏天再给他一次机会看男版《天鹅湖》,观后感竟然非常雷同:舞蹈好看,情节狗血。 舞蹈好看的地方,除了舞会斗舞的地方之外,我觉得主要还是天鹅出场的地方。每一只公天鹅的舞蹈动作真的很有公天鹅的神韵(既优雅又骄傲),同时舞姿动作又很厉害。全男版并不是男扮女装,男舞者来演女舞者的装扮动作,而是主人公和配角们的性别真的都是男的。这些天鹅,一看就是公的,男主特别大只。可惜的地方是,原曲那么好听,为什么不是现场演奏呢? 情节部分的改编有点没看懂,浮夸没教养的女性人类角色是干嘛的,结合到现代的故事也觉得没什么必要。后来我看了一眼上海文化广场官网上的剧情简介,跟我理解的差太多了。我是没带任何剧透去看的,谁能看的出来人类皇室一男一女是母子关系啊?还有王子和天鹅的关系,我一直以为天鹅是王子的另一个自我呢,什么时候又变成爱恋关系了?
2019.8.24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感觉比第一次看的时候更好笑了,相较之下内容的接受和震撼反而变少了。 现在看来,情节冲突和《杀戮之神》太像了,只不过从夫妻之间的矛盾焦点变成了同性友人。男人似乎更喜欢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那么注意情感,从不同的角度来严肃讨论问题的话痨主题蛮适合法国男人的。人类之间都存在理性、价值观、情感的冲突,但是为啥感觉朋友比夫妻之间更容易可能达成某种可以维系下去的方案呢? 故事从现代艺术说起,一开始会让观众误解这是一部对艺术的认知和升级为主题讨论的话剧,其实根本是关于友情的认知和定位。但是就像对艺术需要有现代化的认知和升级一样,其实也需要对情感认知的升级。这种眼光和价值判断的变化,在爱情主题的作品上比比皆是。比如原来总是崇尚最经典最忠诚的婚姻爱情;然后要像是包法利夫人那样勇于挣脱一切传统的婚姻契约去追求的才是真正的自由爱情;再发展就是《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里面的女主要当着老公的面出轨来刺激老公、老公不闹个天翻地覆自己反而暗自神伤的才是真爱了。所以有这种发展的讨论应用于友情,相当有意义(还是有点作呢?)
地图册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Jorge Luis Borges 王永年(译) 9787532773084 博尔赫斯全集已经出了两套很久了,我也收了很久却迟迟不敢挑战。每一本都很薄,纸张很厚实,字体和间距都很大,不差钱的感觉。这次读《地图册》,也是要感谢静安区文化馆搞了这个《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和玛丽亚·儿玉旅行摄影巡回展》,主要内容还是博尔赫斯在写《地图册》的时候到达的那些地方的一些相片。展览相当不错,免费的而且冷气开得很足,照片和信息量相当充足。因为这本随笔本来内容就不是很多,看完展几乎就不用读书了,因为在照片旁边会把书的精华的部分双语摘抄出来。摘抄出来的字体也是超大的,足够抢过相片的风头。 这些关于异域旅行的小随笔,非常的杂,而且每一篇都超级短。但是几乎每一篇都看得出博尔赫斯思维的闪光点,每个闪光点都让人喜欢。比如讲到蛋糕的理想型,看文字的时候我脑海中其实并没有一个具象,然后看到照片我笑了。再比如讲到旅行的重点不仅仅是在过程中,“事件的前夕和事后的回忆总比不可捉摸的目前更为真实。”有的甚至不是游记,不是随笔,不是诗歌,而是介于这三者之间的一些文字。 上个周末的时候,展览主办方还办了一个小型的活动,请到赵松和btr来分享一些博尔赫斯主题的内容。btr讲到这本《地图册》初版的时候,其实是文字配相片一起出版的,但是后来再版时才把相片去掉。他讲到,图文关系,如果两者只是相互忠实的反映,那一方的缺失不一定是坏事。这句话说的蛮有道理的,但似乎也不一定适用于这本《地图册》,否则这个展就没意义了。 活动尾声还有一个提问环节,只要提问的人,不管是什么问题,都可以得到一张博尔赫斯的海报。所以好几个一开始提问的人的开场白都是“其实我没什么问题,就是想要海报”,然后硬憋出来一个问题。我也很想要海报,但是我怂。我想提问这张海报可以在哪里买到,但是如果我真的提问了就不需要买了可以直接拿到送的海报了,怎么好像有点像博尔赫斯的《双梦记》?
Julie 朱莉小姐 2019.8.18 猫悦上城OmS剧场 2018年的National Theatre Live版本把这部19世纪末的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话剧改编得相当与时俱进,丝毫没有感觉故事会和现在有任何脱节的地方,而故事还依旧成立且有意义。情节简单来说,就是有钱人家的小姐Julie,整日糜烂生活,在生日晚宴上与父亲的司机好上了,并且试图瞒着家人和司机的未婚妻(也是家里的女佣)规划私奔,讨论之中却也连番有矛盾冲突,最后女佣发现,Julie服药自杀。 看到Julie这样一个角色的时候,我第一想到的是和她一样是有产阶级甚至是贵族却落魄的那些虚构人物,包括《欲望号街车》里的Bianca(女主演员Vanessa Kirby恰巧还演了NT Live版的Bianca的妹妹),感觉她们就是很作的有钱人嘛。当然有钱人可以有闲去追求一些比较高级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也追求不到、或者追求到了也无法满足他们空虚的精神需求也很自然,然后他们就会为这种失落而痛苦、甚至自暴自弃。这样的人物当然会让人觉得很可怜,说到可怜必须跟一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是在看到这个Julie的时候,我心里想的更多的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果然到后半段,作者在不断地通过揭露Julie的妈妈的身世和经历来给Julie洗白。知道她妈妈的悲惨对她影响那么大,这就可以合理化一切了吗?这时候还经常会有无关的第三方站在很高的地方,以可怜为由来谴责不原谅这些可恨的人的的人。可恨和可怜不会相互抵消,也并不是mutually exclusive的,我要秉持恨可恨的、怜可怜的。 突然想到这样的身世设定,现在还经常在用。最近比较火的两部英剧《Fleabag》和《Flack》的两位女主角的身世惊人的相似,力量超大的妈妈死了对女主影响超级大,女主和自己唯一的姐姐/妹妹相爱相杀,自己一个人闯荡社会。 Julie最后的自杀,我看来也并不是忏悔,还是在麻烦别人,更不是升华。她的悲剧是啥呢,也不是对下等人好不好吧,而是根本没有这个意识?剧前谈的时候,主创提到改变到现代,没有了像很久以前那样的阶级接触的明确的界限和规矩,比如女主会很亲密地肢体接触女佣、好像她们是姐妹一样。但是虽然肢体动作语言是这样,但是却看得出来这并不是真正平等地互动,只是换了一个伪装来显露贵族的虚伪开明罢了。 那就再说说另外两位低阶的角色。我非常惊讶,一点也没有想到司机的想法那么成熟和丰富。而女佣的话更是一针见血,她说她所在的阶层的人对事物只是在need的阶段,而女主是在want,女主却在任性地夺走女佣需要的却只是女主想要的东西。这么说来,这部剧好像是关于阶级之间相处的事情?还是在说男女之间对立的事情呢? 最后说两点我觉得剧情不是太完美的地方:为什么女主喝醉了还嗑药了意识那么清晰?女主和司机好了以后,对话其实有很多情绪的反转,一会很要好爱欲交加,一会很对立仇恨,但是却能一直接着演下去,感觉话题的转折稍微不够自然有点干。
Saturday, August 10, 2019
今年的中国大戏院还有国际戏剧邀请展,水平和数量也和去年的差不多持平,蛮好的。可惜今年看的没有去年多,两场买了票没看成,《手提箱里的死狗》因为旅游计划冲突了,《伊利亚特》因为台风。以后中国大戏院的票一定不能早买,临近演出总会有打折票卖的。 秃头歌女 La Cantatrice Chauve 2019.6.14 中国大戏院 这是一部比较著名的尤涅斯库的荒诞派的作品,我本来以为自己看不懂,但是后来发现其实荒诞不等于装逼的没道理,好看的地方就是可以在这里看似荒诞简单的故事中看出来一些有道理的逻辑。 故事讲的是一对夫妇在家里接待另一对夫妇。我来总结一下我认下来的荒诞的点: 同名的一家人 夫妇相认。观众一开始就默认他俩是夫妇了;但是夫妇他们自己的基础是同一个地方同一班火车同一个车厢来的伦敦、住在同一个地址同一套公寓同一张床、同样拥有一个一只眼白一只眼红女儿,非常curious/coincident/bizarre。但是结果是女儿左右眼不一样做了反证。 三次门铃没人。“铃响就是有人”和“铃响就是没人”都是经验主义。 其他各种奇怪的意象很好玩却没怎么懂但也没关系,比如电子屏变换的时钟、水杯、美声音乐、火、各种小故事和短句。不自觉会拿来和最近看的《龙的犹豫》做比较,都是运用很简单的词汇,但是一个是荒诞剧不那么荒诞,让人看得到自含逻辑的荒诞,另一个人贫乏却想要试图涵盖很多而失败的荒诞可笑。 Tag: Eugène Ionesco 奥德赛 Die Odyssee 德国塔利亚剧院 2019.6.23 中国大戏院 故事是奥德修斯的两个儿子在他的葬礼上相遇,一起幻想式的讲了一遍奥德修斯的故事(对战独眼怪兽、Circe、冥界等等)。很像青春期时的白日梦幻想,也很像兄弟之间的打闹。是幻想出来的故事,和真实故事、和讲故事的人在葬礼上发生的故事的混合。 比预料的不无聊很多。很拼命的两个演员的表演,哑剧、口技、魔术、甚至到最后的类似行为艺术的现场锯棺材、往脸上堆泥画颜料。变成海底鲸鱼游过的场景赞。表演的时候,两位主角用的号称是自己创造的语言,但又似乎是基于原本的德语进行的一些变化。同时也没有任何字幕,对于中国人来说反正不管是德语还是创造的语言都听不懂,有没有字幕也没差了。 Tag: Homer, 德国塔利亚剧院 奥赛罗 Othello English Touring Theatre 2019.7.21 中国大戏院 见戏剧挑战月:莎士比亚悲剧多版本对看 Tag: William Shakespeare, English Touring Theatre 等待果陀 Waiting For Godot 当代传奇剧场 2019.8.4 中国大戏院 用接近京剧的方法(唱段、口气、妆容、动作)演绎《等待戈多》的故事。 在看剧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改编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如果仅仅是用京剧来讲同一个故事,讲不出新的意思还是没意义的;但是如果是用中文外语腔来讲一个外国故事也很违和。两者结合的度是什么呢?我觉得是要是可以做到完全的本土化故事,还能讲出一个新的意义,那就最厉害了。我第一个想到的标杆是拉脱维亚国家剧院的《安提戈涅》和立陶宛国家话剧院的《伪君子》。这部《等待果陀》做到哪一步了呢?另外,到底是比较有故事性的还是没有故事性的比较适合本土化改编呢? 关于本土化改编的地方。两个主角的名字,一个叫哭哭,一个叫啼啼。唱段的中文词有的写得蛮好的,也都是放开写,没有顾及原文,但是有的太白话文,口语化,失去了京剧歌词/文言文的浓缩精准。现场观众的反应不大,倒总是有小孩在笑,说明笑点是低龄化的,这是主创想要的吗?观众中还有托在cue台上唱歌。Lucky(垃圾)的武功用了京剧的基础,蛮厉害的。 看了这版感觉很突出明显两位主角是最底层的穷苦人,回想一下其实之前在乌镇看的锡比乌国家剧院演出的版本设定也是这样,但是没有给人感觉有强调这是最底层人的苦恼和困境。其实我觉得原作想要表达的这个困境肯定也不是限指的吧。而且这样把苦难表面化了,真的只是没钱吃不饱啥的,其实应该是更精神层面的困苦。 第二幕啼啼摒不住了,爆发了,他也有诉求,诉求就是怎么没人记得过去发生了什么事,让他们每天等一直等可以,但是没人记得他们在等(小孩不记得,破梭也叫他们不要在意时间)。对于我第一次有意识地注意到哭哭啼啼的反抗和诉求。 Tag: Samuel […]
Saturday, August 10, 2019
忧郁的热带 Tristes Tropiques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Claude Lévi-Strauss 王志明(译) 9787108020987 读完这书已经一个多月了,再不写真的快忘的差不多了。作者从人类学家的角度出发,写了他游历各个地区的见闻和思考,内容还蛮丰富和开阔眼界的,但是同时也蛮啰嗦的。书一开头的时候,作者在抨击一些那个年代的书籍作品,其实是在给自己书定位、给自己的职业定位。那个年代的人类学家的这个职业,让我意外的是,要花很多功夫社交和政治。学哲学出身的人类学家写的书就是不一样,可以洋洋洒洒那么多好像和科学无关的客观描述非常主观想象。这是这本书的特色,也是有的时候让我差一点读不下去的地方,比如讲地理地貌的地方一定要描述得那么诗意,我感觉几乎没有信息啊,还好作者会及时转讲人文政治。 我想借此机会讨论一个有一点相关的话题。有一天早上我读到一篇关于东北经济的分析文章,觉得写的不错于是收藏,晚上的时候再想读又已经消失了。因为找不到原文,我印象中文章的观点之一是,东北的经济衰退的原因之一是人们的思维定势是笑贫不笑娼、唯利是图导致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我纠结的一个点是“笑贫不笑娼”,我有两个矛盾的推断结论。 为什么贫比娼高级?娼其实是贫+努力不是吗?娼是honest business,就算不是honest business,也是受害方,是被金钱污染的。那么应该“不笑贫也不笑娼”,而是笑马基雅维利、笑唯利是图、笑手段小人、笑依靠压榨别人谋取利益的(有钱有权的)人不是吗?他们和娼的区别是什么?都是不惜一切往上,只不过一个是为了谋生,一个是为了享受。分界线画在谋生/享受上面可以吗?为了谋生可以做坏事,为了享受则不能,这样的逻辑好像暂且是通的。 我一直很有阴影的是电影《阿甘正传》里面妈妈找校长的情节,这个算是谋生还是享受呢?如果贫啊娼啊可以有职业鄙视链,那删帖员、士兵、刽子手呢?他们有更多的谋生选择吗?用是否有更多选择来评判,越低下的工作越是有更多选择,越是底层的人越是有更多的工作选择,那娼的选择不该比删帖工少啊? 其他相关的感想,有一部分其实已经在之前讲到布莱希特的时候讲了。这里摘抄几个书里面的点: 印度种姓制度和自由 他们不会自觉到是在被奴役,而相反的,如果他们渐渐走向强制劳动、食物配给和思想统制,他们会觉得是受到解放,因为他们可因此得到工作、食物和一定程度的知识生活。各种的形式化,看起来好像是各式各样的剥夺,会被可能得到的奉送的真实所抵消,我们因为那些形式化的外表而使他们得不到该真实。 在可以找到的政治与经济的补救方法的那些问题之外与之上,还有一个问题:人类在有限空间内不断增加。我们不得不想到,就这点而言,欧洲的位置是处于上述两块大陆之间。印度在三千多年以前尝试用卡斯特制度(也叫“种姓制度”)来解决其人口问题,把量转化成质,也就是把人群分门别类以使他们可以并存。印度甚至从更宽广的视野去思考这个问题,把种姓制度延伸到人类之外,延伸于一切生命形式。素食原则和种姓制度一样,目的是为了防止社会群体和动物种属可相侵犯,为了保证每一群人或物种有其自己特殊的自由,方法是强迫其他的放弃亨受与之冲突的自由。这项伟大的实验的失败是人类的悲剧;我的意思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不同的种姓并没有发展到可以因为他们互相有别而平等的程度——此处的平等指的是相异相别者之间没有任何共同的准绳——一个有害的同质性的因素被引进该制度中,使不同者之间可以互相比较,结果是造成一个有高低层次的阶层,人类可以共存,只要他们能互相认为他们虽然不同,但都具有同样程度的人性,但人类也能够借否认其他人也具有同等程度的人性而共存,只是其结果是建立一个互相从属的体系。 书写文字与政治统治 要建立起书写文字的出现和文明的某些特质之间的互变关系,我们必须换从另一个角度加以考察。与书写文字一定同时出现的惟一现象是城镇与帝国的创建,也就是把大量的个人统合入一个政治体系里面,把那些人分划成不同的种姓或阶级。这种现象,无论如何是从埃及到中国所看到的书写文字一出现以后的典型的发展模式:书写文字似乎是被用来做剥削人类而非启蒙人类的工具。这项剥削,可以集结数以千计的工人,强迫他们去做耗尽体力的工作,可能是建筑诞生的更好说明,最少比前述的书写文字与建筑的直接关系更具可能性。我的这项假设如果正确的话,将迫使我们去承认一项事实,那书写的通讯方式其主要功能是帮助进行奴役。把书写文字用做不关切身利益的工具,用做智识及美学上的快感的源泉等等,是次要的结果,而且这些次要的功能常常被用来作为强化、合理化和掩遮进行奴役那项上要功能。 人类学研究的判断依据 人类学研究又怎么可以宣称是科学的研究呢?为了建立一个客观的研究,我们必须避免做这一类的评断。我们必须接受下面这个事实:每一个社会都在既存人类诸种的可能性范围之内做了它自己的某种选择,而那些各种不同的选择之间无从加以比较:所有那些选择全都同样真实有有效。 社会的恶的总量大概一致,例如食人肉vs灵与肉的分离一样。卢梭的理论。 我们将能够从人类学家的处境本身带来的矛盾中脱离出来,唯一的办法是,经由我们自己的努力,来重复卢梭所采取的步骤。卢梭的步骤使他得以从《论不平等的起源》所留下的一片荒废之中往前迈进,而建造出《社会契约论》(Contrat social)这样宏伟的结构,其中的秘密则在《爱弥儿》(Emile)里面表露出来。是卢梭他教导我们,把所有的社会组织形式都拆散以后,我们仍然可以发现能让我们拿来建造一个新的组织形式的各项原则。卢梭从来没犯过狄德罗所犯的把自然人理想化的错误。他从来不会有把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相互混淆不清的危险;他知道社会状态本来就存在于人类身上,但社会状态导致罪恶;惟一的问题是要去弄明白到底这些罪恶本身是否本来就存在于社会状态之中。要弄明白就表示要越过种种腐败与犯罪,去找出人类社会的无法动摇的基础。 卢梭相信,如果人类能够“在原始社会状态的懒惰与我们自尊自大所导致的无法抑制的忙忙碌碌之间维持一个快乐的调和”状态,会对人类的幸福更为有利,他相信这种情况对人类最好,而人类之所以离开那种状态,乃是由于“某些不愉快的意外机会”,这机会当然就是机械化,机械化是双重的意外现象,因为它是特殊惟一的,同时又是晚近才出现的。毫无疑问,卢梭这个想法是正确的。然而,不论如何,这个中间状态很清楚的并不是一种原始状态,因为它假定,同时承认一定程度的进步;而没有任何一个已知的社会可以说是这种状态异常真确的具现,即使如果“野蛮人的例子,野蛮人被证实为都处于此一阶段,似乎也证实人类本来就一直想要停留在这个阶段里面”。 其他的社会或许并不比我们自己的更好;即使我们倾向于相信他们事实上确是更好,我们手边也没有任何方法可以证明这一点。然而,能够增加对其他社会的了解的话,就使我们能够从我们自己的社会割离开来。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社会是特别坏,或是绝对的坏。但是它是我们有责任要把自己从其中解放出来的惟一的一个社会:依照定义,我们的自由是在与别人的关系之中。这样我们就可以进入第二阶段,即是使用所有的社会 —— 但并不从其中任何社会采取任何特质 —— 来说明社会生活的原则,我们可用来改革我们自己的习俗,但不是用来改革异社会的习俗:使用和我们刚刚提到过的那项特权完全相反的特权,只有我们自己所属的那个社会我们才能加以改造而不必冒任何在改造过程中加以毁灭的危险,因为那些改变,既然是我们自己所引动的,也就来自社会本身。 宗教的比较,作者对伊斯兰教的敌意6480, 和佛教普世的慈悲相比,或和基督教期望对谈的欲望相比,伊斯兰教的不容忍在那些犯了不容忍毛病的人里面是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存在着;他们虽然不是经常不断地采用残暴强制的方式要人分享他们的真理,他们却仍然无法忍受(而这是更严重的)其他的人以其他方式存在。他们要保护自己,使自己免于自我怀疑和受辱的一方式是把其他人“负面化”( negativization) ,把其他人视为一种相异的信仰与相异的生活方式的见证。伊斯兰式兄弟亲和是一种对不信者不愿意承认的排斥之反面;伊斯兰无法承认自己有此排斥性存在,因为这样就等于是认识到不信者自己有其自己存在的充分埋由。 人类为了免受死者的迫害,免受死后世界的恶意侵袭,免受巫术带来的焦虑,创发了三种大宗教。大致是每隔五百年左右,人类依次发展了佛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令人惊异的一项事实是,每个不同阶段发展出来的宗教,不但不算是比前一阶段更往前进步,反而应该看做是往后倒退。佛教里面并没有死后世界的存在:全部佛教教义可归纳为是对生命的一项严格的批判,这种批判的严格程度人类再也无法达到,释迦将一切生物与事物都视为不具任何意义:佛教是一种取消整个宇宙的学问,它同时也取消自己作为一种宗教的身份。基督教再次受恐惧所威胁,重建起死后世界,包括其中所含的希望、威胁还有最后的审判。伊斯兰教做的,只不过是把生前世界与死后世界结合起来:现世的与精神的合而为一。社会秩序取得了超自然秩序的尊严地位,政治变成神学。最后的结果是,精灵与鬼魅这些所有迷信都无法真正赋予生命的东西,全都以真实无比的老爷大人加以取代,这些老爷大人(masters)还更进一步地被容许独占死后世界的一切,使他们在原本就负担惨重的今生今世的担子上面又加添了来世的重担。
非常杂的Ray Bradbury的短篇小说集,一共100篇,分成了四本书。更多的是猎奇的,而不是科幻的,但也包含几篇《火星纪年》里的小说。总的来说,我觉得好看的很好看,难看的很难看。图书馆暂时只借到前三本,还是只选择几篇我个人比较喜欢的觉得看了蛮有感觉的讲一下。 暗夜独行客 雷·布拉德伯里短篇自选集(第一卷) Bradbury Stories: 100 of His Most Celebrated Tales 雷·布拉德伯里 Ray Bradbury 夏笳/阿古/曹浏/李懿/吕诗苑/汪杨达(译) 9787513320337 《暗夜独行者》讲的是一个男的晚上在自己家附近散步被带走了。蛮政治的,没想到预测那么准,正好切合现在的社会风气。 《垃圾工》讲的是垃圾工突然被通知去收尸体,本能地抗拒,但是为了家庭生计妻子劝他再考虑一下。我怕,我怕我想想卡车,想想新工作,就习惯了。老天啊,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人都绝不能对这种事情习以为常啊。说明很容易习以为常,成为行尸走肉很容易,对工作的定位很容易走到需求方的定义。男主并不是90后式的裸辞,而是真的有多方考虑的。90后式的裸辞说起来也是很勇敢的不愿意妥协习以为常的勇敢,佩服。 《秘门奇谭》讲的是Salem女巫和现代人在一间旧屋的穿越。 《拉菲特,永别了》是讲对战争的反思,美好的年华、敌人的意义(怎么会有敌人呢,是谁的敌人呢)、反思与自责。 《不速之客》讲的是一个有特异功能的人到了流放之地,却被想要独占他的人弄死。唯一有才华有贡献的人,却被争夺奴役,最后反而什么都没有了,不速之客却也因为自己的才华而死。 亲爱的阿道夫 雷·布拉德伯里短篇自选集(第二卷) Bradbury Stories: 100 of His Most Celebrated Tales 雷·布拉德伯里 Ray Bradbury 徐黄兆/秦鹏/李懿/曹浏等(译) 9787513320887 《火箭》讲的是穷人一家只有够一个人坐火箭的钱,大家都各自找理由拒绝,最后自己造了个山寨的。穷人的梦想,新一代的麦琪的礼物。 《一叶绿草》,机器人时代的寻求历史真相是被禁止的。 《汤因比暖房器》讲的是一个发明时间旅行的人用未来的光明给现代的人带来希望走出困境,最后他坦诚自己是骗人的。我特别喜欢这篇。人类需要一种谎言来支撑发展,主人公用了善意的,有的人用恶意的。但是现实基于谎言的事实不变。 《弥赛亚》讲的是一个宗教背景的故事。我的感想和情节有点脱节,我在想应该发明一个否认一切宗教和神的宗教,这样大家不会觉得自己被骗同时又能享受到对信仰的需求,但是这不就是GCD吗?这里说的发明的宗教就好像我想象中的九三学社之类的其实就是一个打牌的小社区,但是必须宣誓忠于党的领导的基础规范太恶心了。 《方枘圆凿》很有意思的设定,有不同的诉求就可以去对应的星球,但是万一诉求是结合的或者矛盾的呢?一开始的时候,我以为故事是配送的人全部被留下,少数人成为了疯子被扣押,其实真相是妹妹在遣送他们去疯子星球被囚禁。 读这一篇的时候,我心里想的是Le Guin的《那些离开奥梅拉斯的人》,面对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即便可能得益的人也会离开。当时我读到的时候觉得非常震撼,这种“离开”的行径是特别有力量的人才做得出来的,直接是跳出系统了,不跟你们玩了,太帅了。但是对此我又有了三点新的想法:第一,是和Bradbury的这篇联系在一起的,离开去到理想所指的地方是内涵矛盾的。(如上)第二,是更贴近现实实例的感触:凭什么要离开?豆瓣的管控越来越紧,封号越来越频繁了;微博被团和粉红占领了,并且不时发起很狭隘的攻击。平台和资源是共有的,不管是豆瓣的书影音信息和评论还是微博的信息流量,凭什么反而是无辜的人而不是老鼠屎离开呢?第三, 不离开不代表融入或者同流合污,网上有一种说法是对当权不满就考公务员去改变它,这是在说笑话吗? 不离开又不融入,那该怎么做呢?我再一次想到了《Years and Years》最后一集奶奶讲的话,她说世界变坏了每个人都有责任,一切是从一元T和超市的无人收款柜台开始的。她的结论我认,她的论据和举的例子我思考了很久。关于一元T:一开始我觉得这没什么,有人愿意低价出售,这是市场自由竞争,有什么不合理的呢?然后我想到如果卖家是类似JD或者百度这样的无良商家,本能地想要拒绝它们的服务和产品。如果他们是在亏钱买,作为消费者还可以想着越买它们越亏,是在给无良商家应有的惩罚了,更有道理了。但是实际上,它们更像是在以一元T或者卖了亏钱的商品做为赠品或者说营销的手段,在promote他们的下作的流量生意。在牺牲价格的同时,其实是在贬低商品本来的价值,而依赖于流量带来的是没有底线甚至有害于大众的利益。怎么破?唯有抵制! 我想再进一步拷问一下自己。总有一阵一阵的抵制日货、韩货的舆论,今天上午还看到抵制奶茶店的文章,因为某连锁奶茶店在香港分店的小票上打了“香港人加油”的字样,就被达成支持港独所以要被抵制的商家了。我差点就想把发这个到朋友圈的人全部拉黑了,但是晚上的时候这些朋友圈和文章竟然全部消失了,也回忆不起来是哪些人发的了,真的是魔幻现实到极致了。但是我想拷问自己的问题是:因为非商品的原因去抵制日货、韩货、奶茶店和抵制JD、百度有什么区别呢?抵制JD、百度的我有什么资格去鄙视抵制奶茶店的人呢? 《飞行机》设定在中国古代的故事,皇帝把第一个发明发行器的人杀了,原因是不希望别人效仿他得知飞行的乐趣和视野。我很惊讶这个故事的中国味那么重,这就是禁言愚民的现在啊,这种心思也非常中国而不是欧美的简单直接,但是仔细一想也只有外国人才会编出这么一个故事,中国人都不会觉得这是一个有点子的故事。 殡葬人的秘密 雷·布拉德伯里短篇自选集(第三卷) Bradbury Stories: 100 […]
Notre-Dame de Paris 巴黎圣母院 2019.8.1 上海文化广场 又是一个很有名气有历史的法国音乐剧,但是我从来没有看过。但是主题歌我怎么会唱,也记不清在哪里听到的了,而且现场所有人都会唱,最后还大合唱。上海的法语音乐剧的观众数量级真的很大,以前看法扎的时候也觉得周边的观众对音乐剧的熟悉度比英美的高很多。 就这部音乐剧来说,我感觉蛮普通的,歌曲、舞台设计都很老套俗气,可能是因为我本身对这个故事蛮无感的。我一直在想这个故事的主题是什么,是爱情的话真的太俗了,有一点点阶级的抗争(非法移民)。伴舞的演员蛮厉害的,有几个是酷跑体操高手。还有就是上海文化广场的音响效果太差,唱的感觉也一般,特别是女主。
The Habit of Art National Theatre Live 2019.7.29 五颗星! 故事讲的是一个正在排演一出关于作曲家Benjamin Britten和诗人W. H. Auden重聚讨论将要创作的新的歌剧《Death in Venice》的场景。这是一个戏中戏(排练)的设计,所以不仅有戏中戏的人物(Britten和Auden)的剧情故事,还有排练这出戏的各个演员、剧作家、工作人员们的戏码。 I want to hear about the shortcomings of great men, their fears and their failings. I’ve had enough of their vision, how they altered the landscape. We stand on their shoulders to survey our lives. Let’s talk about the vanity.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Tagged Adam Penford, Adrian Scarborough, Alan Bennett, Alex Jennings, Frances de la Tour, Linda Bassett, Mark Gatiss, National Theatre Live, Nicholas Hytner, Richard Griffiths, Stephen Wight, TC2019
|
Othello 奥赛罗 English Touring Theatre 2019.7.21 中国大戏院 本来我就觉得奥赛罗是莎士比亚悲剧里最难看的,所以期待很低。然后看了英国巡回剧团在上海的这次演出,果然还是蛮难看的。 舞台布景很简单普通,也没什么优点好说的。观众都还蛮投入的,但是明明是悲剧有点地方就是感觉搞笑。Othello和Desdemona都特别讨厌,感觉他们很vulgar,双腿缠身上太多次,太low了。 Aileen说《Othello》的演出好不好看要说清楚两个点,为什么Iago要害Othello、为什么大家都那么相信Iago。正好前一天看的《伪君子》,太好看印象太深,觉得这里也有一点像,也是伪君子+专政的组合,只不过这里大家每个人都被伪君子忽悠着。 Tag: William Shakespeare, English Touring Theatre, 中国大戏院国际戏剧邀请展 Othello National Theatre Live 2019.7.22 感觉这个版本的Othello和Desdemona正常多了,不是垃圾还被嫉妒所迷惑才算悲剧嘛。Rory Kinnear太适合演Iago这种高智商思考很全面但是心机很重的角色了。 Othello被Iago花言巧语诱骗,这怪诈骗犯还是怪没有判断力的被骗的人,还是怪被骗的人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武力?Othello自己本来就很渣,杀人还想掩藏,临死前还要说一段给自己钉棺盖论的墓志铭。改编成为现代战地军队的设定,是不是暗指士兵的蠢low? 仔细想一下,Iago到底说了哪些谎言呢,他每次开始发功的时候还都会很理性地加一句“这些只是站不住脚的推断”,他更像是洗脑植入暗示催眠。他给Cassio灌酒,Cassio酒后失礼的锅全给Iago背也说不过去啊;Iago建议Cassio 去找Desdemona说情也于情于理都和合理啊;Iago骗Othello说Desdemona和Cassio有外遇的时候,他说他自己听到Cassio说的是梦话啊,也是坦言自己从没给过十足的证据啊。Iago在过去,真相大白可能就直接要死了;但是如果是现代的话,按照法律他可能还没啥事呢,他的目的都达成了,自己却没什么事,是最大的赢家。为什么Iago这样的人在现代反而是赢家呢? Tag: William Shakespeare, National Theatre Live, Rory Kinnear, Adrian Lester, Jonathan Bailey Hamlet RSC 2019.7.23 《Hamlet》的现场演出版本实在很多,其实蛮想看Rory Kinnear的版本的,但是一直找不到资源,所以先从10的开始看。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话剧,更像一部电视电影。一直有一个监控镜头的视角,Hamlet会对着镜头或者监控镜头讲独白。 虽然10那么厉害,我个人不是很喜欢这个版本。我觉得《Hamlet》好看在于他自身的质问和矛盾,这版Hamlet装疯的时候很像调皮的真我正常人,对外界的反应、对别人的质问太多、对Ophelia的爸爸太无情、对妈妈和Guildenstern/ Rosencrantz太凶。10在演内心戏、对叔叔的戏、装疯卖傻的戏的时候差别超大,很厉害,但是反而感觉缺乏连贯性。 Tag: William Shakespeare, RSC, Gregory Doran, David Tennant, Patrick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Tagged Adrian Lester, Alex Kingston, Alexander Vlahos, Andrew Scott, Anne-Marie Duff, 中国大戏院国际戏剧邀请展, Benedict Cumberbatch, Bob Dylan, David Tennant, Edward Bennett, English Touring Theatre, 蜷川幸雄, 藤原竜也, Gregory Doran, Jessica Brown Findlay, Jonathan Bailey, Kenneth Branagh, Kobna Holdbrook-Smith, Luke Thompson, Mariah Gale, National Theatre Live, Patrick Stewart, Rob Ashford, Robert Icke, Robin Lough, Rory Kinnear, RSC, Rufus Norris, Sian Brooke, TC2019, The Almeida Theatre, William Shakespeare, 満島ひかり, 満島真之介
|
Le Roi Soleil 2019.7.17 很多很经典的法语音乐剧我却没看过,所以趁这个机会补一下。比如这部《太阳王》,当年真的是火得超过天际,音乐剧我就是没看过,反倒是两位主角后来出的专辑都听了好多张了。再次表白男主Emmanuel Moire歌声太温柔了。 感官有点零散: 唱了二十分钟主角才出场,还以为看错剧了呢。 化妆现在看来也有点太浓了吧。舞蹈真的很大胆创新,很多马戏的元素、现代舞蹈的元素、流行偶像的动作。现在看起来有一点点尴尬。 镜头剪辑是故意不让人看清的吗? 太阳王太会撩妹了,对剧情不能认真。王弟的表现太抢眼了,但是太阳王的风头也没被盖掉。 莫里哀出来全剧结束。 Tag: Louis XIV, Emmanuel Moire, Christophe Maé Les 3 Mousquetaires 2019.7.18 也是一些比较零散得感想: 很多电音。 看到台下的观众开手机灯海,惊到了,没想到音乐剧还能这么演唱会感。舞美、服装、舞蹈都很用心也很好看。 最惊艳的是男主坐船SOS那段,从来没有想过钟摆可以做成在海里沉浮的样子,加上用蓝色纱布做海浪。 歌曲整体比较口水,感觉整体更像是spectacle,有感观的体验,但是缺乏一点引发观众思考或者揭发人性的深度。 Tag: Alexandre Dumas, Olivier Dion (D’Artagnan), Damien Sargue (Aramis), Brahim Zaibat (Athos), David Bàn (Porthos), Emji (Milady) Le Petit Prince 2019.7.19 看这部音乐剧最大的感想是歌很好听,蛇的演员厉害。 剩下的是一些关于原著故事本身带来的想法。对于《小王子》这本书来说,我有着很复杂的情绪。可以说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甚至是我读的第一本法语原版书,但是我又时常会跳脱出来觉得它有一点做作,一旦觉得它做作是不是就说明我是无知无用的大人了呢,我也不愿意这么承认。这本书的第一重点,我觉得应该是讲驯养和建立关系,玫瑰之所以是我的玫瑰是因为我对它。然后看到小王子很犹豫,我也觉得不服,小孩才不忧郁呢。人类是狭隘的,需要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这只是一种,只不过很感人而已。 在看小王子游历各个星球的时候,这次突然太惊讶那些书的道理,到现在大人还是都不懂。比如讲到发现b612的人穿上华丽的衣服大家都信了,太可笑了。但是对这个很简单可笑的问题,现代社会大家由此得到的结论是要穿的好看而不是不要以貌取人。可能说到底,这也是一种囚徒困境吧,穿的好看是背叛招供、不以貌取人是忠诚不合作。 中国电信已经内部发文,从9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停售达量限速版畅享套餐,省内B类达量限速也须同步停售。停止的原因是“为了减少达量限速规则带给用户的困扰,并进一步满足畅享套餐用户流量不降速的需求。” 另外,最近看到上面这则新闻,我简直看呆了!这是什么逻辑?解决方法不是取消限速,而是取消限速畅享套餐,这是少了一个选项啊。通过减少选项来达到看上去的美好,那不就是为了提高人均GDP,把所有穷人全杀光一个逻辑嘛?! Tag: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Tagged Alexandre Dumas, 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Brahim Zaibat, Christophe Maé, Damien Sargu, Daniel Lavoie, David Bàn, Emji, Emmanuel Moire, Jeff Tetedoie, Louis XIV, Molière, Musical, Olivier Dion, Oskaras Koršunovas, TC2019
|
Angels in America Part One: Millennium Approaches 2019.7.6 Part Two: Perestroika 2019.7.7 十几年看过电视剧的版本,但是现在几乎一点也不记得了。话剧版延续了电视剧版本的一人多角的传统,在电视剧中似乎是为了传达人人皆天使的暗喻,但是这个在话剧中似乎不是重点了。现在看话剧觉得自己比以前能看懂很多。这个故事讲的是那个年代被艾滋病重创的同性恋群体的生存状态,每一个主角都很特别,从不同的身世信仰、到对政治态度以及歧视的讨论,现在看来还是让我大开眼界(脑界)。 简单罗列一下我的一些想法。 这是另一种的魔幻现实,但又是很扎实的现实。特别是第二部分开始有很多很魔幻的东西,与天使的对话。天使是一些没有创造力的dull的生物;天使责怪人类变化、moving,把上帝给气跑了;天使对人类的要求是“don’t migrate. don’t mingle.”;天使觉得人类的变化和进步是有限的,甚至是愚蠢可笑的。但是既然这剧中已经表达出来,这里的天使也并不是完美的、是有缺陷的,那么人类也可以是和天使平起平坐的了,是可以讨价还价甚至争辩反抗的。 关于天使对人类的要求,我的想法是矛盾的:从大环境(以前是美国,现在更是中国)来说,人类的确是变化发展的太快,快过于自己的能力,或者说自己的能力觉悟发展没跟得上人类的发展。但是从小环境来说,gay的存在是一种migrate/mingle/moving,它的存在就算太年轻还没准备好,也不能以这个理由来否定它的合理性。 和幻想中的人物对话,但是又好像是高一层次的神安排的(这个神可以说是编剧本人),所以又可以当真。Roy死前对峙叫妈,我还在想这是一个bug,为什么自己所幻想出来的人还会认错,后来果然是他在最后耍一次自己幻想中的人。 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那么多苦难,怎么会有那么多爱呢?和爱比起来,正义和政治简单多了。再回到不同的角色身上,我觉得这部剧超厉害的地方就是这些角色的多样性。每个人的种族、宗教信仰、历史、政治观、价值观都很不一样。但是谁也并不占谁的道德高地之上。这些人都太年轻来面对这一切,每个人都很可怜,包括深柜政客Roy Cohn。 渣男Louis Ironson是最理性最理想主义的;Joe Pitt作为摩门教这样的过来人劝Louis要和平直面世界的不完美。洗白渣男有点狡猾,而且洗白也只是Joe的一己私欲,但是我愿意buy it。最后男主Prior Walter想要活下去,天使说死亡是这个糟糕的世界最好的protector,男主回答对生的执念,生是希望的必要条件。 I live in America, Louis. That’s hard enough. I don’t have to love it. You do that. Everybody’s got to love something. 最有说一下演出本身。讲到幻觉的场景设计,虽然是话剧舞台,但是一点不比电视剧版本的效果差。演员列表更是阵容超级强大,小狼的美音听的有一点出戏,演技的话我觉得Prior (Andrew Garfield)优于Louis (James McArdle)优于Joe (Russell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Tagged Adam Gillen, Andrew Garfield, Arthur Miller, Ben Foster, Benedict Andrews, Bernard Shaw, Bill Pullman, Christopher Ecclestone, Colin Morgan, Conleth Hill, Damien Molony, Denise Gough, Edward Albee, Gillian Anderson, Harold Pinter, Helen Mirren, Ian McKellen, Imelda Staunton, Imogen Poots, Indira Varma, James Macdonald, James McArdle, Jenna Coleman, Jeremy Herrin, Jodie Whittaker, Lucian Msamati, Luke Newberry, Luke Treadaway, Marianne Elliott, Mozart, Nathan Lane, Nathan Stewart-Jarrett, National Theatre Live, Nicholas Hytner, Olivia Vinall, Patrick Stewart, Peter Morgan, Peter Shaffer, Ralph Fiennes, Russell Tovey, Sally Field, Sean Mathias, Simon Godwin, Sophocles, Stephen Daldry, TC2019, Tennessee Williams, Tom Stoppard, Tony Kushner, Vanessa Kir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