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September 2019

爸爸

爸爸 PAPA 瓦西利斯·亚历克萨基斯 Vassilis Alexakis 刘璐(译) 978-7-02-012831-0 这是一个出生在希腊移民法国的作家的短经典,超薄的一本100页都不到,一共有11个短篇故事。其中三分之一的故事还行吧,其他的我觉得没什么意思,有几篇足球主题的我更是无感。有三篇我比较喜欢,或者说印象比较深刻。 第一篇同名的小说算是开门红吧,一下子把我对这位作家的第一印象提高了,可惜后面并没有坚持很久。《爸爸》讲的是年轻的主人公在公园偶遇一个自称是他儿子的小孩,但是他根本不认识,男主只好送这个小孩回家,遇到中年女主人也认他做丈夫,最后他照了镜子才醒悟。虽然可以想到很多个使故事合理的可能性,主人公的自我认知失调也并不是最出人意料的一种,但是整篇文章的基调却让人觉得恰到好处。 紧接着的后面的那篇《亚尼纳的女儿》,讲的是主人公被年轻时的情人的女儿上门找来寻亲,在相约的咖啡馆里没有等来却不断肆意聊天,最后发觉其实那人一直在旁边。 《镊子》一共才5页,但是我几乎不敢细读。讲的是一个人用镊子从鼻孔把自己的身体内部全部掏空。光是想到这个故事的内容,我就全身不适,更不敢细想其中的细节。算是一篇非常成功的短篇恐怖小说了吧。

四先生

四先生 贡萨洛·曼努埃尔·塔瓦雷斯 Gonçalo M. Tavares 瑞秋·卡亚诺(插画) 金文JING(译) 978-7-5321-5870-6 这位葡萄牙作家用四个文人的名字,讲了四个人的日常。四个人分别是瓦莱里先生(Paul Valéry)是一些图文并茂的短文,亨利先生(Henri Michaux)是每件事最终和苦艾酒打上关系的短文,布莱希特先生(Bertolt Brecht)口述了一些别人的故事,卡尔维诺先生(Italo Calvino)是一些自己为主人公的小故事。后来我还查了一下,发现原来作者写的街坊系列还有好多更多的人物,只不过没有收录在这本里面。 瓦莱里先生的个人很小,但很喜欢跳高。他解释道:“在很短的时间内,我就能和高个儿一样高了。” 因为每一篇都超级短,想要从那么短的文章里汲取并理解其意义,词汇的运用非常重要。所以这样的文章的翻译尤为重要,可惜这本书的译者没有做到。我读整本书的第一句话,就让我晕了半天。初读这句话,我的理解是瓦莱里先生觉得可以通过跳高,很快地长高。但是后面马上说瓦莱里先生为了达到目的,换成站在凳子上面,“这样的话,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就可以喝高个儿一样高了。”这里我才理解,原来跳高的结果是在跳到很高的那一刹那和高个儿一样高,是那个“在很短的时间内”的语义的问题。觉得跳高可以长高,和觉得跳高可以刹那间保持和高个儿一个高度,这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脑筋有问题的方向。 总的来说,作者写的有一点意思,但是更多的像是胡言乱语,没有升华出来一个令人惊喜的理论。四个先生里面,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或者说我觉得自己唯一能看明白的,就是布莱希特先生了吧。而且布莱希特的短篇感觉都相当政治。记下几个我比较印象深刻的。 快乐的国家 讲一个国家非常安逸,没人愿意去保卫边境。每一个侵略这个国家的人进来以后也都变得很安逸,也不愿意去保卫边境。于是不断有人来侵略这个国家,然后所有人都很安逸。 会叫的猫 一只用伪装老鼠叫来吸引迷惑老鼠的猫,被别的猫当作老鼠吃掉了。 镇压(这篇全文就一句话,原文如下) 政府通过数量的变化来修正社会的不平衡现状:在穷人周围安排两名卫兵。 迷宫 秉持“如果太容易得到,会贬低它的价值”的理念,把教堂的入口建造成了一个迷宫。 更严重的罪行 不尊重军衔等级要被判六年监禁,谋杀罪要被判二十年监禁。有一个人犯了这两项,法官根据较严重的罪行来定罪,犯人被判了六年。

2019 ACT

上海当代戏剧节已经办到第14届了,今年我才第一次关注到它。展演的剧目都是比较新式的(看不懂的),好不容易才选了两部我觉得自己比较感兴趣且应该勉强可以接受“当代”的元素的。而且两部剧在同一天,一个下午一个晚上,中间还可以去一下上海图书馆,时间安排很完美。 法律的例外 Exception and the Rule 2019.9.21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今年可以算是我的布莱希特之年了吧,一连看了NT Live的《三分钱歌剧》、上话版的《伽利略》、这部、还有乌镇戏剧节要看《高加索灰阑记》。这部是来自格鲁吉亚的鲁斯塔维里国立剧院改编自布莱希特《例外与常规》的两幕喜剧。 本来是两幕很简短的喜剧,正好是我比较喜欢的长度和节奏。但是看的我蛮难受的,我就先把我对这个版本的不满讲掉吧,那就是配乐太糟糕了。一是因为配乐的选择很刻意也很肤浅,戏中还带有很多关于乐曲的纠结的内容,我非常怀疑是不是原著本来有的。二是因为这些配乐的使用非常简短又超级频繁,真的是讲到哪里突然来一小段想要陪衬的音乐,然后戛然而止。这样一来反而扰乱了叙事节奏,让人无法好好理解和体会情节的发展。三是因为配乐的质量差音量却奇高,喧宾夺主,让人感到不适。因为配乐的简单粗暴低劣,让整场变得很像学生制作的水平,让我想到我自己在中学时代有一次作业是给一个简单的故事配乐,然后几户每一句台词我都找了相应情绪的一首歌中的一句歌词,太惭愧了了。 回到布莱希特的故事本身,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讲一个商人雇佣了两个仆人跨越沙漠勘探石油,其间遇到了竞争对手、酋长、神仙等等。故事的核心矛盾和高潮,就是在沙漠里快要渴死的时候,仆人拿来自己珍藏的水壶给商人,商人误以为仆人要来把自己敲死便先下手把仆人弄死了,最后神仙来判案水落石出。这里点题的法律的例外,就是把好心营救误以为谋杀的自卫。 我觉得这里有两个层面的问题可以考虑。 首先是规则与例外,为什么两者是共存的。我想到前不久有一个同事来咨询某一个东西根据会计准则怎么记账,我告诉ta是方法A,但是ta心里希望的是方法B,于是ta立即反问“一定是方法A吗,这个会计准则有什么例外可以用方法B”。我非常惊讶,为什么有人对于规则的第一反应是它的例外是什么。我觉得这种思路的本质,并不是在探索规则的使用范围及其合理性,而是纯粹地想要不顾一切达成既有的目的,蛮令我瞠目结舌的。 然后第二个问题是,杀人偿命的例外是正当防卫,正当防卫的例外是什么呢?仆人送水是真心的,商人以为仆人要把自己弄死也是真心的。人总会弄错,但是问题是为什么商人会觉得仆人想要谋杀他,原因要那个商人和所在的社会身上一起找。因为商人(有钱人)的世界观是唯利是图/等价交换,他自己不会舍身相救别人,在他心中也没有别人会舍身相救的默认设定。 仆人好心之举被商人当成蓄意谋杀而被杀,这样的故事成立;商人好心之举被仆人当成蓄意谋杀而被杀,这样的故事为啥感觉就不那么可信了呢?如果说商人误会仆人是因为执着于自己对世界的认知,那我们是不是也被我们自己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所蒙蔽了呢? Tag: Bertolt Brecht, 鲁斯塔维里国立剧院 噼!啪!嘭! Overload 2019.9.21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开场之前,舞台上放了一个鱼缸,鱼缸里的游者两三条金鱼。开场白是一个自称David Foster Wallace的人在回忆自己死前的一段经历,又讲到金鱼的记忆是10秒,根据最新的研究,人类的短期记忆/注意力能持续8秒。然后开始交待这部戏的设定,有一块画着超链接图示的板子,一旦舞台上出现这块板子,并且现场有超过五个观众起身站起来,就会插入一段隐藏情节(情节后来被证明和主情节没什么关系)。 先从金鱼和人的记忆的研究讲起,刚听到这个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研究的结论不靠谱,假设这个研究/实验是真的,那也只是取的平均数,不适用于每一个人,同理的话金鱼的10秒记忆也不应该是整个物种的属性。过了一会,果然揭露了这样的结论不靠谱,但是是从子非鱼的角度来突破的。 超链接/跳出的设定,是和人类的注意力期限降低相联系的,让人最先想到的是观众可以坚持多久不看手机。我觉得比较好奇的是,至少我观摩的那个场次,观众反应都很积极频繁,每一个隐藏情节都被唤醒了。我是非常好奇如果一个隐藏情节也不被唤醒的话,David Foster Wallace能不能把他的故事讲完整。 其间还包括了另外一些和观众互动的内容,比如发白菜给场下的观众让他们朝舞台上扔、戴鱼头套的人请观众跳舞。我一直以为这个游戏和观众的互动总要以玩观众收尾,甚至以为他们要把白菜扔回来,结果并没有。 超链接情节也好,话剧的英语标题也好,剧中也一直强调想探讨的主题是attention and interpretation,信息获取是一方面,解读是另一方面。还提到脱口秀的问题是太多的嘲讽,反而是对现状的默认和无动于衷,所以需要有观众现场互动反应的东西. 最后一段演出结束演员们晚上驾车事故掉入水中全部死掉,鱼人再来相见。诡异中倒是蛮契合整部话剧的氛围。 来自意大利的剧团全程演美国人说英语,口音小瑕疵。 Tag: 地下剧团, David Foster Wallace

令人反感的幸福

令人反感的幸福 吉列尔莫·马丁内斯 Guillermo Martínez 施杰(译) 978-7-02-013356-7 这本短篇小说集已经买了挺久了,一直没读,主要是因为我之前看过作者的成名作《牛津谜案》改编的电影比较失望。读了以后,又觉得相见恨晚。《牛津谜案》留给我的印象是类似于Dan Brown的学究知识型的迂腐要带一点悬疑来迎合大众品味,而这本短篇小说集里的故事则是很本土味道的再多加一些出人意料且引人思考的点子。 与其说这位阿根廷的作家马丁内斯是博尔赫斯的接班人,我感觉他受到贡布罗维奇的影响还更多一点。比如《与维托尔德干杯》的维托尔德就是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帽力的快乐与惊吓》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提到主人公去巴卡卡伊大街办事,立刻把读者的阅读设定联系到了贡布罗维奇,然后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也是和贡布罗维奇笔下的人物有异曲同工的特点,有一种怪异的偏执,他被要求戴上一顶礼帽、还邂逅的一个除了礼帽外一无是处的少女。 这一本里面的19个独立故事,但是有几篇之间却有一些共同的主题:理发/情杀,女学生/考试、贡布罗维奇等等。除了怪异之外,几篇比较长一点的情节完整一点的故事还透漏着一种恐怖的感觉,比如第一篇《大地狱》、同名小说《令人反感的幸福》和最后一篇《护犊之母》。在恐怖之余,让人不禁自问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里的人是什么人,使得读者会有如此毛骨悚然的感觉。

一朵桔梗花

一朵桔梗花 戻り川心中/夕萩心中 連城三紀彦 钟肇政/林新生(译) 978-7-5133-0277-7 前两天看到QED做的聊天节目谈推理的本土化,说推理这种舶来品不管是设定还是语言能做到本土化不着痕迹都有一定的难度。正好在读《一朵桔梗花》,恐怕没有人可以否认連城三紀彦是把本土化做到极致了吧。很多时候,我根本没有感觉到自己在读推理小说,而是真的是在读日本旧时的小说(像是三岛由纪夫那样的年代)。連城三紀彦笔下的主人公都是最底层的妓女/艺妓、故事也都是最凄美的,真的是推理小说的一朵清莲。 他的故事的特点是,推理固然蛮精彩的,但往往不如真相/诡计本身让人印象深刻甚至唏嘘。简单记录一下每一篇的诡计(反白)。 一朵白藤花 外乡人来访被杀,面目全非辨认不出来。代书先生被捕,在狱中认罪自杀。 当时的妓女们都是被家里卖到异乡的,妓女们还要每月找代书写信回家、还把钱寄回家。代书先生私下约杀妓女的家人,为了让妓女们解脱。 桐棺 主人公跟了黑道大哥,黑道大哥通过主人公和已故的黑道大佬的妻子温情,然后黑道大哥要求主人公去杀死帮主。 这一篇比较复杂,有一点像是黑道版的阿加莎克里斯蒂,每一个人物之间错从复杂、还有各种历史。 一朵桔梗花 有钱的男人死在妓院街的巷子里,身上巨款不翼而飞,手心攥着一朵桔梗花。作为警察的主人公去到妓院,发现死掉的男人当晚隔壁的妓女房间里有桔梗花,很可能当晚隔壁的客人偷听到巨款来行凶。不久,隔壁的客人也被发现死在同一个巷子里,手心也攥着一朵桔梗花。 第一个男人是被隔壁的客人杀死的,为了是抢他的巨款想要给妓女赎身。隔壁的客人是被妓女杀死的,妓女为的是能够再次见到警察。这个故事的梗,好像那个在葬礼上见到了一见钟情的人而为了再见他去杀人的一样。 青莲寺 第一人称的我对童年记忆很模糊,记得有一场母亲枕边杀人。而已知的历史是,一名寺庙里的杂役想要侵犯母亲被母亲杀死、作为住持的父亲在寺庙大火中丧生、母亲带着自己离开寺庙谋生、有一个在大地震中死掉的表弟。但是这些别人告知的事情,总与主人公“我”的记忆碰不起来。 真相是:(1)母亲和杂役相好被父亲发现,父亲杀死了杂役。(2)母亲和杂役是真爱,母亲杀死了父亲,并把他的身体藏在莲花池里,最后和大火一起烧掉。(3)那个表弟是母亲和杂役的孩子。(4)我其实是那个“表弟”,所以我对(1)没有任何记忆,而母亲特意给我留下了(2)的记忆来替代(1)的表面故事。 菖蒲之舟 有名的歌人,两次和情人殉情,最后自杀,留下旷世巨作。全程通过歌人的作品来做真相的推理。 绯红山茶花 主人公偶遇了童年离散的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妹妹已经是艺妓。团圆之后,妹妹爱上了主人公的一个已有婚约的花花公子同学。妹妹有吃安眠药的习惯,说自己每次和花花公子亲密的时候都吃安眠药,因为自己是真爱而不是为了肉体之欢。不久后妹妹怀孕,自杀了。再过了一周,花花公子也自杀了。 妹妹和花花公子都是“我”杀的。杀掉花花公子,是因为嫉妒他的天才、为了得到老师的重用。杀掉妹妹,是为了脏花花公子、万一被发现杀花花公子可以掩护自己杀花花公子的动机。妹妹肚子里的孩子是“我”的,是“我”趁妹妹吃安眠药的时候奸污她的。 落菊之尘 残疾的退伍军人自杀。 是他的妻子骗他当时的皇上驾崩,让他带着忠诚自杀。这样他的妻子就可以传宗接代。 夕萩情逝 主人公小时侯的时候碰到一对男女,然后回家路上又碰到一个男的在追寻那对男女,结果第二天发现是一对殉情的情人。长大后,主人公发现了更多的,后面碰到的男的是大官,殉情的情人一个是他的老婆,另一个是他家的佣人。那个佣人同时又是引发新思想政党屠杀的导火索。 其实大官早就知道这一对情人的殉情计划并允许了,条件是他要参与。第一天他假冒佣人和他老婆去山里,主人公遇到的就是他俩。然后大官离开,主人公遇到的假装在追寻的男的也是他。同时佣人被派去刺杀政党首领,挑起风波,然后赶到山里和情人一起殉情。 四枝向阳花 最后一篇是讲的报社里的四人一组人的日常,几乎是搞笑情节的,我差点以为自己看错书了,和之前的调调相差也太远了吧。但是正因如此,作者的厉害也显现出来了。可忧郁动情,也可搞笑无厘头。 有三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最有意思。 报社隔壁小组一个同事被谋杀了,一个告发电话打过来,报了那个被谋杀的同事的一个同组同事的名字。过了一阵,报社陆续收到两百多通电话,把报社每个人的名字都报了一遍。 告发电话是凶手打的,凶手也是第一个告发电话的名字。其实凶手想要告发的是另一个他想要嫁祸的名字,但是接电话的小姐姐搞错了,正好弄成凶手自己的名字了。无奈之下,凶手为了摆脱窘境,只好又追加了后面两百多个电话。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双人组合为了掩盖两人之间的恋情,发布了自己双胞胎的谣言。 第三个故事讲的是和黑道有过节的酒家女为了寻求警察的保护,匿名谎称自己有黑道的线索。

彩虹牙刷

彩虹牙刷 虹の歯ブラシ 上木らいち発散 早坂吝 南夏奈(译) 首先感谢民翻,可以读到质量高脑洞大且无望引进的日本エロ推理小说。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エロ,但是非常好看。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名援交少女,推理破解的点也多多少少和女主エロ方面的经验息息相关。书名里的牙刷的颜色,是指一周里每一天不同的客人使用不同颜色的牙刷。小说也是按照彩虹的七个颜色分了七章,从非常本格的推理,一直到脑洞超大的跨维推理。最后一章直接可以封为神作了,《撸撸姐的超本格事件簿》有相似的地方,但是这本是被《撸撸姐的超本格事件簿》作者嫉妒膜拜的。 简单记录一下每一章的案件与谜底(反白)。 紫 死者死在办公室,身体被放在复印机上。第二天早上被发现的时候,打印机旁边散落着几张死者身体的影印,通过身体上的死斑判断这些是死后固定时间间隔内的,于是给嫌疑人提供了不在场证明。 破解:复印机不能定时,但是照相机可以,凶手用照相机定时拍摄,第二天一早再打印出来。确认凶手的方法是女主当场口交证明凶手是阳痿,前一天忙着杀人忘记提前服用药物,所以花了很多时间。 蓝 摄像头拍到一对情侣进旅店,然后过了一会女生离开,发现男生死在房间里。房间里的指纹都被有意识地擦掉了。女主提示男生身上的裤子拉链上可能有凶手指纹,结果果然发现拉链上有指纹,但是却是死者自己的指纹而且大拇指指纹在下。 破解:大拇指指纹在下,说明是对方拉的拉链。其实是同性恋人,其中一人女装。男装方杀死女装方,把自己的男装穿在死者身上,自己穿着女装逃离现场。 青 女主被隔壁邻居跟踪,邻居把墙壁打薄偷听,最后趁女主独处时上门想强行猥亵,意外被人制服,但是女主却似乎看不到制服邻居的人。 破解:女主的客人的癖好是被人忽视并且旁观得到快感,所以邻居并没有察觉到他的存在,女主也非常专业地忽视他。 绿 (这一篇没有找到) 黄 学校里的帅哥向女主告白失败,只好花钱和女主发生关系。女主在帅哥面前撕掉了钞票。 破解:女主识破其中一张钞票是帅哥偷了别人的魔术纪念钞票想要嫁祸女主羞辱她,所以当场假撕破,后来把那张钞票偷偷放回原主人那里。 橙 一段女主的历史片段回忆。 赤 从之前的伏笔和副线线索推理女主的身份,推理、推翻、再推理,反复。 所以女主是男人?是老太婆?是外星人?是克隆人?不止一个克隆人?

2019年雨果奖入围几篇短的

最近读了几篇今年雨果奖最佳短篇和短中篇的入围作品,虽然有点晚,但是还算是挺有收获的,好看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吧。最后得奖的,都不是我最喜欢的。换个角度思考的话,还有比得奖的更好看的我也读到了,蛮好的。 Best Short Story The Secret Lives of the Nine Negro Teeth of George Washington乔治·华盛顿的九颗黑人牙的不为人知的生涯P. Djèlí Clark樊德森·贾里·克拉克Mahat(译) 内容和标题一模一样,给华盛顿的假牙编了九个不同的黑奴来源,每个黑奴有自己的身世和故事,华盛顿的这每一颗牙齿也都有相应的功效。 这个故事到底在说什么我并没有看懂,其实是一个没什么故事性的短篇。 A Witch’s Guide to Escape: A Practical Compendium of Portal Fantasies女巫的遁逃世界实用纲要指南Alix E. Harrow阿利克斯·E·哈罗许子颖(译) 孤僻抑郁的小孩来图书馆,图书管理员是女巫,她一开始想了各种科幻小说借给小孩,最后留给了小孩这本同名书来帮助小孩从这个世界消失。 里面讲到各种科幻小说和人物,并且用很熟悉的语气来分类这些书适合怎样的读者,感觉更像是一篇在科幻小说读者群内部流传的消遣的文章,作者也只不过是一个喜欢读科幻的又有一些文采的业余科幻爱好者。但是最后的一段,讲到主人公把小孩晚上独自留在图书馆让他去读到“遁逃世界指南”,第二天一早小孩就消失了,一下子把这篇小说的主题拔得很高。本来很多读科幻的人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或者他们是在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如果现实世界对于一个人真的那么残忍和难以生存下去的话,那么有一本真真正正可以带他遁逃这个现实世界的书存在的话,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 这篇是今年雨果奖得主,这么小打小闹就能拿雨果奖,也是取巧了。 The Court Magician 宫廷魔术师Sarah Pinsker莎拉·平斯克郭笑林(译) 穷人家小孩爱上了街头魔术,并且天赋异禀,被召入宫廷做宫廷魔术师。宫廷魔术师的级别已经不是街头的骗人的魔术,而是有真的魔法可以帮助国王实现愿望,但是代价是他每一次施完魔法后都会失去一样他心爱的东西(手指、牙齿、爱人等等)。最后宫廷魔术师几乎失去了一切,离开宫廷,想要找到破解的窍门找回失去的东西。 这篇是我读的入围短篇里面最喜欢的一篇。它非常巧妙地模糊了魔术与魔法的界限,而且很有铺垫地把这个宫廷魔术师从他小时候开始说起。这样一来,使得这个主人公的得与失更有份量了。科幻的设定,让我想到了今年重启的《The Twilight Zone》的第一集,讲的是脱口秀艺人事业开始成功,但是每一次他脱口秀里讲到的人物都凭空消失了。这个故事里也很类似,而且宫廷魔术师也有测试,比如他会故意喜欢一些他本来不喜欢的东西,结果这些消失了他还是很伤心,还有比如宫廷魔法师还试着故意去喜欢国王想让国王消失。还有一个重点是,也是和脱口秀艺人的区别是,宫廷魔法师每一次帮助国王实现愿望,并不知道这个愿望背后究竟是什么缘由或者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得愿望实现。宫廷魔法师,纯粹地满足了国王的愿望,但是他不知道除了自己的牺牲,还有什么被牺牲了。所以他最后的出走和决定才更显得珍贵,因为他需要找回自己喜欢的东西,他更需要去找到其中的窍门和背后的真相。 Best Novelette If at First You Don’t Succeed, Try, Try Again倘若初战未捷,何妨再接再厉Zen […]

一个夏日

A Summer’s Day 2019.9.7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号称是挪威大师Jon Fosse的作品,看完感觉非常失望。故事讲的是年老的女主在一个夏日回想多年前的一个秋日,那天她的丈夫执意要去峡湾出海,结果葬身大海,女主忘不了也想不通。 看的时候眼白都快要翻抽筋了,这个女主十足的绿茶婊啊。非常自私,喜欢不顾朋友的感受非常中二地从寒冷和黑暗汲取能量。对丈夫不出海的三番五次的要求、对朋友的冷漠、自己太爱演又是开窗又是不接电话又是差使朋友去寒夜淋雨。演戏的时候这样敏感细腻,怎么还会不懂丈夫想要独处的诉求呢,唯一可能的原因是她心里只有自己。 不能用主角渣为由来打死一部作品,毕竟好的作品也会真实地揭露社会和人性丑恶的地方,但是把这样的渣女包装成为多愁善感柔弱敏感的形象还想要观众来同情她,我不能接受。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女主的台词词汇贫乏到让人以为她是老年痴呆,还特别爱重复和排比。 夏日在哪里? 看完我也蛮想住在峡湾边上这样一个与世隔绝风景优美的房子里的,只要没有剧中女主这样的人在旁边就好。 上话虽然是近期刚装修好,但是隔音效果太差了。3楼在演《水手之谜》,之前在1楼看《艺术》的时候被吵到,今天6楼看还是被吵到。

水手之谜

Ancient Mariner 2019.9.6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改编自18世纪末的Samuel Taylor Coleridge的诗作《古舟子咏》的音乐剧,故事讲的是水手鬼魂向世人不断吟唱射杀信天翁之后被诅咒最后又被救赎的故事。音乐剧是新世纪的再创作改编,与其说是音乐剧,阵仗其实小很多,节目册里说定义更接近与cabaret。这次演出则是全中文的,包括台词和歌词。 简单的几个感想: 有爱才有未来的主题太突兀了,而且还要那么直白地唱出来蛮怪的。 有几首歌旋律蛮好听的,演员们唱的也不错,现场乐器演奏也加个赞。 有什么故事本身不重要,还可以各种情绪主题编一个完整的音乐剧是主创的厉害,但是感觉炫技多于内容。

寻路中国

寻路中国 Country Driving 何伟 Peter Hessler 李雪顺(译) B00AJFW7MK 何伟的中国三部曲的第二本《寻路中国》,讲的作者以记者的身份自驾游离中国,分别讲了自己到城墙、村庄和工厂的见闻。读后感没有读《江城》的时候那么震撼了,一方面是少了《江城》作者深入其境中国的故事其实也是作者自己的故事的那种互动,另一方面反而令我很惊讶为什么当地人对作者那么坦诚开放。优点也依然很明显,感觉作者是一个很好的人,他对中国的认识超过我,对中国的判断我也同样感同身受。 我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久,就越担心人们对快速变化所作出的反应。这不是对现代化有所争论,至少不是绝对如此。我从不反对进步。我明白,他们为什么那么急切地渴望摆脱贫困,我对他们愿意努力工作,愿意适应变化怀着一种深深的崇敬。但是,如果这个过程来得太快,是要付出代价的。通常,这些问题都非常微妙——作为外人,很难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在西方,报纸上讲述中国的文章总是着眼于巨大的变化和政治的东西,他们甚至也会根据农村地区发生的一些抗议行为,来强调存在着不稳定的风险。但是,根据我的所见所闻,这个国家最大的焦虑却是极度个体化,极度内在化的。很多人都在探究,他们渴望某种宗教的或者哲学的真理,他们愿意跟他人建立起一种有意义的纽带和联系。在把过去的经验应用到现代的挑战方面,他们遇到了麻烦。父母亲和孩子们分别处在不同的世界里,他们的婚姻更加复杂——我很少遇到在一起真正感到快乐的夫妻。要人们在如此变化的国家站稳根基,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第二部讲到作者生活在农村,里面有一段作者带生病的小孩去医院看病的情节的感觉,和在《江城》里面读到作者因为摄像机和路人起冲突的感觉是一样的,就是有一种很气愤很无助、细想之下自己还没有作者那么幸运的更无助到恐怖。 中国人可能会对很多东西都逆来顺受,但饭菜不在其列。我认为,那正是他们长期以来既有一流美食,又有政治灾难的原因之一。 第三部讲作者见证了丽水的一家工厂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其中更是非常直白地讲到政府部门的受贿/介绍关系户、企业行贿偷税漏税的行为,并且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些行为的受害者是谁?我本来简单地想是行业和竞争对手,但是如果这样做是所有行业参与者统一的,行贿的部分等于是一种税收,对各个企业(除了官企)是公平的。然后作者说是政府税收,所以政府对土地动脑筋。我以为税收本来就过重,这样是在以博弈的方法,把税收返还给企业,还蛮合理的,没想到这和土地联系在了一起,滚雪球了。但是问题是,就算政府钱很多,就不会动土地的脑筋了吗? 在中国,基本上所有的抱怨都停留在这个层面:仅限于一个地方,而且是孤立事件。还有一个紧要之处,那就是看进行抗议的是些什么人。在农村,也就是滥用权力最严重的地方,有能耐的人往往都会外出务工。如果某个有能耐的人碰巧留在家里没有出去——就是三岔村的魏子淇那样的人,而且又是中共党员,他最后也很可能会被网入权力结构中。 最重要的是,有能耐的中国人都知道,参加公开的政治活动毫无意义,但这并不是说他们没有权力。这里的社会流动性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要高,天资聪明和辛勤劳动通常会得到回报——从罗师傅他们的经历来看,这一点十分明确。可是,这样的人实际上没怎么依赖政府。他们在别的服务机构找到了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自己花钱参加私人培训课程,自己学会动用关系,自己找工作换工作。他们利用种种自己能够找得到的有利条件,跟老板们进行着艰难的协商。如果被安置到某个了无生机的社区,就只有一走了之。面临着这么多选择与流动,跟领导们去打一场注定没有结果的战争,实在没有什么意思。 讲到工厂,我想结合最近看的还蛮火的纪录片《美国工厂》再说几句。《美国工厂》讲的是福建老板去美国接盘一家工厂制造汽车玻璃,然后比较了中国的工厂和美国的工厂。中国工厂军事化管理,员工都很爱工作效率很高,工厂效益很好,工会由党组织和管理层非常和谐。美国工厂想要寻求安全的工作环境和更高的薪酬福利,也不愿意长时间重复劳动,于是提出要建立工会。但是中国老板解雇了美方领导换成了中国人,雇佣反工会组织来给员工洗脑,解雇工会积极分子。最后投票,工会没有建起来,美国工人陆续因为效率低被解雇,工厂转亏为盈。 其实我recap这部纪录片的方式已经说明了我的观点。另外关于这个话题,我还有蛮多各方面的想法的。 以前每次公司年会我都想哭,特别是看到褒奖10年员工/15年员工的时候,感觉和看到纪录片里的fuyao的中国年会蛮像的,那么多人的青春都被公司压榨了。看纪录片突然发现真的好像朝鲜啊。 美国员工有要求,中国人为工作献身。 中国的工会魔幻现实的存在。 我对这部纪录片原来的期待是看到两种方式的道理,结果只看到最原始的不同,却也无法赞同、也没让我想明白为啥。 为什么时薪28美金的老的美国工厂活不过时薪14美金的由中国人掌权的美国工厂? 之前提到过的关于在一个国家/社交媒体里的个体的去与留,同样可以应用在工作场景上。

静静的顿河

2019.9.1 上海文化广场 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巨著《静静的顿河》的话剧,史诗般地讲了在顿河边的一个农场里的哥萨克人经历战争的故事。一共分为四幕,我就按照每一幕分别给我的感受和启发来写。 第一幕包括序章,一开始有很多关于主人公们的家族和个人的铺垫,还有很多民歌大家合唱起来蛮好听的。第一感觉有点像《Fiddler on the Roof》,也是一个能歌善舞却命运多舛的民族。反战的主题几乎看不出来,但是我有注意到农场里的男人们,即使是还没有参军的,只要是稍微正式一点的场合全部是着军装,还有序章里就有排挤外族人的细节,说明民粹/战争的基因已经存在了。这样的状态很难说是狭隘仇恨和民粹战争的关系,到底是先鸡还是先蛋。另外,还让我想到了电影《J’accuse》,也是一个老公们上战场老婆真爱偷情的故事,后面两个男人在战场上和解的情节也中,但看完第一幕的感觉明显是《J’accuse》反战主题立的更高。 第二幕开始有一些战争元素的东西了,但是没看出来反战的点,好像情节展示的战争带来的最多最大的坏处是家里的老婆会和邻居偷情(当然本身战斗民族都很奔放)。但是这并不是可以拿来打战争的点啊,试想一下外出务工也会造成这种结果啊。唯一有一点点沾边的是,爸爸收到格里高利死掉的信,只有打仗会死人,好像终于要把战争的坏处分析出来了,但是很快就又来信说是错的消息,有点奇怪。但是还是可以比较一下爸爸收到死讯的信的反应、邻居们看到格里高利立功的反应、邻居们看到爸爸伤心的反应、爸爸得知死讯是假的还收到邻居的礼物的反应,耐人寻味。 第三幕重磅炸弹,白军红军自卫军革命军,把战争的荒谬揭露得体无完肤。但是紧接着焦点和枪头转向了苏维埃政权的残忍:枪毙是常态、共产主义的不公、老百姓的生活被推翻等等。这里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这部作品能够在苏联时代出版还得奖没被禁太厉害了。这时候另一个问题就来了,面对不公如何反抗?剧中的感觉只能以暴制暴,这是很无奈的选择,陷入了恶性循环,这是战争的又一罪状。把这个思路再扩展,如果以暴制暴是唯一可行的合理,那也就没有道理要求普通人有高贵的行为,整个社会变差了也无可厚非了。 最后一幕,所有人都死了。这四幕的层层推进真的很用心。一开始我觉得《静静的顿河》这个标题的意思是顿河见证了整个村子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动一静,世界再怎么动荡,唯有养育人们的顿河不变。看完我觉得这个标题的另一个解读就是发生那么多事情,无话可说,只能沉默以对。 第一次看长达8小时的话剧,从下午2点到晚上10点多(还管饭,有点难吃),也算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本来期待不高,结果竟然还蛮惊喜的。惊喜一是抢的380的二楼包厢的票,到现场被告知由于视线遮挡,座位被换到了一楼蛮前面的加座(价值980)。惊喜二是我竟然坚持到了最后,中间只睡了不超过一刻钟,主要还是因为最大的惊喜三是这部话剧一点不催眠,情节有的地方蛮狗血的但是琐碎的感觉也是非常俄罗斯式的,主题又是随着每一幕不变层叠上升。以及惊喜四是虽然布景很简单,几乎没有布景转换,但是多人出现时候的画面还蛮好看的。舞台有两个印象深刻处理很好的地方,一个是婚礼的时候亲新娘的闪影,还有一个是大哥死的时候的回闪。这个圣彼得堡马斯特卡雅剧院还真挺不错的。 tag: 肖洛霍夫, 科兹洛夫, 圣彼得堡马斯特卡雅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