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October 2019

我们飞

我们飞 彼得·施塔姆 Peter Stamm 苏晓琴(译) B01FLEPVDA 精准细腻的描写,独特不无聊的人物性格,平凡的小事搭建出的人生场景。照理这些都是我会喜欢的点,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次却没有非常打动我。我觉得是我自己现在的心境的问题,看这些现代的外国人的生活,明知道作者展现出来的事他们生活中不完美的有瑕疵的那一面,但是我心中却感到特别嫉妒、不甘和无力。用一个不恰当的例子,我看到这些人坐在宝马里哭,而自己一辈子连汽车都买不起。

当且仅当雪是白的

当且仅当雪是白的 陆秋槎 978-7-5133-1430-5 故事讲的是在一所高中里时隔五年发生了两起看似很类似的雪地“密室”凶案。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行文特点。首先,我觉得他笔下的高中生的形象还是蛮真实的。有很多学生气质的想法真的是青少年特有的,比如和同学之间的微妙关系啊、背叛与原谅啊,蛮到位的。但是小说中还比较醒目地有很多女生间的暧昧情愫,也不是女校,但是小说中出场的几乎清一色的女性角色,不知道里面多少是这位男性作家的投射。总的来说,还是很好读的。 两起案件的解答,未必完美,与其说是密室,倒不如说是找不到合理动机的嫌疑人才变成的密室。所以动机才是真正的推理的看点,而动机的谜底也和校园主题非常契合,感觉也真的是在高中女生身上存在才合理。(动机下面反白) 五年前的凶手是刚转到学校来的女生,为了防止自己被霸凌,杀死了正遭受霸凌的同学使得霸凌问题被暴露被重视成为禁忌。五年后的凶手是学生会主席,她觉得自己人生很平庸,突然顿悟要制造一个密室杀一个人。真相大白后,学生会主席被她的好友推入河中,接着好友也自己跳了下去。

杀人游戏

杀人游戏 雷钧 B07S7QFDLP 由五个不同的游戏为背景的案件构成的一本小说。我是在图书馆读完第一个故事觉得还可以,才在亚马逊上买的电子书,没想到上当了。推理一点也不严谨,只是说出那么一种可能性,没有把这个可能性的唯一性做实。特别是后面几篇的解答特别水,而且都没有完成感,我都不高兴记录了。 最后一篇为了把矛头指向网络的阴暗,做出了很不合理且没有十足根据的推理:主人公为了打网络游戏买装备去卖淫,网上购物买了次货身上起疹子,黑心搜索引擎找到的医院误诊为艾滋病。如果真的是网络毒害的受害者,肯定不是这样的,或者说如果作者的矛头真的是网络毒害,还有一千个更好的视角和安排来讲故事。 第一个故事的游戏是狼人杀,借这里说两句我最近从狼人杀感悟到的一点东西。我一直有在看狼人杀的节目,最近看到有一个机械狼人的板子。机械狼人晚上和普通狼人不见面,等普通狼人死光后,机械狼人可以在晚上杀人。机械狼人还可以指定一名玩家,然后就可以拥有这名玩家的技能。在一般的板子里,除了真的局势差不多已定,不大会有认狼的发言,因为不管是狼人还是好人认狼都没有收益。但是在机械狼人的板子里,往往有一开始就自认机械狼人的发言。自认机械狼人而且说自己学了狼人技能变成了双刀狼,这样做的可能是狼人,为了表明身份不被狼同伴误杀,也可以让狼人自曝保有晚上可以同时杀两个人的技能。同理,好人也可能利用这种心态去自认机械狼人,去误导狼人自爆。 我由此得到的启发是:不同身份做同样的行为,其意义不一样、目的不一样。不能用同一个行为来判断不同的人,即双标合理。双标合理的道理,可以作为解释之前困惑我许久的“笑贫笑娼”问题又提供一套思路佐证(第一套思路见《皮》的读后感)。一个人的身份是由ta所有的行为定义的,狼人杀身份判断是看的ta所有行为(发言、投票),同样的一个行为,其实只是有两个不同的行为构成的人之间的交集。

Pathé Live: Le Misanthrope

Le Misanthrope 恨世者 2019.10.20 猫悦上城OmS剧场 千万不能低估几百年前的莫里哀,我看过他的《无病呻吟》和《伪君子》发觉他所表达的远比树立标题那个特殊的形象多的多而且要现代的多。这部《恨世者》也是如此。 这个故事讲的是男主Alceste对世界和社会风气充满了瞧不起,觉得大家都很虚伪,所以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抱着敌意和坦诚。与此同时他还在追求女主Célimène,Célimène则是身边簇拥着各种追求她的达官贵族却不愿意明确心之所属。 关于社交的虚伪,我感觉和这部剧里所描述的东西相比,我们现在的社交是在倒退。都不是在不满于社会圆滑和恨世的坦白真诚的区别了,而是人们都无法表达自己(社恐)。难道是因为以前只有那些做官的贵族的才需要会说话会社交,现在所有人都必须社交了,总是有人跟不上的? 菲兰特(Philinte):不,随你怎样想,我都同意:无论办什么事现在都得结党营私,都是惟利是图;当今世界上只有狡猾奸诈才能占上风,人类确实应该另换一个样子。然而尽管人类有欠公正,难道就能以此为由脱离社会不与人类来往了吗?正是这些人类的缺陷供给我们许许多多方法,让我们在生活方面去考验我们的哲理;这正是道德最妙的应用,倘使世界上一切都是公正无私,倘使人人的心都诚实、公正而温良,那么大部分的美德对我们便一点用处也没有了,既然道德的运用就是要求我们在我们原有的权利上能够毫不烦恼地容忍别人一些不公平的待遇;正如有高深道德的人…… 阿尔赛斯特(Alceste):我知道,先生,你是世界上最能言善辩的人,你总有层出不穷的精彩议论,不过你这是徒耗光阴,枉费唇舌。理智命令我,为了我的切身利益,赶紧隐退;因为我不善于控制我自己的嘴,保不住要乱说乱道,我会惹起一百桩麻烦缠到自己的身上。还是不要再争辩下去吧,让我在这儿等候赛丽曼纳。必须让她同意我的计划,我就是为此而来的;我要看看她心里对我到底还有没有情义,这正是可以考验这个的好机会。 一开始的时候,我觉得男主的朋友Philinte虽是配角,但是比男主更智慧。因为他可以如此平静地处理像发疯一样对所有人乱喷的男主,并且还可以找到和男主对话的方法。看到后面,我都感觉Philinte才是最厉害的啊!首先,是Philinte最早就指出了男主所谓恨世的漏洞,即男主再恨也恨不起来女主,就算如此还是会被爱情战胜。其次,当男主打输了官司感觉被全世界背叛也打算抛弃全世界的时候,Philinte的那段话正中我心(见上文引用),正好是我最近在思考的问题。当你感到社会不公可恨的时候,那就放弃这个社会了吗?最后,男主已经穷途末路黯然离开的时候,Philinte还是想要救赎男主。 关于剧情,我完全没有想到最后关于女主的反转,原来她是真交际花;也完全没有想到最后男主愿意原谅她,条件是和他一起去到无人的沙漠。这一系列的反转,真的让我佩服莫里哀走在时代的非常前面。 最后吐槽两句,男主讲话太用力了,把恨世演绎成了苦大仇深,个人不是很喜欢,我觉得应该是喜剧来着再多那么一点点恨世的玩世不恭会让整部戏轻松一点。话说回来,男主弹的两首曲子很好听。

Monkey Majik in Shanghai 2019

2019.10.19 万代南梦宫 时隔一年多,Monkey Majik又回来了。而且这次还是看的免费票,开心! 一年以来,貌似没有出什么新专辑啊,好像就一张合作类歌曲的合集啊。但是开场的第一第二首歌貌似我都没有听过。 我不得不说,今天现场唱的效果实在不咋地。特别是那个戴帽子的主唱,好像没开嗓一样,没有一个高音唱的上去的,其间还不断地通过感谢来道歉。最明显的,就是把我最喜欢之一的那首《Tokyo Light》给唱毁了。 Encore回来唱的最后一首是相对来说比较新的Monkey Majik和一个日本搞笑组合合作的《Unmarvelous》,是我当时听的时候就比较讨厌的一首。现场融合了中文的“火锅烤鸭小笼包”和观众互动合唱,而且仅有那么俗的一首歌主动允许让大家拍照。除此之外,一些经典的歌曲还是很好听的。 Talking的部分,戴帽子的讲了一段他早上看中国电视节目的经历,还说会po到weibo上。蛮想知道他口中看到的很神奇很厉害的是什么节目。

今夜宜有彩虹

今夜宜有彩虹 陆烨华 978-7-5133-2817-3 上半年读了几本华语推理小说,其中我喜欢撸撸姐的那本,所以我这次对这本《今夜宜有彩虹》蛮期待的,但是读完蛮失望的。我觉得作者是一个蛮有想法和点子的人,而且是以量取胜,所以这些元素运用在之前我读的那本短篇集里面就淋漓尽致,但是一旦变成了长篇就很难撑起来了。这些点子本身比较单薄,再把它扩大到长篇的长度,就凸显出来不足和漏洞。同理,作者对幽默搞笑的追求,在短篇的时候因为点子层出不穷,搞笑比较不堪的地方也会被一笑了之,而在这本长篇里,因为和主剧情根本无法相互融入,直接变成了油腻的贫嘴了。另,小说中各种上海的街道的场景很熟悉,其实是有点加分的,但是推理小说本身的诡计弱,加分也没多大意义了。 故事分两条线索讲:一个是流浪汉偶遇自杀者留下自家的钥匙,空闯大门后被彩虹少女骗到某郊区黑势力;另一个是彩虹楼酒店发生凶杀案,死者是酒店老板,房间内留下了只有工作人员才知道怎么关上的窗户、各种多棱的镜子,窗外是被作者本人扔出去的一本推理小说。(以下作者解答反白) 两条故事线前后有15年的时间差,流浪汉就是酒店老板、彩虹少女就是推理小说女作者。15年前彩虹少女假装自杀,把流浪汉骗到手,流浪汉爱上了彩虹少女,反而学会了黑势力的赌博赌庄。15年后约见彩虹少女,想为她在房间内演示彩虹,却被女作家杀死。 我对两条故事线的解答都很不满意。(以下质疑反白) 第一条故事线,彩虹少女如何做到在自己家黑灯瞎火生活多日,流浪汉闯空门自己还不被发现? 第二条故事线,推理小说女作者到底是怎么进入酒店房间的,这是最说不通的,也是从最开始就令我最介意的。作者/主人公的做法是一开始就直接忽略,于是推理出女作者是凶手;然后到了一半点出来,于是就直接说女作者是无辜的了,却对究竟是谁开的门如何开门不被发现不做任何说明;最后又说房间门是死者自己开的、窗户也是死者自己关的,那女作者为什么要在杀死死者之前就被自己的书从窗户扔出去呢?

网内人

网内人 陳浩基 B07WDWDNZF 陳浩基依然是以香港为背景的本土故事,讲的是少女被网络霸凌致自杀,黑客侦探通过高科技找到真凶并施以报复。读完我对这本小说的总结是:文笔好、立意好、诡计推理还不够好。 虽然一本蛮长的长篇,但是阅读起来非常顺畅,节奏没有那么快,悬念隐藏得也并不是那么严重,读起来倒也不会让人没有耐心。 我觉得这本小说并不完全是在讲网络霸凌,或者说如果光是讲网络霸凌的话,我的评价也不会那么高了。我珍惜这本本土小说的地方在于它真的很像是一本“社会派”推理,是很真实的现在的香港的样子。女主是自杀少女的姐姐,她的身世未免有点太惨了,社会最低端的不是群像;男主是被女主拜托调查真相的高智商隐形富豪,他的身份也太高深,社会最高端的也不是群像。两个主人公貌似都不够说明社会现状,但是作者会去深挖现存思路和状况背后的原因,关于制度(资本主义、资方和保险、公务员合同工)和价值观(不相信因果报应、老师的自保、教育螺丝钉论、女主也是穷怕了为了赚钱忽略家人和科技、野心与事业上升)的反思。案情虽然有点无聊的,但是背后的人情世故社会背景挖掘得很好很普遍,这样的案件可能是少数,但是造成它的因素处处存在且突出明显。 男主是天才黑客侦探,有点罗宾汉的感觉,他的名字阿涅的意思就是“复仇”。女主在复仇的最后一刻意识到冤冤相报何时了。我原来总是觉得复仇反击是很low的一件事情,虽然我理解本能上的情感反应是很强烈的,但是理智应该更为成熟和智慧。然而,最近我对此的感悟略有变化。类似女主这样的守规矩不犯事并且把要求仅仅控制于自己的人的存在,等于是给勇于冒险侵犯他人的人占了便宜。有句话叫“The only thing necessary for the triumph of evil is for good men to do nothing.”好人什么都不做的结果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做了却反而会被认为是在激烈地攻击他人、还会被以前的我认为low,这样两难很可笑。我也实在想不通,为什么男主会对傻搓女主那么好。 最后讲推理的部分,其实并没有多少令人惊艳的,这是我读到现在陳浩基三本书里面最弱的一本。唯一值得一说的是(泄底反白): 叙述性诡计。我一直以为八卦网站技术总监就是怂恿别人自杀的女同学的哥哥,结果他俩一点关系都没有,技术总监是变态猥亵的元凶。

皮 库尔齐奥·马拉巴特 Curzio Malaparte 魏怡(译) 978-7-5327-7910-9 这本书讲的是在二战刚结束的时候,意大利刚刚被解放,身为意大利盟军成员的主人公在那不勒斯的见闻,以及他和美国盟军、欧洲社会名流、那不勒斯当地老百姓等人打交道的事情。 紧接在《元素周期表》之后读这一本,太巧了,都是关于作为战败国的意大利人民对二战的反思。区别是《元素周期表》似乎更平铺直叙、平实易懂,而这一本书中的不管是战败的意大利士兵的心态,还是各个不同阶层流派的态度,真的是另一面镜子。我觉得这本比《元素周期表》好很多。 再加上主人公真的是一个奇葩、奇幻、甚至荒诞的存在。他先是会通过接近疯言疯语的大胆偏激的想法来挑战所有人的底线(同性恋共产主义、小孩卖母亲等等),等于是先把黑的说成白的,再来挑战黑色白色本身定义的意义和正确与否;然后他的经历也是感觉有一点荒诞、魔幻的,和他的言行风格很一致。通过主人公的偏激的反复推敲,把战败国对战争的反思很立体地展现出来了,不再是单一的历史教科书式的盖棺定论,而且感觉更真实了。虽然书里的第一人称主人公和作者马拉巴特同名,哪些是作者笔下主人公的想法,哪些是作者自己想表达的,有时候有点分不清。 书的下半本转变成了意识流的东西,几乎没有什么具体的情节,全部是一些宏大的梦境般的描写。 下面是一些摘抄和给我的一些启发 我不愿意看到人类为了生计能够灰心丧气到何种程度。比起“瘟疫”,我更喜欢战争,因为当解放来临的时候,“瘟疫”会令我们所有人变得肮脏、堕落、屈辱。所有人,男人、女人、孩子。在解放之前,我们曾经为了不致丧命而斗争和痛苦。如今,我们为了活着而斗争和痛苦。为了不致丧命而战和为了活着而战截然不同。所有人,男人、女人、孩子,为了不致丧命而战的人们依旧保持着他们的尊严,并且骄傲而又极度顽强地捍卫它。人们没有低头屈服。他们躲避到大山和树林里去,生活在山洞里,像狼一样与侵略者斗争。我们为了不致丧命而战。那是一场高贵、庄严、诚实的战斗。女人们不会为了要买口红、丝袜、香烟而把自己的身体投放到黑市上去。她们忍受着饥饿,却不会出售自己,也不会把自己的男人出卖给敌人。她们宁愿看着自己的孩子挨饿,也不会出售自己,更不会出卖自己的男人。只有妓女才把自己卖给敌人。在解放之前,遭受痛苦的欧洲人保持着惊人的尊严。他们昂头战斗。他们为了不致丧命而战。在为了不致丧命而战的时候,人们会绝望地用力抓住所有人类生命活着的、永恒的部分,生命的精华,那也是生命最高贵和最纯洁的部分:尊严、骄傲、自我意识的自由。他们为了拯救自己的灵魂而战。 然而,在解放之后,人们不得不为了活着而战。为乐活着而战是一个令人耻辱的、可怕的东西,是一个耻辱的需求。仅仅为了活着。仅仅为了拯救自己的生命。不再是反抗奴役的斗争。不再是反抗饥饿的斗争。是为了一块面包,为了一点炉火,为了给孩子遮体的一点破布,为了用来睡觉的一点稻草而战。当人们为了活着而战的时候,所有的一切,甚至是一个空罐子、一节烟蒂、一块橙子皮、一片从垃圾里拣出来的干面包皮、一块剔过的骨头,所有的一切都具有了巨大和决定性的价值。为了活着,人们会表现出各种形式的怯懦,做出所有可耻和犯罪的行为。为了一块面包,他们中的任何人都愿意出售自己的老婆和女儿,愿意玷污自己的母亲,出卖自己的兄弟和朋友,向另外一个男人出售自己的肉体;愿意下跪,在地上爬;给帮助自己填饱肚子的人舔净皮鞋;在鞭子前面卑躬屈膝,微笑着擦干沾污自己脸颊的痰。他们的微笑谦卑又温柔,目光中充满了饥饿的、野兽般的希望,一种惊人的希望。 我更喜欢战争,而不是瘟疫。 这段虽然很啰嗦,老是在重复同样的一些词汇,但是算是在书的很开始的地方就把整本书的中心思想讲得很清楚了。如果把战争(为了不致丧命)和瘟疫(为了活着)放到马斯洛需求层次上来讲的话,应该是不致丧命比活着更低级一点,但是人们却会为了更低级一点的东西做出更高级的举动。这么说来好像有点反直觉,但却一下子解了最近我心中的那个关于笑贫笑娼的疑惑。 没有邪恶的存在,就不会有基督,资本主义社会就建立在这种情感之上:假如不存在遭受痛苦的人,也就无法彻底地享受自己的财富和幸福;没有基督教这个借口,资本主义就站不住脚。 这种说法不成立。A与B共存,不代表A的存在依赖于B的存在。但是不管推论,只看结论的话,这个结论似乎成立。并且这个结论,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论和谐统一。 由于厌倦和反感英雄主义,像你一样的年轻人最后几乎总是落入同性恋的陷阱。他们去当自恋者或者同性恋,只是为了向自己证明他们无所畏惧,证明他们超越了偏见和资产阶级的习俗,证明他们确实是自由的,是自由的人,而没有注意到这也是扮演英雄的一种方法! 没想到有那么多共产主义思想的欧洲人、同性恋和共产主义思想联系得那么紧密。作者对同性恋/扎祖(二战后法国的青年爵士音乐迷)带有很大的鄙视和敌意,讲到后面同性恋的生产的仪式,感觉都快赶上邪教了。我一开始不怎么理解,后来我觉得作者讨厌他们并不是因为他们是同性恋/扎祖,而是因为作者觉得是所谓的共产主义定义了同性恋/扎祖。 “这些都可以一笑置之:饥饿、轰炸、枪毙、集中营,一切都可以一笑置之,都是小事一桩,是老掉牙的故事。在欧洲,这些事情我们几世纪之前就经历过了。如今我们已经习惯了。让我们沦落为今天这个样子的并不是这些。” “那么,是什么让你们变成了今天的样子呢?”纪尧姆将军用有些沙哑的声音说。 “皮。” “皮?什么皮?”纪尧姆将军说。 “皮,”我低声回答,“我们的皮,这该诅咒的皮。您甚至无法想象为了拯救自己的皮,一个人会如何去做,会变得如何英勇或者无耻。这个,这令人厌恶的皮,您看到啦?从前,人们忍受饥饿和折磨,以及最为恐怖的痛苦,人们会屠杀和丧命,忍受痛苦和令他人痛苦,以便拯救灵魂,拯救自己和他人的灵魂。为了拯救灵魂,人们能够做出最伟大和罪卑鄙的事。不只是为了拯救自己的灵魂,也包括他人的灵魂。如今,人们痛苦和令他人痛苦,屠杀和丧命,做出美妙和恐怖的事情,不过不是为了拯救自己的灵魂,而是为了拯救自己的皮。人们自认为是为了自己的灵魂而战斗和痛苦,不过,他们事实上是为了自己的皮而战斗和痛苦,仅仅为了皮。其他的都不重要。今天,人们因为一件如此可怜的东西而成为英雄!为了一件肮脏的东西。人类的皮是一件丑陋的东西。您看。这是件令人厌恶的东西。想想世界上充满了准备为这样的东西牺牲自己生命的英雄。” 点题的对话。 正是从它(狗)那里,而不是从人类、从他们的文化和自负里,我学会了道德是无动机的,是它本身的目的,甚至不要求自己拯救世界(也不要奢求去拯救世界!)、只是永远为它的无私,为它自由的游戏创造新的理由。一个人与一只狗的相遇,永远是两个自由的灵魂,两个高贵的形体,两种无动机的道德的相遇。是所有相遇中最不求回报和最浪漫的。 我必须坦白,让我决定读这本书的一大原因是封面内页的作者头像是一张他抱着一只狗裹在自己的大衣里的照片。 不仅在意大利,而是在整个欧洲,在盟军向希特勒的德国发起的战争中,一场残酷的内战开始像肿瘤一样扩散。为了将欧洲从德国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波兰人杀死波兰人,希腊人杀死希腊人,法国人杀死法国人,罗马尼亚人杀死罗马尼亚人,南斯拉夫人杀死南斯拉夫人。在意大利,那些站在德国人一边的意大利人不向盟军士兵开枪,而是向站在盟军一边的意大利人开枪。同样的,站在盟军一边的意大利人不向德国士兵开枪,而是向站在德国人一边的意大利人开枪。当盟军战士为了将意大利从德国人手中解放出来而流血牺牲的时候,我们意大利人却在自相残杀。 还真的像是议论文的套路一样,临近书结尾的地方,还提了一个关于共产党的片段。作为战胜方的共产党少年在挑衅屠杀闲赋的法西斯少年,又加入了一个新的立场方。

糊涂戏班(四刷)

糊涂戏班 Noises Off 2019.10.10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不管看几遍都可以笑到流泪、都有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来惊喜,太开心了。 我原来没有意识到,其实里面还有不少比较低俗的性笑话,比如导演要维修工送花啊、谁帮谁的肢体动作啊。其实仔细一想,第二幕全部是围绕着性误会展开的。这些本来都是我蛮看不起的笑点,在这部剧里却显得没那么庸俗,或者说庸俗也成了一个不失质量的笑点。 我在想里面到底哪个人物最好笑,第一反应是税务局的女生,她坚持最原始的剧本而不是像别人那样随机应变,反而把好笑程度上了一个等级。当场景和台词矛盾的时候,找个根本不合理的借口修改台词,好笑;不改台词睁眼说瞎话,更好笑。房产中介的话,应该没有人能超越贺坪的版本了。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 普里莫·莱维 Primo Levi 牟中原(译) 978-7-02-012298-1 作者是一个经历过犹太集中营的化学家,在他笔下非常厉害地把各个化学元素有机地和他的经历以及他认识的人结合在一起,成为了一本(科普)传记。每一章的标题都是一个化学元素,每个化学元素有其特性,也正好可以和那一章讲的那个人那件事匹配结合在一起。 但是我是不是漏读了什么东西?因为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听到的对这本书的评价都是超级高的,我自己读下来却并没有这种感觉。是不是这本书要和作者别本关于集中营的书和在一起读?说实话,光读这本书貌似对我来说还是略显平淡分散和宽泛诶。 他含蓄而轻蔑地谈论法西斯主义和战争,我不难看出他的态度。这整代意大利人反讽式的轻快态度,足够慧黠和诚实而不信法西斯,太怀疑所以不积极反抗,太年轻所以不能消极接受那些将至的悲剧。天意介入的种族法律,让我提早成熟做了人生选择,不然我也就属于那样的一代。 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是作者笔下的那些人物对法西斯的看法和态度。一方面,他们自己也是裹挟于其中的,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很难明确的历史人物,可能是这个原因,他们的态度和战后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坚定的反思以及百分百的否定有所差异。另一方面,我会拿他们对当时当局政权的反应和现在做对比,我会觉得很难集中精力去罗列分析他们的想法,因为觉得搞清楚了他们的态度的缘由也并没有办法帮助现状。 我印象最深的是临近结尾的那一章《钒》,那一章里作者在战后巧合之下联系到了在犹太集中营里面当过长官的一个德国化学博士,德国化学博士在战后已经成为了大企业的高管,这个大企业正好是作者就职公司的一家供应商。那位德国化学博士在给作者的通信中,花了很大篇幅来重新构造自己在战时的心路历程,也不是一杆子的高傲否认,也不是姿态低到无地自容,只是用一套合理性的逻辑解释了自己的所作所为。这一套合理化逻辑,未必得到作者的接受,但是德国化学博士却非常坚持要和作者见面,几天后他却突然离世了。

The Politician S1

最开始让我觉得惊到的是:第一个场景,男主问真哭和觉得大家都哭自己也哭,区别重要吗?紧接着第二个场景,竞选学生会主席的竞争对手说自己是假装喜欢,要是对方觉得不满意,那下次假装得真一点就好了。两个主人公竟然如此的相像!感觉他们真的是天生来做政客的,但又说不清楚他们的想法到底错在哪里。 片头的动画其实把故事的核心讲的很清楚,男主身体是用木架子搭起来的,里面放进各种做一个总统需要的原料,然后在木架子上打磨上料。男主是一心想要成为总统的人,也是如此培养自己、安排自己的发展的。男主的对立面是他一开始的那个竞选对手,那个因为自己的情感触角过于丰富而自杀的。而男主则是一旦进入选举政客模式,就等于把自己的所有情感开关都关了,但是进入政客模式是自己唯一真我的生存方式。 做好事就好了,为什么要纠结做不做好人呢? 如果政客的定义就是不管各种手段达成政治目的,而冠冕堂皇的政治目的不就是帮助他人为世界贡献一点什么嘛。政客的另一个说法不就是“公仆”嘛。 如果做政客需要某些基本素质,而这些基本素质是天生在DNA里的,你不能因为觉得这些素质不好就要求拥有它的人去变成不是自己,那唯一可以奢求的是借由这些素质上位的政客做的是好事。 电视剧本身剧情的设计就好像是一场政治选举一样,各种元素都用上了,为的是能够和各种背景需求的观众说上话。你以为是讲有钱人家小孩的浮夸追求,然后在讲同性、抑郁、自杀,然后在讲非常早熟的政治选举系统,然后在讲豪门遗产争夺,然后在讲家族下毒用癌症骗优待,然后在讲平民小孩面对世界,然后在讲学校的合唱队排音乐剧,然后在讲在纽约酒吧驻唱酗酒的半地下艺人,然后讲和脑海中的人长期相伴探索自我,然后讲和三人婚姻的政客对打等等。这么多的线索和情节发展,与其说是太过于散漫都没办法和主线故事有机且合理地联系在一起,倒不如说是为了满足各种观众的点的脑洞式地情节发展。 关于卡司的几句吐槽。Ben Platt首次挑战电视剧,还是Ryan Murphy的戏,是打算把拿满贯奖嘛。DEH原卡司的恋人Laura Dreyfuss也出演了男主智囊团的一员,蛮惊喜的,怎么不开口唱歌呢?另一个女主Lucy Boynton是《Sing Street》里的女主,我看了半天才认出来。最后问一句,演James的Theo Germaine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啊?

The Calculating Stars

The Calculating Stars Mary Robinette Kowal B0756JH5R1 这已经是我连续第二年在国庆假期期间读雨果奖的作品了,去年读了N. K. Jemisin《破碎的星球》三部曲的前两本,今年读了新鲜出炉的今年雨果奖的获奖作品。虽然小说都没预想的那么好,这个好传统我要延续下去。 这本小说讲的是架空历史,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一次巨型陨石改变了地球的生态,人类开始寻求星际殖民的道路,于是航天事业被提上了优先议程。小说以女主第一人称的视角,从陨石的坠落讲起,到自己是航天基地的计算人员,到自己上电视节目被认为是女宇航员的代言人,到自己真正成为第一批女宇航员。另外还有蛮多女主和丈夫打情骂俏床事的情节,感觉蛮像中年妇女的情爱小说的。 标题里的计算,取的是女主在航天事业里扮演的角色,她是一名战时的飞行员也是一名数学家,她最擅长的就是计算各种航天航空的数据。基本来说,女主就好像是一个“计算侠”,用计算来作为数据支持来证明自己的一些想法,来平权。最后女主也是凭借自己超强的计算能力,争取到了上天的一席之位。 小说开头的地方给我的感觉时代感特别鲜明,特别是女主(犹太天才型女性)又对自己的计算展示没有信心又觉得不让自己展示很不公平很生气,然后和黑人小伙伴成为惺惺相惜的好友,把当时的大环境描绘得很写实。 中间开始有点像平权纪实了,一步一步写如果称为一个女宇航员。但是女主平权的心胸和视野非常狭窄、手法也让人很难苟同(比如用性来当筹码操控老公)。我当时的想法是:女性主义本来和凡事都让人佩服崇敬的品德是两码事的,完全可以有马基雅维利的女性主义嘛,本来女性主义就是一种政治运动啊。 再往下读,我只能说又到了挑战我自己偏见的时候了。下面我会列举很多我对小说中的这位女主的观察和判断,我理解女主很多的所作所为甚至思维逻辑都受限于当时的年代,但这并不改变我对她的厌恶。当然下面的内容也暴露了我自己对女性主义的一些可能粗暴无知的认识,先记下来,以后再学习改正吧(if any)。 明明是一个很好的cause,也是女主想要达成的一个 cause,在女主的口中一定要把它描绘成好像是做了一件错事然后滚雪球不得不做下去的样子(上电视节目、嗑药)。 为什么得知女主有自杀的经历,让我更讨厌她了呢?我反省如果是一个男主,说这个男主有自杀的经历,是一个内敛而无法和世界reconcile的可怜的人,我心中的会自杀的人是有compassion的、不可能对人很mean的,不可能有一个这样的人是那么有攻击性的,但是换成女性好像就很常见。 女主是一个受害者,是自己妈妈要求之下的受害者,但是谁不是呢?而且越看她的女性主义的追求,越觉得她真的是女性主义的受害者而不是没有女性主义的受害者。因为女主这样的女性主义,不是在挑战规则,而是在挑战现状,想用既有的规则来改变现状,等于是在扭曲女性主义来迎合既有的规则,就好像女主要变得无耻和马基雅维利主义来平权,就好像同性恋一定要结婚一样。 有两段我读到很想摔ipad的地方。 官方不让女性当宇航员的理由是太危险了,而女主去说服官方的理由竟然是既然是殖民需要女性来生孩子,女主的报告内容竟然是“We begin by looking at the budgetary benefits of using women as astronauts, due to our lower mass and oxygen consumption”。 关于隐瞒死对头的病情,当死对头提出offer说可以让女主上飞机的时候,女主的第一反应是要把交易变成可以上火箭。被拒绝后,女主又站到道德高地说死对头隐藏病情其实是危害到了同行人的生命和整个航天事业,然后对方说他也知道女主的秘密嗑药的事情,于是女主对这件事情的定义是自己被blackmail了。

雷切帝国2:巨剑号的陨落

雷切帝国2:巨剑号的陨落 Ancillary Sword 安•莱基 Ann Leckie 崔学海(译) 978-7-5321-7083-8 第一本讲的是女主突破艰难想要暗杀雷切帝国的独裁者来寻求正义,但是大boss有超级多的分身而且分身之间产生了异见在相互作对。第二本里面,女主在某一派的大boss授权之下,成为了舰队长,以类似钦差大臣的身份到了另一个领地星球。在这个以产茶为主业的领地星球上,女主发现了老百姓被压迫、恐怖反抗、官方参与人口倒卖等等事件。 把这个故事从两个层面来看,一个是诸多问题的政治制度,另一个是女主本身。 在读第一本的时候,我觉得蛮乐观的,因为我看到了一种希望曙光,即独裁发展久了自然而然会自己爆发矛盾冲突走向消亡。但是读了第二本,我才恍然大悟,独裁者分裂斗争,如果说有消亡那也有获胜留下的,最后获胜的还是独裁者。而且即使独裁者本身发生了分裂,部分的独裁者在消亡的过程中,但是她下面庞大的制度机器还在无脑作恶运转。 帝国三要素包括了正义、正派和恩惠。从理论上讲,三者从未单独存在过。正义的行为从未偏离正派,恩惠的行为绝对不会违背正义。 案件的本质是受兼并的星球里被压迫的人,这是一个在历史上看似很常见的现象。和雷切帝国宣称的帝国三要素相比之下,是很赤裸的讽刺。从独裁者的高度来看,每个人和仆人都没什么两样,扮演的角色和被分配的任务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里面有一段,是女主和当权者争辩如果处理(罢工)反抗者,我简单总结摘抄一下她们的思路。 当权者:(与她们沟通)就是奖励这些威胁我们的人。她们尝了一次甜头,怎么保证她们不会故技重施。我们需要做的是维持此地的安宁。 女主:她们行为得体时,你会说一切安好;她们大声抱怨时,你会说那是因为她们行为不当、自作自受,而当她们被逼到极端,你又说不能奖励以求息事宁人。那究竟要付出什么代价,才能让你去倾听呢?(需要的代价很大,要意识到自己并不如自己一直想的那般正义。)除此之外,要么重新教育,要么杀个一干二净。 和第一本相比,女主第二本突然变得非常直男范儿,有了权力以后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自信心十足、霸道、故意卖关子隐藏信息和推理、固执,虽然后来证明她的行为是有原因的,更显得像是直男癌了。突然让我想到了龙母,掌权后总没有反抗奋斗时可爱,甚至有点让人厌恶。 当然这本书里的所有真正的反面人物也全部是女性。把那么多原本常规运用于男性角色的负面描写,现在的主语全部是“她”,读起来别有一番风味,这是不是也是作者的一种女权主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