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13, 2019
Hangmen 刽子手 2019.3.12 猫悦上城OmS剧场 Martin McDonagh的大作,拜NT Live所赐看了David Morrissey主演的西区的录像。故事讲的是男主是一个刽子手,专门吊死死刑犯;在废除屌丝死刑之际,他接受当地报纸记者采访大发言论;随后有一位貌似和过往潜在冤案有关的南方人来访,他的女儿随即失踪;南方人再度到访,男主用自己最擅长的手法拷问了他。 一句话总结:特别好看,主题有趣、人物有趣、情节一如既往地曲折有惊喜很多反转,而且充满了黑色幽默。 把从事刽子手这一职业的人物放到故事的中心,并且是在刽子手“失业”的这个契机,太聪明了,有很多可以讨论的点。第一幕面对一个反抗很厉害的好像是无辜的死刑犯的时候,我觉得刽子手的潜台词是他只是一个执行者,是法官或者法庭活着陪审团判的有罪,他也无权改变是不是定罪。这种判定和执行的分割,在我看来还蛮危险的,因为这可能使一件不合理的事情变成两件合理的事情。我以前只从这个角度想过这个问题。然后在看剧的过程中,讲到南方人的行径渐渐被暴露出来的时候,我突然想到硬币的另一面。如果刽子手可以以“不是由他来决定是有罪死刑”为理由来对一个无辜的人执行死刑的话,他也必须遵循同样的理由,不能去对一个他觉得是有罪的人做任何事情。显然在剧中,男主没有做到,他对自我的人设(有生以来对这个职业自我的认定)也就逐步全部崩塌了。 因为我对编剧的喜爱,以前看的他的别的作品,所以从一开始我就在找一个潜在腹黑的人可以在反转之后让我觉得毛骨悚然。我当然第一个想到的是男主,但是我开始的时候觉得这个男主自我意识已经很强了,而且一副正义凌然的样子,我很难想象他可以怎样黑化。直到后面事情的发展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一环套着另一环,男主自然而然地做出了他唯一知道的解决方案。 如何可以让一个自我意识很强的、又自信的人,引发人设从头到尾全部崩塌,这部剧要归功于南方人这个人物。我觉得这个人物简直就是一个奇点。好像是被雇佣来吓唬刽子手的,又好像是为了替无辜受刑者复仇而来的,好像是一个恶贯满盈的高智商的罪犯,又好像一个主动自投罗网的疯子,好像一个冷血无情的凶手,又好像一个欺骗花季少女的采花大盗。那么多奇怪的可疑的身份,最终却也永远不可能被揭露真相。 标题的复数也很耐人寻味。男主自然是一个刽子手,他在吊死死刑废除之前是,之后也是,职业在生命中的延续,这是复数的基础理解。男主还有他的死敌,另一个比他更出名的刽子手之间的较量,这是复数的另一个理解。最后舞台上吊死人的刽子手包含了酒吧里的所有人,有一点《目击者》的感觉,这是复数的理解之三。对于刽子手这个一职业的理解,一旦赞同即是同党,包括观看这部话剧来思考的观众,我觉得这是又一个复数的广义的理解。 我太佩服Martin McDonagh啦。
现在不管是话剧还是音乐剧的现场录像的资源蛮多的,所以这个月我原本的打算是来一个戏剧挑战月,每天看一部。但是因为工作的原因,才看了四部就中断了,挑战宣告失败。以后我还要再自我挑战,希望有机会成功。虽然失败,还是简单记录一下看的几部的观后感。 The Band’s Visit 是一个很好的主题,关于阿拉伯人造访以色列,错到了一个以色列了无生气的小镇,小镇上的人们点点滴滴各种各样的生活状态几乎是没有什么可期待的也没什么可以追求的,可能就是因为乐队的那么一点关于音乐的独一无二的可以跨越民族的感情的载体,让他们多少融入到当地的人们的生活,做了一次过客,可能发生了什么,可能影响了什么,也可能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 音乐民族特色很明显,可以并没有非常打动到我的又朗朗上口的歌。我看的是盗摄的版本,所以画质音质也不是最佳,可能和这个也有关系。这是今年托尼奖的最佳音乐剧,我只能说今年的音乐剧普遍都不强,它赶上了一个好年,要是放到去年或者前年那可能就被淹没了。唱一首歌得托尼奖的男主,以前在美剧里出现过好多次,也是那几部经常会有音乐剧演员客串的电视剧。女主原来就是《有伤风化》里的那个女主,真的还是挺有异域风情的味道的。 Hedda Gabler 我看的是NT Live的版本,这是我今年第二次看这部剧了,5月份的时候城市戏剧节日本的一个剧团来演了《海达高布乐》。 简单粗暴的把两者做比较的话 NT Live的版本感觉主人公的性格和日版的有点不一样,更放一点,但是骄纵任性的感觉是一样的。 一样有歌但是不是主人公唱的,貌似更make sense。 好像之前看日版的时候好多地方我理解错了(因为时空的错乱) 自杀的男的不是为了失去对生活的信心,而是纯粹喝醉失手; 女主manipulate了一切,她是真的在为丈夫的事业做小动作,而不是在默默感怀往日旧情; 女主自杀是因为知道一切的法官对他有威胁,而不是因为觉得自己有亏于自杀的男人。 这么一来,怎么好像变low了?就是一个爱minipulate的女人自食其果,而不是高傲的女主为自己的高傲的梦想中的生活无法达成而自尽。按照我对日版的解读,我很想却无法同情高傲的女主,现在连想都增加难度了。 Twelfth Night Some are born great, some achieve greatness, and some have greatness thrust upon ’em.” (Act II, Scene v; although Malvolio says this, he does so while reading from the letter that Maria wrote). […]
Wednesday, December 16, 2015
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 Mark Haddon 0-09-945025-9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了一个15岁的主人公Christopher自我描述写书以及探案的故事。所谓的案子,是他邻居家的狗被人谋杀了,在探案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另一个被隐藏的惊人的事实,并且牵扯出来很多关于他家人的事情。这本小说的特别之处在于主人公是一名智商超高的自闭症患者,所以他笔下的文字充满着各种以他的角度对世界的解读,夹杂着非常多的各种科学/数学小知识。有这些很geek的小知识的小说,读起来还蛮有意思的,但是后面越来越多的涉及到他与别人的交流、以及从他的描述中看到的他身边的人(特别是他的父母)的一些情况,让我觉得有点烦。 我猜测,这本小说的主旨是描绘自闭症患者的世界和他家人的世界的样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主旨非常完美的做到了。第一,我们可以从第一人称的视角看到自闭症患者眼中的世界和眼中的自己;第二,我们很清晰地看到了那对有着明显有限性的父母(正如大多数的父母一样,他们有意愿却没有能力);第三,我非常感同身受地看到孩子对父母不信任和失望的转变过程。 关于第一点,我忍不住问的一个问题是,高智商的自闭症患者如此,但是有多少自闭症患者是高智商的呢,大多数的一般智商的自闭症患者的生活肯定不是这样的,他们的生活不才是更具有代表性和值得引起读者关注的吗?我非常反感因为患有某些病症就成了人生中的通行证,我也同样不能接受因为有些人的一些天赋秉异就可以忽略他别的方面的重大瑕疵。 主人公的设定在第三点上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只有这样的人物才会在认清事件的真相之后会不顾率任何人情世故地考虑问题,并且明白并且接受残酷的事实。所以,我对故事的结尾略为失望。我知道这是一件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因为一切真相摆在台面上之后,不可能去改变这些真相。最后通过软性的刺激使得主人公最终原谅父亲的情节,我承认对主人公们可能是最佳的结局方案,但我很不甘心主人公通过缜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在这样的鸦片似美好的潜移默化之下被改变。 然后我看了National Theatre Live版本的视频,它删减了很多在我看来是原著精华的众多小知识点的地方,但是加上了很多很炫酷的舞台布景,这种科学技术层面的一加一减互相平衡,反而让我更喜欢话剧版本多一点。但是最后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虽然有各种多媒体的辅助,话剧版本的却比小说原著的逊色多了,主要是因为原著本来很严谨的数学推理过程被简化得失去了一份高级。 另外是关于选角,我原来对原著的主人公设定就有意见,自闭症患者的主人公硬要加上高智商的才华我觉得有点画蛇添足,而在话剧版本里还专门把高颜值的设定也加进来了,让我觉得有点生气。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原因,我在看剧的时候越发觉得从Christopher的角度来看他的世界很完美,自闭症根本不是病,或者说根本不需要对此进行任何诊治。觉得要对自闭症做什么事情的人,才是杞人忧天、没事找事、狗拿耗子、自以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