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25, 2022
2022.8.13 中国大戏院 今年中国大戏院竟然还有所谓的国际戏剧邀请展,都已经闭关锁国成这样了,没有一个国外演出机构还真的好意思叫这么名字。没有真正的国际戏剧邀请,最多只有几部国外的剧作品来滥竽充数。鼓楼西一直在演Martin McDonagh的作品,这次带来了一直重复在演的《枕头人》和这部应该是上海首演的《丽南山的美人》。 我觉得还是好看的,难得我之前看过的话剧情节我还没怎么忘记的。这次看下来有两大感想,一个是爱尔兰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国外打拼的大环境,一个是亲子之间的毒性羁绊、再怎么还是活成了自己讨厌的父母的样子。再回头看看我5年前的观后感,好像自己也没有什么上进和进步,就这样吧。
Wednesday, March 13, 2019
Hangmen 刽子手 2019.3.12 猫悦上城OmS剧场 Martin McDonagh的大作,拜NT Live所赐看了David Morrissey主演的西区的录像。故事讲的是男主是一个刽子手,专门吊死死刑犯;在废除屌丝死刑之际,他接受当地报纸记者采访大发言论;随后有一位貌似和过往潜在冤案有关的南方人来访,他的女儿随即失踪;南方人再度到访,男主用自己最擅长的手法拷问了他。 一句话总结:特别好看,主题有趣、人物有趣、情节一如既往地曲折有惊喜很多反转,而且充满了黑色幽默。 把从事刽子手这一职业的人物放到故事的中心,并且是在刽子手“失业”的这个契机,太聪明了,有很多可以讨论的点。第一幕面对一个反抗很厉害的好像是无辜的死刑犯的时候,我觉得刽子手的潜台词是他只是一个执行者,是法官或者法庭活着陪审团判的有罪,他也无权改变是不是定罪。这种判定和执行的分割,在我看来还蛮危险的,因为这可能使一件不合理的事情变成两件合理的事情。我以前只从这个角度想过这个问题。然后在看剧的过程中,讲到南方人的行径渐渐被暴露出来的时候,我突然想到硬币的另一面。如果刽子手可以以“不是由他来决定是有罪死刑”为理由来对一个无辜的人执行死刑的话,他也必须遵循同样的理由,不能去对一个他觉得是有罪的人做任何事情。显然在剧中,男主没有做到,他对自我的人设(有生以来对这个职业自我的认定)也就逐步全部崩塌了。 因为我对编剧的喜爱,以前看的他的别的作品,所以从一开始我就在找一个潜在腹黑的人可以在反转之后让我觉得毛骨悚然。我当然第一个想到的是男主,但是我开始的时候觉得这个男主自我意识已经很强了,而且一副正义凌然的样子,我很难想象他可以怎样黑化。直到后面事情的发展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一环套着另一环,男主自然而然地做出了他唯一知道的解决方案。 如何可以让一个自我意识很强的、又自信的人,引发人设从头到尾全部崩塌,这部剧要归功于南方人这个人物。我觉得这个人物简直就是一个奇点。好像是被雇佣来吓唬刽子手的,又好像是为了替无辜受刑者复仇而来的,好像是一个恶贯满盈的高智商的罪犯,又好像一个主动自投罗网的疯子,好像一个冷血无情的凶手,又好像一个欺骗花季少女的采花大盗。那么多奇怪的可疑的身份,最终却也永远不可能被揭露真相。 标题的复数也很耐人寻味。男主自然是一个刽子手,他在吊死死刑废除之前是,之后也是,职业在生命中的延续,这是复数的基础理解。男主还有他的死敌,另一个比他更出名的刽子手之间的较量,这是复数的另一个理解。最后舞台上吊死人的刽子手包含了酒吧里的所有人,有一点《目击者》的感觉,这是复数的理解之三。对于刽子手这个一职业的理解,一旦赞同即是同党,包括观看这部话剧来思考的观众,我觉得这是又一个复数的广义的理解。 我太佩服Martin McDonagh啦。
Wednesday, January 17, 2018
今年金球奖颁布,电视剧得奖的正好是我看的而且喜欢的两部,所以最近又恶补了一下电影的部分。怎么明明是美国电视电影的奖项,得奖称霸的怎么都是英国人/爱尔兰人呢?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Martin McDonagh的新作,又是和Sam Rockwell合作,所以我超级期待的。 故事的起点是公路边被常年遗弃的三块广告牌有了最新的广告,是当地的一位母亲控诉当地的警长不作为,因为她的女儿被奸杀至今没有任何进展。本来就是一个不大的镇子,几乎每个人都认识每个人,每个人都和每个人打过交道有过交情,突然这么严肃的事情被摆到广告牌上面,大家的各自反应顺着剧情发展了下去。 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好看的地方还是Martin McDonagh讲故事的思路,引导观众的方式。有点悬疑的开始,他就带着观众从这个受害者的“好人”的视角来讲故事,来引入一个又一个角色。厉害的就是打破好人坏人的观众视角,观众一开始默认以为的好人是坏人是好人的反转。关于这一点,我其实并没有特别感受,我是很自然地顺着电影的思路往下看,倒也并没有很匆忙地认定角色的好坏,反而是通过思考得出结论编剧这样很厉害。我还最喜欢最后的两个人要去陌路追杀另一个人的时候表决心说的“not really”,开放的太高级了,再次为编剧点赞。 这个典型的发生在美国小镇的故事,是出生英伦岛屿的Martin McDonagh的作品。通过这部很美国的基底的电影,看得出编剧的edge好像被美国带得有点圆润了,磨去了故事内容比较邪典的地方,留下的是厉害的讲故事的手法。 这部片子拿了今年金球奖Best Motion Picture – Drama、Best Actress – Drama (McDormand)、Best Supporting Actor (Rockwell)以及Best Screenplay。 Lady Bird 现在真的都是年轻演员的天下了,而且这些小演员演技还都很厉害,接片的量也很多。女主Saoirse Ronan不用说啦,她从《Brooklyn》就征服我啦。一开始我不相信她演高中生,我的既有印象还停留在Eilis Lacey后上,但是电影看来觉得还是很可信的。一号男友Lucas Hedges在《三块广告牌》里也有出演,和《Manchester by the Sea》里一样演悲剧家庭中坚强活下来的孩子,这部片子终于算是半个男二号了。二号男友Timothée Chalamet是最近最红的甜腻男主。 回到电影的情节,讲的是一个高三女孩的成长故事。我对它最佳的赞美就是它的真实。因为这个故事并不是发生在有主角光环存在的世界里的,女主本人、她的家庭、她的感情生活都是有明显缺陷的。女主本身不是什么不完美了,简直有很多很多问题,几乎是渣女了。但是渣女也要经历青春经历人生啊,也要长大成人啊。所以我觉得这是一部伪成长电影,表面上是青春的成长故事,从Lady Bird到Christine、高三经历那么多事情,不能不算是成长吧,但是最后回答人家问她是哪里来的就立即破功了。所以我个人理解这部电影的主旨不是懵懂少女的成长(阳光的正能量),也不是渣女的成长(黑暗的正能量),而是真实的一个少女成长不成长也没什么大区别大意思(阳光的负能量)。我喜欢阳光的负能量>黑暗的正能量>阳光的正能量。 另外,我不是很喜欢最后的被录取的希望达成和与妈妈的和解的地方,太重墨了,可以再淡一些。 这部片子拿了今年金球奖Best Motion Picture – Musical or Comedy和Best Actress – Motion Picture Musical or Comedy […]
The Beauty Queen of Leenane 丽南小姐 2017.3.19 香港演艺学院歌剧院 我是完全冲着Martin McDonagh去的。《枕头人》那么厉害的一个剧本,用一个个奇妙而恐怖的小故事构造出来的一部传世之作;这位编剧还创作了电影《In Bruges》和《Seven Psychopaths》;所以我很期待他的别的话剧作品。 这部剧只有简简单单的一个布景,讲的是生活在爱尔兰偏远小镇的一家女儿Maureen一直在独自照料年迈的母亲Mag。随着岁月的蹉跎,原本风华正茂的Maureen成了一个四十多岁的老处女,而Mag不仅不断抱怨生活中的各种琐事而且一再干涉Maureen潜在可能的恋情。终于Maureen和一位外出打工简短回来的老乡擦出了火花,Mag却把对方的告白和相邀一同远行美国的信给烧毁了。得知真相的Maureen,为了可以和心爱的人同去美国,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却在母亲的葬礼那天发现原来自己幻想了和男方的再相遇而且男方已另结新欢。 就好像代替她母亲身份一样,Maureen失落地瘫坐在了母亲的摇椅上。(结尾剧透太多,必须反白) 这对母女的相处,是一种很真实的状态,也是一种挺常见的状态。并不是说女儿独身照顾妈妈,这是多么孝顺、母亲有多少享受这份天伦之乐什么的。而是在生活的消耗之下,渐渐地母亲成为了一个需要不断通过抱怨和提出各种要求来吸引他人注意的很刻薄的人,而女儿则在欲求不满的生活中把因为人生的单调而产生的怨恨施加在母亲的身上。好像可以很简单地认为这是一种你情我愿的相爱相杀、或者是刀子嘴豆腐心的亲人的相处模式,但是究其本质,这已经成为了一种病态的依存关系。 爱尔兰的离别的主题又一次给这部剧也加了码。故事的背景依然是没有任何工作机会的爱尔兰,所以人们需要到英国到美国去到遥远的地方找寻工作和生活的出路,而那些无法离开的人留守在原地,那些为了留守在原地的人而有心无力离开的人也留守在了原地。这是由这样的特殊的前提下引发出来的苦,也不知道该用何种方法来化解。 其实看完上半场,我已经可以大概猜到结局的走向。这不可能是一个欢乐大团圆的结局,我找不到任何的圆满收场的可能性,因为其中的矛盾是不可能调和的。想要使得这一矛盾冲突化解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取消矛盾主体本身的存在,就好像没钱就不会有选择焦虑一样。但是一旦矛盾的一方主体消失,它必然会带来一种不平衡使得剩下的另一方也处于不好的状态。话是这么说,就算是从某种程度上猜到了结局(的一部分),当我看到Maureen杀死她妈妈的场景的时候,我还是全身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再看到之后那一层的反转之后,我不禁情绪转换,深深地为她们感到可怜。 被我这么一说,好像整部剧是一部很悲很苦的悲剧一样,其实并不如此。 Martin McDonagh很厉害的地方就是,在人物的简单的对话中穿插了非常多的斗嘴式的笑点,在笑点的累积之下观众慢慢熟悉了解剧情和其中的人物角色,然后再突然揭露人物人性最真实最丑恶的地方让观众有极大的反差却也无法选择站在很远的地方撇清地来评断是非,从而凸显一种令人束手无措的恐怖。这种感觉真的和在看《枕头人》的时候超级像,无法简单地分别出来谁是正面人物谁是坏人,甚至有点分不清楚作者在写这些好像充满邪恶的故事的时候是在褒它还是贬它,只待观众自己慢慢琢磨。 出演本次演出的是来自原产地爱尔兰的Druid(都尔德剧团)。全程口音重到应该只有在场的老外才能百分百地get到所有的笑点,上半场边看演出边看字幕看得我快要抽筋了(因为坐得还挺前排的,所以两侧的字幕还需要转头才看得到),下半场好像慢慢适应了过来才可以不看字幕听懂大部分内容。但是还是要赞一下这个剧团演员超专业的。演Maureen的演员在全局结束出来谢幕的时候感觉还没有走出来,眼神还是结束的最后一幕的样子。看宣传册里说,这次饰演Mag的演员是同一剧团20年前演出这部剧里饰演Maureen这一角色的,太神奇了。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
枕头人 The Pillowman 2015.5.20 上海人民大舞台 时隔半年多,《枕头人》又在上海上演,还是同班人马和同一个剧场。这次去二刷之前,还和小伙伴们一起自己读过一遍(一半)剧本,所以更加期待了。整体的观剧感想和第一次差不多,总觉得第二幕没有第一幕好看,一方面是把各种潜在的可能性给说绝了,另一方面我实在无法接受作者要把文学作品地位放到过高的位置。然后我和一起观剧的小伙伴们讨论的时候,发觉是我太过认真于故事的内容,我输了。我总想着要去讨论故事里的选择,枕头人的选择,最后枕头人故事延伸给哥哥的选择,但是其实所谓枕头人的选择本身就是虚构的,不可能发生的。重点并不在于置身于故事中去模拟回答那个虚构的选择,而应该是站在meta的角度看到作者给出这么一个虚构的选择的动作背后想要传达的一种意味。还是局限于剧情的我,好初级啊。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
Saturday, October 25, 2014
枕头人 The Pillowman 2014.10.24 上海人民大舞台 昨晚去看了《枕头人》的上海首演,我知道并想要去看这部话剧全只是因为一个原因:David Tennant这部剧首演时候的主演。昨天的演出出乎意料的长,两个小时演下来之后,灯光暗下来,大家都已经以为全剧终了,没想到突然广播说“上半场结束,还有下半场”。最后整整演了三个多小时,实在有点冗长,如果能把台词对白再精简一点会更好。 这部剧可以算得上是一部剧中剧,因为主人公是一位作家,剧中穿插了好多他的笔下的故事的情节。这些故事并不是无意义地出现,不仅和主线索故事相关,也和背景故事相关,而且每一篇都像寓言一样想要说些什么。这些故事和写这些故事、听这些故事的人们一样有一个很显著的共同点,那就是变态和腹黑,结局残忍真实令人印象深刻,还有一个共同点是它们绝大多数是关于虐杀小孩的。光是这一主题的存在,就让人觉得很不安,更不要说围绕着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各种恐怖的想象了。这一点让我想到《恶童日记》,我觉得这部剧和《恶童日记》有一个很显著的共同点是都是深植于无法想象的非人道的童年遭遇的,看完以后是能够切身体会到不少东西的(却又很难说是些美好的东西),尽管精彩却很难去决断是不是要推荐身边的人去同样经历一遍这样的阅读/观剧体验。 我到现在还能清楚地记得这些小故事的情节。三个关于虐杀小孩的故事,我就不想多提了。记下几个相比之下我还稍微喜欢一点的,我觉得这几个故事每个都可以值得拿来讨论一下。(以下有剧透,小心!) 枕头人的故事,是点题的故事。说的是每当痛苦的成年人生不如死想要有自杀的念头的时候,他/她身边会出现一个枕头人。这个枕头人的全身都是用软趴趴的枕头做成的,很eco的感觉。枕头人的功能是,它会回到这位痛不欲生的人的小时候,然后告诉这个小孩子将要面临的所有的苦难,然后帮助这个小孩子自杀。有接受枕头人帮助的小孩,他们会误食毒药、或者是被车撞死之类地像是意外地自杀;也有不接受枕头人的建议的小孩,他们活下来忍受人世间非人的虐待,长大后后悔小时候没有听枕头人的话。帮助小孩子自杀,枕头人自己也很痛苦。有一天枕头人来到一条湖边,远处走来一个小小的小孩,这个小孩也是全身都是用枕头做成的。枕头人向这个小枕头人诉说了自己的痛苦,小枕头人点燃火柴把自己烧死了。 笼中的汉子的故事,没有谜底的故事。一个汉子醒来发现自己在一个笼子了,在他所在的笼子旁边还有另外两个笼子。每个笼子上贴着一张牌子。汉子能看到贴着“强奸犯”的牌子的笼子里有一具已经腐烂的尸骨,贴着“杀人犯”的牌子的笼子里有一个奄奄一息的男人。汉子想知道自己的笼子上贴着什么牌子,于是他去问那个杀人犯男人,那个男人朝他的牌子看了一眼,不回答他,啐了一口在他身上。接着,走过一群修女。她们为强奸犯的尸骨祷告,给杀人犯水和粮食,却对这个汉子不言不语。晚些,又过来一个强盗,他瞅了眼强奸犯的尸骨,用刀砍掉杀人犯笼子上的锁把他放了出来,再看汉子的笼子,接着一把刀把汉子捅死了。 作家和他的兄弟的故事,这是一篇剧透到家的故事,在剧里的作用也是如此。有一个小男孩从小被父母培养成为一名作家,但是他每天晚上都会听到从地下室传来的电锯声和小孩子的惨叫声,父母告诉他这都只是他的想象。在父母的培养下,和晚上听到的声音熏陶下,小男孩的写作越来越优秀,同时他笔下的故事也越来越恐怖。男孩14岁的时候,某天突然看到一封血书,上面有个自称是他哥哥的人说父母为了激发男孩的创作天赋一直在地下室折磨他哥哥而不让他知道。男孩冲到地下室,却发现他的父母正在那里,一个拿着电锯,另一个发出伪装小孩惨叫的声音,而血书的背面其实是男孩作品的奖状,原来这是父母给他开的一个玩笑。男孩长大后成为了一个成功的作家,有一次他心血来潮回到儿时的住所,重访给他儿时带来各种刺激和灵感的地下室。他却在那里看到一具男孩的尸骨,这具尸骨全身被虐待的痕迹,而这具尸骨手中紧紧篡着几页纸头。作家把纸头打开,看到一篇比他自己所写过的以及将来可能写的所有小说更好的一部作品。作家一把火把这篇故事烧掉,再也没有向任何人提起此事。这是作家和他的兄弟的故事的A版,B版的故事是男孩14岁时冲进地下室,果然发现了他被虐待的哥哥,然后他用枕头把他们的父母闷死了。 整体而言,现在再说这是一个悬疑故事其实没什么大意思了。首先因为这个故事的情节其实很好猜,刚开始把人物的存在介绍清楚的时候,就很容易已经猜到事件的真相。接下来的问题只不过是编剧能不能把情节安排到超出观众的既定思维,但是显然没有,但是也不用。因为这个故事也并不需要悬疑和有多么出人意料来赢得观众,这个故事的重点其实是其中的众多独立又相关链的小故事。这么说的话,我现在可以稍微理解一点下半场存在的意义了。我本来是对下半场吐槽颇多的,我根本觉得下半场不用也够了。下半场说了什么,一个是把第三个虐杀小孩的故事说了出来,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第二是通过警察之口讲了一个故事,其实这部剧的大背景是极权政府的,但是和虐杀小孩的主题一比已经不是重点了;第三是第三个小孩的结局,这一点本来是可以写得很吓人的,那就是主人公误会了哥哥,其实三个孩子一个都没有死(前两个是警察编的),这就是个大逆转了,可惜不是这样;第四就是主人公不厌其烦地保卫自己的小说,关于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时间来强调小说的继续存在对于主人公的意义,我理解不能。 在中间休息的时候,其实上半场几乎已经把故事讲的很完整了,所以我一方面很莫名为什么还有下半场,另一方面也很期待下半场到底会有怎样的大逆转。没有想到下半场的走向那么的中规中矩,还没有我在中间休息的间隙想出来的情节劲爆。我猜想的情节,下半场讲的是把时间设定到几年以后,主人公是在上半场被虐杀的三个小孩长大以后他们人生非常痛苦,而上半场把他们弄死的哥哥其实是枕头人来着。这部剧最值得讨论的,不就是枕头人的存在嘛? 在我看来,这部剧最大的败笔是主人公最后临死时构思的那个故事(或者说是他没有构思的那个故事,因为在他剩余的七又四分之山秒的时候就被枪毙了)。在那个构思的故事里,枕头人再次出现。说是枕头人来到主人公的哥哥小时候被开始虐待之前,告诉哥哥将要发生的一切丑恶的苦难,问要不要自杀。主人公的哥哥的回答是“不要”,理由是要是他那时候自杀了,他弟弟就不会写出那么多优秀(独特)的作品了,而他希望他弟弟能够写出这些作品。这样的说法又一次证明了这部剧的主创人员把这些小故事文稿的地位放得多么的髙,同时也是我最不满意的关于枕头人的故事的解读。小时候不自杀是因为怕将来的美好会消失?这些美好的代价,将是无尽的痛苦,而且还不仅仅是自己的痛苦,还包括其他无辜的孩子的痛苦。这一点哥哥想到了吗?如果想到,他还会坚持为了那些故事的存在而保留每个人的痛苦?我觉得面对枕头人的回答完全可以是“不要”,但是理由肯定不能是基于枕头人对于未来的描述,理由只可能是相信将来不会是枕头人描述的样子,理由只可能是对于未来的希望。这也是我对于枕头人这个故事的解读。 既然一开头提到了David Tennant是我看这部剧的源动力,最后再说一下上海场的演员。豆瓣页面上的信息不是最准,我看的这场周野芒演的是“脑力警察”,沈磊演的是“武力警察”。能够把这三个小时的剧演下来已经很厉害了,但是这么资深的演员也吃了好几个螺丝,可见剧本难度。上海演出的布景和多媒体相当精致,整个舞台分为上中下三个场景,中间的拷问室的布局也相当的未来主义。这些也是我在之前别的地方上演的一些剧照里是看不到的。我刚才wikipedia了一下这部剧,原来此剧各种得奖,而且写这部剧的Martin McDonagh还是《In Bruges》和《Seven Psychopaths》的编剧加导演,好鬼才。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