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枕头人

pillowman

枕头人

The Pillowman

2014.10.24

上海人民大舞台

昨晚去看了《枕头人》的上海首演,我知道并想要去看这部话剧全只是因为一个原因:David Tennant这部剧首演时候的主演。昨天的演出出乎意料的长,两个小时演下来之后,灯光暗下来,大家都已经以为全剧终了,没想到突然广播说“上半场结束,还有下半场”。最后整整演了三个多小时,实在有点冗长,如果能把台词对白再精简一点会更好。

这部剧可以算得上是一部剧中剧,因为主人公是一位作家,剧中穿插了好多他的笔下的故事的情节。这些故事并不是无意义地出现,不仅和主线索故事相关,也和背景故事相关,而且每一篇都像寓言一样想要说些什么。这些故事和写这些故事、听这些故事的人们一样有一个很显著的共同点,那就是变态和腹黑,结局残忍真实令人印象深刻,还有一个共同点是它们绝大多数是关于虐杀小孩的。光是这一主题的存在,就让人觉得很不安,更不要说围绕着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各种恐怖的想象了。这一点让我想到《恶童日记》,我觉得这部剧和《恶童日记》有一个很显著的共同点是都是深植于无法想象的非人道的童年遭遇的,看完以后是能够切身体会到不少东西的(却又很难说是些美好的东西),尽管精彩却很难去决断是不是要推荐身边的人去同样经历一遍这样的阅读/观剧体验。

我到现在还能清楚地记得这些小故事的情节。三个关于虐杀小孩的故事,我就不想多提了。记下几个相比之下我还稍微喜欢一点的,我觉得这几个故事每个都可以值得拿来讨论一下。(以下有剧透,小心!

枕头人的故事,是点题的故事。说的是每当痛苦的成年人生不如死想要有自杀的念头的时候,他/她身边会出现一个枕头人。这个枕头人的全身都是用软趴趴的枕头做成的,很eco的感觉。枕头人的功能是,它会回到这位痛不欲生的人的小时候,然后告诉这个小孩子将要面临的所有的苦难,然后帮助这个小孩子自杀。有接受枕头人帮助的小孩,他们会误食毒药、或者是被车撞死之类地像是意外地自杀;也有不接受枕头人的建议的小孩,他们活下来忍受人世间非人的虐待,长大后后悔小时候没有听枕头人的话。帮助小孩子自杀,枕头人自己也很痛苦。有一天枕头人来到一条湖边,远处走来一个小小的小孩,这个小孩也是全身都是用枕头做成的。枕头人向这个小枕头人诉说了自己的痛苦,小枕头人点燃火柴把自己烧死了。

笼中的汉子的故事,没有谜底的故事。一个汉子醒来发现自己在一个笼子了,在他所在的笼子旁边还有另外两个笼子。每个笼子上贴着一张牌子。汉子能看到贴着“强奸犯”的牌子的笼子里有一具已经腐烂的尸骨,贴着“杀人犯”的牌子的笼子里有一个奄奄一息的男人。汉子想知道自己的笼子上贴着什么牌子,于是他去问那个杀人犯男人,那个男人朝他的牌子看了一眼,不回答他,啐了一口在他身上。接着,走过一群修女。她们为强奸犯的尸骨祷告,给杀人犯水和粮食,却对这个汉子不言不语。晚些,又过来一个强盗,他瞅了眼强奸犯的尸骨,用刀砍掉杀人犯笼子上的锁把他放了出来,再看汉子的笼子,接着一把刀把汉子捅死了。

作家和他的兄弟的故事,这是一篇剧透到家的故事,在剧里的作用也是如此。有一个小男孩从小被父母培养成为一名作家,但是他每天晚上都会听到从地下室传来的电锯声和小孩子的惨叫声,父母告诉他这都只是他的想象。在父母的培养下,和晚上听到的声音熏陶下,小男孩的写作越来越优秀,同时他笔下的故事也越来越恐怖。男孩14岁的时候,某天突然看到一封血书,上面有个自称是他哥哥的人说父母为了激发男孩的创作天赋一直在地下室折磨他哥哥而不让他知道。男孩冲到地下室,却发现他的父母正在那里,一个拿着电锯,另一个发出伪装小孩惨叫的声音,而血书的背面其实是男孩作品的奖状,原来这是父母给他开的一个玩笑。男孩长大后成为了一个成功的作家,有一次他心血来潮回到儿时的住所,重访给他儿时带来各种刺激和灵感的地下室。他却在那里看到一具男孩的尸骨,这具尸骨全身被虐待的痕迹,而这具尸骨手中紧紧篡着几页纸头。作家把纸头打开,看到一篇比他自己所写过的以及将来可能写的所有小说更好的一部作品。作家一把火把这篇故事烧掉,再也没有向任何人提起此事。这是作家和他的兄弟的故事的A版,B版的故事是男孩14岁时冲进地下室,果然发现了他被虐待的哥哥,然后他用枕头把他们的父母闷死了。

整体而言,现在再说这是一个悬疑故事其实没什么大意思了。首先因为这个故事的情节其实很好猜,刚开始把人物的存在介绍清楚的时候,就很容易已经猜到事件的真相。接下来的问题只不过是编剧能不能把情节安排到超出观众的既定思维,但是显然没有,但是也不用。因为这个故事也并不需要悬疑和有多么出人意料来赢得观众,这个故事的重点其实是其中的众多独立又相关链的小故事。这么说的话,我现在可以稍微理解一点下半场存在的意义了。我本来是对下半场吐槽颇多的,我根本觉得下半场不用也够了。下半场说了什么,一个是把第三个虐杀小孩的故事说了出来,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第二是通过警察之口讲了一个故事,其实这部剧的大背景是极权政府的,但是和虐杀小孩的主题一比已经不是重点了;第三是第三个小孩的结局,这一点本来是可以写得很吓人的,那就是主人公误会了哥哥,其实三个孩子一个都没有死(前两个是警察编的),这就是个大逆转了,可惜不是这样;第四就是主人公不厌其烦地保卫自己的小说,关于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时间来强调小说的继续存在对于主人公的意义,我理解不能。

在中间休息的时候,其实上半场几乎已经把故事讲的很完整了,所以我一方面很莫名为什么还有下半场,另一方面也很期待下半场到底会有怎样的大逆转。没有想到下半场的走向那么的中规中矩,还没有我在中间休息的间隙想出来的情节劲爆。我猜想的情节,下半场讲的是把时间设定到几年以后,主人公是在上半场被虐杀的三个小孩长大以后他们人生非常痛苦,而上半场把他们弄死的哥哥其实是枕头人来着。这部剧最值得讨论的,不就是枕头人的存在嘛?

在我看来,这部剧最大的败笔是主人公最后临死时构思的那个故事(或者说是他没有构思的那个故事,因为在他剩余的七又四分之山秒的时候就被枪毙了)。在那个构思的故事里,枕头人再次出现。说是枕头人来到主人公的哥哥小时候被开始虐待之前,告诉哥哥将要发生的一切丑恶的苦难,问要不要自杀。主人公的哥哥的回答是“不要”,理由是要是他那时候自杀了,他弟弟就不会写出那么多优秀(独特)的作品了,而他希望他弟弟能够写出这些作品。这样的说法又一次证明了这部剧的主创人员把这些小故事文稿的地位放得多么的髙,同时也是我最不满意的关于枕头人的故事的解读。小时候不自杀是因为怕将来的美好会消失?这些美好的代价,将是无尽的痛苦,而且还不仅仅是自己的痛苦,还包括其他无辜的孩子的痛苦。这一点哥哥想到了吗?如果想到,他还会坚持为了那些故事的存在而保留每个人的痛苦?我觉得面对枕头人的回答完全可以是“不要”,但是理由肯定不能是基于枕头人对于未来的描述,理由只可能是相信将来不会是枕头人描述的样子,理由只可能是对于未来的希望。这也是我对于枕头人这个故事的解读。

既然一开头提到了David Tennant是我看这部剧的源动力,最后再说一下上海场的演员。豆瓣页面上的信息不是最准,我看的这场周野芒演的是“脑力警察”,沈磊演的是“武力警察”。能够把这三个小时的剧演下来已经很厉害了,但是这么资深的演员也吃了好几个螺丝,可见剧本难度。上海演出的布景和多媒体相当精致,整个舞台分为上中下三个场景,中间的拷问室的布局也相当的未来主义。这些也是我在之前别的地方上演的一些剧照里是看不到的。我刚才wikipedia了一下这部剧,原来此剧各种得奖,而且写这部剧的Martin McDonagh还是《In Bruges》和《Seven Psychopaths》的编剧加导演,好鬼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