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Category Archives: 电影我也看

金球奖大片几部

今年金球奖颁布,电视剧得奖的正好是我看的而且喜欢的两部,所以最近又恶补了一下电影的部分。怎么明明是美国电视电影的奖项,得奖称霸的怎么都是英国人/爱尔兰人呢?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Martin McDonagh的新作,又是和Sam Rockwell合作,所以我超级期待的。 故事的起点是公路边被常年遗弃的三块广告牌有了最新的广告,是当地的一位母亲控诉当地的警长不作为,因为她的女儿被奸杀至今没有任何进展。本来就是一个不大的镇子,几乎每个人都认识每个人,每个人都和每个人打过交道有过交情,突然这么严肃的事情被摆到广告牌上面,大家的各自反应顺着剧情发展了下去。 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好看的地方还是Martin McDonagh讲故事的思路,引导观众的方式。有点悬疑的开始,他就带着观众从这个受害者的“好人”的视角来讲故事,来引入一个又一个角色。厉害的就是打破好人坏人的观众视角,观众一开始默认以为的好人是坏人是好人的反转。关于这一点,我其实并没有特别感受,我是很自然地顺着电影的思路往下看,倒也并没有很匆忙地认定角色的好坏,反而是通过思考得出结论编剧这样很厉害。我还最喜欢最后的两个人要去陌路追杀另一个人的时候表决心说的“not really”,开放的太高级了,再次为编剧点赞。 这个典型的发生在美国小镇的故事,是出生英伦岛屿的Martin McDonagh的作品。通过这部很美国的基底的电影,看得出编剧的edge好像被美国带得有点圆润了,磨去了故事内容比较邪典的地方,留下的是厉害的讲故事的手法。 这部片子拿了今年金球奖Best Motion Picture – Drama、Best Actress – Drama (McDormand)、Best Supporting Actor (Rockwell)以及Best Screenplay。 Lady Bird 现在真的都是年轻演员的天下了,而且这些小演员演技还都很厉害,接片的量也很多。女主Saoirse Ronan不用说啦,她从《Brooklyn》就征服我啦。一开始我不相信她演高中生,我的既有印象还停留在Eilis Lacey后上,但是电影看来觉得还是很可信的。一号男友Lucas Hedges在《三块广告牌》里也有出演,和《Manchester by the Sea》里一样演悲剧家庭中坚强活下来的孩子,这部片子终于算是半个男二号了。二号男友Timothée Chalamet是最近最红的甜腻男主。 回到电影的情节,讲的是一个高三女孩的成长故事。我对它最佳的赞美就是它的真实。因为这个故事并不是发生在有主角光环存在的世界里的,女主本人、她的家庭、她的感情生活都是有明显缺陷的。女主本身不是什么不完美了,简直有很多很多问题,几乎是渣女了。但是渣女也要经历青春经历人生啊,也要长大成人啊。所以我觉得这是一部伪成长电影,表面上是青春的成长故事,从Lady Bird到Christine、高三经历那么多事情,不能不算是成长吧,但是最后回答人家问她是哪里来的就立即破功了。所以我个人理解这部电影的主旨不是懵懂少女的成长(阳光的正能量),也不是渣女的成长(黑暗的正能量),而是真实的一个少女成长不成长也没什么大区别大意思(阳光的负能量)。我喜欢阳光的负能量>黑暗的正能量>阳光的正能量。 另外,我不是很喜欢最后的被录取的希望达成和与妈妈的和解的地方,太重墨了,可以再淡一些。 这部片子拿了今年金球奖Best Motion Picture – Musical or Comedy和Best Actress – Motion Picture Musical or Comedy […]

2017英伦电影大师展

银翼杀手 Blade Runner 2017.12.8 上海影城 在大屏幕上看4K全新修复的《银翼杀手》感觉真的比在家里的电视屏幕上看好太多了。原来看的时候大家就都在感叹画面的科幻效果根本看不出来是一部1982年的电影,在大屏幕上看的结论更是如此,虽然末世的设定,但是那种宏大的感觉还是超级好的。 其实我以前听过PKD的原著《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的有声书,虽然情节已经记不清了,甚至在第一次看《银翼杀手》电影的时候情节对我来说都是未知的,但是给我留下来最大的印象是主人公面对屠杀机器人的时候那份内心的混沌不安。这可能是原著和电影改编最大的不同也是最高精神一致统一的地方。面对异人的态度和心态,不该是那么封闭歧视的。电影里面的Decker其实在一路追杀复制人的时候看不出来任何的犹豫,反而通过大boss最后的言行表现出来,为什么他最后去救了Decker,为什么他在临死之前的那段独白(All those moments will be lost in time, like tears in rain.),我觉得都是在唤醒人们心中的一丝同理心,即使对象可能是未知的/不被认可的。 猎人之夜 The Night of the Hunter 2017.12.9 上海影城 爸爸抢了一大笔钱藏了起来,只有两个孩子知道在哪。坏人来到这个家庭想要得到这笔钱,妈妈入套被害,孩子们逃了出来,最后被好心又tough的老奶奶所救。 整个故事其实蛮简单的,配乐也不错。有几个地方我没有看懂,比如说有很多自然界动物的镜头,不理解是想表达什么,还有最后圣诞礼物小男孩送苹果,我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电影里有很多关于宗教的东西,在我看来这些宗教的正正反反的好坏,我几乎无法判断。刚开始的时候老奶奶对那些孩子们的宗教的教诲,我都以为这个老奶奶是大boss是在给这些小孩洗脑呢。 我觉得看这部电影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部电影要现在来看才有意义。小时候我不理解为什么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古代留下来的书籍来追溯历史,因为我觉得我们怎么知道文字留下来的是真的呢,比如几千年后的人发现我现在随便留下来的一本科幻小说他们怎么可能就会觉得这本科幻小说里的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呢。我现在觉得其实是可行的,过去的东西的内容可能是假的,但是过去的东西发生的动机不能是骗人的,所以可以通过推理来判断真假。 就这部电影而言,可能它的视角是片面的,但是它想要通过它的视角来讲的这个故事和传达的信息必然是真的。跨时代可以看到很多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也能看到他们自己看到的点和为此得努力,这是我们现在看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跨时代可以看到很多那个时代的局限性”=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但是这并不可以成为我们可以放任不去试图看到自己的时代的真相的理由。再退一步,就算看不到我们自己时代的全局,我希望至少可以看到自己为自己能看到的点的努力。 捉贼记 To Catch a Thief 2017.12.9 上海影城 我期待的希区柯克的电影,又是很轻松的,故事也挺流畅的,蛮好看的。 可惜我们现在来看悬疑电影的始祖的作品,可能对他有点不公平,因为我们现在的观众已经被各种悬疑因素的脑洞给宠坏了。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可以想到很多很多各种各样的比电影原故事更精彩更反转更多层次的真正犯人的可能性。 而且男主的主角光环有点太严重了:被偷的美国老太怎么就那么信任他;他明明已经被女主看透身份却还死鸭子嘴硬;变装跳舞制造不在场证明的意义是什么等等。 如果 If…. 2017.12.10 上海影城 精英男校里面有非常严厉的学长制度,被压迫的几个同学起来反抗杀掉全部的老师。 说实话我没看明白。背炸药包上学去炸学校的动机很清楚,而且可以猜到创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但是看不明白其中的逻辑推理。正如电影标题所暗示的,其中有的部分是真实的、有的只是学生们脑海中的那个“如果”,因为更多的情节是学生们很隐忍服从的地方,真的爆炸的情节都是幻想出来的那个“如果”。但是这些情节的堆积和累进,对我来说并不是很通顺。我想借用pandakill里的人经常说的台词:不要跟我谈状态,我要听盘逻辑。这部电影的逻辑没有把握说服,就算我感受到了其中的状态和情感,但是我还是不能说我理解了,所以不做更多的评价。 烈火战车 Chariots of Fire […]

SIFF 2017日本新片展

全部是日本的新片,貌似有的还早于日本上映。但是好多片子我却也找不到很多我想看的,匆忙中选了四部看,都是在大光明。我要吐嘈一下,都已经是上海电影节的一部分了,为什么大光明的电影票不能像电影节那样正常点?我的意思是,大光明的电影票不但正正好好放不进豆瓣收藏夹,连电影片名都显示不出来,全部是“2017上海日本新片…”就结束了。 海边的李尔 海辺のリア 2017.12.2 大光明电影院 借用了莎士比亚的《李尔王》的基本设定,把背景放在了当代的日本,男主也变成了患了老年痴呆的已退休的原国宝级演员。 演员都是老戏骨,但是很多独白式的表演尴尬到极点。借用了很多舞台剧话剧的表演形式,里面穿插了很多莎士比亚原著的台词来应证这部电影里的内容,但是和电影的气场不是很搭。如果这样的演技放在话剧舞台上,会让人觉得很厉害,但是在电影里面看到就会觉得很不真实不自然。我猜,把男主的身份设定为退休的演员,可能也是为了弱化这种不真实不自然的感觉吧,可惜还是不怎么成功。很多时候,我实在无法分清男主到底是在演戏、说真话、还是说胡话。 如果把这部电影拿来和原著对比的话。我有一点记不清原著的李尔王的结局了,最后的结局和莎士比亚一样吗?为什么结局的电影画面时一顿一顿的呢,这又寓意着什么没看懂。不大接受全部抹黑大女儿,有点奇怪。读莎士比亚的悲剧,我感觉所谓的悲剧的来源是无法改变无法避免的。在《李尔王》里,我的解读是人类对亲情的依赖和信任。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也是这个吗? 美丽之星 美しい星 2017.12.3 大光明电影院 改编自三島由紀夫的小说,一家人都各自以为是外星人,太好玩了。这是我这次日本新片展看得最喜欢的一部。 我小时候也有过这样的想法,自己感觉异化,以为自己是外星人。但是可能原因不一样,这部作品以为自己是外星人的都是成年人,可能就是因为异化。 这些大人们以为自己是外星人的执着太可爱太搞笑了,而且还各自不同。爸爸是从浑浑噩噩觉醒热情,女儿是肯定并追求自己内心原有的想法,儿子是需要这么一个机会想要重新证明自己的价值。很有意思的地方是,家里面唯一不自以为是外星人的妈妈执迷于传销,这种对比也太讽刺了。一样是被骗,是不是情愿被骗是外星人? 两个星球的人的对决,火星人是想代表太阳系联盟呼吁人类要重视自然环境,要行动起来保护地球。水星人的逻辑是“美本来就是人的概念,但是人又往往觉得没有人的大自然最美,这是自相矛盾的。所以还不如全部结束重生人类。”双方观点还都挺有道理的:P 对待真相的逻辑。女儿说自己是异于人类的坚强,所以可以承受男方不是外星人的真相,这也是自相矛盾的,所以最后她执着地坚持。爸爸也是这样,就算知道自己要死了,还是不改变心意。最后带着爸爸临死前的偷偷出行,好像我最近看的什么片子阿,但是死活想不起来了。 总之好看! 不能犯 2017.12.3 大光明电影院 不能犯的概念,就是用不可能达成犯罪的手段导致他人的死亡不受到法律的约束。比如说你咒骂一个人被雷劈死,他马上被雷劈死了,那你是无罪的。这部根据同名漫画改编的电影用的就是这个概念,男主就是一个不能犯,他作为都市传说一样为他人满足杀人的愿望,但同时要求他人的杀人愿望是纯粹的。 中二的台词/动作/镜头把悬疑惊悚片变成了搞笑片。到现在我还是没搞明白,男主的设定是基于科学(心理学)的理论,还是超自然的能力,电影似乎也没有讲清楚。 女主(我觉得她长得好像大野智啊)作为警察站在男主的对立面,想要用希望来杀死坏人。讲到这里的时候,观众们都笑了。这个逻辑行得通吗?女主的说辞是不能用坏人的逻辑来对付坏人,不用坏人的逻辑是不是正中坏人的逻辑? 摇摆的心 ユリゴコロ 2017.12.3 大光明电影院 从一本杀人自白引发出来的悬念故事。 连着看了两部松坂桃李主演的电影,但是其实这部我是冲着松山ケンイチ买票的,结果他一直到电影演了一半才出场。看脸他看上去还是微胖,但是床戏身体又很瘦。 电影画面构图都很好看。一开始感觉很阳光的(郊外的自然田园美景美食),后来变得那么扭曲阴暗挣扎我个人有一点喜欢不起来。这个故事的巧合也太多了,但是也很好猜。故事交待得太慢了,所有都一个个演出来,很多其实都可以一笔带过的。

Blade Runner

连着看了《Blade Runner》和《Blade Runner 2049》,两部一起看真的更加觉得好看呢。简单记录几点感想。 先是就两部对比着看 不看演职人员表,我以为两部都是Ridley Scott导演的呢。因为2把1的很多地方都继承得太到位了,包括叙事的逻辑(沿着线索一条条地造访)、节奏等等 1讨论的是复制人有没有人权,2增加了虚拟人(可以提问虚拟人的人权了) 1里面的男主自以为是人类其实是虚拟人,2里面的男主自以为是人类其实是虚拟人 1里面复制人是被操控爱上Rachel的,2里面的虚拟人不断给男主洗脑,这可以被理解为难住自己的某一层的意识,但是更可能是虚拟人被操控去给男主洗脑 针对2的一些想法 我一直没有猜到奇迹之子的真相,因为我脑海中不断涌现着我觉得的更靠谱的其他可能的真相: 奇迹之子是双胞胎,本来就有一男一女两个奇迹之子,只不过一个在明处就是那个男主,另一个在暗处。(我后来反省了一下自我,发现这个念头可能源自于我以前读过的三津田信三的《首无·作祟之物》,也是关于一对双胞胎如何藏匿宝贝的继承人。) 奇迹之子是女杀手,这样最后的决战场景才有意义啊,要么是男主成功杀死女杀手救出Deckard却同时断了奇迹之子的血脉,要么是男主失败Deckard被害奇迹之子依然在大公司手中。 我觉得我比较不能接受的是男主自我判断是奇迹之子的逻辑。他的依据是什么?他被告知三条信息:(A)他是复制人;(B)复制人的记忆都是假的;(C)他自己的记忆是真的。为什么他是通过(B)和(C)推断出(A)是假的,而丝毫没有想到可以从(A)和(C)推断出(B)是假的这一在我看来很明显的可能性呢? 再来,结尾的地方,男主那么顺利成章地推断出真正的奇迹之子的身份,在我看来也很不靠谱啊。不过既然他之前判断自己是奇迹之子的时候犯过错,很有可能这次也是错的呀,只不过电影还没有来得及揭穿而已吧。 我对Deckard是复制人没什么怀疑,虽然一直有烟雾弹,但是如果他不是的话,1里面铺垫那么多干嘛,2里面为什么直接说他是被设定操控爱上Rachel的呢。 我很喜欢在2里面加入了虚拟人这个概念,我觉得又把思考的视野扩大了,虽然电影并没有进一步的深入讨论。但是我太讨厌Joey这个虚拟人了,一方面我觉得她的存在让我不断想到麦克白夫人(添油加醋煽风点火全是她),另一方面从某一种程度上我觉得Joey这个人设磨灭了/降低了虚拟人的高贵/可贵的可以被认为有人权的可能,因为她太low了,把一个好好的“种族”人权的觉醒与斗争降级成为无脑的爱情故事。后来我再审视自己为什么那么讨厌她,发觉其实是因为我一直觉得这个Joey长得有点像Clara。 结论,PKD很好,我要再多看看他的其他作品。

萨金塞夫电影两部

连看了俄罗斯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最近的两部电影,《伊莲娜》和《利维坦》。这回真的是感受到了民风的彪悍,我的意思是可能电影想要表达的并不是俄罗斯人民民风有多彪悍,只不过看到电影中的老百姓们如果面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反应看出来他们真的不简单。 我个人喜欢《利维坦》要比《伊莲娜》太多了。 对我而言,《伊莲娜》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谋财害命的故事。正如电影题目所显示的,我们可以把注意力全部聚焦到女主伊莲娜身上,看上去那么善良温顺的一个中年大妈可以为了自己的孙子做的出来的事情真的很恐怖。这种扭曲的变态的爱,很眼熟,貌似是非发达国家的共有的东西。比较有意思的是叙事的画面的节奏,想要渲染分为的无情节的镜头太多,还有像起床、铺床甚至更平淡的动也不动的(比如开头),搞得我好几次都以为男主已经死了。这种让观众以为男主已经死了的一而再再而衰的技巧,很好地降低了观众对男主死掉的意外感=减轻了女主把男主杀死的罪恶程度=让观众更有代入感地接受女主理解女主。 而《利维坦》所涵盖的内容多多了。光是剧情,从强拆到政治的黑暗到出轨到自杀到被冤枉到他杀再回到政治的黑暗。结局没有点的很明,应该是那个政府老大一手操控陷害的,却没有说得太清楚。从情节出发,还嘲笑了宗教对真理的追求、律师对真理的定义(证据)等等。真的好像是利维坦的出处,又是《圣经》中是象征邪恶的一种海怪(鲸鱼、海豚或鳄鱼的形状),又是霍布斯笔下的定义为国家机器的样子。光是这么想想,可以想到有很多的点。另,那个小男孩是蛮作孽的,先是看到继母和叔叔野战受到了一定的心理伤害,接着又看到爸爸很快原谅了继母而跟继母大干一场,怪不得是他在海边疗伤式地和海边大鱼残骸合影。那么这个小孩在利维坦里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 两部电影一个比较明显的共同之处就是,房子都好好看啊,不管是有钱人家的还是要被强拆的海边的房子。所以导演把两部电影的开头天亮都用房子为背景,这样的固定镜头是蛮经典的。

SIFF 2017

宣告黎明的露之歌 夜明け告げるルーのうた 2017.6.17 美琪大戏院 虽然我以前只看过动画版的《四畳半神話大系》,但是导演湯浅政明的画风非常显著和统一,一看就知道这都是他的作品。这次电影节一起上了两部湯浅政明最新的动画电影,真的好厉害。 这部电影的剧情相当简单,贫瘠的海滨乡下小镇有着古老悠久却已经近乎失落衰退的文明历史(捕鱼和制伞),同时也有着迷信般的关于人鱼的神秘传说。然后就是几位少年和爱音乐的人鱼之间的动人的故事,之后发生的起起伏伏情节路线没什么惊喜都很容易猜到了。 说是动画片,其实更像是歌舞片。全片都是以歌曲来引导情节的推进,少年听着父辈表演录制的卡带里的歌曲,我怎么都听着动听耳熟,一看到是斉藤和義的我整个人一下子就激动起来了。虽然并不是我的年代的歌曲,但是我是听了《火花》里的《空に星が綺麗》再去听斉藤和義的一系列以前的经典老歌的,这首《歌うたいのバラッド》又成为了电影《宣告黎明的露之歌》的主题曲让我觉得真的有缘份的感动。男二喜欢女二偷偷关注她喜欢的歌,而我也是在第一时间就注意到了女二手机播放的歌是YUI的《fight》的呢!当年我那么喜欢YUI和这首《fight》的美好回忆一下子就涌现心头,散场之后就开始不断重温YUI的歌,这样的感觉也很好。 电影不够完美的地方我简单列了几点: 人们对于人鱼的态度表现得有点混乱,反面人物的刻画也不够逼真; 男主的父辈的情节没什么挖掘,反倒是把时间花在了很多更次要的人物(爷爷的妈妈、婆婆的儿子、陌生男子的狗)身上,有点可惜; 几位少男少女很率真很可爱,但是一旦到了关键时刻却好像为了剧情需要变得很窝囊很智障; 变成人鱼的条件设定蛮傻的,但至少那些狗狗人鱼还是很可爱的; 歌舞片只有歌没有舞蹈怎么行,但是剧情里面的舞蹈有一种很想营造成为宝来坞或者百老汇式的群舞的感觉,但是不够令人信服舞步也不够精彩。 会计刺客 The Accountant 2017.6.17 上影影城新衡山店 表面上是一个会计,而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游走于明道黑道用自己的准则替天行道的专业杀手。我猜这样的情节设定从某种程度上是特意想吸引从事会计行业的观众的,而实际上也的确成功了,因为我正是因为“会计侠”这样的概念才来看的电影,而且显然不仅仅是我,因为电影里讲到CPA的时候很多观众都会心地笑了。 但是我有一种上当的感觉,我觉得这是一部我被片名骗来看的电影,而且它远没有达到我对它的预期。最大的bug是,他不配叫会计侠。一来,说他是会计,其实他在电影中的主营业务是审计。审计花样耍帅,不用电脑,看的全部是纸制版打印出来的报表,把各种科目数字写满玻璃墙。这样的虚假耍帅是在藐视那些以会计之名吸引来的观众的最基本的专业性啊。主人公天生智慧超群,但是自闭、不擅人际交往、不懂察言观色,这样作为会计可以毫无破绽地融入人群,确定这不是在刻板印象地贬低会计从业者?二来,人家蝙蝠侠、蜘蛛侠什么侠的,在行侠仗义的时候是运用了相关的技能的。但是会计侠典型的职业杀手的套路,丝毫也没运用会计技能啊,各种打打杀杀太无聊了。而且我到现在也没有看懂,为什么那个反派要请男主来审计他明知帐务有漏洞的公司。会计侠在运用技能的时候,全部都是在闪回小时候父亲各种扭曲的价值观以及自己因此而受到的创伤。没想到接着马上全盘洗白,一边把父爱捧上天,一边又在确认父亲的价值观的效用,我无法接受。 所以,唯一的解释是,会计侠不是认真的。这种解读倒真的也有迹可寻,因为电影中的绝大部分的笑点是尴尬导致的笑点。这么说来这是一部打着英雄片幌子的戏虐英雄的搞笑片?怎么看Ben Affleck的面部表情,都看不出来这部电影有一点点这样的觉悟啊。 至爱梵高 Loving Vincent 2017.6.18 上海影城 这部电影有两个很厉害好看的地方。 一个是它的画风全部是梵高的画作的印象派风格,而且还坚称全部的底片都是由一百多位艺术家手绘制成的。在看电影之前,我一度以为这部电影是正常的演员场景拍摄之后再加上了一个统一的滤镜电脑制成,没想到真的是手绘的。但是问题来了,如果真的全部都是手绘的话,那为什么还需要借用演员来演,而不是直接用虚拟的人物或者原画里的人物为原型画出来?我能想到的解释是:在结尾看演员表的时候,电影里直接把梵高的原画和在这部电影里面的演员被手绘化妆后的样子摆在一起,真的是惊人地相像。于是就觉得超级厉害,太加分了。 二是它的叙事角度。梵高的故事已经被重复得太多了,这部电影另辟蹊径,直接从梵高去世以后讲起,,让观众随着一个普普通通的同村人(同时也是在梵高笔下画作作为被临摹的人物)去送回一封未寄出去的信的历程,来探访多位和梵高的生与死息息相关的人(这些人也都曾经出现在梵高的画中)来试图揭开梵高之死的真正的谜底。这几乎是一部悬疑解密的电影了,让我不是很喜欢,因为我一直以为生是大于死的,与其纠结一个人是怎么死的还不如把时间花在这个人的人生上面,对于梵高更是如此。好在故事的结尾慢慢地把路子带正了,不再是探案节目,最后还只是鸡汤节目。 这部片子的卡司特别强大。要么就是演员长得特别像梵高画里的人物的,比如那个梵高和他的医生;要么就是各种熟脸来扮演路人角色。最出戏的地方是,明明是一个在法国发生的故事,大家全都说英语也不是什么bug,但是几位爱尔兰演员的口音太肆无忌惮了,太可爱了。还有就是我脸盲症又犯了,我一直以为男主的演员《Gossip Girl》里面的Chace Crawford,还在不断惊叹这个美国演员一点都听不出来美语的口音,直到回家看卡司表才知道自己弄错了。 疯癫之翼 Mad to Be Normal 2017.6.20 天山电影院 上世纪90年代的精神病学家R. D. Laing的传记电影,说是这位R. D. Laing的理论是不对病患使用任何当时可能在别处比较流行的电击或者或者伤害到病患的药物,而是把这些病人放在一起一栋房子里共同生活。他的理论听起来又有人性又有道理,他说疯子对人类造成的伤害远没有普通人多,人们因为害怕而对疯子做对他们来说不公平的事情,结果好像天下太平了,但其实是谁得到了更多的安静,肯定不是那些被电击的痛苦的疯子啊。然后他用自己最大的行动力来推行他的观点,就算代价可能是妻儿家庭。 这部电影想传达的东西,从主人公的理论来看,或是从主人公本人的经历来看,都是和谐统一的。本来我应该很喜欢这样的主人公这样的作品的,但是最近通过思考这一狂热阶段貌似已经逐渐度过了。做到很难做到的事情值得钦佩还是做到正确的事情值得钦佩?说不清为何,我没那么崇拜这位主人公了。 话说回来,当初让我想要去看这部电影的唯一的动力就是David Tennant。电影结尾的地方,他的病人被强制关进了施行电击疗法的医院,DT晚上溜进去看望他的病人们,然后突发奇想带着病人逃了出来,他说“Do you wanna go for a little adventure”,瞬间10上身,有种莫名的兴奋感和温暖。女主是最近正好在看她主演的《The […]

五星电影的两个世界

昨天休假过了非常充实的一天,下午在上海影城连看了两场电影。虽然两部电影都各自有比较明显的瑕疵,但我觉得还依然都是五颗星的好看,而且可贵的地方在两部电影好看的地方不一样还正好互补。晚上回来,再尝试看各种本来正在看的美剧日剧都觉得好难看啊,原来好电影真的好。 君の名は。 你的名字。 2016.12.2 上海影城   秋初的时候在知道会在中国上映之前,我看过一遍网上流传的片源,当时就觉得超级好看。作为一个科幻故事,叙事的结构和节奏的把握掌握得相当好,最后的情节其实有一点不圆但我愿意忽略。然后就是配乐超级好听,原声碟之后我也听了好久。电影画面之美,简直就是为了原声碟在播MV的感觉。 这次在电影院里面二刷,就算知道了情节的梗,但是不影响观影的效果。因为本来电影利用的就是叙述性诡计,重看之下,反而能看到更多电影在一开始的时候就铺垫了很多很多辅助的细节,更显电影的用心。 我最喜欢这部电影的地方是故事里的美好,里面的所有人都是美好的、对自然的敬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很美好的。而且最不喜欢的地方就是太煽情了,利用这些美好的东西来反复制造一种美好遗失的假象。电影的近结尾处的一长段是蛮催泪的,第一遍看的时候我就边中招边觉得太煽情不喜欢,第二遍看的时候却还是依然中招。 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2016.12.2 上海影城 基本上我是冲着3D/4K/120帧去看的,太有真实感了,真实得简直不真实起来。刚看完的时候我觉得很难评价这部电影,一方面它完全超乎了我对它的期待,另一方面它带给我的观影的不适感非常明显(特别是紧接着《你的名字》那个完美的人性世界之后)。然后我再慢慢回想和整理一下情节,我发觉这部作品层次相当丰富,我可以不赞同它所想要表达的东西的内容,但是我依旧非常喜欢它讲故事的方法以及引发观众思考的力量(还是我自己想太多了?)。 如果用文字来简单描述这部电影的情节,它简直就是一部反战片。在老家闯了祸的男主被迫送去伊拉克参加战争,战乱中本能地营救小队长,包括男主的整个小队被当作战争英雄回国巡回,直至参加橄榄球盛大赛事的中场表演。但是只要是看过电影的人应该都能感受到它的主题不是反战,或者是它反的不仅仅是战争,或者说它的主题和战争不战争无关。 个人觉得这部电影有三个层次的内容,然后这三个层次有所关联却一层压过一层。这三个层次都是在讲同一个问题,但是它们的能量却有大有小,所以会一层压过一层,就好像康托尔说实数和无理数都是无穷多的但无穷多也是有等级的。 首先最表面的一层是关于价值观。如果从反战的角度出发很容易看出来这场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苦痛、参加这场战争的士兵包括美国人包括中东人都是战争的受害者、被战争裹挟的无辜的老百姓为了奔赴战场的亲人担忧或者骄傲也都是受害者,就算是被称之为英雄的那几个人其实也就是没什么素质的小混混等等。那么这场战争的价值所在,毫无意义的结论非常同意得出来。但是再反过头来跟着这个回国小队的人的步伐来到这场中场休息来看看没有战争的世界,看上去好像更丑陋,人性的虚伪、贪婪、懦弱在和平的地方反而显得更为突出无法忽视。在这个层面上看这部电影,我无法做出选择,我都不愿意存活在这样的世界里,不管是战场还是灯红酒绿的赛场。 然后进入第二层是关于信仰的。当人生无法基于眼前的价值来选择不同的道路的时候,按照小队长的说法我们不得不信仰/找到一些比我们本身更大的东西。信仰的世界是一个自我圆满自我实现的世界,沉浸在信仰的世界里就刀枪不入了,但是同时也“自愿为奴”了。虽然不断有人在从这个层面来帮助教导男主,包括小队长和啦啦队员活生生的例子摆在男主的的面前,但显然男主依旧无法说服自己被此打动。 最后让男主下定决心回到战场的,并不是男主觉得战场比较好或者比较不好,也不是信仰的力量让他追逐那条道路,而是最最简单的关于情感/爱的那一层。至少这是我感受到的电影想要传达的信息,爱这一层的能量要比价值、信仰都要厉害,这也是很典型的李安一贯的套路。但是当我看到男主回到车上和战友们一同奔赴战场时相互告白的场景,我却一点没有感动,反而很想翻白眼。战友兄弟之间的爱不就是被最畸形的战争催生的产物吗,这和想吃上山下乡的忆苦思甜饭有什么区别? 我觉得很突兀的一点是,小队里面那几个人,为什么男主光环那么亮?为什么只有男主是洞察出来这一切不同层次的东西而其他感觉真的只是碌碌无为或者超级平庸市井的没素质的人?而到头来,最有觉悟的人却以和其他那些队友同样的理由选择了和其他那些队友一样的东西?

SIFF 2016

以下都是今年上海电影节上的,但未必都是我在电影院看的。好看的电影人家都是正常上映,我们要等到一年才一周的电影节才能在大荧幕上看到,购票系统崩溃怪谁呢。 市场法律 La loi du marché 故事从男主失业在职业介绍所求职受阻开始讲,整个家庭的生活财务状况岌岌可危,后来终于男主找到了一个超市保安的工作。他的工作就是抓小偷和违反规范的员工,然后他渐渐在那些被抓的人的身上看到了什么,于是他离开了。 男主在失业的时候,职业介绍所的人、招聘人员以及银行职员对他讲话的语气并没有什么鄙视或者不尊敬,有的时候甚至是为他着想的,但是当他们都会用法国人专用的那种先是犹犹豫豫支支吾吾、然后突然很急促地把不好的消息说出来、最后补一句voila,就好像在说我把真实的情况说出来了就是这样但是传递这样不好的消息并不是我喜欢做的事情只是事实就是如此世界就是如此。 所以这部电影的中文译名有误,这里的loi其实是指客观的法则、定律(好像牛顿第一定律那种),而不是指人为制定的法律。我猜电影题目映射的是市场法则如此,现实如此的苦(找不到工作),不是男主也不是雇主的问题,更或许这根本不是什么问题,仅仅是市场规律之下的结果而已。而如果这是法则规律的结果,那是不是法则的问题呢;如果不是法则的问题,那是不是市场的问题呢? 后面男主工作的时候,面对偷肉的老头顾客、藏打折券的收银员、刷自己会员卡的收银员,男主变成了那个说voila的人。我太能感同身受这部电影里的情节了,作为一个超市从业人员。我感觉越是生活在底层的人,公司/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越是严格。有钱人有那个资本去任性,就算出了什么错也兜的住;而对于那些本来就在底层挣扎的人,反而有各种各样严格的要求。这一点和男主在求职时候的处境是一样的,找一份工作会那么困难是因为招聘者设置了超高的要求门槛(高到甚至要用情景再现的教程来分析)。 最后一幕男主的离开,我觉得回味无穷。一开始的时候有点摸不到头脑,男主突然之间离开询问室是要干嘛,换了衣服开车离开到底是紧接着的事情还是到了时间正常下班也有点混淆,但我理解这个最后结尾还是指男主实在无法在直面这样的苦境而决定离开了。我从两个角度来解读它:1)正如男主想放弃前一段解雇诉讼的时候讲的,并不是怕时间金钱不够什么的,只是不愿意再次经历一遍那样不幸的感觉。我也经常这样,很苦的东西虽然我知道它的存在也同情它的存在,但就是不想去看它。2)不能改变它,至少不成为其中的一员。这貌似又高档了一个层次。 布鲁克林 Brooklyn 2016.6.12 新天地UME 二刷《布鲁克林》,比第一遍看的时候感觉更好看了,因为有更多的精力来关注一些主角们的细微表情动作。 去年年底托宾来上海图书馆讲座的时候主题是小镇和城市,说是在城市里别人不知道也不在意你在做什么、而小镇则充满了人尽皆知的流言蜚语。这部《布鲁克林》正好见证了这一点,小镇和城市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正是成就了女主最终的选择。但这也并不能说是因为城市里的人冷漠或者小镇里的人狭隘什么的,否则也不会有几乎完美形象的姐姐或者是默默接受的母亲、或者女主在布鲁克林的那些热情助人的同事朋友们。问题不在于人,而在于所处的硬件环境决定的生存环境。 我总觉得这部作品要是给在外打拼的人来看会有更多的感触。反观我自己,很奇怪的是我自己在离家求学的时候竟然一点也没有想家,也没有对家人的依恋。我的理论是,觉得家人离不开自己是小瞧了家人,觉得自己离不开家人是懦弱。但是在看到别人有这种对家人的依赖的时候,我有时又会觉得这种离不开的情感其实是美好的,它诉诸了人类最原始的情感巩固了人类最原始的关系。于是我又一次遇到了这样的矛盾困境,即我通过逻辑思考得出的结论与从小到大被潜移默化的道德的冲突。 最后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出彩的地方,是Saoirse Ronan完美地出演了这么一个不完美的女性角色。当然这么一个角色的存在要全部归功于原著者托宾,这部电影再一次证明有时重点不在于情节如何反转跌宕,即使是被剧透的故事还能很好看才是真正的厉害。 特朗勃 Trumbo 2016.6.13 环球港 这部传记题材电影讲的是好莱坞著名编剧Dalton Trumbo,在20世纪中叶因为共产党的身份而受到迫害入狱并被冠以黑名单不能从业。在出狱之后,Trumbo以匿名身份继续创作并凭借《Roman Holiday》和《Spartacus》拿下两座奥斯卡。 我一直被这样的题材所吸引,我觉得这部电影当然不是为了给共产党人洗白用的,如果站在美国人的角度是多么容易把共产党当作是恐怖的十恶不赦的敌人,但是最终主人公的成功之处并不在于他的信仰是多么正确,他所追求的也并不是要达成他的信仰所宣扬的东西,而仅仅是一个人有权选择信仰并且并不以此而被不公平地对待。这样总结下来好像是那么简单的一个道理,但是在五十年代的美国或者是现代的绝大多数的地方仍然是被忽略的。最搞笑的是,永远可以有可以套上来的大帽子,口口声声为了维护伟大的祖国的自由,却是在通过剥夺别人的自由来达成。 这部电影有太多层面了,每一个人物立场背景各有不同、而就算是同一战线的对待同一件事情的态度也完全不同,可以说每一个人物都是一面镜子。我甚至有点分不清楚究竟现实本身就是如此还是电影编剧通过提炼突出了这些人的特性。真的需要再看几遍,才能完全做一一的总结分析。剧中主人公才华横溢,好像每一句台词都可以作为名言警句摘抄下来。 最让我感到颠覆的点,在于这样的与不公的世界的斗争,主人公另辟蹊径。他并不是纠结于敌人的无耻、也不把时间浪费在正面冲突(法律途径、抗议等等)上面,主人公拨乱反正的方法是自己厉害到爆炸。我要好好学起来! 最后主人公老年的时候在领某个类似终身成就奖的时候回顾自己的职场人生,强调重点在于那些受害者,而不是谁是好人坏人。我的理解是我们要回顾要直面才能避免未来,但是如果把回顾的重点放在针对某人的复仇那不是和某人就一样了。所以一方面不需要刻意地去复仇,另一方面这并不是说我们就把过去给忘记。 这篇观后写的太烂,以后有机会还是要再看重写。 莫西干回到故乡 モヒカン故郷に帰る 2016.6.15 曹杨影城 这部电影讲的是在东京打拼完全没有创出什么名堂的男主携怀孕的女友回到老家,却正值发现父亲生了绝症,然后陪伴父亲一直走到最后的故事。 从某一个角度来,可以和《布鲁克林》对比着看,都是从一个小镇离开到了大都市又回到家乡。但是这部比《布鲁克林》差太远了。《布鲁克林》里生活在小镇里的家人日子过得苦,但是不管是妈妈还是姐姐都超级有骨气让人觉得很美好;《莫西干回到故乡》里老家里的父亲的形象我几乎厌恶到可怜他,要把自己的人生活得像一部搞笑喜剧的需求是多么可悲。最坏的例子就是因为父亲要死了,所以儿子一再达成父亲的最后的一些愿望:吃披萨、参加婚礼啥啥的,与其说这是感人的亲情,倒不如说是伪装成为孝心的满足父亲私欲的愚蠢而无奈的行为。我想不出这样的事情和以死向子女逼婚的行为有什么差异,只觉得如果把这种事情大张旗鼓地扣上孝顺的帽子太霸道太凄凉了。不过再回过头来想,《莫西干回到故乡》里主角的家庭不也正是《布鲁克林》小镇里不开化的那些居民的典范吗? 比起欧洲电影,日本电影最大的优势是真的太好懂了;换句话说作为中国人的优势是可以非常容易地理解亚洲人的一举一动背后的含义。我一直觉得男主的表演很到位、不过火。但是我最厌恶的父亲的那位表演太过戏剧化,笑点太刻意太low了,这个貌似反而迎合了很多现场的观众的笑点。 超新约全书 Le tout nouveau testament 2016.6.17 上海影城 又是一部期待很高失望很大的电影,按照门口黄牛所强调的,这是一部比利时电影。 说的是上帝其实是一个渣男,他的女儿反叛来到世上重写一部全新的新约全书。从这个基本设定来看,其实还蛮厉害的,可以发展出来很多想象力爆炸的情节。但其实之后的情节脑洞根本不大。明明可以是一个离经叛道的故事,为什么女儿下凡做出来的事情那么普通,而且全部都是鸡汤类的温情故事?!一方面,这些故事有荒诞的地方,毕竟这是它吸引眼球的地方,但是致命的弱点是不够真实。另一方面,我所指的不够真实,其实就是太像童话故事了,而且里面的价值观都太老套了。荒诞和真实并不是两个相互矛盾的东西,只有把两者都达成了,才是好的讽刺。最后的结局传达的讯息我也无法接受,获胜的是不用脑子的母后,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有点矫枉过正了。 另外,我发现这部电影用小孩做主角,让这个小孩去接触那些人讲述故事,是因为一旦不是小孩(或者是小孩身边的无用的流浪汉)就很讨人厌。但是我实在无法忍受用童声发出的貌似很纯真无邪的却很装的那些哲理性的问题。 Avril et le monde truqué 没抢到票反而在b站上能看,所以期待度很高,没想到那么难看。原来我预期的是脑洞很大有很是烧脑的情节,毕竟动画是比真人 […]

Rosencrantz and Guildenstern Are Dead

Rosencrantz and Guildenstern Are Dead Tom Stoppard 9780802132758 读了一遍剧本,看了一遍改编的电影,还是没懂。 据说这是在讲两位主角在戏中其实都是不由自主的戏子,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却在那里扮演着龙套的角色。貌似挺有道理,但是为什么作者要花三幕的长度来讲这么仅仅一个道理呢?我在读剧本的时候最直观的感觉是,标题是他们两个死了,但是到底什么什么死的如果不结合哈姆雷特的故事的话是很不清楚的,我甚至有印象在每一幕的开头他们都已经死了。什么样的世界才会每一次硬币都落在正面、其中的人物没有大于五分钟的记忆,要么是在梦里,要么就是在死后吧。 电影和剧本最大的区别,是给Rosencrantz加了很多科学小知识的戏码,把两个人的性格特征分离得更明显了。除了科学小知识,当然还保留的,是我觉得剧本里面非常珍贵的一些”伪”哲学的讨论。但是貌似只要是话唠剧,听者有心的人都可以把这些当成哲学上的讨论,然而其实谁也不知道这究竟是在讲什么,我们和剧中的Rosencrantz和Guildenstern一样无知。

爱在他乡

昨天终于看了托宾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Brooklyn》,幸运地正巧赶在台湾上映的时候来台北看到了,台湾译作《爱在他乡》。 因为我的记忆力超弱,原来读书读来的故事情节我已经记不太清了,只是隐约记得女主有孤身到布鲁克林打拼、与一个爱尔兰小伙和一个意大利小伙的爱情羁绊等等。本来托宾笔下的故事情节从不那么跌宕起伏惊天动地,而且最吸引我的地方也不是其中的情节。再退一万步讲,这本《布鲁克林》也不是我最喜欢的托宾的长篇小说,可能连前三名都排不上。但是电影版的《爱在他乡》我还是要打五颗星,托宾叙事特色之强也渗透进了这部电影,一部情节很普通甚至结尾有点儿嘎然即止的电影,看的时候依然相当享受、看完还为女主而回味。 不足之处,我愿意忽略,但还是有一些可能会给观众带来的误解。第一,女主最后急匆匆地想要回到美国,给观众的错觉好像是因为她自己在美国的经历被暴露了、她在小镇要混不下去了,其实不然。女主其实意识到的并不是老雇主知道了自己的小秘密,而是老雇主这样的行径让她回想起了/再一次认清了这样的小镇里的状况,女主选择立刻离开并不是害怕自己的秘密被揭露,而是选择不要这样的小镇的生活。第二,虽然影片中好多次在强调女主的聪明、能力、为人等等方面的优点,但是重点却似乎一直在恋情上面,给观众又一种错觉好像女主全是靠找到了男友,脱单就是人生赢家。 最后说一下几位主角。女主Saoirse Ronan选角太成功了,一会儿感觉外貌略乡、一会儿感觉长相平平、一会儿又感觉超美,她的那双绿眼睛搭配绿色系的衣服太吸引人了。我本来一直以为Domhnall Gleeson是男一的,但总觉得他演得应该不是意大利人吧,果然是只出现1/3场的男二。男一Emory Cohen矮甜,看着总觉得眼熟却想不起来哪里见过,散场回家路上我突然想起原来他很像Rupert Evans,脸盲症又犯了。托宾之前来上海做讲座的时候说他在里面当过群众演员,我努力留意了还是没有找到。

荒蛮故事

这部电影太有阿根廷的风格了,由6个短片组成的电影讲了6个小故事。在看电影的时候,我脑海中满满都是各种南美作家特别是阿根廷作家的影子,这些看似光怪陆离却又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故事,要说是科塔萨尔或者是卡萨雷斯写的我都相信啊。这让我意识自己到对阿根廷作家的喜爱在这部阿根廷的电影上得到了确认。 本来以“魔幻现实主义”著称的南美故事,在电影中不仅保存了想象力奇发的部分却可以把故事讲得很现实主义,让观众可以最直接最方便地看到身边的世界的问题。我最喜欢这部电影的地方是它的名字《荒蛮故事》,我觉得光是这个名字就把这部电影的档次提高了一倍。我们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们都拥有南美人民热情冲动的一面,但是再进一步地追究故事的发展就能发现其实并不是热情的性格主导的,而是人类还处于荒蛮的阶段这一事实主导的。人类还不足够文明开化,才会有这些故事的发生,如果是放在几百年后的人再来看这部电影应该就是我们去看中世纪故事的感觉。所以,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挑战,那就是以性格为理由而掩盖了不够开化的事实。荒蛮是一种不够进步的悲哀,而不意识到这一点更为悲哀,这部电影的名字点了这些故事的睛,我觉得很厉害。 再回到故事本身,来谈谈我对这6个故事的分别的喜爱程度其实就暴露了我自己的荒蛮程度。我很惭愧地最喜欢《小炸弹》这个故事,其次是片头的那个飞机的故事,最不喜欢的是最后婚礼故事。

西方哲学史:马基亚维利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西方哲学史 Bertrand Russell 罗素 9780415325059 卷三开始讲当代哲学,从文艺复兴之后就算是当代哲学,他们已经不是古代的、也不是基于天主教的,是更为独立的、个人色彩也更为明显的哲学家们。也是我最为期待的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的部分,终于可以以差不多每一章就是一位哲学家的哲学观点的频率来学习了。而卷三的这个第一个有名有姓的哲学家就是Machiavelli(马基亚维利)。 马基亚维利是弗洛伦萨人,生于1467年卒于1527年(wiki上说是1469-1527)。他的著作有两本,一本是《The Prince》(帮主鉴)主要是想要用来讨好美第奇家族的,一本是《Discourses》(罗马史论)有更多的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色彩。 接下来是罗素总结的马基亚维利的一些观点。 政治上有三种很重要的东西:国家独立、安全和井然有序的政治组织。最好的政治组织就是在君主、贵族、民众之间按比例平衡的权利。就此而言,给民众更多的权利是明智的,仅就为了达到稳定的目的是如此。 政治上当然还有手段/方法(means)的问题。用注定会失败的方法去追求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是没用的,只要决定了目的(end),就应该去选择相应的方法。方法的选择是纯科学化的,无关好坏。所谓成功,是指目的的达成,不管目的本身是什么。 终极问题是关于权力的,因为要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权力是必要的。权力取决于意见,而意见取决于政治宣传。政治宣传可以使你显得比你的对手更为有德,显得有德的方法之一是真的有德,胜利往往属于那些被大众认为是有德的人。 然后是罗素对马基亚维利观点的一些分析。 马基亚维利对于权力的总结有一定的道理,特别是从教会在11到13世纪的权力增长以及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上可以看出这一点。但是同时也有重大局限。首先,掌权一方可以通过政治宣传使得自己显得有德;其次,在有些混乱时期明显的无赖行径也会成功,此时就会迅速出现犬儒主义,觉得只要有相应的回报那什么都可以原谅。 最后罗素在本章结尾说道,我们现在的世界已经变得比以往更像马基亚维利的世界,现代人谁希望驳倒他的哲学观,必须做一番比19世纪时就看似应当做的更为深层次的思考。 我以前对马基亚维利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一句话总结上,那就是”为达到目的,不惜一切代价,不择手段”。我觉得很惊讶,这种人生观看一眼就觉得那么低级怎么可能会有人真心认同它。我以为马基亚维利一定时非常非常远古的人,那时候的人的认知还不健全所以才会有这样几乎是动物原始性的哲学观。套用一句《布达佩斯大饭店》里的台词,”It’s not that I don’t like it. I am physically repulsed.“我根本没有想到要去反驳它或者是寻找其逻辑上的错误,我都无法想像会有一个人会站出来承认自己是马基亚维利主义。 在和小伙伴们一起阅读了罗素写的这一章节后,我发现我深深地误会了两件事。首先,马基亚维利的哲学是一种政治哲学,没说是打算用在追求个人利益上的;其次,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反感马基亚维利主义的(至少仅仅是政治上的运用),并且我发觉自己竟然无法很轻松地去反驳马基亚维利的观点。另外,究竟马基亚维利的观点是什么,我以为马基亚维利的一句话总结是”目的达成最重要,过程手段不重要”。但是这句话很容易让人误解,什么叫做目的达成(它和目的本身是什么区别),什么叫做目的(它和结果是什么区别),什么叫做重要(是去评判他的好坏还是是否有效),什么叫不重要(是指不用去对它做判断还是做了判断但可以无视它)。就算是反对它的人的观点也可以是不一样的。我尝试总结小伙伴们以及我自己对应的观点,以下也仅适用于政治哲学。 M:目的达成最重要,过程手段不重要。 V:目的不重要,过程手段不重要,只要结果是好的。 A:结果不重要,目的和过程手段重要。 Y:目的达成重要,过程手段也没有不重要。 然后,我开始明白为什么难以驳倒马基亚维利的观点,因为他的观点本身是自我实现的。在他看来,用来评判事物的本身是其目的是否可以达成,那么自然来评判他的这一观点的方法也仅仅是他的观点是否有效。换句话说,他的观点等价于”写在这里的这句话是真的”,当你尝试想用这句话是不是写在这里来判断这句话本身的真假的时候,自然得不出其他的结论。所以,想要避免这种死循环发生的唯一办法就是跳出他的判断体系。 如果真的要跳出马基亚维利的评判标准,不以目的的达成作为尺度,那应该用什么来做尺度呢?是不是真的每个人用自己心中的一杆秤来做评判的标准?但是如果可以用每个人自己的个人判断来评判过程,那说明也可以用个人判断来评判结果(只不过结果的范畴可能更大更复杂罢了),那还是没有说明为什么”过程手段不重要”是有问题的啊。所以,跳出了他的判断体系,得出的是与马基亚维利无关的结论,只能说是一个马基亚维利之外的观点,而不是一个驳倒马基亚维利的观点。 另外一个问题是,如果马基亚维利主义的适用范围仅仅是政治的话,是不是可行?为什么我们对待政治和对待生活中的别的领域会不同呢?会不会是因为我们已经看多了政治上的丑恶,而去它的要求已经放低了呢?但是如果把马基亚维利主义和孙子兵法拿来对比,这和兵不厌诈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比起兵不厌诈,我生理上会对马基亚维利主义有更强烈的反感呢? 最后我们谈到了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因为关于结果/目的/过程/手段的讨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法律层面的可以说相对应的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如果我们很粗略地把这两者对应起来,似乎可以很轻松地说程序正义比实体正义更重要,所以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小青非常机智地就我们最近刚看过的关于Snowden的纪录片《Citizenfour》提出了问题,既然我们都默认程序正义比实体正义重要,为什么我们都如此坚决地支持Snowden,很显然他是犯法而使得真相大白于天下的。我觉得程序正义比实体正义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程序正义可以在更长久更高的角度来帮助促进实体正义。而一旦现行法律是有缺陷的,是无法起到刚说到的这个作用的时候,那么问题在于法律本身,而不能死板地把程序正义和遵纪守法画上等号。但是谁又有权来做这个看似轻松的判断说现行法律有缺陷所以可能置之不理呢,那不就把程序正义这件事情从最开头的地方弄得没有任何可信度了吗?因为每一次在破坏程序正义的时候,我都可以搬出一句”这一次程序正义没有就这一特定事件促进实体正义”,那么破坏程序正义的举动就可以被认为有道理了吗?对此的思考与讨论待续。 PS:看完《Citizenfour》感觉Snowden真的是我的偶像!

The Hobbit: The Battle of the Five Armies

我今天回头一看,自己竟然没有写《The Hobbit》电影版第二集的观后,足见我当时是有多失望。我非常喜欢电影版第一集的,有一种充满着前途未知的冒险感。但是第二集里加了太多原著里没有的情节,特别是矮人和精灵的那段三角恋情,无法直视。没想到我原本一个从来没有入门的魔戒门外汉,好歹跟看完了三集《The Hobbit》的电影。 我非常满意龙在出电影标题之前就死了,故事的重点从来不在、也不应该在BC身上。 人类怎么可能那么强大,到最后幸免于难最多的竟然是人类? 每次巨鹰就不能稍微早点来,什么问题不都解决了? Legolas跟矮人经历了那么多,怎么可能到魔戒的年代还保有那种初心? Bilbo和Thorin的最后对话,怎么会扯倒重视家庭/亲情头上?浑身不搭界啊。我在读原著的时候,其实也没有感受到这两人之间如此深的羁绊。但是电影三集看下来,的确是想要表现两人崇高的友情来着,但是最后为啥又变成Thorin要用最后一口气宣扬亲情了? 最后一集的名字不叫”there and back again”是最大的遗憾,同时也决定了这一集的走向。这一集更像是在对魔戒三部曲致敬,补充了很多两者的关联部分,但是同时失去了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侧重点,那就是Bilbo。说到底,这应该是一部讲霍比特人的故事,而不是讲矮人夺回江山的故事,更不是魔戒故事的前传的存在。我心目中,这永远、也只是一部关于霍比特人的故事,所以它才好看。

Predestination

可能是因为我太喜欢原著Robert A. Heinlein的《“All You Zombies–”》了,我觉得这部电影很好看啊。在读小说的时候,硬是要说有漏洞的话,那就是怎么可能自己认不出来自己。电影里的处理方法是索性请了两个演员来演,殊不知其实最大的难点应该在于女主角如何认不出来男主角或者是男主角如何认不出来自己是女主角。其实请两个演员的目的应该是骗观众的,否则要是年轻男女主角也都让Ethan Hawke来演的话,就太容易猜到了。 这部电影对原著的最大改编就是加入了炸弹客的情节,我觉得这也是电影版最大的败笔。话说回来,我能理解为什么要加这么一个情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对原本主题的一个升华。中文译名“Predestination”有一点望文生义,“前目的地”有一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本来“Predestination”直接就是“预先注定”的意思。不断的轮回和事先已经注定好的人生,这原作的主题,也是相当一部分人相信的人生观。这种预先注定的人生是否有跳出的机会,电影改编的情节特别以试图跳出作为结局,显出了一丝别样的希望。接下来的故事,我们想象一下,还勉强可以说圆,比如主人公愤慨射杀老年的自己以后,正如老年的自己预言的一样经历某种精神上的质变后决定放炸弹。但是说圆的故事就又一次泯灭了希望,跳出的希望和逻辑竟然就如此变成了一对水火不容的元素。 但是我怎么也接受不了的败笔情节设定,就是主人公的工作是去“改变”历史,而不是“筑就”历史。里面说,老年主人公是看到了将来的报纸,来决定哪些将会造成未来更大的灾难的人要死。结果他炸弹炸死这些人,未来怎么还会有灾难的报纸呢?无论如何我也接受不了这样的设定。就算是平行世界也无法来解释电影中的设定偏差,而明显Robert A. Heinlein笔下的世界是完美的圆的世界,电影版和原著文本已经是两个世界了。

Interstellar

今年最好看的电影,没有之一!简单来说,它符合一切我对一部好看的科幻电影的期待。它是一部可以说得圆的故事,有宏大的冒险精神,有微小却感人的人文精神,也有人类黑暗面的体现。 关于这个故事,我并不觉得有什么bug,至少没有我忍受不了的bug。相反我相当喜欢这个故事的科幻的点,又是一个自我圆满的故事,我一直对这种故事心仪有佳。一开始上半段的时候,我想到的是Robert Charles Wilson的《时间回旋》。人类需要突破地球去寻找另一片生机,但是地球上的时间和外部的时间行走的速度不一样,并且拯救地球的时间非常宝贵,被留在地球上的后代分别走向了不同的道路。这几条全部戳中Spin三部曲的第一本的情节,在观看的过程中我甚至在想这电影最后的结局会不会也朝Spin三部曲的方向走。电影的结局是出乎我意料的,但竟然和Spin三部曲的结尾还真的有那么一点点的类似。然后我又突然意识到,这同时是一个相当Doctor Who的故事,而且是一个很浪漫的一个。比如关于小孩房间里的遭遇其实是一切的重点,再比如苦苦等待一辈子的那个小女孩等等。区别在于,这部电影的故事的科幻解释要比Doctor Who所做的努力站得住脚太多了。 我喜欢这部科幻电影的另一个点,在于它没有琼瑶式的男欢女爱的滥俗情节。真正优秀的一部科幻作品不需要这样的滥情戏,我觉得是槽糕的感情戏毁掉了《三体》第二本,也是糟糕的感情戏毁掉了《The Newsroom》第二季,我非常高兴可以有这么一部科幻电影证明不需要爱情这个戏码也可以把一个故事讲好。 必然是五颗星满分的电影,还是有些许的瑕疵,但是是我完全愿意忽略的瑕疵。太煽情了。一方面是参加探险的队员们没有必要全都死光光来最后凸显男主主角呀,几位队员的死看上去都太刻意了,特别是在海洋星球的那位,完全没道理这么容易就结束的呀。另一方面是关于这部电影的主旨,我在看预告片的时候根本没有看出来这是一部科幻片,因为它非常强调这是关于父女亲情的。然后在电影中,也多次强调这份亲情,不仅是男主和女儿的,还有女主和父亲的等等。太赚人眼泪了,我个人觉得煽情部分可以下调到50%。还有瑕疵就是翻译太糟糕了,一般而言我对电影字幕翻译还算比较宽容的,但是这次字幕翻译糟糕程度太明显,简直影响到了观影感受。最直接的例子是广为传播的引领全片的那首诗的翻译,简直是一种亵渎。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Dylan Thomas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ge at close of d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Though wise men at their end know dark is right, […]

SPEC~結~爻ノ篇

个人觉得完全可以把“起承转合”并成一集出嘛,一个四到五星的不比几个尔到三星的片子强很多吗?这最后一集,在不断耍段子的过程中终于还是把故事讲完了,向井理作为终极大boss终于发挥了一点作用。对于结尾我没啥好评价的,因为之间连续好几次被很不精彩的铺垫弄皮了,最后很显然是奔着当麻牺牲小我成全大我去的,所以连虐都没感觉到。反倒是最后一帮不知道是什么人莫名其妙的冲上来对濑文一顿拳打脚踢,然后濑文深情款款地望着天空中当麻的影子,好假。我一点也不喜欢这部片子最后是那么英雄主义,然后还要用虐心的深情来打动观众的心。 关于这部的设定,我觉得还略有意思。前面几集向井理都出来露一下脸刷一下帅,极力证明自己的隐藏的大boss,但是从来没有说清楚过到底是怎么一个恩怨,连是敌是友恩怨是什么也一直没有表过态。这个设定显然是各种中外哲学、神话的大杂烩。(以下有剧透)一,盖亚,也就是地球原本是集体意识的,包括居住在地球上的生物。二,所谓的SPEC持有者并不是人类进化基因突变的结果,相反SPEC持有者原是在地球上生存的,然后人类基因从外星入侵称霸。三,世界是不断轮回的,全宇宙毁灭然后再重生盖亚。这个倒和斯多葛派好像。四,当麻的左手的SPEC是把死去的SPEC持有者召唤回来,右手的SPEC是连接平行世界(?)但是最后看她用右手只是把恶灵封锁在所谓的地狱里,并没看到什么平行世界啊?要是故事的结局是虽然这个世界毁灭了,但是当麻通过右手把这个毁灭的世界和另一个原本完美的平行世界合并的话,我会觉得精彩很多。 PS提一句,贯穿全剧的书法好好看,最后片尾曲的时候重现所有集写的书法,我都耐心看完了。片尾的背景画面也很不错,很有科幻感。科幻crossover书法,是很不错的想法。

SPEC~結~漸ノ篇

能不能再粗糙一点,虽说这只是大结局的前篇,但是作为一部单独正式上映的电影,就这么点纯铺垫而无任何亮点的情节好吗?不能因为片长有长达90分钟,就可以以电影的身份出场啊,其实就算是只是电视SP我也不愿意接受啊。为了撑满这90分钟,要么就是各种老早的片花来填,要么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各种boss的耍帅中二。关键在于,到现在为止,谁是终极boss,终极boss的目的是啥,我还是一点也不知道啊。 这集给我唯一的收获,是里面提到的一段台词。说是因为特异功能而引发的战争,并不是人种战争(SPEC持有者和普通人之间的较量),而是相信人类潜能的人和要扼杀这种可能的人之间的较量。我以为没有特意朝这方面想过,现在一想觉得这句话好有道理啊。所谓的战争,应该就是因为理念不同引起冲突,双方为了捍卫自己的信念而去争取的过程。也只有当缘由是这样的时候,那才值得去为之奋战。不可能也不应该仅仅因为你是属于每个国家或者某个地区的人,就要为这个国家或者这个地区作战,就要站在你身处的这一边。如果中日交战,你不该仅仅因为你是中国人,就要去为中国去打日本;就好像如果有特异功能引发的战斗,你不能因为你是普通人,就要站在要消灭特异功能持有人的这一方。不能让你生来就有的、无法控制的特性,来决定你所处的阵营,能决定阵营(也就是选择的道路)的只应该是自己的信念和想法。

编舟记

我一直在follow的文学奖项,日本我常看的是本屋大赏,是由书店工作人员选举出来的,比较符合现代大众的口味。只不过最近本屋大赏的获奖作品,书看的越来越少(毕竟翻译引进有延迟),反而是影视化的作品先看到了。去年这个时候还在看2010年本屋大赏的冠军《天地明察》的电影版,现在看的是2012年本屋大赏的冠军《编舟记》的电影版。补充一句,2011年本屋大赏的冠军是東川篤哉的《推理要在晚餐后》,当年就被拍成日剧了。 现在回想起来,除了偶尔几本比较奇葩的主题,比如搞笑的《推理要在晚餐后》和腹黑的《告白》,本屋大赏的获奖作品大多是很正面很积极的,而且这种正能量是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很日式的。特别是这部《编舟记》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例子,体现了一种慢节奏的隐忍积累的强大的力量。从这样的作品中,总能感受到一种热血,而这种热血并不是什么很外漏表面口号式的热血,而是通过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从最简单的一件件小事开始。 要说《编舟记》的内容,几乎是没有颠荡起伏的剧情,一句话就是编字典,花十几年编一本字典。点题的话就是他们在编一本叫做《大渡海》的字典,因为世界是在人与人交流之中建立起来的,而交流所运用的就是语言和文字,在那么多言语的大海中找到那个最适合使用、最能表达最贴切的情感的那个词,需要一片扁舟,希望这本《大渡海》能够成为这片扁舟。蛮有意思的是,里面举了两个字的翻译,是让编字典的人自己想的。怎么去解释“右”,怎么去解释“恋”,这两个字的解释也串起来主角的人生的轨迹的开端。要是简单地概括“中心思想”,可以是主人公携众多配角为XX事业勤勤恳恳奉献了一生,是因为他在很早的时候就发现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不擅长交际的宅男编字典,看起来是最天经地义恰当的工作设定。而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与其说是主人公在花费自己十几年的经历去编字典,不如说主人公在不断地成长。如果真的是光把一本字典编出来,知道里面所有的字是什么意思又有什么意思呢?宅男自然是有自己存在的最合理的解释,但是因此把与人交流全面否定也未免有点矫枉过正了。主人公慢慢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性,并且继承想让更多人更好地交流的这个大愿景,我觉得这是更重要的。当然,这也缺不了正如主人公名字发音的那个意思,馬締=まじめ=认真。 PS:松田龍平是作者三浦しをん钦点的主演吗?的确在电影中馬締跑起来的样子,和《まほろ駅前多田便利軒》中的行天春彦有神似的地方呢。宮崎あおい也是本屋大赏男主角心仪对象一个一个演过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