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Malvolio 2020.4.1 Malvolio是莎士比亚的《Twelfth Night》里喜欢女主却被捉弄的反派角色,而这部只有一个演员出演的话剧就是站在Malvolio角色的身份来和观众对话和互动,没有什么情节。感觉并不是说真的是从Malvolio的角度发展出来的东西,而只是借Malvolio这个名字的空壳子加一些有的没的的低俗笑料。整体而言,更像一部脱口秀,语速超快的脱口秀。然后还有很多的观众参与的内容,相互喊话、让观众上台来踢自己的屁股,给自己脱袜子、穿鞋等等。还有自杀的场景,叫了两个观众上去,一个拉绳子一个拉椅子,说是要两位协助自己上吊,最后把上台的观众和台下的观众耍了一把什么也没有发生。 看《Twelfth Night》的时候我很同情Malvolio的,他给我的感觉和《威尼斯商人》里的夏洛克蛮像的,因为被指定为反派,所有人都很无情地对待他嘲笑他作弄他,但他本身并没有那么可恶。看这部“脱口秀”的时候,反而觉得这里的男主特别讨人厌,有一种很粗俗的感觉(言语之外,还会漏屁股)。好像是在打破观众看戏的理所当然,其实根本是在消费观众嘛,还要问观众收戏票的钱,太无耻了。 Some are born great, some achieve greatness, and some have greatness thrust upon ’em. 从一开始的时候,我在期待会不会讲Malvolio的这句名言。这句真的蛮有意思的,我还默默背过。快结束的时候,男主真的讲了,才讲了一个开头,就有观众在台下开始笑了。男主马上回说“Intellectual laughter is the most disgusting sound”。然后男主讲的时候把great替换成mad,整句话的效果损耗了不少。 Tag: Tim Crouch, William Shakespeare,
疫情蔓延到海外各国,现在轮到欧美国家lockdown在家了,网上出来一大批官方的戏剧视频,所以我就再延续一下今年的戏剧挑战月,好好运用一下最新的海外的官方资源。从慕尼黑室内剧团的官网开始,有一个叫做Kammer 4的特区,每天都会放出一个戏剧资源。 Hamlet 2020.3.23 一开始的时候,一句台词也没有,几个演员不停地在场地上泼血,足足泼了五分钟。然后有一个长条型的字幕机一样的屏幕,在显示一些文本,看着看着才理解原来这个字幕机原来就是哈姆雷特,他在通过文本的显示来向外部传达他想要讲的话。接下来,就是三个演员分别来讲故事,每个人还多次性别年龄转换来扮演哈姆雷特这个故事里的角色。换角色的时候,这些演员就在舞台上现场换衣服。哈姆雷特字幕机也没有完全闲着,在关键时刻它会来cue剧情,甚至是很有主见地会提出要求按照它的想法来变更情节先后顺序。每当死掉一个人的时候,哈姆雷特字幕机上就会显示这个人的名字,然后一条横杠划过这个名字。这三个演员又是故事的讲述者,又是受控于哈姆雷特字幕机的演员傀儡,是哈姆雷特字幕机在带节奏和指挥。再比如戏中戏的那段,是国王和王后两个人自己按照哈姆雷特字幕机上的台词跟读着演。还有最有名的生存还是死亡的独白,在这部戏的很后面才出现,是通过哈姆雷特字幕机显示出来第一句话,接着空白了很久才由演员讲下去,而演员表演这段的时候是对着一个话筒,好像在喊口号一样。 看演出的现场的样子让人觉得有点用力过猛。泼血也好,后面泼血还泼上瘾了,每个人都往自己和对方的头上直接把用水桶把血浇上去,看得不是很舒服。但是再看剧照,却可以看到舞台布置简单却有一种美感和震撼力,简单的几个人与景的搭配每一张都像大片一样。 Tag: Münchner Kammerspiele, Kammer 4, William Shakespeare, Christopher Rüping, Mittelreich 适度富裕 2020.3.24 讲的是一二战期间的巴伐利亚农村家庭生活,然后中间会穿插一些唱歌的地方。这部戏的特别之处在于,这是一部重排的戏,同样的情节同样的台词重新演一遍,区别在于全部的演员都是黑人。 故事本身我没怎么看进去,至于全部黑人这一点,要不是看到介绍的文本我都没有意识到看出来。不是说不是歧视嘛,全部是黑人演的或者是全部是女的演的,是在前提上把原本的更多的白男的设定摊在台面上来挑战。那结果到底全部是黑人演出来会有什么样的差别,倒是其次了吧。我想到之前看过一部全部黑人编剧主演的喜剧片,里面提到一个点子怎么制作出一部超越经典好看的片子,那就是保留一切原由把演员全部换成黑人就好了。 Tag: Münchner Kammerspiele, Kammer 4, Josef Bierbichler, Anna-Sophie Mahler, Anta Helena Recke, The Vacuum Cleaner 吸尘器 2020.3.28 介绍的文本说是日本存在很多不工作的啃老族在家里,然后试问出路在哪。剧里面,在榻榻米的日式房子里住着一家人,年迈的爸爸,宅在家的中年女儿每天都用吸尘器打扫房间同时大声咒骂,吊儿郎当的儿子以及他带回家的打工时认识的社交不能的朋友,还有那个吸尘器。 一家人全部由德国演员扮演,连那个吸尘器也是由德国演员扮演还有很多动作和台词。看德国人演日本人总觉得怪怪的。某些细节的地方,走路踮脚小步的样子、男生穿衣的样子,好像是德国人观察得很仔细,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在日常生活中根本不存在,只是外国人眼中的日本人的样子。外国人就会觉得正中红心,其实只是把某种固有印象重复确认而已。但是我心中的日本人不可能那么外放和肢体语言那么多,也只是我的固有印象,我在用我的固有印象来否定别人的而已。 三个四叠半房间里发生的故事,好像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异化,包括儿子的朋友的工厂故事、女儿对父亲的怨念等等。这种事异化还是某种进化呢?最后问吸尘器要不要出门? Tag: Münchner Kammerspiele, Kammer 4, 岡田利規,
Monday, February 17, 2020
Henry VI: Part 1 2020.2.14 年廿一 红白玫瑰两组对打,红玫瑰Earl of Somerset忠于亨利六世,白玫瑰Duke of York是理查二世那边的后裔,被派到法国执政。 法国想要摆脱英国的统治,一开始英国军队打不过圣女贞德。红白玫瑰两方联合起来,就把法国打到了,Somerset一眼相中一个法国贵族Margaret带回来想要嫁给亨利六世。亨利六世一下子就被Margaret迷上了,什么条件也没开就把她娶来成为了英国女王。摄政王protector很生气,因为之前好不容易打那么多仗取得的胜利全部白费了。他老婆想怂恿protector策反,被protector义正言辞地拒绝了。 Margaret女王是一个权力欲很强的女人,还和Somerset有一腿。她和Somerset联合起来想把protector搞掉,先是找到了protector老婆扎小人,然后以莫须有的名义把protector关进了牢房。Somerset知道光明正大的审判没办法置protector于死地,就派人暗杀了protector。 亨利六世发现protector之死悲痛欲绝,于是把Somerset和他的同谋驱逐出境。Margaret马上上前劝阻,亨利六世竟然就立即收回了驱逐的命令。白玫瑰York看到亨利六世如此昏君,就跳起来说我才是真正的国王的血脉,我要造反。 这一集的情节看上去挺丰富的,其实就是各种势力间的斗争嘛。Margaret女王出现之后又多了一些宫斗的戏。 看到protector送别即将被游街示众的老婆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有时候舞台剧对话很长但是好像还比较合理,可以等到这一角色把很长很长的一段话讲完、甚至有好几个很长的对话来回,再继续推进下面的情节;但是一旦是电视剧的画面,感觉就很不合理了,怎么可能在很简短的下一步就要发生之前还会有那么多的时间说废话。 Henry VI: Part 2 2020.2.15 年廿二 白玫瑰打赢了红玫瑰,把Somerest也杀死了。然后白玫瑰老大York和亨利六世达成协议,让亨利六世和平顺位,等到亨利六世死后把王位传给白玫瑰老大和他的儿子。 晚上,York儿子们很生气,为什么不马上把王位拿过来,爸爸还在开导他们。此时,Margaret女王立马带人杀到York家,杀死了York的小儿子,大肆羞辱并杀死了Duke of York。 白玫瑰那边剩下三个儿子,继续和Margaret打仗。这场仗白玫瑰赢了,Margaret和孩子逃去了法国,亨利六世看到战争的场面几乎是疯了,被关在了伦敦塔里。York的大儿子加冕成为了爱德华四世,二儿子成为Duke of Clarence,三儿子成为Duke of Gloucester(他也就是未来的理查三世)。 为了寻求法国的支持,英国决定赢取法国路易十一的妹妹,但是爱德华四世自己看中了一个来上访的寡妇娶为了皇后。路易十一、Margaret女王和被派遣的英国大使大怒,于是组成军队回来讨伐。最后又是白玫瑰全胜,Margaret女王被俘,她的儿子被杀。瘸子Gloucester觉得自己的兄弟们还是太善良软弱,暗自决定要上位,自己一个人去到伦敦塔杀死了亨利六世。 在看《理查二世》的时候,觉得亨利四世夺位理查二世是劣币驱逐良币。现在看了《亨利六世》才知道,人间更有劣币在呢。York的三兄弟都不行啊,而且理查三世那么残忍到了creppy的程度。和白玫瑰这一家比起来,亨利四世真的是圣君了呢。没有最坏,只有更坏。 Richard III 2020.2.16 年廿三 这集讲的是理查三世如何上位和败退的。他先是挑拨他的二哥和亨利六世的关系,让亨利六世把Clarence关进了牢房,自己派人把Clarence杀死了。然后亨利六世病重去世,他又造谣亨利六世的孩子不是亲生的。他联手几位大臣,自己登上了王位成为了理查三世。 登上王位后,理查三世还是很心虚,一会和原来帮助他的大臣反目,一会坚持把亨利六世的两个儿子也杀了,一会又想要迎娶亨利六世的女儿(自己的侄女)来巩固王位。后来理查三世发现Earl of Richmond是比他更嫡传的王位继承人便心惊胆颤地和他打起仗来。Richmond大胜,在战役中杀死了理查三世,成为了亨利七世。 把两季全部看完的感想,历史真的是高开低走。按照时间顺序,真的是一个国王不如一个国王,一个故事不如一个故事,一个演员不如一个演员。 tag: The Hollow Crown, William Shakespeare, Sam Mendes, Dominic Cooke, Tom Sturridge, Sophie […]
Filed in 英剧更加灵,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Adrian Dunbar, Ben Miles, Benedict Cumberbatch, Dominic Cooke, Geoffrey Streatfeild, Hugh Bonneville, Luke Treadaway, Sam Mendes, Sophie Okonedo, TC2020, The Hollow Crown, Tom Sturridge
|
Thursday, February 13, 2020
Richard II 2020.2.10 年十七 BBC精心制作的改编莎士比亚历史剧的剧集,导演演员每一个都是大腕。我先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顺序第一个关于理查二世的故事。 一上来的时候,Henry Bolingbroke(也是国王的表哥)和Duke of Norfolk就相互指控对方叛国啥的,纷纷表示要决斗来一证清白。然后理查二世不肯,让他们讲和,他们不肯。那只好决斗,决斗当天理查二世扔下权杖阻止决斗,让他们两个人分别放逐离开国土。 理查二世为了去爱尔兰打仗,要筹集资金。Henry的爸爸临死前尽情羞辱理查二世,于是理查二世就把他家的财产全部充公了。Henry带着他的另一个表弟Aumerle(也就是Duke of York的儿子)去爱尔兰打仗,把国家留给Duke of York来掌管。谁知道,趁这个空档,Henry回到了英国并说服了Duke of York连接了其他贵族掌握了所有的权力。 理查二世回来的时候,等于大局已经全部被Henry控制了,他只得把王位传给Henry。Henry就变成了亨利四世,理查二世被独自关在塔里面。Aumerle暗中联合了别的贵族要报仇,却被自己的爸爸举报。亨利四世赦免了Aumerle,Aumerle接着被人煽动带人杀死了理查二世以示忠诚。 太好看了!其中很大部分要归功于理查二世的扮演者Ben Whishaw真的把这个角色演活了。我不确定理查二世本人是不是真的是这个形象,但是Ben Whishaw演出来的这个感觉特别且真实。又傲娇又美,各种摆动衣服的小动作、坐的样子、骑马的样子,全程有一种少女的气息。唯有在下台之后和妻子吻别,又是缠绵得不得了,连告别也在撩。最出彩的是他在移交皇冠的时候,真的是戏精上身,又是照镜子又是满地打滚,亨利四世在旁边一言不发都要翻白眼了。同时,这个国王的形象又很正面,从他一开始不愿意同胞之间流血而多次阻止决斗,到回到国内大势已去但扔试图保持尊严与暴徒沟通,连皇位的移交也是和平的不是血腥的。 Let me unkiss the oath twixt thee and me, and yet not so, for with a kiss ‘twas made. 亨利四世在这里还没有到他真正的戏码,但是感觉也很正。特别是在他赦免Aumerle的时候,可以看的出来其实他也是在试图赦免自己这个想要谋害表兄弟的人,说明他还是很有人性的。Rory Kinnear在这一集里面演亨利四世,却没有在接下来的整篇里面演,是不是有点遗憾了。 Duke of York真的是脑子有病,看到他第一时间要骑马去国王那里举报报告的时候,我简直惊呆了。更让我震惊的是,Aumerle从忠理查杀亨利到忠亨利杀理查的转变竟然来得那么迅猛。理查二世死的时候就像耶稣,前后呼应,为什么好人要这么死? tag: The Hollow Crown, William Shakespeare, Sam Mendes, Rupert Goold, Ben […]
Filed in 英剧更加灵,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Ben Whishaw, Henry Faber, Jeremy Iron, Joe Armstrong, John Hurt, Richard Eyre, Rory Kinnear, Rupert Goold, Sam Mendes, Simon Russell Beale, TC2020, The Hollow Crown, Thea Sharrock, Tom Hiddleston
|
Antony and Cleopatra 2020.1.31 年初七 这一部的时间线其实是在《Julius Caesar》之后,讲的是Mark Antony沉溺缠绵于Cleopatra,但是被Octavius叫回去打仗并且迎娶了Octavius的姐姐;后来Antony倒戈要和Octavius打仗,Cleopatra本来是来帮忙的,但是却导致Antony弃军而逃;最后Antony大输又听闻Cleopatra伪造的自己的死讯,于是自杀了,Cleopatra也不愿意向Octavius低头也自杀了。 看历史剧其实感觉和看宫廷剧挺像的,为什么宫廷剧比较烂一直处在鄙视链的底端呢?人家英国的各种历史小说还屡屡拿下国际书籍最高奖项,在中国的这些历史改编却只能作为受众很广但又摆不上台面的消遣作品呢?如果从以史为鉴的角度来看的话,我觉得古代的中国人要比中世纪的尚待未开化的欧洲人智慧多了吧,能过从历史中学到的经验教训也精彩多了吧。问题就是我们的宫廷剧的重点没办法放在史实的还原上,只能讲讲宫斗情爱,不是说宫斗情爱没有价值,只是少了最重要的那一份历史真相的背景祭奠。 这部莎士比亚的话剧正如其标题,几乎完全也只是关于两位男女主人公的故事,故事发展到后面感觉好像就变成纯爱故事了。Antony一开始自己自杀不成,要他的下手来杀他,结果他下手伊自杀了。正如Antony自己承认的,真的是他下手要比Antony高贵很多。后面Antony吊着一口气和Cleopatra见最后一面,Cleopatra迎着吻上去,我是在看罗密欧与朱丽叶吗? 我看的是RSC的2017年版本的官摄,感觉我还是不够突破观剧的标准。埃及女王是一位黑人女演员演的,衣着其实没有非常华丽,我觉得很合适也觉得她演的蛮到位的;Antony是一个中年肚腩大叔演的,我却实在无法被说服他是英勇善战的男主角。 tag: RSC, William Shakespeare, Iqbal Khan, Josette Simon, Antony Byrne, Ben Allen, Coriolanus 2020.2.1 年初八 故事讲的是大将军Marcius立功获胜,被赐名Coriolanus。回到罗马后,他妈劝他从政,但是别的元老院的人不愿意,他便被驱逐了。然后他又去投奔了Aufidius打仗,甚至打到罗马来了,但是被他妈说服没有摧毁罗马。最后他回到部署他的地方,被他Aufidius派人刺杀了。 情节略显无聊,我看的是RSC的2017年版本的官摄,在片头采访导演介绍的时候,导演把Coriolanus完全当作一个很厉害很正面的人物各种天花乱坠的吹的,而主持人则是把侧重点放在他和母亲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军人领袖上台和民主的冲突上面。但是在看戏的时候,我并没有看出来这方面可以值得深究的地方。说是已经现代化了,不是打仗的时候人物穿的都是西装,但是打仗的时候用的开始刀不是枪,有一幕偶尔瞥到打仗的一个人穿的是nike的训练衣,logo有一点出戏。 tag: RSC, William Shakespeare, Angus Jackson, Sope Dirisu, Julius Caesar 2020.2.2 年初九 讲的是元老院Brutus他们刺杀Caesar的故事。我之前看过一次蜷川幸雄版的影像,印象还蛮好的。这次看的是NT Live的版本,是Ben Whishaw主演Brutus,而且是沉浸式的。 Cowards die many times before their death. The valiant never taste of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Angus Jackson, Antony Byrne, Ben Allen, Ben Whishaw, David Calder, David Morrissey, Iqbal Khan, Josette Simon, Michelle Fairley, National Theatre Live, Nicholas Hytner, RSC, Sope Dirisu, TC2020
|
Wednesday, January 29, 2020
The Tempest 2020.1.29 年初五 又是一部RSC在2016年的时候排演的莎士比亚剧。剧情几乎没有什么好深入的,就是暴风雨之后一群皇室的人到了孤岛,孤岛上有之前被迫害流落到这里的皇室之一Prospero和他的女儿,Prospero拥有了魔法技能(主要是可以使唤精灵Ariel),然后Ariel帮助Prospero造了一些列的幻影,最后和谐大结局。 剧情没什么特别好看的地方,我觉得看点主要还是灯光舞美效果吧。因为有很多精灵施法的地方,然后就会出现各种很梦幻的魔法的场景,比如神话人物来祝福婚礼啊、仙女在暴风雨之中来找人啊、让人们出现幻觉相互打斗等等。很难想象这些场面在以前是怎么演出来的,现在是通过了很多高科技的投屏和现场的光影的运用做出来还蛮好看的。 随便查了一下,发现在2016年这个版本里演Prospero的Simon Russell Beale在1993年出演了Ariel,哇。Shakespeare’s Globe的版本的Ariel是演的,有机会也可以看一下。 Tag: RSC, William Shakespeare, Gregory Doran, Simon Russell Beale,
Cymbeline 2020.1.27 年初三 这是莎士比亚不怎么出名的一部悲剧。讲的是英国国王Cymbeline和罗马打仗,然后有很多蛮狗血的情节,比如Cymbeline的两个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被掳走现在在战场上重逢了,Cymbeline的女儿Imogen的爱人Leonatus被派出去打仗,Leonatus和别人打了一个赌证明Imogen的贞洁,那个人耍了一点诡计骗到了Leonatus于是Leonatus要女仆杀死Imogen,女仆没有下手,Imogen流落到乡间碰到了自己的被掳走的哥哥,把一个假死的毒药当作解药喝了下去,一直想追求Imogen的duke的儿子穿了Leonatus的衣服想要来找Imogen却被Imogen的哥哥砍头杀死,Imogen把无头尸体误认为是Leonatus不管他之前已经抛弃了她还是很伤心等等,最后一切真相大白。所以与其说是悲剧,其实并没什么悲剧,有误会但是误会都解开了,死掉的人都是坏人,好人一个都没有死。 我觉得比较奇怪的一点是,这部剧好像有一点沙文主义,因为它是在宣扬英国对外战争的勇敢和正义。其中有一段是被掳走的两兄弟其实已经和掳走他们的人建立起了父子般的关系,两兄弟吵着要去打仗,但是父亲说这个皇权国王什么的都不值得你们去为之献身。兄弟说:“By heavens, I’ll go. If you will bless me, sir, and give me leave, I’ll take the better care. But if you will not, the hazard therefore due fall on me by the hands of Romans.”反正就是答不答应我们都要去的意思;然后父亲的回答竟然是“No reason I, since of your lives you set so slight as a valuation, should reserve […]
Tuesday, December 31, 2019
Ian McKellen On Stage 2019.12.31 Harold Pinter Theatre 一个人的演出,主要是讲故事、秀舞台才艺,中间穿插不少笑料简直就是搞笑的脱口秀了。以《指环王》里的甘道夫的那段开始表演,然后从现场的一个大箱子里面一个一个地把他的“宝贝”拿出来。上半场有点像他的自传,主要包括三个主题,从他的戏剧启蒙讲到他对戏剧的热爱、如何入这一行的,然后是他关于自己的gay的身份的认知和出柜的故事,最后用一首关于老年的诗结尾。有很多culture reference,我只能get到一部分,但也已经觉得很精彩。 下半场是莎士比亚全集,Ian拿出全套莎士比亚37本,然后观众现场想到的顺序一本一本讲相关的故事,重点剧目他就直接表演起来其中的独白。Ian太会说台词了,原来很深奥艰涩的段落在他口中突然变得很有韵律节奏栩栩如生,要是我英语再好一点就好了。看完真的很想莎士比亚全部刷一遍。最后的结尾落在传言是莎士比亚写的一部关于Thomas Moore为主角的维护移民的独白上,切合时事。 Ian的记性和体力都太好了,佩服,瑞斯拜。 Tag: Ian McKellen, J. R. R. Tolkien, William Shakespeare, 这次的伦敦看戏之行在新年之夜落下帷幕,只看了两部但是是最最好看最最经典的音乐剧就不参与评分了,剩下的都是话剧。我觉得把这部Ian McKellen的秀也作为话剧有点不是很公平,毕竟其中大多数的文本不是他写的,但是还是想给它打一个很高的分数。 🌟🌟🌟🌟✨ Death of a Salesman🌟🌟🌟🌟✨ Ian McKellen On Stage🌟🌟🌟🌟 King John🌟🌟🌟 Measure for Measure🌟🌟🌟 My Brilliant Friend🌟🌟✨ Cyrano de Bergerac🌟🌟✨ The Duchess of Malfi
Monday, December 30, 2019
Measure for Measure 2019.12.28 Barbican Theatre RSC的演出,除了在大本营莎士比亚的故乡之外,还会到英国别的地方甚至国外去巡演(之前也有来过中国),还会把一些现场的影像输出到电影院播出。这次看的是RSC在伦敦巡演演出的莎士比亚喜剧《Measure for Measure》。 故事讲的是公爵Vincentio把执政权交给Angelo要他从严治理,然后自己伪装成一个神父藏起来。Angelo判一个未婚生子的男的Claudio死刑,Claudio的修女姐姐Isabella去找Angelo求情,Angelo要求Isabella用自己的贞洁来换取Claudio的赦免。Isabella回去告诉Claudio,Claudio最开始的反应是拒绝,后来又想还是命要紧,就求Isabella答应。Isabella死活不答应,装成神父的公爵出了一个主意,让Isabella去假装答应,然后调包成Angelo原来答应要迎娶却没有下文的Mariana。Mariana如约而至,Angelo却反而把Claudio的死刑提前了,幸好被公爵用另一个病死的死囚调包救下了。最后公爵以真面目现身,惩治Angelo和Mariana结婚,揭晓一切真相并向Isabella求婚。 不知道是剧本本身的原因,还是表演的原因,出来的效果太一本正经了,不像是喜剧啊,还没有Aileen在开场前给我剧透的时候讲的好笑。这个故事里有很多我们现在看来很有距离感的不合理的地方,比如Mariana怎么会答应自己去调包、为什么Angelo情愿死也不要娶Mariana、为什么公爵要Angelo从严治国自己却不断地undo所有Angelo的判决等等。我觉得如果可以用一个超脱的心态来把这整部剧当作嘲讽的喜剧来演的话,会好看很多。 所谓的“一报还一报”的设定是到位的,我觉得能在一部戏里面找到那么多可以measure for measure的点很厉害。 Angelo调包公爵。 公爵调包神父。 Mariana调包Isabella。 病死囚犯调包Claudio。 要救Claudio,就要牺牲Isabella的贞洁。 Angelo玷污Isabella的依据是男人不能婚外性行为,目的却是男人的婚外性行为。 婚外性行为,要么婚姻,要么死刑,二选一。 其实整部戏的大boss从始至终就是公爵本人,他是一切的始作俑者,更是一切的操控者。最后真相揭晓的时候,公爵要告知Isabella她的弟弟没有死,还要向Isabella求婚。我之前在想他到底会以哪一个顺序先后来,但是又想到不管是哪一种顺序都有被攻击的点,所以哪一种顺序都不构成被攻击的点。所以,整部戏的就是在说Isablla逃过了被Angelo #metoo还是逃不过要被公爵#metoo咯。 突然发现连续两天看的三部剧都是以意大利为故事发生地、以女性为第一视角主角的。 Tag: RSC, William Shakespeare,
Wednesday, December 25, 2019
King John 2019.12.24 Swan Theatre, Stratford-upon-Avon 戏剧朝圣之旅来到了莎士比亚的故乡Stratford-upon-Avon,这里除了莎士比亚出生的房子以及一系列莎士比亚相关故居之外,还有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的大本营。在这里会长期上演莎士比亚的剧作,也会演一些新的当代的作品。这次来看的是不怎么被搬上舞台的莎士比亚的历史剧《King John》。 故事讲的是法国王要求King John把王位交给King John的侄子Arthur,市面上又出现了一个狮心王Richard的私生子,然后King John通过把自己的侄女Blanche嫁给法国王的儿子联姻暂时化解了矛盾。此时出现从罗马来的红衣主教Pandolf,觉得King John不够忠诚于教廷,要法国和英国打仗。一边打仗,一边King John要他的手下Hubert去杀死Arthur。Hubert不忍杀死Arthur,还和King John吵了一架,Arthur从城墙上坠落而亡。最后King John中毒而死。 这次的改编一方面是把场景都变得比较现代化,一般穿的都是现代的衣服西装套装什么的,还有电话报纸什么的;另一方面是性别的转化,主角King John是由新进女演员Rosie Sheehy饰演的,而红衣主教Pandolf也变成了女性由Katherine Pearce饰演。 关于现代场景的改编,我在想为什么还是停留在报纸和电话的阶段,完全没有手机的出现。我能想到的原因是,毕竟故事要按照剧本原来的情节发展下去,手机和citizen两个东西是无法共存的。这个故事最让我惊讶的是citizen这样的角色的存在,即使是在那么久远以前的被宗教、皇权统治的地方,还会有这么样的citizen的角色的存在在发表意见。不是说这些citizen的意见有多智慧有多正确,在剧里面的这两个citizen也是很小市民的形象,至少她们说的话是被国王聆听的、是有影响力的。但是如果突然发展到了有手机存在的时代,不是说这些citizen的存在突然变得不合理了,而是似乎人们都转为云沟通了,很难看到现场citizen的人肉出现了。 另一个现代改编的重头戏是婚礼场景的food fight,现场真的是出现各种食物进行食物大战还殃及到现场的观众,我还看到有观众把不小心扔到他们身上的面包往舞台上扔回去的。蛮搞笑的,立意也蛮好的,什么皇亲国戚之间的斗争其实就是和普通人家的food fight一样幼稚混乱。 这场的两个性别转换的角色演的都特别好,特别是红衣主教Pandolf,一下子变得非常鲜活。这其中还有一些小区别,这两个角色一个是女性扮演的男性角色,另一个直接是把原本的男性角色变成了有女性扮演的女性角色。如果已经是sex blind的角色安排的话,为什么还有这样的微妙的不同呢? 第一幕婚礼加food fight非常好看,第二幕稍微逊色了一点重点放在了Arthur生来死去上面。第二幕Arthur鬼魂出来和King John被良心折磨的地方,蛮像麦克白的。 宣传语上说这次的重演正好切合了现在的英国的政治风貌什么的,说的有一些过了,因为剧情本身并没有什么变化,最多只是说可以从那个混乱的King John的年代看到我们现在疯狂的政治世界的影子罢了。 总的来说,这部历史剧的意义是告诉观众人类包括国王都是来被捉弄的利用的? RSC这个剧院太棒了,座位的设计太赞了。我们买的是最便宜的票价,只要十几磅,是最后一排的位子。但是三楼一共只有两排位子,都是围绕着舞台的。而且这两排位子的高低幅度差很多,还有搁脚的地方,还有搁手臂和脑袋的地方,还可以站起来扶着栏杆看也不会影响到后面的人。真心照顾到看戏的穷人的人道权利的好剧院。 Tag: RSC, William Shakespeare, Rosie Sheehy, Katherine Pearce, Eleanor Rhode,
Saturday, August 10, 2019
今年的中国大戏院还有国际戏剧邀请展,水平和数量也和去年的差不多持平,蛮好的。可惜今年看的没有去年多,两场买了票没看成,《手提箱里的死狗》因为旅游计划冲突了,《伊利亚特》因为台风。以后中国大戏院的票一定不能早买,临近演出总会有打折票卖的。 秃头歌女 La Cantatrice Chauve 2019.6.14 中国大戏院 这是一部比较著名的尤涅斯库的荒诞派的作品,我本来以为自己看不懂,但是后来发现其实荒诞不等于装逼的没道理,好看的地方就是可以在这里看似荒诞简单的故事中看出来一些有道理的逻辑。 故事讲的是一对夫妇在家里接待另一对夫妇。我来总结一下我认下来的荒诞的点: 同名的一家人 夫妇相认。观众一开始就默认他俩是夫妇了;但是夫妇他们自己的基础是同一个地方同一班火车同一个车厢来的伦敦、住在同一个地址同一套公寓同一张床、同样拥有一个一只眼白一只眼红女儿,非常curious/coincident/bizarre。但是结果是女儿左右眼不一样做了反证。 三次门铃没人。“铃响就是有人”和“铃响就是没人”都是经验主义。 其他各种奇怪的意象很好玩却没怎么懂但也没关系,比如电子屏变换的时钟、水杯、美声音乐、火、各种小故事和短句。不自觉会拿来和最近看的《龙的犹豫》做比较,都是运用很简单的词汇,但是一个是荒诞剧不那么荒诞,让人看得到自含逻辑的荒诞,另一个人贫乏却想要试图涵盖很多而失败的荒诞可笑。 Tag: Eugène Ionesco 奥德赛 Die Odyssee 德国塔利亚剧院 2019.6.23 中国大戏院 故事是奥德修斯的两个儿子在他的葬礼上相遇,一起幻想式的讲了一遍奥德修斯的故事(对战独眼怪兽、Circe、冥界等等)。很像青春期时的白日梦幻想,也很像兄弟之间的打闹。是幻想出来的故事,和真实故事、和讲故事的人在葬礼上发生的故事的混合。 比预料的不无聊很多。很拼命的两个演员的表演,哑剧、口技、魔术、甚至到最后的类似行为艺术的现场锯棺材、往脸上堆泥画颜料。变成海底鲸鱼游过的场景赞。表演的时候,两位主角用的号称是自己创造的语言,但又似乎是基于原本的德语进行的一些变化。同时也没有任何字幕,对于中国人来说反正不管是德语还是创造的语言都听不懂,有没有字幕也没差了。 Tag: Homer, 德国塔利亚剧院 奥赛罗 Othello English Touring Theatre 2019.7.21 中国大戏院 见戏剧挑战月:莎士比亚悲剧多版本对看 Tag: William Shakespeare, English Touring Theatre 等待果陀 Waiting For Godot 当代传奇剧场 2019.8.4 中国大戏院 用接近京剧的方法(唱段、口气、妆容、动作)演绎《等待戈多》的故事。 在看剧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改编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如果仅仅是用京剧来讲同一个故事,讲不出新的意思还是没意义的;但是如果是用中文外语腔来讲一个外国故事也很违和。两者结合的度是什么呢?我觉得是要是可以做到完全的本土化故事,还能讲出一个新的意义,那就最厉害了。我第一个想到的标杆是拉脱维亚国家剧院的《安提戈涅》和立陶宛国家话剧院的《伪君子》。这部《等待果陀》做到哪一步了呢?另外,到底是比较有故事性的还是没有故事性的比较适合本土化改编呢? 关于本土化改编的地方。两个主角的名字,一个叫哭哭,一个叫啼啼。唱段的中文词有的写得蛮好的,也都是放开写,没有顾及原文,但是有的太白话文,口语化,失去了京剧歌词/文言文的浓缩精准。现场观众的反应不大,倒总是有小孩在笑,说明笑点是低龄化的,这是主创想要的吗?观众中还有托在cue台上唱歌。Lucky(垃圾)的武功用了京剧的基础,蛮厉害的。 看了这版感觉很突出明显两位主角是最底层的穷苦人,回想一下其实之前在乌镇看的锡比乌国家剧院演出的版本设定也是这样,但是没有给人感觉有强调这是最底层人的苦恼和困境。其实我觉得原作想要表达的这个困境肯定也不是限指的吧。而且这样把苦难表面化了,真的只是没钱吃不饱啥的,其实应该是更精神层面的困苦。 第二幕啼啼摒不住了,爆发了,他也有诉求,诉求就是怎么没人记得过去发生了什么事,让他们每天等一直等可以,但是没人记得他们在等(小孩不记得,破梭也叫他们不要在意时间)。对于我第一次有意识地注意到哭哭啼啼的反抗和诉求。 Tag: Samuel […]
Othello 奥赛罗 English Touring Theatre 2019.7.21 中国大戏院 本来我就觉得奥赛罗是莎士比亚悲剧里最难看的,所以期待很低。然后看了英国巡回剧团在上海的这次演出,果然还是蛮难看的。 舞台布景很简单普通,也没什么优点好说的。观众都还蛮投入的,但是明明是悲剧有点地方就是感觉搞笑。Othello和Desdemona都特别讨厌,感觉他们很vulgar,双腿缠身上太多次,太low了。 Aileen说《Othello》的演出好不好看要说清楚两个点,为什么Iago要害Othello、为什么大家都那么相信Iago。正好前一天看的《伪君子》,太好看印象太深,觉得这里也有一点像,也是伪君子+专政的组合,只不过这里大家每个人都被伪君子忽悠着。 Tag: William Shakespeare, English Touring Theatre, 中国大戏院国际戏剧邀请展 Othello National Theatre Live 2019.7.22 感觉这个版本的Othello和Desdemona正常多了,不是垃圾还被嫉妒所迷惑才算悲剧嘛。Rory Kinnear太适合演Iago这种高智商思考很全面但是心机很重的角色了。 Othello被Iago花言巧语诱骗,这怪诈骗犯还是怪没有判断力的被骗的人,还是怪被骗的人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武力?Othello自己本来就很渣,杀人还想掩藏,临死前还要说一段给自己钉棺盖论的墓志铭。改编成为现代战地军队的设定,是不是暗指士兵的蠢low? 仔细想一下,Iago到底说了哪些谎言呢,他每次开始发功的时候还都会很理性地加一句“这些只是站不住脚的推断”,他更像是洗脑植入暗示催眠。他给Cassio灌酒,Cassio酒后失礼的锅全给Iago背也说不过去啊;Iago建议Cassio 去找Desdemona说情也于情于理都和合理啊;Iago骗Othello说Desdemona和Cassio有外遇的时候,他说他自己听到Cassio说的是梦话啊,也是坦言自己从没给过十足的证据啊。Iago在过去,真相大白可能就直接要死了;但是如果是现代的话,按照法律他可能还没啥事呢,他的目的都达成了,自己却没什么事,是最大的赢家。为什么Iago这样的人在现代反而是赢家呢? Tag: William Shakespeare, National Theatre Live, Rory Kinnear, Adrian Lester, Jonathan Bailey Hamlet RSC 2019.7.23 《Hamlet》的现场演出版本实在很多,其实蛮想看Rory Kinnear的版本的,但是一直找不到资源,所以先从10的开始看。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话剧,更像一部电视电影。一直有一个监控镜头的视角,Hamlet会对着镜头或者监控镜头讲独白。 虽然10那么厉害,我个人不是很喜欢这个版本。我觉得《Hamlet》好看在于他自身的质问和矛盾,这版Hamlet装疯的时候很像调皮的真我正常人,对外界的反应、对别人的质问太多、对Ophelia的爸爸太无情、对妈妈和Guildenstern/ Rosencrantz太凶。10在演内心戏、对叔叔的戏、装疯卖傻的戏的时候差别超大,很厉害,但是反而感觉缺乏连贯性。 Tag: William Shakespeare, RSC, Gregory Doran, David Tennant, Patrick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Adrian Lester, Alex Kingston, Alexander Vlahos, Andrew Scott, Anne-Marie Duff, 中国大戏院国际戏剧邀请展, Benedict Cumberbatch, Bob Dylan, David Tennant, Edward Bennett, English Touring Theatre, 蜷川幸雄, 藤原竜也, Gregory Doran, Jessica Brown Findlay, Jonathan Bailey, Kenneth Branagh, Kobna Holdbrook-Smith, Luke Thompson, Mariah Gale, National Theatre Live, Patrick Stewart, Rob Ashford, Robert Icke, Robin Lough, Rory Kinnear, RSC, Rufus Norris, Sian Brooke, TC2019, The Almeida Theatre, 満島ひかり, 満島真之介
|
Tuesday, February 26, 2019
自从去年看了现场的《ムサシ》,我就被深度种草蜷川幸雄,很可惜我知道这么好的一个导演的契机竟然是追悼他去世三周年的巡演。其实蜷川幸雄在日本舞台剧更出名的是他排的莎士比亚的戏,这次X-LIVE一下子引进了三部影像版的蜷川幸雄x莎士比亚的剧,一样是众星云集,肯定不能错过呀。 NINAGAWAマクベス Macbeth 2019.1.29 上海黄浦剧场 关于改编。日化没有一点违和的感觉,好像故事就是发生在古代日本很合理(甚至有点像中国战国时代的味道)。就算是麦克白夫人的大提琴也不冲突,反而觉得好有才华。两个老妇人在舞台的两边吃吃喝喝哭哭,很可怜的样子,在场次转换的时候都是她们的镜头,意义是什么呢? 我脑海中的麦克白的故事其实已经符号化成为sleep no more和洗不干净的手,这次看了发觉其实这个故事除了负罪感(而且是被动的负罪感)之外,外围的悲剧在于停不下来的杀戮,这一点在现在看来是很政治的(vs很个人的负罪感)。 不知为什么越到后面,麦克白反而有一种很悲壮的氛围,我理解不能彻底抹黑麦克白否则就称不上悲剧了,其实悲剧在于麦克白的愚蠢鲁莽和自身局限,导致他误读了世界还有的样子而被权力迷住了上眼上了头运用他唯一擅长的暴力,但是这样一来反而会让人误以为悲剧在于英雄式的人物时运不济了。 这次的改编感觉有一点削弱了麦克白夫人的作用。 ジュリアス・シーザー Julius Caesar 2019.2.23 上海黄浦剧场 一开场的全体演员脱披风漏出全白色的罗马衣服,气势很足,太帅气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narrative很重要。杀死凯撒的道理,阿部寛饰演的勃鲁托斯说了一遍,大家都觉得很信服;饼哥饰演的安东尼又说了一遍,不矛盾但是完全另一个煽动性超大的角度,大家又觉得更信服,然后做出了180度反转的暴力行动。这个简直就像狼人杀一样,发言顺序之所以重要性是因为无知的平民(因为全程闭眼)而多容易被煽动和诱导。站在上帝的视角来看,剧中的老百姓太弱智了、太容易被利用了,但是身在此山中的现实生活的老百姓又有多大差别呢。 从勃鲁托斯这个人物来看,有点像麦克白,但是比麦克白更微妙。勃鲁托斯的设定挺耐人寻味的。一方面,耿直的人玩不不过用手段的,不以暴制暴无法推翻暴政怎么办?另一方面,杀人的理由是正当的也不能够justify,所以他的悲剧和麦克白一样。 除了饼哥,吉田鋼太郎貌似也是蜷川幸雄的爱将,哪儿都有他出演的身影。勃鲁托斯和吉田鋼太郎饰演的凯歇斯的小两口吵嘴戏码是原创的吗?蛮搞笑精彩的。 全部是军人嘴炮,大声的嘶吼有点烦。说实话,我中间睡着几次。中文字幕的“奥克塔XX”我看了好久才反应过来原来就是指“屋大维”,不过屋大维的演员是谁,帅得有点太抢戏了。 有一点想看英国的浸入式的版本,观众是不是演民众?他们会怎么反应? ヴェニスの商人 The Merchant of Venicea 2019.2.23 上海黄浦剧场 全男版的演出。一开始的时候我还没有意识到,因为中村倫也扮演的选盒子娶亲的女主实在太像女的了,就连他演女扮男装的法官的时候还是像真的是女的在女扮男装。 可能因为是喜剧,日化以后反而好多明显日本观众在笑的笑点我作为中国人却没办法get。包括扮演夏洛克的肯定是一个日本名角,他的挤眉弄眼眼睛的戏特别多,应该是他的某种特色吧,但是我看着觉得好别扭啊。 剧情而言,说实话,我有点受不了那么明显和大力地对犹太人的打压、嘲笑、还要逼他转教。后面女主假装法官去解决案子和玩弄丈夫,太机智了。这时,我突然想到可能莎士比亚的意图(至少是蜷川幸雄这次的剧让我想到的莎士比亚的意图),好像是在讥讽定式。因为在莎士比亚其他的作品里,里面的人物经常在说一些贬低女性黑女性的话,所以在这里安排这么一个才华横溢到拯救了所有人的女性角色,就好像是挑战读者/观众对性别和种族的固有观念。(也好像是我想多了) 本来结尾的时候蛮欢乐了,大家都圆满欢乐收尾,但是最后一幕却定格在夏洛克很悲怆地返场,扯下十字架,握到手帐流血。这更说明一种对反歧视的呼唤(?)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吉田鋼太郎, 中村倫也, 市川猿之助, 市村正親, 田中裕子, 蜷川幸雄, 阿部寛, 藤原竜也, X-LIVE, 柳楽優弥, 横田栄司
|
Saturday, February 16, 2019
Kiss Me, Kate 2019.2.15 Studio 54 Theatre 最新复排的70年前的音乐剧,《Kiss Me, Kate》是史上第一个托尼最佳音乐剧奖的得主。故事是一个剧中剧,正在上演把莎士比亚的《Taming of the Shrew》改编成为音乐剧的剧团演员们,因为种种巧合误会,把悍妇的故事从台下演到了台上。 音乐剧的始祖啊,没想到那么好看。戏中戏加台上台下的误会情绪贯穿,有点像《糊涂戏班》,原来那么早以前就有这种概念了。情节没什么好说的,现在看起来有点无聊,但是歌和舞蹈都很不错。比起男女主角的歌,我更喜欢一些配角的。比如女二唱的演的都很棒,那首《Tom, Dick, or Harry》和《Always True to You in My Fashion》唱的太棒了;还有群舞的表演和演唱太精彩了,我觉得远远盖过了主角的风头,我特别喜欢他们在戏中戏里的舞蹈,还有第二幕里和情节几乎没什么关联的《Too Darn Hot》简直太惊艳了。其中还穿插了不少踢踏舞的元素,娱乐性很强。 这部音乐剧给这次百老汇之行画下了完美的句号。总体来说音乐剧普遍非常好看,比选看话剧的风险低很多。这部音乐剧《Kiss Me, Kate》和之前的那部话剧《True West》都是制作的,怎么效果差那么多呢。到了给这次看的音乐剧打分排序的环节了。必须加个注释,我把《Hamilton》排在《Dear Evan Hansen》前面,完全是因为现场看的这一场卡司表演的因素,要是换成原卡的话,我应该还是会倒过来。🌟🌟🌟🌟🌟 Hamilton🌟🌟🌟🌟🌟 Dear Evan Hansen🌟🌟🌟🌟✨ Wicked🌟🌟🌟🌟✨ Kiss Me, Kate🌟🌟 Superhero🌟🌟 Carmen
Wednesday, October 3, 2018
新开的中国大戏院,2018开幕演出季包含了一个国际戏剧邀请展,剧目都不错,战线也拉的比较长。从开幕首演到现在三个月,我也看了好几场了。总体而言,剧院的硬件设计得不咋地,但是还是希望它能生存下去,继续多演点好看又不贵的剧。这三个月也正好和我近期不顺的工作挂钩,所以下面也仅仅复制粘贴我在看完每部当下记下来的几点感想,不展开了,有的连我自己也记不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了,以后还是要勤记。 雪,覆盖下的真相 2018.6.22 中国大戏院 超长210min,实际有四个小时,半夜11:40结束。下半场又困又冷又饿,再好的内容也救不了对肉体的煎熬啊。 开场戏第一场我看到了,人不多。剧院太窄又陡,楼上栏杆影响视野。 字幕跳过超过1/3的内容。 有很多人物、很多情感(苦难、贫穷、无知、愤怒、幸福等等)、很多思维的角度和方式,这些大多是负面的痛苦的,层次很丰富但又好像全部是一个来源(如果能搞清楚这一个问题一切可以迎刃而解)。 非常忠于原著,看着看着就想起来看的书了。但是还是觉得书更好,我更愿意在晚上可以按照自己的控制来读进度,书也有更多可以细嚼慢咽咀嚼的。 女孩自杀是因为想要有自主、自杀成了唯一可以自主的机会。 舞台的构成,有一块大屏幕,偶尔有摄影直播。 真正的正面人物是科幻小说家吗,他是唯一最sincere、innocent、honest的。 耻 2018.6.30 中国大戏院 超级好看,正对我胃口,对于各种身份的思辨:一个“背叛”的伊斯兰人,一个“爱”伊斯兰文化的白女,一个搞艺术的犹太人,一个黑女,一个先改名后相信根源宗教的伊斯兰侄子。 宪法vs圣经、宗教文化vs政治 最终还是打了女人,说明了文化的根基(?)群体意识(?)不可更改撤销(?) 肖像画的意义,原本的意义,女主对它的解读,副本的意义。美国梦的破灭?虽然也说得通,是一个平台,但总觉得不是重点。 不可自理的生活 2018.7.20 中国大戏院 生活的无奈,为人父为人子的无奈 没有常识,不是该先上厕所再换尿布嘛 背景的大幅耶稣画像,感觉一直在细微的变化,我一开始以为是因为灯光,后来觉得真的在很subtle的在变 让中国小孩向耶稣像投手榴弹很违和,我可以理解初衷是年幼的人类开始反抗耶稣,这是一件很大的事情,但是放在中国小孩的身上根本不存在啊。小孩扔手榴弹的样子明显是被统一教过的,左手伸很前面,一个小胖墩左手伸但是又不收回来很搞笑 最后从背后突破耶稣像好像异形的虫子出来(应该也是有寓意的故意的),有点像邪教仪式 you are not my shepherd 这种挑战宗教的觉悟深度,对中国人震撼不大。 但是又有文章说扔手榴弹是在致敬耶稣(黑人问号?) 变形记 2018.7.28 中国大戏院 想读一下原著到底变虫的意义是什么?剧开始的时候提了一下下关于工作的压力,后面却没有任何缘由的追究,只是变化后的影响。 日本人演的版本。中文的添加、搞笑的桥段很无聊、没不出来必要性。 舞蹈和舞台设计蛮用心的,但是意义在哪感觉也不大。 又是叙述者、表演者的多重演员、又是叙述者和表演者的串。 原著有两个妹妹、画里的女人、三个房客的剧情吗?在现代的社会设定下,人变成非人的坏处是什么? 西方社会 2018.8.19 中国大戏院 Gob Squad 从最简单甚至可能没什么意义的一张照片,邀请观众上台成为剧中的布偶,来服务于每一个演员的故事线。 说到底是西方社会下人们的一些情感与烦恼(父亲情结、恋爱等等)。 有很多的关于好与坏的问题,A与B的选择,这些问题很无厘头,但又感觉是现代西方社会会关注的,视野比较广也有很多偏政治的,感觉现代西方人在关注很宏观很广泛的社会问题之外,还非常擅长剖析自己个人的心里深处的情感问题。 不喜欢的地方是邀请观众上台蛮干的,吹的很好,但是我不喜欢。 好像每一场应该都不一样,每一场的录像都会上传到网上,感觉满社会实验的。 评论哈姆雷特 2018.9.29 中国大戏院 […]
Thursday, August 30, 2018
2018.8.18 The McKinnon Hotel 二刷在上海,而且没想到上海已经演到第500场了,蛮出人意料的。这么贵的票而且走得那么辛苦,其实本来看一遍就够了,但是这次陪外地来上海过文艺周末又爱暴走的朋友看,还挺惊喜的。因为还原度也太高了吧,进场前的酒吧和纸牌抽签、电梯随机放人、每一层的布局都几乎一模一样(不同的场地形状大小本来就不可能一样,但是病房啊、酒店前台啊、大舞厅啊、连大舞厅边上的凸起的地方都让我觉得超级熟悉)。当然上海的场次也加入了不少中国的元素,比如有几个中国的演员/人物、也有一些老上海的装饰和布景,但是这些元素就算忽略也没什么影响。 虽然我的记性很差,但是感觉和第一次看的时候比,我有很多是上次看到而这次没有看到的。关键是我总想着好像有很多剧情没有看到,所以这次我非常积极地走来走去想要看新的剧情,并没有特定追某个人物,也没有特定在某个地点等人物来演,结果却总是闯空门。比如最高层的地方,还是一如既往的阴森和恐怖,病房、澡堂我去了好几次,结果什么戏码都没看到。 有一场我觉得特别精彩的、甚至有未来科技感的戏,我是在上海第一次看到,我觉得赚到了。就是有一幕好像是和女巫有关的搏斗追杀的戏码,灯光是那种很有techno电子风的一闪一闪的,然后每一次亮灯的时候也超级短暂,人物的动作本来是连贯的,在这里却成为了好像一张张立体的定格的幻灯片的样子,太酷了。 临近尾声的时候,我们决定还是太太平平地跟看麦克白夫人的戏,意外发现收获还挺多的,连续看到了麦克白来找麦克白夫人寻求安慰的戏码、麦克白夫人洗手、以及最后所有人物齐聚的大结局。如果还有三刷的话,看来还是要紧跟着某个主角走,至少其中之一的重要人物的线索可以看得比较完整。我一点也不记得纽约的大结局是什么样的了,上海的大结局是麦克白的上吊自杀,那个演员是如何做到真的像一具尸体一样脖子悬挂在绳子上而不真正断气的呢? 最后讲一下场地,那么市中心的地方竟然还可以这么一个这么大的麦金侬酒店可以来做演出场地,也蛮不容易的。离我上班的办公室太近,周末还要来这里附近不是很开心。关于酒店的标志,让我非常困惑,这到底是羽毛球呢、菠萝呢、还是大福呢?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
现在不管是话剧还是音乐剧的现场录像的资源蛮多的,所以这个月我原本的打算是来一个戏剧挑战月,每天看一部。但是因为工作的原因,才看了四部就中断了,挑战宣告失败。以后我还要再自我挑战,希望有机会成功。虽然失败,还是简单记录一下看的几部的观后感。 The Band’s Visit 是一个很好的主题,关于阿拉伯人造访以色列,错到了一个以色列了无生气的小镇,小镇上的人们点点滴滴各种各样的生活状态几乎是没有什么可期待的也没什么可以追求的,可能就是因为乐队的那么一点关于音乐的独一无二的可以跨越民族的感情的载体,让他们多少融入到当地的人们的生活,做了一次过客,可能发生了什么,可能影响了什么,也可能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 音乐民族特色很明显,可以并没有非常打动到我的又朗朗上口的歌。我看的是盗摄的版本,所以画质音质也不是最佳,可能和这个也有关系。这是今年托尼奖的最佳音乐剧,我只能说今年的音乐剧普遍都不强,它赶上了一个好年,要是放到去年或者前年那可能就被淹没了。唱一首歌得托尼奖的男主,以前在美剧里出现过好多次,也是那几部经常会有音乐剧演员客串的电视剧。女主原来就是《有伤风化》里的那个女主,真的还是挺有异域风情的味道的。 Hedda Gabler 我看的是NT Live的版本,这是我今年第二次看这部剧了,5月份的时候城市戏剧节日本的一个剧团来演了《海达高布乐》。 简单粗暴的把两者做比较的话 NT Live的版本感觉主人公的性格和日版的有点不一样,更放一点,但是骄纵任性的感觉是一样的。 一样有歌但是不是主人公唱的,貌似更make sense。 好像之前看日版的时候好多地方我理解错了(因为时空的错乱) 自杀的男的不是为了失去对生活的信心,而是纯粹喝醉失手; 女主manipulate了一切,她是真的在为丈夫的事业做小动作,而不是在默默感怀往日旧情; 女主自杀是因为知道一切的法官对他有威胁,而不是因为觉得自己有亏于自杀的男人。 这么一来,怎么好像变low了?就是一个爱minipulate的女人自食其果,而不是高傲的女主为自己的高傲的梦想中的生活无法达成而自尽。按照我对日版的解读,我很想却无法同情高傲的女主,现在连想都增加难度了。 Twelfth Night Some are born great, some achieve greatness, and some have greatness thrust upon ’em.” (Act II, Scene v; although Malvolio says this, he does so while reading from the letter that Maria wrote). […]
现代戏剧谷已经好多年,今年我是第一次真正关注它。上海市区的戏剧节,剧院也全部在静安区(和闸北区),不比乌镇戏剧节差啊。一个月之内看了八部现代戏剧谷的作品,蛮开心的。而且质量普遍还是蛮高的,我最喜欢的三部是: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三姐妹>灵魂的故事。 学院 Institute 2018.5.5 上海云峰剧院 翻译标题的人到底有没有看过啊,这明明是(精神病院/医疗)机构的故事啊,怎么会扯到学院去。 舞台上的这个机构的设计非常的炫酷,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类似图书馆储藏的柜子,每拉开一个柜子就是一段一段病人们的回忆。有时背景画面还有重复播放的跌入深渊的镜头,有点像德剧《暗黑》里面主人公们往下走向一处未知而神秘的地窖入口,只不过这里的人是很无助的像人偶一样摔下去的。 主人公们在这里“接受治疗”,相互安慰。这一切几乎全部是用肢体和舞蹈在表达,为数不多的一些语言其中还参杂着三分之一的法语,好像是故意不想让观众们通过语言来理解这个故事似的。舞蹈动作也蛮有趣的,可以说是一大看点,但是对我来说还是有点不知所云。 剧情部分,有两位比较明显的是病人,他们一个为事业一个为爱情所困。另外还有两个,有一点分不清楚他们的角色,其中一个讲法语的从一开始就在为其他人设计疗法,但慢慢发展下去他也经常出现在拉开的柜子里,并且越来越歇斯底里。所以说到底,其实里面的所有人都是病人,或者唯一没有什么戏份看上去就是无名配角的那个其实是唯一精神正常的医生?这样的故事细思极恐,倒也不是前所未见,德万尼茨的话剧《戈多医生或者六个人寻找第十八只骆驼》以及西澤保彦的小说《神的逻辑,人的魔法》都有点这种感觉。 但是故事到底想要传达什么样的讯息呢?生活在现代世界的人们,经历着各种各样的人生,这些经历处处都潜藏着会让人失去理智失去控制的东西。会让人发病的那些人生的悲剧,比如事业、比如爱情,我觉得都还算挺容易理解,那么那个法国人的痛点是什么呢,难道是博学和智慧? 铸剑 2018.5.6 上戏实验剧院 这部话剧改编自鲁迅的同名故事新编,讲的是干将莫邪的铸剑师的儿子眉间尺为父报仇的故事。这次的特别之处是导演是来自波兰的大家。 舞台画面效果蛮好看,会有一些蛮现代的灯光的处理,还有点像科幻片,老外的大王出现的时候,我甚至有一种在看初到外星领地的场景的感觉。音效实在让我很受不了,经常会出现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又很无聊又很很长怎么也中止不了的噪音,以一种自以为很高级很有哲理的态度播放。 最原本的故事讲的太长太慢,反而让我觉得一开始的时候recap过去发生的事情真的蛮好的因为很简洁。在那么长的讲述故事的过程中,里面填充的东西莫名其妙没有逻辑,我猜有点像《大护法》、又有点像《湮灭》,反正就是抛出很多意向但是却没有一条合理的线索。借助在背景上打文字,应该是作为每一个小章节的主旨,但是身、仇、侠、老茧、永恒重生的总结很刻意不合理没逻辑。 再有就是波兰导演crossover中国古代神话的奇怪的感觉。三颗头颅有点像古希腊悲剧的感觉,头颅(首无)的传承说不上是中国的、日本的还是西方的;中文、英语、未知外语(波兰语?)在舞台上演出的穿插,加上直接说出music和dna这样的英文单词夹杂在正常的汉语中,感觉消化不良。这么说中不中洋不洋的东西,并没有给我一种文化融合而把故事提高一个层次的进步的感觉,而是一种西方对东方文化的理解的偏失。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 2018.5.9 大宁剧院 先撇开情节,现场配乐、舞台的肢体表演、舞台的设计(四方加层叠+非常非常恐怖的人形背景墙)都是很有心思和现代创意的。 故事讲的是战争年代,大胆妈妈(其实直译应该是勇气妈妈吧)带着她的孩子们游走战场,趁着兵荒马乱的战事倒卖各种物资,靠着战争的契机做买卖生存下去。渐渐地,大胆妈妈沉溺在这样的买卖中,而她的孩子们相继离她而去,被战争裹挟。 我看了一大半的时候还不是很理解,不是说这是反战的主题嘛,我怎么看不出来。因为大胆妈妈给我感觉就像马尔克斯笔下的那个“残忍的祖母”邪恶祖母,最多在悲剧发生的时候惨叫一下,其他时候都是生意第一见钱眼开。如果说大胆妈妈是一场悲剧的话,那她的悲剧也和战争无关啊,最多和贪婪或经商有关。 然后我突然想到,悲剧在于人们不会没有战争的生活了。大胆妈妈不会在和平时期做生意,大儿子天生的武勇和在战争中历炼出来的残忍无理在和平年代是罪恶,等等。这么说来,其实只要大胆妈妈一直生活在战争中就可以了,但是问题在于战争的生活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大胆妈妈的二儿子和女儿的死,正是因此。所以这是一个完备的证明,为什么要反战。 故事一开始的时候说,战争的好处是秩序。这句话一听之下有点道理,我也找不到足够有力的反驳为什么秩序并不一定是那么好的东西,但是我又不甘心。看完布莱希特的这部戏,让我意识到这么一个道理:恐怖的不是危害有多大,而是人们对此的依赖和需求。有点毛骨悚然。 哈姆雷特 2018.5.13 大宁剧院 这是一个蛮特别的哈姆雷特的故事。 首先舞台的设计。是一个类似阅礼台的背后,然后有很多很多的台阶。故事发生在后面,却也是观众的正面。 然后是故事的改编。如果不看画面,光听台词的话,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但是通过一些肢体语言、着装的不同,这简直在讲另一个故事。 最显著的地方就是Rosencrantz和Guildenstern,当哈姆雷特听到自己亡父的鬼魂的哭诉的声音的时候,在这里这些鬼哭鬼闹的效果全部是Rosencrantz和Guildenstern一手策划而成的。也就是说哈姆雷特认定的作为一切开端的基础,竟然可能并不是事实。所有的一切变成了Rosencrantz和Guildenstern的一场谋反? 第二个改编的地方是出场人物的性格,哈姆雷特好像没什么大变化(最多是假装的疯狂更真实了,或者也有可能这是很典型的俄罗斯式的疯狂),奥菲利娅一些摆拍的姿态显得她并没那么纯洁完美了,通过肢体的比比划划还暗示奥菲利娅已经怀上了哈姆雷特的孩子。 第三个改编的地方,也是最让我在意的、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是出场人物们的穿着。一开场的时候,大家都是穿着现在的衣服,作为皇室在参加一些宴席。然后一转眼,人们纷纷换成了莎士比亚笔下的那种宫廷古装。这种古装于时装的转换显然是刻意的,但是两个的区别是想要表达什么我却想不出来。古装是忠于原版的,时装是改编的?古装是时装的人物的想象中的故事?演出结束后,有简短的Q&A环节,也没有人问这个古装/时装的问题。看来看到相关的采访的文章,貌似主创也不打算回答任何对解读的解释。 这样的改编蛮有意思的,但是我总觉得它冲淡了原有的作品的重量。我个人觉得哈姆雷特这部剧的精华在于哈姆雷特本人对于人生的解读以及面对人生的挣扎奋斗。所以说这次的改编改出了新的意义,但是还是打着哈姆雷特的幌子却失掉了哈姆雷特的高度。 灵魂的故事 2018.5.17 大宁剧院 这是由伯格曼的同名电影改编的话剧,全场只有一个演员,通过她的自述来讲述她的人生的故事。 第一次看这种one woman show,比我预想的好看太多了,没那么多的控诉和抱怨(仅仅开始的时候有一点),更多的是自我暴露和剖析。看完整部剧,觉得很可怜很同情她,又觉得很唏嘘,这是一种因为她过得太差而给观众带来的优越感呢还是因为观众感受到了她的痛苦和自己的联系而带来的安慰感呢? 我个人总结这部剧的主旨在讲“虚无=真情”,主人公历经那么多段光鲜亮丽的也好、暗戳戳的也好、奇异的、骄傲的、虐恋的种种情感纠结,最终需要的还就只是温暖。浅显地追溯原因的话,是真实的自我和别人面前戴面具的区别,为什么要戴面具呢又是很无奈的。深一点的话,讲的是逃避自由,人们需要一些陪伴(温暖)因为自己无法独自面对人生和世界。逃避自由似乎没什么不对,说到底这只是人类的一种应对模式,但我又觉得无法完全接受这样的妥协/宽待/原谅,难道不是可以自由的人才最厉害吗?什么样的人才能拥抱自由呢,只有通过基因变异的皮很厚痛点很高的人才可以(又或者自闭的人)。但是这样的人才by definition无法把这种基因传递下去,所以存活下来的都是人渣基因。 电影版本是Sophie Marceau演的,这次的话剧是立陶宛VMT国立剧院的应该是台柱演的。演员一个人太厉害了,表现得很丰富,语速的变化、一些肢体语言把一个原本貌似很催眠的独角戏演得非常生动。作为观众的我会很自然地跟随着她接受接连不断的新的剧情,但是同时因为这些剧情设计得很引人思考,我也容易从她的话语中自己引申出去想一些自己的事情。我最近在经历一些职场上的不顺利,所以心情很不好。此时的我,看美好的东西觉得自己不配于是破坏心情,看丑陋的东西觉得很恐怖现实于是破坏心情。看真实的东西发觉原来正常的人比我痛苦的多了,就会批评自己的痛苦很做作,要把皮养厚点学会拥抱自由。(这就是戏剧对我的意义?) 假面舞会 2018.5.19 大宁剧院 […]
Filed in 普雷缪色扣
|
Also tagged 契诃夫, 俄罗斯亚历山德琳娜大剧院, Bertolt Brecht, 现代戏剧谷, 福金, 立陶宛VMT国立剧院, 米哈伊尔·莱蒙托夫, Euripides, 鲁迅, 鈴木忠志, 里玛斯·图米纳斯, Gecko, Ingmar Bergman, 提奥多罗斯·特佐普罗斯, 格热戈日·亚日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