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维纳斯 Black Venus 焚舟纪 Burning Your Boats Angela Carter 严韵(译) 9787305087783 明明是同一个人写的,不知道为什么比起那本《烟火》来,我更喜欢这本《黑色维纳斯》很多。其实卡特笔下的主题重复率还是很高的,可能是因为这本《黑色维纳斯》里的短篇故事性更强一些吧。据说这一本跟文学的关系比较大,不仅仅大文豪作为主人公出现在故事中,还有的就是纯粹的文学作品的改编或者扩充。我比较偏爱这本的还有一个理由比较幼稚,我觉得这本里面我能看懂的相对多一点。 黑色维纳斯 虽然在书的侧页上就有提示这篇是对波德莱尔《恶之花》中“黑色维纳斯组诗”的一次浓墨重彩的戏虐变奏,但是我是一直看到很后面才终于意识到原来男主人公是波德莱尔。仅仅是从波德莱尔笔下的一个形象,联想到这个形象和她的创造者之间的互动,此时的波德莱尔不仅仅是割裂开来的想法的来源,而是活生生的生活的参与者。这种“变奏”真的很妙。 吻 建筑师赢得了帖木儿妻子的一个吻。要是说这篇是《天方夜谭》里的一篇,我可能也会相信。只不过卡特在这篇里面的笔触更加简练,把花边去掉,要把其中的关系理清楚要比想象中的麻烦一点。 大屠杀圣母 生在英国的女子,艰难生活,去到新大陆后偶然间进入了印第安人的世界,并且成为其中的一员。但是殖民者的军队屠杀掠夺印第安土著部落,主人公亲人尽失,带着襁褓中的孩子被牧师夫妇收留。看这篇的时候其实觉得火很大的,虽然我也一直知道现在看来那么文明先进的欧洲列强其实就在不久的过去是野蛮无理到极致的。卡特通过笔下这样一个形象,很直观地体现了那些人的丑陋。 艾德加·爱伦·坡的私室 这个几乎算是爱伦·坡的生平故事了吧。以前从为对他有任何了解,这个故事还蛮有意思的。 《仲夏夜之梦》序曲及意外配乐 又是各种森林里的性别符号,没看懂。 彼得与狼 父母被狼袭击而亡,刚出生的女婴却被狼群带走抚养。被发现后,亲人把女婴从狼群那救回,却再也改不回女孩的人性。而狼群也同样团结起来把女孩从人类手中救回森林。女孩的表弟生活地人模人样,几年后在林中又偶遇女孩,发现她已孕育后代。我是去google了才知道原版的《彼得与狼》的故事到底是啥样的,跟卡特笔下的版本相距甚远,但是不知道为啥总觉得卡特版的这个故事有点似曾相识的味道。而且依然是重口味,不仅仅是女孩孕育后代这一点,还有男孩看女孩的眼光。 厨房的孩子 厨娘在做奶蛋酥的时候怀上了这个厨房的孩子,厨房的孩子也成了技艺高超的厨师,一直在寻求自己身世的途中,最后竟然成了某贵族的继子。最后一部分我不确定自己看懂了,好像说的是贵族的随从是亲生父亲,但是贵族在重复当年行为的时候似乎又是在暗示贵族是亲生父亲。 秋河利斧杀人案 又是一篇关于Lizzie Borden的故事,是描写案件发生前一两天的一家人的事情。读的时候让我不断想起《冷血》的情节。同样是看似一切正常的场景,发生的案件是那么血腥和丧失人性,简直让人无法相信;但是再回过头去想一想的话,这悲剧又似乎是那么合理和顺理成章。
烟火:九篇世俗故事 Fireworks: Nine Profane Pieces 焚舟纪 Burning Your Boats Angela Carter 严韵(译) 9787305087783 《焚舟纪》里的这本《烟火》是卡特比较早期的短篇集,其中包括6篇比较典型的卡特式的改编故事和3篇以日本为背景的故事。显然,作为一个为数不多的曾在日本旅居的英国女作家,在日本的这段经历对于卡特来说实为珍贵。但是对于我这个同样作为东方人的读者,这种西方眼光下的日本实在是不伦不类。可能对于卡特的欧洲读者而言,她的确是捕捉到了对于西方人而言的日本的实质;但是在我这个邻国的居民看来,卡特笔下的日本相当的单一刻板,恐怕只是属于她一个人的日本记忆。 一份日本的纪念 从主人公和她的日本恋人的一次夏祭观烟火的经历写开去,写了一些主人公身为外国人在日本的感受和对日本的一些小总结。我一直想不通的是,文章一开篇就在解释日语里的fireworks就是はなび,还特意强调带有“花”(はな)的意思,那为啥这本小册子的标题还是“烟火”而不是“烟花”? 刽子手的美丽女儿 刽子手斩首了自己的儿子,因为他的儿子与他美丽的女儿乱伦,而他自己也一直在对他的女儿做同样的事情。这个故事里描述的世界全部都是极其粗鲁肮脏的,唯一美丽的只有刽子手的女儿。同样的主题内容又一次出现了,而且也不是最后一次出现。 紫女士之爱 卖艺人手下的布偶戏,他最珍爱的是紫女士。紫女士有自己完整的人生故事,而有一天她突然幻化成人把卖艺人杀死,独自离开。说实话,我开始觉得有点腻了。卡特笔下的主题能不能稍微再开拓点呢?本来就是那些不怎么令人愉快的内容,只是把故事的背景换来换去,不都一样吗? 冬季微笑 在海边住着那么一群人,和主人公是那么的格格不入。我没看懂到底在讲些什么。 穿透森林之心 父亲和两个孩子远离人群,居住在某森林的边缘。有一天两个孩子不断朝森林中心走去,摇下一口苹果,两人相吻。又是同样的主题,只是这回有点套用亚当与夏娃的故事。 肉体与镜 这是这本里面第三个以日本为背景的故事,讲的是主人公和日本恋人去情人旅馆看到里面的镜子引发的诸多唧歪。我真的没明白她到底在作啥。 主人 猎人捕获了某印第安少女,并成了她的主人,最终被她杀死。这篇是借用“鲁滨逊漂流记”的背景故事,但是这里的星期五却是全然不同的人物。或许真正的“星期五”是女的的话,故事也会这样结尾。 倒影 “我”捡到一只螺纹是反的螺贝,然后被迫去见一个又男又女的阴阳人;阴阳人胁迫我亲吻镜子,于是我到了镜子另一端的世界;“我”通过抗争把阴阳人和她的手下杀死回到了原来的世界。看来卡特的哪一篇文章里面要是不出现强烈的性别特征符号她就是不开心。 自由杀手挽歌 时局动荡的年代,一群人躲在一大幢房子里。本来似乎说是要暗杀某内阁议员的,其中一个人却杀死了房东,大家还在讨论究竟怎么办,战争爆发的讯息传来了。这篇写的也是非常隐晦,一会是第二人称一会又是第三人称,看得我有点晕乎。好不容易把大概的情节看懂了,却还是不知道这个故事是什么意思。看来到时候要仔细读《别册》,看看在卡特的这些短篇小说的背后到底引用的是什么梗。
到现在我还没明白这部剧到底是6集头的还是会有一季一季的连续剧,因为我看了几集后去看wiki页面发现写的清清楚楚是一部6集的miniseries,但是很奇怪的是到了第6集一开头回顾以往剧情的时候却说“This season on Political Animals”,然后最后结局也是吊人胃口的,不得不让人觉得它有想要第二季的野心。就这一点,有点搞不清楚。 从情节的角度,其实我一直不怎么看好的。因为我觉得这些所谓的政界的情节都非常生硬,真正体现政界智慧火花的肯定比不过《The West Wing》,讲到大道理召唤观众的时候也明显没有《The Newsroom》能让我燃烧,剩下来的就是一些政界要人一家子的纷纷扰扰的八卦。我本来都打算弃了,是看到wiki页面说一共只有六集,才抱着“都已经看了一半索性把它看完”的心情继续追看的。 当然其中也有比较讽刺的剧情,比如说到中国有艘间谍潜水艇在美国海岸附近遇难,中国当局不但自己不救还不准美国去救。这种剧情至少从我的角度看上去超级不靠谱,但是似乎从美国人的角度,非常适合歌颂传达他们的人道精神。我的意思并不是说这种无国界的人道精神不好,我以为这种东西应该是默认的,而不是什么需要通过构造一个dilemma而去追寻的东西。这样一来,这种最基本的人道精神的好就好像变成了不是它自己的好,而是它突破层层恶势力阻碍的好了,有点画蛇添足。 看到后面,我越发觉得其实这部剧还是肥皂剧,重点想要突出的和政界啥关系都没有。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剧还是很成功的,至少我看到了它试图刻划每一个人的丰富形象时所作出的努力。回过头来,我还是不得不说,我竟然最不喜欢的还是这个第一女主角。我觉得她假得不真实。首先从横向来看,她这个形象很明显在工作上和在家庭上是非常割裂的,但是与此同时她在政坛上的成功之道就在于她对于和那些类似家庭价值的强烈信念。所以让我看得有点惊悚,怎么会有这么一个真性情的人以为自己可以凭借真性情闯荡政界并且成功闯荡政界了?再从纵向来看,我觉得这部剧很厉害地揭露了这位女主人公的心理成长变化的道路。就好像她对待丈夫的态度和对待总统的态度,她原本以为正确的东西,到后来她发觉并不是,也可能相反,然后她会及时地作出相应的变化。但是问题是,她都知道“她原本以为对的东西其实很可能将来会被证明是错的”了,那为什么她还要不断坚持她现在认为是对的东西呢?我觉得最让我受不了的是她那执着于自己正确想法的信念,怎么什么事情都能被她摇头晃脑地评判呢?
Saturday, August 18, 2012
美国鬼魂与旧世界奇观 American Ghosts and Old World Wonders 焚舟纪 Burning Your Boats Angela Carter 严韵(译) 9787305087783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安吉拉·卡特(Angela Carter)。《焚舟纪》是她的短篇小说全集,装帧超漂亮的,一共有五本。不按照顺序,我先读了这本《美国鬼魂与旧世界奇观》。据说这本是卡特去世后出版的遗作,题材主要是电影和戏剧。和书名一样,里面的故事分别是在新大陆和旧大陆上的。在对卡特没有任何了解的前提下开始读她的短篇小说,我的总体感觉是很混合的,基本上就是重口味加看不懂。我就参照Thomas的方法来简单地写几句,情节部分反白。 莉兹的老虎 基本上讲的是一个穷人家的小女孩去看马戏团的故事。重口味就直接从第一个故事出现,我还特意看了两遍才确定原来作者真的想要写这事。其实这种事情我一直避而远之,一方面我并不能找出怎么实实在在的理由去否定它,同时又很常识性地觉得肯定会造成很大很大的问题,无法真正帮这种事情下判断,所以我情愿远离这个话题。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个故事里的莉兹,其实就是1892年发生的真实案件里的涉嫌弑父弑母的Lizzie Borden。这种事情真的很难说啊。 约翰·福特之《可惜她是娼妇》 这篇继续重口味。讲的是兄妹相亲,妹妹怀着身孕嫁人,哥哥持枪杀了所有人。当然故事不仅仅那么直白,卡特引用了基于这个故事的剧作和电影的表现手法,参杂着分镜头的语言来讲这个故事。现在想起来,这篇差不多算是这本里面故事性最强的一篇了。 魔鬼的枪 这篇乍看之下和前面那篇有点像的,讲的是为了替父母报仇的钢琴手和魔鬼做了交易,用百发百中的枪成功射杀了土匪仇人,但最后一枪却射中了他爱的土匪仇人的女儿。其实看了前三篇,我发现卡特口味虽重,但是故事都非常饱满。 影子商人 然后从这一篇开始,我发觉我之前的想法错了。这篇讲的是主人公去加州寻找电影传奇人物的故事。我实在没有能力去判断这个故事里的人物和人物所诉说的故事到底是真是假,因为我对电影历史根本没有任何知识。或许真的是要懂那个时代的电影史的人才能看懂这个故事吧。 鬼船 从旧大陆到新大陆,虔诚的清教徒体制各种娱乐活动。似乎从这里开始就几乎没有什么实在的情节了,好像更像是杂文而不是小说了。 在杂剧国度 这篇明明是介绍英国杂剧(pantomime)的软文嘛。 扫灰娘,又名:母亲的鬼魂 这套书都是台湾人翻译的,所以有的地方看的时候会有点不习惯。我记得前面有出现台湾拼音注音,现在这个“扫灰娘”其实也就是灰姑娘。卡特假设了三个灰姑娘的故事的细节流程,但是都是从灰姑娘的死去的母亲的鬼魂的角度出发,这位母亲的鬼魂是如何帮助灰姑娘一步一步嫁给高帅富的。这篇还蛮有意思的,原来一切都源自于母亲对自己女儿好归宿的期盼。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灰姑娘的母亲,和那个不断作贱和使唤灰姑娘的继母又有啥区别呢? 艾丽斯在布拉格,又名:奇妙房间 这篇是基于某动画大师和他的电影版《艾丽斯》所作的。我没看懂,而且文章里内嵌的艾丽斯提出的三个问题,虽然最后给了答案,但有的我到现在还没搞懂。对我来说,唯一make sense的是最后一段:“发明艾丽斯的是一个逻辑多家,因此她来自胡言(nonsense)的世界,也就是说,来自非识(non-sense)的世界——与常识(common sense)成对比;该世界被逻辑演绎法化约,由语言创造,尽管语言在其中缩减成抽象。”怪不得我看不懂前面的那些胡言。 印象:莱斯曼的抹大拉 这似乎是对画作的解析和评论,又似乎是由画作引申出去的对画作里人物的评论。主人公是悔罪妓女抹大拉的玛利亚,然后她的形象在不同画家笔下的对比。我不懂圣经故事,也不懂那些名画,所以完全看不懂。
Thursday, August 16, 2012
偉大的咻啦啦砰 偉大なる、しゅららぼん 萬城目學 涂愫芸(译) 9789573328797 看了萬城目學的关西三部曲后,我是非常喜欢这位作家的,幻想+搞笑+温情,萬城目學融合得很好。所以我是抱着十足的期待来读《偉大的咻啦啦砰》的,这本书比关西三部曲里的每一本都要厚,的确也是幻想+搞笑+温情,不知道为什么却没《豐臣公主》那么好看。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还是挺吸引人的,我是可以完全代入主人公,然后带着非常期待的心慢慢看下去主人公的冒险故事。抄一段剧情简介: 日本關西琵琶湖畔的石走市,住著「日出」與「棗」兩個家族。日出家是知名的大財團,棗家則以武藝高強著稱,然而只有他們自己明白,這一切全靠琵琶湖賜予的超凡「力量」。只是兩家擁有的力量完全不同,他們也因而成了死對頭。 根據日出家的傳統,擁有力量的子孫必須住進石走城修練。剛上高一的涼介就這樣來到這裡,並且被迫成了家族繼承人淡十郎的跟班。沒想到,兩人竟然與棗家的長子棗廣海同班!開學第一天,涼介就和棗廣海結下了樑子。而矮胖又陰沉的淡十郎,氣勢更完全敗給了帥氣陽光的棗廣海,連暗戀的女生也喜歡上他,令一向「唯我獨尊」的淡十郎大受刺激。 大人們沒完沒了地糾纏了千百年,淡十郎卻決定要一舉把棗廣海永遠趕走!就在這時候,他們身邊發生了怪異的事,似乎有第三種「力量」,正不懷好意地朝兩大家族逼進…… 再加一段防痴呆剧透:看似是校长在使用第三种力量才威胁「日出」和「棗」家,其实是「日出」家的船夫源爷幕后指示。源爷原来是来自别的湖的有力量的人却被「日出」家封锁了记忆,却在无意之中被躲避力量的淡十郎递给的神水重新引发了记忆和力量。最终的结尾是棗使用了他家的另一种从未使用过的力量,即使时光倒流,但是「棗」家也将从这段历史中消失。所以说到底,这本书使在呼吁环保吗? 这本书最让我觉得温情的地方,是淡十郎这个人物,现在想起来我是在淡十郎身上看到了《豐臣公主》里大輔的影子。同样都是肥硕的中学生的形象,而且他们一点有不被世俗所污染,不断坚持并愿意呵护自己觉得珍贵的东西。特别是书里有一段,他们可以很轻易地绑架校长地女儿而对付校长的恶行,但是他们却没有这么做。另外,在最终决战地时候,大boss还特意让校长的女儿来见淡十郎最后一面。这种小动作的大气度,我真的很佩服也很喜欢。 最后解释一下这本书的书名。为啥这两个家族是世仇呢?因为他们在使用自己的力量的时候,对方都会听到一种很不堪入耳的声音。而当这两种力量同时使用的时候,则会发出一种“咻啦啦啦啦啦啦啦啦砰砰砰砰”的声音让当场有力量的人都觉得生不如死。其实,他们的力量都来自于“湖”,或者说是湖里的一种神兽。神兽在分别赐予他们力量的时候,也分别赐予他们在使用力量时的声音,一种是它打嗝的声音,另一种是它放屁的声音。也就是说,其实咻啦啦砰就是它打嗝加放屁的声音啦。
本来以为昨天一整天可以看完的,原来是我低估了三部曲电影的长度,所以昨天看了两部,最后一部拖到今天才看完。电影刚上映的时候,我似乎是看过前两部的,不知道为啥第三部的最后离别的那个场景我好像也有印象。我现在想起来,似乎印象最深的是Legolas刚出来的镜头,感觉Orlando Bloom是简直超越人类的帅。但是当初看的时候剧情什么的完全没看进去,一点也不知道在说啥。当年看完电影想尝试看小说,看了几页发觉各种诗歌不知所云也没看下去。十年后,今年读了《The Hobbit》小说后,突然觉得魔戒系列我也可以重新尝试一下。所以现在重看三部曲,我觉得至少这次情节什么我都看下去了。 先写几点简单的吐槽: 其实Sméagol/Gollum是最厉害的小强嘛,什么苦难都能幸存,最后把魔戒毁掉其实也有他的功劳。我到现在还没有想通连The Fellowship都勉强通过的有Balrog的Mines of Moria,Gollum是怎么活着出来的? 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对抗恶势力的时候,dwarf怎么仅仅派了一个代表来?dwarf的军队呢? Éowyn和Faramir怎么瞬间好上的? 我发觉不管是三部曲还是前传,回程都比去程容易好多啊。早知这样,当初就直接让那些老鹰送Frodo过去不是方便很多嘛? 对我来说,第二集水分好多,哭点都集中在第一集和第三集。可能是读了《The Hobbit》小说的原因,我一看到Bilbo多年后出场就有种想哭的冲动。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年纪大了的缘故,当初看电影里的“国王归来”的国王就是Aragorn觉得这个国王怎么那么老,但是现在看起来感觉的确Aragorn要比Legolas要更有气场要更帅。 的确跟《冰与火之歌》有相似的地方,特别是战争场面。最大的联系点是Sean Bean,他怎么老演这种苦情的类国王啊? 再说说正经的感想,关于Frodo,我觉得这个角色设计得太好了。其实我想到了前几天读的《包法利夫人》,所谓的魔戒不就是包法利夫人无法抗拒的欲望嘛。就算没有什么魔法,一旦和这种欲望长相厮守,自然是会被这种欲望所侵蚀的、甚至所控制的。所以魔戒会把Sméagol变成Gollum那个样子,所以在最后那一刻Frodo还是会舍不得把魔戒毁掉。Frodo刚碰到Gollum的时候就非常同情他,和Sam形成强烈对比的是Frodo一直非常同情并且信任Gollum。我觉得那是因为Frodo在Gollum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因为他们同是被魔戒影响的人。如果说Gollum身上还是可以存有一丝人性的话,那么说明Frodo的未来也是有希望的,所以Frodo会选择去用善良的眼光看待Gollum。这里只是浅尝即止的一点想法,待读了小说再来正名。
Filed in 电影我也看
|
Tagged Billy Boyd, Dominic Monaghan, Elijah Wood, Ian McKellen, J. R. R. Tolkien, John Rhys-Davies, Orlando Bloom, Peter Jackson, Sean Astin, Sean Bean, Viggo Mortensen
|
Saturday, August 11, 2012
包法利夫人 Madame Bovary Gustave Flaubert 周克希(译) 9787532741694 在看书的时候,我最常想到的是很小很小的时候我看的连续剧。说来我也觉得很惊讶,包法利医生第一次去出诊的时候看到爱玛、包法利夫人的情人全黑的披风包裹住她、包法利夫人和她的情人骑马外出,这些情节我都很有印象。原来这部作品的这部情节很早就在我幼小的记忆中留下的痕迹,但是我直到现在才真的去读这本书。 最近很流行的解读这本书的思路是包法利夫人并非一个仅仅作为道德批判对象的存在。不要把这个人物仅仅作为道德上的败类,而去发现她别的方面,不是还有一种说法“人人都是包法利夫人”嘛。我是抱着这么一个前提去读这本书的,到底包法利夫人的闪光点在哪?但是并没有达成。我的确是忍不住,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不断涌现想要唾弃她抽她的冲动。我是觉得,在看完这本书后,再去说包法利夫人怎么怎么好,我是说不出口的,也是说不出来的。但是其实我对包法利夫人的鄙视,并不在于她出轨或者是追求虚幻的情欲上面。且不去评判她心中梦想的内容(我觉得也轮不到我们去评判别人的梦想,这对包法利夫人也是不公平的),光说她毅然追求自己梦想的行为,我觉得这份决心无可厚非。我厌恶包法利夫人的点,在于她追梦的过程中,她那愿意为她自己的梦而牺牲伤害别人的没有下限。 关于同不同情包法利夫人。尽管我觉得包法利夫人是个十足的反面人物,但是我对她却还是同情的。为什么我对一个我觉得恶有恶报的人报以同情的心情?看似矛盾,其实我发觉我同情的并不是包法利夫人这个特定的人,而是所有经受悲剧命运的人。也就是说,不管好人坏人,只要是悲剧人物我都同情。因为我觉得作为人类,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并不是一个人作为个人可以掌握或者修正的。而不管是在什么时代或者什么样的社会背景,有的人就是混得很好春风得意,这纯粹是因为这些人运气好,正好具备了可以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下春风得意的特质。而那些悲剧人物之所以悲剧,也仅仅是因为他们恰恰正好具备了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下悲剧的特质。对于那些幸运的人,我没什么好说的;但对这些悲剧的人,我无法不生出同情之心。包法利的悲剧是什么,就是因为她天生的呀,所以我对她有同情的。 还有一点我是忽然想到的,从某种程度上一个和包法利夫人类似的人——天才Ripley。他们俩都是从自己最纯的那些欲望,一步一步走向了深渊。对于包法利夫人,我是一点也不能有代人的情绪的;但是对于Ripley,我却觉得很恐怖,因为我在看电影的时候我觉得每个最普通的人都可以是他,包括我自己。此时,我才明白“人人都是包法利夫人”这句话。既然人人都是Ripley,那么自然人人都是包法利夫人了。
Wednesday, August 8, 2012
三月的紅色深淵 恩田陸 周若珍(译) 9789574505050 这是一本构造非常用心、多层嵌套的小说。这本书名叫做《三月的紅色深淵》,里面分为四章,是四个相当独立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和一本同样叫做《三月的紅色深淵》的书有关,故事中的《三月的紅色深淵》也有四章,但是那四章的章节名和这四章的章节名不一样。虽然外面的《三月的紅色深淵》和里面的《三月的紅色深淵》的章节名不一样,但是其主题和结构却又是类似的。但是总的来说外面的和里面的根本就是两本书,讲的故事也完全不一样,但是却总有那么几样东西不断地穿梭在不仅外面而且里面的四个章节的每一个故事里面。这可能就是这本书精彩的地方吧。 如果把外面的这本《三月的紅色深淵》四个故事拆开来讲,也蛮有意思的。因为四个故事其实说起来都能算是推理故事,但是风格都迥然不同。每个独立的故事,在推理悬念的部分也设计得蛮精彩的。前三个故事都比较好懂(剧透反白):第一章讲的是年轻社员被邀请到董事长和他的朋友们设计的一场寻宝赌局中,所要寻找的就是《三月的紅色深淵》这本书,老人们详细描述了书中的情节,最终却发现他们拥有的也只是空白页的假书;第二章讲的是两位编辑搭上寻找《三月的紅色深淵》原作者的旅途,发现原来她们自己其中的一位竟然是原作者;第三章讲的是两个同父异母的姐妹死于悬崖,几经调查发现原来是姐姐一人无法承受其父亲是冷血杀人犯的事实想要让妹妹一起经历反遭妹妹报复,然后姐姐临死遗书激发某人写《三月的紅色深淵》;第四章有点玄乎,我似乎没怎么看懂,这是一个穿插着三条线索的故事,分别是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在不断分析自己写《三月的紅色深淵》的设计思路、第三人称在描述一人火车旅行、一个女孩在二月的最后一天去到某学校里的奇幻故事,故事中的悬疑人物是一个被当作男生养大的女生,分别被一个男生当作男生爱慕和被一个女生当作女生爱慕。 我感觉作者在不断地炫耀自己的写作才能,在一本书里面推理、温情、悬疑、恐怖、幻想,各种各样的风格都涉及到了。所以说,作者是写出获得第2届书店大赏冠军《夜间远足》的恩田陸,这一点也不让我意外。虽然在书中讲到里面的那本《三月的紅色深淵》的时候,作者通过笔下主人公的口吻不断强调里面的《三月的紅色深淵》的作者的性别很难琢磨,但是其实至少外面这本《三月的紅色深淵》女性笔触的迹象非常明显。而且我个人觉得恩田陸在这本《三月的紅色深淵》炫技有点过了。在这本书中在提到里面的那本《三月的紅色深淵》的时候,永远是在尽最大限度洗脑式地夸奖赞扬这本书,都让我觉得有点反感了。另外,我觉得外面的《三月的紅色深淵》的四个故事的故事性相当强(至少前三个故事性相当强),这样其实减弱了在结构上的与里面的《三月的紅色深淵》的呼应。可能就是因为这样,第四章的故事性才不那么强,但是这样结构性得到了呼应,但是故事却有点不知所云。
推理要在晚餐後2 謎解きはディナーのあとで2 東川篤哉 黃健育(译) 9789571047300 我去年在看TV版的时候还在惊讶,明明《推理要在晚餐後》这本书一共才6个故事,但是TV版的每集一个故事还分别都是独立的,电视编剧还挺会发挥的。直到《推理要在晚餐後2》出来我还以为是新的故事呢,可以拍TV版续集的故事呢。原来都是和TV版里一样的故事啊,原来这本续集书在日本的出版和TV版播出的时间段是一样的呀。東川篤哉主打的是推理加搞笑,但是其实我并不觉得怎么搞笑。之前我还有试图看TV版的《推理要在放学后》,但是看了一集就看不下去了,实在是太幼稚了。
看之前就在豆瓣上看到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不断循环而且很搞脑子,我最喜欢这种循环加搞脑子的电影了。但是今天真的看完这部电影以后好苦恼啊,因为明显有一条时间线无疾而终了呀。因为这种电影不像是一般的电影,要是那条线没提了,那么观众还可以自动忽略或者开放性地任这条故事线发展,这部电影里讲究的不就是所有的故事线都可以顺利循环吗?我最大的问题是:按照影片播放的顺序,第二次登上游轮的Jesse结局是怎样的或者说她是如何加入循环的?! 我是和两个同事一起看的这部电影,看完以后却只有我一个人苦苦在想这样问题,另外两位都不愿意为这种问题费神纠结。后来我试图在豆瓣上找寻这一问题的答案,大略地看了几篇分析文章,却更多的是在分析到底存在着2型Jesse还是3型Jesse。我的感觉是只有2型的,为了更好的证明我的理论和试图找出其中的联系,我画了以下时间线。 (剧透小心) 图中蓝色表示第一次轮回,红色表示第二次轮回,绿色表示第三次轮回; 实线表示从第一次登上游轮的角度顺下来的情况,虚线表示从第二次登上游轮的角度顺下来的情况。 整个人们在游轮上存活的时间里,几乎所有的情节都是一样的,即使有不同轮回阶段的人物交替存在,但是是同一的情节,比如在迷宫似的走廊里、或者在甲板上的误杀Victor、甚至在237房间里发生的事情虽然很多但实际上只是顺序上的差别。唯一的真正的不同一,仅仅发生两个地方。一个是在大厅里到底是Victor来掐Jesse还是两个Jesse面对面,第二个是在剧院里的事情,是三人都死在剧院还是夫妇逃了出来。在这两个地方发生的事情都是非此即彼的,也就是说其实就是这两个地方是循环的分节点。这样看的话,问题就比较简单了。往少了说,最少可以有2型的Jesse,往多了说,最多可以有4型的Jesse。因为在整个循环的过程中,Jesse面临着两个节点,分别不同的偏向的话,就有2*2=4条路线。 可能的4条路线: 在大厅被Victor掐,在剧院看到三人被枪击,手持斧头与蒙面人搏斗,回到开始,误杀Victor,去大厅用猎枪去指着自己,在剧院帮助夫妇逃命,丢项链,回到开始,目击自己误杀Victor,去剧院枪击三人,与拿着斧头的自己搏斗,被打下水 在大厅被Victor掐,在剧院看到三人被枪击,手持斧头与蒙面人搏斗,回到开始,误杀Victor,去大厅用猎枪去指着自己,在剧院帮助夫妇逃命,丢项链,回到开始,目击自己误杀Victor,去剧院枪击Greg却让夫妇逃掉,追杀夫妇,与没拿斧头的自己搏斗,被打下水 在大厅遇到用猎枪指着自己的自己,没用斧头和蒙面任搏斗,回到开始(?),去剧院枪击三人,与拿着斧头的自己搏斗,被打下水 在大厅遇到用猎枪指着自己的自己,没用斧头和蒙面任搏斗,回到开始(?),去剧院枪击Greg却让夫妇逃掉,追杀夫妇,与没拿斧头的自己搏斗,被打下水 我在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也在这里暴露出来了,即电影里根本没有交待蓝色的虚线是如何循环回去的,也就是我们根本我清楚到底路线3和路线4的Jesse是如何回到开始,并是如何继续循环的。 除了这一缺陷,我觉得电影中还有两点我想不大通的问题。 首先是关于,我个人认为,是电影里最恐怖的一个镜头,即那对夫妻里面的妻子逃命逃到最后到了一个甲板,发现上面已经躺满了各种姿势的她自己的尸体。同样的设定也发生在Jesse回到陆地后在路上开车撞死某种水鸟,当她要帮水鸟弃尸的时候,发觉那里已经有很多很多同样被撞死的水鸟了。还有很多很多掉在地上的项链和很多很多一模一样的纸条也都确认了这样的设定。这样的设定说明两个问题:第一,上一个循环的后果影响是一直存在着的;第二,Jesse所在的是是众多循环中的一个,也就是说她未必是在一个死循环中。说明的第一个问题,却和影片中其他的设定相矛盾:如果上一个轮回的结果在下一个轮回依旧存在的话,那么Jesse看到的海中尸体和栏杆上的血迹会突然消失呢?为什么Jesse还需要一次次地去在237的镜子上写字呢? 关于这个设定说明的第二个问题,正好引出了我第二点想不大通的问题。我们都知道主人公其实是一直在试图打破这个循环的,特别是当她意识到这是一个循环的时候。上面那个设定说明的第二个问题正好印证了Jesse的希望。因为尸体的不断累积说明每一次循环都是不同的(至少在最细枝末节的地方是是不同),那也就是说可能下一次的循环会出现打破循环的点。这就给了Jesse可以跳出循环的希望。但是与此同时,为什么Jesse又跳不出循环呢?那就是为什么她要再一次踏上小帆船,因为她知道只有像之前那样杀掉所有的任她才能回到陆地,才能有机会救自己的儿子。这样又变成了死循环。这点也是挺让人纠结的。就好像你想要减肥却又是必胖体制,你想要减肥,但是必须先活着,要活着就必须吃饭,一吃饭必然导致变胖,身体一胖还是想要减肥。 但是这在这部电影中还是有一个问题,即Jesse对自己和对这一循环的认知和记忆到底是怎样一个状态呢?很显然,她不是一直记得所有事情的,也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记得的。可能这也是剧组可以模棱两可地传达信息的地方吧,所以感觉这方面的依据也不是非常让人信服。 这点的妙处就是电影最基本的设定,也就是在游轮走廊里的那个Sisyphus(薛西弗斯)。Wiki上的关于这位希腊神话故事的说明:薛西弗斯以其狡猾机智闻名,他的机智令他囤积了大量财富。当他感到死神塔纳托斯差不多来时,他就蒙骗塔纳托斯令死神自己带上手铐,结果地上再没有人进入冥国,人们停止对冥王哈得斯进行献祭。宙斯命战神阿瑞斯去薛西弗斯那里释放塔纳托斯,塔纳托斯立即摄走薛西弗斯的灵魂。薛西弗斯临死前叫妻子不要对哈得斯作献祭,哈得斯及冥后佩尔塞福涅等不到献祭,薛西弗斯就希望哈得斯放自己回人间,叫妻子作献祭后再回来。然而薛西弗斯并没有依约回到冥界,这激怒了哈得斯,哈得斯再派塔纳托斯去摄走薛西弗斯的灵魂。由于薛西弗斯太狡猾,他被判要将大石推上陡峭的高山。每次他用尽全力,大石快要到顶时,石头就会从其手中滑脱,又得重新推回去,幹著无止境的劳动。 所以,说到底打酱油的Heather是死神吗? 欢迎拍砖指导。
不存在的骑士 伊塔洛·卡尔维诺 Italo Calvino 吴正仪(译) 9787544722797 分成两半的子爵 伊塔洛·卡尔维诺 Italo Calvino 吴正仪(译) 9787544722346 树上的男爵 伊塔洛·卡尔维诺 Italo Calvino 吴正仪(译) 9787544722803 其实这明明是一本叫做《我们的祖先》的书,这本书算是三部曲,就由《不存在的骑士》、《分成两半的子爵》和《树上的男爵》组成。大概四年前出版的那个卡尔维诺系列作品的版本,是很素的简装本,一本一种很正的颜色,很好看的。当时《我们的祖先》就很贴心地作为一本出版,太可惜了我当初没有入。今年译林出版社再出”卡尔维诺经典”,这个伪三部曲竟然被名正言顺地拆分成三本卖,而且都变成了硬皮精装,一点也不环保。 卡尔维诺的这三个故事都算是“魔幻现实主义”,又好像是童话。看上去很正经的故事线索,但是其基本设定都是非常大胆的虚构。《不存在的骑士》讲的是盔甲之内为空的骑士在战场上和为了荣誉追寻真相的故事;《分成两半的子爵》讲的是被炮火分成两半的子爵,分别作为纯粹的恶与善的存在,好玩的是纯粹的恶与纯粹的善并非像人们预想的那样受到老百姓的对待;《树上的男爵》讲的是一个和父母斗气的孩子一跃到树上,然后一辈子就都在树上度过了。 有可能是阅读顺序的问题,反正我最喜欢的是《树上的男爵》。十几岁地孩子,为了跟父母争一口气,倔强地不下树,追求知识也不下树,年级大了也不下树,继承父亲地爵位了也不下树,遇到心爱的对象了也不下树,领导人民参加革命也不下树,面临战争的后果也不下树,临死也不下树。这样的人物设定我怎能不喜欢呢。关于这三部曲的分析,我觉得光是看卡尔维诺自己写的后记就已经很有总结性了。毕竟,卡尔维诺在我的印象中本身就不是那种苦口婆心滔滔不绝讲道理的,而是脑子很好使又机灵十足的聪明人。 你们既然是随心所欲解释这三个故事的行家里手,就不应该被此刻我对它们的诞生所做的证言所束缚。我想使它们成为关于人如何实现自我的经验的三部曲:在《不存在的骑士》中争取生存,在《分成两半的子爵》中追求不受社会摧残的完整人生,《树上的男爵》中有一条通向完整的道路,这是通过对个人的自我抉择矢志不移的努力而达到的非个人主义的完整—这三个故事代表通向自由的三个阶段。同时我希望它们是三篇如人们所说的“开放性”的小说,首先遵循人物的发展逻辑,它们作为故事是站得住脚的,但是我希望在读者中引发的未曾预料的提问与回答过程中开始它们真正的生命。我希望它们被看成是现代人的祖先家系图,在其中的每一张脸上有我们身边人们的某些特征,你们的,我自己的。
一直没有看这部电影,因为我以前一直以为是类似于《美国派》的但是打着腐国旗帜的英国电影。今天看完才发觉我完全错怪它了,这部电影way beyond my expectation,也way beyond my understanding。其实它更像是英国版的《Dead Poets Society》,但是我觉得它要比《Dead Poets Society》还要特别。看完《Dead Poets Society》后会觉得特燃,看完《The History Boys》后不仅仅是觉得特燃,而且还有点别的什么味道。 我说我感觉好像没有全部看懂。其中包括一开始的时候电影暗示Hector的行径,我根本还以为全是一场误会或者是噱头或是学生的玩笑什么的。因为在我看来要是Hector的行径是真的如暗示那样的话,那这部电影的走向根本会变成正义维权之类的主题啊,于是我一直以为其实电影后半段会漂白Hector。事实上电影后半段的确把Hector漂白了,但是并不是通过很拙劣地把噱头圆回来,而是通过改造观众的想法(至少我的想法被改变了)。 关于我好像没有全部看懂的第二条证据是,我差不多看了四分之三的时候还是不知道这部电影的主角到底是谁。片名叫做“The History Boys”,主角自然是学生们,这的确不错。但是那么多学生,真的是个个迥然不同,每个都不完美,但每个都纯真得可爱。就算是在这些学生中有比较突出的,但似乎也不是这部电影真正想要诉说的主角。那么主角到底是Hector还是新来得Irwin呢?这也是非常颠覆性的安排。因为似乎套路总归是老的代表了迂腐和教科,而新来的小清新带来了积极正面的革新。但是电影中的Hector和Irwin两人似乎都不能被归类到这套路中。后来我才明白,其实正宫男主角就是Hector。在这个人物身上之前埋下的各种看似矛盾的伏笔也证实,Hector是这部电影的主角。 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部电影的结尾。就算是《Dead Poets Society》的结局也是超级积极的,毕竟在真正认识到真善美之后怎能不燃烧呢?但是《The History Boys》的结局不仅仅停留在了每个人保住了饭碗加每个人考进了牛津,这部电影给我们了一个超越开放式结局的结局。闪闪发光的Hector是不完美的,他的结局是怎样的呢?这些考上牛津前景一片光明的孩子的未来又是如何的呢?电影试图帮我们设想了一个可能性,当然正如所有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也是不完美的。这又让我想到了昨天重看的Doctor Who的S05E10《Vincent and the Doctor》:Every life is a pile of good things and bad things. The good things don’t always soften the bad things. But, vice versa – the bad things don’t […]
这部新参者的剧场版…………真的好烂,就单纯地列举各种槽点吧。(剧透反白) 最大地最明显地缺陷,自然就是推理部分。加贺恭一郎怎么那么没用,这个案子根本不算是他破的呀,他在剧中唯一的作用就是在真相大白后狂讲父亲的情义。作为一个多次拒绝参加自己父亲三周年祭的人,这番父爱的演讲一点也没有说服力啊。 新垣結衣就是来打酱油的吧?海报上的头像第二大的就是她了,但是就算是把她所扮演的角色的故事线整个剪掉,故事也完全成立啊。 这就涉及到这个故事最大的不合理的地方,就是作为噱头的死者的行为。为什么死者明明在还有力气求救的情况下,还是毅然独自跑到日本桥的麒麟像下?東野圭吾的解释一点也不合理啊!如果说他是抱着“因为坚信是自己儿子是罪人而想要鼓舞自己儿子赎罪”的信念坚持走到麒麟像的话,那他怎么丝毫不去思考为什么告诉他这一信息的同学要刺杀他呢? 中井貴一是跟東野圭吾签订什么协议了吗?难道是因为他在这部电影里扮演一个一出场就死掉的人物太出色了,所以就让中井貴一在最近播出的《東野圭吾ミステリーズ》中每一集都以“一出场就死掉的人物”的形象出现? 这位仁兄未免也太苦了,都被人玩弄得失去行为能力了,还要被自己的母亲决定这样的发型。 不是号称向井理有出演吗?人呢? 凶手竟然是根本没有两个镜头的编外人士?!这太不公平了,都不让观众得到更多的信息,太没有公信力了。作为一部推理剧,海报上有9个人,最终的大boss竟然不在其中?!与剧情几乎完全无关的加贺恭一郎他爸都出现了,这个凶手是有多小咖啊? 那么多槽点,我实在忍不住闭嘴安静看完再发作,所以在观看的过程中就一路和一起看的同事狂吐。可怕的就是,即使我们把很大部分的精力花在了讨论上,但是对于观看影片一点也不影响,可见故事讲的有多水。
Pure Andrew Miller B0052RMN1U 读这本书战线拖了好久,明明不是很长很长的长篇,我前后几个月才读完。其实书中的情节并不枯燥拖沓,但是我觉得自己根本没看懂。此书是2011年Costa Book Award的得主,不是号称Costa Book Award是偏向于并不是那么文学性的比较适合大众阅读的奖项嘛,为啥到现在我连这本书的主题是啥都没看出来呢? 故事大概讲的是,在法国大革命前夕,男主角Jean-Baptiste Baratte被派往巴黎某处负责一片公墓的拆迁。在这个拆迁的过程中,他碰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当地的生活在公墓附近的老百姓、有他借宿的一家人家、还有他召唤来帮忙拆迁的工人等等。我的感觉是,前半本的时候故事还讲的中规中矩的,但是中间忽然的一个事件似乎使主人公整个人物急转直下,那就是他借宿的家庭的女儿Ziguette在睡眠中砸他(剧透反白)。从那件事情开始,就好像把浑浑噩噩的主人公打开窍了一样,Jean-Baptiste瞬间就开始live his life了:衣服换回来、女人请回来、各种矛盾激化也去一一体验。 然后呢?这本书到底想说的是啥呢?我自己是没有想出来,于是只好看看wiki上面别人怎么说。首先这本书的书名的解法:James Kidd, writing for The Independent, stated “if this suggests one definition of purity, others are suggested by political undercurrents. Namely, the ideals that helped shape the French Revolution: Voltaire’s call to reason, Rousseau’s call to equality, and Robespierre’s call to arms.“然后关于主题,wiki上这么总结:the […]
Wednesday, August 1, 2012
专辑类 桑田佳祐 - I Love YOU -Now & Forever- 这是桑田佳祐的精选集,真的包含了很老很老的歌曲一直到现代的。撇开老歌编曲不谈,桑田佳祐的嗓子真的可以算是日本第一等的。好像最平淡的歌曲也会被他唱的有滋有味的,最厉害的是就算是看上去不是恨符合大叔形象的比较现代小清新的歌曲,他也会诠释地恰到好处。出色又不会太华丽的嗓音完全弥补了一脸色狼大叔的模样,真的恨好听。我特别喜欢这张精选集里的《明日晴れるかな》、《風の詩を聴かせて》和《明日へのマーチ》。 单曲类 スキマスイッチ - ラストシーン 大橋卓弥啥时候出个人新专辑啊?因为我觉得他的歌好好听啊,这张无限开关的单曲碟的两首也都超好听的。特别是第一首《Last Scene》,虽然超长的,有六分多钟,但是我就是听了停也停不下来。 ケツメイシ - LOVE LOVE Summer 我都以为決明子已经退出舞台了呢,因为我记得上次听他们的新歌都已经觉得快不行了。但是让我惊喜的是,他们今夏的这张单曲还不错。至少我是都能听下去,而且听得还算欢快吧。 倖田來未 - Whatchu Waitin’ On? 这首算是正式发行的吗?天后的新曲延续的是电子high歌风,感觉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