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21, 2023
今年的乌镇戏剧节是第十届了,抢到了两部戏票,应该算是很幸运了吧。反正现在我对线下戏剧节什么,已经很佛系了,买到现场看也是很麻烦人也超级多,买不到说不定也是可以不用看到不一定好看的戏。这次买到的这两部戏有蛮多共同点的,都是国外剧团来乌镇演的,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我都看过别的production。和之前看过的版本相比,这次乌镇戏剧节的感觉更好,算是加倍幸运了吧。 雪会展3号2023.10.28 情节感觉蛮属于原著的,娓娓道来,演到了就回忆到了。有直播影响,但也没有很多。 我当时记了很多的,现在找不到了,也不高兴重写了。这次乌镇戏剧节只看了两部,觉得这部更好看。 Tag: 克拉科夫新澡堂剧院, Orhan Pamuk, 魔山乌镇大剧院2023.10.28 舞台是一座山,很新的投影方式,投影都在山上,画面都是预制的,是疗养院里的每一个人物各种扮相打扮,现场的四位分别讲台词去配画面的口型。性别扮演是无差别或者颠倒的,唯有主人公Hans永远是是预制画面之外的。 魔山进去了就出不来了,对应中间有一段不是预录的,从山里面一直往下走,走到剧场后台再往下,一直是死循环最后是一个棺材。 主题,一个是时间(7分钟测体温的空白),一个是病痛和人生,一个是山下和外界的变化。 我自己读书的时候也没读完,但感觉这个话剧讲的要比书更简单直接一点,但是还是觉得差一点让我明白其中逻辑和顿悟的地方。 Tag: Burgtheater, Thomas Mann, Bastian Kraft,
Tuesday, November 5, 2019
今年的乌镇戏剧节,只看了两部戏,本来想看5个小时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但是根本抢不到。好在我觉得自己看戏心态越来越好了,不看不一定是损失,千辛万苦抢到票说不定还是个坑现场还要坐得很不舒服地熬几个小时也很痛苦。好在今年看的这两部虽然不是满分,但我都觉得蛮喜欢的。 特洛伊女人 2019.11.2 水剧场 先说情节,古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的《特洛伊女人》讲的是特洛伊战败,城中的贵族男人全被杀光了,贵族女人被瓜分掳走做奴隶等等。我觉得可以把剧情分为两个部分吧,一个是比较长的上半部在挑战成王败寇,后面有一个穿插在下半部的比较短的绿茶婊批斗会。 上半部主要是特洛伊女人在诉苦、控诉战争以及战败的不公。我当时的想法是,我觉得很少有比我最近读的《皮》那本书对战争更精准独特的解读了吧,虽然这本书是在特洛伊战争那么久之后。对于战争的理解,我觉得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比较超脱,成王败寇/落后就要挨打的思维方式非常务实,不像西方人那样会在生存的务实之外去追问一个本质的对错。这个一追问,问题就出来了。问题一:如果把追问定义为一种进步的话,很可惜的是这种进步往往仅发生于受到压迫的败方,即这些特洛伊女人身上。战胜方,即施暴方,不会去考究自己做错的地方,但是世界是战胜方的、历史书是战胜方写的。这变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一种。问题二:这个追问自古到今一直存在,为什么还没有内化成为人们对于战争之恶和平之重要的基本认识呢? 海伦的出现,我个人觉得蛮掉价的。我的意思是,在海伦这个活生生的人物出现之前,我会觉得这是一个挑起了世纪之战的美女,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但是海伦本人出现,来为自己的行为作争辩的时候,反而让人觉得她在越争辩越是她的错。 我之前在静安戏剧谷看过铃木忠志版的演出,也读过罗念生翻译的文本。有意思的是,我脑海中的特洛伊女人很苦地哭天喊地的情节记忆来源于铃木忠志版的表演,而原著文本里我只记得海伦的出场。 回到特佐普罗斯的这个希腊阿提斯剧院的版本。有好几个精彩的地方值得一提,比如一个人的歌队(murmur,高低音、唱歌、挥舞菜刀撒花)、从笑声到哭声很厉害、还有无麦演出。今年静安戏剧谷的时候见识了特佐普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同样是古希腊的剧作,但是观看的感受实在是不佳,就是觉得形式大过内容而且很压抑。但是这次的《特洛伊女人》,形式上依旧是特佐普罗斯式的,包括放满被丢弃的鞋子的圆形、演员用身体表演的节奏等等,却让我觉得很好看。我仔细思考了两者的差别,我觉得应该是场地的问题,上戏那个剧院除了老旧之外,字幕根本看不清,在黑暗中给人很负面的感觉,而乌镇的水剧场的开阔、在水桥旁的露天鸟语相伴、以及从黄昏演到天黑的跨度,看来古希腊戏剧真的是适合在这种开阔的地方上演。 Tag: Euripides, 提奥多罗斯·特佐普罗斯, 阿提斯剧院, 高加索灰阑记 2019.11.2 网剧场 现场电吉他大扣分,而且贯穿整部剧起承转合,但是太响刺耳音效又很差,好几次都被它的突然出现吓到、然后不得不继续忍受接下来的几分钟。把这个唯一的缺点先讲掉,后面全都是布莱希特的好。 古希腊的歌队就是布莱希特的故事叙述者(总结者),他的作品往往有一个人跳脱出来在向观众讲故事。这部由来自布莱希特故乡的柏林布莱希剧团的《高加索灰阑记》也是这样,刺耳的电吉他还伴随着这位故事的讲述者的出场。剧中的人物都很一致,思维一致,没有成长。可能是因为底层人物就是这样的吧,只有观众可能通过思考有丝毫的变化。 剧情是布莱希特借鉴了中国元代的灰阑记的故事,讲的是一夕政变,女佣收养了被大户人家遗弃的孩子,战后孩子的亲生母亲为了遗产来和女佣争夺孩子,刚上任的大法官借用所罗门式的灰阑记让两个女人抢孩子还决定谁是真正的母亲。 这本来是一个很苦的故事,80%的时间在讲女佣如何历经千辛万苦,遭受各种不公、欺负和误解,为的只是保下这个孩子。但是最后的法庭大戏一下子把整个故事扭转了,故事的意义也瞬间升华了。 对于法庭大戏,我的想法有这么几个阶段: 我有点不理解为什么女佣不把孩子还给亲生母亲。 法官一开始的时候说了一句女佣不是母亲,因为她不想让孩子一夜致富。这个逻辑好像和灰阑记是一样的,为什么结论是相反的,取决于外界对于母亲的价值观的判断。让孩子活下来享受荣华富贵,让孩子活下来挨饿受冻,让孩子去死免受世间苦难,现在想来哪个都有可能是亲生母亲的真爱的想法。 最让人玩味的是法官,到底是好是坏。如果是一个糊涂法官判了一个“几乎公正”的裁决,说明什么?世道不是坏法官当道吗? 最后是假妈妈赢了,等于是说明母亲=真爱是有漏洞的。我最觉得最厉害的地方是经过布莱希特的微调,把所有灰阑记的结局给反转了,然后把这个反转结合整部剧的最后一句台词来看,在一个颠倒的世界里获得的正义,也是一个“几乎公正的时代”了。 Tag: Bertolt Brecht, 柏林布莱希剧团,
Wednesday, October 31, 2018
第三年来乌镇戏剧节。人更多了,多到道路阻塞了,戏剧节带来那么多客流,是不是可以考虑稍微限流一下游客,否则人太多真的要出踩踏事件了。今年没有抢票神保佑,来两个周末,也只看了四场演出。 现场排队参加了一个小镇对话,讲的是从电影改编到话剧的主题,现场请的是去年的《黑夜黑帮黑车》的导演、今年的《黑暗中的舞者》的助理导演和《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的导演。对话的几位非常齐心但是可怜地捍卫了非商业化的戏剧的优秀。一看到是电影改编称为话剧,我就不想看了,这是我的偏见。这次听了讲座,感觉这些剧都蛮特别的,可以用舞台剧的特有的手法来讲一个电影镜头来讲的故事,让人非常好奇。但是冷静下来,我发觉其实听听就知道这些剧特点在哪里好在哪里,很可能比真看好很多。 等待戈多 Waiting for Godot 2018.10.20 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4号厅 超级有名的作品,大学的时候我读过一次剧本,根本get不到。这次看的是来自罗马尼亚的锡比乌国家剧院演出的版本,竟然觉得还蛮好看的,也不知道理解的对不对,至少觉得好像得到了一些启示。 剧中两个主人公每天的生活乏善可陈,偶尔遇到一些路过的人物启示也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于是他们在等待戈多。关于人生的出路,好像全部要靠戈多了。 这部剧一共就两幕,其实两幕发生的事情差不多一模一样,两个人先是自己对话一下,然后碰到两个很奇怪的人,然后一个小孩子来跟他们说戈多不来了。一样的戏为什么要演两遍?因为在第一幕结尾的地方,第一次看到小孩子过来,终于有人提到这个戈多的影踪了,所以结果是充满了希望。第二幕开始的时候,感觉主人公的心情都好多了,因为昨天没有来,而且小孩证实了的确有戈多这个人,他们并没有在纯粹地自我欺骗等戈多。但是当第二幕在重复第一幕的情节的时候,这个不仅是在说第二天的事情,等于是在说明一个每天都重复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戈多昨天不来今天不来,其实是前天也没来大前天也没来明天不会来后天也不会来。两天的重复暗示了永恒的每一天,这招蛮绝的。 每天重置重复的设定几乎就是科幻的路线了,但是科幻作品往往有一个符合科幻的合理的解释(往往让人恍然大悟因此觉得很好看),然而这部剧并没有,有的也仅仅是荒诞本身了。这里的荒诞又和不确定性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我记得一开始两个主人公在讨论和戈多的约定时间的时候太有意思了,每一个元素都可以是不确定的点。约的是周四,“记得”是周四吗,约的是“周四”吗,“今天”是周四吗,周“四”是指一周的第四天吗,以此类推,可以永远不确定下去。 戈多是等不来了,那么还有别的出路吗?他们也有认真地考虑过,别的出路要么是死(在树上吊死),要么是分开。先说死,是死不了了,因为他们找不到绳子,预示着死不可能是出路(?)。再说分开,我觉得这个地方也很有意思,因为我一直在想这个等待戈多的动作,为什么有两个主人公一起在等,明明可以一个人等啊,有什么差别呢?但是剧里面不止一次地提及两个人的关系,也不止一次地讲到如果分开,可能可以走出一片新天地。如果从正面理解,那就是人生没有出路和希望,至少可以彼此依靠取暖共同经历。我的理解更偏向它的反面,我觉得作者暗示的三条出路(戈多、死、分开),除了戈多不值得指望,另外两条路都走得通。但是人们就是逃避自由,而且这都不是人们的偏好,而是人们自然的设定造成。人们太弱了,就是宁愿去等一个不靠谱的“救世主”的来临,也不可能去死或者独立(因为做不到)。 本次演出特别改编的地方,我不是很理解。一个是在舞台的一边(但是很显然是舞台的一部分)有一个女人坐在沙发上,她一边看着舞台上的主人公的表演,一边对着一本类似剧本的东西,时不时地敲一下铜锣。一开始我没理解铜锣的意思,后来听到前排的观众在休息的时候讨论,才理解原来铜锣每敲一次代表时间的流逝。但是为什么这样的行为要摆在舞台上特别演给观众看呢?还有在第一幕落幕的时候,有三个穿着兔子服装的人弹奏乐器,这又是为什么呢? 魔力魔音魔法 Breaking the Silence 2018.10.21 水剧场 导演在开演前,先做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介绍。这部剧讲的是一对音乐家夫妇,由于政治理念的冲突矛盾层出,有一天丈夫失踪了,妻子则在脑海中回想并试图寻找她的丈夫。 故事好像很简单,但是真的很好看。 先说情节的部分。我在听到导演说到政治理念conflict的时候,我还觉得她说得很婉转,因为我一直觉得其实不存在什么政治冲突,存在的只是真相和欺骗。对于这对夫妻,在看到一半的时候,我依然坚持觉得他们之间的政见不同仅仅是因为一个知道真相另一个不知道不相信真相而已。但是慢慢地,我意识到我太偏执了,现实生活中就是可能存在知道真相但是对此有不同追求和判断的人。普通人(大多数的人)完全可以主动地选择一个安稳的生活方式、选择逃避自由,就好像剧中的哪个妻子一样。这样的话,会不会大多数人选择逃避自由就变成民主的专政了?但是前提也是先民主自己选择的专政,还是不一样的。 虽然可以感觉到有明显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向,其实也是基于真实人物以肖斯塔科维奇为原型的。其实讲到这对情人、又是东欧独裁背景、又是音乐家,让我不禁想到了波兰电影《冷战》。《冷战》的主题好像更多的是爱情,而不是音乐或者政治,但是尘埃落定想一想的话,不是为了爱,艺术或者政治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魔魔魔》这部剧最终还是回归了爱的主题。如果是爱的主题,政见不一样的人别在一起不就行了,政见不一样的人相爱就受苦感觉很公平啊。 再说说表达形式。很特别的地方是,这是一部用现场演奏的音乐撑起来的一部(音乐)剧,而且是在室外演出,在江南水乡古风建筑的背景之下,再配合林中的此起彼伏的鸟鸣,真的太赞了。而且表演的途中,还下起了绵绵小雨,观众全部坐在剧场的台阶上,披着雨衣,台上则是照常演奏乐器表演,感觉真的蛮有意境的。 剧中有一段,也被用来做海报的场景,就是社会和谐的音乐想起来,女主头上扣着一个垃圾桶军事化地踏步前行。其实戴着垃圾桶根本看不见道路,但是还是这边走着,一开始是很有朝气很有信心的,后来越走越乱。这段的讽刺太真实了。话说回来,这样一部抨击审查的剧可以在中国通过审查来演出,真的太幸运了。 神奇理论 Théorie des Prodiges 2018.10.27 乌镇大剧院 从生命的起源、到语言到各种发展(数学、逻辑)到宇宙到万物神奇,分成好多章节,先是由一个虚拟影像的好像天文台讲解员的人大概说几句,然后再配合各种以肢体舞蹈为主体的表演,融合服装、歌曲、灯光、舞台效果来表达这个章节的主题。 这个点子不错,我一直以来也喜欢这样的东西,但是感觉编剧野心太大,实际表现出来的东西不够精准到位也不够让我觉得惊艳。从舞蹈动作看到数学、逻辑、智慧之美,我感觉我在看芭蕾的时候就很震撼,而且芭蕾完全做到了,还是在不经意之间本来只是为了表达一些别的情感的时候就可以顺带做到的。现在更多的是奇形怪状的服装的现代舞,理论上束缚更少、可变化的空间更大,却还做不到。 中间有唯一一段使用英语来描述的主题,讲的是社会发展起来了,但是却出现了问题。背景音乐不断地用英语重复“What’s wrong with the world”,台上的舞蹈演员很机械地摆姿势,感觉太中二了。然后我突然体会到一个问题,相对于法语,英语对于观众来说更为熟悉。一旦一个主题是用英语来讲的时候,就会觉得很low,这种感觉就好像是央视在采访你幸福吗,弄得好像只有用比较高冷的语言来比较严肃地讨论一个非生活化的问题才比较合理。但是其实这种结论站不住脚,现在看着法语讨论比较哲学的问题很合体,其实是不管用什么语言来表述都蛮中二的。 说话的手 2018.10.28 乌镇大剧院 全场是四位演员用手语表演,然后加配音和翻译字幕。算是一个手语大杂烩。先是用不同地区的手语规范来表达同一个词,让大家知道手语的种类很多并不是全球统一的。然后每一个演员讲了一下关于自己的故事,自己是为什么使用手语,又是如何长大的,为此有什么想法等等,最后一个演员还炫技表演了一番(好像是自己发明的)配音打碟手语。最后又说这个群体其实不团结,缺失属于这个群体共同的文本,于是要求全体起立,合唱聋人的赞美诗。 这是什么表演?感觉更像是一个没有设计好的科教片吧。虽然我通过这出戏了解到表演者以及那个群体的不易,但是不能因为是弱势群体出演或者是弱势群体的主题就直接高分啊。刚开始的第一个女孩讲自己的故事的时候,我觉得很好的,她还特别强调了她所说的仅代表她自己,她不能也不可能代表某一个群体。但是最后突然转到所有演员齐唱赞美诗,寻求团结和强大。这个矛盾太明显太可笑了吧,这还是同一部剧吗?
第二年来乌镇戏剧节,可以那么集中的看到那么多剧,各个剧场往来又如此方便,还买到了2017年版的木心美术馆出的扑克牌,非常满意。只是怎么感觉人比去年还多了呢,太拥挤了。今年看了4部,比去年多1部,明年再接再厉。 影子(欧律狄刻说) 2017.10.28 乌镇大剧院 古希腊神话故事里的俄耳甫斯和欧律狄刻是一对恩爱夫妻,欧律狄刻被毒蛇咬死后,俄耳甫斯去冥界救她,但是他却在带着欧律狄刻离开冥界之前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于是欧律狄刻又重新陷于冥界深渊。这部戏剧是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把情节放到了现代,再用欧律狄刻的视角重新讲了一遍故事,整个故事的意义全被颠覆了。 先说这部剧的表现形式,很赞!在整个舞台的最上方有一块大屏幕,实时播放在舞台上拍摄出来的画面,几乎可以独立成为一部影片。观众也是主要通过观看这部实时拍摄的影片来了解剧情。然后舞台上最中央是一辆汽车,作为很多情节发生的地点,周边再有一些简单的布。很神气的就是,这些看上去一尘不变的简单的布景,在镜头的拍摄之下,在大屏幕上呈现的画面就是很精致没有一丝破绽的电影画面。记得以前看纸电影的时候就已经很惊艳了,现在真人表演也可以如此天衣无缝真的很厉害。而且还有一点特别的是,当看到屏幕播放的画面的同时,可以看到镜头外的演员的种种举动,差不多还可以看见一点剧情的前瞻,蛮有意思的。 回到故事的内容,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部剧是想说欧律狄刻自己主动地不要去爱也不要被爱,于是她通过这样的选择继续待在冥间,就可以逃脱影子人生。这样的结局,我有一些mix feeling。一方面,故事里的女主现代的职业是一名作家,她到最后留在冥间了变得很能写。我可以感受到她非常顺滑的文笔不断地在描写她的某种完美得状态,但是同时我却在想,如果连现实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羁绊都没有意义的话,写出来的东西还有什么是有意义的呢?另一方面,我又觉得这种“人生的意义在于没有人生”的领悟很高级,生存延续下来的往往反倒是很烂的东西,或者说往往只有很烂的才能生存延续下来。 我唯一感到不满的地方,是主办方不管是在剧目分类上,还是附赠的评论期刊上,都把这部作品列为女性主义。为什么一定要解读成女性主义呢?这件事情换成男的也可以啊,比如毛姆。主人公除了是女人还是很多特性的人,把它解读成为女性主义太不女性主义了。 另,我不得不承认我中间睡着了好几次,不知道是不是中了去年《赌徒》的诅咒,一来这种大段大段的德语的旁白就等于催眠了。睡了一觉,我自己还脑补了一些梦中的情节进去到戏里,这也算是交互式体验了嘛,哈哈。 圣女贞德 JOAN 2017.10.28 国乐剧院 太难看了!这部是真真正正的女性主义题材,四个演员全是女的,所扮演的贞德也是女的,想表达的内容也毫无疑问是女性主义的。 前半部分是一些很抽象的没有语言的东西,有两个屏幕ppt放着一些很惊悚的画面,现场的四位演出者做着一些重复却毫无美感的动作(比如下跪、发出一种卡在喉咙里的声音等等),先把观众恐怖死、恶心死、吓死。后半部分是女性独白,太无聊了。我理解独白的意思是说别人无权定义贞德,那她又为何可以定义呢? 前半段的抽象和后半段的独白是重复的所以是矛盾,感觉像表达的东西是一致的,却重复了。而且两种我都不喜欢,前者太实验让观众感到不舒服,后者好像诗一样的愤怒感也让人觉得反感。 我中间又睡着了,只看到一个人的独白,和朋友交流才知道原来四个人都独白了。 海选哈姆雷特 The Rehearsal, Playing the Dane 2017.10.29 网剧场 第一幕是三位演员来试镜哈姆雷特,分别表演了一段哈姆雷特的戏,然后让所有的观众去投票。第二幕,虽然是不带妆不着戏服,但是是比较正常地出演哈姆雷特的剧情。在第一幕里被最多投票选中的那个人饰演哈姆雷特(我看的那场是第三位小哥),落选的两位分别饰演Rosencrantz和Guildenstern。 我觉得可以把这部剧理解为三个层次:剧(及其改编)、海选、一开始和最后讲的背景故事科普。这么看来的话,这部剧还蛮有意思的。但是我一点也不喜欢让观众投票的桥段,也不理解投票的意义,难道第二幕不同的演员饰演情节会有所不同? 我对这部剧的最大的期待,和我其实最想把票投给的对象,是开场的时候出来过一下下的那只狗。而且期刊还剧透说,最后狗会带着哈姆雷特王子的围领出场。等到最后没有,好失望啊。 另,有中文演出的人是因为来的演员不够,在当地找的吗? 第十二夜 Twelfth Night 2017.10.29 乌镇大剧院 序厅 两天来看的最后一部戏,据说也正好是今年的乌镇戏剧节结束的最后一部戏。用的还是莎士比亚的本子,比较特别的地方是全男性出演。这部戏的情节是各种巧合和小心思小阴谋的混搭,是一部很轻松的喜剧,只能说莎士比亚太厉害了! 中文版的演出也还可以,我个人不是很喜欢过于本土化的地方。所谓的过于本土化,就是把一些当代的中国的笑点放在改编剧本里,还有用方言搞笑,这些笑点的表现我觉得都太low了。但是整场演出的氛围很好,现场的观众相当地给面子,愿意贡献笑声甚至和台上的演员互动。
第一次去乌镇戏剧节,给我的感觉很不错。有戏剧节的氛围,还有很多路边的各式各样的现场小型表演,乌镇的景色也比我料想的要美很多。要是游客稍微再少一点就完美了。另外,看戏真的是体力活。 戈多医生或者六个人寻找第十八只骆驼 2016.10.15 乌镇大剧院 这是一部改编自德国作家德万尼茨(Dietrich Schwanitz)的作品,讲的是在某精神病院里由戈多医生带领五个自以为是著名剧作家的人的对话,他们分别是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皮兰德娄(Luigi Pirandello)、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尤涅斯库(Eugène Ionesco)和贝克特(Samuel Beckett)。这部剧厉害的地方是它到处都是梗,到处都是相互引用,到处都是上一层的meta。 整场剧是以排练对词的形式表现的 每一个自以为是剧作家的人都在以那个剧作家的口吻讲话 最后每个人都自白知道自己是在假装剧作家,其实是在假装那个假装剧作家的精神病人的研究人员 戏剧知识匮乏的我,对于剧情的掌握由于全部停留在最表面的程度,所以反而比较顺畅。但是如果真的要看懂这部戏,需要累积很多很多的知识,然后再看明白它对这些知识的运用和评价,肯定会更过瘾。而且因为一共有六个角色,每个角色都可以用自己所扮演的剧作家的角度和技法来评判别人的角度和技法,也可以用别人的角度和技法来评判自己的或者别人自己的角度和技法。这也是点题的地方,那第十八只骆驼的故事是说三个儿子分别得到了父亲17只骆驼的1/2、1/3、1/9,只有找到第18只骆驼并最终把这第18只骆驼还回去他们的分配才能圆满。在那么多看待世界的眼光和角度之中,我们可以选择一则属于我们自己的,而当我们找到那第十八只骆驼的时候会有新的境界。 赌徒 2016.10.15 乌镇大剧院 这是德国柏林人民剧院改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赌徒》。舞台设计得很赞,四个不同的场景来回切换,其中一个是剧院模式的,会实时播放在第五个场景或者在其他地方现场拍摄的镜头。全程都是德语对白,节奏却又是非常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带人生道理分析的话痨式的。演员们都超级厉害,那么长的演出,却非常流畅。 活久见,第一次看了一场长达四个半小时的话剧。 我其实并没有理解为什么需要演那么长,的确是有一些大戏冲突性很强需要花一点时间,但是很多东西我觉得都可以很简略地带过的。 我应该只睡了上半场大概半小时的时间,中场休息喝了一罐可乐后下半场还都挺过来了。 堂吉诃德 2016.10.16 沈家戏园 很小的一个场地,超级简单的布景,是由两个来自西班牙的老外演出的木偶剧。全程没有语言对话,只有一些咿咿呀呀的用语气表达意思的对话。非常老实地讲《堂吉诃德》的故事。 这是这次乌镇戏剧节我看的最失望的一部戏。首先,它的场地太昏暗,剧情又演得太中规中矩很无聊,我这次真的是昏睡到靠平衡不稳的时候惊醒。然后,我心中的神作《堂吉诃德》被演绎成这样毫无新意的故事,感觉简直是在嘲讽堂吉诃德了。 说个和这场演出无关的话题,我最近想到一个支持我喜欢堂吉诃德的脑洞理论,叫做没有来龙去脉的厉害。每一本小说、每一个故事或者每一段历史,当我们得知背景介绍和历史介绍以后(有时我们会主动地去了解这些),主人公的行为会显得更合情合理(因为这样这样的背景于是ta作出了那样那样的行为),但是从反面却凸显了主人公作为一个人的自由意志的弱化。有因有果的水到渠成的成功,值得称赞的点在哪呢?但是做事没有逻辑的人,也不厉害。只有真正看清机械结果的道路而主动选择了另一条的才厉害,所以堂吉柯德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