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Category Archives: 电影我也看

HOLY MOTORS

前一阵读GEB,读到一段印度数学家拉玛奴衍的故事。说是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代收到一带拉玛奴衍寄给他的研究发现,但是不能确定其内容的真假。哈代运用的推理方法是:“他们必定是真的,因为假如它们不真,不可能会有人具备杜撰它们的现象力。作者肯定百分之百地城市,因为大数学家比具有如此难以置信的技巧的窃贼或骗子更常见。”哪一个更可能呢,别出心裁的骗子,还是天资过人的数学家,其概率显然偏向于前者。这种出人意料的推理方法,我以前从没有有意识地主动采用过,一旦把这种方法理论化,似乎是一个很好的日常处理问题的方法,不纠结。但是最近我碰到了一个瞬间摧毁这一方法的案例。 昨天晚上我去看上海电影节展演的《Holy Motors》。这是一部法国电影,影片中的对话95%都是法语,剩下一些片断的英语,播放的屏幕中自带了日语翻译的字幕,在屏幕下面的LED放的是中文翻译字幕。日语字幕是百分百对应法语对话的,但是中文字幕完全对不上。我简直惊呆了,是一句也对不上!就连很明显的剧中人物在说一段数字,日语字幕显示的是一串对应的阿拉伯数字,而中文字幕显示的却是完全不搭界的别的什么东西。就好像是一个聋子在看这部电影的画面,然后完全自我发挥在给这些画面编对话,而且这个翻译连剧中人物的关系也全是自己瞎编的。能把这长达两个小时的电影全部的对话都自己编出来,并且时间轴和句子的大概长度都能对得上,自己本身还成一套逻辑。这样花的功夫其实一点也不老老实实翻译的要少,原来别出心裁的骗子的概率还是不小的。但是这样的翻译更给人一种侮辱感,一种在挑战观众智商的感觉。 回过头来说这本电影本身,据我印象这个主人公一天里面有7、8个rendezvous。(从一开始我就被中文翻译忽悠了,这里关键的数字我记得中文翻译的正好是相反的意思,说是没有什么议程。)主人公被一辆limo载着,在巴黎四处游荡去执行一个个的任务。凭我的记忆,第一个是邻街乞讨的老妇,第二个是特效演员,第三个是抢女人的痴男,第四个是接女儿回家的父亲,第五个是黑道暗杀,然后遇到老板自问自答工作的理由,第六个是在香街枪杀,第七个是临死跟侄女别离的老人,然后主人公遇到了昔日的故人,第八个是回家见猩猩妻儿。(在找海报的时候,突然看到还有一个在教堂弹手风琴的rdv,但是记不清是在哪个任务后面了。)越到后面越让人觉得是一部科幻片,痴男和女模特的互动,几乎死了可以复活得完好如初的,猩猩的家族,到最后limo车之间的对话(点了这个holy motors的题)。想要表达的,就我能理解的,无外乎是暗指人们人生中不断遭遇的像是演戏一样的假面具。但其实面具与面具之间又不一样,至少在前几个任务中,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在执行的时候几乎是一种麻木的样子,没有什么抵触的情绪。但是随着时间不断的推移,一个任务接着一个任务完成之后,再加上他碰到Kylie Minogue后,身心俱惫,我们能清除地感受到他在执行最后一个任务时的再三犹豫和不甘。但是这最后一个任务到底是真的任务还是现实的回归呢?因为明明他在执行这个任务之前就拿到了当天应得的所有报酬了呀。还是说明了这个主人公只要踏出了这辆holy motor,他所有的人生都是任务?看完略感郁闷。

悪の教典

去年冬天的时候,为了给电影版的《悪の教典》造势,有播TV版的四集《悪の教典-序章-》。当初我拿那个序章跟湊かなえ的《高校入試》比,完败,但是现在把真正的电影版的看下来,看来还不一定谁胜谁负。 电影里面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一开始的时候人物比较多,而且每个人物都是很零碎的几个镜头交待,很多人物背景情节需要观众自己脑补,好在电影给出的镜头虽少、但是暗示足够多。而且我非常惊讶自己对亚洲人竟然也有脸盲症:那个高材生和那个跟老师搞基的同学我到电影看到三分之一才看出来原来是两个人;另外那个小流氓同学和最后存活下来的裸男,我也是到很后面还依然搞混(看到一半我惊呼“那个人不是已经死了嘛”,原来是我看错人了。)因为有序章的铺垫,而且在电影的前半段就能看到伊藤英明主演的蓮実老师是一个反面人物。我最近一直在看Ripley系列,同样是反面人物作为第一主角的,我其实还满好奇这部《悪の教典》里的蓮実老师会如何一步一步地排开重难达到目的地。一直到蓮実老师的第一次失误,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就特别有“看好戏”的心态,看看这个标榜如此聪明的反派会如何化解这个失误。让我完全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失误竟然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转折,接下来的情节急转直下,一发不可收拾。 我很难想象这部电影的原著貴志祐介和写出榎本系列推理小说的同一个人,如此“杀根”的情节我猜测跟导演三池崇史也脱不开关系。同样是班主任和一帮班级里的孩子的黑暗关系,作为观众的我会很自觉地跟湊かなえ的《告白》作比较。但是其实蓮実老师的level不知道要比森口老师高出几个数量级,原因不仅仅在表现手法上,而且在于动机上。森口老师的动机显而易见,而且非常好懂,她对学生们做出的影响和伤害是单一的;然而蓮実老师的动机是隐藏的,他究竟为什么要对学生做出这样的事情,或许深究一下真的可以拍续集了。不知道原著到底和电影相差多少,自从这本书11年入围本屋大賞我就想看了,但是似乎直到这两个月才被翻译过来。 最后说一下我个人的观影感受。我昨晚看完后,就随手打了一个3.5星,因为我觉得其实可以把这个蓮実老师写得再饱满一点的,另外我觉得电影里的几对情侣的情节十分滥俗没意思,还有就是山田孝之戏份好少。但是我低估了这部电影后半段的影响,这后半段基本就是有点像《Kill Bill》里见一个杀一个的血腥情节。我不该在看完这部电影后直接睡觉的,因为我半夜睡到一半梦境中全是蓮実老师的血腥暴力,完全没有睡好。这说明这部电影后半段的影响力之大,为了这个,我愿意把这部电影的评分加到4星。

Cloud Atlas (film)

我觉得这是一部值得好好想一想的电影。如果把电影中的六个故事完全独立地分开看的话,有的几乎不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有的是老套到极点。刚看完电影的时候,我还会纠结这六个故事之间的时间线索到底是什么,两个故事之间的连接点是什么。但是我现在想想这些连接点也是其次的了,真正的看点就在于那部音乐的名字一样,The Cloud Atlas Sextet,在于这六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和交互。我想在不看别的影评的基础上,自己梳理看看《云图》的脉络。根据wikipedia,六个故事的名字分别如下,为了方便起见,我给每个故事起个好记的单字中文名。 海 “The Pacific Journal of Adam Ewing” (1849) 音 “Letters from Zedelghem” (1936) 核 “Half-Lives: The First Luisa Rey Mystery” (1973) 老 “The Ghastly Ordeal of Timothy Cavendish” (2012) 韩 “An Orison of Sonmi~451” (2144) 后 “Sloosha’s Crossin’ an’ Ev’rythin’ After” (2321) 最明显的出发点就是那个同样形状的胎记,每一个故事里分别有一个不同的人拥有那个胎记。在[海]里,是Jim Sturgess扮演的那个被害绅士Adam Ewing;在[音]里,是Ben Whishaw扮演的那个年轻音乐家Robert Frobisher;在[核]里,是Halle Berry扮演的记者Luisa Rey;在[老]里,是Jim Broadbent扮演的玩转老人院的Timothy Cavendish;在[韩]里,是Doona […]

天地明察

2010年的本屋大賞的获奖作品是冲方丁的《天地明察》,却一直迟迟没有被翻译成中文引进。没想到电影版反而能先看到了,这是我急着把这部电影看完的一个原因。看完觉得电影还是差那么一口气,不知道这口气在原著上有没有补着。 故事的主角是日本的第一位天体学家安井算哲(后改名为渋川春海),算是从他的少年一直讲到他全国成名的时候。内容讲的是那个时候的安井算哲还只是一个围棋棋手,但是对数学、天文特别感兴趣,而那时日本用的历法是由中国引进的已经延用了八百年的宣明历,由于地理和时间上的差异,这部历法已经不准了,于是安井算哲试图寻找新的历法并在日本推行。所谓的“天地明察”就是指在天文方面算得很准的意思,这个说法感觉非常高级。 我最喜欢的是故事的前半段,相信很多人也和我一样,就是安井算哲初出茅庐的时候。年少的安井算哲展现的形象就是一个一心想着自己喜欢的数学和天文的天然呆,走起路来是丢三落四的跑的,碰到新的难题了就是求知若渴的专研,在工作上也是用最真诚的态度来追寻最原始的人类的梦想。这样的安井算哲实在是太可爱了。但是到了后面的高潮部分,就有点让我看不大下去了。后半段着重于安井算哲寻找到了历法的真相,并试图推行新的正确的历法,此时他遇到种种困难(大多源于政治保守派系),甚至把切腹作为自己最终的赌注。这样的人物照道理我应该是会很喜欢的:拥有最纯真的梦想,并为此不惜一切的追求,但我却总觉得这个人物中间断了一截。我仔细想了想,发觉其实安井算哲前半段的追求都是为了他自己,探求更多的知识、把天文容纳在自己的胸怀中,这都是很个人的事情;而后半段他挣扎的是把自己认为正确的历法推广到全日本,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把证明“那么个人的追求”的方法定义成“让世人接受并因此获益”的呢?在读《艾伦·图灵传》的时候,我是明确觉得“冷追求”没有“燃烧追求”打动我的。但是为什么在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却又觉得安井算哲的前半段的“冷追求”的动人程度要比后半段的“燃烧追求”高很多呢?我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倒戈自己之前的想法的呢?以后有机会读读看原著,或许原著里能找到更多的解答。

The Hobbit: An Unexpected Journey

作为一个完全不是魔戒迷的观众,当年电影三部曲就看不下去,今年虽然突击把电影三部曲看完了,书却读了第一本再没有翻开过第二本。说了那么多负面的信息,其实我是想说我却非常意外地偏爱魔戒的这个前传很多很多。我也不是什么资深爱好者,只是简单记录一下我的观感。 真的很好看!我觉得这部电影真正做到了这本小说想要表达的一种情绪,那就是从平淡无奇却又温暖舒适的生活中跳出参与到一场冒险。这种又激动又期待的感觉抓的很准,至少我可以很容易地像在读书的时候那样有代入感。 这又不得不再一次说到选角,能让Martin Freeman来演真的是捡到宝了。 只有一本的这个《The Hobbit》被分成三个部分拍成电影,挺让我惊讶的,其实我觉得能一集拍完就已经很完美了。因为被分成三集,必然要增加一些内容使情节更为丰富,所以书中本来只是配角的矮人们成为了主角(起码是第二男主角)。这些矮人们,特别是镜头比较多的那几位,都太帅了啦。但是“矮人”和“帅”这两个词什么时候同时在一个句子中出现过呢?电影中的Thorin和我想象中的也有差距,它过于强调了矮人王子的这一身份,并且不断铺垫他的苦大仇深,给我恍然是在看Aragorn的感觉。这一点是我不太喜欢的,这也是我个人觉得原著《The Hobbit》优于LOTR三部曲的地方。 我第一次看所谓的高帧率(HFR),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心理作用,我发觉好多动作的细节都很丰富,最直观感觉就是有时好像是突然在看快进动作似的,还蛮好玩的。 update 30/12/12 二刷记录 跨年前又去台北看了一场,也是HFR的。只能人体物理翻墙去看电影,好可悲。我必须老实说,我觉得没有看第一遍的时候那么好看了。看第一遍的时候心思都在惊叹怎么那么多好看的地方,无暇去顾及我不喜欢的地方。在看第二遍的时候,这些我不那么喜欢的地方对我而言,渐渐明显了起来。简单地做些小记录: 拍的太像LOTR了!我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好事。我在看书的时候,很明显地觉得这是和LOTR完全不同的故事。但是在看电影的时候,如果一晃神,真的有点穿越到LOTR的感觉。看书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场adventure,而在看电影的时候会有很沉重的“重振矮人民族雄风”的使命压迫。 关于Bilbo答应参加冒险的处理跟原著根本就是冲突的呀,电影中的Bilbo感觉是糊里糊涂然后瞬间想法大逆转来参加的,而书中的Bilbo几乎是被骗去冒险的(我更喜欢书里的这一设定)。 我想看Bilbo为主角的电影!而不是Bilbo和矮人王子联合主演的故事。 这些吐槽,我还是很期待第二部。

SPEC〜天〜

我简直无法接受啊!不是都是特别篇吗?而且不是都号称是“起承转合”中的一部吗?为什么电影版的《SPEC~天》比TV版的《SPEC~翔》难看那么多!!!好歹让我苦等了有半年多啊,前两天还在回味《SPEC~翔》有多好看呢,为啥把我那么多的期待全部浇灭了?《SPEC~天》到底在说些什么呀?一会儿讲讲什么几年后的未来,一会儿讲讲什么第三预言,一会儿讲讲simple plan,一会儿讲讲一十一,一会儿讲讲濑文的私生子——但是这些情节都没有凑到一起啊!整部电影散乱到不行,而且作为这部电影大boss的一十一最后是如何被打败的,这不科学啊。难道堤幸彦是故意放一集超级好看的[翔],再放一集超级难看的[天],于是就可以让观众加速期待由向井理演终极大boss的下一部吗? 我还是去回味一下《SPEC~翔》里的那段舞蹈吧。 再附一张当麻的呆萌表情图集。

LIAR GAME REBORN

从两个比较割裂的角度来看待这部新的剧场版《LIAR GAME REBORN》,卡司和剧情,分别都没有到达很高分。 先说卡司,没有戸田恵梨香后的《LIAR GAME》真的没有以前的好看!多部未華子我从来就没有好感,《鹿男》里面就是一副不合时宜的拽样,本来很想看的由恩田陸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夜間遠足》,一看到多部未華子在海报上的样子就倒足了胃口便放弃了。所以这次看《LIAR GAME REBORN》,我是完全冲着松田翔太和之前《LIAR GAME》剧情的好名声而强拾信心的。但是多部未華子在这部电影中饰演的新女主角,其实根本没起到什么女主角的作用,差不多就和其他的参赛选手一样都属于路人作用。戸田恵梨香扮演的神崎直虽然脑筋真心“直”,但至少人家不是令人厌恶的一根筋;而这位篠宮優感觉就是人性有缺陷嘛,如何从无助到有归属到背叛再到无私,这个过程在48小时内的发生不科学啊。 故事方面,能有新的剧场版出现,我还是蛮惊喜的。毕竟人家甲斐谷忍还一直再不停地画嘛。这次“抢椅子”的游戏设置,其实比以前的相较稍微复杂一点,我也是看了两次说明才看明白的。简单地吐几个嘈。 我到现在对规则还是有点疑问,到底被淘汰的人是不是都能一直能投票的。因为好几轮就算是没有人放弃投票,计票的总数也不等于20呀,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从第一轮开始就有3把椅子是空着的,那为什么后来只交待了秋山意外地找到了一把,那其他的呢? 秋山他们是如何收集到最后获胜的那个人的金币的呢?他们不是没有被收买过吗?最后几轮他们哪来的金币去收买别人? 在我看来,最后最有实力获胜的,难道不是那个只剩下自己椅子的白衣男吗?因为其他两方都必须争取他,他的谈判权力是最大的,只要他要求随便和哪方交换椅子或者随便加入哪方不就都赢了嘛。 这个白衣男的选择,我个人觉得就像这部电影的结局一样,是这个故事的最大bug。最后为什么会如此和平地平分金币?这个方案,其实在一看懂规则的时候,大家都能想到的。为什么没有实施,那就是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这20个人中间肯定是有人想要赢的,只要有一个人这样想,那这个方案就不可能被成功实施。然后故事的结尾却是如此突兀,试问从游戏开始到游戏结束,真的每个人都有如此质的变化了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最后一轮大家怎么还都会被秋山用金币收买呢? 当然,剧情的设定也有相当妙的地方,我喜欢: 可以把有效金币变成无效金币;把无效金币变成有效金币。 把名义上的抢椅子游戏解构成小组竞争的面貌。 那些没有抢到椅子而被淘汰的人却可能是最大的赢家。 必须把自己的获胜可能性消灭才能获得真正的胜利。 总之,我期待甲斐谷忍接下来的作品+戸田恵梨香快回来吧!

Doctor Who S07E05 “The Angels Take Manhattan” 小吐另赠Looper加吐

抛开最后五分钟,这一集相当的精彩!我非常非常喜欢。魔法特创造的Weeping Angels,后来虽然重新回来过好多次,但是最惊艳的到底还是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后面的几次感觉有点滥竽充数的意思。但是我却很喜欢这次Weeping Angels的回归,终于不是打酱油的了,终于在情节上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而且最关键的是,如同Dalek的nano演变一样,Weeping Angels也有了更多的存在形式,最厉害的当然就是自由女神Weeping Angels。 这最后的五分钟是这一集的最大的败笔,原因有二。一是Ponds夫妇离开了,二是Ponds夫妇这样离开极度不合理啊!关于第一条原因,的确是很无奈,也怪不了谁。但是关于第二条原因,编剧怎么就不能想一个稍微圆一点的故事呢?为什么Doctor不想办法去救Rory就直接宣布无效了?还宣称是什么fixed point,然后宋江阿姨一个劲的在旁面帮腔? Doctor就是想要Rory死吗?之前在Winter Quay里面,Doctor已经宣布过一次Rory的死讯了,然后不做任何积极的寻找出路的动作,于是立即被Ponds夫妇用行动活生生地证明Doctor的判断是错误的。马上发生同样的事情后,Doctor还是依然不做任何努力就要放弃Rory了,这不合理啊! 还有一点我觉得非常奇怪,为什么Doctor那么在意宋江阿姨的那本小说?在知道了其中的某些情节后就非常坚信固执地说历史必将发生。这种尊重时间因果关系的理论我懂,而且我也非常赞同。但是凭什么说宋江阿姨的小说就是事实的完美重现呢?我的意思是,宋江阿姨写的书是小说,而且完全可以是“虚构类小说”,不需要跟历史一样啊。虽然在书里面写了宋江阿姨的手断了,但是完全可以Doctor帮助宋江阿姨不把手弄断,然后嘱咐宋江阿姨在小说里把自己的手写断,这样就没有任何的冲突了呀。 Amy到底是什么时候帮这本小说写的跋呢?如果宋江阿姨有能力把这本书送给Amy让她写跋,为什么Docotr之后就不能重新找到Amy和Rory,然后他们又可以继续三个人的旅行呢?就算Amy和Rory被Weeping Angels送到了以前,为啥Doctor就不能去把他们用Tardis救回来呢?这个讲不通啊! 题外话,这一集的解某些情节很容易让人想到《Inception》和最新上映的《Looper》。虽然《Looper》似乎风评超好的,但是我还是觉得没有这一集的Doctor Who好看。我在这里再顺带便吐一下《Looper》。 感情线太糟了吧!Joseph Gordon-Levitt和Emily Blunt的激情戏如果还只算是俗套的话,那Bruce Willis和许晴的感情简直是莫名其妙和烂到极点啊。怎么科幻设定极有想法的作品,其中的感情线可以若到这种程度?(同样参见《黑暗森林》) 我死也不相信Bruce是Joseph的未来,这明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啊!怎么可能从一开始就懂得let go的Joseph会变成那么心胸狭窄一心只知道用武力理解决问题并且能对小孩下毒手的Bruce?!年轻人比老年人对人生还要豁达,年轻人比老年人还要懂道理,如果这是同一个人,这不科学啊。 TK的设定过于明显。一开始引入TK的概念的时候就很突兀,很容易让人猜到后面情节与TK的必然关系。 Emily的孩子对她的态度是如何转变的?前一秒钟还大发火发飙骂Emily是骗子而且从来不承认是妈妈,下一秒钟就已经被母爱软化而且紧紧拥抱大喊妈妈了,这其中的变化契机是啥呀?没有令人信服的交待啊。 我同意一个人的记忆可能是薛定锷之猫的状态的,或许真的是多种可能性记忆存在着的,不同的情况下某一种会显得特别真实。但是对于身体物理上的变化为什么会是同步发生的呢?难道不应该是前后的因果关系,或者是由于已经分裂成平行世界而没有关系吗?但是这部电影的大结局也完全是构建在这样的同步变化的基调理论之上的,从逻辑推理的角度让我有点接受不了。而这一点,则是另一个我喜欢“The Angels Take Manhattan”这一集的原因之一,因为至少从时间旅行事物变化的角度,它是一个圆的故事。而且我喜欢它的理论,一旦产生paradox,则与之相关的世界则会崩裂。如果真的可以依照这样的逻辑的话,Emily和她的孩子最后又怎能劫后余生呢? 最后一条是关系演员的。除了我,还有人觉得这部电影中的囧瑟夫不像他本人吗?另一个彩蛋式人物是老巢的老大(Jeff Daniels饰),外表还看不大出来,他一开口就暴露身份了,不播新闻来做黑老大了呀。

The Dark Knight Rises

我本来就不是美漫英雄改编电影的饭,虽然几年前看过Christopher Nolan的上一部《The Dark Knight》,但是对其中的情节几乎忘得一干二净了。再加上最近身边不少朋友告诉我的观后感,让我今天在踏进电影院的时候是怀着最低限度的期望。尽管影片非常长,但是我却是怀着满意的心情看完的,一点也没有觉得电影票浪费的失望心情。简单的吐几个槽。 这是一部写满Christopher Nolan名字的电影,搭配上那几个Christopher Nolan最心爱的演员,一瞬间会发觉似乎是在看另外某部这位导演的作品。但这同时也意味着这部影片的叙事结构非常的让人放心,至少我是一点也没有感觉到什么特别大的尿点。 关于大boss的设定,我不得不说漏洞百出啊。 大boss的终极目的到底是啥?是折磨蝙蝠侠吗? 为啥明知Miranda会被当成人质的时候,猫女在把蝙蝠侠和Lucius救出来的时候不顺便把Miranda带出来? 在警长发现空车的时候,明明已经可以很清楚地意识到内鬼是谁,为啥不及时通知蝙蝠侠呢? 我一点也没有明白让那个城市陷入孤立后的走向,虽然有很明显的讽刺意味,但是其中的因果发展关系一点也不合理。 关于形象的设定。虽然我记不大清上一集的情节了了,但是我印象很深的是上一集里面的两大反派不仅个性十足,而且人物非常饱满。反观这一集,虽然Bane的形象很突出,但是其渊源曲折并不能让我信服。

The Lord of the Rings (film series)

本来以为昨天一整天可以看完的,原来是我低估了三部曲电影的长度,所以昨天看了两部,最后一部拖到今天才看完。电影刚上映的时候,我似乎是看过前两部的,不知道为啥第三部的最后离别的那个场景我好像也有印象。我现在想起来,似乎印象最深的是Legolas刚出来的镜头,感觉Orlando Bloom是简直超越人类的帅。但是当初看的时候剧情什么的完全没看进去,一点也不知道在说啥。当年看完电影想尝试看小说,看了几页发觉各种诗歌不知所云也没看下去。十年后,今年读了《The Hobbit》小说后,突然觉得魔戒系列我也可以重新尝试一下。所以现在重看三部曲,我觉得至少这次情节什么我都看下去了。 先写几点简单的吐槽: 其实Sméagol/Gollum是最厉害的小强嘛,什么苦难都能幸存,最后把魔戒毁掉其实也有他的功劳。我到现在还没有想通连The Fellowship都勉强通过的有Balrog的Mines of Moria,Gollum是怎么活着出来的? 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对抗恶势力的时候,dwarf怎么仅仅派了一个代表来?dwarf的军队呢? Éowyn和Faramir怎么瞬间好上的? 我发觉不管是三部曲还是前传,回程都比去程容易好多啊。早知这样,当初就直接让那些老鹰送Frodo过去不是方便很多嘛? 对我来说,第二集水分好多,哭点都集中在第一集和第三集。可能是读了《The Hobbit》小说的原因,我一看到Bilbo多年后出场就有种想哭的冲动。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年纪大了的缘故,当初看电影里的“国王归来”的国王就是Aragorn觉得这个国王怎么那么老,但是现在看起来感觉的确Aragorn要比Legolas要更有气场要更帅。 的确跟《冰与火之歌》有相似的地方,特别是战争场面。最大的联系点是Sean Bean,他怎么老演这种苦情的类国王啊? 再说说正经的感想,关于Frodo,我觉得这个角色设计得太好了。其实我想到了前几天读的《包法利夫人》,所谓的魔戒不就是包法利夫人无法抗拒的欲望嘛。就算没有什么魔法,一旦和这种欲望长相厮守,自然是会被这种欲望所侵蚀的、甚至所控制的。所以魔戒会把Sméagol变成Gollum那个样子,所以在最后那一刻Frodo还是会舍不得把魔戒毁掉。Frodo刚碰到Gollum的时候就非常同情他,和Sam形成强烈对比的是Frodo一直非常同情并且信任Gollum。我觉得那是因为Frodo在Gollum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因为他们同是被魔戒影响的人。如果说Gollum身上还是可以存有一丝人性的话,那么说明Frodo的未来也是有希望的,所以Frodo会选择去用善良的眼光看待Gollum。这里只是浅尝即止的一点想法,待读了小说再来正名。

Triangle

看之前就在豆瓣上看到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不断循环而且很搞脑子,我最喜欢这种循环加搞脑子的电影了。但是今天真的看完这部电影以后好苦恼啊,因为明显有一条时间线无疾而终了呀。因为这种电影不像是一般的电影,要是那条线没提了,那么观众还可以自动忽略或者开放性地任这条故事线发展,这部电影里讲究的不就是所有的故事线都可以顺利循环吗?我最大的问题是:按照影片播放的顺序,第二次登上游轮的Jesse结局是怎样的或者说她是如何加入循环的?! 我是和两个同事一起看的这部电影,看完以后却只有我一个人苦苦在想这样问题,另外两位都不愿意为这种问题费神纠结。后来我试图在豆瓣上找寻这一问题的答案,大略地看了几篇分析文章,却更多的是在分析到底存在着2型Jesse还是3型Jesse。我的感觉是只有2型的,为了更好的证明我的理论和试图找出其中的联系,我画了以下时间线。 (剧透小心) 图中蓝色表示第一次轮回,红色表示第二次轮回,绿色表示第三次轮回; 实线表示从第一次登上游轮的角度顺下来的情况,虚线表示从第二次登上游轮的角度顺下来的情况。 整个人们在游轮上存活的时间里,几乎所有的情节都是一样的,即使有不同轮回阶段的人物交替存在,但是是同一的情节,比如在迷宫似的走廊里、或者在甲板上的误杀Victor、甚至在237房间里发生的事情虽然很多但实际上只是顺序上的差别。唯一的真正的不同一,仅仅发生两个地方。一个是在大厅里到底是Victor来掐Jesse还是两个Jesse面对面,第二个是在剧院里的事情,是三人都死在剧院还是夫妇逃了出来。在这两个地方发生的事情都是非此即彼的,也就是说其实就是这两个地方是循环的分节点。这样看的话,问题就比较简单了。往少了说,最少可以有2型的Jesse,往多了说,最多可以有4型的Jesse。因为在整个循环的过程中,Jesse面临着两个节点,分别不同的偏向的话,就有2*2=4条路线。 可能的4条路线: 在大厅被Victor掐,在剧院看到三人被枪击,手持斧头与蒙面人搏斗,回到开始,误杀Victor,去大厅用猎枪去指着自己,在剧院帮助夫妇逃命,丢项链,回到开始,目击自己误杀Victor,去剧院枪击三人,与拿着斧头的自己搏斗,被打下水 在大厅被Victor掐,在剧院看到三人被枪击,手持斧头与蒙面人搏斗,回到开始,误杀Victor,去大厅用猎枪去指着自己,在剧院帮助夫妇逃命,丢项链,回到开始,目击自己误杀Victor,去剧院枪击Greg却让夫妇逃掉,追杀夫妇,与没拿斧头的自己搏斗,被打下水 在大厅遇到用猎枪指着自己的自己,没用斧头和蒙面任搏斗,回到开始(?),去剧院枪击三人,与拿着斧头的自己搏斗,被打下水 在大厅遇到用猎枪指着自己的自己,没用斧头和蒙面任搏斗,回到开始(?),去剧院枪击Greg却让夫妇逃掉,追杀夫妇,与没拿斧头的自己搏斗,被打下水 我在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也在这里暴露出来了,即电影里根本没有交待蓝色的虚线是如何循环回去的,也就是我们根本我清楚到底路线3和路线4的Jesse是如何回到开始,并是如何继续循环的。 除了这一缺陷,我觉得电影中还有两点我想不大通的问题。 首先是关于,我个人认为,是电影里最恐怖的一个镜头,即那对夫妻里面的妻子逃命逃到最后到了一个甲板,发现上面已经躺满了各种姿势的她自己的尸体。同样的设定也发生在Jesse回到陆地后在路上开车撞死某种水鸟,当她要帮水鸟弃尸的时候,发觉那里已经有很多很多同样被撞死的水鸟了。还有很多很多掉在地上的项链和很多很多一模一样的纸条也都确认了这样的设定。这样的设定说明两个问题:第一,上一个循环的后果影响是一直存在着的;第二,Jesse所在的是是众多循环中的一个,也就是说她未必是在一个死循环中。说明的第一个问题,却和影片中其他的设定相矛盾:如果上一个轮回的结果在下一个轮回依旧存在的话,那么Jesse看到的海中尸体和栏杆上的血迹会突然消失呢?为什么Jesse还需要一次次地去在237的镜子上写字呢? 关于这个设定说明的第二个问题,正好引出了我第二点想不大通的问题。我们都知道主人公其实是一直在试图打破这个循环的,特别是当她意识到这是一个循环的时候。上面那个设定说明的第二个问题正好印证了Jesse的希望。因为尸体的不断累积说明每一次循环都是不同的(至少在最细枝末节的地方是是不同),那也就是说可能下一次的循环会出现打破循环的点。这就给了Jesse可以跳出循环的希望。但是与此同时,为什么Jesse又跳不出循环呢?那就是为什么她要再一次踏上小帆船,因为她知道只有像之前那样杀掉所有的任她才能回到陆地,才能有机会救自己的儿子。这样又变成了死循环。这点也是挺让人纠结的。就好像你想要减肥却又是必胖体制,你想要减肥,但是必须先活着,要活着就必须吃饭,一吃饭必然导致变胖,身体一胖还是想要减肥。 但是这在这部电影中还是有一个问题,即Jesse对自己和对这一循环的认知和记忆到底是怎样一个状态呢?很显然,她不是一直记得所有事情的,也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记得的。可能这也是剧组可以模棱两可地传达信息的地方吧,所以感觉这方面的依据也不是非常让人信服。 这点的妙处就是电影最基本的设定,也就是在游轮走廊里的那个Sisyphus(薛西弗斯)。Wiki上的关于这位希腊神话故事的说明:薛西弗斯以其狡猾机智闻名,他的机智令他囤积了大量财富。当他感到死神塔纳托斯差不多来时,他就蒙骗塔纳托斯令死神自己带上手铐,结果地上再没有人进入冥国,人们停止对冥王哈得斯进行献祭。宙斯命战神阿瑞斯去薛西弗斯那里释放塔纳托斯,塔纳托斯立即摄走薛西弗斯的灵魂。薛西弗斯临死前叫妻子不要对哈得斯作献祭,哈得斯及冥后佩尔塞福涅等不到献祭,薛西弗斯就希望哈得斯放自己回人间,叫妻子作献祭后再回来。然而薛西弗斯并没有依约回到冥界,这激怒了哈得斯,哈得斯再派塔纳托斯去摄走薛西弗斯的灵魂。由于薛西弗斯太狡猾,他被判要将大石推上陡峭的高山。每次他用尽全力,大石快要到顶时,石头就会从其手中滑脱,又得重新推回去,幹著无止境的劳动。 所以,说到底打酱油的Heather是死神吗? 欢迎拍砖指导。

The History Boys

一直没有看这部电影,因为我以前一直以为是类似于《美国派》的但是打着腐国旗帜的英国电影。今天看完才发觉我完全错怪它了,这部电影way beyond my expectation,也way beyond my understanding。其实它更像是英国版的《Dead Poets Society》,但是我觉得它要比《Dead Poets Society》还要特别。看完《Dead Poets Society》后会觉得特燃,看完《The History Boys》后不仅仅是觉得特燃,而且还有点别的什么味道。 我说我感觉好像没有全部看懂。其中包括一开始的时候电影暗示Hector的行径,我根本还以为全是一场误会或者是噱头或是学生的玩笑什么的。因为在我看来要是Hector的行径是真的如暗示那样的话,那这部电影的走向根本会变成正义维权之类的主题啊,于是我一直以为其实电影后半段会漂白Hector。事实上电影后半段的确把Hector漂白了,但是并不是通过很拙劣地把噱头圆回来,而是通过改造观众的想法(至少我的想法被改变了)。 关于我好像没有全部看懂的第二条证据是,我差不多看了四分之三的时候还是不知道这部电影的主角到底是谁。片名叫做“The History Boys”,主角自然是学生们,这的确不错。但是那么多学生,真的是个个迥然不同,每个都不完美,但每个都纯真得可爱。就算是在这些学生中有比较突出的,但似乎也不是这部电影真正想要诉说的主角。那么主角到底是Hector还是新来得Irwin呢?这也是非常颠覆性的安排。因为似乎套路总归是老的代表了迂腐和教科,而新来的小清新带来了积极正面的革新。但是电影中的Hector和Irwin两人似乎都不能被归类到这套路中。后来我才明白,其实正宫男主角就是Hector。在这个人物身上之前埋下的各种看似矛盾的伏笔也证实,Hector是这部电影的主角。 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部电影的结尾。就算是《Dead Poets Society》的结局也是超级积极的,毕竟在真正认识到真善美之后怎能不燃烧呢?但是《The History Boys》的结局不仅仅停留在了每个人保住了饭碗加每个人考进了牛津,这部电影给我们了一个超越开放式结局的结局。闪闪发光的Hector是不完美的,他的结局是怎样的呢?这些考上牛津前景一片光明的孩子的未来又是如何的呢?电影试图帮我们设想了一个可能性,当然正如所有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也是不完美的。这又让我想到了昨天重看的Doctor Who的S05E10《Vincent and the Doctor》:Every life is a pile of good things and bad things. The good things don’t always soften the bad things. But, vice versa – the bad things don’t […]

麒麟の翼

这部新参者的剧场版…………真的好烂,就单纯地列举各种槽点吧。(剧透反白) 最大地最明显地缺陷,自然就是推理部分。加贺恭一郎怎么那么没用,这个案子根本不算是他破的呀,他在剧中唯一的作用就是在真相大白后狂讲父亲的情义。作为一个多次拒绝参加自己父亲三周年祭的人,这番父爱的演讲一点也没有说服力啊。 新垣結衣就是来打酱油的吧?海报上的头像第二大的就是她了,但是就算是把她所扮演的角色的故事线整个剪掉,故事也完全成立啊。 这就涉及到这个故事最大的不合理的地方,就是作为噱头的死者的行为。为什么死者明明在还有力气求救的情况下,还是毅然独自跑到日本桥的麒麟像下?東野圭吾的解释一点也不合理啊!如果说他是抱着“因为坚信是自己儿子是罪人而想要鼓舞自己儿子赎罪”的信念坚持走到麒麟像的话,那他怎么丝毫不去思考为什么告诉他这一信息的同学要刺杀他呢? 中井貴一是跟東野圭吾签订什么协议了吗?难道是因为他在这部电影里扮演一个一出场就死掉的人物太出色了,所以就让中井貴一在最近播出的《東野圭吾ミステリーズ》中每一集都以“一出场就死掉的人物”的形象出现? 这位仁兄未免也太苦了,都被人玩弄得失去行为能力了,还要被自己的母亲决定这样的发型。 不是号称向井理有出演吗?人呢? 凶手竟然是根本没有两个镜头的编外人士?!这太不公平了,都不让观众得到更多的信息,太没有公信力了。作为一部推理剧,海报上有9个人,最终的大boss竟然不在其中?!与剧情几乎完全无关的加贺恭一郎他爸都出现了,这个凶手是有多小咖啊? 那么多槽点,我实在忍不住闭嘴安静看完再发作,所以在观看的过程中就一路和一起看的同事狂吐。可怕的就是,即使我们把很大部分的精力花在了讨论上,但是对于观看影片一点也不影响,可见故事讲的有多水。

冷血

冷血 In Cold Blood Truman Capote 杨月荪(译) 9787505900899 这本是一周之前读完的书了,当初读的时候感慨还颇多的,现在再想写点什么却想不出来有什么具体的点了。反正传说中的新式非虚构类小说的开山鼻祖的作品算是拜读过了,比我预料当中的要好看。其实两年前我读卡波特(Truman Capote)的《蒂凡尼的早餐》的时候,对于这位作者是没什么特别大的好感的。所谓的《蒂凡尼的早餐》,光看标题就有种“在宝马里落泪”的意味。但是可能卡坡特真的是有他的实力在,并且他有足够的想要证明自己的愿望,所以这本《冷血》在孕育而生。 现在再来评说Perry到底怎样、Dick到底怎样,我觉得没什么意思,因为我从来不觉得作者把这么一本书写出来是为了让读者去以“法官”的角度去评判这两个人物。我从这本书里看到的这部书标题的含义。 从第一个层面,我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从能冷血。对于相当一部分人而言,即使想要变得冷血也是相当不容易的。我觉得冷血的支撑点是对某一事物的纯粹的执着,因为对某一事物真心在乎了,并且在乎得忘乎所以了,才会对那些和这一事物对立或者无关的东西变得冷血。什么叫冷血,冷血就是指对一样东西失去了该有的最基本的情感判断。也就是说当全心全意地只想着某个东西地时候,才会失去对别的东西地情感判断。 从第二个层面,所谓的冷血是不是就是一种百分百的负面的玩意呢?我觉得这里也是需要打个问号的,冷血只是一种中性的态度,还是需要通过其动作本身来判断。比如说,我非常冷血地打死一只蚊子,我冷血因为我本身对蚊子没有任何情感判断,但是这也并不能说明我的冷血的行为就是令人发指的。 从第三个层面,书名的冷血最明显的指认肯定是针对这两位犯人的凶行,但是仅仅指的是这两位吗?肯定不是的。冷血的反面是什么?如何做到不冷血呢?我个人的理解就是去care。我从书中得到的信息就是要在自己的世界之外,也别忘了有别人的存在。如果真的是大家真的像书中Perry姐姐一样的话,那岂不是又多一了一份冷血吗? 电影《Capote》我是紧跟着书一起看的,以卡坡特这个名字命名的这部电影,其实讲的仅仅是以卡坡特为主角的他写《冷血》这一段的故事。其中披露了不少他在写《冷血》的时候在现场调研的事,特别有他和Perry之间的一段羁绊。可能是我比较愚钝,在看书的过程中,我真的没有看出来作者对于两位犯人之间有任何的偏向,而且一点也没有看出来作者对其中的任何一个人有把自己影射进去。但是在看电影的时候,这一偏向就相当明显。正如电影中卡波特的那句台词一样:就好像Perry和我生长在同一个家,有一天,他站起来从后门出去了,而我走的却是前门。光是能从这个角度把卡波特本人和这一凶手联系在一起,这已经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电影了。

僕達急行 A列車で行こう

看这部电影我学到的第一条教训是,短途旅行在飞机上看电影,来回是同一个航空公司的航班是多么重要。事情是这样的,在出发的飞机上,我非常意外地发现电影节目单里竟然有这一部《‪僕達急行 A列車で行こう‬》。我原以为能这么快看到前不久才在日本上映的我想看的电影是非常难得的,于是立马点开看了(其实我回来一查,国内各大视频网站都已有货了)。可是整个航班的过程还没有这部电影长,于是我不得不半吊着隔了几天才在回程的飞机上看完。 这部电影在豆瓣上的中文翻译叫做《让我们乘A列车前行吧》,非常直译;在航空公司的节目单里翻译成《列车宅男》,直戳主题。松山ケンイチ和瑛太分别饰演两大男主角,讲的就是这两位对列车特别钟爱的男青年的故事。故事不仅涉及这两位(分别的)爱情和事业,更意欲说明他们对列车的喜爱远远超过了对爱情和事业的喜爱,结果就是他们事业成功爱情失败。不得不说两位主角在影片中的表演相当到位,一看就真的是一心一意喜欢列车的人,而且一个比一个天然呆。最搞笑的是,只要是两位主角单独相处的戏码,都给人一种错觉,好像下一秒这两个人就要拥抱了似的。当然这部电影要是用这样恶俗的眼光去看的话,肯定就没什么意思了,至少相信主创人员肯定不是希望观众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电影的。那这部电影到底在讲什么呢?我觉得它在讲一种很纯真的感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时这些爱好在一个人的生命中的地位比日常生活还重要。不仅如此,这些兴趣爱好甚至可以是各种各样,不怕不被人理解的。就算是电影中对列车几乎是同样热血的两位,他们的偏向也不尽然想通,一个喜欢边做列车边听音乐的搭配,另一个对列车上的配件爱不释手。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爱好,即使再少见或者古怪,只要投入的感情是纯真的,那就是可贵的。所以这部电影的叙事手法也是走纯朴派的,简单的故事情节,加上看似普通的列车和车窗外的风景,再搭配上对列车最纯真的热爱,就很美好了。 所谓的对于交通工具的爱好,我以前一直不怎么能理解。火车不就是火车么,飞机不就是飞机么,这是从甲地到乙地的一个工具,有什么好关注的呢,有啥大区别呢。就好像当初在看电影《La Moustache》的时候,一点也看不懂为啥男主角在迷失自我之后要在香港轮渡上不断地来来回回地坐。直到最近我才慢慢体会到其中的奥妙,我好像明白了一些,其中似乎真的是有治愈的功效的。这已经是我近期看的第二部铁路主题的电影了,另一部是《阪急電車 片道15分の奇跡》,而且都是很温馨的很正面的。再想到我们身边,要么就是苦难的春运,要么就是令人怒斥的铁路事故,差距就在这里。

丰臣公主(映画)

今天参加了一个观影活动,终于看了电影版的《丰臣公主》给看了,只能说书真的比电影好很多很多。在开始看电影之后,主办方有请来嘉宾将两句话,嘉宾说《丰臣公主》有点像《达芬奇密码》。讲这话的时候我完全懵了,我以前在看书的时候,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两部作品一点点的相似之处呀。然后看电影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了这是什么意思,因为这部电影版的《丰臣公主》真的就是大阪版的《达芬奇密码》。所以说,电影版根本就把重点搞错了呀。虽然说线索人物的确是那三位审查员,但是主角绝对是大阪国内平平淡淡生活的孩子和大人呀。比如电影中不断强烈并回顾松平和他爸的情节,有时间重复好几遍,为啥不把时间更多给大輔和他爸呢?所以还是去看书吧! 几点槽点。1)刚开始看到审查员两男一女的组合时,我是如何也不能把綾瀬はるか和书中的白富美联系在一起的,后来一看果然綾瀬はるか还是饰演天然呆的角色。2)鹿男玉木宏还特别来打酱油了一个镜头。3)观影结束开始讨论的时候,观众提出的第一个竟然是:“丰臣公主和丰臣秀吉是什么关系?”快两个小时的电影等于白看了。

阪急電車 片道15分の奇跡

这是一部非常温情的电影,改编自有川浩的同名小说。故事讲的是穿梭在宝冢和西宫北口之间的单程15分钟的阪急电车,在这一条电车线路上的乘客们,看似完全平行没有交叉点而又有足以改变人生的互动。讲了好多个人物,其实真正的主角说起来也就三人:一个是被男友劈腿而坚持穿婚纱去参加婚礼的女屌丝,由中谷美紀出演(中谷美紀实在是太适合饰演这样的女屌丝的形象了);一个是拥有帅气外表但有家暴倾向男友的少女,由戸田恵梨香出演(忽然觉得她好年轻);还有一个以自己的人生经验育人的老婆婆,由宮本信子出演(完全不认识,而且个人不大喜欢这种高大全的形象)。 说到底,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第一女主角还是中谷美紀啊。不知道为什么,中谷美紀在电影中主演的角色总好像有点改变我三观的能力。(若干年前,中谷美紀曾通过《自虐の詩》好好征服过我的三观。)我特别喜欢这部电影的片头,引用片头前中谷美紀说的那段话。 人生在世,或多或少都怀着一些些的难以释怀。倒也没有难受得活不下去,生活中却总要背负那么多无可奈何的情绪。然而,这样的情绪,对谁都无法诉说,就算说了也无济于事,于是只能选择放弃。每个人都是这么想的:能解决这情绪的只有自己。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此时此地有如此多的人与自己共度,但却毫无意义。素昧相识的陌生人,不会让我的人生起一点波澜,我也便不能让谁的人生泛起涟漪。所谓世界,便是如此维系。如此而已。只是…… 说话的时候展现的是一幅幅各个主人公在生活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并伴随着略带忧愁感的曲调,镜头里的中谷美紀也是一个人在路人行色匆匆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独自漫步而行,越走越慢。一直到中谷美紀说到那个“只是……”,这似乎成了电影的一个转折点,再次一一重现主人公们尴尬而愁苦的表情,紧接着的却是一个劲儿往前开却又稳稳当当的阪急电车,背景音乐也似乎温柔了起来,然后出现片名:“阪急電車 片道15分の奇跡”。 被男友劈腿,故意穿着婚纱去参加婚礼,这样的“壮举”我本来觉得都没什么好讨论的,自动被我屏蔽为想不开的傻女人。但是同样是这件事情,在这部电影里的中谷美紀做了,我却品味到了一些别的东西。一旦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了,人们常常会用是不是已经释怀去评价。比如,我记得上次讨论饱受童年时代学校痛苦的George Orwell在《如此欢乐童年》中谈到自己对母校的看法。大家纠结于回不回母校说明George Orwell到底有没有释怀。我现在才突然明白,从这个角度去看事情有什么意思呢?贴上了一个“已然释怀”或者“仍未释怀”的标签,然后呢?或许这又一次应证了中谷美紀在《自虐の詩》教我们的:“幸与不幸都无所谓了,不管哪个都有同样的价值,因为人生总有它自己的意义 ”。 这当然只是这部电影的一个很小的方面,似乎也不是这部作品真正想要说的。说实话,对于人生的看法,我还是完全停留在中谷美紀的那个“只是……”之前。在那个“只是……”之前,我还一直以为其实中谷美紀在讲述这部电影的中心思想,没想到其实这部作品的中心思想就在那个“只是……”,那个“只是……”也就是人间美好的奇迹。

Source Code

自从《Moon》以后,我就一直在期待Duncan Jones的第二部作品。今天终于看到了《Source Code》,连卡司似乎都升级了,主演是Jake Gyllenhaal(其实明明可以继续让Sam Rockwell当御用男主角的么)。好看的,但是和上一部比起来似乎更偏商业化一点,没有《Moon》那么给人以震撼。下面是我个人的一些吐槽,但是大前提是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Duncan Jones迄今的两部电影作品都是科幻主题的,并且两部所要表现的冲突也惊人地一致。在《Moon》里头悲催的主人公无限循环的命运几乎和《Source Code》里的主人公是一模一样的,还有一点相同的就即使是如此命运是主人公无权选择的。在《Moon》里面没有把剥夺别人权利的主体给独立出来,在《Source Code》里起这一作用的形象就非常明显,那就是Dr. Rutledge。个人却觉得Dr. Rutledge是这部电影的一个小败笔,影片把Dr. Rutledge这个人物刻画得过于片面和单薄,似乎他唯一的作用其实就是一个利欲熏心的反面派。而其实这样的唯利是图的角色往往也只有是那种大公司担当才比较令人信服,作为一个人,特别是这样的一个博士,应该是更全面更立体的。 再说Jake Gyllenhaal扮演的这个主角,我觉得似乎前后有点不太相符。一开始的时候搞不清状况,狂问问题,其实是为了让观众明白故事基本设定而问的吧。但是给我的感觉是有的时候好像解释了半天之后观众都明白了但是主人公还不明白似的。这样一来,问得过头了,让我感觉好像主人公没那么聪明。但是到了快接近尾声的时候,主人公又散发出Jack Bauer似的智勇双全、好像把事情的方方面面都想到了。虽说经过数十次的演练,的确有可能熟能生巧,但是这一转变我觉得简直是质变,不得不说主人公的行为有点不连贯啊。 最后再说说这部电影的结尾。恐怕我要说的和看完《Moon》之后说的一样的话:“我个人以为要是整部电影可以短个一分钟,所有剧情都停止在信号干扰器被破坏的那一刻,那么这部电影就完美了。”(当初我真的有说这句话,证据在此。)Duncan Jones太不相信观众的想象力和智商了吧,虽然是好心好意,但是为什么偏要把故事说得这么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