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HOLY MOTORS

Holy-Motors

前一阵读GEB,读到一段印度数学家拉玛奴衍的故事。说是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代收到一带拉玛奴衍寄给他的研究发现,但是不能确定其内容的真假。哈代运用的推理方法是:“他们必定是真的,因为假如它们不真,不可能会有人具备杜撰它们的现象力。作者肯定百分之百地城市,因为大数学家比具有如此难以置信的技巧的窃贼或骗子更常见。”哪一个更可能呢,别出心裁的骗子,还是天资过人的数学家,其概率显然偏向于前者。这种出人意料的推理方法,我以前从没有有意识地主动采用过,一旦把这种方法理论化,似乎是一个很好的日常处理问题的方法,不纠结。但是最近我碰到了一个瞬间摧毁这一方法的案例。

昨天晚上我去看上海电影节展演的《Holy Motors》。这是一部法国电影,影片中的对话95%都是法语,剩下一些片断的英语,播放的屏幕中自带了日语翻译的字幕,在屏幕下面的LED放的是中文翻译字幕。日语字幕是百分百对应法语对话的,但是中文字幕完全对不上。我简直惊呆了,是一句也对不上!就连很明显的剧中人物在说一段数字,日语字幕显示的是一串对应的阿拉伯数字,而中文字幕显示的却是完全不搭界的别的什么东西。就好像是一个聋子在看这部电影的画面,然后完全自我发挥在给这些画面编对话,而且这个翻译连剧中人物的关系也全是自己瞎编的。能把这长达两个小时的电影全部的对话都自己编出来,并且时间轴和句子的大概长度都能对得上,自己本身还成一套逻辑。这样花的功夫其实一点也不老老实实翻译的要少,原来别出心裁的骗子的概率还是不小的。但是这样的翻译更给人一种侮辱感,一种在挑战观众智商的感觉。

回过头来说这本电影本身,据我印象这个主人公一天里面有7、8个rendezvous。(从一开始我就被中文翻译忽悠了,这里关键的数字我记得中文翻译的正好是相反的意思,说是没有什么议程。)主人公被一辆limo载着,在巴黎四处游荡去执行一个个的任务。凭我的记忆,第一个是邻街乞讨的老妇,第二个是特效演员,第三个是抢女人的痴男,第四个是接女儿回家的父亲,第五个是黑道暗杀,然后遇到老板自问自答工作的理由,第六个是在香街枪杀,第七个是临死跟侄女别离的老人,然后主人公遇到了昔日的故人,第八个是回家见猩猩妻儿。(在找海报的时候,突然看到还有一个在教堂弹手风琴的rdv,但是记不清是在哪个任务后面了。)越到后面越让人觉得是一部科幻片,痴男和女模特的互动,几乎死了可以复活得完好如初的,猩猩的家族,到最后limo车之间的对话(点了这个holy motors的题)。想要表达的,就我能理解的,无外乎是暗指人们人生中不断遭遇的像是演戏一样的假面具。但其实面具与面具之间又不一样,至少在前几个任务中,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在执行的时候几乎是一种麻木的样子,没有什么抵触的情绪。但是随着时间不断的推移,一个任务接着一个任务完成之后,再加上他碰到Kylie Minogue后,身心俱惫,我们能清除地感受到他在执行最后一个任务时的再三犹豫和不甘。但是这最后一个任务到底是真的任务还是现实的回归呢?因为明明他在执行这个任务之前就拿到了当天应得的所有报酬了呀。还是说明了这个主人公只要踏出了这辆holy motor,他所有的人生都是任务?看完略感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