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February 2021

牛春戏剧挑战月 Typical

Typical2021.2.28年十七 这个标题如果翻成中文应该是什么,我觉得“日常”比较贴切。这部单人剧的内容就是这位男主大哥从早到晚在絮絮叨叨地说他的一天,这一天的日常。从早晨起床洗漱听音乐,到上班,到晚上约朋友约不到独自出去玩,在舞厅结识女性朋友,再到在舞厅受到骚扰,最后被无缘无故逮捕殴打。一开始的时候就感觉这是一个普通人,有着普通人这样那样日常的烦恼,身材走样啊、婚姻家庭破碎啊、工作无聊乏味啊等等。这个普通人也在用一些普通人惯用的手法在调适自己,自我剖析啊、自我调侃啊,很尴尬地处理这些日常。但是从这些普通的日常生活,到因为肤色被歧视被施暴的发展来的竟然那么迅猛,更是让人觉得很震惊。震惊之余,男主还在不断地提醒观众,对他来说这是很典型的遭遇,这是他和众多黑人的日常。总的来说我的感觉是这部戏的初衷和立意都很明确也很必要,但是就算是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长还是略显无聊。 这位男主一个人演,既要演自己遇到的事情,还要演对手戏的部分(包括对话和动作),还要对着观众半吐槽半戏虐地调侃自己。比较特别的地方,就在于镜头的运用。想象一下原本如果是在剧院里现场看这部戏的话,观众的座位是固定的,视野也是固定的。演员想要对着观众讲一些跨越第四堵墙的对话,也就是对着观众说,有时候与在表演的内容分不大清。但是疫情期间的这些线上演出,多了一个镜头的元素。在这部剧中,很明显的是会通过不同位置的镜头的切换来表明是两个人之间的互动;还有当男主突然冲着镜头讲话的时候,此时也会突然切换镜头,说明他是在对着观众说一些什么。

牛春戏剧挑战月 Ivo van Hove若干

Roman Tragedies2021.2.21年初十 近期戏剧圈比较大的福利是ITA Live现场直播Ivo van Hove的《Roman Tragedies》了吧,长达六个小时的剧目全程直播。还好有好心人下载,不用熬夜看六个小时,我们自己组织了一场下午场的六小时马拉松,感觉也很不错。 这部《罗马悲剧》改编自莎士比亚的罗马戏剧把三部曲,分别是《Coriolanus》、《Julius Caesar》和《Antony and Cleopatra》。去年春节戏剧挑战月我也看了,分别是RSC的两个和NT Live合作Bridge Theatre的那个很有名的本喵的版本。这次的版本全部设定在现代,把ITA剧场改造成为了一个类似演播室的感觉,在主舞台的周围可以看到各种幕后的部分。手法很像《Network》,包括后面一位主角跑到剧场外面街上的部分。观众看到的画面就好像是新闻转播在播出那些有名的历史画面,经常还会出现好像新闻一样的在下面滚动的观众通过网络发送的相关时事评论,还有各种大事件的新闻标题。因为像是新闻演播室,背景还有很多大屏幕在播放另外一些新闻片段,会穿插播一些当代的国际新闻,通常是各国首脑的跨国访问或者是发表谈话的新闻画面,其中不乏习、约翰逊、特朗普、金正恩,是不是相关的新闻画面是在映射古罗马的这些历史故事不得而知了。另一个比较有趣的地方是,每一个幕间休息换场景的时候,会再出现一个算是播报进度的人,大概说一下接下来一幕将要发生的剧情预告,以及现在距离后面每一个人物死亡还有几分钟。而每一个人物死的时候都会躺到一块白色的长条木块上面,最搞笑的是最后一场戏Antony死的时候,他身边还陆陆续续挤进去很多人要一起死。 这部剧想要探讨的话题是政治。我觉得三部曲的故事其实有点割裂,大将军和凯撒之死好像中间隔的有点远,到了第三个埃及艳后的简直变成了纯爱故事好像又和政治拉远了一些。不过主创厉害的地方是把这三个故事全部放到了当下的新闻视角之下,好像一下子都变成了政治的一部分,所涉及的主题也就统一合理了。而且这些政治的问题也全部变得和当下的现状息息相关。在全片的结尾还列出了很多问题,摘录一下可以思考讨论。 Does freedom exist? Can politics change a person’s opinion? Should a politician tell the masses what they want to hear? Are the masses susceptible to reason? Is a politician allowed to be irrational? Is it possible to have politics without a […]

失明症漫记

失明症漫记 若泽·萨拉马戈 José Saramago 范维信(译) B08HYSDVJS 二月份读的是大师是葡萄牙作家萨拉马戈,1998年,因其“充满想象、同情和讽喻的寓言故事,不断地使我们对虚幻的现实加深理解”,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以下有剧透) 这本《失明症漫记》简直是一本科幻小说了,小说的设定是突然有一天有一个人当街失明了,他的这种失明还不是两眼一摸黑而是两眼一抹白,找不到任何的原因。过了不久,他接触过的人也逐个失眠,包括他去看的那个眼科医生。这些人被当作传染病病源把军方抓起来,放置进了一个废弃的病院,每天由军队在外驻守提供三餐,但是病院内部的一切全部由在里面的盲人自己负责。眼科医生的妻子在自己的丈夫被抓的时候,声称自己也失明了,也被一起抓了进去。 这个病院里的人越来越人,也渐渐成为了人间地狱。一开始的时候是生理上的,环境特别差各种污浊屎尿,盲人也不知道如何打扫;然后是送来的食物不够人们分,再后来出现了暴力帮派,掠夺食物要每个盲人上交财物,再后来暴力独裁者甚至要求每个房间的女性自动上交泄欲。眼科医生的妻子是女主,是唯一一个还看得见的,但是她很难凭一己之力做些什么,在被凌辱之后,她终于爆发了,用带来的剪刀割裂了独裁者的喉咙。暴力帮派惊慌失措,把食物全部藏好,把自己的房间用床铺隔绝起来。一部分盲人们在女主的精神领袖下,全力想要攻破隔绝,未果。其中一个女性引燃了床单之类的,整个暴力帮派被烧死在房间里,其他的盲人们为了逃命全部冲到门口,却发现军队早已消失无踪。 原来整个世界已经被染上了失明症,所有人都看不见了。好不容易从病院逃了出来,也没有两样,发现整个城市遍地是污浊和不是所措的盲人。好在女主还看得见,她带着自己的丈夫和同一病房的伙伴,在路上还偶遇了一条看到你流泪会来安慰的狗狗,回到了自己原来的居所,寻找继续生存下去的方法,包括寻找食物、水、洗涤、自我清洗等等。在某一次的寻找食物的路上,他们偶然进了一所教堂,女主发现圣人雕像上也都被用布蒙住了双眼,整个教堂里的信徒得知后因此信仰崩塌暴走。 最后突然有一天,这些失明症的患者一个个地能看到了。此时女主看到眼前一白,城市还在那,世界也还在那,故事就此戛然而止。 这本小说读得我太难受了,每一次觉得难受得读不下去了,紧接着又来一波更恶心的内容继续挑战读者的底线。先是大家都非常可怜,生存环境特别差,再是人与人之间标准的沦丧,还有可恶的军队,再到后面暴力的非人要求,人性之恶全部暴露无遗。好在在女主大开杀戒之后,好像是一路开挂层层突围,好像终于有了一些希望。这本书不能让我非常沉浸地阅读,即便如此已经觉得很不好受了,读前半本的时候,每每把书放下,我自己都觉得眼睛很不舒服视力下降。必须不断地跳出来提醒自己,这是一本虚构的小说而且结局必然是视力的恢复,因为如果一个作者写一本失明之后整个人类就次消亡就没意义了。类似的科幻作品的设定,我记得有一个说是全世界停电的,那个时候我就在想好像在这种情况下生活在农村乡间是最安全的,因为至少触手可及可以有可以依赖生存下去的食物。这本书也有略微提到主人公们想要离开城市去农村的地方,但是要让失明的人长途跋涉去农村太难了。 设定中那个唯一没有失明的女主的存在非常特别,她的存在一方面对于失明的伙伴们来说是一种希望,一种救助,另外她的存在似乎是人类文明、人性的最后一个标志(回到家后她还会挑灯读书给大家听,虽然没人听)。要是女主也一起失明了,是不是真的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了,那么以前什么规矩、什么文化道德都不用去管了,就重新建立一个盲人的新世界,不用也不能用旧世界的眼光和规则去看待它了。那么对于那些不知道有这个没失明的女主存在的盲人们,包括在病房里的暴力帮派,包括在街边超市门口游走的将死之人,世界不就是这样的吗? 萨拉马戈行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话不换行、没有双引号、全部堆在同一个段落里面。看到译后记里说,原文里面至少还可以通过每一句的首字母大写来分辨对话的切换,到了中文翻译就只能用双引号来代替。我不知道作者如此操作具体的用意在哪里,反正我读的时候好像真的有点像缺失信息的盲人听人讲话。但是我刚开始读萨拉马戈的另一本《复明症漫记》里面的对话也是这样的,看来不是专门为了营造盲人通感的。

牛春戏剧挑战月 Lessingtage 2021 Digital

延续去年的挑战,今年元月也要每天看一部戏。从Thalia Theater的Lessingtage 2021 Digital开始,今年一月下旬的时候推出了一系列的线上戏剧的播出,也是每天一部,不管是编剧还是导演,阵容相当强大,而且全部有英文字幕。要是在那个时候每天熬夜看播出太辛苦了,而且网络也不一定通畅,在这里特别感谢b站上的好心人patiny的资源分享。一共11部作品,柏林布莱希剧团版本的《高加索灰阑记》2019年我在乌镇戏剧节看过现场,还有一部很短的《Una》我没看,其他九部我都看了。最喜欢皮兰德娄的《Right You Are》和开幕大戏Christopher Rüping的《Paradise》,最难看的是《The Sky is not a Backdrop》和俄罗斯版本的《The Idiot》强烈建议避雷。 Paradise2021.2.12年初一 好像只有这一部是现场直播的,其他都是以前的演出影像播出。直播开头的时候,有导演导言,Christopher Rüping说疫情期间只能通过这样的形式直播,但是这种直播取决于他现场实时的镜头切换,只是“one version of the show”,肯定和观众现场自主选择看戏的方式和角度不同,而且这部戏好像在坐一辆慢轨火车,请观众给予它一定的时间慢慢观看。 车站工作人员好像主持人一样,欢迎看戏的人。有两个演员站在车厢的外面,自言自语不敢进去,然后开始慢慢读火车车厢上的字来讲故事。现场比较特殊的一个表现方式是读文字,把文字打在火车车厢上,或是打到身体上。 第一站河南郑州,讲的是郑州的小村庄已经被外来的资本家剥削到污染很严重了,机缘巧合这对夫妻可以移民到意大利,却发现在意大利他们所面临的是一样的生活。 我的第一想法是,能移民已经是蛋糕上的奶油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有点老式。好看的地方是,主人公夫妻两个人,两个人的态度还不一样,一个时觉得有希望一步一步来但同时又困惑迟疑似乎自己也不能说服自己,另一个一直抱怨否定。还有一个我觉得有意思的地方是从哪个角度反思,这部欧洲人制作欧洲人演出的戏肯定是从资本家投资人的角度来看,而我们发展中国家的人来看就很容易代入被剥削者,是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值得我们的获得。 第二站被困巴格达酒店的战地记者,发飙到底是因为不能报道,还是对想看战地报道猎奇的读者生气?还是导致战争的就是这些猎奇的人? 第三站巴西,对着空白的ppt讲土著、自然在被开发时候的样子,最后停在了一张真正有画面的一页,是土著被当奴隶的照片,讲述者仓皇而逃,另外有一个好像堂吉诃德的宇航员来。 第四站是一个普通家庭的矛盾,普通家庭也是资本主义的受害者?绝望自焚。最后的故事首尾呼应,不敢进去。 Tag: Thomas Köck, Christopher Rüping, Antigone in Molenbeek / Tiresias2021.2.13年初二 买一送一,一台戏两个故事,都是改编自传说故事。一部蛮好看的,一部非常难看。 第一个是安提戈涅,故事的设定变成了生活在比利时Molenbeek小镇的女主Nouria是一个法律专业的学生,她的一个哥哥参加了ISIS死在了恐怖袭击的行动,然后国家不让她去认领尸体,Nouria不得不非法闯入停尸房偷尸体。 我觉得这一部的改编超好的。我记得我第一次看到安提戈涅的故事的时候,第一个想法是这样的情节只存在古代,现在不会发生。看古典的作品就好像是在看外星科幻,是和我们现代完全不同的设定而已。而这个Nouria的故事竟然可以如此和安提戈涅的相似,改编到现在还合理,意义是我们人类有一些恒定的价值吧。舅舅Creon的角色变成了代表国家意志处处拒绝安提戈涅的警察,再加入了脸书上的骚扰辱骂的信息,女主带进停尸房的自拍杆的现代的元素。女主在讲故事的时候,手势很多,像在跳孔雀舞一样。 第二个Tiresias改编自神话故事,少年上学路上看到两条蛇搞,就变成女人了。又做男人又做女人,后面的这些故事和现代改编有什么关系? Tag: Sophocles, Stefan Hertmans, Kate Tempest, Guy Cassiers, The IdiotIdioten2021.2.14年初三 这次有两个改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的演出,这个是瑞典斯德哥尔摩剧院的,另一个是俄罗斯本土的。 这个瑞典版本的比后面俄罗斯的好看太多了,最主要的就是胜在把故事讲的比较清楚。多年前我曾经尝试读过《白痴》的小说,读了大概三分之一就放弃了,现在什么情节也想不起来了。现在再看,至少多少看明白一些情节,白痴掺乎到了一个有比较复杂的关系的家庭中,和一个关键女性结婚了。白痴的各种老实付出,结果却被人欺负。 记下一些比较印象深刻的地方:拿着塑料袋走来走去的白痴;轮流说自己做的最糟糕的事情,白痴来说了一个感人的事情;女主循环好几遍说了自己被家暴的事情,我以为视频卡带了;白痴送钱给一个人,旁边所有人来问他讨钱,他把衣服都脱光了,最后癫痫了;最后突然由移民的口吻讲了很多关于现代的政治化的问题,原卡家族人员除了白痴全都隐去了,这样的现代化改编的意义凸显有点突然和粗糙。 Tag: 陀思妥耶夫斯基, […]

格兰贝的年轻人

格兰贝的年轻人 Young Skins 科林·巴雷特 Colin Barrett 亚可(译) 仔言(读) B07Y9R4LN1 去年过年的时候译文有声限免我听了当红的爱尔兰青年作家Sally Rooney的《聊天记录》,喜欢不起来,后来再尝试看了Sally Rooney的《正常人》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也看不下去,如果Sally Rooney笔下的这些人真的是爱尔兰当下的年轻人,我真的是有点难以共情啊。今年过年译文有声再次推出限免,我再次挑战了讲爱尔兰当代年轻人的小说《格兰贝的年轻人》。作者是Colin Barrett,据说是师从托宾的一位爱尔兰青年作家。 这本其实是一本短篇小说集,中间插了一个中篇故事。故事讲的都是生活在格兰贝小镇上的年轻人,就算是当下的爱尔兰似乎也逃不过人才流失的困境,留在小镇上的年轻人不多,留下的那些似乎都是社会边缘的人物,混混、打手、夜店员工、酗酒的体育老师等等,而他们所接触的也是一些比较阴暗的东西,毒品、酒精、暴力等等。虽然如此,年轻人的特质依旧存在,生命力依旧顽强,在这个特定的时期所经历的一切不算如何都值得记录,生活值得继续。 虽然整体的接受度要比Sally Rooney的高,可惜我还是喜欢不起来,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声书的缘故,我听到的故事都有一种疏离感,让我没办法融入故事其中。相比之下,还是那个中篇《倚马而息》最出彩,看来篇幅上还是有帮助,足够长的篇幅有助于我进入故事,了解感受人物的情绪。 最后有一个让我怀疑朗读者没有通过图灵测试的地方是,什么叫“打扮人时”?

浮士德博士

浮士德博士 托马斯·曼 Thomas Mann 罗炜(译) B01HRYE8PY 这是我连着读的第三本Thomas Mann的作品,是最长的一本,也是读到现在最喜欢的一本。这本书以主人公阿德里安·莱韦屈恩的最好的朋友的身份,讲述了主人公的一生的故事,他是一个从小天赋异禀然后爱上音乐成为了一个和魔鬼做交易的作曲家。所谓的和魔鬼的交易,是他能够在24年内做出旷世佳作而忽略人间烟火,而24年后他尝试追求爱情婚姻未果、还导致对方身亡、最后自己向众人自白自己和魔鬼的交易而死。 说三个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首先是叙述者行文的风格,是在不断地跳出他所写的故事在和作者对话,好像有一种离间的作用。而且叙述者最在意的是每一章的长度,好几次每一章的开头是先讨论一下前面那一章是不是太长了会不会太啰嗦。这很对我的胃口,我感觉很贴心,因为这也正好是我在在意的问题,虽然实际上还是很长。 其实就是这本书长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它就是我最期待的德国式小说,每一个情节的旁边都会衍生出比情节所占篇幅更长两倍的相关的思考。这种思考可以是一种科普,比如前面三分之一的地方都在讲男主年少的时候对音乐的接触和欣赏,这简直可以当作一本关于音乐的美学的书来读,之后越来越多的是风土人情国家政治人性道德方面的长篇思考。 我们是有契约的,我们是在做交易——你已经以你的鲜血为证,把自己当面许诺给了我们,你接受了成为我们的人的洗礼。我这次来目的只是为了确认而已。时间你已经从我们这里拿去了,天才的时间,高产的时间,自合同签订之日起整整二十四年,这就是我们给你设定的目标。如果这二十四年满期了,过去了,世事难料啊,而这样的一段时间也不算短的话,那么到时候,你就应该是已经被我们接走了。反过来,在此期间,我们也愿意在各个方面听命于你,为你效劳,而只要你拒绝所有生活在地狱的、所有生活在天上的和所有的人,地狱就应该有益于你,因为必须是这样。 主人公生活的背景是一战的德国,所以在不同阶段叙述者还会或多或少地穿插一些关于德意志的存在。虽然篇幅并不多,但是总让人感觉有一些在意,因为叙述者/作者的口吻好像一和国家扯上关系就感觉有一点变了味道,好像是在认真地站在当时的德国的统治方的角度在考虑。后面又讲到德国战败的样子,说已经瞒不住了什么的,这时才又好像恢复了比较谦卑的比较中立的立场,所以我也就没有多想什么。一直到我读到了全书的结果,我一直在想,这所谓的和魔鬼的交易究竟是怎么回事。因为书的一半的地方已经有一章用主人公写给叙述者的自白信的手法十分明确地描述过了魔鬼交易的整个过程,而问题就是从那里开始我也并没有明白这个魔鬼的交易。如果完全跳出宗教的框框,用我们现代的眼光来看,这算什么啊?这不就是一个抛开一切生活的其它去全身心追求某一种事业的成就吗?这个怎么就称得上是魔鬼的交易了呢,这个几乎可以被评为劳动模范了呢。最后我惊醒发觉自己的无知和盲目,我们把做人的标准降低为只要好像什么也没有做错、只不过是一个等价的交易罢了,好像只要是你情我愿的交易就是正义的、毋庸置疑的。正好像国家发起战争的时候,也只不过是想通过某种行为来重新建立世界的秩序,这种重新建立是等价的交易,而代价却是不由当事人所掌控的。而最恐怖的地方,是我们现在的眼光/价值观根本没有意识到其中的问题,还觉得这是一个稀松平常、理所应当甚至值得褒奖的事情。从个人的角度如此,从国家的角度也是如此。 而阿德里安接着又说:“不管什么事情,你都要学会人性地去看待!我的年龄也不小了,都快奔四十了。作为朋友,你难道就希望我在这个小隐庐里了却残生吗?我说了,你要把我当个人来看,这个人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突然变得充满渴望起来,他害怕耽误了,害怕太迟了,他会渴望一个比较温暖的家,一个真正令他中意的伴侣,一句话,他渴望更温柔、更人性的生活氛围,不仅仅只是为了愉快惬意,为了生活得更舒适,而首先是因为他希望从中获取能够促进他的创作欲和力量的,促进他未来作品的人性的内涵的善和伟大。” 施维尔特费格默默地走了几步,然后压低声音说道:  “你现在已经把‘人’和‘人性的’说了四遍了。我数了的。既然你这样坦率,我也就明人不说暗话:当你用这种字眼的时候,当你用这种字眼来指你自己的时候,我的心在抽紧。这话从你口里说出来简直是太令人难以置信了,太不合适了,也——真的,太令人感到羞愧了。请原谅我这样说!难道你的音乐在此之前是非人性的吗?那样的话,它就应该把它的伟大归功于它的非人性。请原谅我这简单幼稚的看法!我不想听到你的任何一部是被人性赋予灵感的作品。” “是吗?你是真的一点也不想吗?可是有一部已经被你在人前演了三遍了,难道不是吗?是你让人家把它献给你的,不是吗?我知道,对我说这些无情无义的话,这并不是你的本意。可是,你让我知道,我只是由不人性构成,这就是我,而且我也没有权利得到人性,你不觉得你这样做很无情吗?无情且欠考虑——正如无情总是源自欠考虑一样,难道不是吗?一个用值得惊异的耐心把我争取到人性这边并让我皈依你的人,一个让我这辈子第一次在他身上找到人性温暖的人,他竟然告诉我,我和人性毫无关系,我可以和人性毫无关系。” “这似乎是一个临时的应急措施。” “假如真是这样呢?假如这里所涉及的真是一种练就人性的过程,一个走向人性的预备阶段,而这个阶段又正因为是这样的而不失却任何内在价值呢?我生命中的一个人,他的勇敢不懈的坚持——几乎可以说是:让死神望而生畏;他使我身上的人性得到释放,他教给我幸福。这其中的详情也许将不为外人所知,将不会写进任何一本传记中去。但他的功绩难道就会因此而受到损害,他应该秘密享有的荣誉难道就会因此而遭到贬低吗?” 书中还有一段,算是主人公对于这次交易的一种挣扎,他试图向他爱上的一位女士求婚,而他身边的好朋友(后来变成了他的情敌)却在劝阻他,并且是站在魔鬼的立场在质疑他。这正好也是我最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我既没有主人公创造具有人性的艺术作品的天赋,也不愿作为一个普通人去过人的生活,又想去追求从艺术作品里感知人和人性的美好,不知道自己在活些什么。

死于威尼斯

死于威尼斯 托马斯·曼 Thomas Mann 钱鸿嘉/刘德中(译) B00A4SC0WY 这本包括《死于威尼斯》和《特里斯坦》两个中篇小说。 《死于威尼斯》讲的是男主是一个上流社会的成功的中年作家,去威尼斯养病,偶遇并爱上了一个外国美少年,于是每天对他朝思暮想、茶饭不思,甚至到了跟踪的地步,却一直不敢上前搭讪,直到最后在威尼斯染上瘟疫而死。 这才是我印象中的托马斯·曼嘛,比起我上一本读的《布登勃洛克一家》,这本多了超多的人物心理描写和对于情节的分析。那么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甚至在现在的眼光看来有点老套的情节,亮点就在于作者在既有情节推进之上的那些细腻入微的描写和分析,而且这一大段一大段的描写和分析把整个故事的基调提得很高很高,不是在讲一个俗套故事,而是一种对美和对美的追求的精神层面的高度剖析。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在琢磨这个标题,到底是男主死了、还是少年死了、还是男主的爱死了。读到后半段的时候,惊觉结局只可能是男主死。因为这本书讲的就是男主对少年的爱,那少年是死是活本身并不重要,正如整个故事少年没有对男主说过一句话,那几个眼神也可能都是男主自己意淫的);男主对少年的爱也不可能消亡,否则这个故事就没意义了;那就只能是男主自己了了死掉,千丝万缕现实和幻想交织的爱情才会原封不动地停留在最后一刻。 特里斯坦是传说故事中的一个人物,讲的是作为过往的侄子的特里斯坦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和国王的的未婚妻产生了爱情,结果被高告发,两人双死。托马斯·曼的同名小说《特里斯坦》讲的是在疗养院里一个男的爱上了一个绝美的少妇,然后写信给少妇的丈夫骂了他一顿,然后少妇的丈夫当面来又把那个男的骂了一顿,最后少妇病危。 怎么这个故事梗概我这么一写,好像和特里斯坦的传说离远了点,反而和《死于威尼斯》的一厢情愿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单相思又近了点呢。不知道是不是异性恋的元素,好像这个故事要市井很多,闹来闹去的三角恋了一样。但是那么低俗的三角恋的故事,托马斯·曼也可以把它写得有理有据、内心活动的进程十分丰富。我甚至还在假想,如果我自己是那个少妇的丈夫,收到这么一封在他看来莫名其妙的信,会是直接当那个人脑子有病而忽略,还是想办法当面和他讲清楚。结果人家就是直接指着鼻子骂回来了,感觉有点爽快/大快人心。 读完了这一本,我好像自己慢慢开始有一点抓住托马斯·曼的感觉了。还是决定再多读一点,迎接托宾今年的新书《The Magic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