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March 2021

远山淡影

远山淡影 A Pale View of Hills 石黑一雄 张晓意(译) B00SIO00XW 故事分两条线穿插地讲。一条是女主已经移民英国,第二个女儿已经长大成人特立独行,但是似乎两人还多少活在大女儿自杀的阴影之中。第二条是女主回忆在日本长崎生活的状态,那时她刚刚怀孕和丈夫以及公公的相处,认识一对即将去国外的从城市搬来的母女。回忆中的那个年代是日本战后新旧交换的时期,旧的观念正在被统治者带来的新的观念慢慢取代,而生活在那个年代的日本人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它接纳它。在小说的结尾,读者们就慢慢发现,第一条故事线里的女主其实是第二条故事线里的那个邻居,有一点没有推理元素但有叙述诡计的感觉。 这是石黑一雄的处女作,但是还是很厉害的。一是叙述者身份的隐藏的交替,一是对于时代的变迁之于人们新老一代的交替的影响与延续。我觉得前者多少有点炫技出新的意味之外,对于后者的主题也有着辅助的作用。恍惚之中我们总是在用同一种眼光来看待流动的时间更迭变化的问题,而仔细回顾回想之下发觉原来出发点不同整件事情的味道感觉都变了,而其实又是同一个人在经历这些。 在第二条故事线里,主角之一自然是那对母女,但是叙述者的家庭的戏码也不少,主要围绕在叙述者的公公看待变革下的社会的想法和他的儿辈很不相同的地方。如果我们很简单地把它归纳成这是旧的一代的一成不变的落伍守旧的想法的话,那反观第一条故事线里的情节就会被打脸。这让我联想到现在身边的情况,好像是一种自然的迭代,这其中有多少对错是非的东西、多少是是独立于所谓的时代的判断呢?

近乎正常(二刷)

近乎正常Next to Normal2021.3.20上海文化广场 两年多以后再次来上海演出,这回的受众群似乎更大了,原班人马演员们也比以前火了很多,地点换到了更大型却更不适合这种音乐剧的场地。 我看了一下第一次看的时候写的一些感想,对于情节本身我感想蛮多的,现在重看也没什么很大的变化。但是我要纠正一点我第一次看的时候的观感,因为我发觉这次唱的最好最稳的是我上次最不待见的儿子的扮演者。我看的这一场的妈妈虽然不是上次的,但是唱的也超级好的,不亏是这部大女主音乐剧的大女主。我最最受不了的是这回的女儿,女儿一个人唱的时候好像声音很空灵很出跳,但是一和大家合唱的时候就感觉不在一个层面,好像不是一家人,有比较有伤害啊。

万物的终结

万物的终结 The End of All Things 约翰·斯卡尔齐 John Scalzi 姚向辉(译) 9787559434517 这本是“老人的战争”系列的第六本,也是最后一本。由相对独立又在时间线上连贯的四个中篇构成。故事讲的是有一派平衡者,试图暗戳戳地制造一些攻击,为了是甩锅地球或者殖民联盟,引发战争。来自地球和殖民联盟的主人公们通过情报识别了平衡者的计谋,得以保全和平。 这本书太难看了,顶多是第一篇的由人脑嫁接到飞船的第一视角的那篇看着还稍微有一点点意思,后面的几篇我看着看着都有点看不下去了。要不是因为它是这个系列的最终篇,我可能看到一半就放弃了。全书结束以后,作者还附了一篇是类似第一篇的换个视角的试写,有一点莫名其妙,没那么想看同人文,即使是作者自己写的。

Klara and the Sun

Klara and the Sun 石黑一雄 Sura Siu (Narrator) B08BCPV1G7 最近最火的一本新上市的小说应该就是这本了吧,3月2日包括中译本全球同步上市。偶然之间看到有一个有声书的资源,本来计划今年每个月选一个诺奖作家的,就把石黑一雄当作三月份的吧。 (剧透预警) 故事从一个名叫Klara的AI的角度讲的故事,Klara的作用就是陪伴小朋友。她的小朋友身患疾病,于是她就向太阳许愿想要小朋友好起来,为此她愿意牺牲。与此同时,小朋友的妈妈之前其实已经失去过一个孩子了,这次怕自己承受不了,准备了一条备用的计划,就是万一小朋友死掉,就让Klara住进一个长得和小朋友一样的躯体让Klara假装是小朋友。最后的结局是小朋友身体奇迹般地好了起来,健康长大成人去外地上大学,Klara被遗弃孤身,唯有回忆相伴。 首先,不得不说这个故事非常流畅,让人想要也可以很快地读完。大家都知道石黑一雄的作品风格蛮多元的,可以写很英式传统的,也可以写神话科幻类的,而这本书整个的氛围和《Never Let Me Go》的太像了。前者讲的也是类似科幻设定,一批小朋友的成长,长大才发现其实他们是被当作器官仓库而培养起来的克隆人,然后他们心中一直有一个传说一样的地方要去许愿。这个故事里的Klara,为了小朋友的健康,要到太阳下山的地方对着太阳许愿,简直没什么两样啊。 这里的微妙之处,是克隆人和AI的区别?一开始的时候,作者就在试图强调这个主人公作为AI的特别之处,那就是Klara总能观察到别的AI观察不到的人类细腻和微妙的情感,这是不是在赋予这个主人公很人性的一部分呢。而且把Klara当作第一人称视角的描述,更让读者不自觉地把Klara当作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看待。于是就出现了很矛盾的一个地方:如果从人的角度出发,Klara诉求太阳的时候用的是很情绪化的真爱路线(甚至有点圣母了),她那么容易就答应要代替小朋友的计划让人觉得很惊讶;如果从AI的角度出发,她那么迷信都市传说也就罢了,但怎么会不知道污染机器不止一个。故事的结尾,Klara和她还在店里面的经理多年后重逢,她回顾关于复制顶替小朋友的计划,说她最后的领悟是特别的东西不在小朋友身上,而在爱小朋友的人们的心中。这样的领悟又把自己跳开了,因为这本书肯定不是在探讨AI是否有人性有人格,而最终的归结点还是人本身。之前听到在瀑布旁边,小朋友的妈妈要求Klara模仿扮演小朋友的时候,就已经觉得非常恐怖了。后面真相公布的时候,对于爸爸的抵触我一开始觉得蛮正常的,后来才反转发现他对这个计划那么生气,是因为他相信这个计划在科学上的可行性,而觉得妈妈是很老派的总有一天会接受不了。

牛春戏剧挑战月 Much Ado About Nothing

Much Ado About Nothing2021.3.12年廿九 今年元月的戏剧挑战月每天看一部戏剧,圆满完成! 最后一天选了一部莎士比亚的喜剧《无事生非》,轻松开心一下。这是2019年Free Shakespeare in the Park在纽约中央公园表演,卡司全部黑人的版本。最大的感受是,黑人的口音配合莎士比亚的这个故事更好笑了,特别是女主全程大姐大的风范很搞笑。另外就是音乐、舞蹈、唱歌都超赞的。还有一个地方印象特别深刻,就是原故事里面最无聊的那一对,那个男的道听途说就相信别人然后羞辱自己的爱人,最后爱人还假装死了装亲戚来和他结婚,我就觉得就算是真爱吧这个女的也有点怨,拿到现在来还真的有可能原谅他?这个版本里,是我印象中第一次看到,这个女的和这个男的结婚(剧情莎士比亚写死了改不了),但是抽了他一记大耳光,感觉很符合这个版本的氛围呢。

牛春戏剧挑战月 School of Resistance

自从去年看了《重述》,我就被Milo Rau圈粉了。在2月底的时候,由Milo Rau主导的一个组织School of Resistance在网络上推出了一系列的影像播出以及相关的辩论。这些影像都是基于Milo Rau的戏剧作品的类似于制作花絮,拍摄记录的影片,更确切点来说有点像是两者的结合。一方面会有不少戏剧现场的表演的录像,基本上已经覆盖了大部分的演出内容;另一方面是参加演出的演员们和导演本人的关于这个戏剧的背景内容的补充,有的是关于戏的内容的,有的是关于拍戏的时候的经历。在看之前我还有一点嫌弃这种形式有点不伦不类的,但是看完之后真的是五体投地啊,完美地解决了光看现场表演没有背景知识看不明白的地方,而且Milo Rau真的是把这种重述的艺术展示到炉火纯青且恰到好处。比起这种形式,Milo Rau所关注的内容、想要传达的想法更是有很大的意义,让人觉得很佩服敬仰,要把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他也一点不为过。膜拜这位男神。 The Last Days of the Ceausescus2021.3.8年廿五 讲的是罗马尼亚1989年底的革命,原来的独裁者总统Ceausescus和他的妻子受到新政府法庭的审判。之前的材料留下的并不多,这部戏剧试图重现当时的审判过程。审判的全程,前总统从头到尾几乎只有一句话,那就是只认原来的法律和政体。最后女演员个人小故事,想到革命第一个想到的是黑暗中尖叫的诉求(虽然未必可行)。 The Moscow Trials2021.3.9年廿六 讲的是有三起关于现代艺术冒犯宗教的案件,独裁政府和宗教相互勾结在一起,在审判的时候直接偏向了宗教那一方,其中的过程和真相并没有被公开。Milo Rau重新建立了一个新的审判,邀请了不同立场的真实身份的人来到这个舞台上的法庭,也请了真实的人来扮演陪审团的角色。虽然是重新建立的审判,但是参加的人们都是真心地在为艺术和自由辩护,或者是在打着宗教和政治的旗帜攻击。其中有一个人有一个人很赤裸地说这些艺术在诋毁俄罗斯核心价值父权,他在为相信这些核心价值的人发声。他们被指出和法西斯的身份联系在一起,却也不在意,而是特别骄傲自己的爱国者的身份,觉得自己所骄傲的关键词:god、family、fatherland、honour。最后的审判结果是平票,不能判定被指控的现代艺术是否有罪。陪审团之一的人突然站起来举例斯大林并当场离场。影片中间还有一段讲在排这出戏的时候,导演亲自出现被查护照被中断,然后还有官方的介入试图终止这个演出,在现场连那些保守派的人们也在对此抗议。 It would be superfluous to examine these three incidents individually. For me the matter is quite clear: in our days there is a war against a hostile form of acting and thinking. It is a […]

牛春戏剧挑战月 Weg Met Eddy Bellegueule

Weg Met Eddy Bellegueule2021.3.7年廿四 之前在浏览ITA的网站的时候,看到有一则Ivo van Hove导演的改编自Édouard Louis的同名小说的话剧《谁杀了我父亲》在上演很激动,再仔细一看并没有转播。但是再往后面翻一翻,竟然有一部虽然不是那位名导演的作品但是同样是改编自Édouard Louis的同名小说《艾迪的告别》的作品有在线直播。这本书几年前去巴黎的时候我还买了呢,一直在积灰没有读,正好看看话剧的版本。 主人公Eddy Bellegueule生活在一个法国边远小镇,镇上的人们思想落后固守还带有偏见,生活则全部依靠某个在资本主义架构下几乎已经被淘汰的经济体之下。故事讲的就是这么一位少年Eddy,作为一个同性恋,在这么一个小镇成长发生的事情。 舞台上一共有四位少年,长得各不相同,共同点是都瘦瘦的、全部穿着阿迪达斯的运动套装。然后这四位演员轮流扮演主人公Eddy,另外三个人就扮演故事中的其他的所有人物,爸爸、妈妈、表哥、同学等等。总之表演非常厉害,还有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是灯光暗下四个人全部脱光,他们在身上涂满反光的颜料。 这部作品和Didier Eribon的《回归故里》有不少相似之处,都是回顾自己成长所处的环境,从自己小时候身边的人们来折射社会的样子。怪不得说Didier Eribon是Édouard Louis的庇护者呢。 主人公在被发现是同性恋之后,反其道行之各种叛逆/投其所好的行为,骂同学、打女友、对着裸女打枪,还不断叫嚣着“today I’ll become a fighter”,所以不是同性恋就是恐同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太作孽了,而且这样看来的话,更作孽的岂不是直男? 但是这部作品正如他的师傅在《回归故里》里讲到的,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关于同性恋,而是关于这个社会规则。人们赖以生存以及唯一可以值得骄傲的内容,以及失去这一切之后唯一会的暴力反应,这些社会规则本身的问题。剧里面有一段主人公的独白讲得很好,我摘录在下面。这么看起来好像没有出路了,好在至少在全剧的结尾,主人公走出来了。那还被困在那里的那些人怎么办呢? I’m now telling you everything, but this is not meant as a catharsis, or as an unlikely coming of age story. I’m telling you all this because I want to show what we […]

牛春戏剧挑战月 Wise Children

Wise Children2021.3.6年廿三 改编自Angela Carter的同名小说,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演艺界的双胞胎,从她们老了的时候的生日开始回忆起过往发生的事情,包括她们的太爷爷奶奶那一辈开始。重点情节是她俩从小被父亲抛弃,被外婆一手带大,然后也和叔叔非常要好;抛弃他们的父亲结婚也生下一对双胞胎,而这对双胞胎的亲生父亲其实是叔叔。爸爸一直执念他的爸爸以及爷爷那一代流传下来的一顶戏剧用的演莎剧用的皇冠,他得知自己被绿后,又抛弃了自己的妻子,那个妻子被自己的双胞胎榨干积蓄不小心残废了,被女主双胞胎好心收留等等。 整部剧到底算是话剧还是音乐剧搞不清楚,说是话剧的话感觉再多一些魔幻和舞台上的多姿多彩,说是音乐剧的话其实里面的歌有点难听的,除了最后结尾的时候那首《Girls Just Want to Have Fun》还蛮点睛的。整体来看这是一个叙事很宏大的故事,横跨了好几代,但又全部集中在这么一个演艺世家的家庭之中。标题的wise的定义,是一种超越血脉的亲情的关系,真正美好的“not a family of blood but a family of choice”。当然其中也不乏Angela Carter式的精灵古怪和重口的情节,乱伦、复仇、亲情、爱情的交织等等。

牛春戏剧挑战月 42nd Street

42nd Street: The Musical2021.3.5年廿二 非常经典的老音乐剧,设定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百老汇的故事。情节是大佬排演音乐剧,初出茅庐的小朋友有舞台梦想等等,有讲大人物的,也有讲底层舞者很实际的生活需求。可以说情节有一点老套,但是这都不重要,因为这部音乐剧不以情节取胜,胜在歌好听,唱得也好,服装眼花缭乱,镜子舞好看,踢踏舞好看!踢踏舞怎么那么好看,弄的我也有点想学呢。 我看的是2019年的录像版本,以后有机会的话一定要看一下现场。

牛春戏剧挑战月 声嚣剧读节

1月底2月的时候,b站上了一个线上展映,是四部来自英国的当作剧作被翻译成中文然后以读剧本的形式表演的视频录像。其实要比单纯的读剧本再多一点点,包括有基本的妆发、舞台布景灯光什么的,演员也不是真的需要拿着剧本,其实差不多都是背出来的,总之是一个比较简陋的舞台表演。但是这一点也不让我觉得不完整,我更在意的是剧本身的内容。唯一让我在看之前有点犹豫的是这些剧都是蛮新的蛮当代的剧,会不会是那种很装腔作势的不知所云的内容,以及在翻译成中文以后是不是会很出戏。看完以后觉得还好吧,普遍都比较短,四部里面至少有一半是可以看的,甚至还有一部我喜欢的。 The Sewing Group缝纫小姐2021.3.1年十八 故事讲的是初来乍到的女主,参加缝纫小组,然后要大家用自己介绍的方式来缝被子,再去分析每个人缝的被子来探案。场景变换以后,原来她是一个成功的职业女性,来参加员工日旅行体验,去学习在新的团队中信任别人。 女主太讨人厌了,通过缝纫和被子来分析别人偷窥别人给别人下定义。被子分析学,简直有毛病。果然跳出模拟体验之后,她是一个选择放弃家人,内心还很挣扎设定自己其实心底是爱家人的。成功人士可以这样选择,还能去模拟体验里面寻找自我救赎和自我安慰,那不成功的人怎么办,只能注定不放弃家人了吗? 这次演出还有一个噱头是在阿那亚图书馆,随着演出的进行正好是日落。门外拍照的游客非常抢镜。 Tag: E. V. Crowe, If you don’t let us dream, we won’t let you sleep不给我们梦寐以求,你也休想高枕无忧2021.3.2年十九 我非常喜欢这部戏,感觉挺政治犀利的,针对资本主义和政府的勾结之下的社会。第一幕特别惊艳,由很多个小场景构成。第二幕直接是抵抗组织开会了。下面我想把第一幕的每个小场景用一句话总结一下。 把公共安全做成团结债券,让私募基金免税购买。 上门装什么东西,不受居民同意。 为了利益,减少再犯罪率,逼无辜者顶罪。 为了利益,减少医院等候名单,所以医院不收病人。 歧视移民,因为觉得他们抢了工作,劝朋友放弃梦想。 为了利益,得到奖金,福利院拒收弃婴。 做空、做衍生产品、对冲。下赌注,因为相信社会不会和谐,对投资人负责。 顶罪的人被骗了。 投资委员会开会,货币化更多东西。一个人说产品失败了,没有使世界更好。另一个人把社会问题变成发展的永动机,投资收益。第一个人说,这是把人类的弱点变成金融投机的原材料。另一个人觉得很自豪。第一个人说需要重新审视。第二个人说他已经从政府跳槽去了私企,第一个人说要撤资又犹豫了。大家吃完巧克力,露出来带血的笑容。 两个社会底层的人相互取暖。 这部演出里还有papi团队里的那个川妹子。我在豆瓣上看到页面下2013年在Royal Court Theatre的演出,还是Damien Molony主演的。剧作者还有一部叫做《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的作品,讲的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故事,我也有点想看。 Tag: Anders Lustgarten, X2021.3.3年二十 外太空的宇宙飞船,和地球失联了。时间也开始变得很奇怪,X是时间。所有人都错乱了,还有一个不知道是不是真实存在的窗外的小女孩。 有点乱七八糟的,时间是混乱的、人物关系是混乱的、人物的对话和逻辑是混乱的,然后呢? 纸质剧本变成了电子阅读器。 Tag: Alistair McDowall, Nanjing南京2021.3.4年廿一 讲的是创作者自己是生长在英国的有中国血统的华裔,得知了南京大屠杀事件,便慢慢调查并把所知所想告诉观众。 太煽情了。这个版本的导演和演员是一个人,是一个南京人,她还自己加了不少戏,关于她自己是一个南京人对这部剧和南京大屠杀的想法。 Tag: Jude Christian,

修道院纪事

修道院纪事 若泽·萨拉马戈 José Saramago 范维信(译) B07RZ4FWXD 连着读了两本萨拉马戈的小说,一本比一本好看,虽然没有任何引号对话全部在一个段落里的阅读体验不是很好,还是很期待这一本的,结果蛮失望的。 故事讲的是国王为了生小孩还愿建造一座修道院,历时很久,耗费各种人力物力。与此同时,有一个厉害的神父召集了一个断手的老兵、与老兵一见钟情的能看到/收集灵魂的女人,来建造飞行器。 我可以想象到这本书的主旨是通过各式各样的生活在社会底部的人、因为权力而迂腐肮脏的宗教人士、命运不为自己掌控的国王皇后等等的描写,来揭露这个世界的错综复杂的真面目;同时通过小人物主人公之间的爱,来显示那弥足珍贵的人性的美好。但是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本身并没有被震撼到或者感动到。

复明症漫记

复明症漫记 若泽·萨拉马戈 José Saramago 范维信(译) B0798NB2PM 看到一半的时候才能看出来原来这是《失明症漫记》的续集,但是看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我已经决定给这本书打五颗星了。所以我觉得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读这本书,一个是前半本把它当成是独立的事件,然后再去考虑为什么复明症是和失明症联系在一起的以及所谓的复明症究竟是什么。 我先来整理一下前半本的情节。选举日到了,一开始的时候工作人员还在担心市民们会因为大雨而放弃投票,纷纷打电话给自己的亲人来充充场面。后来雨变小了,前来投票的人慢慢多了起来。投票结束后,计票的结果是有超过七成的人投了空白票。当局觉得很惊讶,于是又组织了一次投票,这次的结果是更多的人投了空白票。当局匪夷所思,觉得这是一种对民主制度的挑战,于是决定撤离这座原为首都的城市。先是所有当官的撤离,没想到撤离之后,居民们过的很好,当局甚至要威胁清洁工什么的罢工也没有结果。然后所有有政治党派信仰的(理论上是没有投空白票)人也要撤离,却没有被第一批已经撤离的官员接受,只能灰溜溜地回家,没想到被邻居们不计前嫌的接纳。官员们觉得很生气,想要给市民们制造一些困难,让他们感受到无政府状态的痛苦,一不小心把小困难酿成了一次恐怖袭击,地铁内爆炸事件,死掉很多人。 都是奇异事件,我觉得这本的政治打脸比上一本的失明事件好看太多了。上一本是在探讨人本身内部的欲望需求在特殊情况下的底线,这一本是讨论外部政治规则的变异下的底线。我觉得最喜欢的地方是,作者可以在上一本里面把奇异事件写到让人觉得那么难受、主人公们都经历的是如此痛苦、人性之恶可以瞬间被扩大到那种程度,而在这一本里一样是一个小小的变异带来的似乎都是很好的东西。这些市民们都超好的,不管是当权的还是投空白票的。当权的可以想到在大多数人投空白票的时候离开这座已经不需要他们的城市,先不管后面某些官员的险恶用心,能够这样拱手让出的君子风格让人很惊喜。投空白票的也是,不是去争权夺利,而是会好好地运作、互相帮助,甚至对待政见不同的背叛过他们的人也一样。 下半本好像是原来的故事已经编不下去了,必须出现某些具体的人物,否则情节就这样卡壳了似的,上一本里经历失明症的核心主人公又出现了。说是当年第一个失明的人写了一封告发信给当局,告发了医生的妻子没有失明且在当时杀人的事件。于是当局派了警察去调查这些人,与此同时他们想要把这件事情和空白票事件联系起来,把空白票事件说成某一小撮特别的人的政治意图。警察了解到真相以后,决定站在医生的妻子这一边,但是不久被当局派人杀死了。在大街上出现了报纸,全篇都是攻击医生的妻子的。那些说明真相的报纸被当局扫荡,只能出现在在街头手手相传的小卡片上。医生被当局带走,医生的妻子被当局派人射杀。最后当局里这一切的主导者被调职。 我最想不通的是,经历了那么多,第一个失明的人怎么会去举报呢?内政部长制造出来一个敌人来甩锅试图解决现在的问题,好像重要的不是找到问题的真相解决问题而是制造问题来忽略实质的矛盾。这本书的结局好像很惨,好人全部死光了。但是最后至少政府内部还是有人有sense的并且有足够大的能力把暴政的人搞掉,而且人民没有被煽动,这似乎是乌云的银边了吧,但是现实很难。 我看到网上有一种解读,说是复明症和失明症一样是一种不好的疾病,否则为什么都叫“症”呢。我完全不能同意啊,这些投空白票的人是最高级最可爱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