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April 2021

春山

春山:王维的盛唐与寂灭 何大草 9787559640437 在图书馆借到这本书的时候非常期待,这本书的包装蛮特别的也很好看。之前被某个读书博主的种草,这本书讲的是晚年的王维,还有很多王维和裴迪的互动。副标题叫做“王维的盛唐与寂灭”,可见其中包含的不仅仅是诗人本身还有他所身处的年代的环境。所以在我心目中想的,要么是中島敦的《李陵》那种一个真实历史人物的虚构小说,要么是《万历十五年》那种从平实的视角折射分析朝代历史大环境的,如果可以像副标题那样结合两者也太棒了。 可惜读下来并不如此,甚至读得我有点反胃,有点讨厌这本书里的做作。那种为了营造某些好像非常文艺又有禅意的氛围,不管是故事的内容还是讲故事的方式都散发着一种特意把片段演出来的样子。再加上各种我无法接受的现代的用词,比如“哈哈哈”,比如超级多的省略号。我真的难以想象古代人说“哈哈哈”,也不觉得古代人有省略号,有多少可以替代省略号但是更贴切地表达沉默不语的方法啊。还有说粗话脏话的时候,直接在文本中用一个叉,这是什么鬼?

七个疯子

七个疯子 罗伯特·阿尔特 Roberto Arlt 欧阳石晓(译) 9787541155468 故事从一个小偷小摸公司钱款的小人物出发,渐渐地读者发现他是一个广交有志之士并且拥有自己的痛苦情欲觉悟和特殊技能的一个革命家。但是到底是主人公和他交往的这些人是疯了,还是他们在策划的革命建立新的秩序是疯的,又或者在疯狂的念头里面包含着些什么真正符合人类生存需求的东西?这样好像说的很玄,这本小说给人的感觉也是如此,作者好像故意把很多情况很多人物描绘得具有某种神秘感和冲突感。明明是作者是以上帝视角在讲故事,他还偏偏要在注释里说自己在描述的时候来谈他当时的感受,好像主人公不是他笔下的人一样。看前半本的时候觉得蛮新奇的,不管是人物还是人物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但是到后面疯狂的程度越来越贴近现实,反而让我感觉到这种疯狂的不真诚,一种打着疯狂的幌子却又不敢现出真身的人却在不停地宣扬自己的理念的感觉。 随便摘录一些疯言疯语 您想知道从哪儿搞到那么多钱?那很简单。我们将组建妓院。“忧郁的皮条客”将是“伟大的妓院长老”……所有成员都将与秘密社会的企业产生直接的关联……我们将会放高利贷……剥削女人、小孩、工人、乡村和疯子。在山上……我们将在“智利乡村”……建立淘金场,使用电流来提炼金属。埃尔多萨因已经计算过了,需要五百马力的水轮机。我们将用涡流电弧法提炼大气中的氮气,生成硝酸,并且能够通过水力发电的动力获得铁、铜和铝。您明白吗?我们将诱骗工人去那里工作,并用鞭子打死那些不愿意在矿场工作的人。今天在“大猎场”、在茶园、在橡胶园、在咖啡豆种植园和锡场不也正上演着同样的剥削吗?我们将用带电的铁丝网把我们的营地包围起来,并且收买南部所有的警察和检察官。最重要的是着手开始这个项目。“淘金者”已经来了。他与一名叫作“面具”的妓女在“智利乡村”发现了砂矿。我们需要开始工作。为了完成造神的闹剧,我们得挑选一个少年……最好是挑选一个格外俊俏的孩子,把他培育成一个神。这个我们之后再讨论……每个人都会讨论他,但却带着一丝神秘,这样人们的想象就会让他的名望倍增。 我之所以做这件事,是因为我知道这个世纪的文明和苦难已经让许多人精神失常。这些在社会里迷失方向的疯子是剩余劳动力。要是您把两个傻瓜和一个愤世嫉俗的人放在街区最不起眼的咖啡馆里,您也会发现他们是三个天才。这些天才不工作,他们什么也不做……我同意您的看法,他们不过是马口铁做的天才罢了……但这些马口铁也是能量,如果有效地加以利用,可以成为一个强大的新运动的基石,这即是我想要利用的工具。……我想要成为疯子们的主管,那些被唯心论者和布尔什维克派拒之门外的精神失常者的主管……那些疯子……我之所以告诉您,是因为我有对付他们的经验……只要巧妙地加以欺骗……煽动他们的热情,他们就能够完成让您毛骨悚然的事业。所有站柜台的文人,所有院子里的发明家,教区的预言家,咖啡馆的政治家和娱乐中心的哲学家都将是我们秘密社会的炮灰。

遗忘通论

遗忘通论 若泽·爱德华多·阿瓜卢萨 José Eduardo Agualusa 王渊(译) 9787208163072 故事发生在安哥拉这个非洲国家,当国家发生政变,女主把自己关在家里独自生活,机缘巧合之下又和外面的各种各样的人发生互动。 女主独居的场景让我想到了《失明症漫记》里面,当个人要自己独立生活,区别在于这里的外部社会依旧存在,只是女主主动选择与之隔绝。就算断水断电,女主自己建立起来一个可以供温饱的生态环境,大量的藏书可以作为拱火取暖的原材料也可以作为每日阅读的材料。这样的生活,为什么我觉得有一点点羡慕呢? 因为被女主隔绝之外的是种种残酷的战争和无谓又无情的政治斗争,如果可以再也不用和这些东西打交道,这样的生活该有多好啊。而反观那些还生活在外面的人们,他们有各自的性格和信仰,但是抛开所谓的政见和立场,我觉得他们人都蛮好的,让人再次想到战争的无意义和丑陋。作者厉害的地方在于故事的巧合、人物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又可以全部整合到一起。 在书的后半部分,揭露了女主独居的真正的原因,和我自以为理解的其实不一样,意外又合理,其实前面有伏笔的。 回到小说的标题,遗忘的几层意思,对战争的原谅,对被强奸的痛苦逃脱,对生活的宽容和坚韧。又让人不禁思考,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战争的遗忘之间的关系。但是说到底,这还是在讲一个人生存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和这个世界的关系以及一个人心理上想要有的和世界的关系。

抵达之谜

抵达之谜 The Enigma of Arrival V.S. 奈保尔 V.S. Naipaul 蔡安洁(译) 9787544259897 最近中国电影取名的时候经常会用外国小说的名字,然后对应的同名的外国小说的情节完全没有关系,可能是觉得那些外国小说的名字有异域风情又有点不明觉厉反正就是很装。其中之一,就是《抵达之谜》。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发觉原来奈保尔的这本书名也不是原创,而是他借用了以为超现实主义画家Giorgio De Chirico的一幅画作的名字。现在在中文必应上搜索“抵达之谜”关键字的图片,90%是那部中国的电影,10%是奈保尔的书的封面,我把原画作的图片贴在这里平衡一下。 回来说这个月我打算沉浸式阅读奈保尔的,第一本读的《米格尔街》不难看,但也并没有让我觉得惊艳。第二本我在喜马拉雅上找到了英文的有声书《A House for Mr. Biswas》,超级长的一本书,我打算每天上下班通勤路上听的,听了五分之一竟然突然下架了。正在听的有声书还没听完就突然下架,而且也不是什么近期上架的热门的有声书,怎么就这样中招了呢。尽凭我听了的那几章,我不得不说我喜欢不起来。特别是朗读的人还会经常模仿里面的人物用口音来讲话,我听着觉得很不舒服,可能主要是因为我那个口音我经常听不懂吧。不知道是我潜意识里在种族歧视还是朗读者在种族歧视,要么就是奈保尔根本就不是我的菜。 我决定再给奈保尔最后一次机会,隐约回想起刘先生以前一直很推崇奈保尔的这本《抵达之谜》,于是决定这个月再最后看一本就看这本。这本应该算不上是一本虚构的,更多的是作者絮絮叨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在英国某地的生活经历,讲讲这个小镇上的人和事,再结合自己的回忆。整本书是作者第一人称口吻,是那种淡淡的很平实的,好像是在用有距离的新参者的角度在观察和交互。照道理我是很喜欢这种写作方式的,非戏剧化的、很谦卑的、不介入的表达方式,好几个我超爱的作家都是这样的。但是奈保尔真的是我欣赏不来啊,我读这本书感觉到更多的是一种作者的得意,一种仗着自己聪明有眼光还会写作的能力来用老百姓读者可能喜欢的写法来写这本书。是只有我从这位作者的书里面读出了作者本人的人渣属性吗?还是是我让作者人渣的设定影响了我对他的作品的判断呢?

犯人IA

犯人IA 犯人IAのインテリジェンス・アンプリファー 早坂吝 王皎娇(译) 9787513341738 这一本是《侦探AI》接下来的故事,其实两本都那么薄,完全可以并成一本的。更何况上一本叫“侦探AI”下一本叫“犯人IA”,但是其实故事情节上面却也并没有两本分别侧重一个人物,所以完全可以是一本书。区别在于,上一本是五个短篇不同的推理,这一本只有一个推理故事。 情节延续了上一本出现的那些人物,这次案件的主角是上一本的警察和他的三胞胎兄弟。推理故事用了一些三胞胎的梗,反而和AI并没有太多的关系。打擦边球用到的点,一个是AI和电车问题,还有一个是AI和机器人三定律。 电车问题是一个人类道德困境,到底是否移动轨道让电车压死五个人或者一个人,变形是是否从高处推下一个胖子,让他坠亡但是可以阻止电车压死五个人。我从没想到这个会和AI相关,读了这本书我才突然发觉其实这和AI那么接近。人类可以没有想好选择和答案就上路,不带任何预设的面临可能非常紧急的问题。但是如果是AI无人驾驶的话,不可能没有写好一个逻辑判断就让AI车辆上路来面临电车问题的啊,那么现在已经上市的这些无人驾驶用的是什么逻辑呢,是压死一个人、压死五个人、还是自己爆炸弄死车上的人? 机器人三定律在这本小说里用的更是牵强,机器人要自己认定自己是机器人才会去遵守三定律,人类如果认定自己是机器人的话也会去遵守三定律吗?所以这里的关键点并不在于如何遵守三定律或者找到三定律的漏洞,而变成了一个认识/自我认识的问题了。以前我在读阿西莫夫的作品的时候,我就一直很好奇,机器人怎么知道对方是机器人还是人类。 这本小说还用到了类似相关的一个点来进行推理。说是还有一个不是很高级的AI,当这个AI接收到同一个人相矛盾的指令的时候,会忽略第一个执行第二个;而当AI接收到来自两个人的矛盾的指令的时候,会尽量找到一个折中的同时满足两个指令的方案。在这个故事里,当然就是通过三胞胎/双胞胎的点来判断到底这个AI在案发现场经历了哪几个人。

米格尔街

米格尔街 Miguel Street V.S. 奈保尔 V.S. Naipaul 张琪(译) 9787544261654 四月就继续英国文坛移民三杰的节奏吧,读一下久闻大名却从来没有读过的奈保尔。这本《米格尔街》是奈保尔比较早期的作品,讲的是在作者的家乡中美洲的西班牙港附近的一条居民街米格尔街上生活的形形色色的人们,用的是一个少年的第一视角,每一章讲一个人。 读完的第一感觉是,作者有厉害的地方,可以在很零散的结构里描述那么多人,覆盖的范围很广,而且最终也不会让人觉得故事七零八落没有重点。每一章当然不仅仅出现那一个人,而是常住居民们会以配角的身份出现在各个章节里。所以常常是在前面似乎是无关紧要的人物在后面也会有一章专属于ta的,突然升级成为主角了,换言之会有一种熟悉感和呼应感。话虽如此,但似乎还是没有到我喜欢的点上,也没有一下子让我理解奈保尔得诺贝尔奖的点,之少通过这一本书我没理解到。我会不仅把这本书书和同样是诺贝尔奖得主托卡尔丘克的《太古和其他的时间》做比较,同样是片段式地每一章描述同一个小镇上的不同的人,我感觉奈保尔的行文太平淡无奇而且设计也没那么巧妙。 举一个非典型的例子,这本书里面交互最少、几乎可以独立存在的关于诗人的那一章。没什么别的章节里的主角参与了这个故事,诗人也没有参与任何别人的故事,这一整章讲的是诗人和主人公少年的故事。读这一章的时候我觉得这样的人物的出现,有点恶心有点做作。并不是说这样的人不存在不够真实,而是感觉作者有意这么安排一个诗情画意的文青在这个混乱贫乏的小镇里,这个安排本身让人觉得刻意。然后故事的结尾,作者用诗意的方法把这个诗人杀死了,挽回了我的一份鄙视。可是就算这个诗意的代表人诗人死了,他死的还是很诗意,还是让我有点不舒服。但是有用非诗意的方法杀死诗人的写法吗?好像也不行,因为那样的话诗人从一开始根本不会存在。 生活在这个小镇上的人们各式各样,丰富的群像,但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离开。或是曾经长时间短时间地从小镇上消失,或是一直想要离开这里去委内瑞拉或者美国,或是立志要离开,或是像主人公一样最终一去不复还。为什么那么不一样的人们,却拥有这一个共同之处呢? 还有一个让我觉得摸不着头脑的地方是,我无法分清这些故事的内容多少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存在,多少是作者夸张表现的,多少是贴近真相真实存在的。

侦探AI

侦探AI 探偵AIのリアル・ディープラーニング 早坂吝 东惠子(译) 9787513340984 谁能想到早坂吝的小说有一天会被翻译引进,因为这本推理小说的主题和援交没有任何关系,这次的推理的主人公是一个AI侦探。类型之上还要加一个类型,这本就是推理和AI的混搭。我个人觉得这样的推理小说是不是成功取决于这个推理到底是不是真的和AI有关,还是只是硬套上去的帽子。这本小说一共有五个故事,每一个多多少少都用了一些AI的概念,其中有两个我觉得算的上是合格的真的蛮有关系的,或者应该说是只有AI是有绝对优势推理出来的。这两个故事我觉得值得记录一下谜面和谜底,反白防痴呆防剧透。 侦探AI和犯人IA作为两个双胞胎AI被发明出来,一起学习,各自担任相应的角色。犯人IA被黑客组织抓过去以后委以重任,设计了一个新的诡计,被言听计从地执行了。案发现场是兼备森严的自然主义办公楼,死者尸体坠楼而死的样子,衣服被扯碎,不远处还有一匹斑驴的尸体,毛发被反复擦拭的痕迹。 符号接地问题。犯人AI无法正确认识一些新的概念,她抱有用钝器砸死人并清洗钝器的想法,在执行中斑驴成为了那个钝器。 侦探AI和男主人公少年都被黑客组织抓去参加改造版的图灵测试,少年发现自己在一个中文房间里,通过电脑和侦探AI对话,试图正确解答对方到底是真人还是AI。 侦探AI发现和他对话的少年是记忆被复制的AI。

The Unconsoled

The Unconsoled 石黑一雄 Simon Vance (Narrator) B078C52Z3B 这本是石黑一雄最长的一本长篇小说,好在找到了有声书的版本,每天就在通勤路上和玩游戏的时候听。这个有声书的版本蛮好的,能够感觉到是真人在读,不像大多数的好像是电子合成在读一样。故事讲的是一个钢琴家到一个小镇要参加演出,然后在小镇上遇到各式各样的人物来要求他介入他们各式各样的很私人的事件之中。 这个男主像老娘舅/居委会大妈一样,被所有人拜托各种各样的事情,而且是一桩紧接着另一桩,其实根本不关男主的事的,要我早就受不了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朋友正在安利关于桑德尔的meritocracy的关系大概意思是因为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影响之下,人们忽略了很多机制的不公平的地方,而是简单地把成功和美德划等号。这样一来造成的结果就是,没有成功的人就会被认为是不努力活该什么,导致没有成功的人对精英派产生敌意,(继而会去支持川普)。然后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这个故事就是meritocracy的大反例啊,因为男主心存感恩乐于助人,老百姓一点不觉得自卑被看不起要责怪,反而很理所应当地要向男主寻求帮助。但为什么这却让人看的很窝火生气? 生活在这个小镇上的人们,算是生活在底层的,不自觉得惹人同情。但是与此同时好几个人真的是超级渣啊,怎么办啊?不仅仅个人是如此,整个小镇失败的生活,迟暮回味if only以前某个改变。面对这样的情况,不管是男主也好还是读者也好,能够对此做些什么呢? 全书还散发着一种悬疑的氛围。就是读到男主对待小镇上的人们的种种,让人不禁怀疑男主和他们到底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关系,还有每每提到男主的父母大家都支支吾吾的,怎么好像有一种男主患有失忆症惊人大真相随时要反转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