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米格尔街

米格尔街

Miguel Street

V.S. 奈保尔

V.S. Naipaul

张琪(译)

9787544261654

四月就继续英国文坛移民三杰的节奏吧,读一下久闻大名却从来没有读过的奈保尔。这本《米格尔街》是奈保尔比较早期的作品,讲的是在作者的家乡中美洲的西班牙港附近的一条居民街米格尔街上生活的形形色色的人们,用的是一个少年的第一视角,每一章讲一个人。

读完的第一感觉是,作者有厉害的地方,可以在很零散的结构里描述那么多人,覆盖的范围很广,而且最终也不会让人觉得故事七零八落没有重点。每一章当然不仅仅出现那一个人,而是常住居民们会以配角的身份出现在各个章节里。所以常常是在前面似乎是无关紧要的人物在后面也会有一章专属于ta的,突然升级成为主角了,换言之会有一种熟悉感和呼应感。话虽如此,但似乎还是没有到我喜欢的点上,也没有一下子让我理解奈保尔得诺贝尔奖的点,之少通过这一本书我没理解到。我会不仅把这本书书和同样是诺贝尔奖得主托卡尔丘克的《太古和其他的时间》做比较,同样是片段式地每一章描述同一个小镇上的不同的人,我感觉奈保尔的行文太平淡无奇而且设计也没那么巧妙。

举一个非典型的例子,这本书里面交互最少、几乎可以独立存在的关于诗人的那一章。没什么别的章节里的主角参与了这个故事,诗人也没有参与任何别人的故事,这一整章讲的是诗人和主人公少年的故事。读这一章的时候我觉得这样的人物的出现,有点恶心有点做作。并不是说这样的人不存在不够真实,而是感觉作者有意这么安排一个诗情画意的文青在这个混乱贫乏的小镇里,这个安排本身让人觉得刻意。然后故事的结尾,作者用诗意的方法把这个诗人杀死了,挽回了我的一份鄙视。可是就算这个诗意的代表人诗人死了,他死的还是很诗意,还是让我有点不舒服。但是有用非诗意的方法杀死诗人的写法吗?好像也不行,因为那样的话诗人从一开始根本不会存在。

生活在这个小镇上的人们各式各样,丰富的群像,但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离开。或是曾经长时间短时间地从小镇上消失,或是一直想要离开这里去委内瑞拉或者美国,或是立志要离开,或是像主人公一样最终一去不复还。为什么那么不一样的人们,却拥有这一个共同之处呢?

还有一个让我觉得摸不着头脑的地方是,我无法分清这些故事的内容多少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存在,多少是作者夸张表现的,多少是贴近真相真实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