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March 2019

MGC: Red

Red 红色 2019.3.24 猫悦上城OmS剧场 几年前看过一版中国人演的中文版的John Logan的《红色》,当时不以为然,但是印象却很深,之后还会时常想起。2018年西区复排,由Alfred Molina和Alfred Enoch主演,最近引进了MGC的现场录像版本,于是我又去看了一遍。觉得很好看。 先说说两个版本给我的观感区别。西区复排录像这版,好像让我对Rothko的印象比以前看的时候好了一些。虽然剧中的他依然是自大的话痨,但是更真诚了一些,他和他的助手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没那么尖锐对立了。 以前看的时候,我觉得都已经是21世纪了,还在讨论艺术界的后浪推前浪的问题,不够进步。但是现在再想想,可能是我要求太高了,人类还是很愚昧落后的。剧中也讲到,明明是自己在年轻的时候推翻了立体画派,怎么会没有想到/不甘心有一天自己会被更新的画派给推翻呢?谁都可以不懂的道理,Rothko怎么会不懂呢?这样的问题,我现在想来,其实并不公平。这就好像是在问一个媳妇熬成婆的婆婆为什么要欺负媳妇一样。 后浪推前浪的问题,特别是在艺术领域,我觉得还可以上一个层级,关键就是在于自知。这个自知至少还有两层:自己有没有意识到这个道理;自己有没有意识到自己意识到这个道理。如果意识到了,那再去决定是坚持自我将错就错还是把世界拱手让人;如果意识到自己意识到了,那就好像心理实验,全部不作数了,不管是坦然接受还是固执旧念所传达的信息都不作数了。 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有一天我爸爸看到一种说法:“常常会有这种情况,就是作为儿子,小时候觉得自己的爸爸什么都不好,长大了老了才发现自己的爸爸其实很好,但其实爸爸并没有什么改变”。然后他很得意地告诉我这种说法,意思是让我在觉得他不好的时候可以借此反省一下。然后我反驳他:“如果这种说法是对的话,作为爸爸就别期待自己的儿子在小的时候觉得爸爸好了。”我觉得这个道理和Rothko的这个故事再上一个层级所传达的是一致的。

HUSH 浮生的夢 上海场

2019.3.23 VasLive 本次巡回的第二波有上海,很开心又看了一场。我发觉Hush好像真的是唱功进步很多很多,现在觉得他现场比专辑还要好听了。这可能和那种很丑的人看久了也会觉得有点好看的感觉一样吧。 但是这次有些许失望,原因是 talking怎么那么少!在经历了几次现场看Hush演唱会的经历之后,我去期待的部分(会更想要拿出手机录下来的)已经变成他的talking了。但是今天的怎么只有一段!真的如他自己所说,需要来开一场脱口秀了。 歌曲的选择太少了,不是号称比第一波还多一首歌的嘛,怎么把新专辑里我最喜欢的《寄居蟹与蜗牛》给拉掉了?!最后几首歌《克卜勒》、《天文特征》和《第三人称》的大合唱的氛围那么好,还有很多经典的老歌都没有唱到我有点失落。可能是之前在南京看演唱会的那场最后三首“人”字主题的《寻人启事》、《过来人》和《第三人称》太完美的感觉了,再也无法超越了吧。 怎么没有encore?!(黑人问号)很生气! 好像Hush胖了点?

乡下的葬礼

乡下的葬礼 The Country Funeral 约翰·麦加恩 John McGahern 张芸(译) B07BX3KJ7B 托宾背书的“贴近爱尔兰灵魂”的作家的短经典,一共收录了十篇。我最喜欢第一篇和最后一篇;其他几篇其实也挺有意思的,有的还是旧时田园的风土人情,有的甚至有点像是讽刺幽默故事,但是给人的印象没有那么深。 第一篇《朝鲜》讲的是看似父子间关于儿子未来的温馨对话,其实儿子得知父亲怂恿自己去当兵来骗取保险金。很短的一篇,读到最后直接刷新我的三观。这里的亲子关系不是美国式的甜美家庭,也不是中国式的溺爱关系,而是很真实到触目惊心,是爱尔兰特有的生活的窘迫和亲情交织的产物。 最后一篇同名小说《乡下的葬礼》式这本书里篇幅最长的一篇,显然也是分量最重的一篇。不知道为什么我老是把题目错记成“乡下人的葬礼”,感觉已经瞬间不一样了。故事讲的是三兄弟去参加舅舅在乡下的葬礼,舅舅是家族唯一还生活在乡下的亲戚,其间交织了他们儿时去舅舅家的回忆、现在的生活状态和矛盾、在参加举办葬礼的时候和邻居们的互动以及他们对未来生活的展望等等。这篇太像我男神托宾会写出来的小说了,不管是情节、人物、角度、节奏设计,所以托宾的背书其实是在偷偷夸自己吗?

米津玄師 当脊椎化作蛋白石

2019.3.19 Mercedes-Benz Arena 票价超贵,最便宜的五楼看台起价780块,但是还是秒杀抢完。现场还是值得的啦。不知道是不是票价门槛的原因,J-POP粉的素质和氛围还都是很好的,不会有什么旁边坐一个根本只是来听一两首歌除此之外全程刷手机的。 米津玄師的歌真的好听,我特别喜欢他的歌的古怪的地方,有的好像接近走调一样,有的各种换调转音,而有的就是很认真很诚恳的好听。这样的特色的结果就是,我觉得他好听的歌非常好听,难听的歌也像老和尚念邪经一样忍不下去。米津玄師现场的唱功非常非常稳健,但是高音之处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是上不去,几度破音,整体来说瑕不掩瑜啦。 舞台现场几乎没有什么效果,米津玄師还是走实力派的。我第一次看到后面的舞群那么佛系,各种没有互动的随性的舞蹈。talking的部分也是让我长了见识,虽说是第一次来中国,但是全程一句中文普通话也没有说,挤了两句四个字的上海话“侬好”和“爱侬”,其他全部很自然地日语交流(也不像之前泼妇至少还找个粉丝来翻译),倒也通畅的很。

NT Live: Hangmen

Hangmen 刽子手 2019.3.12 猫悦上城OmS剧场 Martin McDonagh的大作,拜NT Live所赐看了David Morrissey主演的西区的录像。故事讲的是男主是一个刽子手,专门吊死死刑犯;在废除屌丝死刑之际,他接受当地报纸记者采访大发言论;随后有一位貌似和过往潜在冤案有关的南方人来访,他的女儿随即失踪;南方人再度到访,男主用自己最擅长的手法拷问了他。 一句话总结:特别好看,主题有趣、人物有趣、情节一如既往地曲折有惊喜很多反转,而且充满了黑色幽默。 把从事刽子手这一职业的人物放到故事的中心,并且是在刽子手“失业”的这个契机,太聪明了,有很多可以讨论的点。第一幕面对一个反抗很厉害的好像是无辜的死刑犯的时候,我觉得刽子手的潜台词是他只是一个执行者,是法官或者法庭活着陪审团判的有罪,他也无权改变是不是定罪。这种判定和执行的分割,在我看来还蛮危险的,因为这可能使一件不合理的事情变成两件合理的事情。我以前只从这个角度想过这个问题。然后在看剧的过程中,讲到南方人的行径渐渐被暴露出来的时候,我突然想到硬币的另一面。如果刽子手可以以“不是由他来决定是有罪死刑”为理由来对一个无辜的人执行死刑的话,他也必须遵循同样的理由,不能去对一个他觉得是有罪的人做任何事情。显然在剧中,男主没有做到,他对自我的人设(有生以来对这个职业自我的认定)也就逐步全部崩塌了。 因为我对编剧的喜爱,以前看的他的别的作品,所以从一开始我就在找一个潜在腹黑的人可以在反转之后让我觉得毛骨悚然。我当然第一个想到的是男主,但是我开始的时候觉得这个男主自我意识已经很强了,而且一副正义凌然的样子,我很难想象他可以怎样黑化。直到后面事情的发展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一环套着另一环,男主自然而然地做出了他唯一知道的解决方案。 如何可以让一个自我意识很强的、又自信的人,引发人设从头到尾全部崩塌,这部剧要归功于南方人这个人物。我觉得这个人物简直就是一个奇点。好像是被雇佣来吓唬刽子手的,又好像是为了替无辜受刑者复仇而来的,好像是一个恶贯满盈的高智商的罪犯,又好像一个主动自投罗网的疯子,好像一个冷血无情的凶手,又好像一个欺骗花季少女的采花大盗。那么多奇怪的可疑的身份,最终却也永远不可能被揭露真相。 标题的复数也很耐人寻味。男主自然是一个刽子手,他在吊死死刑废除之前是,之后也是,职业在生命中的延续,这是复数的基础理解。男主还有他的死敌,另一个比他更出名的刽子手之间的较量,这是复数的另一个理解。最后舞台上吊死人的刽子手包含了酒吧里的所有人,有一点《目击者》的感觉,这是复数的理解之三。对于刽子手这个一职业的理解,一旦赞同即是同党,包括观看这部话剧来思考的观众,我觉得这是又一个复数的广义的理解。 我太佩服Martin McDonagh啦。

走到世界尽头

走到世界尽头 The Sign of the Cross: Travels in Catholic Europe 科尔姆·托宾 Colm Tóibín 温峰宁(译) 9787020145409 这是托宾很早以前的一本非虚构作品,是围绕天主教主题在欧洲各国的一些游记。 她说,波兰被波共弄糟了,但天主教徒会弄得更糟。现在,打开电视机,你不会听到党员在赞颂党,却得听着天主教徒告诫已婚之人,如果他们养了狗,最好扔掉狗,再养个小孩。她说,我们用了四十五年才让波共下台,恐怕还要再花半个世纪来除掉教会。(p.29) 由于我对宗教知识、政治知识、历史知识的匮乏,读这本书感觉我自己像是弱智一样。书中提到的不少欧洲国家,天主教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还经常和共产主义的兴衰相关。讲到共产主义的地方,多少我有一点熟悉感,但是它和宗教的关系我之前却也从未想过。即便如此,我还是可以通过作者的娓娓道来和他特别的角度来获取一些关于天主教和生活在欧洲的这些国家里的人们的信息。要是我能多一些知识,那读这本书的收获和感悟肯定会更多。 托宾本身并不是特别虔诚的教徒,他是如何得到这个差使去造访欧洲各地的天主教徒、参加宗教游行和仪式、甚至有专属的机会和宗教人士交流,我觉得蛮神奇的。但正是因为这一份初始的和天主教的距离感,赋予了作者笔下文章更多一份清醒和理性。与此同时,托宾会很不自觉地把他所到访的国家和自己的祖国爱尔兰做比较,特别是一些北欧东欧的小国家,这又是一种很热忱的乡土之情,一方面让人觉得很佩服托宾这种花时间来梳理根源历史的行径,另一方面给这本书增加了很有人情滋味的佐料。理性和人情的结合,使得对天主教之于欧洲国家的人们的描绘立体了起来。 我对教堂的权威怀着憎恨与畏惧,却对其仪式和纯净的力量怀有感情。(p.16) 托宾记录下来所看到的这些天主教徒们,给我的感觉是,宗教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一种仪式,而不是信仰。人们会很热衷于宗教节日以及某些宗教仪式,但是未必那么虔诚或者在生活中时时刻刻想着对宗教的皈依膜拜。如果宗教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某种缺失和需求,那么貌似那些仪式所给人们带来归属感已经足够了。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宗教和作家的关系、宗教和足球的关系,比如讲到作者到苏格兰看凯尔特人队和流浪者队的比赛。 凯尔特人队球迷挥舞着爱尔兰国旗,而流浪者队挥着英国国旗。凯尔特人对球迷唱着爱尔兰国歌《士兵之歌》,而流浪者队球迷唱着《不列颠万岁》。这让人觉得古怪而超乎现实,这里是格拉斯哥,两边的成员在英格兰和在爱尔兰待过的时间都不大可能太多,现在他们却对这两个地方如此效忠。(p.174) 对我来说,本书最大的惊喜是同名的那一篇里,托宾在去“世界尽头”西班牙菲尼斯特雷角的(作弊)朝圣之路上,偶遇David Lodge。虽然David Lodge只出现了很短的几个小节,但是我却像迷弟一样特别兴奋于这种意外得知原来可能根本不相干的两大男神之间的交集。后来我又一想,这可能也预示着他俩同样的对Henry James的着迷吧,各自写了一本以他为主角的小说:托宾的《The Master》和洛奇的《Author, Author》。

欲望号街车

欲望号街车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田纳西·威廉斯 Tennessee Williams 冯涛(译) 9787532749829 和小伙伴们分角色读了剧本,正好男的读女性角色,女的读男性角色。现在百老汇和西区的舞台演出好多已经是colour blind了,比如黑人的赫敏、黑人的哈米尔顿啥的,sex blind我们小范围地走在了前面,哈哈。 可以看的出作者很细腻,很多情节也写得非常微妙含蓄。女主这样的人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种在被时代更替所困扰的人,比如《三姐妹》、《樱桃园》、《长日留痕》之类的。关于这类人物,我有思考过也反复过很多次。站在旧时代的贵族的角度,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站在历史变迁后的今天的局外人的角度去看都会有不同的判断,但我现在也不高兴展开,下次有机会再好好捋一捋吧。 当然这部话剧的主题似乎不仅仅是这个,更多的是正如标题所明示的关于欲望(或许还有一些作者的投射)。

The Seven Deaths of Evelyn Hardcastle

The Seven Deaths of Evelyn Hardcastle Stuart Turton B075RTC2LW 这本科幻推理小说讲的是第一人称男主失忆在一座陌生的庄园醒来,被告知自己将会有8个宿主,循环过同一天,除非找到庄园主女儿Evelyn Hardcastle在当天晚上被杀的凶手真相。随着剧情的推进,规则也原来越清晰,信息也越来越多。比如,在这八天里,主人公的记忆是连续的,但是一旦过完八天,主人公的记忆就会被清空然后重新开始循环;虽然记忆是连续的,但是每个宿主的脾气性格智商迥异,会有不用的行径;除了主人公之外还有别人也被困在这一天,要竞争找到真相,而他们并没有多个宿主,只有同一个,每天清空记忆;一旦宿主睡着或者失去意识就会自动跳到下一个或者上一个醒过来的;宿主的顺序是被精心调试过的结果;等等。 看这样的作品,我觉得就是要看作者如何设置规则,主人公如何运用这些规则来解开谜题。但是似乎这本书的重点并不在这里,而是作者花了很大的功夫在写一些比较有文笔的内容,大量的描述并不是为了推理逻辑服务的简单直叙,而是有一些比较生的词或者绕弯的表达方式。似乎作者很竭力地想表现自己不仅仅是在写推理小说或者科幻小说,而是是很会写高级文学故事的。 关于规则的使用,作者并没有很多的开发,反倒是我自己一直在用这些规则揣测。还有一些我在读的过程中,从规则的角度对真相的猜测,结果重点和作者完美偏差。下面简单列几条在阅读过程中,我的单方面但是全错的想法。 因为记忆是连续的,其实后面的宿主在知道真相后完全可以直接告诉前面的宿主,只不过前面的宿主也没办法马上脱身,一定得熬到最后自我实现预言之类的。但是作者顶多就用了一两次这样的小技巧,也只是用在传个小纸条什么的上面。 第二个宿主什么事情都干就晕过去了,那时候我就在想这个宿主肯定有很关键很关键的信息,否则他存在一下的意义是什么呢。结果这个宿主本身真的没有任何特别的,只不过在晕了之后还穿越回去几次,有了更多的信息可以行动。所以作者真的像是侦探一样通过每一个宿主的特色来拼凑出事件的真相。 一开始的时候,我想的是要打破固有的循环,那自杀或者直接杀死Evelyn Hardcastle不就好了。否则如果不跳出系统,按照规则玩的话,那渐渐就不要跳出了,因为跳出自己的计谋都不会实现了。(我以前想过,物理规则的存在就是为了时空穿越不起冲突,也是一个道理。)所以在读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我猜测所有人都是一个人,包括游戏规则的守护者Plague Doctor,因为要促使所有人物事件按照设定发生才能保证最后完满解决,所以说最后成功出逃的就一个人。看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我又觉得主人公或者Plague Doctor或者循环的人会不会是Thomas Hardcastle,否则为什么故事总要围绕着这个十几年前在同一地点死掉的Evelyn Hardcastle的弟弟呢。 那真相到底是什么呢?作者其实是打着科幻的幌子,在很认真地写一本Agatha Christie的式的推理小说。 主人公找到的说服游戏守护者的答案是:Evelyn Hardcastle想逃亲,所以请了很多人帮忙来伪造她的自杀,包括最后不能接受她受苦所以杀死她的亲弟弟Michael Hardcastle。主人公帮助Anna找到的说服游戏守护者的答案是:每天死一次的Evelyn Hardcastle是伪装成女仆的真的Evelyn Hardcastle雇来的con artist(Michael也知道)。但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Evelyn Hardcastle还给假Evelyn Hardcastle下了毒,却也误毒死了Michael。十几年前Thomas Hardcastle的死是Evelyn Hardcastle为了掩盖自己害死另一个男孩而杀的。现在Evelyn Hardcastle也为此杀死了自己的父母。Anna来这里是因为她之前是一个类似恐怖分子的大恶魔,这里是一座监狱。主人公的妹妹之前是被Anna,所以他主动来这里,拥有8个宿主的特权。 Too little information and you’re blind, too much and you’re blinded. 看到差不多最后的时候,我觉得作者三观还是很正的的,他可以通过推理写出来男主恨Annabelle到要带Anna走的心路历程,可以通过情感的力量把罪都怪到系统身上。同样的决定,为什么Plague Doctor做不出来呢?因为他拥有太多info而被blinded了。这个角度其实蛮有意思的,关于救赎、关于如何看待一个人的本身和ta的过去,这些都和你拥有的信息相关,却未必和信息的数量有任何线性关系。不过话说回来,我感觉书中的主人公对Anna那么好,和他对Evelyn Hardcastle那么好是同一个理由,是他骨子里的英雄救美的情怀,其他的理由都是硬掰的。 本来规则是,只有一个人可以逃脱这里。想要两个人都离开,书中的解决方法是因为主人公改变了事件的进程,Evelyn Hardcastle从自杀死变成被刺死未遂到变成被毒死。二次谋杀可以救两个人,我觉得这个有点牵强。如果杀人的人变了,怎么算?如果算的话,就好像Anna说的自己直接杀死Evelyn Hardcastle不就好了。 越到后面几天,主人公的行径越来越夸张,为了保证自己依旧得到已有的信息这一好处,自己殴打自己、自己出卖自己,成了这个游戏规则的捍卫者。所以我之前猜他自己是Plague Doctor之类的。同样的道理,要成为肮脏的政府的一份子才有可能改变,但是为了改变就要保持作恶,这同样也是劣币淘汰良币的道理。那Glinda是怎么做到的? 最后说点花絮。这本书我读得蛮久的,这本书竟然还蛮长的,而且并没有我预想的那么好读。我读到一半的时候,这本书还拿到了2018 COST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