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Monthly Archives: April 2019

倾诉

倾诉 Telling 伊芙琳·康伦 Evelyn Conlon 张琼(译) 9787020139392 这本短经典算是延续我给自己定的3月的爱尔兰主题阅读,是爱尔兰的女作家康伦的作品,一共收录了她19篇短篇。每一篇的篇幅都不是很长,但是阅读起来给我的感受并不是很轻松。这种不轻松的感觉源自三个方面。 首先是它的主题,康伦特别厉害的一个地方是不管是在讲什么故事,讲着讲着都能感觉到很强烈的女权主义的气息。换句话说,应该是康伦本身对女权主义的足够意识和坚定,使得她笔下的作品不自觉地饱含了相关信息。 就拿整本书的第一篇同名短篇《倾诉》来说,第一篇我觉得直接是一篇五星的。故事讲的是一群女作家去听十二作家翘楚之一的一位男作家的讲座,男作家最后讲了一个被家暴甚至被枪杀的爱尔兰妇女的故事,然后就戛然而止离开房间了。短短的几页,给作为读者的我的冲击力非常大。 一开始在介绍故事人物出场的时候,几乎没有名字,都是各种指代:“一位非常优秀的爱尔兰作家”、“一群初涉文坛的作家”、“都是女作家”、“这行的翘楚之一”、“十二位中有四位是女性”等等。光是这第一自然段,我来回反复看了好几遍才看懂这些指代之间的关系,而这些指代明显地是在通过性别来赋予角色的成立,而要搞明白人物的基本设定却需要读者的一番纠结,所以一下子就把性别放到了故事的最根基的地方。 接下来的行文,不管是对参与讲座的人的描述,还是男作家口中的故事的内容,也都充满了性别差异对待的最直白的描写。我觉得最厉害的是这些内容的混合作用。值得咀嚼的并不仅仅是男作家口中的故事;男作家讲这个故事的方法/目的/契机/时间场合、听讲座的每一个女作家的反应,都可以进一步被解读;甚至康伦对这篇短篇小说的构建的设计/方法/动机,也可以进一步被解读。对于性别以及性别带来的影响和思考是多层次的。解读的重点,似乎可以从故事的内容转移到讲故事的“讲”上面,所以标题才叫《Telling》嘛。 这就正好说到了不轻松的第二个方面,康伦的主题和行文已经够费读者精力了,而中文翻译明显在拖后腿。这本书最重要的这第一篇,怎么可能把Telling翻译成“倾诉”呢?!故事里的男作家不是在“倾诉”一个故事,故事外的康伦也不是在“倾诉”这个题为Telling的故事,哪里和“倾诉”有一点关系呢?除了这个标题翻译的大bug,其他很生硬的翻译也在小说里四处可见的。比如“暂时是这样,直到她有能力让孩子们一同搬去某处居住。”这里原文意义明显是在强调她没有能力带孩子们搬走,但是这样的翻译很容易让读者误会是过了一段时间她把孩子带走搬出去了。然后紧接着文中的下一句就是“她离开了,也撇下了孩子们。”这不是直接打脸吗?让读者多困惑啊。 最后一个让我觉得不轻松的点,不在作者,不在译者,要怪我自己。我觉得康伦很厉害,但是读到后面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读些什么。有的情节很复杂,我要花精力反复读才理解,有时我就直接囫囵吞枣跳过去了希望后面的情节可以更明朗,但是到故事结束我似乎都没有概念到底这个故事在讲些什么。当然我不自觉会有一种不明觉厉的敬佩感,但是同时也暴露了我自己对这样的主题和行文风格的容纳度之低。可以说不是我的那杯茶,我最终只能打三星,是我自己品味的选择无可厚非。但是又觉得这杯精心冲泡的茶被我浪费了,我的口味不在这儿/我没有把自己培养到可以欣赏这杯茶,是我对自己太纵容了吗? 那么多故事,说实话我最后明白在讲什么的并且记住在讲什么的并不多。最后举一个我觉得自己看懂并且也没忘记的一篇《出生证明》,但是有点反面例子。故事讲的是女记者去采访一个专门帮被领养的小孩寻找亲生母亲的工作人员,其间关于她采访的往往复复就不提了,内容还挺丰富的,牵扯到性别和社会等等诸多问题。读到故事中间的时候,我就在猜后面会不会这个女记者以及她的男友会和这个寻亲有很狗血的关系。那时我还非常认真地阻止了我自己这样狭隘的想法,那么高级厉害的作家怎么会靠制造狗血情节来抖包袱呢。没想到最后竟然被我猜中,这里有点失望。

谜亭论处

谜亭论处 謎亭論処―匠千暁の事件簿 西澤保彦 薛芳(译) 9787020134014 我一直很喜欢西澤保彦的推理小说,但是他的匠千晓系列却总是很难特别吸引我。这一本算是匠千晓系列的短篇集,一共有8个事件(故事)。事件的严重程度差异很大,有校园无关紧要的恶作剧,有杀人事件;谜题的困难程度和解答的精彩程度差异也蛮大的。总的来说是蛮平庸一个作品,我有点失望,也没觉得比我这个月看的几本华语原创推理好看,可能是我对西澤保彦的期待太大、对当代华语推理作家要求太高了吧。 简单记录几则我印象比较深的诡计。 室内鞋消失事件:整个班级的室内鞋消失了,之后被发现被遗弃在校外路边。同一天,班里的一个女生没来,之后尸体被发现在校外。 解答并不是那么让人拍手叫绝,反倒是背后的动机叫人细思极恐。死掉的女生是在校园内自杀,为的是造成轰动,不让对头的女生去看当晚的巨星演唱会。对头的女生为了去看演唱会,把死掉的女生尸体偷偷和室内鞋一起运出去。 嫌疑人被困事件:年轻夫妇被下安眠药,一早醒来发现同住的婆婆被杀在密室内。 解答的关键是密室这一信息是妻子透露的,把嫌疑人的范围直接缩小到夫妇二人但是如果他们真是凶手为什么要制造只有自己在场的密室呢?解答是非常老套的凶手一直在室内,然后混在警察堆里大摇大摆地离开。 新啤酒之家事件:恶作剧订的大量啤酒,送货上门却被付款收下了。这个故事用了《啤酒之家的冒险》的空屋+啤酒的梗。 解答也非常好猜,必然是凶手为了不暴露身份而签收下来的。

Troye Sivan The Bloom Tour

2019.4.22 Mercedes-Benz Arena 太好看啦!!! 虽然只有一个小时多一点点很短,但是没有一首歌不好听!戳爷的歌声最高! 舞蹈,有一种很少年的感觉,却又特别妖娆。 这好像是我第一次在梅赛德斯奔驰坐内场,终于也是第一次走了传说中的太平一号门。

漫漫长夜 Cheer 20

2019.4.20 Mercedes-Benz Arena 从最后一首歌说起,最后一首歌是《After 17》,陈绮贞出道20年,20年前第一次听到她的歌的我17岁,20年后我还在听陈绮贞的演唱会。20年来,陈绮贞写了那多好歌,抚慰心灵的歌,我却还是只能听听,从她的歌中得到一些力量,对世界对他人什么贡献也没有。我应该就地消失。

撸撸姐的超本格事件簿

撸撸姐的超本格事件簿 陆烨华 9787513330077 连续读了三本国内的推理小说的作品,三位都是我之前看的一个自制的推理主题的谈话节目的主创和嘉宾。三本读下来,我最喜欢的是这本,里面有很多很短的短篇,是一些无厘头的案情,但是有很多脑洞大开的解答。整体的基调是搞笑的,但是搞笑得有点干,普遍是一些不是很好笑的对话的写法,而且刻意搞笑的篇幅占的还蛮多的。要是把这些看着都尴尬的搞笑的部分转换成比较顺眼的搞笑的话,这本书我几乎可以给到五颗星。 我有三个很喜欢的地方: 一是我很喜欢这种把一个个很小的点子,做一些穷尽的分析,然后得到一种有新意的解答的故事类型。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推理小说不断出版、诡计不断发展和演变的意义。 二是虽然都是同一个侦探撸撸姐作为主角贯穿所有故事,但是可以做到在各自独立的故事之外还有每个故事的主人公助手和委托人都汇总到同一个故事。这就有点好像SPEC每一集单独出现的特异功能的人,在大结局的时候出现各显功能,把对战情节展现得眼花缭乱非常精彩。想想其实也是复联的梗,不过我没怎么看过,也不能做评价。 三是这本书里的故事的脑洞大在于它会“跳出系统”,而且这种跳出系统还可以是多个维度层面的,这样说希望没有剧透到。 案件的解决蛮制式的,先是委托人描述,然后是助手讲出所有的伪解答,期间添加一些为了搞笑却不好笑的助手和撸撸姐之间的互动,最后撸撸姐推理正确答案。出于刚才说的第一个原因,我蛮喜欢看助手的伪解答的。而正是因为那么多案件的制式,把偶尔几篇非制式的案件凸显得更好看了。 而且作者特别喜欢留梗,即使已经讲完了真正的案件解答,但是在最后一句话把案件提到另一个高度。 但是到后半本的时候,有点为了开脑洞而开脑洞,路子走得有点太偏了,反而把之前一些比较扎实的推理玩虚了,本来的故事的解答也不那么经得起推敲了。作为少有的多少有点实验性质的本土推理作品,我也完全可以理解和忽略这点不足。 我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是《某人正传3——解答何必十种》,现在回想起来,竟然是最不“超本格”的一篇。用我自己的话来总结一下案件:网友A、B、C第一次相约出去暴雪山庄玩,没想到C突然带了男友。男友平时不上网,所以也不跟A、B讲话。过了一晚,A死了,在A的尸体手边有一道血痕,看起来是用血抹去凶手想要嫁祸的人的名字。接下来的推理过程其实是一道逻辑题,所以就不反白了。 如果被抹去的名字是B,唯一知道B的名字的人是C,那C就是凶手,但是A在抹去B的名字之后却没有写上C的名字,说明被抹去的名字不是B。 如果被抹去的名字是C,唯一知道C的名字的人是B,那B就是凶手,但是A在抹去C的名字之后却没有写上B的名字,说明被抹去的名字不是C。 如果被抹去的名字是男友的名字,唯一知道男友的名字的人是C,那C就是凶手,但是A在抹去男友的名字之后却没有写上C的名字,说明被抹去的名字不是男友的名字。 那剩下唯一的可能是,被抹去的名字是C的真名,唯一知道C的真名的人是男友,那男友就是凶手,但是A在抹去C的真名之后却没有写上男友的名字,因为A不知道男友的名字。所以凶手是男友。 现在重述一遍,我发觉两个bug。第一,如果A推理出来男友是凶手,在抹去明之后因为不知道男友的名字而没有留下男友的名字,那A为什么不直接写“C的男友”四个字呢?第二,如果A不知道C的真名的话,A怎么知道写下来的真名是C的还是男友的呢?所以A才抹去名字,什么都不写吧,因为A分不清凶手是C还是男友。

凛冬之棺

凛冬之棺 孙沁文 9787513331586 上海本土的以青浦为事发地点的推理小说,讲的是青浦湖边豪宅发生连环密室杀人事件。读起来相当的流畅,而且有一点恐怖,因为是打着类似婴灵的幌子的杀人事件。虽然是发生在现代的故事,我注意到作者笔下的人物还都在用谷歌地图、优步之类的软件,本土设定的熟悉感和使用已经消失的外国软件的失真感,感觉作者还是一个有骨气有追求的人,至少可以在小说中创造一个即使有杀人事件但是还是开放自由的世界。 推理的部分,密室的设计蛮用心的,但是解答和推理并不是让我很满意,感觉漏洞蛮多的。 第一个密室是独立的地下室,暴雨后大量积水把地下室做成了一个密室,死者死在这个地面是干的地下室里。 书里的解答是,有一种有韧性但是防水的布,凶手身穿潜水衣进入积水,把防水的布贴在门的边缘,然后进入地下室隔着这块布把喝醉酒不省人事的被害人掐死。 蛮扯的,如果完美的布韧性那么强,蛮难想象的。而且被掐死不会反抗?隔着一块布应该很容易反抗吧。 第二个密室,被锁的房间里发出惨叫和锁被打开的声音,第一发现人进入房间环顾四周,只有四者死在床底下。床边的桌子上放着之前被四者按颜色分开堆放的巧克力豆,但是有几颗红色绿色的没放对。 书里的解答是,房间有好几个贴墙的柜子,凶手一直在房间内,躲在了伪装成房门的柜子的门后面。放错堆的巧克力豆,是因为凶手为了移动柜门,搬动了桌子,巧克力豆掉出来,凶手放回原位的时候失误,因为凶手是红绿色盲。 这个解答我最不能接受,书里还特地用俯视图把房间的布局画出来,乍看之下很有道理,但是这个解答只存在于二维世界吧。门的高度和柜门的高度正好一样?就算一样,它们都是通到最顶上?否则怎么会不被第一发现人察觉呢? 红绿色盲的梗更好笑,凶手知道自己是红绿色盲,为什么不知道不把巧克力豆吃掉呢?而且我这本紧接着《元年春之祭》读,一样也是说凶手是红绿色盲,一样也是把红绿色盲当作第一层推理来推翻。这些红绿色盲好可怜哦,可以有一个系列叫做“被冤枉的红绿色盲连环杀手”。 第三个密室,是门上了锁的湖上屋被发现坍塌到湖面,房间内有积水,被害者身首异处却是死于淹死。 书里的解答是,凶手从湖上屋顶部空隙把被害者倒吊起来,然后往屋内注水淹没被害人脑袋淹死被害人;然后晚上天很冷水就结冰了,凶手把湖上屋弄坍塌,结冰的积水就把被害人的脑袋拽下来了;然后再把空调开到最热把积水的冰融化和湖水混在一起。 第一,这个根本不能算是密室啊。第二,一夜之间,积水裹住脑袋结冰还能硬生生地把脑袋从身体上拽下来,太匪夷所思了。 这本书也有貌似现在很流行的多重推理结局,在快要结束的时候全盘推翻之前的推理,给出第二重真相。 原来的推理都直指两个佣人,她们其实是家族以前的弃婴,所以她们用婴灵为线索杀死家族里的人,最后自杀。这是假的。真正的凶手是漫画家侦探的漫画编辑,他是家族(贩毒)的朋友),然后了解了一切内幕,实施连环凶杀、埋下线索、嫁祸给佣人。最后被找到,是因为他是唯一可能误解漫画家侦探得知真相的人。漫画家侦探从小不敢看镜子,只有身为他的漫画编辑知道,而漫画编辑在行凶的时候被豪宅里唯一一个没有镜子的洗手间里的人看到,漫画编辑觉得只有怕镜子的漫画家侦探才会去这个洗手间。 很明显不是佣人好不好,如果佣人都准备好最后公诸天下畏罪自杀了,为什么她们还要制造那么复杂的密室呢?是漫画编辑的答案也不是很让人信服,漫画家侦探怕镜子的属性的设定以及漫画编辑误会画家侦探得知真相的推理,蛮牵强的。

元年春之祭

元年春之祭 陆秋槎 9787513319249 当代的中国人原创的推理作品,时间设定是在天汉元年,谜题是发生在贵族宅子里的时隔四年的两场连环凶杀。比较特别的地方是这本推理小说的文风非常古代,不管是里面的人物风俗还是引用的各种诗句著作经典,都是不明觉厉的文言文文化来着,非常难得会在现代的中文原创作品里有那么大量的中国古代文化的东西。但是其中却潜藏着一丝违和感,就是里面的人感觉不像中国人,交流的方式、对话的角度和节奏,怎么看都有一种是日本人的感觉。这本书的前三分之一所渲染的故事背景,私宅、当地贵族、祭祀传统什么的,像极了三津田信三的《首无·作祟之物》留给我的感觉。作者自诩受到三津田信三的影响,的确看得出来。 这个推理故事抛出来一个“巫女”的概念,即家中长女身负责任主持家中祭祀,终身不得出嫁。书里面的女主自己是一个巫女,又是一个想要改变世界的巫女,还通过古籍推断其事屈原也是一个巫女,发生在相隔四年的两场连环凶杀也是围绕着巫女这一身份。所有的推理也都是基于巫女这一设定,同时也导致了这本推理小说的一个重大缺点:因为这本书为了展开推理需要提前堆积大量的理论(先要给读者造/普及种种相关的概念、理论、思维定势,然后才可能展开基于这些理论的推理),然而因为读者对这些理论的极度生疏,所以书里面光是解释这些理论,用文言文、白话文翻来覆去的讲就占了很大的篇幅,而且几乎全部是通过女主和女二的对话的方式呈现的。结果女主推理和理论堆积的交错就显得相当不真实。哪里有人会现场等一个侦探讲那么长一段的理论来铺垫,然后指人凶手,然后紧接着再讲更长的一段理论来补充论证,然后马上又鸟兽散进入下一个场景的? 作者刻意营造的“不受欢迎的”女主的形象,倒是蛮精准的。作者不断地在抹黑和洗白女主的个性乖张蛮横傲娇自负。所以女主让我喜欢不起来,但是本来很多推理小说的侦探主角都让我喜欢不起来的,也算合理。 书里明目张胆地包含了两次作者直面读者的挑战,我对真相的揭露推理都不是很信服。下面剧透反白。 中间的时候,女主推理现在的女祭司死亡时间被误解是因为经过现场的两个人都是红绿色盲看不见草丛里染血的颜色,并进一步说她们是红绿色盲因为她们熟知某种古文理论里红绿不分所以现实生活中也红绿色盲。两大黑人问号:1)红绿色盲所以看不见草丛上的血迹?就算是全部色盲,也能看得出来颜色深浅的色差啊。2)红绿的概念混淆,和红绿色盲有质的区别,完全不能等同啊。 最后的解答:四年前的灭门凶杀,是那家的巫女被逼得不行的所以杀了全家人。现在的连环凶杀,是女主的仆人(为了洗白女主被描绘成受虐狂),因为某种开玩笑的说法,为了表达自己对女主的爱意,杀死了那些对巫女有开放式的解读的人。结果好像是心智有偏差的凶手,但是她两心智扭曲的合理性描述得不够充分啊,并不让人觉得真的可以理解她们的做法而唏嘘啊。

第歐根尼變奏曲

第歐根尼變奏曲 陳浩基 9789573334224 这本书由作者出道10年以来的17个短篇组成,篇幅有长有短,主题也是幻想科幻推理各异,每一篇开头都附上了一首作者觉得很搭的古典音乐。时间跨越蛮大的,风格也蛮丰富的,有的看得出来还只能算是练习的超短却怪异有趣的点子,有的是叙述性诡异把读者弄晕的,有的是好像命题作文讲寓言是在讲道理(《头顶》是讲人们对每个人头上呆着的怪兽视而不见;还有《时间就是金钱》是讲可以买卖时间,让时间飞速或缓慢过去),而有的是推理绝佳的让我愿意把整本书升级到四星的篇章。而且作者另一个特色是,除了偶尔比较异时空设定的几篇,大多数的都有很浓厚的香港乡土气息,读起来觉得既有熟悉感又有真实感。 简单记录我蛮喜欢的几篇的推理真相。 窥伺蓝色的蓝 男主窥伺某博主。网上有人在地下论坛在披露要绑架杀死这个博主。男主跟踪入室绑架了博主的邻居并杀死她,把她伪装成意外溺水。 原来博主的邻居就是打算要绑架杀死这个博主的人。 作家出道杀人事件 作家为了出道,被编辑教唆去杀一次人。作家在校园剧场制造了一件密室杀人案件。 被杀的女孩在密室里编排有自杀情节的戏,自己在脖子上带上了绳索。绳索是凶犯已经连接到了窗外斜坡上的水泥筒,凶犯一脚把水泥筒踢下斜坡,再把绳索从窗外收回。编辑是另一个作家假扮的,他把凶手的作品据为己有打算出版。 隐身的X 全书的最后一篇,我觉得也是最精彩的一篇。一个课堂上,老师说课堂内混着一个助教,让大家猜谁是助教,猜中的同学可以直接拿A。一开始的时候,老师说让每个人把自己的身份写下来保存,还示范是助教的话就在白纸上画个圈。后面有自曝展示白纸的,也有发现白纸的总数量不对的,也有同学怀疑根本不存在助教(而且想到了很聪明的验证方法)。这是一个类似于狼人杀的游戏推理,本来什么信息都没有的,可以通过聊天(可以是真话也可以是假话来增加信息)来判断找出助教。精彩的点不仅是类似狼人杀式的推理,其中还有对道具运用的点子和几次反转。 验证是否存在助教的方式,既不能让所人有展示自己的纸头,又要得到所有纸头没有画圈的证据,就是让每个人手撕下自己的纸头的一角,然后把剩下的纸头混在一起再公开打开。结果果然一个画圈的纸都没有。但是男主推理真相是,老师是助教,真正的老师混在了同学中。推理的论据是混在同学中的这个老师称呼助教的方式。

永恒的终结

永恒的终结 The End of Eternity 艾萨克•阿西莫夫 Isaac Asimov 崔正男(译) B00RRCUBJE 读这本书的起因是要集齐更多的书名为“XX的终结”的书,现在已集齐四本:《恋情的终结》、《游戏的终结》、《童年的终结》和这本《永恒的终结》,另加一本《终结的感觉》,哈哈哈。但是这本书真的蛮好看的,阿西莫夫到底是阿西莫夫。 故事讲的是发明了时空旅行的未来,有一种叫永恒时空的组织专门通过观察、计算、影响来改变人类的进程,最终主人公终结了永恒时空。这本书涉及到的点很多:比如永恒时空存在的意义(一解反乌托邦;二解人类发展的重点,内部还是外部)、平行世界、时空旅行的悖论和因果链、爱情与背叛等等。 我本来是期待可以对反乌托邦或者时空旅行的悖论有比较深入的分析或理论建立的,可惜最后剧情的走向还是偏向了更多事为了博人眼球的悬疑反转上面。男主的设定是一个很傲娇的宅男类型,内心戏非常丰富,还要强装镇定。我记得我看到他被告知女主是出于别的原因才与他发生关系的时候,他恼羞成怒然后脑补出来很多很多的线索来自我安慰,太直男思路了,笑死我了。 我对时空旅行的悖论的理解,一直是悖论的边界是物理的极限,也就是说物理的各种限制或者规律其实就是为了避免造成悖论而存在的。所以,读这本小说的过程中我一直猜测一心想要破坏因果链的男主会变成造就圆满因果链的人。结果阿西莫夫无情打脸,人家不是在书的标题上就已经直接剧透了嘛。但是还有地方我想不通啊。 1)那个女的不是说有无限个平行宇宙(她让来自其中一个),平行宇宙有的有永恒时空、有的没有,既然都存在的话,她为什么要来摧毁这一个? 2)我以为设定发生在现实的改变不会影响永恒时空,否则他们怎么会保存有各种已经不存在的东西(各种版本的书什么的)。那他们怎么会害怕现实中那个人没有发明东西会影响永恒时空的存在呢? 3)最后结局的山洞里,男女主角最后存活下来,好像是因为有一个可以防止改变影响的装置。但是这个装置是永恒时空造出来的,没有永恒时空,装置怎么不消失? 4)上面两条的解答必然是矛盾的啊。

LOVE DEATH + ROBOTS S1

网飞新出的一系列短动画故事,每一集一个故事,主题嘛正如标题所示其实是各种各样的科幻故事,特色是全部是动画(各种动画形式风格)大多数比较暴力血腥。我看的版本是自动打码的,很多暴力血腥裸露的镜头全部简单粗暴地打码了。虽然我比较感激这些码的,有的画面的确看不下去,有的画面也没有什么必要,但是要是能有一个选择就更好了。然后就是这个动画效果,我真的被折服了。有好几集,我都差点看不出来是动画而不是真人演出的了,太厉害了。 我特别喜欢这部作品,因为惊喜特别多,不仅是多多少少每一个科幻故事最后有那么一个意想不到的反转,还是因为每一集都是不同的风格,源源不断地呈现科幻可以有的样子。这就好像在读那种科幻大师作品集(《大师的盛宴》、《未来的序曲》之类的)的感觉,事实上不少故事的原创者就是在那些书里面也有一席之地的。一个集子里必然有好有坏,但是我看中的是它包含的广度,有很多种风格,观众不必喜欢每一种风格,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所以也不用按照这个来评判整部作品的优劣。但是可以这样超级厉害的,希望可以有更多这样的作品。 光从个人喜好的角度出发,我喜欢的首当其冲是John Scalzi的三集《Three Robots》、《When the Yogurt Took Over》和《Alternate Histories》。John Scalzi的作品特征很明显,放到这个系列面更好认,因为他的就是几乎不需要打码就可以做到嘲讽人类的科幻。再次表白John Scalzi,这和我读《未来的序曲》的喜好感觉又一致了,众多很严肃沉重的科幻作品里面脱颖而出的是幽默的小品却充满了智慧。 作为第一集打头阵播出的Peter F. Hamilton的《Sonnie’s Edge》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最后的几次反转,感觉这真的是厉害的科幻短篇该做到的。 Alberto Mielgo的《The Witness》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科幻主题,放到一半的时候我大概猜到了这是一个循环的故事,但是看到最后才发现原来这个循环还是双轨循环的,大爱。 网上讨论比较多的是Alastair Reynolds的《Beyond the Aquila Rift》和刘宇昆的《Good Hunting》。前者讲的是一个飞船到了未知的荒野尽头濒死,那边的智慧生物用幻觉想要缓解船长的痛苦,也是层层地拨开真相最后揭露真相后人类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蛮精彩的。同一季里还有Alastair Reynolds的另一集《Zima Blue》也相当不错,讲的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原来出生是一个游泳池清洗机器人。后者是刘宇昆典型的把中国古代文化包装一下然后正好迎合西方伪反沙文主义胃口的作品,但是话说回来我越来越觉得《聊斋志异》的厉害,真正的聊斋故事本身就是超级厉害的幻想小说。 还有一位Joe Lansdale也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的《The Dump》的内容有一点像某一集Doctor Who,吃了各种东西生物的怪物集合反而成了一种不能被物化的有血有肉的存在。还有那集《Fish Night》,沙漠晚上成了几千万年前的海洋海底生物鬼魂的聚集地,人类竟然还可以与之互动,有一种美感在里面。 其他几集更多的是打打杀杀,个人觉得没什么意思,但是能让我喜欢的已经超过半数了,我觉得已经很开心了。

字母表谜题

字母表谜题 アルファベット・パズラーズ 大山誠一郎 大山誠一郎这么好的推理小说家,他的作品为什么引进翻译的那么长呢?这是大山誠一郎很早以前的一本推理小说,由四个故事组成,全是邻居们在茶话会上进行的推理探案。多亏了豆瓣民翻,终于可以完整地读完这本。我的喜爱顺序是Y>C>P=F。下面还是简单记录每一个推理诡计的真相(反白),以及我的小吐槽。 Pの妄想 传说女主人有被害妄想症,不喝不吃女佣人做的任何东西,有客人来访,也只招待罐装红茶。某天,女主人被毒死在房间。 推理的点是为什么女主人招待红茶用罐装的而不是塑料瓶装的。是因为女主人是想掩饰老房子常年失修地面已经开始倾斜的真相,那么伪造女主人有被害妄想症的女佣人就是凶手。 Fの告発 博物馆密室死了一个人,根据记录只有四个人有权限并且当天进出过。 其实其中的两个人根本就是一个人,他就是凶手。 这一篇我读得不是很舒服(也不是很认真),因为翻译的人不断地在正文中添加括号,括号里面都是ta个人的评论/吐槽。虽然我知道有民翻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是也不能这样肆意地践踏译文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啊。 Cの遺言 游轮顶端的玻璃阳光VIP房间内发生了凶杀案,社长被人用水晶花瓶砸死,尸体手上拿着打火机,然后上方是桌布被烧出来的一个C的样子。根据监控录像,凶手是身在VIP房间连接的另一个房间里的社长的手下四人中,他们分别在不同的时刻有机会杀死社长,但他们四人的名字都是C开头的。 推理的过程是:社长是一个有很强烟瘾的,但是那天下午却没有吸烟,所以其实是因为打火机已经没气了。所以C并不是社长的遗言,而是阳光反射花瓶烧的。所以通过游轮航行的路线,可以判断C停止的地方的时间,从而找到凶手。 Yの誘拐 多年前的一张绑架撕票案件,父亲临死前把事件重叙放在网上。小孩上学路上被绑架,绑匪打电话要要现金赎金并威胁不能报警。父亲还是打电话报了警,然后从银行拿来现金送到指定地点。绑匪发现警察,引爆了放置在指定地点的炸药(现金和小孩都在指定地点里)。经过调查,找到了一个绑匪,已被他的同伙灭口杀死。这个绑匪留下的线索有两条,一是曾经在火车站遇到熟人却躲避声称要去买伴手礼,二是曾说过“Y是假货”。但是再也查不到任何他的同伙的信息。 邻居四人推理小组一共给出了三种答案。 Y是指当年的参与案件的某个警察,他的某个秘密不小心被那个小孩得知,所以绑架只是幌子,真正的目的是杀死小孩。Y是指被撕票的小孩,凶手是父亲本人,因为他得知小孩不是他亲生的。Y是指钞票上的头像人物福泽谕吉,被灭口的绑匪其实是一个造假钞的,他在火车站买东西是为了破开假钞。所以他的同伙是银行工作人员,他们用假钞替换了银行拿出来的真钞,然后引爆烧掉这些假钞赎金。而这个工作人员,就是四人推理小组中的一员,他安排的调查行程故意避开了当面探案是和他打过照面的人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 我的疑问是:1)小孩自己一个人坐公交上学,不是家里很有钱都上私立小学的嘛,不是当天爸妈都赋闲在家的嘛?2)为什么等到最后的约定时间再引爆?

长夜漫漫路迢迢

长夜漫漫路迢迢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尤金·奥尼尔 Eugene O’Neill 乔志高(译) 今年第一季度和小伙伴们一起读了美国20世纪三大剧作家的作品,先是Arthur Miller的《Death of a Salesman》,然后是Tennessee Williams的《A Streetcar Named Desire》,最后是这本Eugene O’Neill的《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三本都是从一个20世纪当代的美国家庭的角度出发的悲剧,我对这三本的喜爱程度正好和阅读顺序一致递减。 这个故事是一个爱尔兰移民家庭的家庭成员典型的血浓于水的交织关系,同时也是爱尔兰常常无法摆脱的凄凉悲惨的命运。乐观来看,是悲剧中仍有真情;悲观来看,是真情也无法改变悲剧。 给我最大的冲击有两点。一是,这家人真的是亲生的戏精一家人。每个人讲起话来都是一长段一长段戏份十足,而且每次都有起伏反转的情绪大起大落,每次的套路都是大实话或者抱怨说一大堆(恨死了),紧接着马上挽救说各种掏心掏肺的好话(爱死了)。关键是,家里的每一个人,每一次对话,都这样。这就同时给了我第二点冲击,我感觉作者用了那么多长的戏在说明一个道理:沟通无用。大家总是会觉得矛盾不能解决往往是因为沟通不对,但是这部话剧是活生生的反证。这组家庭成员之间算是足够的交流了吧,交流的内容从罪正极到最负极,交流的方式从平缓、哭诉、包容全有,交流的姿态也是可高可低,但是却依旧没什么作用。 我们读的是很老很老的一个版本,还是繁体竖版的,但是译者是上海人吧?各种感觉是上海话的白话版。读的时候,恍神间好像在读一个上海大户人家的故事一样,我脑海里呈现的是《情深深雨蒙蒙》(一样也是有点落寞的有钱人家,家人们情绪都很充沛,各种长篇对话)。

2019原创华语音乐剧展演

今年的原创华语音乐剧展演,票价全线上涨,我差点就不想看了。基于前两年的经验,最后我还是选了几场不是大陆制作的。和以前的相比,看下来感觉还可以。这次看的,恰巧都是根据中国古代文学改编的。 赛貂蝉 2019.3.16 上海文化广场 改编的三国故事,有一点恶搞,把貂蝉设置成一个带霉运的流落乱世的主人公。情节也有用心、歌也不难听、词也很有功力、女主唱的超级好,但是总的来说感觉有点off是为啥呢?难道是因为舞美服装有点山寨? 歌曲方面我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的貂蝉唱的那首,主旋律后面的长大后的貂蝉也有在唱,可能飘柳絮的季节又快到了,这几天还经常附现在我的脑海里。 这个题材是否适合音乐剧?Hamilton可以为啥三国不可以呢?但是这部的改编主题太弱了,可以解读成是爱情或是自我的突破,但是最后貂蝉自杀的结局全部破功啊。固然可以说这个结局很中国,有一种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很看重的自我牺牲的傲娇,但是不够现代不够进步啊。 这次演出是台湾最大党综艺节目的群组,好多都是认识的综艺挂的明星。女主是卓文萱,她唱的真的太好听了。我记得很早很早以前看过她上ASOS的《娱乐百分百》唱王菲的歌,我就觉得超级好听。现在几十年过去了,虽然她后来出过专辑,也是不温不火,还好音乐剧还有她的一席之地。 梁祝的继承者们 2019.3.23 上海文化广场 第一次看林奕华的作品,有点惊艳到了。故事是借梁祝的这个框架,然后放到现代,对很多原著不曾涉及到的点提出了各种实验性的思考。涉及到的点太多了,而且都是比较大胆的,需要很多思考和沉淀的,反而有一点失去了焦点。 一开始的时候,我以为梁山伯的主题是性别、祝英台的主题是自我(家庭),之后又反转相互变化。剧中的有好多个梁山伯,也有好多个祝英台,各种男女性别高矮胖瘦地方口音都有,每个人都是梁山伯,每个人也都是祝英台。这样的设计有一点令人费解,我是指当舞台上有演员在讲话的时候,我都分不清楚在讲话的是梁山伯还是祝英台,但是我又觉得很厉害,这是一种对性别、身份的固有思维的反思和冲击。 原著有一个经典桥段,是女扮男装的祝英台说自己有个双胞胎兄弟。这部剧里的情节时,现代的祝英台也没有女扮男装,梁山伯却不肯接受祝英台的追求,祝英台觉得梁山伯是给,于是祝英台说自己有个双胞胎兄弟。 看着梁山伯对祝英台的拒绝,我在想这部音乐剧的主题(之一)是想要扩展观众对性向的认知,它在做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再仔细想一想的话,同性恋和异性恋本身一样狭隘,他们只是需要别人对他们的狭隘的容忍。这么说来可以做到泛性恋的话才比较高级?但是异性、同性、泛性也都只是天生的啊,如果都是无法改变的天生的,哪来高级低级呢? 不喜欢的地方 有点几米的矫情感。歌蛮好听的,词有一点太文艺了。 抨击和歌颂,有时好像讽刺得过了(商科),有时分不清褒贬(阴阳词性)。 祝英台的死很蹊跷我还能原谅,老师的死就是为了再唱一次主题歌吗? 最后的美术馆哭的事情,我也觉得特别矫情,虽然后面把情感表达出来唱歌之后我原谅了10%吧。 主题很混乱,如果说第一幕是关于性别、自我;第二幕的很突兀地好像变成了圆满的爱情了;最后临谢幕的那场戏,感觉主题又变成艺术了。 还是可以感觉到总体而言主创还是很乐观的,可以把这些主题一一呈现,就好像梁祝的结局虽然是双死但是还有美好念像永存的希望。可惜现实并不如此。 聊斋 2019.3.30 上海文化广场 把《聊斋》的几个故事拼凑起来的,有狐妖婴宁、还有水莽草的。上半场还是差不多分开讲的故事,下半场连在一起以后男主的人设就崩塌了,他变成一个又喜欢婴宁又喜欢封三娘的渣男了。于是下半场的风格变成了有点搞笑的了,倒也是一种风格。最后的结局溃不成军,一会阳寿六十年,一会返老还童,一会阎罗感动流泪。 作为音乐剧,男主唱的有点难听,舞台效果也很山寨。婴宁的主题曲用了《两栖动物》的旋律,其他的歌不怎么好听。

第三个警察

第三个警察 The Third Policeman 弗兰·奥布莱恩 Flann O’Brien 刘志刚(译) B077ZCTST9 这是一本很神奇的书,脑洞大开的阅读体验,很好看。 它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每一章都在讲很不一样的事情,就好像是在做梦一样,每一章都会滋生出一个新的情节路线。比如一开始是在讲主人公的童年经历回顾,下面变成了如何应对赖在家里不走的帮手,再下面变成了谋财害命,再下面变成了寻找传说中的宝物,再下面变成了和警察探寻失踪的自行车,再下面变成找到神秘空间,再下面变成越狱等等。每一个新的章节的开始是因为之前故事的进展,但是每一个新章节的内容又好像可以和之前完全没有关系。不仅是故事的内容变化了,甚至好像世界都变了,世界的构成变了、文化变了、价值观也变了。 与之搭配的,贯穿始终的除了主人公本人,还有主人公一直仰慕研究的一个虚构的大师。每一章会搭配一则大师的理论,一种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这些理论乍看之下很荒谬,但是却源自于可有可无的一些认知的漏洞或者偏差,说实话蛮像我平时的一些理论的,所以觉得很好玩。印象比较深的有几则,而且还能让我引申一些想法。 比如讲到我们嘲笑迷信的鹦鹉,但是其实我们人类也是一样,同样是通过自己有限的观察来推出规律作结论,只不过时间还不够长来暴露我们人类的短视。但是同样的,我们人类的存在也是短暂的,那在短暂的存在时间段中,只需要短暂的视野也就可以了。这个道理同时也可以运用在各种现实的比如公司运作的视野上。五十步笑百步,我们凭什么去嘲笑鹦鹉呢? 还有讲到一个正好和在读的《我是个怪圈》同步的理论,讲镜子之间的反射、画面拍画面的效果,大师说镜子的反射是有延迟的,所以人看到的镜子里的画面永远是过去的,那么就可以设计一个实验让镜子无限相互反射,从而使得画面足够久远,最终可以从镜子里看到几十年前的自己。我的问题是,光可以无限被反射,不会损耗或者消失吗?如果不悔损耗或消失的话,那就可以把光放在一个充满镜子的小盒子里面,就像火种一样一直用了? 还有一个大师的理论说地球是香肠形状的,本来说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不存在,因为你往东走和往西走是一样的,是能走到同一个地方的。(我忘记之后他怎么进一步证明是香肠形状的了)。读这一段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自己地理/空间几何很差,有一件事我怎么也想不通。假设你站在地球的某一点,然后朝四面八方走,理论上都可以走回到自己的原点。那么你走的这条路,是不是一定是绕地球一周呢?我可以把行走的方向细分成36000000或者无穷细个,每天一条都是绕地球一周的,但是还是存在可以不绕地球一周但是也是从这个点出发回到这个点的路线,这是怎么回事?